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合集下载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

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就是为了探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

由于长期以来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生活水平落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人数庞大,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现状我国的国情是国土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尤其突出。

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

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3.2亩,而贫困地区不足1.5亩。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现有装备水平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可以新种7亩土地,据此推算,则现有劳动力中有79%的劳动力剩余。

这样我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人。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现阶段我国总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是:农村人口8 亿多,劳动力近5亿。

其中农业劳动力3.5亿。

全国现有耕地19.23 亿亩,若按人均耕种1 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只需劳动力1.3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仅为1.5 亿。

农村劳动力现状与应对

农村劳动力现状与应对

农村劳动力现状与应对农村劳动力是指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相关工作的劳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现状发生了一些变化,并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分析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应对措施。

1.劳动力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外地迁移,农村劳动力减少。

年轻人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机会更多,很多从农村来的劳动力选择离开农村,使得农村老年人口和儿童比例增加,劳动力供应变得不足。

2.劳动力老化:农村劳动力普遍年龄偏高,年轻人的迁移使得留下的劳动力多为老年人和儿童。

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儿童缺乏劳动能力,这使得劳动力的生产力和效益下降。

3.农民技能水平较低: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农民的技能水平相对较低。

他们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这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二、应对措施1.加强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其技能水平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

2.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产业升级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3.建立农村养老制度:由于劳动力老化的问题,建立农村养老制度是保障农民老年人口权益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和福利政策,鼓励农民参与养老金的缴纳和养老保险的购买。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生产力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率。

5.加强农村就业服务: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政府应加强农村就业服务,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

加强农村就业市场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电商和农村创业项目,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变化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但也给农村劳动力发展带来了机遇。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李巧 2010201306一、立足农村内部就业,实施就地就近转移1.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拓宽农业内部就业空间。

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林业以及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

发展和推广劳动密集型农业,以扩大农业内部的劳动力总量,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

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拓宽就业渠道。

建设现代农业经营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

2.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①发展乡镇企业,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②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的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

3.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跨地区转移,合理分流。

中西部地区可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经济关系,加大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输出力度,合理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以工补农、以劳务补农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打破城乡界限,实行城乡一致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还广大农民以应有的平等权利。

可以采取国际通用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办法,以身份证取代户口簿,实行以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主要依据申报城镇户口的制度,相应改变就业、入学、住房等规定,在权利义务方面平等对待新进城镇落户的居民。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扩大社保覆盖面,将农民工以及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如个体商贩等,纳入社保体系,逐步建立起面向城镇非农产业劳动者“五保合一”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对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要给予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

3.改革土地流转制度。

赋予了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创造条件。

4.建立农民工权益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原因有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实现就业,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竞争激烈、薪资待遇较低等。

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更多选择,如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等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相关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创业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例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展各类创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企业合作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实现。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或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1.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但质量不高。

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技能水平不够,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和简单的劳动,收入较低,社会保障较少。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许多农民工在外打工,面临诸多风险,比如工资拖欠、合同纠纷、意外伤害等,缺乏有效保障措施。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家庭关系破裂等。

2.产生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劳动力本身素质不高。

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技术能力较差,很多农民工只能从事一些低端、危险和脏乱差的工作,收入和待遇自然较低。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生活成本较高,而农村收入水平低,一些农村劳动者不得不转移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

社会保障不完善。

农村劳动者在城市打工缺乏社会保障,一旦发生意外或劳动纠纷,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权和保障,导致利益受损。

3.影响和挑战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给农村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家庭关系和社会纽带逐渐疏远。

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空心化,农村社会面临着就业岗位减少、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1.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应加大对农村劳动者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减少低端劳动力的比例。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刘丽萍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摘要】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它正在由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推进力量向新时期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转化。

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对策农民工问题直接牵涉到亿万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是一个包含了经济利益、社会权益、政治权力及文化融洽、精神和谐等内容的综合性问题。

这一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变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从而迫切要求国家通过调整制度安排及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

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是能否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能否加速推进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

调查及相关文献资料表明,农民工与农民工问题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目前目前农民工约为1.3亿人,包括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村劳动者。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及其家属人数还会增长。

2.农民工的性别结构为:男性占63.4%,女性占36.6%。

婚姻状况为:已婚者占52.7%,未婚者占46.2%,离异者占1.1%。

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的占11.6%,初中程度的占48.6%,高中及中专程度的占35.9%,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占3.9%。

3.根据农业部调查显示,40%的农民工没有固定工作,平均就业8~9个月,3个月以下的占11.30/0,4~6个月的占16.3%,6—10个月的占73.3%,10个月以上的占7.8%。

据调查,湖北省农民工在外出打工3年以上的占29%,3年以下的占71%__________;天津市农民工在外打I3年以上的占26%,3年以下的占74%,农民工表示坚决不回家的占2.4%,争取留在城市的占17.5%,但最终能留在城市的估计不足1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面临着失业和转移就业的问题。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转移就业的困难与挑战、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结论部分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社会和农民需要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支持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培训、技能提升、产业转型、农村经济、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农民共同努力、政策措施、支持体系。

1. 引言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地区中超过农业劳动需求量的人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已经超过数千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和中老年人。

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地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和生活压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不仅会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他们实现转移就业,已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转移就业问题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意义在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加不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将导致农村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加剧农村贫困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如果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将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可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包括劳动力流失、结构性失业、技能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由于长期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导致了农村劳动力技能的短缺和水平低下。

政府可以建立培训机构,提供专业培训课程,帮助农村劳动力提升技能。

同时,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其次,要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目前,由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很多农民只能在农村务农。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产业发展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吸引企业到农村设立工厂和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此外,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引导。

许多农村劳动力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只能选择传统的农民工岗位,缺乏了解其他就业机会的渠道。

政府可以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咨询服务,帮助农民了解更多的就业选择和机会。

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调查和研究,为政府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政策提供依据。

最后,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保障政策。

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如社会保险、工资支付、劳动权益等问题。

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的劳动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社保和就业权益保障。

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权益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总之,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加强培训、政策支持、信息服务和保障政策等措施,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发展。

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中,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下面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是当前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出是为了寻求更高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失还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中不再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

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和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其中不乏高学历和技术技能较强的人才。

这些人员在农村传统行业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选择转移到城市从事低技术、低收入的劳动力工作,形成了“农民工”群体。

同时,由于一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

在经济方面,农村收入水平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农村居民转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收入。

社会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政策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来改善生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随着农村人口流失,农村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传统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缺乏照料。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会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

首先,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会给城市的就业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其次,大量的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农民工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也对城市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风险和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为一部分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面临着低收入、劳动强度大、生活环境恶劣等问题,容易受到歧视和剥削。

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今天,我们将探讨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结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数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约有6.29亿人,其中男性占比达到63.7%,女性占比达到36.3%。

而从年龄层次上来看,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18-40岁之间。

总体而言,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呈现出男性居多、年龄层次比较广泛的趋势。

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方面的选择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形态包括以下几种:1、传统种植和养殖业。

这个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最为基本的形态,也是最传统的形态。

目前,中国农村地区仍有大量人从事这个行业。

2、务农自给自足。

在传统种植养殖业基础上,部分农村劳动力选择通过务农自给自足的方式维持生计。

3、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验生活方式的不同。

4、创业创新。

随着创新创业的热潮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通过自己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

三、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1、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农村电商发展迅猛,许多农村劳动力也纷纷通过电商实现创业就业。

农村电商平台的建设和网络的快速普及,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全新的就业机会。

2、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崛起。

在农村合作组织的推动下,许多农村劳动力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新,开拓出新的就业途径。

这些合作组织的崛起,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3、服务业的潜力大。

目前,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扩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服务业的潜力会逐渐得到发掘。

四、面临的挑战1、城市化的加速。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也日趋严重。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进行工作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社会保障不完善、生活条件艰苦等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

由于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许多农民工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生活质量较低。

2.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往往面临着社会保障不完善的问题。

在城市,他们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教育、居住等公共服务。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无法在城市购买住房,很难融入城市的生活。

3. 家庭困难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由于工资不高,家庭困难重重。

他们往往需要负担家庭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费用,但由于收入有限,难以承担这些负担。

4. 缺乏技能农村劳动力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缺乏技能和知识。

一旦转移到城市,他们很难适应工作环境,也很难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

1. 加强职业培训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这样可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3. 政策扶持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

提供创业资金和就业补贴,降低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成本,鼓励他们在城市开展创业和就业。

4. 联合企业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合作,开展一些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可以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农村劳动力对转移的认识和了解。

应鼓励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避免盲目转移,减少就业风险。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以下问题:1.劳动力流失。

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外地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稀缺。

这主要是因为农村的工作机会有限,收入相对较低,年轻人缺乏发展机会和潜力。

2.人口老龄化。

农村老年人口比例较高,他们的劳动能力逐渐下降,无法满足农村生产需求。

这会导致农业生产的短缺和效率低下。

3.技术落后。

农村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能。

这限制了农村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1.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

同时,提高农村工资待遇和福利,增加就业吸引力。

2.加强农村教育培训。

加大对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投资,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培养农村人才,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发展农村经济。

3.推广新农业技术。

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组织培训农民使用新技术,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技术进步。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效率,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工作。

5.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更加有利于农村发展和农民就业的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参与农村经济建设。

同时,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劳动力的权益和福利。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

这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形势的变化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有效回应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就业服务和创业扶持为了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我们需要加大就业服务和创业扶持力度。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论文导读: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多。

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

就业渠道狭窄。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就业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大,素质相对较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农民约为8亿。

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多,2010年将有可能超过两亿,[①]相当于一个大国的总人口数,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此外,我国农村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比城镇低3年。

农村的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75%。

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劳动力市场上出于弱势地位,没有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资本,大多在脏、累、差的非技术性或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简单、粗放的工作,就业渠道狭窄,很难有较高的收入且就业不稳定,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以户籍制度为重要标志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了许多重要调整,户籍制度正在逐步放开,歧视性的地方就业政策也有所改善,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农民工居住条件恶劣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论文发表。

据农业部2005年快速调查,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2.9%,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

(三)城镇失业比较严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城镇就业传统主渠道的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大量释放富余人员,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由1995年的11261万人减少到2005年6488万人,下降了42.4%,同一时期,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数由3147万人减少到810万人,下降了71.5%。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内容提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

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成为当今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就雷州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结合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初步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对策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

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化为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

为此,本人对雷州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许多宝贵资料。

2008年雷州市劳务收入3.07亿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6.1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量占从业人员的39.5%。

因此,实施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市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同时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对城市和农村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支柱,同时,农民工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突破口,为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1、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出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出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出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出路由于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反差,因而劳动力的过剩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右左。

但是,日前城市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不能就业时,至少可得到政府的低保(或社会救助),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进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

要摆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境,按照我国日前的实际情况,必需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压缩劳动力的供给,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办法。

一是压缩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力的增加是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的,首先,必需有效地操纵农村人口的增长。

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历史上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人口基数过大和自然增长率过高。

我们不可能纠正历史上的决策失误,也无法改变日前过大的人口基数,但我们可以抓紧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操纵人口的过快膨胀,以缓解农村劳动力不断膨胀的问题。

其次是让非劳动年龄人口脱离劳动岗位(主要是指童工)。

据专家估量,我国非劳动适龄人口参加劳动供给的比率,相当于全部供给人口的10%,若能让这一部分人脱离劳动岗位,使之学成一至二种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后再进行就业,一方面可减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一方面又可提高劳动者的基本本质和竞争能力。

二是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耕地作为农业第一生产资料,是不可代替的。

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要提高全民节约用地和庇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要使每个公民都懂得土地的宝贵,要求人们无论是城镇建设,工矿建设,农业基本建设,还是农村住宅建设或其他基础性建设,都要力求少占地。

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治理。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一、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这既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一)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持续增长。

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

(二)转移地域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三)转移行业较为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

(四)转移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自行外出打工外,通过政府组织、劳务中介、亲友介绍等方式实现转移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积极影响(一)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获得了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有效提高了家庭经济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二)推动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土地资源得以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农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四)提高农民素质外出务工的经历使农村劳动力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一)就业稳定性差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从事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就业岗位不稳定,容易受到经济形势和市场波动的影响。

(二)劳动权益保障不足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拖欠工资等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社会保障缺失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限制,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但仍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约性因素。

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劳务经济资源配置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城乡二元经济基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出现了诸多需要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本文从中国现实出发,通过使用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尝试把握和分析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流动现状和基本特征,特别是经历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当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将继续转移,国内学者对转移速度和流向持有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将从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假设入手,揭示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深入考察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增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征(一)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慢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速度来看,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与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或者是国家统计局存在着低估的现象。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高度代表了我国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率从78年的18%到2012年的53%。

其中,日本在这个三十余年里,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4.5%;韩国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5.1%。

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我国的下降速度。

(二)劳动力转移供求缺口大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52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

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63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1、劳动力数量庞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年的数据,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达6.45亿,
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8.1%,是中国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水平较低
从普查数据来看,202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普遍受教育程度是初中
低下,学历结构又极不平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大专及其以下仅占52.8%。

3、技能水平落后
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不高,重点面临着因小生产经营性活动已经衰落,其工作经历一般受限于当年的贫困家庭家务农活。

技能结构也大多以低级
工人为主,技能水平偏低。

4、劳动力结构变化明显
由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流向了城市,尤其是农民工,许多农村劳动力缺乏发展机会,相应的就业形式也受
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
1、强化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可以通过建立劳动力培训机构,增
强农民对劳动技能和技术的认识,拓宽个人的就业视野,提高农民的技能,促进农村就业的发展。

提高农民的职业能力,可以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
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结构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

本文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原因分析1. 农村资源禀赋不足我国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不足,主要以人口密集和自然资源短缺为主。

许多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农场疏散,人口数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增加。

2. 教育水平低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和知识,很难适应城市产业和服务业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3.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从而增加了转移的难度。

4. 政策扶持不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但是由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并没有得到太大的缓解,这也是一个原因。

二、解决措施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其在城市转移就业的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和交通等方面进行加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转移意愿。

3. 加强农村产业扶持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发展适合农村地区的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家乡的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当地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加他们在转移时的安全感,减少他们对转移的恐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

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就是为了探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

由于长期以来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生活水平落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人数庞大,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现状我国的国情是国土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尤其突出。

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

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3.2亩,而贫困地区不足1.5亩。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现有装备水平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可以新种7亩土地,据此推算,则现有劳动力中有79%的劳动力剩余。

这样我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人。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现阶段我国总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是:农村人口8 亿多,劳动力近5亿。

其中农业劳动力3.5亿。

全国现有耕地19.23 亿亩,若按人均耕种1 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只需劳动力1.3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仅为1.5 亿。

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人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了难度。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

国家统计局2009年3月2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2008年末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

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29.7%。

在本地就业的8501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现状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整个国家小康建设的进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对科技投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5%,低于发达国家2个百分点;我国每1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6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人的水平。

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推行成本很高,甚至有很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据统计,2003年“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占3.1%,初中程度的占49.3%,高中程度的占9.7%,中专程度的占2.0%,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5%。

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

此外,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

”到2006年与日2003相比相差不大,《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7》统计,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识字的7%,小学文化程度26%,初中文化程度53%,高中文化程度11%,中专文化程度2%,大专文化程度1%。

近两年,各地加大投入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

安徽东至县2009年统计“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8.91万,占65.71%;高中文化程度的2.73万人,占20.13%;技校文化程度的1.92万人,占14.16%。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

二、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原因(一)我国乡镇企业分布不平衡从实际来看,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快速增长靠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其它非农产业带动起来的。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乡镇企业是从苏南、江浙和珠江三角洲农村逐渐发展并推广开来的,是靠城市大工业的幅射力发展起来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那些曾率先发展乡镇工业的地区,企业已向集团化、规模化、高级化发展,许多乡镇企业群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

这些乡镇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周边农村甚至更远地区农村的劳动力。

而中西部农村的乡镇企业起步晚,分布不平衡。

乡镇企业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精加工少,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生产基本上以个体为主,多数个体户和企业分散孤立经营,难以形成较大规模。

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到发达地区找出路。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理想方式是当地就业,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乡镇企业除少数采用现代技术和装备以及现代管理方法以外,绝大多数仍是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严格地说,还处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阶段。

二是尽管农村乡镇企业生产由市场调节,经营灵活,效益较高,但是其所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保证。

三是与城市工业发展不够协调,主要是城乡工业通盘规划不够,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主要靠当地的资源,缺乏资源地区几乎没有什么乡镇企业,严重影响了缺乏资源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二)劳动者观念不适应社会发展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通过这些年的减员增效,基本解决了冗员问题,建立起了市场化的就业机制,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与不断发展壮大的私营、外商等其他经济形式一起,在市场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发展。

面对国内国外市场日益加剧的竞争,企业依靠高素质劳动力生存和发展的意识增强,从而使得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逐步突显出来。

在农村劳动者观念不适应社会发展,主要是由于多数人学历低,素质差,不懂技术,不懂科学,没有一技之长。

他们往往是粗手笨脚的,只会种地,别的干不好,外出打工只能干那些苦脏累、挣钱少的活。

据调查,我国4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文盲半文盲达800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贫困地区农村。

这些地方目前外出打工或从事其它经营的多是当地的能人或知识青年,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多是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

这些人素质太低无法胜任现代化劳动,构成劳动力出路的障碍。

(三)劳务输出多处在自发的状态由于贫困地区交通通讯滞后,信息闭塞,想外出务工的人员很难掌握到外面的招工信息,大部分人只是随着打工热潮而去。

所以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都是自发外出的,部分人员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外出,有相当数量的人员盲目外出,只想靠碰运气。

这些自发外出务工人员对劳动保障、劳动合同法等各种关于劳务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在劳务过程中无法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各种合法权益。

由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已经走过了铺摊子的阶段而进入了技术进步阶段,原来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开始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经济所代替,过早地走上了资本化替劳动的道路,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已大大减弱。

再加上这些乡镇企业在其社区属性决定的兴地富民的目标指导下,为了促进社区内部就业,在本地劳动力吸收完毕之前,一般不吸收外地民工,使外地民工在这里寻找工作更加艰难。

据调查,2008年,某县外出劳务人员中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和中介机构推荐的仅占15%,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外出的占29%,而自发外出人员的比例高达56%。

由于组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自发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而且多数仍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缺乏可持续性和确定性。

因此在外务工时,雇主不信任,在外闲置时间长,费用高,有些是落难而归。

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从联产承包政策中得到实惠的农民,集中集体和自己的资金,投资于工商企业,掀起了创办乡镇企业的热潮。

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是大多数乡镇企业的方向,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当前,以粗放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已经失去了活力,在科技兴国的大背景下,乡镇企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第三产业技能要求不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容易进入的产业,也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

目前我国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农村亟须的(新兴)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家政服务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发展潜力还很大。

现阶段应重点搞好市场建设,包括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资金市场建设,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应注重发育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以及企业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市场结构。

放宽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就业。

(二)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技能培训结合农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为技工培训提供了一个广阔天地。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对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开辟了智力扶贫的有效途径。

“陕西的调查看,没有经过技能培训转移的劳动力年平均工资性收入3300元左右,通过培训转移的劳动力年平均工资性收入则达到4800元左右。

提高近50%,从现有的资料看,广西自2000年以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转移168万人。

”近年,我们国家现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职业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在农村人们一般还是不大相信这些新的东西,他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远赶不上对农村土地政策来的热心,毕竟教育离得他们要远一些。

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从学生找上门来求学,到学校上门去求学生,教师们到各中学,甚至走村串巷,上门去“劝学”,相当多时候,也是无济于事的。

近年来,农村职校的招生,主要靠政府部门,采取行政干预手段,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下达指标,“强制性”规定各中学送学生到职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