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

合集下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论文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占有不小的比重。

这一群体逐渐脱离农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对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工业化的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问题的思考,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效应,并且对加快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效应对策1.引言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

由于这群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

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剩余劳动力达到1.2亿,而且每年增加1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是农民增收的潜力。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在1997年后开始出现减缓的态势,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上了新台阶,农产品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出现了丰年有余的新局面;大部分工业产品出现了过剩,农村非农业发展出现徘徊,导致了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变慢。

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实现农民增收,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关键。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也制约了转移的层次提高。

第二;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在城市一体化过程中,一方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剧烈地释放出来,形成巨大冲击力;另一方面,随着下岗职工的增加和再就业任务的加重,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户籍制度的存在也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

第三,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无序盲目流动,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 引言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展开探讨。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的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地区或其他农村地区从事非农就业的现象。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

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者,由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他们无法在农村地区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就业的减少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受到影响。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对城市地区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3.1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业的就业空间逐渐减少。

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农民在农村地区往往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这促使他们选择外出打工。

3.2 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较多相对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多。

城市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有更多的产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

对于农民来说,到城市地区从事非农就业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还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是促使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因素之一。

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在退休、医疗保障等方面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待遇,这也成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重要因素。

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4.1 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1当前保定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过大,是我市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艰难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仅占总劳动力的6%以下,而我市2005年全市年末人口109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8万人,约占76.7%。

2008年我市农业人口约9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12亩。

远远低于全国人均4.2亩的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

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1.2未能实现真正的长期性的转移我市现阶段转入非农产业的劳动力绝大部分不在迁入地永久性居住。

这说明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只是暂时性的,进城农民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

外出务工只是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一种手段。

最终他们依然会回到土地上。

因此,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市的农村、农民问题。

1.3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种种原因导致我市对农村教育投入较少,义务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

并且,随着教育成本的提高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农村中小学生流失严重,很多孩子未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

1.4以青壮年为主。

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外出打工者的年龄趋于年轻化。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保定市经济发展的影响2.1积极影响2.1.1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能促进保定市经济增长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可以缓解保定市农村的人地矛盾,促进劳动资源由低效益的农业部门向高效益的非农业部门的转移,从而提高劳动力的总体收益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2.1.2有助于改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受城市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认识到家庭收入的高低更多地依赖家庭成员的素质,而非数量。

因此,更加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

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同时也为未转移的劳动力提供了示范,使整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得以提高。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社会属性和价值取向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社会属性和价值取向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社会属性和价值取向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总规模需要达到1.5亿到两亿人才行。

实现这样一个转出规模,我们才能保证留在土地上的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跟上国民经济扩张的速度、跟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才能保证城乡之间的利益矛盾不至激化。

本文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社会属性和价值取向,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

论文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价值取向社会属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是经济学早有的定论。

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生产出产品,如果按照商品的自然属性,不用来交换就不能成为商品的话,那么,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可用来转移,虽然有着依附关系,但它确是一种特殊商品,只不过是它有着自然及社会的双重属性罢了。

这不应该是悖论。

自然属性源自于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它的社会属性必然又对社会财富的总量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人民生活水平、幸福指数的提升以及社会稳定因素的综合考量,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体现。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是一个长期现象。

在建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都曾多次面临过相当严重的就业压力。

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就业形势再次骤然严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构成了就业形势的新特征。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农村人口6.9亿,农业劳动力为4.5亿,事实上,我国的可耕地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

按照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大致推算,我国的种植业最多只需要4000万到5000万人就够了。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和消化。

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要求看,在10年左右的周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总规模需要达到1.5亿到两亿人才行。

实现这样一个转出规模,我们才能保证留在土地上的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跟上国民经济扩张的速度、跟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才能保证城乡之间的利益矛盾不至激化。

从现在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已没有后退的余地。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范文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范文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篇一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显。

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在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开始向城市、工业、服务业等领域转移。

这一现象在近年来呈现出加速趋势,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转移的劳动力往往缺乏技能和知识,难以适应城市和工业领域的高技能需求。

其次,部分农民在转移过程中面临着就业难、收入低等问题。

最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融入问题也不容忽视。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难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三是政策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扶持;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实现平等就业。

四、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
针对。

《2024年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范文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显。

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在农业生产中无法充分就业的劳动力。

这些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劳动力大量存在。

一方面,农业生产无法充分吸收这些劳动力;另一方面,劳动力自身有着向更高收入、更好生活水平发展的需求。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一)就业渠道有限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即使有部分劳动力能够转移就业,也大多集中在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收入水平较低。

(二)技能水平不足许多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难以适应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需求。

这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难以实现稳定就业。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落后,对于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来说,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支持。

这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和就业风险。

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策略(一)发展特色产业民族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民族手工艺、农产品加工等。

这既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也可以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确保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加大对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制度,为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提供有效的保障。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同时,应鼓励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论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论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论文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及与人口总量变化相关联。

但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的作用,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劳动力过剩。

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是转移到非农产业,流向收入水平高或预期收入高的部门。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四个方面。

一是乡镇企业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渠道。

从1998年到200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并于2006年达到1.468亿人。

二是农民向城镇转移。

我国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积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有效地吸引了部分农民向城镇转移。

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到5.77亿。

三是农村异地转移和跨区域流动。

随着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逐步放开,部分农民纷纷外出就业,劳务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四是农业产业化拓展了农业就业空间。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吸引农民由产中向产前、产后转移,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出路。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一)流向分布:省内城市和东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国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高额工资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_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_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_论文1. 背景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关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目标本论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方法3.1 调研分析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调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3.2 理论分析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理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

3.3 解决方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方案,包括政策调整、职业培训、农村产业发展等多方面措施。

4. 预期成果通过本论文研究,预期可以全面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相关农村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5. 计划进度5.1 第一阶段•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研和分析•梳理相关理论,构建研究框架5.2 第二阶段•深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5.3 第三阶段•撰写论文初稿•进行论文修改和完善6. 参考文献XXX.农村转移就业政策的探究[J]. 人口与发展, 2019, (3):32-35.XXX.中国农业转移就业的困境与政策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 12(3):107-110.特殊应用场合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制定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项目申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制定针对政策制定的特殊场合,需要增加以下条款:•法律法规依据:对政策制定的依据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说明•政策影响评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和梳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问题: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如北方农村和南方农村的发展差异,政策可能需要因地制宜。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从概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入手,说明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然后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探讨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包括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

接着介绍了政府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政策引导措施,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

强调了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展望和解决建议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现状,影响因素,政府政策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职业培训,技能提升,未来展望,解决建议。

1. 引言1.1 概述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比重较高的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日益凸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农村中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或者工作机会不足以全部吸纳的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往往在农田休耕期间,闲散在家中无所事事,既浪费了劳动力资源,又让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如何有效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措施,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的安置和利用,才能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1.2 问题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至关重要,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人口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的调查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的调查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的调查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

具体定义又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及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

一.原因与现状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化结构突出,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特征。

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剩余劳动达到1.2亿,而且每年增加1000万。

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达,是农民增收的潜力。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37%,但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然落后了10多个百分点。

城市化水平低和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遏制了城市工业对劳动的需求,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规模,最终将制约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结合调查实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安于现状,不满足于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力,在家乡又找不到脱穷致富的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

根据调查--小区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

据调查该小区以苗圃为主,人均苗圃栽培面积为一分地。

面临我国基本国情人多田少的问题,因而有大量的劳动力剩余,为解决农民基本的生活问题,大量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外出谋生。

该小区劳动力结构现状。

根据农村住户调查,2010年全镇劳动力为30万,该小区占总劳动力的3%,该小区总劳动力有9000人而剩余劳动力就有其三分之一的比重。

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50.71%,第二产业占14.76%,第三产业占24.53%;从受教育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7%,小学文化程度占17.90%,初中文化程度占49.37%,高中文化程度占25.34%,中专文化程度占4.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从结构上可以看出:该小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较丰富,性别结构较合理,劳动力水平较低。

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范文2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范文2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范文2篇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范文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前言:要素生产的效率、要素投入数量的多少等,都会对经济产出的规模产生直接的影响。

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将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适当的转向非农业,能够使劳动力配置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更快增长。

因此,在国民经济增长当中,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做出的贡献,应当进行细致的研究,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加科学、合理。

一、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作用在不同部门当中,对于劳动力的配置,可以进行如下假设:在一个国家当中,包括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

城市地区是现代经济部门,主要进行非农业经济活动。

农村地区是传统经济部门,主要进行农业经济活动。

在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之间,如果政府完全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那么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中的劳动力市场就会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同时都能够保持均衡的劳动力市场。

如果在这两个地区之间,对于劳动力的流动没有限制,在自由流动的作用下,二者的劳动力市场就会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统一的全国劳动力市场。

在新古典经济理论当中,产业或地区之间的薪资待遇差异,是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劳动流动的根本性原因。

而这种差距反过来可以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得以消除。

此时,在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劳动力就能够得到相对均衡的配置状态[1]。

在二元经济结构当中,为了研究城市与农村劳动力市场从封闭转变为开放,假设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会产生费用。

在劳动力自由流动之前,由于城市地区缺乏劳动力,因此薪资待遇相对较高。

而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充足,因此薪资待遇相对较低。

在劳动力市场开放之后,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薪资待遇的差异,因此,农村劳动力会向城市流动。

此时,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减少,因此薪资待遇会逐渐上升。

而城市地区由于劳动力增加,因此薪资待遇会逐渐下降。

理论上说,当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薪资待遇达到相同的时候,劳动力的流动就会停止。

在福利方面,由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都会发生变化。

浅谈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境论文

浅谈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境论文

浅谈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境论文浅谈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境论文提要:本文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核心,考察其困境,说明其本质,阐明其有效地扩大内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有稳固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非农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套利;转移一、导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说明: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即使在不考虑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情况下,我国未来几年仍有大约1.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从现实角度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内向型转移方式,即通过现代化农业之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育种-种植-加工-贸易”一体化,最大限度地容纳农业剩余劳动力。

而现代农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挤压农业产业链条所释放的就业空间,该途径的就业空间有限;二是外向型转移方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本文旨在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余下结构安排第二部分剖析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困境;第三部分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动力;第四部分阐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第五部分是对策。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困境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外部环境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其困境主要表现(一)赶超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有鉴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重工业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希望遵循赶超战略迅速实现现代化,使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工业,从而减少对农业土地的压力。

在此思想影响下,我国长期实行赶超战略,在发展观念上,重投资和轻消费,重总量和轻结构,重增长和轻质量;在发展手段上,压低生产要素价格,实行低工资、低利率和低资源成本制度,并通过高储蓄、高积累和高投资,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从而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文

XXXX大学毕业论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XX市为例系别:XXXX专业名称:XXXXXXXX学生姓名:XXX学号:XXXXXXXX指导教师姓名、职称:XXX老师完成日期 XXXX 年 XX 月 XX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XXXX市为例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社会、经济矛盾,降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风险,这对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实现农村稳定繁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转移劳动力即“外出就业”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然而,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农民工自身素质,企业转型,政府改革等因素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改善农民生活水质量和发展农村经济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也特别重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在对普宁市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普宁市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对策,以实现农村稳定繁荣。

关键词:普宁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方式转移的对策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Take Puning forexampleAbstract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s completely an important part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three rural" . Through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alleviate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radictions,reduce the risk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which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mprove quality of life,Promote the rural economy faster and better development and the achievement of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cent years,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has reached a certain size. Transfer of labor force, employment outside the home to improve farmers' income, while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cepts to acceler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However, market instability and uncertainties are still large.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o play a key role to improve farmers' living q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process and is also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identify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urse of China's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Puning, the rural labor force status and to explore the Puning, the results achiev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and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 solutions to the remainder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rural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Keywords: Puning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labor force transfer the transfer of countermeasures目录1引言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1.3研究现状 (1)1.3.1关于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分析 (2)1.3.2关于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研究 (2)1.4主要研究内容 (2)2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3)2.1剩余劳动力的含义和特性 (3)2.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 (3)2.3广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 (3)3普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转移的绩效 (5)3.1总量分析 (5)3.2质量分析 (5)3.3结构分析 (5)3.3.1性别结构分析 (5)3.3.2就业结构分析 (5)3.3.3学历结构分析 (6)3.4 普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的成效 (6)4目前普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8)4.1普宁市农村劳动力剩余存在的问题 (8)4.2普宁市农村劳动力剩余原因 (8)5国内其他成功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地区经验借鉴 (10)5.1广州市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从而实现农民就业 (10)5.2中山市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区人力资源服务站建设 (10)5.3云南昆明市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被纳入了就业工作,促进农民外出就业 (10)6进一步完善普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2)6.1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投资体系 (12)6.2加快乡镇经济建设 (12)6.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3)6.4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13)6.5逐渐取消传统城乡户籍制度 (14)6.6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14)6.7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职业技能 (15)结束语 (17)参考文献 (18)1引言1.1研究背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优秀范文五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优秀范文五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论文题目: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班级:姓名:经济管理研究生1班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目录摘要 (2)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二、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6)1、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6)2、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6)3、劳动力外流转移的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64、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7)5、有利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沟通城乡关系 (7)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8)1、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而且总量十分巨大.8 2.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8)3、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9)4、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10)5、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10)6、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 (10)7、农业剩余劳动力回流 (11)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践模式 (11)1、就地转移模式。

(11)2、异地转移模式。

(12)3、多元复合转移模式。

(12)五、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3)1、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就业结构 (13)2、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步伐,增加就业岗位 (13)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政策性限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14)4、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14 参考文献 (15)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路径选择共3篇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路径选择共3篇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路径选择共3篇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路径选择1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城乡发展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农业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如何合理地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仍较庞大,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服务业发展、城市化进程、优先发展乡村产业等密不可分。

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采用多种手段与政策措施。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民就业培训的力度。

目前,由于早期学历较低、科技水平较弱等原因,大部分农民对于非农领域的职业技能缺乏认知。

因此,应该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他们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其次,应当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

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工作,应该逐步开发乡村产业,扶持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选择性,同时提高农村收入水平。

第三,需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支持。

政策上应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渠道,通过提供社保等政策,逐步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同时,应当对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就业的职工进行税收优惠等支持,以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到城市进行就业。

最后,需要加强对农村工作机会的引导和帮助。

政府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援助工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和相关政策的宣传,通过公平公正的机制,确保农民的劳动力转移过程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实现。

如此一来,通过多项政策措施的配套运用,可以扶持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逐步实现发展和改善生活的目标。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是实现全面现代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相关部门、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2024年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范文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成因、影响及转移途径进行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地区往往地处边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

同时,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

三、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1.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2. 产业结构单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多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无法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

3. 政策因素:部分地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劳动力转移机制和就业扶持政策。

四、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1. 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剩余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稳定。

3. 制约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区域协调发展。

五、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1.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

2. 劳务输出: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3. 农业现代化: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需求。

4. 政策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力保障。

六、结论与建议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成因及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力保障。

2. 加快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第一篇: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浅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摘要农劳动力的转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对城市的建设、农村的发展、社会的总体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存在很多的阻碍因素,如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缓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劳动力主体质量不高等等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变得十分困难,这就导致了城市发展的不协调、农村发展的滞后、社会的不和谐等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铲除这些阻碍因素,使农村劳动力能够高效地转移,才能满足城市的高速发展的需求,才能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阻碍因素有效措施目录摘要................................................................1 引言................................................................3 1.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作用.. (3)1.1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3 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4 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因素. (4)2.1制度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社会经济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其他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

3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分析 (5)3.1制度方面 (5)3.1.1加快土地制度改革.......................................5 3.1.2促进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6 3.1.3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7 3.2社会经济方面. (8)3.2.1加快城市化进程.........................................8 3.2.2健全劳动力市场.........................................9 3.2.3完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9 3.3其他方面. (10)3.3.1充分有效发挥政府职能..................................10 3.3.2开展对劳动力主体的教育培训工作........................11 4结束语...........................................................12 参考文献.. (14)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进入高速发展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

本文从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

1、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

农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野生植物采集野等;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

我们说的农业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劳动力。

2、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由农村向城市郊区农业转移。

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针对产业来说,同
一行业的地区之间流动,就地区来说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就全国来看,它并不属于行业之间的转移。

所以,就全国讲,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移动过程。

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转移到其他行业,就完成了这一任务,不称其为剩余农业劳动力了。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
亿以上,2000年底达到1.8亿。

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加入WTO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xx年预计达到1.9亿人。

当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也出现了从事单一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减少,也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总体上讲,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主要有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1、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发展滞后。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20
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尝试寻找途径走出农村寻找工作。

但是,由于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使“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目益突出。

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

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在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

一些地区却出现了用人紧缺的“招工难”现象。

这主要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

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

一些企业在招聘农民工时存在违法违规操作
的现象,拖欠工资,在农民工出现工伤时推卸责任,致使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劳动力输出地没有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后续保障和管理,使农村劳动力在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打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3、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的持续性的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

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很低,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4、制度因素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

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政策,农村户口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

由于信息服务滞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流动机制不健全。

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还没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作为有效的保障,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

5、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份额一直在下降。

这是因为新农业政策的实施激活了农民的经济意识,许多劳动力开始脱离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本要素加速向农业流入替代了部分劳动。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