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来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来看,清苑、徐水、定兴、蠡县、定州、高碑店六县市

的转移量均在10万以上,而阜平、涞源、望都、顺平的转移量不足4万(新市区、北

市区、南市区由于乡村人口较少,因此转移总量低)。从转移率来看,高阳、容城、博

野、新市区、北市区、南市区转移率较高,均大于45%,容城县高达55.09%;而阜平、

顺平、望都、涞水、涞源等县转移率均小于30%,其中顺平和涞水的转移率只有24.32%、

24.78%。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来看:南市区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

较高,占58.6%。其它大部分县市转移到第二产业的人员比重较高,均大于60%,其中

满城、定兴、唐县、高阳、易县、博野、雄县、高碑店等县市转移到二产的劳动力比重

超过70%。因而,从目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二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主要产业。

5.2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5.2.1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定性分析

5.2.1.1经济因素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农业劳动生产率、科学

技术因素、资本因素、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产业构成等等,但地区或者城乡收入

差距是使转移者产生转移动机的原始动力。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也是与其他

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劳动力在与生产技术、生产设备、资本等生产要素重组的过程中,

其他资源对劳动力的排挤作用就会出现,其后果是使劳动力逐渐成为隐性或显性失业者

而被迫转移;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会拓展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领域和产业

领域,从而有利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能为剩余劳

动力转移创造物质条件,又加大了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5.2.1.2 制度因素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大的社会制度因素主要包括: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

业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经验来看,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不平等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自由

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户籍制度

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们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

26

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对农转非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并且规定非农

业户口居民在就业和购买生活资料方面可以享受更多福利待遇,它标志着我国城乡二元

社会结构开始形成[31]。由于这种户籍制度剥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迁移的权利,因此

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

(2)土地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施行的土地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的实施无疑在调

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总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目

前来看它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一、土地集中程度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均田制”,即按家庭人口

数决定承包数量,这使得想在农村开展规模化经营的农民无法获得相

了农业产业化的进行。

第二,土地流转权尚待完善。虽然2002 年8月29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农

村土地承包法》,并且第32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权取得的土地承包权可以依靠采取转

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但由于目前我国土地流转权所要求的其他配

套环境尚未形成,因此现实中土地流转权远未落实[32]。

(3)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在城市就业和自由择业。新中国成立

初期,我国实行的劳动用工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改革开放后,适应市场化

的需求,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变化,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用工制度门槛逐渐降

低,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如同工不同筹、就业机会不均

等;而且社会福利的缺失也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5.2.1.3自然条件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水文、土壤、地形、地貌等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地区

间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同,进而影响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别。另外,不同

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例如安

新、易县、涞水等县市开发旅游资源使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雄县、涞源、曲阳开

发矿产资源也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5.2.1.4劳动力状况

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自然增长率过快的地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会对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强大的推力,因此会加速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此外,劳动者的性别、

27

年龄、受教育状况[33]、抚养比的差异也会导致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稳定性有所不同。据

2008年保定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数据显示,2006年外出劳动力的性别构成为:男性

占80%,女性占20%;年龄构成为:小于20岁的占13%,21—40 岁占60%,40 岁—50

岁的占18.1%,50岁以上的占8.9%;文化构成为:文盲占0.6%,小学文化程度占14.6%,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6%,高中文化程度占7.9%,大专以上占0.9%

[34]。这些数据充分说

明目前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是转移的主

流,21—40 岁的青壮年外出比例很高,另外家庭负担较重的家庭成员更容易做出迁移的

决定。

8 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8.1 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围绕某主导产业或相关的若干骨干产品,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

产后等环节联结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体一体化经营。这种

经营方式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把农业由第一产业领域扩大到第二、第三产业领域[42],

从而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保定市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

件优越,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又毗邻首都和省会,农产品具有广阔的销售市

场,因而具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条件。目前推行农业产业化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

面的工作:一是要在坚持和完善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实现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