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太阳中风证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70节视频全集讲义
郝万⼭讲《伤寒论》70节视频全集讲义▼第01讲 —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第02讲 — 《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第03讲 —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第04讲 — 关于六经辨证的若⼲问题第05讲 — 学习《伤寒论》的⽅法和要求第06讲 — 学习《伤寒论》的⽅法和要求(2);太阳病概说第07讲 — 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第08讲 — 太阳病的分类提纲第09讲 —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第10讲 — 太阳中风证治第11讲 — 桂枝汤的适应证第12讲 — 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1)第13讲 — 桂枝汤的加减应⽤(2)第14讲 — 太阳伤寒与⿇黄汤的适应证第15讲 — ⿇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第16讲 — 伤寒兼证(1)第17讲 — 伤寒兼证(2)第18讲 —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药量换算第19讲 — 表郁轻证、太阳蓄⽔证(1)第20讲 — 太阳蓄⽔证(2)太阳蓄⽔证概说第21讲 — 太阳蓄⾎证(1)第22讲 — 太阳蓄⾎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第23讲 — 表⾥先后治则、虚烦证第24讲 — 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第25讲 — ⼼阳虚证第26讲 — ⽔⽓病第27讲 — 脾虚证第28讲 — 肾阳虚证第29讲 — 阴阳两虚证第30讲 — 结胸证第31讲 — 结胸证(2)第32讲 — 结胸证(3)、脏结证第33讲 — ⼼下痞证(1)第34讲 — ⼼下痞证(2)第35讲 — 痞证及其类证第36讲 — 痞证类证、⽕逆证、太阳病欲愈候第37讲 — 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结第38讲 — 阳明病概说第39讲 — 阳明病纲要第40讲 — 阳明热证第41讲 — 阳明腑实证(1)第42讲 — 阳明腑实证(2)第43讲 — 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第44讲 — 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第45讲 — 阳明湿热发黄证第46讲 — 阳明发黄证、⾎热证、阳明病辨证第47讲 — 少阳病概说第48讲 — 少阳病纲要、⼩柴胡汤的适应证(1)第49讲 — ⼩柴胡汤的适应证(2)第50讲 — ⼩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第51讲 — 少阳兼证(2)第52讲 — 少阳兼证(3)第53讲 — 热⼊⾎室证、少阳病篇⼩结第54讲 — 辩太阴病证并治(1)第55讲 — 辨太阴病证并治(2)第56讲 — 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第57讲 — 少阴寒化证(1)第58讲 — 少阴寒化证(2)第59讲 — 少阴寒化证(3)第60讲 — 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第61讲 — 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证、少阴咽痛证(1)第62讲 — 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第63讲 — 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1)第64讲 — 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第65讲 — 厥逆证第66讲 — 辨下利、辨呕吐第67讲 — 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结第68讲 — 辨霍乱病证并治第69讲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第70讲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zyy201002002.aspx
语——整理者注)——秦艽10 g、炒白芍10 g、炙甘
草10 g。整理者遵姚老此方法用于临床,屡用屡效。
(收稿日期:2010-01-20责任编辑:蒋力生)
r……………………………………一飞! ;
新专栏征稿
{
{
i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双月刊)已全面改版,以下重点栏目面向全国征稿: ●理论研究对中医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论述。讨论专题有:中医水理论研究、火理论研究、体;
浮于表与寒邪相争则热势复高;同时,也就造成患者
一时自汗出,一时又欲汗出而不得汗出,即所谓自汗 出而不彻的症象;毛窍开合不利,鼻亦难独任呼吸,
壅塞不通而或鼻鸣;肌肉受邪,影响脾胃升降失常而
干呕。邪正相争于表,卫阳较强,故脉浮;营阴偏弱, 稍按又觉驰缓无力,故脉又现缓弱之象;邪犯通体之 卫气,营血因之阻滞,故而身体四肢及腰疫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证与太阳伤寒表证在 病因病机方面主要有三点明显区别:第一.本证的病 因是挟有寒邪的风邪,与伤寒表证的病因是挟有风 邪的寒邪相较,主因有偏风与偏寒的不同;第二.导 致本证的风邪,其性主动,主疏泄,所以即使是挟寒 的风邪,也没有寒邪凝闭压抑卫气的作用强,故本证 与太阳伤寒表证无汗不同,时而能自汗;第三.正因 为本证无寒闭卫气较甚的机理,故卫气奋起与邪争 之力亦不强,卫气盛实的程度亦较表寒证稍逊,加之 本证尚具营弱之机,则相对表寒的麻黄汤证而言,常 被伤寒注家称为表虚证,然就其实质而言,本证乃属 以寒风之邪偏盛为主,卫营不足为次的偏实证候。
【病案举例】
胡某某,女,32岁,1983年6月2日初诊。(伍 炳彩经治) 患者发热5天,体温波动在38~38.5℃之间, 伴头痛,身体疼痛,口不渴,用西药治疗发热不退,乃 请我出诊。就诊时患者发热有汗,问其恶风否?矢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词解】[1] 阳浮而阴弱: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
脉象轻按明显,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阳浮而阴弱,指脉象浮缓。
同时在此又指病机,阳浮提示卫阳浮盛于外,阴弱提示营阴不能内守,阳浮而阴弱,说明了桂枝汤证卫强营弱之病机。
[2] 啬啬恶寒:啬,音瑟(sè)。
寒冷畏缩之感。
啬啬恶寒,形容恶寒较重。
[3] 淅淅恶风:淅,音析(xī)。
冷水洒身之感。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较重。
[4] 翕翕发热:翕,音夕(xī)。
温暖和煦之感,翕翕发热,形容发热如羽毛覆盖之状。
[5] 鼻鸣:即鼻塞。
由于鼻塞,呼吸时发出鸣响,故曰鼻鸣。
【提要】太阳中风病机及证治。
【分析】言太阳中风,必参第1、2条所述内容。
阳浮而阴弱,既言脉来浮缓之形状,更寓卫强营弱之病机。
《灵枢·本脏篇》云:“卫气者,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今卫浮盛于表,与邪相争,故脉浮而发热如鸟羽加身。
营弱是说营阴不能内守,阴泄于外,故脉缓而自汗绵绵不止。
啬然恶寒,淅然恶风,此卫气失于温煦之职是也。
鼻为肺窍,肺合皮毛,今风寒犯表,肺气不宣,则鼻道塞而不畅,气息粗而鸣响。
肺胃相应,气降为顺,今肺气不宣则胃气应之而逆,故而干呕。
就太阳中风证而论,肺胃气逆之鼻鸣干呕,虽多见于临床,然非本证必具之症。
本条恶风与恶寒并举,说明二者虽有轻重之别,然临床上难以完全区分。
恶风者每兼恶寒,恶寒者多伴恶风,风寒相兼,互见为常。
故不可以“中风者恶风、伤寒者恶寒”而论。
【选注】程郊倩: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观伤寒条,只曰脉阴阳俱紧,并不着浮字可见。
惟阳浮同于伤寒,故发热同于伤寒;唯阴弱异于伤寒,故汗自出异于伤寒,虚实之辨在此。
热自表发,故浮以候之。
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
得其同与异之源头,而历历诸证自可不爽。
(《伤寒论后条辨·辨太阳病脉证篇》)吕搽村: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
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一篇第1节:太阳中风证治主要方剂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一篇第1节:太阳中风证治主要方剂第一章:太阳病第一篇:太阳中风证治第1节:太阳中风证治主要方剂太阳中风概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首先确定了病位在太阳这个太阳病,那么这个发热,他把“发热”放在前面,说明这个证候——发热是先出现的,病机是风阳伤卫阳,风邪和阳邪相比较,风为阳邪,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
第二种症状就是汗出,为什么会有汗出呀?是因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性主疏泄,所谓风主疏泄,就是说风主疏通排泄,容易使物体,包括人体的津液蒸发。
风邪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邪有蒸发津液的作用,使津液蒸发于体表,这就变为汗,所以这就对于太阳中风来说,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就是这个汗出,所以我们对汗出的这个病机要特别的关注。
第三个症状是“恶风”。
其实恶风秋恶寒,病人的感觉都是怕冷。
为什么会有恶风寒这样的临床症状?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这主要是风寒邪气伤人表阳,表阳被伤,温煦失司所造成的,所以它有怕冷的这个特征。
最后一个症状,“脉缓”。
这一条是在“太阳病”这三个字的前提下讲的脉缓,它应当包括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三个症状。
因此,这里的脉缓应当是脉浮缓。
脉浮主主邪在表,主正邪相争于体表,气血浮盛于外。
这个缓,不是指的脉搏的节律快和慢,而是指的脉博的形态松弛柔软,指的柔软。
这是和和太阳伤寒表实证那个寒主收引,血管紧张度高,所出现的紧脉相对而言的。
因为太阳中风证它有发热,有发热脉搏就快,所以这个缓不是指的脉搏的节律的快慢,指的是血管松弛、柔软。
为什么松弛柔软,一个是说明它没有寒邪,再一个说明它汗出伤营。
因为汗是阴血所化,汗出伤营,伤了阴血中的津液,那么营气不足,所以这个血管按下去就是松弛的,就是柔软的。
病症举例:1:有一天,我在门诊,来了一个小伙子感冒发烧看病,正好我带的同学呢,都是我们本科班二年级正在学《伤寒论》的同学。
这个小伙子说,昨天晚上下雨,我从单位回家的时候也没有带雨衣,就淋湿了,我想我身体挺壮的,不怕雨淋吧。
《伤寒悬解》太阳篇——太阳中风
《伤寒悬解》太阳篇——太阳中风太阳六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者,寸口为阳,阳浮者外感也,尺中为阴,阴弱者,邪不及阴也(就是本气之虚)。
阳浮者,表闭营郁,故热自发,阴弱者,风泄卫阳,故汗自出。
啬啬恶寒,外寒不解而闭束也,淅淅恶风,风泄汗出而表虚也,翕翕发热者,营血内郁而未透泄也。
鼻鸣者,是皮毛寒束,风不能透泄,肺气内壅而上逆也。
干呕者,皮毛寒束,表闭其胃,胃气不降也。
此有汗自出,桂枝汤,通经解肌,调和营卫,则诸证愈矣。
(药解观新加汤)2风泄表寒,表寒不去而束之,则见啬啬恶寒;自汗出者,是为风泄表虚,故淅淅恶风,寒不尽去,营血内郁,泄而未透,故翕翕发热。
表有寒而风泄之,故自汗出,寒未尽去,故肺胃上逆。
表有寒闭,里有风泄,故风寒互搏,风寒之争,而见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也。
3太阳之经,主于皮毛,统于营卫。
肺也主皮毛,是肺气外达于皮毛也。
肺气外达于皮毛,内降于胃。
毛孔窍闭,则肺气不降而上冲,肺窍于鼻,故上冲而鼻鸣。
太阳之经,气上而下,随胃下行,表闭不降,则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故太阳病,皮毛窍闭,而肺胃俱逆。
(表闭而肺胃俱逆,则为现代哮喘之病理,后学《金匮》则知)太阳七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1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中风。
营弱卫强者,即上章阳浮阴弱之义。
外感卫阳之浮,故言卫强,尺弱本气之虚,故言营弱。
外寒之卫闭,内遏阴弱之营血,营虚郁热,而生贼风,故言邪风,风泄表寒,故见发热汗出;营弱之贼风,外泄卫气之表寒,故见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欲救贼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补营之里虚,发表之寒束,通经解肌,调和营卫。
2何为邪风?就是阴弱营虚,血虚之风也。
桂枝汤之芍药,大枣,甘草,能化营血而补虚,故能救邪风也。
此为本气之虚,营弱之贼风,外泄表寒。
郝万山讲伤寒论10—太阳中风证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10—太阳中风证治第10 讲太阳中风证治刚才我们谈了,“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7 日愈,发愈阴者6 日愈。
谈到了7 日愈和6 日愈的问题,一个外感病是不是会7 日愈、或者6 日愈呢?随后我们谈了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7 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所谓行其经尽,是指一个外感病的自然病程将要结束了,而且我们上次课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人体的七日节律,病理的7 日节律是客观存在的。
有的注家说,《伤寒论》中的日期,就是那么机械的一说,不要去拘泥它,实际上,我们觉得这是在汉代,在大自然没有污染的时候,张仲景观察到的实际的具体情况。
这就象我们今天写病例的时候,比方你写一个病例,第一句话“尿频尿急尿痛伴有寒战发热一天,来诊,你写现病史的时候,病人有慢性的泌尿系感染三年,前天因下雨淋雨,夜里没有休息好,从昨天开始出现了寒战、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如果三十年以后,或者是三百年以后,两千年以后,你成为医学界非常有名的人物,那个时候(后人)拿出你的病历说“他写的这个时间,都是随便估算的,不要拘泥”,后人这么说你,你认可吗?你可能说,我就是写的具体的病例啊,你怎么能还说不要去理它呢?所以《伤寒论》中的些个时间都是仲景在临床病例中实际观察而来的。
前面我们讲了,一个太阳病的自愈时间是六、七天,一个太阳病要好的话,“欲解时”时在中午前后,这是讲的一般情况,有没有特殊体质的人,特殊的情况呢?有,所以我们就看第十条。
“风家表解不了了者,12 日愈。
”所谓“风家”,是特别容易患太阳中风病的人,这类的人,大多表阳平素就比较虚,所以一有风吹草动他就容易患中风。
这种病人,他的自然病程和一般病人的自然病程相比较就会长一些,一般病人的病程是七天,邪气解除,在这里说,容易患太阳中风证的人,表证解除了,表证解除需要几天呢?需要七天。
而“不了了”,什么叫“不了了”?方言说“南楚疾愈,或谓之差,或谓之了”,楚国那个地方,对于病好了,有的人把它叫做差,你看伤寒论中多处有“若不差”,多处用这个“差”,差就是病愈的意思。
2、太阳中风表实证基础方:麻黄汤
太阳中风表实证基础方:麻黄汤麻黄汤,作为太阳中风表实证基础方,是中医药学中的经典方剂之一。
它由多种中药组成,其中包括君、臣、佐、使等药物,每味药物在方剂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麻黄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
麻黄为君药,它性温而味苦,归经为肺经,具有发汗解表、宣通肺气的作用。
炙甘草为臣药,它性平而味甘,归经为脾、肺经,具有调和药性、增强药效的作用。
杏仁为佐药,它性温而味苦,归经为肺、大肠经,具有止咳化痰、润肺止渴的作用。
石膏为使药,它性寒而味淡,归经为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降火止渴的作用。
麻黄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物相互配伍,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药效。
君药麻黄通过发汗解表的作用,可以驱散体内的寒邪,排出外邪,使病邪不得入里,同时宣通肺气,促进气机畅通。
臣药炙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能够增强麻黄的功效,起到协调君臣关系的作用。
佐药杏仁则能够化痰止咳,润肺止渴,增加方剂的疗效。
最后,使药石膏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降火止渴,避免药物过烈对人体的损伤。
麻黄汤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可以迅速解除表邪引起的寒邪症状,如头痛、发热、寒战等。
其次,它能够宣通肺气,促进气机畅通,改善呼吸困难等肺气郁结的症状。
此外,麻黄汤还具有清热解毒、降火止渴的作用,对于热病引起的口渴、咽干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麻黄汤方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如感冒、流感等病症。
根据八纲辩证,太阳中风属于表邪入里,属于外感病症,以寒邪为主。
麻黄汤方剂通过发散表邪、宣通肺气的作用,能够迅速解除表邪引起的症状,恢复正常的气机运行。
同时,根据六经辩证医理,麻黄汤方剂具有温通阳气的作用,能够调和寒热,平衡阴阳,使病邪得以排出,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总之,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非常重要。
麻黄汤作为太阳中风表实证基础方,其君臣佐使药物的合理配伍,使方剂发挥了最佳的疗效。
简述太阳病本证的类型
太阳病本证的类型
太阳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其本证类型包括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 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咳嗽、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面,应以解表散寒、和营卫为主,常用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
2. 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面,应以解表散寒、和营卫为主,常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
3.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小便不利、水肿、头痛、身痛、恶寒、发热等。
治疗方面,应以利水渗湿、解表散寒为主,常用五苓散、麻黄汤等方剂。
4. 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血证是以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其人如狂为其审证依据。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少腹疼痛、尿频、尿急、尿痛、头痛、身痛等。
治疗方面,应以活血化瘀、解表散寒为主,常用桃核承气汤、桂枝汤
等方剂。
总之,太阳病本证的类型包括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各自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法。
太阳中风解
太阳中风解这篇桂枝汤的讲解,可以作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塞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的一些解释。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是一个定义,定义什么是中风,当然,关于这里的中风,我提出一个新的含义,我们学校李克绍老师的观点,大家可以参考《伤寒解惑论》。
中风,第一种意思就是与太阳伤寒相对的,太阳中风证,就是这里的“名为中风”,第二种是指相对于阴性体征来说,为阳性的症状。
举一个例子,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这里用了一个太阳中风,后世争议很大,根据李老的意思,烦躁是阳性体征,相对于阴性体征来说,就是属阳的,属阳的,仲景就称为中风,以后的阳明中风,少阳中风太阴中风等等,同理。
这个含义扩大了中风这个词的应用范畴,在整个伤寒论中也是行的通的,所以我暂且提一下。
回到原文,太阳病,就是太阳为病,凡冠名太阳病,就有提纲中,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症状。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见到这四个症状,这就是中风病了。
发热,我的解释还是卫气奋起抗邪引起的,中风病是感受风邪,风性疏泄,使汗孔开而不合,就汗出,恶风,我们现在知道恶风和恶寒是有程度轻重不同的,但当时仲景并没有严格区分,所以我们也不必纠结恶风和恶寒在伤寒论中具体的分别,当然实际上我们知道太阳中风的病人怕冷的程度是比较轻的。
脉缓,应当是脉浮缓,但这个缓是相对于伤寒的脉浮紧而说的,并不是现在我们常说的缓脉。
阳浮而阴弱,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寸脉浮尺脉弱,这个有很多可以解释的通的,我解释不了。
我比较赞同第二种,阳浮而阴弱,指的是病机,就是后面所讲的卫强荣弱。
卫气强,我们很好理解,因为卫气受邪,奋起抗邪,是病理性亢奋的状态,所以卫强,但是荣究竟弱不弱?我认为荣的弱,也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相对于卫强来说的,而是客观存在的。
太阳中风诊断与治疗PPT
治疗方法比较
太阳中风:中医治疗,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 西医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炎药、止痛药、抗病毒药等 中西医结合:结合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西医治疗注重局部治疗,各有优缺点
治疗效果比较
太阳中风: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见效较慢,但副作用小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注重局部治疗,见效较快,但副作用较大 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取长补短,效果更佳 预防措施:中西医都有预防措施,如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
太阳中风的预防 与调护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做好防晒措施,如戴帽子、穿长袖衣服等
调护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 早起、饮食规律等
太阳中风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
目录
护理人员
01
太阳中风的症状
02
太阳中风的诊断
03
太阳中风的治疗方法
04
太阳中风的预防与调 护
05
太阳中风与西医治疗 方式的比较
06
护理人员:XX 医院-XX科室XX
太阳中风的症状
头痛
头痛是太阳中风的主要症状之一 头痛的部位通常位于头部两侧或前额 头痛的性质可以是钝痛、胀痛或刺痛 头痛的持续时间可以短至数分钟,也可以长达数小时或数天 头痛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畏光等
口眼歪斜
症状表现:一侧面部 肌肉无力,导致口角 歪斜,眼睛闭合困难
病因:太阳中风导致 大脑神经受损,影响 面部肌肉功能
治疗方法:针灸、按 摩、药物治疗等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 累,定期体检,及时发 现并治疗高血压、高血 脂等疾病。
1、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
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太阳中风表虚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机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外邪侵袭,导致人体阳气受损,阴寒内盛。
针对这种病机,中医学中有一方名为桂枝汤的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桂枝汤是由桂枝、芍药、甘草和生姜组成的,它们在方剂中的配伍关系被称为君臣佐使药。
其中,桂枝作为君药,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提升阳气;而芍药和甘草则充当臣药,起到调和君药的作用,增强方剂的功效;生姜则是佐药,其辛温的性质可以帮助君药和臣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根据中医药理论,桂枝汤方剂中的药物具有以下功能作用。
首先,桂枝能够温通经络,扶正固表,驱散寒邪,恢复阳气的运行。
其次,芍药和甘草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缓解身体的疼痛和不适感。
最后,生姜则能够温中散寒,促进消化功能,增强人体的阳气。
桂枝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其主治病症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体酸痛、肢体沉重、无汗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中风表虚证属于八纲辩证的表证,即属于外邪侵袭的表现。
而桂枝汤方剂的药性归经主要归属于少阳经和阳明经,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此外,桂枝汤方剂也可以根据六经辩证医理进行应用。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六经是人体的六个主要脏腑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相应的病理特点。
桂枝汤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组合,以达到调和六经的作用,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在中药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非常重要。
君药起到主导作用,臣药和佐药则协助君药发挥作用,使方剂功效更加全面和有效。
君臣佐使的合理配伍,能够增强方剂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桂枝汤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对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具有重要作用。
其药物配伍中的君臣佐使关系,以及药性归经和药味的特点,决定了方剂的功效和适应症。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桂枝汤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太阳中风表虚证》课件
05
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现代研究
发病机制研究
发病机制概述
太阳中风表虚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证 候,其发病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包 括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肺气不足等 。
现代医学研究
最新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太 阳中风表虚证的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 新的进展,为该证候的治疗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
《太阳中风表虚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太阳中风表虚证的基本概念 • 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症状与诊断 • 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治疗方法 • 太阳中风表虚证的预防与调护 • 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现代研究
01
太阳中风表虚证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特征
定义
太阳中风表虚证是一种因外感风邪引起的疾病,以发热、恶风、汗出为主要症 状。
现代医学对太阳中风表虚证的发病机 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与免疫系 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方面有关。
治疗药物研究
中药治疗
针对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治疗,中药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常 见的治疗药物包括桂枝汤、麻黄汤等。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对中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其作用涉及到多个靶点,包括抗炎、抗病毒、调节免疫等方 面。
饮食调理
均衡饮食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保证摄入各种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如柑橘类水果、草莓、番茄等,有助于增 强免疫力。
多摄入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
注意饮食卫生
如坚果、种子、深色蔬菜等,有助于抵抗 氧化应激反应。
避免食用不洁、变质的食物和饮用生水, 以防食物中毒和感染病的发生。
特征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液)〔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风为阳邪,火亦属阳,中风用火劫,故称两阳。
)相熏灼,其身发黄。
阳盛(指邪热炽盛)则欲衄,阴虚(指阴津不足)小便难,阴阳俱虚竭(指气血亏乏而言。
),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而)〔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人)〔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燥)〔躁〕扰,捻衣摸床(神志昏迷时,手不自觉的摸弄衣床。
),小便利者,其人可(至)〔治〕。
原文111
【郑论】据此条所见种种病形,都缘误
用火劫发汗,遂至亢阳为灾,邪火燎原,竟有
不可扑灭之势,但视其人小便尚利,一线之元
阴犹存,故曰可治。
若小便全无,则元阴已尽,
危亡即在转瞬之间。
【阐释】本条乃太阳病中风,被火误治后的各种变证,风火相煽,真阴有欲亡之候。
揭出小便利一语,从而可知津液尚未尽竭,为此证之生机。
如郑氏所说:“但视其人小便尚利,一线之元阴犹存,故曰可治。
”邪盛正虚之候,以小便的有无来决定预后良否,是可靠的经验总结。
笔者认为其治法应清里热、滋阴液、利小便,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或猪苓汤治疗。
医学知识之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病因】太阳中风征的病因分析:本证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为特征。
风寒之邪侵袭,卫气郁遏,奋起抗邪故发热;风寒之邪外侵,卫气被遏,则恶寒或恶风,恶寒与恶风性质相同,但有轻重之别;风性疏泄,人体腠理疏松,营阴内守功能减弱则汗出;病在表,故脉象表现为浮,缓是与紧相对而言,较为和缓,还可以出现浮弱脉,由于有发热还可以出现数脉;寒邪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身疼,腰痛;风寒之邪影响到肺,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则鼻塞,流清涕;苔薄白为感受风寒之象。
【症状】太阳中风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或头痛,身疼,腰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
本征属表寒虚证,抓住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的主症即可诊断。
【饮食保健】【护理】【治疗】【检查】暂无相关资料【鉴别】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表热证相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但表热证恶寒程度轻,时间短,并有口渴,咽红肿痛,舌边尖红等热象。
本征与太阳伤寒征的辨别见后。
【并发症】由于有发热还可以出现数脉;寒邪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身疼,腰痛;风寒之邪影响到肺,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则鼻塞,流清涕;苔薄白为感受风寒之象。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太阳中风(表虚)证
太阳中风(表虚)证(一)风寒表虚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的主脉主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的主治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中风的病机,脉证,及治法】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中风,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治法】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发汗后,余邪未尽而复烦,仍宜汗解】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
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卫不与营和,常自汗出的证治】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二)桂枝汤禁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伤寒证,禁用桂枝汤】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湿热素盛之人患太阳中风,不可服桂枝汤】(三)风寒表虚兼证1、兼项背强几几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风邪客于太阳经输的证治】2、兼喘证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太阳中风引发宿疾发喘的证治】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太阳病误下,微喘的证治】3、兼营气不足身痛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汗多损伤营气,身疼痛的治法】4、兼胸满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误下,脉促胸满及脉微恶寒的证治】5、兼阳虚漏汗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阳虚漏汗不止的证治】6、兼脾虚水停证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太阳病: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太阳中风证咱们从今天正式开始进入伤寒论。
药物药性我会在具体方剂中再讲解。
先看太阳病篇的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什么是【太阳病】呢,这里的太阳不是天上的太阳,具体来说是病邪还在人体表层体表,还没进入人体内部的病变。
那么既然是病,咱们来追究一下为什么会得太阳病呢?有的人受寒受风之后,就立马感冒,而有的人没事对吧,这就是体力和免疫力强弱的关系。
平常身体会虚弱的人,根本原因是肠胃功能不好,只要肠胃功能好了,很多疾病都不会得的。
有很多人常年都不感冒,就是肠胃功能好。
咱们现在感冒了之后,西医给你开抗生素来增加抵抗力,结果吃下去之后先伤害肠道,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抵抗力弱,身体表虚才得的感冒,结果往往是吃肠胃越差,咱们很多肠道疾病就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
【脉浮】,咱们这样讲其实很难体会到脉浮是什么感觉,就是你的手指一搭脉之后,就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这就是浮脉。
为什么脉浮呢,当外邪侵犯人体肌表的时候,身体的气血会动员起来抵抗外邪,不让它进入到身体。
这个时候气血在身体表层活跃,脉比气血要先行,走得要快,所以这个时候脉是偏浮的。
张仲景其实不太重视脉诊,只是一个诊断的辅助工具,更注重望诊、问诊,所以在伤寒论当中,没有把脉法分的很细。
咱们今天先开个头,以后再讲到浮脉的时候,就说明病邪还没有入里,属于表证。
再来看【头项强痛】,这是太阳病的主证。
头为诸阳之会,三阳经都从头部经过,这里的头项具体指的是后脑勺到颈椎这里僵硬酸痛,肌肉很紧绷,活动的时候不舒服。
为什么会外邪侵入人体表层,最开始就后脑勺和颈椎僵硬不舒服呢,为什么不是其他部位先有症状呢?这也是个问题对吧。
不少人是这样的,夏天贪凉,脸对着空调直吹,结果睡一觉起来,嘴歪眼斜。
还有呢,后背对着空调吹,第二天颈椎就僵硬。
风门和风府这两个穴位,就在人体的后脑和后背上,这两个穴位是风邪入侵人体的大门,最容易感受到外邪入侵,给咱们发的信号呢,就是后脑勺和颈椎包括后背会僵硬酸痛,这个时候呢,该注意保暖的添衣服,该吃药的吃药。
太阳中风的变证之一
太阳中风的变证之一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太阳中风,应汗出脉浮缓,不汗出而致脉浮紧并烦躁者,说明病人在得太阳中风桂枝汤病证时,没有及时治疗(本条接在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之后,则应考虑本条太阳中风,有延误治疗的因素),则会有从桂枝汤病证演变为大青龙汤病证的变化。
参考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的变化,这是太阳中风,先有汗出,初服桂枝汤后,由于桂枝汤助阳益阴,使营阴得到充实而反不汗出,以致表郁加重,故“反烦”而桂枝病证“不解”。
这个变化若不能及时刺风池、风府,使表郁得减,而作进一步发展,就会由脉浮缓变成脉浮紧,反而由荣弱,变成了荣强,同时邪热又向里发展,由“反烦”变成“烦躁”,就从太阳中风桂枝汤病证,变成大青龙汤病证。
大青龙汤证之发热、恶寒、身疼痛,是正邪分争,因营气实而不汗出,表邪不得出外,则向内侵扰,压迫刺激身体发生疼痛并出现烦躁。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此“脉微弱”,是与“脉浮紧”相对比,是脉有点弱了,不是浮紧的脉象了,同时有“汗出恶风者”,是荣弱卫强之脉,病系桂枝汤证,若误用大青龙汤,则致手足厥逆、筋惕肉瞤之变。
此变化类似第29条“反与桂枝”所出现的“得之便厥”的伤阳之变。
法当与甘草干姜汤先复其阳。
-------------------谢长廷在腾讯开博了http://t.qq。
com/xiegong628968謝長廷: 【独裁统治崩盘的三大警示】 1、不要高估自己的能量。
萨达姆在位时,每次选举得票率都是100%,但一朝崩溃,只有钻老鼠洞的份。
2、不能相信走狗的忠诚。
萨达姆、穆巴拉克、卡扎菲的手下都是亲信,但树还没倒就猢狲已散。
3、不可忽视民众的诉求。
高压手段难抵民心民意,民众的诉求不可欺不可辱不可怠-------------------大青龙汤的烦躁可参考48条:.......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
医之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
医之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上次我们总结了桂枝汤方证,并通过《素问》中关于阴阳交的论述,来帮助我们理解发汗机理以及桂枝汤的组方目的。
今天我们将逐步地通过《伤寒》的条文来加深对桂枝汤方证的理解。
图、桂枝汤方证条文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病是症状反应为在表的阳性证,是机体驱集大量体液于上半身机体表面,欲借发汗机转自体表以解除病邪而未能解除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的症状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我们又根据津液相对不足或充实,以是否汗出为提示分为中风和伤寒。
其中太阳中风证是在主提纲的太阳病的基础上,若同时伴随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症状,则名之为中风。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仲景脉法中,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者,是说脉象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也就是轻取为浮,重按为弱。
“阳浮者热自发”,是说阳浮的脉,为发热的反应。
“阴弱者汗自出”,是说阴弱脉是汗出的反应。
身体机能欲作汗而祛邪自体表外出,体表和脉管中充满了大量的津液,所以脉象表现为浮,但是由于已经有汗出,体表和脉管中的津液被排出了一部分,脉管的紧张度得以缓解,所以表现为浮弱。
啬啬恶寒,表现的是患者恶寒而“抽抽”的样子。
淅淅恶风,如室外淋雨,忽然一阵风吹来,全身发冷,特别想找个温暖的地方躲起来。
翕翕发热,热郁于表,合而不开,犹如蒸笼上盖着盖子而热气无法冒出来的样子。
表不解,肺部气机不畅,故而出现鼻塞鼻鸣。
干呕者,气机不能旁达,有向上冲之机。
这是对太阳中风证典型症状更加准确的描述,为桂枝汤的适应证,故桂枝汤主治。
特别注意,桂枝汤源自《汤液经法》的小阳旦汤,原仅有适应症,而没有“太阳中风”的概念,是仲景通过方以类聚产生的六经概念。
太阳病本是机体欲借发汗机制,自体表以解除病邪的一种反应,也就是正邪交争在体表。
今汗出,理应不复发热,但并没有如此,还是反复发热表不解,这是由于精气虚,表不固,不足以祛邪外出,故而用甘温滋液的桂枝汤,发汗,解表固表而退热。
太阳中风证PDF
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鸟瞰条文•证治条文:12、13、15、24、25、42、53、57、95;•禁例条文:16、17、19。
太阳中风证非标准证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5)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5)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2)伤寒发汗已解,半目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下后气上冲---表邪未陷。
太阳中风邪气较重,当针药并用。
脉洪大---汗不得法阳气外浮,证未解;脉浮弱---正气较虚。
脉浮数---邪盛与正争剧烈桂枝汤证中的内伤杂病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非外感的卫气不和自汗;强调“先其时发汗”。
桂枝汤煎服法及药后护理……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汗出病差停后服……不汗更服;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病重者,一日一夜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药后啜粥。
2、温覆微汗。
3、病差停服。
4、守方续服。
5、药后忌口。
桂枝汤禁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之,勿令误也。
(16下)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7)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19)脉浮紧---伤寒表实---不可与桂枝汤。
嗜酒之人---湿热较甚---桂枝汤助热助湿。
内热壅盛---与桂枝汤---助热伤络---吐脓血。
小结一证多条条文;一方证候多变;外感、内伤兼治;用药、用方重调护;适应、禁忌证并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讲太阳中风证治刚才我们谈了,“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7日愈,发愈阴者6日愈。
谈到了7日愈和6日愈的问题,一个外感病是不是会7日愈、或者6日愈呢?随后我们谈了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7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所谓行其经尽,是指一个外感病的自然病程将要结束了,而且我们上次课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人体的七日节律,病理的7日节律是客观存在的。
有的注家说,《伤寒论》中的日期,就是那么机械的一说,不要去拘泥它,实际上,我们觉得这是在汉代,在大自然没有污染的时候,张仲景观察到的实际的具体情况。
这就象我们今天写病例的时候,比方你写一个病例,第一句话“尿频尿急尿痛伴有寒战发热一天,来诊,你写现病史的时候,病人有慢性的泌尿系感染三年,前天因下雨淋雨,夜里没有休息好,从昨天开始出现了寒战、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如果三十年以后,或者是三百年以后,两千年以后,你成为医学界非常有名的人物,那个时候(后人)拿出你的病历说“他写的这个时间,都是随便估算的,不要拘泥”,后人这么说你,你认可吗?你可能说,我就是写的具体的病例啊,你怎么能还说不要去理它呢?所以《伤寒论》中的些个时间都是仲景在临床病例中实际观察而来的。
前面我们讲了,一个太阳病的自愈时间是六、七天,一个太阳病要好的话,“欲解时”时在中午前后,这是讲的一般情况,有没有特殊体质的人,特殊的情况呢?有,所以我们就看第十条。
“风家表解不了了者,12日愈。
”所谓“风家”,是特别容易患太阳中风病的人,这类的人,大多表阳平素就比较虚,所以一有风吹草动他就容易患中风。
这种病人,他的自然病程和一般病人的自然病程相比较就会长一些,一般病人的病程是七天,邪气解除,在这里说,容易患太阳中风证的人,表证解除了,表证解除需要几天呢?需要七天。
而“不了了”,什么叫“不了了”?方言说“南楚疾愈,或谓之差,或谓之了”,楚国那个地方,对于病好了,有的人把它叫做差,你看伤寒论中多处有“若不差”,多处用这个“差”,差就是病愈的意思。
“或谓之了”,有的人就把它叫做“了”。
在《伤寒论》中这个病愈呢,既用过“差”,也用过“了”,在这里“不了了”就是没有完全好,身上还觉得不爽快,身上还觉得不舒服。
表邪已经解了,发烧已经退了,头项强痛也已经缓解了,但是身上还觉得不舒服,这是怎么回事情呢?这是一个虚人外感,天病邪退了,但人体正气还没有恢复,正气恢复需要几天呢?需要五天,因为人有五脏系统,五天是一候,调养五天以后,加上前面的七天,合起来是12天。
所以这是指体质比较虚弱的人,发烧退了之后,正气的恢复还需要五天,加上前面的七天就是十二天,才能够完全康复。
第7条、第8条、第9条、第10条讲的问题就是一个太阳病不管中风还是伤寒,它的自然病程就是六、七天,它要好的时间,它的“欲解时”就是在中午前后,而对于体质比较弱的人,得了太阳病以后,它的自然病程应当是十二天,七天表邪解除了,还需要五天正气恢复,这样才能完全康复。
太阳病如果不能自愈,可能邪气就要传其他经,邪气传经,辨传经和不传经,依据是什么呢?在第4条和第5条谈的就是这个问题,我们把讲义翻回到前面的第12页,看原文第4条和第5条,原文的4条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一日”是指外感病的第一天,太阳感受了邪气,如果脉静,脉静是什么意思呢?(是指)脉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指中风见到了浮缓脉,伤寒见到了浮紧脉,脉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表示脉证相符,脉证相应,脉没有什么变化,那就提示邪气不会传其他经。
“颇欲吐”,这个“颇”字,它从皮从页,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说是“偏头”头往一边偏,所以颇字在古代,就具有相反的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很,甚”另外一个相反的意思是“少,稍微”,在《伤寒论》中,颇字所具有的相反的两个意思的这种用法,在《伤寒论》中都有,我们这里所说的“颇欲吐”,就是很想吐,在“霍乱病篇”中有一条,它是讲述一个胃家虚寒的病人,当卫阳逐渐恢复的时候,在胃阳逐渐恢复的过程中,它由不能食,胃阳不足,不能受纳,腐熟无权,所以不能食,伴随着胃阳的恢复,出现了“颇能食”,最后胃阳完全恢复了,就变成了“能食”,胃阳由虚衰到恢复的过程中,他的饮食情况由“不能食”到“颇能食”到“能食”,大家想一想这个“颇”当怎么讲,当稍微来讲。
这里的“颇欲吐”就是很想吐的意思,很想吐它标志着邪气传入那一经呢?标志着邪气传入少阳,因为少阳病是一个胆热气郁的证候,胆热气郁,胆火内郁最容易范胃,所以少阳病的临床特征由心烦喜呕,这个喜呕不是喜欢(呕吐),而是多呕、善呕,因此在《伤寒论》中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这个以后我们会遇到多条,(如)以后会遇到第61条,“夏之候,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这样一个肢体躁动不宁的病人,“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这样一个肢体躁动不宁的病人会不会是少阳病的心烦,会不会是阳明病的心烦,会不会是太阳寒邪闭表以后阳郁化热的心烦呢?张仲景在第61条里以“不呕”除外了少阳病,以“不渴”除外了阳明病,以“无表证”除外了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不汗出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所以在《伤寒论》中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
这里的“颇欲吐”就提示了邪传少阳。
“若燥烦”,如果从字面上讲,燥烦强调了肢体躁动不宁,这是三阴证,三阴重证的一种临床表现,可是如果我们和第5条结合看,“阳明、少阳证不见者”,如果说“颇欲吐”是少阳证电话,我们就可以把“若躁烦”中的躁烦理解成烦躁,那就可以把它当成阳明病来看待,阳明里热、里实、上扰心神,出现了烦躁,大承气汤适应证有,“烦不解,腹满痛”,甚至可以有“心中懊恼”、心中烦郁到无可奈何的地步,所以“若燥烦”在这里如果和第5条相结合来看的话,它指的阳明病,里热、里实,上扰心神的烦躁。
“脉数急“是和前面的“脉静”相对而言的。
“脉静是说太阳中风,见浮缓脉,太阳伤寒见浮紧脉,脉证相应,脉象没有什么特别特殊的变化。
这里的“脉数急“是指的脉象变快了,又数又急,这提示着脉象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提示了临床症状、临床脉证发生了变化,这就意味着邪气就要传经。
第4条,伤寒一日,只要脉证发生了变化,邪气就会传经。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尽管一个外感病已经过了二三天,没有出现少阳病,没有出现阳明病,那就是邪气不传经,由此提示一个什么问题呢?辨传经不传经的依据不在于病程天数的多少,而在于临床脉证是不是有所变化,第一天有传的,第二、三天也有不传的,不是病程天数的多少,而在于临床脉证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好,以上是张仲景为太阳病篇所写的总论。
我们不妨再回忆一下,第1条讲的太阳病的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3.6条,讲的是太阳病的分类提纲,有中风、有伤寒、有温病,有风温。
随后讲了太阳病的自然病程,中风7天,伤寒6天。
也讲了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这是因为6.7天就行其经尽。
它的自然病程病就结束了。
如果这个病程要进入第二个7天的话,那么,不管是病在太阳,还是病传其它经,统统的针刺足阳明的足三里穴,就有截断病程,预防邪气传经,或者说预防病程进入第二个病程的这种效果。
当然对于一个虚人所得的外感,它的自愈的时间可能更长一些。
另外,病人的欲解时是指对太阳病来说,一般在中午前后,容易汗出热退,这就提示我们如果在用药的时候,尽可能在中午前给他吃解表药,这就有利于借助太阳阳气在中午前后正旺盛的时候达到去邪外出的效果。
太阳有邪,如果不能自愈,常常容易传其他经。
辨传经和不传经,主要是观察临床脉证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就是要传,没变化就是不传,而不在于病程天数的多少。
这就是张仲景在太阳篇所写的概说。
下面我们谈具体的,打开讲义第14页,太阳本证的第一个证候是中风表虚证,首先我们看桂枝汤证,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是辨病,中风是辨证。
太阳病中风证。
我们说,中医学,它不仅辨证论治,它也辨病。
在辨病的前提下去辨证。
这条是非常典型的条文。
而且六经病的标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也提示了既辨病也辨证。
那么根据什么来辨太阳病中风证呢?根据下面的临床表现。
阳浮而阴弱,它既说的是脉象,也说的是病机。
从脉象的角度来说,阳就是轻取,轻取脉见浮象。
这实际上就是脉浮,轻取即得。
阴是沉取,脉弱。
也就是重按的时候,脉象松弛柔软。
这就是浮缓脉的的另外一种说法。
从脉的角度来说,阳浮而阴弱,是指脉轻取而见浮象。
重按出现松弛柔软,没有力量的表现。
这样的脉提示什么样的病机呢?为什么脉轻取见浮象呢?这是因为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了卫阳病理性的亢奋。
这句话,我们在讲第二条太阳中风证发热的时候,提到过卫阳病理性的亢奋,阳气是什么啊?阳气是含有热能的能够放出热量的细微物质。
所以当卫阳出现病理性的亢奋的时候,当然它就会发热。
所以“阳浮者,热自发。
”这个“阳浮”是一个病机的术语。
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
卫阳因抗邪而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所以它就出现了发热。
“阴弱者,汗自出”。
它的意思不是说由于阴弱而导致了汗出。
而是说因为汗出而导致了阴弱。
它们是排比句式,意义是颠倒的。
“阳浮者热自发”,是因为卫阳浮盛于外,才导致了发热。
“阴弱者,汗自出”,是说汗出而导致了营阴内弱。
汗出的病机是什么?我们在第二条说过,是卫阳被风邪所伤,卫外失司,加上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
汗为营阴所化,汗出伤营。
所以,出现了阴弱。
阴弱是个病机术语。
当然也指脉象,沉取脉弱。
底下的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用了三个连绵词。
《伤寒论》中应用连绵词的情况很对,我们在解释连绵词的时候,我们一般按照连绵词无定字,连绵词没有固定的字,取其声不取其义。
例如“马虎”就是一个连绵词,我们说:“小张比较马虎。
”你写出马虎来,小张这个人和马和虎有什么关系呢?你说解释马虎这个词能和这个字的字意相联系吗?不能,所以连绵词多时取其声而不取其意的。
你不能把啬啬当成吝啬鬼,你说吝啬鬼抱头缩肩怕冷这个样子,这么解释是不对的。
我们怎么解释呢?“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就是微恶风寒的样子。
到这个地步就可以了,这是风阳伤表阳,卫外失司,温煦失司的结果。
“翕翕发热”是热势表浅的样子。
这是卫阳浮盛于外,出现病理性兴奋的结果。
上述这些症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辨证的结论:就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这就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
底下有一个“鼻鸣,干呕”,两个症状是太阳中风证的兼证。
鼻卫肺窍,肺主皮毛。
太阳主表,当太阳的表阳,被风寒邪气所伤之后,常常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