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

合集下载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只有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才能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与此同时,农村科技的发展使农民的劳作负担相对减轻,农村所需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力相对闲置,为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闲置劳动力外出务工,产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问题,增加社会稳定性,本文以兰高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为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以下探讨。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策略。

兰高镇地处胶东半岛半平原半丘陵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暴露了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基础。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1.1农村劳动力的规模兰高镇位于龙口市东部,南部丘陵,北部平原,镇域面积6194.3公顷,土地面积3403.5公顷,耕地面积1131.5公顷。

全镇总人口35263人,劳动力人口21158人,农村劳动力17582人,占总人口比率49.9%。

外出或就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14863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4.5%。

1.2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年龄结构情况据统计,目前在全镇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2%,小学文化程度占21.7%,初中占52.5%,高中以上占17.6%,。

且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2%。

而已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上文化占70%以上。

年龄在50岁以上占劳动力总数的75%以上,年龄在40—55岁之间的,以半务工半务农的方式存在。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 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就是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总称。

详细的讲,就是农业的增长与开展;农民现实的收入及其增长、将来的生活、职业等变化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农村开展,包括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开展。

农业、农村与农民三者之间的联络是严密相连而难以分隔的。

其中,农民从事消费活动,创造价值,增加收入,改善居住地的生存环境条件,建立新型的农村;农民将所得收入用于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开展。

可见,在这三者关系中,农民是具有主动性的一方,而农业是农民获取收入的泉和进展劳动创造收入的对象之一,农村那么是在农民通过劳动创造收入后进展改造、改变的对象。

因此,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副产品价格的普遍下降,农民负担日益加重,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困境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一、“三农”问题的症结“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业人口过剩,农民就业缺乏。

随着我国农业消费在国内消费总值中比重的进一步下降,随着农业消费技术的进步,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增加。

庞大的农业人口与有限的农业资的锋利矛盾,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1.农业人口过多至使农业效率低。

在我国,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比拟多,劳动力供应是无限的,劳动消费率很低,其边际劳动消费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农民的报酬极低。

在剩余劳动力未输送完之前,农业部门的劳动消费率很难进步,农民的收入将始终处于停滞状态。

2.农业人口过多导致农民贫困,农业人口过多从两方面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一是有限的农业收入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导致人均收入程度低下;二是有限的农业资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造成农民就业缺乏。

农民收入程度低,又会通过两个途径形成农民贫困的恶性循环:收入程度低,人力资本投资缺乏,农民谋生才能低,收入程度低;收入程度低扩大再消费投资缺乏,收入程度低。

3.农业人口过多影响农村稳定。

农业人口过多通过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稳定:一是农民是农村不稳定的经济根。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

所谓“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当前的主要表现为:农民太穷,农村太苦,农业太危险。

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并且诸多问题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而是相互关联,甚至存在着衍生关系。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单纯地一个个地加以解决,而是应该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在多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逐步缓解各种问题中的矛盾冲突,进而使矛盾化解开来,从而得到有效解决。

一、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成因(一)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农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数量太多,农业与社会就业都不充分,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

由于农民收入低,又直接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启动。

内需市场难以启动,农民生活质量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压力就越来越大。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太弱与土地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这样,农业土地不仅承担着生产的功能,还不得不承担着稳定的功能,因此,机械化作业难以推广。

由此,更进一步造成农业投资回报率低,成本加大,继而影响到农业龙头企业的形成,最终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农村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太差,生存质量难以保障,生态和环境压力加大。

表现在农村农业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产业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无序开发与无序利用得不到有效控制。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始终制约着中国的农业进步和农村发展。

中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民拥有的土地其生产功能在下降,而生存保障功能在上升。

众所周知,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形式一般是以土地的规模经营为前提的,农民绝大多数还要依赖土地吃饭。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数量的迅速增加,农产品的价格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农民依靠产出来增加收入的机会减少。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和产中的劳动,而忽略了产后的深加
工和销售, 不仅使大多数农产品处于
“粮食卖谷、油料卖籽、水果卖鲜、畜禽
卖活、林业卖材”的初级产品阶段,从而
造成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
还闲置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这些
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
的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
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 3 倍,而我国还不
力的素质在要求上都在提高,面对目前 行改革,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
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就业的新 移。 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局势,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生劳 改革的步伐。 农村一般现代化农业水平
动力文化水平,加强就业竞争力。 将市 还不高,土地是农民的物质基础,社会
场需要作为导向, 构建农民自主选择、 保障制度不完善,会让农民将土地作为
业能力,打开眼界,打破传统守旧的思 安全感,离开土地之后也能和城市居民
想。
享受社会的保障,没有城乡社会保障制
2.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 度上面的差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削减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让农村剩余劳动
农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 力的转移更加顺利。
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
(作者单位:150600 黑龙江省尚志
和。 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仅仅注重产 市石头河子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20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性货币补偿,并不负责就业问题,由此 展, 又能为劳动力的转移广开门路,这
导致了一大批无土地、无技术、无资金 是一条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的有
的农民的出现,他们不但失去了土地保 效途径。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对农村 剩余 劳动力的成功转移造成 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
2 .务 工 环 境 比较 差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转移 的历 史沿革
近年来 , 政府十分重视改善 民工 务工环境 ,保 障民工合法 权益 , 从输出地到输入地都做 了大量工作 , 取得 了一定成效 。 但 仍有不少实际问题 没有得到解 决。如 :子女上学的赞助费 、借
i费 问题 , 卖 工作时 间超长 问题 ,工资十分微薄且遭 克扣 、 欠 拖
问题 ,工伤赔偿不到位问题 等 。虽然 国家 出台了很多保障农民 工利益的政 策措施 ,但在社会 中始终处于劣势的农民工 遭受社 会不公平 待遇 的事情却 时有发生 ,这—特殊群体仍 然没有彻底
得到解放 。 3 .城镇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
虽然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人数增加很快 , 但农 民工 的整体素质
并 没有 明显改善 ,企业急需技术工人的突 出矛盾并未缓解。我
到3 亿的劳动 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 , 隐性失业的现象在我
国农村屡见不鲜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积极 倡导 以人
国近几年出现的 “ 民工荒 ” 实 际上是 “ , 技工荒” 。况且外出务 工的公民其根本 目的是挣钱养 家糊 分 乡镇企业经营实绩不佳 , 不少企
业濒临倒闭边缘 。这诸多因素就导致了城镇非农产业的发 展对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动效应减弱 。在市场有效需求不 足和经济
二 、我 国农村 劳动 力转 移过 程 中存 在 的 问题
1 社 会 服 务 机 制不 完 善 .
结构变换迟迟得不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 , 城镇非农产 业经济效 益的提高和在量上 的扩 张及 其在 规模 上的发展受到限制 , 对农 村劳动力的需求量 减少 。

“三农”问题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三农”问题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重 由现 在 的 4 . % 减 少 到 1 % , 08 0 即减 少 2 4亿 , 人 , 照改革 开放 以来 农业 劳动 力 减少 量 与农 村 按 人 口减 少量 的 比例 l1 5计 算 , :. 相应 的农 村 人 口
率远 远 低 于 工 业 和 其 他 部 门 的 劳 动 生 产 率 。
大力推 进农 村剩 余 劳动力 转移 。

集 约化 。农业 剩余 劳动 力过 多 , 民人 均耕 地 面 农
积过 小 , 使农 业 机 械 化 无 法 推 开 , 制 约 我 国 农 是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对 于解 决 “ 三
农 ”问题 的 重 要 意 义
业生 产集 约 化 和 现 代 化 的 突 出 因 素 。联 合 国 粮
20 0 7年 , 国农 业部 门的劳动 生产 率 为 8 3 我 9 4元/
人 , 业 部 门 的 劳 动 生 产 率 为 5 3 工 889
人, 第
三产业 部 门 的劳动 生 产 率 为 4 5 0 14元/ , 业 人 农
部 门的劳 动生 产 率 分 别 仅 为 工业 和 第 三 产业 的 1. % 和 2. % 。要使 农 民摆脱 贫 困 , 51 22 就必 须将
民贫 困的原 因很 多 , 关键 还 是农 业剩 余 劳 动力 但 过 多 , 致 农 业 部 门 劳 动 的边 际 生 产 率 极 其 低 导 下 。根据 联 合 国 粮 农 组 织 数 据 ,0 3年 工 业 化 20
国家农业 劳 动力 的 比重 一 般 都 在 5 以下 , 我 % 而
锯所 研宪考 20 年第5 期( 考 08 8 总第28 期) 1 6
“ 三农 ” 问题 与农村 剩余 劳动 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摘要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302-0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而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具有重大意义。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目前,农村绝大多数的劳动力仍然集中在第一产业,尽管分布在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滞留在第一产业中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仍然超过需求。

积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势在必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受到如下因素的制约:(1)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高,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特征。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难以接受科技知识,广大农村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上,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基础不稳固。

另外,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也使其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从而增加了他们在非农产业的就业难度。

(2)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目前,在全球经济危机形式下,企业困难重重,纷纷减员增效,城市失业人口日益增加,而国家给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优惠,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中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

(3)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农民与市民在身份、地位、就业、福利、劳保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而这些不平等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和定居生活,妨碍了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小城镇的发展,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劳动力市场发育迟缓,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盲目性。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处于一种盲目、无序的状态。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简介“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

“三农问题”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含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城镇 的投 资规模 . 现在起 到 2 l 从 O O年如 果新
移问题 。 既关 系农民增收 的“ 民生 ” 又事 关实 ,
现 全 面 小康 社 会 和 现 代 化 目标 的“ 国计 ” 。
建增加 1 2万个小城镇 , . 需要投 资 4 8万亿元 .
二、 目前 我国 欠发达 地 区农村 剩余 劳动 力转移存在的困难 应 当说 改革 开放特 别是 近 几年 来, 国 我 采取 了一定措施加 快 实现 农村剩余 劳动 力的 转移 . 已取 得较 大成 绩, 管如 此 , 业 尽 目前 欠 发达地 区农村剩余 劳动 力转移 中仍 然存在 着
动生产率。
人 民币, 加上现 有 的 1 8万个 小城镇 改造 需 , 要投资 3 6万亿元 人 民 币, 者合计 需要 投 . 两 资 8 4万亿 元人 民 币。 同时 , 城 务工 的货 . 进 币收入 , 以扩大农 村消 费总量 , 动 国内市 可 推
场购买力的扩张。
关键词 : 剩余 劳动 力 欠发 达地 区 劳
力 , 过 工 业 文 明 、 市 文 明剩余 劳动 力转 移。 是帮助 欠发 迭地区农民脱 贫致 富、 增加农 民收入的重要 途径 , 真分 析研 究 目前 欠发 认 达地 区农 村 剩余 劳 动 力转 移 过程 中存在 问 题. 积极寻找 实现 欠发 达地 区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转移的思路 与对 策. 已经成 为 落实科 学发
化的“ 垒” 能 够树 立与 现代 市场 经济 相适 堡 。 应的价值观 、 人生观 和世 界观 . 而且随着新 型 平等观 、 财富观 的树 立, 必将 对传 统的小农 意 识产生 巨大的 冲击 , 对社会 主 义 民主和 法 制
建 设 产 生 积 极 而 深 远 的 影 响 。 因 此 , 速 转 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建议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建议

护 ” 职 能 方 面 做 出 深 入 探 讨 和 实 践 。 当 等。党委、行政在纪检干部人选配备上要
前 ,尤 其 要 通 过 努 力 实 践 ,使 纪 检 干 部 真 有 超 前 思 维 ,打 破 传 统 用 人 观 ,大 胆 将 那
正 做 到 既 要 弄 清 弄 懂 “是 什 么 ”、“为 什 些优秀业务干部比如精通财务、精通基建
单 位 发 展 和 干 部 成 长 提 供 宽 松 、健 康 、和 重 要 的 意 义 。 和 谐 社 会 构 建 中 的 纪 检 干
谐的环境。
部 形 象 不 应 该 是 一 副 “冷 峻 面 孔 ”,而 应
要坚持“正人”与“ 正 己 ”的 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创造有利于 纪检工作的和谐环境与必要条件。
造 一 个 有 利 于 纪 检 工 作 开 展 的 情 况 。 要 努 力 转 换 观 念 ,创 造 条 件 ,逐 步
良好环境。环境条件包含硬件和 使纪委能够成为“党员干部之家”。
软 件 两 个 方 面 ,应 该 从 以 下 三 个
三是纪检干部要坚持严格自律。执
方面去努力。
纪 者 首 先 要 带 头 守 纪 , 既 要 当 好 “裁 判
人 为 、制 度 、习 惯 的 作 用 ,相 对 来 说 ,农 民 在 城 镇 就 业 的 行 业 、工 种 、工 作 环 境 和 劳 动 强 度 都 处 于 劣 势 。 同 时 离 家 别 乡 ,经 受 着精神上的折磨,也制约着部分农民工 向城镇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困扰我 国 经 济 持 续 发 展 的 “三 农 ”问 题 的 关 键 和 根本所在。针对当前阻碍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的因素,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的重点是减少转移的成本和缩小农民 工在城镇就业时的歧视性待遇。当前农 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第 一 种 趋 势 :离 土 又 离 乡 转 移 的 趋 势 ,即 由 大量兼业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转变成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据 差 异 性 进 行 严 格分 类 是 西方 科 学 的 传 统 ,就 如 同画 一 个 很 大 的 表 格 ,差异 是 表 格 的线 条 ,引 起 我 们 注 意 的 也 是 这 些 线 条 。尽 管 表 格划 分 是 依据 事 物 的 差 异 性 , 是 表格 的命 名 呢 ? 但
大多数表格 的命名在依据 “ 差异 性” 外还有赖 于事物 的“ 之 同
t tdya mpot n o i . osu n i ra ttp c K e o ds: r l tr e a c lu a sue s r l a r yw r u r a ;h e u tr lis s;u uslbo p
1 三农 问题
三 农 问 题 包 括农 民 问题 、 村 问 题 和农 业 问 题 。 中农 民 农 其

性 ” “ 似性 ” 比如 , 们 首 先 把 一 种 动 物 叫做 马 , 海 里 和 相 。 我 在
发现 了一种类 似马形 的动物 就命 名 为“ 马” 这就是语 言 的 海 , 作 用。 以 , 所 词与物的对应就是靠这种差 异性 和相似性绵延下 去, 最后 将所有角 落都 “ 点亮 ” 将未知变 为已知 , , 这种 “ 与 知” 合 理性无关 , 重要的是可以解释 已经发生 的事情 。所 以, 你可 以说 中国人 的“ 阴阳五行” 的分类法并 不科学 , 但它至 少可 以
将 事 物 进行 分类 和命 名 , 且 解 释 了很 多 东 西 , 间 的 解 释 也 并 此
话, 那对话就无从谈起 了。为什 么会 出现这种情况 呢?笔者觉 得还是要 回到分类的依据和分类 的l具上来检讨 。 T
3 分类是 一种 主观 建构 的过程
不 可 否 认 , 究 者 进 行 研 究 是 一 种 主 观建 构 , 类 也 是 一 研 分 种 主观 建 构 的 过 程 ,尽 管 分类 依 据 的差 异 性 是 事 物 的 特 征 和 属 性 , 差 异 性 可 以 区分 为 “ 观差 异 ” “ 境 差 异 ” 分类 是 但 客 和 情 。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请就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现状谈谈你的相关建议“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我国目前“三农”问题的现状是:1.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劳动力严重过剩。

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的一个突出矛盾,根据最新调查,我国共有耕地20亿亩,但人均耕地仅有1.7亩左右。

我们的农业劳动力到现在为止,按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是5个亿,按现在的生产力条件算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仅需要1亿多,劳动力绝对过剩。

2.土地资源不断减少。

中国有限的耕地以每年上百万亩的速度急剧减少。

建工厂、修公路、盖住宅、发展小城镇、遍地开花的开发区,大量挤占耕地,工业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洪涝灾害、过渡放牧和掠夺式耕种,使大量耕地草场越来越趋向贫瘠和荒漠化。

3.农产品商品生产率低。

西方发达国家农民生产的粮食全部进仓,然后加工厂买走进一步加工。

然后农民买面粉回来烤面包,商品生产率100%。

而我国常年看平均农业商品率为仅39%,农业商品生产率十分低。

4.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增收基础不稳定。

由于政府对农业投入的资金不足以及农民自身积累少,无投资能力,使一些基础设施没有跟上来,使得生产效率低下,不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5.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

农民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有资料表明全国4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有近1/4是文盲和半文盲。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

二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改善我国“三农”的现状,我建议: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的监管:落实基本国策,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耕地利用水平;积极稳妥地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论“三农”问题的症结与化解之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论“三农”问题的症结与化解之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4 农 村剩 余 劳 动力 转移 是提 高农 民 收人 、解 决农 村 贫 困的 主
要 途 径
虽然 农业 对 贫困 人 口来说 仍 是首 要 的收入 来 源 . 但现 在 非农就 业也 发 挥 了越来 越 重 要 的作 用 。 工 资收 入 对 贫 困家 庭 来说 非 常 关
键. 因为 它不 但 是农 民现 金 收入 越 来 越重 要 的来 源 而且 是 弥补 农
缺 乏 对农 村 劳 动 力 的 就 业 组 织 与 指 导 。 5 政 府 对 农 村 劳动 力 转移 就 业 的 服 务不 到 位 农 村 劳 动 力 转移 就 业 是 一 个 系统 工 程 。 从 掌 握 劳 动 力 资 源 、
力 资 本 的 投 入 是 关 键
4 加 大 扶贫 力 度 , 更 多贫 困 人 口摆脱 贫 困 使 扶 贫 资金 应 从 集 中 投资 生 产 项 目向增 加 投 资 人 力资 本 方 向转
有效的方式。
字. 因此 很难 获 得 相 关 的 信 息 和机 会 。这 就 是 外 出 劳 务 大 多来 自
低 收入 地 区而 不 是 来 自这 些地 区最 贫 困 的农 户 的原 因 。 4 劳 动力 市场 发 育 滞缓 , 介组 织 发育 程 度低 中
2 政 府 必须 对 贫 困地 区 建立 健全 规 范化 的劳 动力 转移 就 业组 织体 系 加强 就业 指 导和 就业 渠 道 的组织 和 管理 , 不仅 使这 些贫 困地 区
目前农 村 劳动 力跨 地 区流 动 大都 是 自发 的 , 由政 府职 业 介绍 而
部 门组 织 安}:- t1 t 出的 却很 少 。 农 村 劳动 力 流 动 无序 状 态 带来 的主  ̄
要 弊端 是 不 能 进 行 宏观 控 制 。大 量 劳 动 力 流动 的 同时 . 然 形成 农 民 找到 转移 就 业 的 出路 因人 因 时 、因地 择 业 . 且可 以稳 定 必 而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

所谓“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当前的主要表现为:农民太穷,农村太苦,农业太危险。

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并且诸多问题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而是相互关联,甚至存在着衍生关系。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单纯地一个个地加以解决,而是应该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在多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逐步缓解各种问题中的矛盾冲突,进而使矛盾化解开来,从而得到有效解决。

一、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成因(一)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农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数量太多,农业与社会就业都不充分,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

由于农民收入低,又直接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启动。

内需市场难以启动,农民生活质量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压力就越来越大。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太弱与土地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这样,农业土地不仅承担着生产的功能,还不得不承担着稳定的功能,因此,机械化作业难以推广。

由此,更进一步造成农业投资回报率低,成本加大,继而影响到农业龙头企业的形成,最终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农村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太差,生存质量难以保障,生态和环境压力加大。

表现在农村农业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产业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无序开发与无序利用得不到有效控制。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始终制约着中国的农业进步和农村发展。

中国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民拥有的土地其生产功能在下降,而生存保障功能在上升。

众所周知,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形式一般是以土地的规模经营为前提的,农民绝大多数还要依赖土地吃饭。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数量的迅速增加,农产品的价格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农民依靠产出来增加收入的机会减少。

农村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论述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都闻名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还多(秦凤清,2012)。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农业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相对其他部门而言,农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

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华田生,20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大约有1/3的劳动力剩余,绝对数大约为1.5亿到2亿。

90年代人口大规模流动,1992年以后,开始出现了“打工潮”(温铁军)。

刘建进(2002)估算200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为46.6%,绝对数超过1.7亿。

赵武、蔡宏波(2007)根据6种当前流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加权平均计算,2007年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达3.17亿,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十分巨大。

刘小容、王海涛(2008)根据对全国农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万多农户的调查,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2005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10824万人,比2004年增加564万人,增长5.5%。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0.8%;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农村外出从业劳动人员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

蔡昉(2007)在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中提到,1983年跨乡镇劳动力流动数只有200万,1989年增加到3000万,1993年高达6200万,2000年为7550万。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分析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分析
和活力 , 促进 了城镇经济 和社会 的繁荣 , 而且 又开辟 了农 民增 收 的新渠道 , 为农 村经济发展新 的增长点。因此解决 目前我 国农 成
生产率为零值甚至为负数 的劳动力称之为剩余劳动力。 同时他指 出由于劳动者 的收 入水平是 由他们的边际收益率决定 的, 在农业 部 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的情况下 , 民收入只可能保持在极低 农 的水平上。 现代工商业部 门的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工资收入大大高 于传统农业部 门。 以农业部 门的剩余劳动力 就要 向现代工业部 所 门转移 , 这一方面会提高这部分转移 劳动者的收 人水平 和生活水 平: 另一方面会增加现代工业部 门的产 出和积累 ; 反过来 , 现代部 门积 累增加使 它有 能力 吸引更多 的农村劳动力到本部门就业 。 刘 易斯认为正是这种互动关系造成 的良性循环, 会促使整个经济加 速实现工业化 和城市化 , 从而过渡到“ 现代经济增长” 。 刘易斯 的上述 学说对发展 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 的理论 概括无疑是符合 客观事 实的 , 而且二元经济结构也确实是发展 中 国家农业剩余 劳动力产生 的基础 。
农村剩余 劳动力产生的原 因进行剖析 。 而从几个方面提 出了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途径。 进
关键词 :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 ; 转移 ; 途径
Ab t a tT e e a e ma y d 伍 c d e xss i h r n fr o u a u p u a o o c .a d a e t h a e o h d r i t n s r c : h r r n i u t s e it n t e t s f r rl s r l s lb r f r e n f cs te p c f t e mo e n z i i a e ao a d c n t c in i h ec u t sd T i a e u i gt eb s ct e r f v lp n Ec n mis ma ea a y i nt er a o o t ep o u t n n o sr t u o nt o n r i e h sp p r s y n h a i h o y o De eo me t o o c , k n l sso h e s nf r h rd c o i o r ls r l sl b rf r e e t al, n ea e p r a h s mu tb r p s d fr t e r r ls r l sl b r t n f rfo s v r la p cs fr a u p u a o o c . n u y u Ev l ma y r ltd a p o c e s e p o o e u a u p u a o r se rm e ea s e t o h a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摘要:在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下,本文对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首先,从我国自身的角度出发,认清形势,找好渠道,注重方法;其次,从国外的成功案例中,寻找出与我国目前状况相通的地方,借鉴他们的成功举措;最后,从政府政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制度创新和劳动力素质高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的作用出发,提出了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乡镇企业的布局调整、向非农产业转移等个人拙见。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过剩转移制度调整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

具体定义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3.4%,从总量上看,全国农村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要将其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可谓任重道远。

而从事农业人口中贫困地区人口3597万人,占农村人口5.04%,这些农村贫困人口其中一部分生活在民族地区。

目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将面临一系列难题。

为庞大的劳动力队伍、特别是数量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是这些难题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一个。

很难设想,在城市劳动力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宣称中国不存在就业问题、中国没有就业压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全” 的思想 根 深 蒂 固 , 大 人 出 门怕 上 当 , 子 女 出 门怕 学 坏 的惧 怕 心
理普遍存在 。 从 问卷调查结查来看 , 5 O . 5 % 的农 民外出务工最担心
的是 安全 问题 , 大 部分 农 民因 为这 方 面 的 原 因不 愿 外 出 打工 。从
㈢劳 动力转移 具有 明显 的兼顾性 特点 随着 生产率 的提

高, 特别是 身体和技能要好于其 它年 龄结构的劳动力 , 其次 , 青 壮年普遍怀着对生活的美好 向往 , 他们 不满足农村 的生活现状 , 对城市生活有着强列的追求欲望 , 所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以
青壮年为主 。

农村 劳动力输转 的基本情况
以某 市为例 , 全 市五个 县 ( 市、 区) 共 有农 业人 口 5 7 . 5 3万
措, 也是推动城 乡经济协调发展 的有效途径 , 对 于加快新农村建设 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 劳动 力 输转 问题
中圈分类号: F 3 0 4 . 6 文献标识码 : h 文章编号: 1 6 7 3 -9 0 1 9 ( 2 0 1 3 ) 一1 6 —0 O 4 1 ( 0 2 )
人, 劳动力 3 1 . 1 6万 人 , 占农 业 人 口 的 5 4 . 1 6 % , 其 中, 农 村富余 劳动 力 6 . 3 3万 人 , 占劳动力总数 的士 2 3 . 1 1 % , 近年来 , 五个农 业县 ( 市、 区) 把 劳 务输 转 工 作作 为调 整 农 业 产 业 结 构 、 增 加 农 民
识 不 够 明确 , 我 们 是 传 统 的农 业 区 , 农 民收 入 稳 定 , 没 必要 输 转 。 对 劳 动力 季 节 性短 缺 与 绝对 数 量 剩 余 的 矛盾 认 识 不够 , 在 劳务 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0问题*吴敬琏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偏枯的/三农0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9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是一个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最近十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解决/三农0问题下了很大的功夫,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促进农业的发展、缓解农民的经济困难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三农0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有些地区的情况还在恶化。

在我看来,这些措施之所以见效不大,症结是没有抓住解决/三农0问题的中心一环,即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因而不能做到/纲举目张0。

一、/三农0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人口过多,资源匮乏为什么我国的/三农0问题这样难以解决,以至于积土地改革以后半个世纪的努力,仍然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说到底,是因为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数量过少,因而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生产率提高缓慢而成本却迅速增高。

这种基本态势不改变,其他措施都很难收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显著成效。

不难设想,在我国每个农村居民只占有1亩多耕地的条件下,即使不顾客观经济规律而把农产品收购价提高一倍甚至几倍,农民的收入水平也难有大的提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也难有大的改善。

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各国发展初期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各国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有的国家这种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等非农产业的转移进行得比较快和比较好,有的国家进行得比较慢和比较差,因而前者较早地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后者则长期为/三农0问题所困扰。

所以,实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各国解决/三农0问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心环节。

经济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发展经济学0总结了20世纪各国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这些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其中一个重要理论发现,是/二元经济理论0或/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学说0。

这种学说的创立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W#Arthur Lew is)指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商业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

在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由他们的边际收益率决定的,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只可能保持在极低的水平上。

现代工商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工资收入大大高于传统农业部门。

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一方面会提高这部分转移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会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反过来,现代部门积累增加使它有能力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本部门就业。

由这种互动关系造成的良性循环,会促使整个经济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过渡到刘易斯所说的/现代经济增长0。

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John Fei)根据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特别是台湾经济顺利起飞的经验,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6*本文是作者2001年12月24日在一次讨论/三农问题0座谈会上的讲话稿。

/二元经济理论0是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以至向农业产业化,即推进到刘易斯所说的/现代经济增长0的最重要的前提。

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即农业劳动的边际收益率为零、甚至为负的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是不可能的。

为了加速过渡到/现代经济增长0,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优先考虑如何尽可能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显然,这一理论对我国也极具适用性。

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备前提为了在我国实现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最重要、也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为他们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域去向是各级城市,职业去向是非农产业。

农民进入城市并稳定下来的首要条件是获得能够提供稳定收入的就业岗位。

从目前我国城市的就业结构和农民自身的素质状况来看,他们进入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会很少;国有企业现在已经为大量冗员和下岗职工所困扰,绝没有能力为数量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现实的选择是进入已有的城镇中小企业或者自行创办新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对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如下的优势:(1)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很大;(2)就业门槛较低,对低文化技术水平的劳动力的就业限制比较少;(3)技术起点较低,投资需要较少,易于创办;(4)能够创造大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反过来又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许多人正确地指出改变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的必要性。

但是,只有当进城务工的农民能够在城市找到工作并取得比较稳定的收入,户籍管理的放开才有自己的物质生产基础。

否则大量缺乏稳定生活来源的无业游民在城市中聚集,一方面会大大增加维持城市治安的难度,另一方面他们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如果出现城市农民工向农村的巨量回流,又会影响农村的稳定。

可能顺利地推进。

因为如果没有由城市工商企业所积累起来的大量民间资金的投入,有限的政府资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承担起建设遍布于全国的城镇的巨大任务。

而且使政府用财政资金建起一座座新城,它们也只能是没有物质生产基础或者无人居住得起的空城。

因此,为了解决/三农0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部分地区的实践为解决/三农0问题创造了经验可能有人认为,以上所说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分析,或者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状态。

实际上,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例如浙江地区,在大规模地发展中小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他们的事迹表明,这是一条解决/三农0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不仅工商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也一直保持迅速增长的势头。

它原来是一个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的省份,农村也有不少贫困地区。

198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1912元,可是由于发展的路子对头,在最近20年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198%,2000年达到425317元,绝对额增加了近20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0013元。

浙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推动力,在于民营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

在改革开始的1980年,浙江的工业发展相当落后,全部工业总产值只有201亿元;其中民营工商业尤其落后,全省民营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0万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万分之三点五。

1981年至1985年,是浙江民营中小企业起飞发展的时期。

1980年,浙江城乡民营工商企业(当时几乎都是个体企业)还不到1万户,从业人员不到1万人; 1982年已经发展到719万户和8万人;1985年已经有2614万个农民个体企业和农民联户企业,这就是说,已经有数十万原来的农业劳动力转入非农7产业就业。

与此相适应,五年间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20114%。

到1986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位居除直辖市外各省、自治区的首位。

此后,民营中小企业继续迅猛发展。

2000年,城乡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9%。

在从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已经从1980年的6717%降低到2000年的3712%,共下降了3015个百分点。

城市化率也从1980年的1419%,提高到2000年的4817%,共提高了331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15个百分点。

这样,浙江经济在世纪之交呈现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城市与农村比翼双飞的喜人局面。

浙江全省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都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两个大城市,稳居全国第三位。

目前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沿海的一些地区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地发展中小企业,是因为那里的人文的和自然资源的条件优越,而本地偏僻落后,文化水平低,又没有经商传统,根本没有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应当承认,这些不利的因素增加了发展非农产业的困难。

但是,客观条件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是最具决定性的。

就以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强省浙江来说,那里的中小企业并不是首先在经济基础好、自然资源丰富,又有经营工商业的历史传统的北部地区发展起来,而是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最低、自然条件差的温州、台州等南部地区发展起来,然后影响和带动了全省发展的。

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主要是因为当地党政领导能够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支持他们的创业努力。

目前,浙江省的民营中小企业正在努力作进一步的提高和向生产的纵深发展。

除了搞好经营和管理、把自己做强做大外,城市工商业者还开始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经营资本和现代技术,对农村进行投资。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省城市工商业者对农村的累计投资已达150亿元左右,这就为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希望。

除浙江之外,江苏、广东和山东等民营中小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在解决/三农0问题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的好势头。

例如苏南的乡镇集体企业近两年在借鉴了浙江温州等地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进行改制以后,打破了前一段时间的沉闷局面,呈现出生产回升、投资活跃、境外投资大量涌入的良好势头。

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政策,城乡互动、共创繁荣的大好局面将会很快形成。

四、其他配套政策为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促进/三农0问题的解决,我们除了要坚持和完善支持民间经济发展、启动民间投资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外,还需要采取如下配套措施:1、党和政府在作出决策时,要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就业作为最重要的指导方针世界各国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乃至在实现工业化以后,总是把减少失业和增加就业作为自己决策的重要出发点。

日本和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经济发展的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努力开拓就业门路,加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日本在战后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增加就业。

例如,它在很长时期中限制大商场的开设,鼓励投资少、用人多的/阿信式0小商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这一类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就更应当确立这一方针,鼓励兴办餐饮及商业、咨询、邻里服务等小型企业;凡是能够用人的地方,就应当提倡多用人。

2、将一定时限内的土地承包制度改变为农民拥有永久的土地使用权(在我国江南地区旧时称/田面权0)的产权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给农民以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农民只拥有承包期的土地使用权的土地承包制度存在三个缺陷:(1)受到承包期限的限制,尽管已经将土地承包期从原来的15年延长到30年,但农户仍然感到投资收益不能得到保证,因而缺乏对土地进行长期投入的热情;(2)不利于土地的合理流转和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3)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