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8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特别强调,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说,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其中,“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愿意并且能够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另一方面向第三产业转移,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为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人口流动,均衡了劳动力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配置,从而使转移本身成为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手段。不管是从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还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都是农民增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进而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兼职”到“离土不离乡”,再到“农民变市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仍滞后,我县农业劳动力大量富余

问题仍非常突出,转移就业压力非常大。当前,**县实有农村劳动力28.02万人,分布在农、林、牧、渔业的有14.49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1.71%,工业为3.88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3.85%,建筑业为3.6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2.99%,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讯业为0.82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93%,批发和零售业为0.81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89%,餐饮业为0.49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75%,其他非农行业为3.89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3.88%。与18年相比,分布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只减少了0.44万人,比重仅下降2.4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几年象山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十分缓慢。更为突出的是全县约有10-12%的农业劳动力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全县耕地共有29.99万亩,从事农业(种植业)的劳动力只有11.12万人,如果按照18年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的标准(每一劳动力合理负担8亩耕地)计算,**县现阶段从事农业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3.75万人,富余劳动力将达7.37万人。因此,转移农业过剩劳动力,减少农业人口数量,使农业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配比逐步趋于合理,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二、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问题当前,就**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总体来看是好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人群之间存在不平衡1、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一方面反映在就业率不平衡上。就业率高的镇乡(街道)富余劳动力仅占2.6%,就业率低的达18.3%。另一方面也反映在从业不平衡上,高的镇乡(街道)从事工业的劳动力比例已达55.2%,低的还不到3%。2、产业之间存在不平衡。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来看,全县至今仍有近一半农村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明显过剩,第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难以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需要。

3、不同人群之间存在不平衡。当前社会劳动就业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及外来民工等多种竞争对手。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在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4、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不平衡。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率最高的是30—50

岁年龄段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72.6%;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就业率相对较低,仅为27.4%。

5、性别之间存在不平衡。20世纪18年代以来我县建筑业迅猛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男劳力。建筑用工饱和后,男劳力转移速度明显放慢,针织、家政服务等女性用工呈良好发展态势。

(二)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多数农民文化程度只有初中水平,占到总劳动力的90%左右,其余的为高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大专的屈指可数。他们普遍拥有传统的种植业、海洋捕捞业技术,技能传统、单一,缺少现代新型的农业科技知识。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滞后。政府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还显得相当薄弱,民间服务机构还很不规范,造成信息不够通畅、工作力度不够大、工作效益不够高。目前,全县18个乡镇仅丹城、石浦、鹤浦等地有县劳动局下辖的比较规范的中介所。

(四)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不足。除丹城、石浦、爵溪、西周等地二三产业较为发达之外,其他乡镇能提供给农民的第二三产业的机会非常不足。

(五)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给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全县不少乡镇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现象。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农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为顺利转移创造前提条件。目前,我县多数农民文化程度只有初中的状况已无法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深层次的转移。因此,笔者建议,在转移过程中应着力提高劳动力内在素质,增强生存意识,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政府应主要抓好三方面培训:1)农民的转岗就业培训,使农民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2)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掌握1—2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水平。3)农民学历培训和新一代农民的培养。同时,应继续抓好职务船员培训和农(渔)民技术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打好基础。(二)加快工业化步伐,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从我县具体情况来看,实现农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