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意识:阅读备考的应然追求——以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中的文言文试题一直是考生备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通过对这一部分试题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并提高文言文的应试能力。
本文将针对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中的文言文试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备考策略,希望能够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试题分析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共有两个部分,分别是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按要求作文和阅读下面这篇诗歌,并按要求作文。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按要求作文这部分题目是一篇阐述古代义理的文章,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想象古人对义理的科学解释。
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人对义理的认知,包括对义理的形成原因、对义理的信念和对义理的实践等方面,考生需要根据给出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发挥想象力,写出一篇文章。
这种类型的题目考察了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言文写作能力和想象力。
这部分题目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描绘了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能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并能够进行自由发挥,写出一篇文章。
这种类型的题目考察了考生对古文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备考策略针对上述试题的特点,以下是几点备考策略供考生参考:1.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古朴,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多读多练,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语言运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比如《史记》、《庄子》等,进行精读和翻译练习,提高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加强逻辑思维能力文言文比较注重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加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自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可以通过多做一些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积累词汇和修辞手法文言文的词汇和修辞手法相对较为复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多积累一些古文词汇和修辞手法,并多做一些写作练习,提高自己对词汇和修辞手法的应用能力。
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全国卷1文言文阅读命题研究及对策
全国卷I文言文阅读命题研究及对策文言文虽然在教材中比例较大,在高考试题中赋分值较高,但毕竟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学习时有一种排斥心理,考生考试时谈“文言”色变。
如果把握了命题的趋势并掌握一定的学习和备考方法,会在这个普通得分率较低的题目上有所突破,抢占“制高点”。
命题研究一、全国卷I选材特点:以人物传记为命题材料似乎已经成了不成文的命题定律。
文言文的选材侧重史传文,选材为24史中的篇目,非常正统。
选文长度为600字左右。
2011年(节选自《宋史·何灌传》)2012年(节选自《宋史·萧燧传》)2013年(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2014年(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2015年(节选自《宋史·孙傅传》)二、题型设置稳中有变:文言文阅读试题五年来一直是设置4道试题,2011、2012、2013年分别考查的是实词、信息筛选、概括分析、文言文翻译题;2014年考查的是实词理解、断句、概括分析与翻译题;2015年对于问题设置又略有变化,取消了实词的考查,依次考查了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文言翻译。
这一变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在根本上解决文言文阅读问题。
三、命题指向明确:高考命题的设置,大多是以分值仅为3分的小题蕴涵大含量的素养测试和大价值的能力检测,尤其是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设计更是如此,通过分值为9分的三道客观题和分值为十分的翻译题来考查文言文阅读的四个重要考点。
现就2015年试题题型做具体分析:(一)、断句,是对阅读古文最基本能力的考查。
它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词义、语法、古文化知识。
全国卷I从2014年开始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断句,2015年又考了。
可见,文言断句逐渐成了全国卷文言文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我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很有必要掌握一些相应的应试对策。
1、了解高考题型:高考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看似给出了答案,但准确率却低了。
高考全国卷乙试卷语文解析
一、试题概述2023年高考全国卷乙试卷语文科目试题,整体上遵循了“稳中求进”的原则,既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又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试题内容丰富,题型多样,涵盖了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默写、作文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全面性和实践性。
二、试题解析1. 文言文阅读今年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左传》中的一段对话,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以及句子的理解能力。
题目设置了多个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判断句子正误、翻译文段等。
这一部分考查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
2.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部分包括散文、小说和说明文三种文体,涵盖了文化、社会、科技等多个领域。
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考查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
例如,散文阅读题要求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小说阅读题则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把握。
3. 古诗文默写古诗文默写部分选取了经典名篇,如《滕王阁序》、《桃花源记》等,要求学生准确默写诗句。
这一部分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古诗文的理解程度。
4. 作文作文题目为“给‘心’减负”,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谈谈如何给“心”减负。
这一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文要求学生立意明确,论证充分,语言流畅。
三、备考建议1. 夯实基础:加强对文言文、古诗文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提高阅读速度:平时多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培养写作能力:多练习写作,关注社会热点,提高作文立意和论证能力。
4. 关注时事:了解国家政策、社会热点,提高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5. 注重审题: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避免因审题不清而失分。
总之,高考全国卷乙试卷语文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备考过程中,学生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关注时事,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02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202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2023年的高考语文阅读真题可谓是难度适中,考察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下是对该真题的解析和分析。
篇章一:古人羡慕的生活在这个篇章中,作者通过描写古人羡慕的生活,探讨了现代人与古人生活态度的差异。
首先,作者通过描述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如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宜人,传达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追求源于他们对自然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而现代人则因为生活压力和忙碌而远离自然,无法享受到古人所向往的那种生活。
其次,作者还提到了古人向往的人文环境,如他们喜欢读书、品茶和与朋友交谈。
这种崇尚文化和人际交往的精神,体现了古人对心灵与精神层面的追求。
而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更多地倾向于虚拟世界,与他人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这与古人追求人文精神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古人羡慕的生活进行描写,旨在表达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反思。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应该重视与自然亲近、注重人际交往和培养内心世界。
篇章二:科技带来的变革这篇文章讲述了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首先,作者列举了科技在通信方式上的变革,如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相互联系更加便捷和快速。
这种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行为。
其次,作者提到了科技在教育领域上的突破。
例如网络教育的出现,让学生可以在家中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学习效率。
然而,一些人也对这种变革持有保留意见,担心网络教育会替代传统教育模式,削弱学生的社交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争议。
科技的发展无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发展的机会,但我们也应该警惕其中的负面影响,并且在使用科技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和适度。
结论:通过对202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考阅读真题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考点解析(全国卷)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考点解析(全国卷)全国甲卷一、现代文阅读1. 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文章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
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
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三、语言文字运用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
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分析及备考策略
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分析及备考策略作者:谭文淼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7年第04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2017年的考试大纲将过去的“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改为了“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将“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改为了“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此外,增加了“理解”层级。
在“理解”层级下有两点说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从考试大纲与高考试题的关系来看:考试大纲是“体”,高考试题是“用”;考试大纲是指导,高考试题是落实;考试大纲划范围,高考试题定考点。
所以,考生应该以考试大纲为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自全国新课标卷命题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选材时均采用小说。
高考试卷一般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这“三要素”设题。
考生应该知道,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常常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具体分析命题情况,全国新课标卷对小说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1.从设题形式来看,小说阅读题以前一般设置一道选择题和三道简答题,修订考试大纲后,可能设一道选择题和两道简答题。
2.从考点来看,以前的选择题侧重考查对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三道简答题侧重考查对标题、语言、情节、人物的理解和分析。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除减少一道简答题外,考点并没有变化,设题情况可能如下。
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时,往往注重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可能在以下内容中选择三个进行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品味、赏析语言;④赏析环境描写;⑤概括、探究主题;⑥理解小说的标题;⑦赏析艺术技巧。
命题角度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
设题内容关注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2017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点应该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考生可以参照往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复习。
考生在备战文学类文本阅读时。
2020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分析与试题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分析与试题解析一、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文本分析:一、选文来源选文来源:1995年10月1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第一部首辑四十九篇。
入选理由:陈良廷(1929年-2020年4月23日),广东潮阳人,著名翻译家。
陈良廷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是中国建国后第一代翻译家中为翻译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前辈。
他20世纪50年代始,坚守于翻译的寂寞天地,专事于翻译美国当代戏剧名著和通俗小说,译著达一百几十本,其中不少作品被编入大学中学教材。
其2003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2020年4月23日,陈良廷逝世,享年91岁。
删改内容:环境描写,人物对话,人物动作,人物神态,主要删除关于酒吧女郎的交谈,以及酒后关于家人的交流。
删改原因:字数超出要求,删改适应试卷的长短;减少人物和情节的干扰;突出主题和人物。
二、选文欣赏文章体裁:小说(短篇)主要人物:尼克、乔治主要情节:峡谷滑雪、客栈小憩【1】尼克滑雪的感受。
【2】彼此欣赏,互相帮助完成峡谷滑雪。
【3】客栈小憩,关于姑娘,关于家人的交谈,相约明年。
【4】离开客栈。
主要环境:广阔陡峭的滑雪场,低矮暗淡的客栈。
主要技巧: 人物对话,冰山原理。
文章主旨:在自然中的享受,与他人的协作,真挚友谊的快乐。
经典评论: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曾评论说:“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
”’在《越野滑雪》这篇故事里,海明威再次塑造了两个爱冒险,爱滑雪的“硬汉”形象。
小说全文结构紧凑,行文流畅自然,展现了人在自然中享受,在自然中拼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
同时也体现了通过协作,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牢固长久的友谊。
三、试题解析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全国卷)
现代文阅读(全国卷)(一)文学类阅读一、小说阅读(外国文学、民族作品)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题型:(一)人物形象分析外貌+性格+品质+内容+身份+结局(二)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烘托……的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3)暗示主人公的命运(4)表现人物形象(5)表现人物心情(6)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三)小说结尾布置的妙处:(1)(有悬念的结尾)-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
(2)(与情节关系)-使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波澜,增加阅读兴趣。
-故事情节急转直下,出人意料,增强戏剧性。
-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当中。
(3)(神秘性的结尾) -使文章具有神秘色彩,丰富小说的艺术技巧。
(4)(与主旨的关系)- 深化中心,升华主旨。
表现了……主旨。
-表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表现人物形象(四)题目的妙处(好处)(1)一语双关,意蕴丰富(2)修辞(比喻、借代、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新颖别致(3)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以“诗”为题,增添文学色彩(5)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6)与情节的关系:推动故事情节展开(7)与人物的关系:表现……的人物形象。
(8)与主旨的关系:表现……的中心主旨。
(五)段落布置的作用1.结构上:开头——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做铺垫。
③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中间——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结尾——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②深化中心主旨,升华主题2.内容上:概括……段落大意(六)表达技巧(1)叙述方式:①顺叙——文章脉络清晰便于叙述(文章内容)照应题目②倒叙——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强调结果③插叙——补充说明……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为下文做铺垫——使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丰富故事情节(六)是否保留段落。
(1)喜剧的优点:①“大团圆”式的结局,符合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来愉悦的心理享受。
②深化中心,升华主题。
表达了…………的讴歌/赞美/敬仰之情(2)悲剧的优点:①“悲剧”的结局,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震撼人心。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 小说(整体阅读)(文本)
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王荣生如是说:小说本质特征就是叙述与虚构,通过叙述虚构世界与人生,抵达必然和应然的真实。
[导语]现在,读懂是答题的前提这一重要特点已越来越为广大考生所接受。
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
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才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阅读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
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①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②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一、小说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本质特征是叙述与虚构,通过叙述虚构世界与人生。
散文的本质特征是写实,贵“我”,言说真诚而自由,以独特的方式表现“我”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小说的主体是讲故事,就不能不讲究讲故事的技巧以及结构的安排,而散文则不讲究情节安排,所谓“形散神聚”也只是它结构上的特点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或描绘的。
1.小说四要素(一说三要素)关系图2.小说常见主题表二、小说种类小说种类⎩⎪⎪⎨⎪⎪⎧ 按篇幅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科幻小说、动物小说、武侠 小说等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 义小说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高考常考小说1.微型小说(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最多千余字。
2021届全国高考语文备考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命题趋向及应对策略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做出如下推设: 1.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与前
提,广泛体现在其他考点及整套试卷中。承前三年 趋势,2020年可能将继续延续这一 可能性不太大。当然,也有可能会因为要适配选材 而再次出现。
2.文学类文本阅读近三年都侧重于考查“思维 提升与发展”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2020年很 有可能对这一点加以延续。(P119)考生在复习中 要对与之相对应的考点更加重视。
3.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创作背景和意图是历年 高考常考点,也不应忽视。 4.“文化理解与传承”作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点与焦点, 或将成为2020年考题刻意寻求的考点。 5.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的精华和灵魂所在,作为引导 教学指挥棒的高考,试题必将继续强化核心素养与语文教 学、语文学习的密合度。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也将一定 会在核心素养的落地与具体实施上有进一步体现。
《麦穗的故事》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麦穗的故事 常辰哲
初夏的乡村,只见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村子东头的一户人家 人头攒动。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就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 出生了。
孩子的奶奶从地里往回跑。听着大家的贺喜,老太太望着地里 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麦穗。
麦穗和地里的麦子一样,茁壮成长。一晃,麦穗18岁了。村里 同龄的男孩子都已经外出打工了,有的人盖了房子,娶了媳妇。麦 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穗念完高中。
应考首先要有出题人意识,即揣摩出题人意图。 其次,要有阅卷人意识。
第三,在答题中要有“我”的意识,即主体意识。
4.把握住复习训练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一、试题分析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试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题型,如填空、阅读理解、作文等,整体难度适中。
第一部分是文言文阅读,主要考察考生对于文言文阅读及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题材涵盖了《尚书》、《诗经》等古代文献,内容深奥,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中包括填空题和阅读理解题,考生需要在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上,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准确把握题意,填写正确答案。
第二部分是文言文应用,主要考察考生对于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文言文材料,进行文章写作。
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写作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文言风格、古代词汇进行表达和叙述。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整体难度适中,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注重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也需要在平时多进行练习,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二、备考策略1. 多读古代文献,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考生可以通过阅读《尚书》、《诗经》等古代文献,加深对古代文言的理解和掌握。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生词和句式进行笔记和总结,以便在以后的复习中进行查漏补缺。
2. 多做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练习。
可以通过做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模拟题等来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于文言文的了解和熟悉。
3. 多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提高文言文应用能力。
在备考期间,考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来提高文言文表达的能力,可以根据老师指定的题目或自拟题目进行文言文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所用词汇的选择和运用,尽量贴近古代文风。
4. 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考生在备考中,需要注重积累古代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
可以通过背诵和理解古代诗词、辞赋等经典文献来积累词汇和句式,灵活运用于阅读和写作中。
5. 注重平时学习和课下练习。
备考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考生在平时学习和课下练习中加强文言文的学习和练习,善用课外时间进行针对文言文的综合训练。
高考语文阅读考试试卷解读与应对策略
高考语文阅读考试试卷解读与应对策略高考语文阅读考试试卷解读与应对策略一从高考阅读命习题的本质谈起在我写下这篇文字之前,我依然固执地相信,有太多的考生甚至在学习十二年语文之后仍然无法认清“阅读习题”的本质。
正如人都要有灵魂一般,阅读文章毫无疑问也拥有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一言以蔽之,就是象征。
弗洛伊德阐释文艺作品的发生时,意味深长的将其归结为作家的白日梦,一切文艺不过是梦幻而已。
文学,特别是出现在高考中的现代文,总是最习惯于将抽象的理念、意识借助某种具体的物象进行传递。
借用一个烂俗的例子,当我们想要表达“我爱你”这类抽象意思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借助“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斯煽情的言语来表达。
“月”作为一个具象此刻成为“爱”这样一个抽象名词的替代,因而,我们说“月”成为一种“象征”。
请历数这些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考试试卷,05北京《合欢树》,史铁生先生希图传递出他对深沉母爱的颂歌,却只似乎平淡地让一个“合欢树”闯入读者眼帘——“爱”太过抽象,而当年史铁生与母亲合种下的树却蕴藉而含蓄地飘散出母爱的味道;06全国二《绵绵土》,牛汉先生对故土的依恋动人心魄,依恋是抽象的,无法言说的,但绵绵土却是那样踏实、一丝不苟地横亘在先生心中,当对故乡的眷恋被置换成对绵绵土的眷恋时,我们再次看到“土”作为具象的象征意味。
历数这些年来的习题目,似乎足够说明问习题:北京《海棠花》;全国一《灯火》;20XX北京《司马祠》;20XX全国一《彩色的荒漠》;20XX全国二《岳桦》;20XX山东《记住回家的路》;20XX北京《碧云寺的秋色》;20XX 全国一《阳光古道苍凉美》;20XX全国二《马樱花》;20XX山东《灯火的温情》……“海棠花”、“灯火”、“司马祠”、“荒漠”、“岳桦”、“路”、“碧云寺”、“古道”、“马樱花”,千差万别的习题目背后总有一样东西似乎是不变的,那就是它们几乎全部都是生动而具体的“物象”,而他们背后一定又都具有着抽象的象征内涵。
2024年新高考语文备考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本质与核心素养
每一个学科都有它的学科特点,学科特点下有其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评价与要求。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张高考语文试卷,其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集中体现,就在于文学类文本阅读,它的要求甚至超过了文言文和诗歌阅读,是一张试卷中最有“语文味”的部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平常喜欢阅读的网络小说、言情玄幻、破案推理、惊悚悬疑等小说,与高考试卷上考查的小说,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前者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主动选择,而后者是你在有限时间里的被动接受。
这也就意味着,这篇文章一定要考你一些知识,就看你能不能捕捉到。
二、选择题中如何快速捕捉命题者想告诉你的内容?选择题关注三种选项——扛旗选项、术语选项、形象判断选项,体会命题意图,通过分析快速把握命题信息是否正确。
1、扛旗选项:(重中之重)先给大家看四个选项。
例如:(全国甲卷7D)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全国乙卷7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新高考一卷6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高考二卷6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大家看划线的部分,这种选项怎么可能是错的,不但不错,也许你读不懂的部分,它都可以给你答案,这就是命题者在6月7号,在茫茫文海中选择这一篇文章想要告诉你的话。
2、术语选项:既然是文学,一定会有其文学术语,这是专业性的体现,用以衡量能力。
大家看这几个选项:(全国甲卷7B)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叙述主体)(新高考一卷7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高考全国卷语文阅读理解
高考全国卷语文阅读理解
在高考全国卷语文的阅读理解部分,考生们将面临一系列精心设计的
阅读材料和问题。
这些材料通常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文学、历史、科学和社会现象等,旨在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以下是一篇可能的阅读理解材料及相应的问题,以供参考。
材料: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
的获取和传播也变得异常迅速。
然而,这种快速的生活节奏也带来了
一系列的问题。
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生活质量的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
寻找到平衡,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文章首先介绍了现代社会的特点,即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
接着,作者指出了这种发展带来的问题,包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
生活质量的忽视。
最后,文章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快节奏的
生活中找到平衡点,促进个人的成长。
问题:
1. 根据文章内容,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 文章提到了哪些问题是由现代社会特点引起的?
3. 作者认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应该如何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答案:
1.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
2. 由现代社会特点引起的问题包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质量的忽视。
3. 作者认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应该通过寻找平衡点来实现个
人的成长和发展。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模拟的高考全国卷语文阅读理解材料和问题,实
际的高考试题可能会有所不同。
考生在准备高考时,应关注历年真题,了解题型和答题技巧,以提高阅读理解部分的得分。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考查的实然与应然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考查的实然与应然作者:卢婷婷来源:《中学语文·上旬》2024年第03期摘要整本书阅读是当下教学和考查的热点问题,但相较于教学而言,整本书阅读测量与评价的研究相对缺乏,亟待探索。
从测量与评价中的考试维度出发,通过分析全国卷和自命题试卷近五年高考题中有关整本书阅读的题目,发现有不涉及、不合理等实然存在的问题。
明确整本书阅读考查的目的和维度,注意题目设置的一致性、层级性、情境性、开放性、关联性、变化性等,可以为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提供应然的方向性思路。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测量与评价2019年,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整本书阅读进入师生视野。
近年来,对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更多关注其教学层面,相比之下,“教学评”一体化中测量与评价的相关研究相对匮乏。
本文聚焦考试这一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形式,通过分析近五年全國卷及各自命题地区的高考试题,探求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考查的实然与应然。
一、实然: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考查的现存问题1.整本书阅读考查的不涉及笔者分析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发现,2019年至2021年均未考查整本书阅读相关内容。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出台使用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逐渐全覆盖,整本书阅读篇目《红楼梦》作为写作题的背景材料出现在2022年全国甲卷中,而2023年全国卷再次未涉及整本书阅读相关内容。
在高考语文自命题地区近五年的试卷中,除上海外大都贯彻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时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强化学生的行为反应,以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因此考查不涉及整本书阅读相关内容,会使学生缺乏检测整本书阅读成果的契机,从而导致学生阅读动力的匮乏和学习方向的不明,教师也会缺乏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和研究的具体方向。
2.整本书阅读考查的不合理笔者对近五年高考试卷涉及的整本书阅读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待优化之处可分为以下三类。
高考语文全国卷解读
高考语文全国卷解读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解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解读点:1. 考查内容:全国卷的语文试题涵盖了语言文字应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其中,语言文字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近义词辨析、病句修改、语段概括等;古代诗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包括文意理解、名句默写、诗歌鉴赏等;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等;写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想表达能力,包括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
2. 文化内涵:全国卷的语文试题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例如文言文阅读材料多选自《左传》、《史记》等经典史籍,古代诗歌多选自唐宋等时期的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材料也有很多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
这些试题不仅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3. 时代气息:全国卷的语文试题注重与时代气息相结合,选用的材料多涉及当前热点话题和社会现象,例如社会道德建设、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
这些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能力立意:全国卷的语文试题注重能力考查,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方面,注重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写作方面,注重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
这些能力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5. 命题特点:全国卷的语文试题在命题上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升。
在题型设计上,全国卷的语文试题注重多样化,既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既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既有文学类文本也有论述类文本。
在材料选择上,全国卷的语文试题注重真实性和情境性,选用的材料多来自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读《书册阅读教学现场》有感
读书初翻《书册阅读教学现场》,看到是类似整本书教学案例集的编排时,我的内心有点小失望。
但一章一章读下去,却有着如遇故知的感觉和柳暗花明的欣喜。
该书编排思路清晰,体例严谨,凸显读者本位。
这是一本整本书教学样例集锦,但它又不同于之前读到的单一案例集,只呈现教学活动设计,或加个文学赏析之类的,而是从“书册名片”“教学价值”“学程设计”“教学现场”“专家视角”五个角度细加阐述。
这相当于把一部作品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课进行了全程示范,包含了文本研读、备课思考、阅读活动设计、教学过程现场再现以及专家的精要点评。
书中所选的整本书教学案例,包括了各种文学类文本和非文学类文本。
这样的体例,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之后明白“不同文类的文本该怎么教”,还懂得“为什么这样教”“还可以怎样教得更好”。
这样的思路能帮助教师举一反三,在教学实践时从文类出发,尝试运用书中提供的策略与路径,去探索、构建属于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
书中“教学价值”与“学程设计”两大版块,值得反复阅读。
整本书较之单篇课文,内容更加丰富,文本主题与表达方式更为多元。
如何确定教学价值,怎样引导学生有步骤、有重点地走进文本深处,让不少一线教师备感困惑。
本书从“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策略建构”“精神成长”四个角度阐述了教学价值,使教学价值的确定有了坚实的支柱。
其中,“能力提升”和“策略建构”为教师如何根据不同文本选用相应的策略提供了思路。
如在教学历史演义小说和现代长篇小说时,教师可采用“内容重构”策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书后回顾梳理,捕捉某个人物或事件的关键信息,将相关信息串联起来,相对完整地呈现人物形象,勾勒事件发展脉络,从中获得新发现,产生新思考。
“学程设计”则将整本书阅读分阶段进行通读指导,每一个阶段布置了相应的阅读任务,意在通过多元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些阅读任务极富创新性和挑战性,注重生活化,能极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文本,并反复咀嚼回味。
2.从近几年高考看文学类文本阅读
尝试完成: 《完美衔接》:48-51
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15全国I《马兰花》)
高考散文类文本阅读 篇目一览
时间 卷别
全国Ⅲ
作者
选文
蒋子龙 《记忆里的光》
主旨概要
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 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 头”的深厚感情
类型
中国当代散文
2020
天津
梁衡 《线条之美》
通过线条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线条蕴藏艺 术能量;体现人体之美;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 础;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2.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2019全国III《到梨花屯去》) 3.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2019全国II《
小步舞》) 4.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2018全国III《微纪元》) 5.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2018全国I《赵一曼女士》) 6.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2017全国I《天嚣》) 7.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高 考 小说 类 文 本 阅 读 真题一览
年份 卷别
2020
全国Ⅰ 全国Ⅱ
2019
全国Ⅰ 全国Ⅱ 全国Ⅲ
2018
全国Ⅰ 全国Ⅱ 全国Ⅲ
作者
激活认知结构r——提高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水平的应然之道
激活认知结构r——提高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水平的应然之道袁静
【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6(000)021
【摘要】当前,高三文学类文本复习课存在着"题海战""填鸭式"的乱象,激活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能够让高三复习课教学回归本位.激活认知结构的复习课教学,提倡以学生为本,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阅读价值最大化,使高三复习课形式多样化,使复习效果显著化.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袁静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外国语高级中学 215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激活图示以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2.立足教材,激活教材实验,提高高三复习实效性——2013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第33题评析及高三备考建议
3.考题意识:阅读备考的应然追求——以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
4.问题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5.引领深度学习:高三历史复习课的应然品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期NO.8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2018年8月August.2018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摘 要: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修订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确定为必考题,这不但增加了考生的阅读量,也平衡了各种文本阅读的素养检测。
但由于教师在复习备考过程中,给考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方面的指导不足,考生审题方法有偏差,答题内容不够全面,于是高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得分偏低。
要提高考生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分,增强考题意识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的应然追求。
读透文本内容,审清题意要求,整合知识要点,外化为思维结果,必能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案回答得更准确、全面。
关键词:考题意识;文本阅读;审题;思维中图分类号:G633.3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8)08-0117-03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将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由原来的选考修订为两类文本必考,2018年高考语文要求不变,这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素养形成、能力提升有了较全面的考查。
以往两类文本阅读选考时,在复习备考教学中多选择实用类文本复习与作答。
文学类文本作为必考阅读题之后,从复习备考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
以2017年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福建考生的答题为例,该题总赋分值为14分,全省理科平均得分为6.58,文科平均得分为6.93,得分不到总赋分的50%,这得分明显偏低,也低于教师、考生、评价机构的预期。
[1]造成这种考试成绩的原因可能很多,但结合高三备考的经验分析,考生考题意识不强是主要原因。
考题意识就是考生面对考试题目时的审读题意、思考方向、答题角度等意识,考生的答题意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考试得分。
考题意识在考生解答文学类文本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问题审查不清,不明题意;有考生明白了题意指向与要求,又未能将已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思维结果;还有的考生整合知识为答案时,由于未能读透文本内容,答案答得不全面、不完整。
基于此,笔者认为增强考题意识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的应然追求。
一、读透文本,转化题意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应以读透文本为基础,以转化题意、明确题意指向与要求为根本。
如果仅能理解题目要求,文本内容却理解不到位、不深入,那么,理解了题目指向又有何用,还是不能答好题。
同样,能读懂、读透文本内容,能理解文本意蕴,可题意要求不能很好把握,也难以答好题。
(一)读透文本,理解文意读透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旨在为答题服务。
如何将文本读透?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文体知识体系,让学生有答题必备的知识储备,在答题时有选择的空间与准点。
从全国卷文学类文本内容的选择来看,更注重选择小说与散文文本,这就要求教师重点让学生积累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知识,为阅读训练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使学生在而后的阅读备考中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文学类文本的文收稿日期:2018-03-25作者简介:李晓琴,女,长汀县第二中学一级教师。
考题意识:阅读备考的应然追求——以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李晓琴(长汀县第二中学,福建 长汀 366300)1182018年第8期程林珊:”互联网+班级管理” 改进德育实效体意识要强化,阅读小说文本,抓好五个命题关键词:人物、情节、环境、手法和主题,具体在阅读中就必须注意叙述的人称、主人公的言行举止、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描写的作用、线索的安排、情节的构思、主题的表现等;阅读散文文本,首先要明确散文文本“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具体到阅读备考中就是必须注意叙事的方式、写景状物的方法、选材的散与主题的聚、景与情的关系、事与理的交融、作者的情感表达、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等。
其次是教师的训练指向要明确,引导学生认真研读《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中文学类文本,把握该文体命题特点,设计出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与内容指向,给学生提出比较清晰的思考与答题方向。
例如读小说文本,就重点关注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心理,与主人公有关的人物关系,围绕主人公记述了哪些事,主人公是怎样一个人(形象、性格),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等。
读散文文本就重点关注叙事的由头,作者的行文思路,作者行文中的情感变化,作者借助事件的叙述或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情感,意蕴丰富的语句、段落等。
以2016年全国Ⅱ卷《战争》为例,在阅读过程中,就应圈画出与主要人物相关联的事件,“我”因在伦敦被炸伤住进医院,因接线员的接线错误,“我”与“她”通过电话相识、相知,但最终因她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我们”未能相见,“相识”只是从声音中的想象得来,相爱更只是彼此的相互依赖而已。
在这期间,文本中有许多描写人物动作、心理的句子,也有“我”对她的感觉评价性语言,如“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等。
这些内容的圈点勾画,为解答问题有很大帮助,便于考生答题时准确定位,对全文又能整体把握。
(二)审清题意,明确指向考生能读懂文本、读透文本,就是为答题打好基础,但如果题意不理解,不能明白命题者要自己做什么,即使有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依然答不好题,答不出准确恰当的答案,得不到理想的分数,所以,理解题意指向和答题要求对答好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准确理解题意就需要注意抓住题干信息,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遇到不好理解的题干,还要转化题意,将题意要求分解出来。
以2017年全国Ⅰ卷《天嚣》第5题为例,“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该题干中的关键点为“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好处”,要“简要说明”。
考生要转化理解题干要求就是“要简要说明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的好处”,这“好处”也可以理解为作用、妙处等,“谋篇布局”要从为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安排、主题表现方面来说明。
从题干要求来看,就是要考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行文构思与写作思路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渴”这一中心来选择材料的,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推进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的。
能这样理解题意,准确把握题干要求,再结合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就不难了。
又如2016年全国Ⅰ卷《锄》的第②小题为例,题干是“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考生审题时就必须审清题意,抓住关键——“锄”的寓意,而不是作用、意义,不能从标题的妙处方面去答。
这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能力,一般情况来说,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要结合文本的整体内容和所表达的主旨,要答出其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此题题干中其实已有明示——“有什么寓意”,也就是说“锄”不只作为一种农具,还有所寓指,具体还寓指哪些方面,考生要对文本作深层解读,准确理解内容才能概括出来,这就是前述读透文本的需求的。
能读懂悟透文本内容,就为答题打好了根基,搭好了支架,若能审清题意,明确指向,已是答好题的关键所在了。
二、整合知识,外化思维理解文本内容,审清题意要求,目的就是为了答好题。
在复习备考的检测练习答题与高考答题评价报告反馈的情况来看,很多考生读懂了文本,也有相应的文体知识积累,却仍不能整合好知识,外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还是不能将答案很好的呈现出来,写出来的答案经常是答非所问或条理不清的。
造成这种答题结果的原因是知识没整合完整,思维方式混乱,答题思路不够清晰。
(一)整合知识,转化成答案审清题干要求,转化题意之后,要积极搜寻自己已积累的相关答题知识,明确答题区间,将知识转化为答案。
如何整合知识呢?还得从题干的具体要求下手,不能只简单的填补知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属于李晓琴:考题意识:阅读备考的应然追求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119 2018年第8期鉴赏层级了,运用知识要得当,要体现自己的思考与评价,展示自己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与理解。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从这要求来看,探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要注意思维的层次与方式,分析时要关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再以2016年全国Ⅰ卷《锄》的第②小题为例(原题见前文),分析“锄”作为标题的寓意,首先应理解锄作为农耕工具,这是六安爷手中的农具,如果回答锄是六安爷手中的农具,这答案显然不符合题干的“寓意”要求,这只是表层含义,不属于“寓意”。
要求考生整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来解答“寓意”,六安爷坚持去锄地,不是为了好收成,而是为了“过瘾”,因为耕地已被征用,再没机会来此锄地了,“锄”作为像六安爷一样的农民们世代耕作的工具,在这里应象征六安爷的人生与精神;而这块曾作为农田的土地将不复以农田存在时,六安爷以他独特的方式锄地“过瘾”,这是六安爷对土地的深深热爱,是对曾经生活的怀念与敬意。
再结合作者的写作立意与全文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背景来看,作者把悠远的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放在一起使之发生碰撞,把农民与土地、农具之间的亲密关系表现出来,表达了农民在失去土地之际的茫然与创痛,在此,六安爷锄地是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向心爱的土地告别,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
考生若能这样解读与分析,整合知识,那么整合出来的答案应会比较贴近参考答案。
答好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就是要整合解答考题需要的相关知识,结合题意要求,深入理解,缜密作答,转化成贴切的答案要点。
(二)外化思维,力求答案完整在分析考生的答案时,经常会发现学生的答案答得太肤浅,只在一个平面滑行,没能深入文本意蕴,挖掘文本内涵,准确解读文本主题,也就是说思维的角度太单一化。
“在语文试题中,无论是记忆性的知识考查,还是理解性的能力考查,本质上都是思维水平、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思维方式的检测。
因此,语文备考毫无疑问要关注学科思维的酝酿、生成、转化、外化等过程。
”[3]如果考生答题思维的广度深度不够,答案就会不完整、不全面。
以2017年全国Ⅰ卷《天嚣》的第6题为例,问题是:“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首先要抓住题干核心“艺术效果”来结合作品分析,从哪些方面分析这艺术效果就是考生的思维角度了,这里的“艺术效果”就要求考生从全文的艺术结构、文体特色、艺术魅力和审美取向等方面思考,考生写出的答案才能更完整全面,更吻合参考答案的要点。
否则,就容易遗漏要点,顾此失彼,答不全面,有考生的答案为“留下悬念,引发读者想象,使读者对故事回味无穷”,这考生的答案仅从读者的阅读感受回答了问题,遗漏了“真实性”这个要点,也没有具体分析,这样的答案不仅太简略,根本就没深入到文本中去,只是整合了一点知识运用到答题中来。
[1]要把答案答得更好,考生就得外化思维,多角度来解答,由浅入深全面作答,力求答案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