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

合集下载

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论文

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论文

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摘要阐述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分析制约咸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湖北咸宁中图分类号 f30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347-02researchontransferofruralsurpluslaborinxianningwang wei-dongzhao zhi-longli le-yicheng dong-lai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xianning university,xianning hubei 437100)abstract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xianning,analyzed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he tran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key wordsrural surplus labor;transfer;countermeasure;xianning hubei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条件下农业中供给大于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1]。

基于VAR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因素论文

基于VAR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因素论文

基于VAR模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前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妥善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建设新农村、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使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缓慢,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老人和幼儿为家庭的农村“空巢”现象,这对农村养老、子女教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因此,更好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加快农村建设、解决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利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力度,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abstract: nowadays, there are so many surplus labour in rural,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about surplus labour is the critical link for our country to build new socialist rural villages and speed up the urbanization.since many labour leave their own village to hunt for job,it had bad effect on their parents and children. encouraging surplus rural labour move of on the spot has became the important link to solve problems.this paper uses var model to analyze the main factor about shifting local for surplus rural labour,and give some policy advices.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var模型key words: surplus labour;local transfer;var model中图分类号:f3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307-030 引言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都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延安市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现状分析论文

延安市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现状分析论文

延安市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现状分析[摘要] 农村劳力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本文结合数据分析延安市农村劳动资源总量与结构,发现延安市农村劳动就业转移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就业;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

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为此,本文通过对延安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及流动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找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难度和制约因素,为今后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出路问题提供思路。

一、延安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与结构情况近年来,由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延安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使延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

加之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全市返乡农民工人数达到3.07万人,其中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农民工1.12万人;在返乡的农民工中目前仍未就业的还有2.44万人,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后仍未就业1400多人,故延安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1.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及结构延安市乡村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农业。

到2008年底,全市总人口214.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52.9万人,占总人口的71.38%。

其中,农村从业人员700022人,适龄男劳动力39.69万人,占56.7%;女劳动力30.31万人,占43.3%。

全市农林牧渔从业人员532461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76.06%,其他从业人员分布在工业、建筑业、交通仓储邮政、商贸餐饮以及其他行业。

其中的延长县、富县、甘泉县、宜川县和黄龙县的农村从业人员的80%以上都在第一产业从业。

2.农村劳动力就业变化从农户调查也可以看出延安市农村劳动力就业集中在第一产业,给据调查870户有2495个就业劳动力,有89.49%的农村家庭就业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且此比例在增加,3.4%的从业第二产业,其中劳动力主要其中在建筑业,其次是采矿业,只有少数劳动力从事制造业,7.09%的从事第三产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2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2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国家扶贫攻坚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总结,包括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等方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过去十年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2.3亿人,转移率超过50%。

从就业结构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占比较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就业创业扶持等,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条件。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还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就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存在不稳定性,并且工资待遇相对较低,难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

其次是就业技能不匹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力度虽然加大,但仍存在就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整体较低,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多样化,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缺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培训。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存在就业环境不良、就业创业扶持不够等问题。

一些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遭遇不公平待遇、劳动权益受损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同时,一些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管理难等问题,需要更多的创业扶持和政策支持。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范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范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范文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通过务农以外的方式在城市或其他地区就业。

这种转移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积极参与和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首先,我利用我在农村工作的背景和优势,与各级政府、农民合作社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这些合作,我成功地帮助了一批农民找到了城市就业的机会,并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通过与农民合作社合作,我帮助他们在城市和其他地区建立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额。

其次,我积极推动了农民技能培训工作。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技能培训班,教授农民一些实用的技能,如电子商务、养殖技术、果蔬加工等。

通过这些培训,我帮助农民提高了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使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

此外,我还积极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的公开透明化工作。

我们建立了一个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发布最新的招聘信息,帮助农民了解就业机会。

同时,我们还积极与企业对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这些工作,我取得了一些成绩。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得到了扩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同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推动,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总的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政府、农民合作社和企业紧密合作,推动农民的就业和技能培训,同时公开透明地发布就业信息,我取得了一些成绩。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继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农闲和农业淡季时选择外出务工或转行其他行业从事非农劳动的现象。

由于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和调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综合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参考文献,内容涵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方式、影响因素和政策等相关内容。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张振新等(200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该论文通过对河北省的调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进行了研究。

通过相关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收入水平、家庭规模、教育程度和市场需求等。

2.赵坚等(2012)《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选取了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案例调查的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1.范建民(200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与抉择条件分析——以浙江省丽水市、四川省广元市和河南省济源市为例》:该文章通过对浙江、四川和河南三地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流动、留守和近乡就业等,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邓李建等(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证数据,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创业和就近就业等。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1.章锦河等(2010)《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土地流转》:该论文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促进作用。

农村劳动力流动论文

农村劳动力流动论文

北方经济・2006年第10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迁研究李飞孟郭亚花潘先秀(扬州大学扬州225009)摘要:政策和体制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政策的变迁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有着极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本文通过对政策问题的研究,分析国家政策变迁的趋势。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迁NORTHERNECONOMY体制改革一、国家政策的变迁过程:从控制流动到公平流动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政策的放开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种放开经历了一个从内到外、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

国家政策变迁流程图(一)1949~1983年:控制流动建国初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我国采取了先国计后民生、先生产后生活、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战略。

出于这一战略需要,国家采取措施限制农民进城。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到改革开放初期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二)1984~1988年:允许流动从1984年开始,国家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

这一小小的城门开放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它表明实行了30年的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就业管理制度开始松动。

之后,政府又进一步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允许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地区交流、城乡交流和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进入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期。

(三)1989~1991年:控制盲目流动这一时期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进行了局部调整,加强了对盲目流动的管理。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政策调整并没有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一刀切地清理清退农村劳动力,而只是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的管理,开始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并保留了大部分允许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和措施。

(四)1992~2000年:规范流动自1992年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逐渐发生变化,从控制盲目流动到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开始实施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就业制度,并对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宣威蒋平先]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宣威蒋平先]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 云南省行政学院毕业论文宣威市板桥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及对策姓名:蒋平先学号:指导教师:邹菊莲专业:公共管理(专科)年级: 2008级地址:云南省宣威市板桥镇邮编:653409移动电话:139-88927175目 录目录 (1)一、板桥镇的产业结构及劳动力配比 (1)(一)板桥镇产业结构现状 (1)(二)板桥镇各行业劳动力配比 (1)二、板桥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2)1.劳动力转移人数逐年增加 (2)2.劳动力转移从女性为主转变为男性为主 (2)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地理半径上呈扩大趋势 (2)4.二、三产业成为成为吸纳劳力的主要行业 (2)5.劳动力存在一定的回流现象 (3)三、板桥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3)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组织和引导 (3)2.转移的劳动力缺乏技术和技能 (3)3.经济发达地区对外来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3)4.转移劳动力在外地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3)四、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促进板桥镇经济发展 (3)1.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4)2.加强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4)3.搜集各地就业信息,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4)4.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4)5.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5)6.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培养种田大户,促进劳务输转。

(5)五、结束语 (5)参考文献: (6)【摘 要】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另一方面,耕地却很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另外,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

这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板桥镇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论文导读: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多。

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

就业渠道狭窄。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就业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大,素质相对较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农民约为8亿。

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多,2010年将有可能超过两亿,[①]相当于一个大国的总人口数,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此外,我国农村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比城镇低3年。

农村的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75%。

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劳动力市场上出于弱势地位,没有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资本,大多在脏、累、差的非技术性或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简单、粗放的工作,就业渠道狭窄,很难有较高的收入且就业不稳定,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以户籍制度为重要标志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了许多重要调整,户籍制度正在逐步放开,歧视性的地方就业政策也有所改善,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农民工居住条件恶劣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论文发表。

据农业部2005年快速调查,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2.9%,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

(三)城镇失业比较严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城镇就业传统主渠道的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大量释放富余人员,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由1995年的11261万人减少到2005年6488万人,下降了42.4%,同一时期,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数由3147万人减少到810万人,下降了7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利与弊姓名班级:学号:农村劳动力转移利于弊摘要:“三农”问题最核心的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过程,对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对策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含义和背景(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含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基本上可以看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要素不断向工业,服务业转移的过程。

是伴随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也是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的,农村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体质改革的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

一方面随着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不断的完善,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不断的提高;另一方面各生产要素在各部门各地区间的比例失调,农村劳动力的问题得以初步实现,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渠道,由于收入差异使得农村劳动力开始向乡镇及城市边缘转移。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由于沿海城市的发展城乡收入差异引起的。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是沿海发达城市,随着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增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且待遇的提高也吸引着农村劳动力,从而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涌动,解决好剩余劳动力问题也成为关系到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一)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矛盾突出国际上通常将15-64岁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我国通常用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的人口为劳动年龄。

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4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54989万人,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

据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为84313万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60012万人,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71.2%,2010、2015年乡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将略有上升。

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对我国以往农村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优势,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劳动力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价值,因此潜在优势并不等于现实的优势。

而以根据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推算,1998年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已达1.52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9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不仅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会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我国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是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9.38%,中专占1.57%大专以上仅占0.4%。

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刚刚超过小学毕业水平,在不同类型的农户中,非农户受教育程度稍高一些,但平局受教育也仅为8.03年,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7年,大体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水平,而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农民进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专业性的继续教育;德国的农业劳动力中有54%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培训,而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有56%是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包括一些文盲和半文盲,其中40%多初中、高中毕业生也很少有机会经过岗前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

由此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使我国经济更好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间的配置状态,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何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71.8%还是以农业劳动为主,传统农业生产消耗费大、土地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

据分析,正是由于传统农业滞留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的边际产量接近或等于零。

三、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一)人口流动及劳动力转移行为分析的相关理论古典经济学家创始人配第,最早从经济发展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他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中论及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间的收入的变化。

说明工业的收益大于农业,而商业的收益大于工业,这种比较利益差异的存在促使社会劳动者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和动力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刻分析后,认为人口流动的根本动因在于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列宁指出城乡差异是造成城乡人口流动的经济动因。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人流流动模式,认为由于以传统农业为代表的传统经济部门和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不同的劳动边际收益率以及由此产生的工资差异引致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农村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城市工业部门从高劳动生产率和流入劳动力的低工资支付中获得巨额的超额利润,不断地扩大以吸收农村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到吸收完毕,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等,此时完成了一国的工业化过程,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得以消除。

在刘易斯看来,只有现代化的城市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农业只是被动地起作用,工业部门增长的动力来自资本积累,它是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工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力收入水平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美国经济学家托大罗认为,从西欧和美国的经验来看,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是一种合乎理性的经济行为。

他于1970年发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决策和就业概率劳动力流动行为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在承认城市失业存在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行为主体比较收益与成本后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含心理因素: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实际的城乡收入差异,它由收入水平和就业概率两个因素决定;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在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很大的条件下,人口流动率超过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以上理论都着眼于研究人口流动及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动力和条件。

可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归根到底是受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市场促使人们往比较经济利益高的地方转移。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指出的:“全世界的农民在处理成本、报酬和风险时是进行计算的经济人。

在他们小的、个人的、分配资源的领域中,他们是微调企业家,调谐做得如此微妙以致许多专家未能看出他们如何有效率。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工业化、城市化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城市之所以能够给经济主体提供较大的经济利益,是因为城市是系统化了的生产力,能够对生产要素的效能起到放大的作用,巴顿曾经将这种由于聚集带来的经济效益归纳为四个方面,主要包括:1、规模经济效益。

一些公共服务需要有最低的人口限度标准。

2、城市潜在的市场。

当城市人口规模扩大时,能使城市更大程度上自给。

3、城市的产业关联效应。

某种工业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助于促成辅助性工业的建立。

4、企业和人口的积聚使获得生活服务更加方便,如金融、教育、社交等;积聚能够促进竞争,使企业和个人都能够保持足够的活力。

美国城市经济学家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先有城市,然后才有农村的发展,意思是说当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真正能够为农业提供高效的农业机械、便利的交通和通讯手段、化肥和农药、食品保鲜设备、优良的种子等之后,才会有真正的农业革命,农业生产效率才会有本质的提高。

而农业的充分发展,又为城市和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从而为城市和工业的扩张提供了驱动力。

这样,农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劳动力流动诸要素之间出现了良性互动力。

美国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大约经历了150年的时间,这一历程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同步进行的。

美国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初从东北部开始的,伴随着工业革命,农村人口开始向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转移。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美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快的时期,也是城市化初步实现的时期。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了农业人口的直线下降,到60年代末,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下降到了5%,而当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了73%。

从一百多年来美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化、城市化之间的同步性地向前推进。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问题虽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农村劳动力由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的意愿,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量农民仍局限在农村中谋业,当前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因素主要有:1、农村劳动力自身的原因。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上偏低,从而导致大部分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受农民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的制约,大批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只适合从事以体力为主、技能较低的传统工作,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2、目前城市经济状况难于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而能够保证劳动生产率持续稳定提高的条件是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而我国目前工业化出于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不能满足农村老动力转移的要求3、农民务工受到不公平对待,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进城务工农民的吃、住条件普遍很差,“非典”以后一些地方有所改善,但务工农民担心“羊毛出在羊身上”,雇主会克扣他们的工资;务工农民的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有的是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条件下进行具有高危、剧毒性的工作。

河南对本省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工厂不设职工食堂的占21.4%,不设澡堂的占39.7%,不设医疗室的占76.8%,无娱乐设施的占83.2%,不予职工提供宿舍的占17.7%。

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拖欠、克扣工资现象比较普遍;第二,不能与城里人同工同酬;第三,延长劳动时间,一般工作都在10~12小时,有的甚至超过15个小时;第四,企业劳动环境差,安全生产得不到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