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国特殊 的国情 , 以往农 村 剩余 劳 动 力 转移 不 够 彻底 , 长 期 以来存 在 “ 摆钟 式 ” 流动 和 “ 业 式 ” 动两 种 状态 , 兼 流 即
往来 于城 市 和农村 之 间 , 闲时 外 出 , 忙 时务 农 。在 城 农 农
乡差距 进一 步加大 以及人 均耕地 逐渐 减少等 因素影 响下 ,
2 2 促进农 村经 济结构 优化 . 大量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外 出
高额 工资 是吸 引农 民外 出务工 的最 主要 原 因 , 因此 省 内 大 中城 市 以及 东部 沿 海经 济 发 达省 份 就 成 为农 村 剩余 劳 动力 的主要转 移 方 向。劳 动 和 社 会 保 障部 ( 07中国人 20
金等 要求 不高 , 工 者 在 短 期 内 能 够 获 取较 为 明显 的 收 打
益, 因此 , 为广 大外 出务工人 员 的就 业首 选 。 成 13 转移 模式 : 亦 工亦农 ” 全职 非农 ” . 由“ 向“ 转变 结合
快,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向城市转移。农村外出务工
人员从 2 0世纪 8 年 代初 的几百 万人 , 展 到现 在 的 1 0 发 亿
越 来越 多 的农 村劳 动力正 在 由“ 亦工 亦农 ” 全 职 非农 ” 向“
上 的劳 动力为 122万 人… 。 目前 农 村 有 1 5 剩 余 劳 31 .亿 动力 , 工业化 、 市化 的发展 , 对将 持续 劳动 力产 生较 大 城 也 需求 , 对农 民外 出务 工 产 生 巨大 拉力 。我 国耕 地 资 源少 ,
承载 农业 劳动力 有 限 , 随着农业 技术 进步 和劳 动生 产率 提 高, 对农 民 向非农产 业 转 移形 成 巨大 推力 ; 乡 居 民收 入 城 的差 距 、 城市 现代文 明 的 呼唤 , 对农 民进 程 就业 具 有 巨 也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 引言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展开探讨。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的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地区或其他农村地区从事非农就业的现象。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
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者,由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他们无法在农村地区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就业的减少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受到影响。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对城市地区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3.1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业的就业空间逐渐减少。
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农民在农村地区往往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这促使他们选择外出打工。
3.2 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较多相对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多。
城市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有更多的产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
对于农民来说,到城市地区从事非农就业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还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是促使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因素之一。
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在退休、医疗保障等方面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待遇,这也成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重要因素。
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4.1 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和产中的劳动,而忽略了产后的深加
工和销售, 不仅使大多数农产品处于
“粮食卖谷、油料卖籽、水果卖鲜、畜禽
卖活、林业卖材”的初级产品阶段,从而
造成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
还闲置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这些
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
的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
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 3 倍,而我国还不
力的素质在要求上都在提高,面对目前 行改革,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
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就业的新 移。 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局势,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生劳 改革的步伐。 农村一般现代化农业水平
动力文化水平,加强就业竞争力。 将市 还不高,土地是农民的物质基础,社会
场需要作为导向, 构建农民自主选择、 保障制度不完善,会让农民将土地作为
业能力,打开眼界,打破传统守旧的思 安全感,离开土地之后也能和城市居民
想。
享受社会的保障,没有城乡社会保障制
2.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 度上面的差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削减
化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让农村剩余劳动
农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 力的转移更加顺利。
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
(作者单位:150600 黑龙江省尚志
和。 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仅仅注重产 市石头河子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20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性货币补偿,并不负责就业问题,由此 展, 又能为劳动力的转移广开门路,这
导致了一大批无土地、无技术、无资金 是一条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的有
的农民的出现,他们不但失去了土地保 效途径。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的劳动力在农闲季节或因各种原因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方从事非农工作。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改善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政策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首先,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往往受到就业机会和收入差异的影响。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吸纳就业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如果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更有动力离开农村。
除了城市就业,农村企业、乡村旅游等非农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
因此,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都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政策因素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制定的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可以直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例如,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就业政策,提供培训机会,降低转移成本,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农民就业的环境。
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和就业保障,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一定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有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和意愿。
文化传统、教育水平、就业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农民对于离开农村进行非农工作的态度和选择。
农村文化传统中强调土地的重要性和封闭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而一些城市化倡导、教育提升和社会流动的政策措施,可以帮助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多的资本积累和机会,提高他们进城工作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涉及经济、政策和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经济增长、就业机会、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政府的政策措施则可以引导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则影响农民的观念和意愿。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原因有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实现就业,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竞争激烈、薪资待遇较低等。
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更多选择,如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等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相关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创业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例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展各类创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企业合作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实现。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
余劳动 力转移和农村 经济发展 的对策。
= 、农 村 剩 余劳 动 力转 移 的理 论依据
三 农村 剩 余 劳动 力转 移 存在
的问题
农村 剩余劳动 力转移是 经济发展的
一
我 国农村 剩 余 劳动 力 向 农
美国经济学 家刘易斯 ( . L i) W A. wes
外 转移 的客观必然性
士 奎 : 童 旦呈
黼
嚣
参 0
l _l l I l
受教育 、居住条件等 基本 权益 得不到应 的 主 要 原 因 ,也 是 造 成 目前 城 市 化 严 重 西部地 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 费 ,
有 的保 障 。 滞 后 于 工 业 化 、产 生 诸 多社 会 问 题 的 制 这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 了农村孩子上学难
部分剩余劳动 力的转 移、劳动力减少而 户籍制度配套的就业制 度和福利制度 ,
此外 ,要完善职业技 术教育培训 ,
在 l 5 年发表 的 劳 动无限供 给条件下 客观 过程 , 94 既受 到非 农部 门吸纳 能 力和
我 国农村 剩 余劳 动 力数量 庞 大 , 农 的经济 发展》 中建立 了一 个二元 经济的 外 部环 境 的限 制 , 受到农 业 吐 出能 力 也 业 劳动力所 占比重居高 不下 。据 国务院 研 究室发布 的 中 国农 民工调查 报告 “ 古典 ”模型 ,同时提 出 了关于 农村人 和 劳动力 自身素质的 内在制约 。丰要制 口流动 的模型 。该 模型认 为发展 中国家 约 因素 有 : 1 城 乡分 割的二 元经 济体 制 ,阻 .
2. 农 村 人 力 资 本 存 量 少 且 水 平 度性原 因。打破城 乡界 限 ,实行城 乡一 的 问题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农村地 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及对策
孩子 平等 的受 教育 机会 , 费为农村 剩 余劳 动力提 供专业 技 免
能培训 , 改变传 统 观念 , 发外 出打工和创 业的激 情。 外, 激 此
一
些农 村人 员的法律 法规意识、 劳动纪律观念 也应及时转变。
主要是 就 地转 移, 即离 土不 离乡, 向外拓 展的数 量不 多, 比 要 继续充分利 用各种 优惠政 策, 励外出务工人员返 乡创业 , 且 鼓 较分 散。 几年农 村劳动 力转 移的范 围不断扩大 , 近 已分布于全 走 “ 出一 输 成才一 积累一 创业一 同富裕 ” 共 之路 。 国各地 , 有的已向境外拓展 。 二是 发 展劳 务输 出 , 拓展 劳动 力输 出空 间。 把 劳务 输 要
一
条龙服务 , 提高农村劳 动力的技能素质 。
同 、 缴纳社会保 险费的现象普 遍存在 , 农村劳动 力的管理 不 对
四是 逐步 建立 和完 善农村劳 动 力就 业保 障制度 。 农 民 把
还存在 “ 缺位” 现象。 国家对农民进城和外来民工的管理和服 工的合法权益纳入法律保护轨道, 建立和健全法律援助制度, 学 托问题 , 逐步 务, 政 策上 还没有统一 的政 策 , 在 有关部 门虽然 采取 了一些措 切实解决进城 居民和异地 转移 民工的子女 入 入
三、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是 着力提高 农村 剩 余劳 动力 自身 的素质 。 给 予农 村 应
一
其业务 范围也不断扩大 , 建筑业 已不只 是单一的土建项 目, 如 而是已拓展 到房地产、 装潢 、 路桥 等项 目。 三 是转 移的 地域 分布更 为广 泛 。 前几 年农 村劳 动 力转移
五 是 转移 目的从单 一 的外 出挣 钱 向赚 钱 后反 哺 家 乡转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摘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原因主要包括经济结构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教育和培训水平低以及户籍制度限制。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和培训质量,并改革户籍制度。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经济结构、社会保障、教育培训、户籍制度、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培训质量、户籍制度改革。
1. 引言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重要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重要性在于,这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他们主要依靠农村传统产业为生,但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着转移就业困难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强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着转移难的严峻挑战。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占据着我国劳动力总量的相当比例。
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为年轻人,他们渴望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难以顺利实现转移,导致了农村地区就业压力增大,经济发展受限,社会稳定受到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还表现在就业机会匮乏、收入水平低下、生活条件艰苦等方面。
在农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发展不够成熟,农村就业机会有限,许多年轻人只能从事农村劳动密集型工作,收入微薄。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思想不解放。
一是存在自满心理。
部分农民群众由于在思想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还存在着老守田园思想,仅仅满足于“能吃饱,饿不着”的现状。
二是存在自大心理。
虽然不安于满足现状,但好高鹜远,对外出务工的待遇和期望植要求过高,造成脏活累活不愿意干,精活细活干不了和大钱挣不来,小钱挣不到的情况。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技术,难以胜任外地用工需要。
(二)综合素质低。
一是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0%,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低。
许多农村劳动力除了仅单纯能够从事农村体力劳动外,缺乏必要的外出务工技术技能,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是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维护自身权益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许多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能力相对较差。
(三)缺少资金。
一是农民缺少必要的资金。
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资金,甚至缺少外出务工的所需的路费和找工作期间的必要生活费用。
二是培训资金存在不足。
从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上看,若培训一名熟练的、有独立操作能力的技术工,至少需要约300元左右的费用,而就我县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每位农民工的平均培训费用仅有180元,培训资金存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培训的需要,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四)缺乏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缺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障碍,这也是一个较为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外出农民工的身份、工资、待遇、养老、医疗、人身安全、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五)信息不灵。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主要来源仍然靠亲友相传和介绍。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与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围绕此主题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旨在引起读者对该议题的关注。
正文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然后分析了转移原因,包括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教育因素。
接着,探讨了转移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就业市场不足、教育水平不高和传统观念依然存在。
在结论部分提出了应加强职业培训、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等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制约因素,为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教育因素、就业市场、教育水平、传统观念、职业培训、政策、农村教育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其中包括农村失地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等。
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制约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教育因素等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着重要影响。
只有全面分析这些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的成因和影响,为制定政策和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工业化进程具有关键性意义。
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原因和制约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
通过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象,可以揭示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为实现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绝大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主要是由以下一些原因引起的。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市场网络、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需要,这使得很多农民工不愿意离开家乡。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和教育水平较低。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农民工多数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也相对单一,这使得他们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机会相对较低,工资水平也较为低下。
城市户口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中国的户籍制度设定了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界限,农民工想要在城市获得合法的居住和工作权益,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转户籍费用,或者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绕过户籍规定,这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难度。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之一。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没有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一旦遇到工伤或生病,他们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和补偿,这使得农民工们对于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工作持有犹豫的态度。
要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通过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增加他们在城市的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要改革城市户口制度,打破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壁垒。
取消或降低农民工转户籍的费用,简化户籍转移手续,使得农民工在城市获得和享受合法的居住和工作权益。
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
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确保他们在遇到工伤或生病时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补偿,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降低他们转移的风险和顾虑。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改革城市户口制度以及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
只有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问题之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难进入城市就业,二是农村产业发展不足。
这背后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1. 城乡格局不合理。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受到限制和约束的因素较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就业面临着较大的难度和阻碍。
2. 教育水平低。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农村居民教育水平整体偏低,造成了很多农村劳动力技能低,难以适应城市的工作需求。
3. 农村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偏单一,很多劳动力无法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这就增加了他们外出谋求发展的动力。
4. 政策上的障碍。
农村户籍限制、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也大大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城市中却不能享受城市户籍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这也是致使农村人员不愿意和难以转移的原因之一。
1. 加强政策支持。
在户籍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打破户籍限制,让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后能够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2. 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
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工作需求。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优化农村生产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好的条件。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问题涉及到诸多方面,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政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着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更好地实现转移,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农闲和农业淡季时选择外出务工或转行其他行业从事非农劳动的现象。
由于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和调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综合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参考文献,内容涵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方式、影响因素和政策等相关内容。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张振新等(200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该论文通过对河北省的调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进行了研究。
通过相关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收入水平、家庭规模、教育程度和市场需求等。
2.赵坚等(2012)《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选取了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案例调查的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1.范建民(200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与抉择条件分析——以浙江省丽水市、四川省广元市和河南省济源市为例》:该文章通过对浙江、四川和河南三地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流动、留守和近乡就业等,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邓李建等(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证数据,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创业和就近就业等。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1.章锦河等(2010)《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土地流转》:该论文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促进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障碍和对策
人城 市 。 是二 元 经 济结 构 又使 农 产 品市 场 难 以扩 张 . 民 收人 可 农
增加 困难 , 筑起 了一 道 道资 金 、 术 、 动 力 等 壁 垒 , 农 村 剩余 技 劳 使
劳动 力 向城 市 的转 移 非 常艰 难 。
段 , 村 剩余 劳动 力的 转移 则是 解 决 农 业 问 题 的 关键 。 建设 的 农 在
过 程 中. 余 劳动 力转 移遇 到 重 重 困难 . 定 要撇 开误 区 不 能单 剩 一
纯依 靠 外向转 移 , 要把 外 向转 移 和 就地 转 移 紧 密结 合 起 来 . 着重
解 决 劳动 力就 地 转 移 问题 . 实现 自身 内在 的发 展
必 须 要 解 决 的一 个 问题 , 是 我 们新 时期 面 临 的 新 形 势 。 它
( ) 市承 受 能力 的有 限 :现 如 今 ,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转 移 2城 农 大部 分都 涌 人 了 城市 。 甫 宁教 授 认 为 , 世以 后 的 国 际 竞 争将 钟 人
迫 使 我 们 把 农 业 劳 动 力 的 大 幅 度 转 移 列 为 重 大 而 有 急 迫 的 任
解 决农 村 剩 余 劳 动力 问 题 。 近些 年 来 , 业 改 革 和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企 增 加 了大 批 城 市下 岗工 人 ,部 分城 市 甚 至 制 定 了一 些 歧 视 外 来
务 工 人 员 的地 方 条例 来 保 障本 地 劳动 力 的就 业 。
起 的。 随着 经 济 的发 展 , 国 的 产业 结 构 发 生 了 变 化 。 业 已 不 我 农
新 农 村 建 设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指农村中年轻、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由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不足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无法在农村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只能选择向城市转移寻求工作机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容易,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土地资源不足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有限,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给不足,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在家乡找到实现自身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从而选择向城市转移。
二、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目前我国农业结构呈现出农民人均收入低、种植业赖以生存的土地逐渐减少、农业税费负担较重等问题。
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不到位,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在农业领域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只能选择向城市转移。
三、户籍制度限制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流动性,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福利政策多数是面向市民户口的,农村户籍者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和待遇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职业技能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技能水平不高,适应城市工作的能力较差。
这使得他们很难在城市找到满意的工作,也加大了他们向城市转移的难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一、加速农村土地结构改革应加快土地流转和国有农场发展的进程,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规模化、专业化农业转移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应该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使他们更容易融入城市的劳动力市场。
三、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应该逐步取消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户籍限制,建立更加开放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城市享有与城市户籍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福利政策。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工业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面临着转移就业的需求。
由于一系列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顺利转移就业,这使得农村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对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一,就业机会匮乏。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就业机会的匮乏。
由于工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加之制造业转移以及部分国有企业的倒闭,农村劳动力面临着就业机会稀缺的问题。
第二,技能不足。
许多农民工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技能水平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找到好的工作机会变得更加困难。
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无法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
户籍制度限制。
我国的户籍制度将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市民区分开来。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需要取得相应的工作居住证,但由于城市户籍的限制,他们很难在城市落户和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转移就业更加困难。
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加强农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工业和服务业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应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是解决转移难问题的关键。
应该加强农村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为农民工提供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
应改革户籍制度。
应该逐步取消城乡户籍的差别,给予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转移就业的平等权利。
应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增加他们在城市工作的吸引力。
应发展农村经济。
加强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培育农村经济新动力,可以吸引农民工回到家乡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影响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惟一的出路。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由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特性,农村劳动力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剩余,即隐性或不充分就业的剩余。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不稳定性。
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尤其是在乡镇企业和本地城市就业的人员,除平时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很难做到准确的统计。
2、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吸纳能力已有所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方式。
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转移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面对的市场约束明显增强。
另外,受金融体制和银行内部体制改革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越来越困难,资金供应渠道受阻,支持不足,乡镇企业新增容量明显减少。
除此之外,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乡镇企业的机制优势和优惠政策逐步消失,以及乡镇企业自身技术装备落后,人才匮乏,管理粗放,在产品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亦难以保证其持续增长。
上述矛盾和问题构成了制约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而使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3、劳务输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出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逐步从"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的陈旧观念中解脱出来,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农民走出农村,走向社会、走向城市,到处都有农村劳动力大军。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结构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
本文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原因分析1. 农村资源禀赋不足我国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不足,主要以人口密集和自然资源短缺为主。
许多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农场疏散,人口数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增加。
2. 教育水平低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和知识,很难适应城市产业和服务业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3.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从而增加了转移的难度。
4. 政策扶持不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但是由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并没有得到太大的缓解,这也是一个原因。
二、解决措施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其在城市转移就业的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和交通等方面进行加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转移意愿。
3. 加强农村产业扶持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发展适合农村地区的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家乡的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当地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加他们在转移时的安全感,减少他们对转移的恐惧。
某乡劳动力输转整改情况报告
某乡劳动力输转整改情况报告一、前言某乡劳动力输转是指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将乡村劳动力有计划地转移到城市就业。
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还能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某乡劳动力输转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有必要进行整改和改进。
二、问题与原因分析1. 就业渠道不畅,且就业岗位匮乏。
农村劳动力输转过程中,往往受到城市就业市场不稳定、用工需求减少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劳动力流动渠道不畅,造成较多农民工流失。
另外,农民工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随着城市工业升级和转型,这些就业岗位逐渐减少,无法满足需求。
2. 用工环境差、待遇低。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较长的工作时间、较低的薪资水平、较差的工作环境等问题,这使得他们对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减弱。
3. 缺乏相关培训和技能。
部分农民工出于经济需要选择外出打工,但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和培训,他们只能从事简单而低效的劳动工作,难以实现技能提升和薪资增长。
三、整改措施1. 完善就业服务机制。
建立健全劳动力输转服务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就业推荐、培训咨询等服务。
同时,加强与城市用工单位的对接,共同探索适合双方需求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和效益。
2. 发展适应乡村特色的新兴产业。
通过加大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发展乡村旅游、种养殖业等新兴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满足他们的就业需求。
3. 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
组织开展技能培训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让他们能适应城市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鼓励农民工参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待遇。
4.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贴息贷款和补贴等优惠政策,推动农民工就业教育培训、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改善,提高他们的就业满意度和幸福感。
5.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建立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力度,维护其合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矛盾。
究其原因,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收入差距等是阻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最后,文章提出对策:调整户籍、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者问卷调查引言在发展经济学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一直是核心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符合发展经济学中对劳动力转移的相关论断。
到2012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仍然高达64.3%。
农业的基本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在就业不足的条件下收入低下;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不稳定。
鉴于以上原因,解决农业基本问题的唯一途径则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Schultz,1945)。
针对此问题,国内的专家学者也认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键,而解决途径必须转移农村劳动力。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其中有8亿是农民,占了总人数的1/2以上,而且有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根据江苏省2010年的人口普查,对江苏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如下分析:2010年江苏省共有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其中15-64岁人口为59861916人,占76.10%。
这也反映出了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之大。
鉴于此,笔者选择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新时期阻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时期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突出问题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一直备受关注。
其在农业方面的问题同样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的人数已达到1340.9万人,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0.94%。
其中苏南转移达到67.18%,苏中为54.05%,苏北为39.44%。
江苏省向外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达到了200.29万人,占据总的劳务输出人数的14.94%。
在文化水平方面,84.22%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
但是转移中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苏南地区的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早,农村劳动力控制得较好,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由于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晚,又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使得现在的农村的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很大。
但是经济的发展又尚未赶上人口规模的增长,岗位数量有限,而且江苏省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这就更使得农村劳动力出现了无限供给状态,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
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劳动力容纳量,不能因为农村劳动力过多而无限制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充分供给与社会有限需求的矛盾。
(二)就业需求扩大与就业空间缩小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不再仅局限于满足在城市中工作,而是有更广阔的需求,福利待遇、保障等都已经深入人心。
一方面企业在挑选他们,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挑选企业。
现在许多以前需要人工的工作都采取了机械化,用工人数减少,就业空间缩小;另外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本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企业也都转型,大量企业开始裁员,无法转型的企业也面临倒闭的状态,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东南亚国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吸引着许多的外资企业向东南亚转移,这批转移的企业给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造成巨大影响,本来这部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也不是太高,使得他们也无法向高科技行业入职,只能成为闲置的劳动力,出现矛盾也是必然。
(三)自身技能不足与行业有技能需求的矛盾江苏省仅有少部分农村通过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大部分农村仍然贫困。
现在岗位都有很高的技能需求,而没有得到培训的人就被排斥在外,只能从事低端的行业,而低端行业又有大批人待业,岗位不足造成矛盾,阻碍劳动力转移。
技能不足是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往后发展对技能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现在这个矛盾也许还不是很突出,因为还存在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尚未转型,但是等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都转型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或者更高产业时,技能不足的缺陷就会凸显出来,很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新时期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农村人口在江苏省占有较大比重,在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流动已成必然趋势并取得一定成功。
但从江苏省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在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导致了上述矛盾的出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对于我国能够在短时期内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起到过重要作用。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二元户籍制度犹如一道无形的屏障,把城市和农村分隔开来,一方面,它致使城市、乡村两个系统相互独立,割断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农村的发展处于从属地位,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另一方面,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无法获得真正的市民身份,无法与城市劳动者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
江苏省作为一个大省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转移到江苏省城市中的劳动力都会难以取得城市户籍,难以在城市中结婚,其子女不能获得城市户口也难以在城市中接受较好的教育,这些人的子女不是交不起高额的借读费就是被迫回家上学,不然就没法进行高考。
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严重的后果:首先城乡的差异,使得大批的劳动力停留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也就造成江苏省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较多,影响了劳动生产率,间接降低了农民的收入,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其次城市化水平低,制约人们的消费方式,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影响江苏省经济发展;最后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缩小了就业空间。
而且,在省内经济发展滞后,大量裁员时,一旦经济好转,政府部门会首先保障本地的那部分失业人的就业,会把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排斥在外。
对不愿返乡人员则增收高额的各项规费,提高这部分人在城市中的生存成本迫使其离开。
(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江苏省也不例外。
大部分资源向城市流动,留在农村只是一些丧失劳动力的老人。
城镇相对农村有更好的教育、医疗水平、保障机制等,而农村的经济条件与基础设施都较差。
这也就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根据推―拉理论,农村较低的收入和较差的生活条件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而城镇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力,是农村与城市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本文选取江苏省5个村进行了调查,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有88.9%的人认为增加收入是他们转移的主要目的,目的为学本领、长知识,转入城市生活,其他的人很少。
城市能给人们带来更高的收入,许多的农村劳动力都是怀着这样的心态转移的。
(三)劳动者个人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部门,然后在城镇部门工作。
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社会对劳动力的知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现代部门的企业更希望招聘到那些教育程度高、劳动技能高的劳动者。
一般而言,教育程度高、劳动技能高的劳动力更有能力在城镇的现代部门就业,容易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
1960年舒尔茨提出用“人力资本”来表示劳动者所具有的并能为他们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当今社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和拥有技能的能力。
就一般情况而言,技能越多,人力成本越高。
表2调查结果表明: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的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伴随着教育程度的升高而下降,其中不包括大学及以上的劳动者,从中可以看出拥有较高学历的劳动者更会转移。
但是,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没有打工或经商经验的人占到46.2%,根据当地的了解,这部分人作为农村中的知识分子,一般会在农村从事养殖、种植等,收入也很可观。
通过相关检验,教育程度与是否在外打工或经商呈正相关关系,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该劳动者向现代部门就业。
这是建立在不考虑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制度等因素有关的结论。
即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
(四)家庭因素计划生育的实行改变了农村的家庭构成,“三口之家”的模式已越来越普遍,许多年青一代结婚后就与其孩子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三口之家”的模式。
当然,也有很多人是结婚后与老一辈的人都是住在一起的,有的形成“三代同堂”的模式。
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是计划生育的影响,还有很多其它因素,如: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谐、住房增加、流动大等。
本文根据相关调查做如表3所示解释。
所调查的农户的家庭的平均人口是3.62人。
调查的农户中家庭有1代人、4代人的相对较少,相对较多的是2代人以及3代人,这点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表3表明从1代人到4代人,男性没有打工或经商的经历始终小于女性。
纵向来看,只有1代人与2代人的女性没有打工或经商的经历是远远大于男性的,而2代人并不是相差很大,这可能是因为3代人有老人在家照顾小孩,有一部分女性可以转移出去。
但这也正是如今农村中“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出现的原因。
对本论文来说,可以证实一点,那就是3代人更有可能符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标准。
新时期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解决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突出问题,是江苏省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通过问卷调查所得的结果,发现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三大矛盾。
本文也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这其中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调整户籍制度势在必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先在小城镇先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制度,公平对待每个人;其次,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引力,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还需要农村劳动力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只有自己有意识再加上政府部门的推动才会推动城镇化建设;最后,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企业沟通,实行定向培养或订单式培养,结合企业的需求,根据劳动力的个人特征,合理安排劳动力的转移。
参考文献:1.David Sapsford & Zafiris Tzammatos. The Economics of the Labour Market.Macmilln,19932.Depek Bosworth,Peter Dawkins and Thorsten Stromback.The Economics of the Labour Market.Longman,19963.郭熙保.农业发展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4.舒尔茨.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C].20世纪外国经济学名著概览[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