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班级:经济管理研究生1班姓名:
摘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目录
摘要 (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
二、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6)
1、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6)
2、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
结构调整 (6)
3、劳动力外流转移的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6
4、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7)
5、有利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沟通
城乡关系 (7)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8)
1、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而且总量十分巨大 . 8
2.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
模 (8)
3、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9)
4、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
存在较大差距 (10)
5、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10)
6、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
力降低 (10)
7、农业剩余劳动力回流 (11)
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践模式 (11)
1、就地转移模式。 (11)
2、异地转移模式。 (12)
3、多元复合转移模式。 (12)
五、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3)
1、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就业结构 (13)
2、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步伐,增加就业岗位 (13)
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政策性限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
移 (14)
4、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 14 参考文献 (1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 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 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
1.4个百分点。[2]
二、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
1、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村劳动力流出地多是经济落后地区以及人口与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地区,有限的耕地资源与无限大量增长的劳动力构成我国农村发展中最大的矛盾,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限制因素。乡镇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替代劳力效应的作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也很有限。大规模外流使农村劳动力由闲臵资源变为财富,有效地减轻了流出地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也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经营大户的流转与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改变劳多地少、务农收入过低的状况。
2、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外流劳动力增加的收入,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增加了农村社会购买力,而且把部分收入用于发展农村经济。另外,外流劳动力返回资金也有一定数量用于发展农村地区的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3、劳动力外流转移的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就业转移的稳定性,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目前我国农村一方面受到物质文化
生活水平提高的冲击,消费需求变为质量和数量并重,促进农村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激化,要求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同步进行。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既为“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和资金条件,又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信息条件,促进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经济实体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
4、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一般都流向城市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不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积累了资金和丰富的经验。他们回到故乡参加经济建设,创办乡村企业或发展成种养大户,既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带动其他农民致富,在农村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的思想解放、观念较新,生活方式也与农村不同,对周围农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和进步。
5、有利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沟通城乡关系
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使有限的分散的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促进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可以形成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良性局面,建立城乡经济联系,沟通城乡关系的作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与此同时,也不要忽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消极作用。农业生产目前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方式,优质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生产劳动力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矛盾加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