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

李力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同时我国即将加入WTO,农业发展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探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而且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

一、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摆脱了长期短缺的局面。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1999年,中央也进一步作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充分利用这次结构大调整带来的机遇,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尤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各地区都要注意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在区域内部初步形成有特色的专业生产带。例如,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高科技领域优势,在积极发展以无公害绿色蔬菜和水产品、花卉等为主体的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的同时,积极探索以高新生物工程技术为核心,以引进外资为手段,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技术、高品位、高效益出口创汇农业(外向型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可能途径,拓展创汇领域,提高创汇能力。中部地区在继续发挥我国“粮仓”优势的同时,用现代高科技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步伐,以农产品优质化为重点,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及高价值经济作物的种植,使之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粮、油、棉、瓜菜、水果、畜禽品及名、优、特产品供应的基地。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棉花、糖料、水果、瓜菜、蚕、中药材等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生产,逐步建立起名优新特农产品生产基地,变农业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次,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篇大文章。如充分挖掘山林,水域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来增加劳动就业机会。据统计,我国可利用的山地资源是现有耕地面积的2.5倍左右,内陆水域与耕地面积相比也达到了20%,开发潜力极大,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资源特点,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珍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内涵生产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此外,中西部地区应抓住当前农产品充裕和国家财政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机遇,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每年可拿出一定的资金,同时通过吸引外来资金,建立和完善水利基金制度和劳动积累工制度,采取以工代赈、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形式,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即引导农民在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加快荒山绿化、加强农村交通建设等方面投工投劳,达到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复次,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把农、工、贸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其基本特征是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品化、产业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农村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

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具体而言,产业化经营是以建立高效农业体系为核心,注重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流通,可以调整乡镇工业的产业结构,使其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农副产品为原料办乡镇企业。这种乡镇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降低了乡村办工业的成本,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乡镇加工业,还可以延伸到贮藏、运销等环节,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缓解农业生产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形成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很强的吸纳能力。

二、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创造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导致现代化进程发展迟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是今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推动小城镇建设,对于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扩大就业门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步伐、扩大市场容量、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完善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小城镇建设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人口规模等因素,突破传统定势,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小城镇规划,在保持小城镇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和促进小城镇规模成长、功能完备和质量提高,尤其要优先发展小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城镇。考虑经济发展问题,把工业区、商贸区、科技教育区、住宅区及其非农产业小区作为建设重点,合理设置生活、文化娱乐等区域,形成清晰明确的空间结构和合理的功能分区,为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以产业开发、市场开发来促进小城镇建设,注重发展乡镇工业型、商贸型、交通型、城郊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突出发挥小城镇的个性和特色,形成独特区域功能的专业化小城镇。第二,进一步深化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土地市场,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把城镇商业用地由行政定价转变为市场定价,逐步实行对城镇商业用地公开竞价批租制度,提高城镇土地收益;允许企业和集体土地使用权通过作价入股、出租、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建设;二是鼓励集中兴办企业,建设工业小区,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对已分散在小城镇城区以外的乡镇企业,要根据其占用土地的面积和质量高低,提高其用地成本,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集中。第三,逐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一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民向小城镇靠拢建房或购房,引导农村非农产业人口到城镇定居、就业;鼓励在城镇中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收入的农民均可在城镇落户。二是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失业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等等。第四,完善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要逐步改变仅依靠政府投资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建立政府政策性投资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广泛筹集建设资金。一是要建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专项资金及城镇建设信贷担保基金,由财政从市政、环卫、城管等收费中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收益中集中安排,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贴息和担保;二是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按照自筹、自用、自还,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的原则,对城镇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调度、有偿使用、滚动增值;三是有选择地出让部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经营权和使用权,部分或全部出让转让股份,实行企业化经营。鼓励民间投资者投资城镇收益性公用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引向市场,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第五,完善促进小城镇建设的组织体系。为保证小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从组织上建立相应的领导管理体系,负责小城镇实施的规划、管理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