文化水平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制约和影响

合集下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和产中的劳动,而忽略了产后的深加
工和销售, 不仅使大多数农产品处于
“粮食卖谷、油料卖籽、水果卖鲜、畜禽
卖活、林业卖材”的初级产品阶段,从而
造成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
还闲置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这些
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
的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
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 3 倍,而我国还不
力的素质在要求上都在提高,面对目前 行改革,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
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就业的新 移。 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局势,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生劳 改革的步伐。 农村一般现代化农业水平
动力文化水平,加强就业竞争力。 将市 还不高,土地是农民的物质基础,社会
场需要作为导向, 构建农民自主选择、 保障制度不完善,会让农民将土地作为
业能力,打开眼界,打破传统守旧的思 安全感,离开土地之后也能和城市居民
想。
享受社会的保障,没有城乡社会保障制
2.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 度上面的差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削减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让农村剩余劳动
农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 力的转移更加顺利。
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
(作者单位:150600 黑龙江省尚志
和。 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仅仅注重产 市石头河子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20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性货币补偿,并不负责就业问题,由此 展, 又能为劳动力的转移广开门路,这
导致了一大批无土地、无技术、无资金 是一条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的有
的农民的出现,他们不但失去了土地保 效途径。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问题研究引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居民从农业生产劳动中离开,在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经持续多年,对乡村振兴带来了诸多影响与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及面临的问题,旨在为寻找推动乡村振兴的可行策略提供参考。

第一方面:经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经济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数量,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人口减少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其次,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高额工资和收入,为农村地区带来了资金流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农产品销售,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方面:社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很多年轻人选择去城市工作,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农村,加重了农村老龄化问题,增加了对留守老人和孩子的照顾压力。

其次,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城乡社会和文化的交流。

农村青年在城市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后,会带回一些城市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乡村的传统农耕文化。

第三方面:生态环境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对乡村社会经济产生影响,还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失,一些农田逐渐废弃,荒漠化和土地贫瘠的问题日益严重。

与此同时,劳动力转移还加大了对乡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水资源过度利用和土地污染等问题。

问题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还暴露了一些潜在的挑战。

首先,劳动力转移使得乡村地区发展变得不平衡,一些地区受益于转移产业的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无法吸引转移劳动力,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其次,劳动力转移还可能引发就业问题,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就业,另一方面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就业压力增大。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问题并促进乡村振兴,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近年来,县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劳务经济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迈进,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转移的速度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于4月18日——4月19日先后到我县乡,以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其家庭经济、务工情况、务工收入、思想观念以及接受培训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中掌握了当前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在上级部门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自2003年到2008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2.84万人次,创收达__万元,人均劳务收入2387.1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969.4元。

2009年计划转移7.32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3亿元,其中向疆外转移2万人次,创收1.4亿元。

从今年1——4月的整体情况看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体稳定,金融危机对转移工作尚未带来明显影响。

截止4月底,共转移农村劳动力__人次,约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27%,实现劳务创收9517.5万元,务工人均收入达4050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57.8元。

其中向疆内、外有组织转移8050人次,创收达563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吸纳我县农民工共4663人。

收集用工信息150余条,同比增长66.7%。

目前,劳务输出在促进农民中作用日益明显、比例逐年增加,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主要特点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不断增加,劳务经济创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智库论坛智库时代 ·24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来雪晴(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本文基于2002——2013年重庆市级层面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劳动力的流动对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并从现目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出发,对其转移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26-0247-002一、引言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能否协调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工业化的成败,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村地区必然还会产生过剩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兼容性大规模转移的现象。

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之一。

据重庆统计信息网站资料显示,2015年重庆总人口337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居住、工作、生活均在农村并且其户籍也落在农村的人口)达1980.8万人,农业人口占比近60%,而农村从业人员仅有1309.23万人,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隐形失业的状态,长期以来重庆农村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

二、重庆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一)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测算由于选择的统计口径不同,现从不同渠道能获取的关于农村劳动里转移人数的数据略有差异,故本文特选取由重庆统计局发布的每年度统计公报公布的相关数据来获得所需数据,以此来保证数据获取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二)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本文拟通过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非农行业产值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三个方面来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

由于重庆的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所以本文选取了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人均粮食产量、人均稻谷产量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五个指标来衡量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

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

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摘要:吉林省是一个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规模较大。

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通过对省内典型地区的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地区之间不平衡、缺少政府引导支持等多种问题。

依据走访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推动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吉林省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15-21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状况分析1.1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基本情况根据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173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7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1个百分点。

其中,男劳动力609.6万人,占52%;女劳动力563.04万人,占48%。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1.1.1 青年劳动力所占比重较高2010年末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1~40岁劳动力占比重达到43.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比东北地区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

1.1.2 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文化水平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基础素质之一,农村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转向非农产业后的生存与发展。

1.1.3 农村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2010年末全省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015.8万人,占86.6%;第二产业42.2万人,占3.6%;第三产业113.7万人,占9.7%。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比全国高15.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比全国低12和3.8个百分点。

1.1.4 农村从业人员以本地为主,外来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2010年末全省农村从业人员中户籍在本村为1104.9万人,占94.2%;户籍在村外乡内的为25.8万人,占2.2%;户籍在乡外县内的为15.2万人,占1.3%;户籍在县外(地)市内的为10.5万人,占0.9%;户籍在市外省内的为11.7万人,占1%;户籍在外省的为4.6万人,占0.4%。

农村经济管理作业1

农村经济管理作业1

农村经济管理作业1一、名词解释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生产时间是指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农也生产开始,至农产品收获为止所需的时间。

它是由农业生物的自然生长时间决定的。

劳动时间则是指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与劳动对象的时间。

决策:决策就是择优,是指根据预定的目标,做出行动的决定。

决策是一个过程,即决策要经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确立目标,拟订方案,分析评价,最后选定方案,以及跟踪检查决策方案的执行情况等一系列活动。

土地制度:也叫土地所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土地所有关系的总称。

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内部的一种责任制形式。

在农业生产中农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承包经营集体的土地和其他大型生产资料,按照合同规定自主地进行生产和经营,其经营收入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小部分给集体及缴纳国家税金外,全部归于农户。

集体作为发包方除进行必要的协调管理和经营某些工副业外,只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

股份合作制:是指把合作制成员参加劳动、按劳分配和提取公共积累与股份制筹集资金、按股分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

二、填空题1、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2、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3、国家、集体、个人4、国情、社会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的影响5、所有权、经营权、劳动方式、分配方式6、组织功能、中介功能、载体功能、服务功能三、问答题1.简述农业的特点。

(1)自然再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交织是农业的基本特点(2)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物学规律进行(3)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4)农业生产在空间是具有分散性(5)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很大(6)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生产时间不相一致(7)农业生产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8)农业生产的综合性(9)农产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2.在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起步时,大都选择了优先工业的发展道路,为什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最主要的生产部分。

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

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素质开发教育培训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此获得生活来源,由于城 镇化、土地转移等变化,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探讨转移就 业存在的问题,总结对应策略,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统筹我国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 入水平,充分利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作用意义
2.商贸类空间规划途径 滨水带状公园内的商贸空间更多以配套设施的形式出 现,整体风格与公园内风格相呼应,同时也可以考虑借助亲 水平台,将商贸空间打造成景观的一个节点。内部更可配套 公园管理房、综合资讯处、应急处置室、园区广播等功能。周 边设置休息区,供市民短暂休憩。 公园内的滨水商贸空间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对水陆两 域的影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障周边卫生条件。公园内 的滨水商贸空间特殊性应给予充分的考虑并加以利用,一 个庞大的滨水带状公园空间规划才算是完整。 三、结语 时下,人们已经意识到滨水区域的重要性。在规划改造 中,根据自身问题,对滨水空间进行清理河道、恢复生态、控 制排污、改造形式单一护岸、增加公共休憩空间、丰富滨水 文娱生活等。将滨水空间作为宜居城市的重要环节,视为打 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详细研究滨水带状公园 景观空间规划分类及规划途径,并以此为基础,对今后的滨 水空间规划提供理论性参考依据。
(三)政府政策扶持,消除后顾之忧 出台相关政策或实施细则,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的生 活问题,提供医疗、社会保险,为外出就业者提供就业补贴。 首先,农村人员到城镇或者市区进行工作时,劳动者所 在企业应为就业人员提供合理、标准的租房信息,或统一安 排农村劳动者租房,提供住房补贴,鼓励企业主动为转移劳 动力提供免费住宿。其次,应为农村劳动力子女安排与城市 人口子女同等的教育条件,缩小教育差距,保障受义务教育 的权利,同时安排农村劳动力子女就近上学,减轻农村转移 就业劳动者的生活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创造自身价值。最

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浅谈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江柯1[摘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农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因此,从此由农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途径是有效解决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对策引言随着农村发展空间的不断“缩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为了真正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断减少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大多数城市已经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农民在城市里打工和创业比以前有了较好的环境,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工程、惠民工程、希望工程,需要城市和农村两方面形成良性互动。

一、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基本现状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有着连片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直辖市。

全市8.2万平方公里,3169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353.4万人,占总人口的73.6%;农村劳动力1473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62.6%,常用耕地面积2076万亩,农村劳动力1473万人,农村人口人均耕地仅0.88亩,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058万人。

至2008年重庆市一共转移农村劳动力733万人。

1、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结构分析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人口为1423万人,从性别看,女性648万,占资源人口总数的44%;男性825万,占56%。

从年龄看,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占77%,其中,30岁以下391万人,占27%;31-45岁738万人,占50%;45岁以上343万人,仅占23%。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文化596万人,占40.4%;初中文化711万人,占48.3%;高中及以上文化166万人,占11.3%(详见表一)表一:重庆市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表1江柯,男,河南洛阳人,1982年6月出生,工程管理系团总支书记,助教,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农业推广等2、重庆市当前务农农民数量及结构我市当前务农农民数量为733万人,60岁以上非劳动年龄人口为143万人,劳动年龄人口为585万人,其中:25岁以下51万人,25-39岁204万人,40-49岁162万人,50-59岁以上214万人(详见表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整体情况分析全县农村劳动力万人,现有农村充裕劳动力万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万人左右〕,占劳动力总数的%。

截止到目前,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已到达万人,占方案转移万人的%,占充裕劳动力的%,占劳动力总数的%。

稳定在外务工人员近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

外出务工人员中:省内的人、省外人、国外人。

按转移就业类型来划分:第一产业人,第二产业人,第三产业人。

男性占%,女性占%。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整体分析1、当前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分析2005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3.4岁,其中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流动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别为岁、岁、岁。

2022年,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岁。

2、当前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性别构成分析2005年,外出就业的女劳动力占外出人数的,2022年那么到达,比2005年上升了百分点。

3、当前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分析调查说明,2005年,外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学历和高中学历的人分别占和,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中相应的比例分别高出百分点和百分点。

2022年,在外出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和,分别比全部劳动力中相应文化程度的比例高百分点和百分点。

4、当前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就业地区构成分析据调查,我县外出务工者所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以花木、建筑、零售贸易、餐饮业、商业效劳业以及制造加工业为主,其从业人员约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4.8%,且带有较强的地域性。

外出务工人员普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某某、某某,但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是经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效劳机构组织劳务输出,以及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

5、技能培训情况我县在劳务培训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基地培训,异地培训,进厂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长短班培训,最大限度缩短市场需求与人员培训输出的时间差,市场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适合干什么,就培训什么,使培训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实际、贴近农民。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哪些困难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哪些困难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哪些困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劳动力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就业信息获取困难在农村地区,信息传播相对滞后,农村劳动力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较为有限。

他们往往难以及时了解到城市中的就业岗位需求、招聘条件和薪资待遇等信息。

许多农村劳动力只能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或者盲目地前往城市寻找工作,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导致就业机会的错失。

此外,一些招聘信息存在虚假和不完整的情况,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遭受经济损失。

二、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选择。

在现代社会,许多工作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外语能力、职业技能证书等。

而农村劳动力大多缺乏这些方面的培训和学习,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即使能够找到工作,也往往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薪资待遇低的体力劳动岗位,缺乏职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三、就业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村劳动力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农村户籍的劳动者存在偏见,认为他们素质低、能力差,不愿意录用。

这种歧视不仅违背了公平就业的原则,也打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性。

同时,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还可能面临同工不同酬、社会保障待遇不平等的问题,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面临更大的压力和风险。

四、生活成本高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特别是住房、饮食、交通等方面的支出。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工作,需要承担高昂的房租和生活费用。

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村劳动力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往往会导致他们的实际收入大打折扣。

此外,城市中的物价水平波动较大,也会给农村劳动力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压力。

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

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

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相关推荐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精选14篇)想要知道一些情况或事件时,我们需要开展调查工作,调查的结果通常在调查报告上面呈现出来。

好的调查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2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篇1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县县情的现实选择。

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据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缙云县总人口43.69万人,农业人口39.76万人,占91.0%,农村劳动力23.22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12.8万人,女性劳动力10.42万人,分别占55.12 %和44.88 %。

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不高。

2004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7.68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31.70%。

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全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8%,初中文化程度占57.2%,小学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据统计资料,2004年我县乡村实有劳动力合计23.22万人,耕地面积15.25万亩,如果按劳均种植3亩计算,只需5.25万个劳动力,加上林牧渔业约需2.5万劳动力,除去外出劳动力,尚有8.11万劳动力需要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1、劳动力转移异地化。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广,异地化转移为主要特征。

外出劳动力转移遍布全国二十多省、市、区,近致邻县,远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对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超过2万人,上海、江苏等地近2万人,广西东兴市、钦州市等地约5000人。

浅谈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浅谈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浅谈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浅谈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解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长期实行“优先发展工业、以农养工”战略,人为构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民生活条件改善落后于市民的城乡差别。

这种差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有扩大的趋势。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及时解决不仅使城乡差距这条鸿沟更大,而且还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四个现代化的进程,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已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农村、农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所以,近两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民进行扶持,包括粮食生产与良种补贴、减免农业税、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政策,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村又开始有了生机。

但在“三农”问题上仍有不少地方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国家花大力气投入,下面农村老百姓喜欢,而地方上却有人认为:农民学不学技术照样可以种庄稼,农民工不经过培训同样能够挣到钱,政府没有必要为农民操那么多心。

好象农民的问题跟经济发展没有多大的关系。

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同农民打交道的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对“三农”情有独钟,则以为:地方和部门在“三农”问题上有这种认识,势必会影响到对农村的投入和农民的扶持,影响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切实贯彻与落实,进而影响到农村的发展。

为此,特用平时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以餐读者。

一、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决定着农民收入的高低,也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笔者用20xx年和20xx年先后调查的安县黄土镇石鸭村不同文化层次农民收入情况和游仙区玉河镇农民外出务工所得,以及20xx年我市各县市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及经济发展指标有关数据来说明这个结论。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能力考点: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能力考点: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能力考点: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能力考点: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人口、精神文化等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反作用。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能力考点: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

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教育的一切。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都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但是,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有积极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其次,教育通过促进个人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我省14个农村固定观察点(村)10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全面反映我省农村劳动力的特点,找出阻碍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

”近几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劳动力转移呈现由小规模增长向大幅度增长转变、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自发盲目地出去向有组织定向输出转变、由季节性、临时性向常年稳定性转变的特点,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持在500万人左右,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1.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由观察点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情况的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55%以上,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比去年有所提高,但不到总数的15%,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867人,占全部的6.0%,比去年减少88人;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3370人,占全部的23.2%,比去年减少209人;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8112人,占全部的55.9%,比去年增加103人;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2165人,占全部的14.9%,比去年增加380人。

1.2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较慢由观察点从三个方面调查的劳动力技能情况的数据显示,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和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总数6039人,比去年减少164人,由此可见劳动力素质提升较慢。

全年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3191人,占全部21.7%,比去年减少300人;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2124人,占全部14.4%,比去年增加58人;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724人,占全部4.9%,比去年增加78人。

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

劳动力调查分析报告

九华社区农村劳动力调查情况分析报告为进一步健全对城乡劳动者政策统一、服务共享、机会均等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根据街道劳动保障所《关于开展南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的通知》的工作部署,我村自2013年10月至11月对全村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工作,布置了为摸清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掌握劳动力结构及输转情况,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全覆盖,实现充分就业。

镇江新区劳动就业管理处在全区范围内扎实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分析。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对全村劳动力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一、调查目的、对象、内容、形式此次调查目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情况,对本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并建立完备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数据库,全面掌握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状况。

此次调查对象:九华村法定劳动年龄内,即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0周岁的南京市户籍农村劳动力。

调查内容: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劳动力结构状况、就业情况、劳动力培训、转移情况、收入情况、权益保障情况等。

调查形式:由本村调查人员入户调查、登记《南京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表》后汇总、完成后统一上交。

二、调查工作要求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由村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各驻组干部组成统一的团队,切实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

2、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做好本村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能够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的情况,为此,我们根据街道的工作要求把调查思想统一到这项中心工作上来,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支持调查工作。

3、落实责任,确保质量。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由本村村书记统一开会布置工作,组织调查员由各驻组干部负责,深入到千家万户,采取逐户逐人调查,逐户逐人登记,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确保调查质量,严禁不入户登记搞闭门造车,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将严格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论文导读: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多。

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

就业渠道狭窄。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就业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大,素质相对较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农民约为8亿。

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多,2010年将有可能超过两亿,[①]相当于一个大国的总人口数,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此外,我国农村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比城镇低3年。

农村的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75%。

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劳动力市场上出于弱势地位,没有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资本,大多在脏、累、差的非技术性或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简单、粗放的工作,就业渠道狭窄,很难有较高的收入且就业不稳定,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以户籍制度为重要标志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了许多重要调整,户籍制度正在逐步放开,歧视性的地方就业政策也有所改善,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农民工居住条件恶劣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论文发表。

据农业部2005年快速调查,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2.9%,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

(三)城镇失业比较严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城镇就业传统主渠道的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大量释放富余人员,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由1995年的11261万人减少到2005年6488万人,下降了42.4%,同一时期,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数由3147万人减少到810万人,下降了7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3 6 3 5 2. %和 4. %;本科文化程度者分别为 4. % 。这些数字显示, 8 0 38 0 50 7 从不识字到高中 / 中专 , 文化
5 . %、2 2 4 5 1. %和 3 . %。 5 1 3 3 明显表现出文化程度的层次 程度越 低 , 3 没有接受 过培训的人越多。 即文化程度越 低 ,
维普资讯
【 民问题】 农
文 水 对 村 移 动 的 约 影 化 平 农 转 劳 力 制 和 响
◎刘秀艳 t 王丽静 t 郝桂琴
文 化水平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基础素质之一 , 农村转 工作生 存状况 。 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 民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 们转 向非
文化程度者想学一门技术者为 7. % , 5 3 想读更高一层 有关教育法律法规 , 5 政府主管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力 学历者占 4. %; 8 4 初中文化程度者想学一门技术和想 措施 , 义务教 育法的实施 , 9 保证 保障每个公 民受教育 的
读 更高一层次学 历者分别 为 8. %和 7.% { 72 4 1 1 5 大专文 权利 , 避免新文 盲产 生 。要 深入 宣传各项 法律法规 , 使
84 和 76 2 0 及到餐饮、 物业管理、 保安、 宾馆、 家政、 建筑业、 高速公 2. % 2. %。本科文化者认为启动资金是最大困
为 12 8 文化程 度高 的群 路服务区等。 同时走访了石家庄市两个街头自 发劳务市 难 者最多 , 3. %。这一结果说明 ,
文化 不再是就 业的最 大 困难 , 而是诸如 资金 、 技术 场 。调查发现 ,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他们的生 体 , 存状况 紧密相关 。 等。 而文化程度低的群体 , 虽然最大 的困难是文 化水平 。 技术 第一 , 文化程度与 20 04年经济收入 。调查得出 : 不 但资金 、 等困难并不比文化程度高 的群体小 。以不 他们 0% 识字者平均收入 5 3. 元, 99 9 小学文化程度者年平均收 识字者 为例 , 当中 l0 的人认 为最大 困难是文 化 2 而选 没有 专 门技 术” 这 4.% , 者 2 l 选择 “ 有 3 没 入 83. 64 4元 ,初 中文化 程度 者 平 均年 收入 l636 水平 , 择 “ 3 06 . 1 者达 36 %, 择“ 42 选 没有启 动资金 ” 者为 2. %。 62 9 元 , 中文化程度者年 收入 14 3 , 高 4 3. 元 大专文化程 度 关系” 1 3
4 6 2. %和 7 . %;高 中文化程度 者分别 为 接受过培训和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备占5 % ;高中文化 . %、2 6 2 0 38 6 O
1. % 、4% 和 5. % ;大 专 文 化 程 度 者 分 别 为 程度者接受培训和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分别为 53 %和 8 6 2. 4 1 74 4 40
文化程度低的群体在非农产业就业中遇到的 者年平均收入 250 7元 ,大学本科文化程度者年 收 也就是说, 5 2. 2
是双重甚至是多重 的。 入 28 l5 47_ 元。文化程度每提高一个层次, 9 平均年收入 困难 , 增加 38 5 元 。 7 6 3 以不识字受教育年限为 0小 学受教育 ,
第三 , 文化程度与就业困难 。 对于“ 您从农业转 向其
遇到 一题 , 不同文化程度 农产业后的生存与发展。 提高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 他行业 , 最大的 困难是什么?”
平, 应该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内容。

群体认识有所差异 。 不识字 者、 小学文化者 、 中文化者 初转移劳动力生存状况的 认为文化水平是最大 困难者均位居第一 , 为 10
三种类型。调查得出, 不识字的人当中, 三种岗位类型 显 。 不识字者接受过培训的仅为 l_ % , 49 没有接受过 培 2
分别 为零 、 6 %和 8 . % ;小学文化程度 者分别为 训 的占 8.% ;小学 文化程度 者接受过 培训的 占 l 4 3 66 3 5l 7 47 、3 1 .% 26%和 7. % ;初 中 文 化 程 度 者 分 别 为 2B % , 1 22 2 3 6 没有接受过培训的 占 7.%; 64 初中文化程度 者 1
主要因素
5% 5. %。 8 和 15 高中文化者认为技术和启动资金是最大 0
分别为 4 , % 4 .%。 0 8 和 0S 大专文化者认为 8 1 2 年暑期 ,笔者带领学生对河北省范围内 14 困难者最多, ∞5 09
名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 调查对象涉 没有关系、 没有启动资金者是最大困难者最多, 分别是
二、文化水平是制约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和能力
年 限为 6年 , 中为 9年 , 初 高中 l , 2年 大专 为 l年 , 4 本 提高的主要因素 科为 l年计算 ,则测得受教育年限与年平均收入的相 6
关系数为 0 0 6 呈 强相关 。 .0 , 9
提高素质和能力离不开培训。 在调查对象中接受过
培训的 占 4. 没有接 受过培 训的 占 5 5 。虽 然接 9 %, S Q%
第二, 文化程度与工作岗位。根据工作性质, 将调 受培训比例明显高于农民总体( % 一5 ) t 2% 。但是 , 5 相
查对 象的工作 岗位分 为管理者 、技术 工人和 一般职 工 对不同文化层次的人 来说 ,接受培训情 况差异 比较 明
决定了岗位层次,同时决定了他们在企业的地位及其 接受培训的机会越少。原因 之一是由于文化程度低 , 培

3 2一
维普资讯

t 民问越 农
训效果差,企业和用人单位不愿意把培训机会给与他 本作到了有发可依。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有法不依、
们。原 因之二是文化程度不 同 , 习的愿望不同。小学 执法不严、 学 违法不纠现象 。要求教育行政部 门严格执 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