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分析研究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修改版]
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
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女劳动力406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和产中的劳动,而忽略了产后的深加
工和销售, 不仅使大多数农产品处于
“粮食卖谷、油料卖籽、水果卖鲜、畜禽
卖活、林业卖材”的初级产品阶段,从而
造成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
还闲置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这些
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
的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
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 3 倍,而我国还不
力的素质在要求上都在提高,面对目前 行改革,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
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就业的新 移。 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局势,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生劳 改革的步伐。 农村一般现代化农业水平
动力文化水平,加强就业竞争力。 将市 还不高,土地是农民的物质基础,社会
场需要作为导向, 构建农民自主选择、 保障制度不完善,会让农民将土地作为
业能力,打开眼界,打破传统守旧的思 安全感,离开土地之后也能和城市居民
想。
享受社会的保障,没有城乡社会保障制
2.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 度上面的差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削减
化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让农村剩余劳动
农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 力的转移更加顺利。
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
(作者单位:150600 黑龙江省尚志
和。 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仅仅注重产 市石头河子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20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性货币补偿,并不负责就业问题,由此 展, 又能为劳动力的转移广开门路,这
导致了一大批无土地、无技术、无资金 是一条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的有
的农民的出现,他们不但失去了土地保 效途径。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原因有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实现就业,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竞争激烈、薪资待遇较低等。
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更多选择,如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等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相关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创业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例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展各类创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企业合作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实现。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影响及对策研究一、特点:1.大规模性:中国拥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超过了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2.非特异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广泛性,职业涵盖农业劳动力、家庭劳动力和学生等多种身份。
3.多样性:农民工的就业领域包括建筑、制造、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分别从事不同的工种和职业。
4.流动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个体迁移的流动过程,随着时间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二、影响:1.经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提高了就业率和劳动力效率,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社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变了家庭结构,增加了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比例,同时也改变了农村社会的文化和社会关系。
3.环境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三、对策:1.加强职业培训: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在就业转移过程中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支持创业就业: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和就业机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等,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业转移过程中的权益和福利。
4.发展农村产业: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减少农民工的流动压力。
5.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好的交通、通信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留在农村。
综上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存在普遍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体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培训、支持创业、完善制度保障、发展农村产业和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途径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民工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影响着农民工和
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及转
移模式,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将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为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在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就业情况、收入状况等现状及问题。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探讨影响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文化、家庭因素等因素,并进行量化分析。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在综合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的
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及统计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
本研究预计能够全面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问题,并深入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转移模式,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本研究能够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的脱贫致富,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
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思想不解放。
一是存在自满心理。
部分农民群众由于在思想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还存在着老守田园思想,仅仅满足于“能吃饱,饿不着”的现状。
二是存在自大心理。
虽然不安于满足现状,但好高鹜远,对外出务工的待遇和期望植要求过高,造成脏活累活不愿意干,精活细活干不了和大钱挣不来,小钱挣不到的情况。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技术,难以胜任外地用工需要。
(二)综合素质低。
一是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0%,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低。
许多农村劳动力除了仅单纯能够从事农村体力劳动外,缺乏必要的外出务工技术技能,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是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维护自身权益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许多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能力相对较差。
(三)缺少资金。
一是农民缺少必要的资金。
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资金,甚至缺少外出务工的所需的路费和找工作期间的必要生活费用。
二是培训资金存在不足。
从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上看,若培训一名熟练的、有独立操作能力的技术工,至少需要约300元左右的费用,而就我县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每位农民工的平均培训费用仅有180元,培训资金存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培训的需要,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四)缺乏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缺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障碍,这也是一个较为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外出农民工的身份、工资、待遇、养老、医疗、人身安全、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五)信息不灵。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主要来源仍然靠亲友相传和介绍。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与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围绕此主题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旨在引起读者对该议题的关注。
正文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然后分析了转移原因,包括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教育因素。
接着,探讨了转移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就业市场不足、教育水平不高和传统观念依然存在。
在结论部分提出了应加强职业培训、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等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制约因素,为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教育因素、就业市场、教育水平、传统观念、职业培训、政策、农村教育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其中包括农村失地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等。
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制约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教育因素等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着重要影响。
只有全面分析这些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的成因和影响,为制定政策和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工业化进程具有关键性意义。
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原因和制约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
通过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象,可以揭示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为实现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面临着失业和转移就业的问题。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转移就业的困难与挑战、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结论部分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社会和农民需要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支持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培训、技能提升、产业转型、农村经济、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农民共同努力、政策措施、支持体系。
1. 引言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地区中超过农业劳动需求量的人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已经超过数千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和中老年人。
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地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和生活压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不仅会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他们实现转移就业,已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转移就业问题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意义在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加不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将导致农村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加剧农村贫困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如果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将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可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分析与思考
劳 动 能 力 的 农 村 劳 动 者 未 能 与 生 产 资 料 或 质 量 上 实 际 充 分 有 效 地 结 合 而 处 于 部 分 闲 置状 态 的 农 村 人 口 。 是 教 科 这
到 一 份 工 作 , 不 放 弃 土 地 使 用 权 。尤 又
其 是 3 年 不 变 的 承 包 政 策 , 加 使 O 更
姜
飞
村 人 口。 农 村 人 口 急 剧 增 长 , 得 人 均 使
耕 地 面 积 日益 减 少 。 业 生 产 、 营 难 农 经
的 生 活 成 本 , 因而 ,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农
向 非 农 产 业 转 移 以 取 得 更 高 的 收 入 成 为 必 然 的 现 实 选择 。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是 指 农 村 剩
下 文 化 程 度 占绝 大 多 数 。 目前 ,0 以 9%
上 的 企 业 在 招 收 农 民 工 时 提 出 了 明确
的 文 化 程 度 要 求 。 化和 技 术 素 质 的 低 文
下 , 制 了 农 民 的 就 业 空 间 , 使 得 农 限 这
民 工 过 多 地 向一 些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集 聚 。 建 筑 业 、 矿 业 、 饮 业 、 工业 如 采 餐 化
镄
。 % 1 I g * I | “ ; I I
N ONG YEZ ON HEN G G
对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难的分析与思考
河 南财 经 学院
众 所 周知 。 国 是 一 个 农业 人 口 大 我 国 。 村 劳 动 力 约 有 5 左 右 , 全 部 农 亿 占
劳 动 力 的 7 %, 中 ,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O 其 农 约 有 2 人 。改 革 开 放 3 年 来 , 国 现 亿 O 我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中不再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
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和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其中不乏高学历和技术技能较强的人才。
这些人员在农村传统行业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选择转移到城市从事低技术、低收入的劳动力工作,形成了“农民工”群体。
同时,由于一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
在经济方面,农村收入水平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农村居民转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收入。
社会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政策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来改善生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随着农村人口流失,农村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传统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缺乏照料。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会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
首先,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会给城市的就业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其次,大量的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农民工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也对城市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风险和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为一部分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面临着低收入、劳动强度大、生活环境恶劣等问题,容易受到歧视和剥削。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
一、剩余劳动力状况
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情况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组成因素包括:年龄、教育、性别和地理位置等。
全国村镇劳动力市场的运动比较集中,
外来就业劳动力绝对和相对剩余。
在当前的发展中,由于城乡差异的拉大,劳动力剩余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1.劳动力剩余的年龄结构
按照性别分类,男性劳动力剩余占总数的62.2%,女性37.8%,与
农村结构相比,女性劳动力剩余相对较多。
按照年龄分类,剩余劳动力中16-39岁占儿童劳动力的70.9%,而
40岁以上的劳动力较少,仅占剩余劳动力的11.4%,表明中国农村劳动
力剩余中的年轻劳动力相对较多。
2.劳动力剩余的教育结构
根据技能、素质等因素可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分为有技能人员和无技
能人员,其中无技能人员占剩余劳动力的83.5%,有技能人员占剩余劳
动力的16.5%。
根据学历分类,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所占比例为21.9%,初中及
以下学历的人员占比76.7%,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例仅占1.4%,表明
农村劳动力剩余中的教育水平非常低,大多数剩余劳动力拥有的是低端技能。
3.劳动力剩余的地理结构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农村劳动力剩余占总数的72.3%。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路径分析
举 多 得 。 仅 可 以 带 来经 济 、 候 、 不 气 环
我 国农 村 处 女 市 场 , 力 争 国 际 市场 。 又
境 及 人 们 营 养 多种 效 益 。 可 以解 决 一 也 部 分 农 村 剩余 劳 动 力及 工 时 剩 余 问题 。
效的。
一
六 、有 组 织地 向 国外输 出剩 余 劳动 力
通 过 承 包 国 外 工 程 、技 术 援 助 、 承
包 农 业 等 劳 务 输 出 方 式 ,扩 大 就 业 , 增  ̄ 9 , 入 。 目 前 。 国 劳务 输 出 累计 0h E收 我
已 派 出 近 百 万 人 次 。 也 是 解 决 我 国农 这
痰
镄
NONG 0NG NG YE Z HE
穗穗 挺 禽荣秘
平舆县 西洋店 农 业服务 中心
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 1 5 。 .亿
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问题 的 解 决 是 迫 切 的 。 其 解 决 的 难 度 也相 当 大 , 是 又 必 须 要 但 解 决 。 纵 览 当 前形 势 , 以说 是 解 决 这 可
乡 镇 企业 曾经 在 我 国经 济 , 别 是 特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中 发 挥 了 极 其 重 要 的 作 用 ,是 我 国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的 第 一 大 支
济 、 加 农 民 收 入作 为经 济 工 作 的 重 中 增 之 重 ,是 可 以找 到 良方 并 取 得 显 著 成
求也 大 。 它 可 以 吸 纳 一 部 分 剩 余 劳 动
力 ,解 决 劳 动 力 季 节 性 剩 余 和 工 时 剩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一、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这既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一)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持续增长。
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
(二)转移地域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三)转移行业较为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
(四)转移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自行外出打工外,通过政府组织、劳务中介、亲友介绍等方式实现转移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积极影响(一)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获得了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有效提高了家庭经济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二)推动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土地资源得以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农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四)提高农民素质外出务工的经历使农村劳动力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一)就业稳定性差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从事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就业岗位不稳定,容易受到经济形势和市场波动的影响。
(二)劳动权益保障不足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拖欠工资等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社会保障缺失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限制,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
2024年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及方案思索
2024年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困境及方案思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地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剩余劳力转移问题。
剩余劳力转移不仅是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一环。
然而,2024年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仍面临一些困境,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
首先,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中的一大困境是就业机会不足。
尽管城市化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工作岗位,但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导致农村剩余劳力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培训和引导,提升农村劳动者技能水平,以适应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
其次,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还存在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由于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的多为临时性工作,很多人的工资收入并不稳定,很难维持良好的生活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力度提供农民工就业的支持和保障,推动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另外,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还面临着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医疗问题。
由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条件有限,很多人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同时,也需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民工的医疗条件。
解决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引导和调控,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要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通信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条件,吸引企业和资本流入农村地区,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的农民工返乡政策和服务体系,为农民工提供复工创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在农村发展新的产业和经济形态。
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加大对违法用工的打击力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2024年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仍然面临一些困境,但通过政府和社会全面合作,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摘要:在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下,本文对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首先,从我国自身的角度出发,认清形势,找好渠道,注重方法;其次,从国外的成功案例中,寻找出与我国目前状况相通的地方,借鉴他们的成功举措;最后,从政府政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制度创新和劳动力素质高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的作用出发,提出了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乡镇企业的布局调整、向非农产业转移等个人拙见。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过剩转移制度调整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
具体定义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3.4%,从总量上看,全国农村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要将其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可谓任重道远。
而从事农业人口中贫困地区人口3597万人,占农村人口5.04%,这些农村贫困人口其中一部分生活在民族地区。
目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将面临一系列难题。
为庞大的劳动力队伍、特别是数量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是这些难题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一个。
很难设想,在城市劳动力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宣称中国不存在就业问题、中国没有就业压力。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1、劳动力数量庞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年的数据,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达6.45亿,
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8.1%,是中国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水平较低
从普查数据来看,202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普遍受教育程度是初中
低下,学历结构又极不平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大专及其以下仅占52.8%。
3、技能水平落后
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不高,重点面临着因小生产经营性活动已经衰落,其工作经历一般受限于当年的贫困家庭家务农活。
技能结构也大多以低级
工人为主,技能水平偏低。
4、劳动力结构变化明显
由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流向了城市,尤其是农民工,许多农村劳动力缺乏发展机会,相应的就业形式也受
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
1、强化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可以通过建立劳动力培训机构,增
强农民对劳动技能和技术的认识,拓宽个人的就业视野,提高农民的技能,促进农村就业的发展。
提高农民的职业能力,可以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
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结构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
本文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原因分析1. 农村资源禀赋不足我国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不足,主要以人口密集和自然资源短缺为主。
许多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农场疏散,人口数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增加。
2. 教育水平低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和知识,很难适应城市产业和服务业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3.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从而增加了转移的难度。
4. 政策扶持不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但是由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并没有得到太大的缓解,这也是一个原因。
二、解决措施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其在城市转移就业的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和交通等方面进行加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转移意愿。
3. 加强农村产业扶持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发展适合农村地区的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家乡的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当地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加他们在转移时的安全感,减少他们对转移的恐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研究学生姓名孙朋朋专业班级经济学二班学号 201843034 完成时间2018 年1月3日目录摘要21.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21.1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21.2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21.3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3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32.1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比例大,而且供给仍在稳定增长32.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42.3有关制度、政策改革不到位42.4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42.5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盲目性53.加快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对策53.1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53.2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53.3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63.4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63.5组织实施劳务输出6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7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对农村所产生的影响85.1加剧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85.2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撂荒和农村耕地被占用86.结语8参考文献:9摘要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
为此,我们应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组织实施劳务输出,以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普遍问题。
但是,在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既是关系农民增收的“民生”,又是事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国计”。
1.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1.1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欠发达地区在农业方面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资源或资本过少,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太低。
若要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就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
只有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才能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才能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而且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1.2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扩大内需:一方面,投资需求增加。
据专家估算,参照我国中等水平小城镇的投资规模,从现在起到2018年,如果新建增加1.2万个小城镇,需要投资4.8万亿元;改造现有的1.8万个小城镇,需要投资3.6万亿元。
两者合计需要投资8.4万亿元。
另一方面,消费需求扩张。
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由农副产品的生产者成为农副产品的消费者,不仅可以扩大农副产品的需求总量,而且“脱了草鞋换皮鞋”后,其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会发生质的变化,对工业品与第三产业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也将增加。
1.3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加快转移前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存状况,缩小城乡差别。
更为重要的是,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现代化的熏陶,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跳出了落后文化的“堡垒”,能够树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随着新型平等观、财富观的树立,必将对传统的小农意识产生巨大的冲击,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加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尽管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意义重大,并且我国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加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是,目前仍然有诸多因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目前,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许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比例大,而且供给仍在稳定增长根据《农民日报》的最新数据,目前,除每年新增劳动力外,我国农村劳动力中还有近1.5亿的富余。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各地区的数量分布不均衡,大多数在欠发达地区。
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率高达40%以上。
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还会增加,而贫困地区劳动力增长速度又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2.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由于欠发达地区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相对落后,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偏低。
我国4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文盲半文盲有8 00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我国农民中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比例约为9.1%,欠发达的比例更低。
另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还表现为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所带来的后果,一是表现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二是由于低素质劳动力供给多,替代性也强,必然会导致工资水平低;三是不利于其对信息的把握,盲目、无序的流动增加了劳动力转移的风险性,从而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3有关制度、政策改革不到位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制社会结构虽有所改善,但尚未彻底打破,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然存在诸多障碍,导致民工的就业范围缩小,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二是土地流转制度问题。
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缺乏对转让或放弃土地承包使用权者进行合理经济补偿的成熟政策,导致离开土地的剩余劳动力,选择“兼业”经营方式,影响了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2.4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乡镇企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技术含量逐渐提高,就业弹性明显下降,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
而中西部贫困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资金积累能力低,以及经济发展环境差等原因,乡镇企业发展缓慢,致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进厂比例不足10%。
近十年来,许多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不但没有新的增长,相反由于停产和破产,吸纳的就业人数不增反降,这给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大了难度。
2.5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盲目性由于规范劳动力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和披露不灵敏,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不够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转移多是自发的、带有团体倾向,缺乏正规的中介机构,有组织转移的只占10%~30%左右。
这种状况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率和效果。
3.加快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实现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的需要。
必须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总结经验,克服不利因素,寻找到一条彻底解决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径。
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3.1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得好:“人力资本投资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所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要继续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二要加强培训,提高外出劳务人员的素质。
要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大力发展“订单”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基本技能、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促进劳务经济的良性循环。
3.2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分别从事着加工、销售、运输和信息服务等多种产业。
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就可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效地连接起来,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促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部门等多渠道就业的局面。
这样,欠发达地区就可以突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局限,拓宽农村内部就业空间,从而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自我吸收能力。
3.3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城市是农民获得收入最快的地方,做好欠发达地区农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
首先,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市场。
其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分步实施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及稳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的户籍登记和管理制度。
第三,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产业扩张、城市的扩容和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真正让城市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主渠道。
3.4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扩大就业容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因为同等GDP增长量,若由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实现,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分别仅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20%~30%和10%~15%。
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欠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应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尽可能多地吸收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5组织实施劳务输出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关联度不高,经济内生性增长机制不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不足。
劳务输出是欠发达地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应加强其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建设:<1)要健全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失业保险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使分散的小农户同大市场联结起来,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2)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规划、调控、立法、监督,使劳动力转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大量的廉价的剩余劳动力由边际生产率低的农村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城市转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优化了资源的配置。
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增加农民收入另辟一条途径,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6%,有的地方超过50%,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