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拓展-孔子的故事

合集下载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教案:《两小儿辩日》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段对话,描述了两个小孩就日出日落的现象进行辩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和思考,以及孔子的谦逊和智慧。

具体内容包括:故事背景、两个小孩的辩论、孔子的回答以及故事的意义。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 学生能够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理,培养谦逊、好学的品质;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对话和故事情节,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理;重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2. 学生课本;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日出日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2. 提问:你们对日出日落有什么看法?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太阳会升起来又落下去呢?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故事中的观点。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两个小孩的辩论和孔子的回答;2. 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道理;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小组讨论(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板书设计:1. 两小儿辩日2. 孔子回答3. 学习道理作业设计:(1)两个小孩辩论的问题是关于什么的?(2)孔子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3)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文言文两则》拓展阅读:孔子何以不决小儿之辩

《文言文两则》拓展阅读:孔子何以不决小儿之辩

孔子何以不决小儿之辩在《列子》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这个寓言做为经典被选入历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

这就是《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沦沦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对于这段文字的讲解,有人认为,孔子知“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而感到:“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孔子是不是圣人,看来已是定论。

孔子是不是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姑且不论,但孔子何以不知?两个小孩子争论太阳的事,可以说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认知。

一个孩子说太阳出时近,而另一个孩子认为中时近。

这是两个相反对的结论,显然二者不可同真,但到底哪一个是假的呢?从两个孩子的推理看,一个孩子认为:远者小而近者大日初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所以:日初近而日中远而另一个孩子认为:(对于发热物体)近者热而远者凉日初沧沧凉凉,日中如探汤所以:日中近而日初远应该讲以上的论证并不存在不合理之处,也就是说从推理形式上是正确的,但二者必有一假。

也就是说,两者之中必有一个其前提是假的才导致其结论之假。

于是再看两个前提是不是正确呢?首先,何以说“远者小而近者大”?这显然是在地上一个有限的范围内(通过归纳)得出的经验认识,它有没有必然的正确性呢?现在我们知道,常识常常会欺骗人们,两个等大的圆如果其中一个外边有一个较大的同心圆,而另一个内有一个较小的同心圆,看起来前者会较后者小些。

可见“远者小而近者大”并不必然的真。

再看,何以“近者热而远者凉”?在同一方向上(比如离开一堆篝火)这样的结论是成立的,但假如一个是在火的上方,而另一个在火的旁边或下方这一结论就不在成立了。

《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小儿辩日》原文:列子〔先秦〕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翻译: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两小儿辩日》赏析: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

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

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笑”在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

至于该不该“笑”,也可以从多方面看。

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决”告诉人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7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7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7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计思路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齐读课题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

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

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

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古代智慧儿童的文言文

古代智慧儿童的文言文

古代智慧儿童的文言文
1、《两小儿辩日》:
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用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同班的故事,表现出了司马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机智与勇敢。

3、《杨氏之子》:
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面对客人的提问机智回答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4、《曹冲称象》:
小小少年曹冲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称出大象的重量,被称赞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5、《童区寄传》:
《童区寄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儿童区寄被两个强盗劫持后,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终于手刃二盗,保全了自己。

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刻画出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而又纯朴憨厚的少年英雄形象。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名称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名称:苛政猛于虎、两小儿辩日、义利之辩、孔子学琴。

一、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

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

”(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二、两小儿辩日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三、义利之辩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四、孔子学琴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

曲名是《文王操》。

列御寇《两小儿辩日》译文及鉴赏

列御寇《两小儿辩日》译文及鉴赏

列御寇《两小儿辩日》译文及鉴赏《两小儿辩日》是由列御寇所创作的,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两小儿辩日》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两小儿辩日》先秦:列御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一作:辩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两小儿辩日》注释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辩:争。

其:代词,他们。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汤,热水,开水。

(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

)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zhì,通假字。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6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6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6篇)两小儿辩日教案篇一教材简析:《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的是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

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儿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篇文言文不仅叙述事情层次清楚,而且还蕴含着道理引人思考。

学习这则文言文的目的: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理解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设计理念: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

要多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帮助学生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

(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

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通过对“辩”和“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提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教师范读课文。

(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便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的启发

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的启发

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的启发在《两小儿辩日》这篇有趣的文章里,咱们看到了两个小朋友为了“太阳”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他们的争论其实不仅仅是小孩子间的吵嘴,哦不,背后藏着不少哲理呢!想想看,一个说“太阳早上出来”,另一个却反驳说“那是晚上!”这可把他们的逻辑给撩了个底朝天。

孔子在这儿可算是智慧的化身,他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们的争论,真让人想说“高人!”孩子们的无邪和执拗,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

这两个小家伙的争论让我想起了很多我们生活中的小争执。

比如,吃饭时谁先动筷子,或者在游戏里谁才是真正的“王”。

这些争论的背后,有时候是对自己观点的坚持,有时候是为了在心里争个面子。

孔子看得透透的,他知道小孩的心思。

他没有直接说谁对谁错,而是让他们自己思考,真是个智慧的老头儿!“我有我的看法,你有你的主张”,这话说得多好啊,别把事情搞得那么复杂,生活不就应该这样简单嘛。

想象一下,如果孔子在场,他肯定会笑着说:“小朋友们,别争了,太阳可是咱们的朋友啊!”这时候,孩子们肯定会停下来,思考一下。

太阳从升起,西方落下,看来谁都没错啊。

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忘了换个角度,真是太可惜了。

孔子用他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争论有时候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而理解才是更重要的。

再说回这两个小家伙,想必他们心中都有各自的“小宇宙”。

一个小朋友喜欢早晨的阳光,觉得那才是活力的开始;另一个则钟情于夜晚的星空,觉得那是梦的开始。

哦,这分明就是他们各自的生活态度呀!在孩子们眼里,太阳是个有趣的存在,怎么可能只用一个标准去定义呢?生活就是这么五彩斑斓的,你喜欢的,可能我就不喜欢。

孔子无疑在这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包容。

包容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

我们生活中,和家人、朋友争论的时候,能不能也学学孔子,别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尝试去理解对方的想法?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孔子那样,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那生活是不是能更加和谐美好?孩子们的争论虽然天真无邪,却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契机。

两小儿辩日的孔子的品质

两小儿辩日的孔子的品质

两小儿辩日的孔子的品质两小儿辩日是一则非常著名的中国古代故事,发生在孔子的教学经历中。

这个故事非常富有启发性,有助于我们了解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品质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孔子的品质展开评估,并分析他在这个故事中所显示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我们来探讨孔子的深度品质。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以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多面性而闻名。

在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中,孔子遇到了两个争执的小孩,他没有匆忙下结论,而是聆听他们的观点,并提出了富有见解的问题。

这种针对问题根源的深思熟虑和探究的态度是孔子非常重要的品质之一。

他能够从问题的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们来聊聊孔子的广度品质。

孔子是一位渊博的学者,他的知识广度非常广泛。

在两小儿辩日中,孔子引用了历史上的成语来帮助他们理解。

这显示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广泛了解。

他对不同学科的熟悉使他能够以全面的视角评估问题,并能从各个学科的角度提供见解。

这种广度品质使孔子成为一位真正的知识家,他的思考和观点不只是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而是通达各个方面。

在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中,孔子所展现出的思维方式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他通过对话和问题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思维,让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并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这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的教育中依然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这个故事还展示了孔子的价值观。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直倡导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行为。

在两小儿辩日中,他通过给孩子们提问来引导他们思考与礼仪道德相关的问题,这反映了他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孔子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道德教育,人们才能成为有品质且有责任感的人。

总结和回顾性地看待这个主题,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品质,他的深度和广度的思维能力,以及他对教育和道德的重视。

两小儿辩日创新教案(精选7篇)

两小儿辩日创新教案(精选7篇)

两小儿辩日创新教案(精选7篇)两小儿辩日创新教案1教材简析:《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的是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

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儿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篇文言文不仅叙述事情层次清楚,而且还蕴含着道理引人思考。

学习这则文言文的目的: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理解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设计理念: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

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

要多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帮助学生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

(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

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通过对“辩”和“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提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教师范读课文。

(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便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孔子师项橐(两小儿辩日)

孔子师项橐(两小儿辩日)

孔子师项橐(两小儿辩日)项橐(xiang tuo),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

【圣公项橐的传说】(王均善搜集整理)一、山清水秀、神童降生在岚山区的南部,巨峰和碑廓交界处,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绵亘起伏近廿华里。

东头一座山,峰峦耸峙,名叫幽儿崮,山峰成北南走向,在山峰的西北角,离峰顶 50米左右,岩石形成一个圆圈,约有半亩地,过去这里有座奶奶庙,站在庙天井,南可望见海洲湾,海水在阳光照耀下好似一泓水晶。

西边一座山,叫圣公山。

站在山前的碑廓镇向北望,像是一个大椅子圈。

圈内有座庙,叫圣公庙,坐北朝南站在庙天井里近可看万亩湖、绣针河、岚坪铁路和岚兖公路上车来车往;远可望见连云港的云台山。

幽儿崮和圣公山之间有座矮山叫火石顶,似一条压弯了的扁担挑两山。

古时候有三条驿道从圣公山前经过。

一是南北方向的,南经碑廓、青口、海州、下扬州,北经巨峰、沈町奔青州;另条东南西北向的,东经甫田庄、前合庄、安东卫到岚山,西北经山西头、朱芦、坟疃、莒州、沂水到泰安。

还有一条是西南东北向的,向西南经东西辛兴、十字路,去沂州、徐州等地。

东北经巨峰、涛雒、日照,奔胶、莱一带。

这三条驿道都在圣公山前的袁家庄交会。

此地周朝属纪国,后并于莒,到战国时代,莒国先被楚灭,后被齐吞,成为齐国的南大门。

就在这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的袁家庄村后,住着一户姓项的人家,妻魏氏。

此家男耕女织,待人诚恳,邻里和睦,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魏氏怀孕后,在家仍纺线织布,料理家务,出门拾草、捞柴、捡茹、挖药,样样都干。

这年的阴历四月初八日,与邻居姑嫂二人一块儿到幽儿崮挖药材。

来到崮顶西北角,感到腹中阵阵坠痛,不一会儿,魏氏生了一个男孩,哇啦一声,响彻山谷。

邻居姑嫂二人前来帮忙,想脱件上衣包孩子回家,但孩子脐带还未断,母婴仍相联,姑嫂二人就用随带的柴刀剁,铲子铲,忙活了一大会儿,汗流满面,脐带仍未截断。

这时魏氏想起平时经常被茅草叶子划破手指,劙破脚脖,就让姑嫂二人用茅草劙试试,果然奏效,一劙两断,嫂子抱着孩子,村姑搀扶着魏氏,一同往回走。

孔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名称

孔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名称

孔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名称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了,他的“因材施教”理念为人们传承沿袭了上千年,至今还闪耀着光辉。

他的教育故事,基本上或者说大部分都来源于《论语》,最著名三个故事:两小儿辩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孔子行礼。

故事一: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

故事的内容,基本上上过小学的都知道,说孔子一天出门,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作为吃瓜群众,孔子当然也是好奇,就过去问个究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的意见恰恰相反,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两个小孩各自给出了判断依据:一个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一下子也不知道怎么判断了。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故事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三字经》中有论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有一次孔子又出门了,在路上看到许多小孩在路边嬉戏。

孔子当时就有些犹豫,这次可千万别再被小孩子难住了。

他就在一旁观望。

其中有个叫项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

孔子让自己的弟子先去打探一下,顺便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让他一边玩去。

可项橐却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子听了小孩的话,决定考考他,没想到多次的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之后,孔子再次败下陈来。

于是孔子诚恳地说,“后生可畏啊,我愿意拜你为师。

”于是,7岁的项橐就成了大圣人孔子的老师,传为佳话。

以后孔子出门,就谦逊很多了,之后还说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三个人,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三个小孩。

故事三:孔子行礼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一、简介孔子,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会背古诗文吗?请大家来背几段。

生:自由背古诗或简单的论语几则。

师:听你们背诵的古诗文中有许多“子曰”的话,“子”指的是谁?你们对孔子有哪些了解?生:子,指的是孔子,他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

(课件出示孔子像)生:我知道他还写过《春秋》、《三国演义》里的关于最喜欢看这本书。

师:是的,孔子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学者,他曾经游历春秋各国,宣传自己的思想。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孔子东游时发生的故事。

(示课文插图)师:看看图上画的内容,猜一猜孔子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生:好象是有两个小孩在向孔子提问题。

师:他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孔子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先听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两小儿辩日》。

可是,老师要用文言文给大家讲这个故事,你们有信心听懂吗?二、听读感受,确定目标师:(用文言文讲故事,课件:课文插图,配古筝曲。

) 生:(认真倾听。

)师:听懂了么?师: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学习的时候问的最多的是这几个字(板书:孰为)谁能讲讲该怎么理解?怎么读?生:孰,课文注释里解释是“谁”的意思。

生:为,应该有两个读音,在“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句中读第二声,“是”的意思;在“孰为汝多知乎?”一句中读第四声,和“谓”一个意思,是“说”的意思。

师:你真的读懂了!谁来把他提到的几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准这个字的音,想一想整个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生1:(读“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解释意思。

)生2:(读“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解释意思。

)生3:(读“孰为汝多知乎?”解释意思。

)师:这三句话有什么相同之处?生:都是问句!师:再来读一读,读好疑问的语气。

(指名练读。

)师:你还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来互相解答这些疑问好吗?(引导交流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并练习读准确、流利。

) 师:谁觉得自己两个目标都达到了?(指名读全文。

)师:请大家注意听,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两小儿辩日》教案1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

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去”“汤”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

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附注:(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二.温习旧知:1、教师指出需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1)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及:等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故事
切勿道听途说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粥的同学。

之后,听过这位学生的解释,大家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孔子很感慨地说:“亲眼看见的事情都不一定就是真的,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孔子与打水的老人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

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像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