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内容提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成为当今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雷州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结合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初步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对策

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化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为此,本人对雷州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许多宝贵资料。2008年雷州市劳务收入3.07亿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6.1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量占从业人员的39.5%。因此,实施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市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同时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对城市和农村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支柱,同时,农民工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突破口,为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1、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其次,是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劳动力与生产力要素结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再次,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一些城市人不愿从事的工作,解决了城市用工需要,有力地支援了城镇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我市2009年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23.65万人,占全市人口76.19%,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数34.60万人,其中转移到乡外的劳动力为26.08万人。大量的劳动力向城镇及大中城市的转移,有的甚至举家外出,使农村常住人口比重逐年下降,促进了城市化建设进程。

3、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

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不仅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技术和经验,熟悉了城市,同时也转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几年的打工经商生活,他们回乡后办企业、可以带动一方致富,也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雷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所谓农村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据统计,2007年全市1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5.2%;农村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55.3%,按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有45万人。近几年每年外出务工34万人,需要新开辟就业门路的农村劳动力仍有10万多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机械程度的提高和经营体制的创新,在今后的10年至20年间,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达到60万人。应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

1、农村教育落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实效

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差,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导致教育的相对落后。在雷州市农村,有两种倾向阻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其一,“行儿上学”,学习不行的孩子白花钱,不如不上学,或者辍学去挣钱。其二,义务教育阶段,个人支付学校教育成本的比例太高,贫困家庭子女上不起学。由于经费的困扰,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得不到改善,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愈是落后地区,这种情况愈加严重,教育越是落后;职业教育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去甚

远。农村孩子如果考不上大学,往往既没有外出打工所需的一技之长,也缺乏从事农业劳动的基本技能。据调查,雷州市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的学校,大多缺乏科学的市场需求调研和规划,盲目跟风、重复培训现象严重。如许多人通过了会计、计算机等专业技能培训,却未干上相应的工作。有些经过培训的农民,仍然没能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一试身手,对于提高农民收入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难怪农民培训遭遇“有课堂、没学生”的尴尬。

2、农村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实际生产天数减少。

200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00846千瓦,2008年达到2364186千瓦。机耕面积由2000年的44.67%增加到2008年91.45%,提高46.8个百分点,加上化肥、农药与省力栽培技术的运用,过去每户一季种地需要一个月时间,现在大部分农户只需要6-10天完成。据调查,一般农户纯农田作业时间75-85天左右,一年365天,大概有270天闲暇,因此,有很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3、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增加与耕地逐年减少

人口自然增长。劳动力随之增长。2000年总劳动力味35万人,2008年增加到124.78万人。而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相当于扩充劳动力5万个。

4、规模化生产和土地流转

2000年种养大户较少,2008年蔬菜种植大户138个,播种面积1453亩;生猪大户1014户,出栏肉猪82581头;养牛大户67户,出栏牛962头;养羊大户2368户,出栏肉羊96835只。随着改革的

深入,土地作为特殊的生产要素开始出现多种形式的流动重组。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涉及到16个乡(镇)办事处,98个村,土地流转面积38500亩,流转面积65亩以上的有1840多个农户。这些方式尽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增加了剩余劳动力。

三、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1、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是自发的

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2%左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还有逐渐增多的优势,这些人从内心讲有致富的愿望,想改变一下当今的生存环境。而当前实际占有耕地无法实现其愿望,自发地从土地中解脱出来,走向周边的城镇、县市、省外乃至出国。

2、转移的地域往往是以家庭所在地为中心的省内周边市县为主,到省外或出国务工人员较少

据初步调查,劳动力外流省内占95%,省外占5%,从收入情况看,省内打工每人每年可挣1万6千多元。

3、转移的盲目性比较大,还处于无序状态

大多数劳动力究竟去何地,去从事什么工作没有十分明晰的目标,对目的地的劳务需求状况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许多人在很长时间内找不到工作,经过多次盲目流动后,转移的计划才有所增强。

4、转移的行业大多数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技术含量低,收入不高

在转移的行业中,大多数在意体力劳动为主的传统密集型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