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下《血液循环》教案_6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1.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心脏疾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作用和心脏的结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结构功能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因为心脏能够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部位。
5.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在于体循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而肺循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血液在肺部和体循环之间的交换,保证了氧气的供应和废物的排出。
6.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左心室:负责将氧合血泵送到全身,是心脏中最大的室。
右心室:负责将缺氧血泵送到肺部,是心脏中最小的室。
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等,负责血液的单向流动。
2.教学难点
(1)血液循环路线的理解: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和途径的理解较为困难,尤其是对于肺循环和体循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举例:通过图示、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路线。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血液循环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章 第节《血液循环(第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2节血液循环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探究活动,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了解人的正常血液和脉搏,认识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脉搏的因素。
【教学重点】
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教材分析】
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节血液循环
第二课时
一、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的两个阶段:肺循环和体循环
2.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二、血压和脉搏
1.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100mmHg、舒张压≤60mmHg
2.正常成人脉搏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
北师大版生物七下《血液循环》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下《血液循环》教案“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历来是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重点,运用传统的讲授式结合谈话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虽然能够达到条理分明、清晰流畅的效果,教学过程中也有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但大部分学生仍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
针对这一问题,我对本节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调整。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的知识目标有三个:一是两条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二是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即循环的意义;三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是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
情感目标有两点,一是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民主生活的体验;二是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组织教学。
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过程,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认知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条件,在有多媒体设备的班级选用电脑课件,其他班级选用动态投影。
三、教学程序设计四、教学收获和体会1. 改变教学模式,能为更多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
每个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发展程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采用传统的讲授结合谈话的方法组织教学,以全班为操作对象,个体间差异大,理解能力强、接受得快的学生处处抢先,大多数学生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一些基础薄弱、接受得慢的学生甚至直接放弃了这种机会。
本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以及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评议三种形式,主要以小组为操作对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第九章教案第2节 血液循环(精品文档)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4.9.2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②描述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③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和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和思维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循环和和肺循环是教学重点。
因为这些知识点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把人体各个系统整合的枢纽.
2、教学难点:
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此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容易出现错误。
解决的策略:是运用相关PPT进行讲解,直观易懂些
三、教学方法:
讲授,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式、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观察鱼尾鳍血液流动”的视频,血液循环的相关FLASH动画、PPT、挂图及概念图
五、教学过程。
北师大版生物七下《血液循环》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6)
《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情感目标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教学重难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5)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6)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7)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8)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教学用具:自制图片,视频材料,小黑板.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2、多媒体演示法.3、讲解法,图解法.4、启发,诱导,参与讨论.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2、猜想,阅读,观察,归纳,练习.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自学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本节内容.(三)引入下肢的骨骼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运送到肺部的途径是怎样的?(四)合作探究一、血液循环概念:教师:讲解: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二、区分概念: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学生:动脉,静脉的概念.教师:引导讲解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叫动脉血.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叫静脉血.学生:猜测动脉内流什么血,静脉内流什么血?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血液循环包括几个途径?2、每个途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师:归纳:人的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为了获取氧气,体循环为了输送氧气.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学生:验证动脉内流动脉血,静脉内流静脉血的结论是否正确?练习巩固:学生用图片表示出肺循环和体循环.学生:小组讨论下肢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何运送到肺部?教师:指导谈论并归纳.板书设计:(一)血液循环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二)血液循环途径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血液变化的部位是: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血液变化的部位是: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会合.(三)血液循环的意义: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气,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一、学习目标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3、举例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二、预习导学1、导入:绝大多数动物(如:珊瑚虫和海葵)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动物的栖息环境可分、、三大类.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相适应的现象.2、知识点一: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①水母、乌贼可靠伞部做漂浮运动或运动.②草履虫(细胞动物【填单或多】):靠纤毛在水中做运动.③蛙、鹅、鸭等趾间有发达的 . 有利于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④鱼的身体呈纺锤形有利于减少在水中的,身上还长有各种鳍,人们模仿了鱼的制造了浆和橹.3、知识点二: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请说出以下动物在陆地的主要运动方式:蜗牛鸵鸟袋鼠蛇大象蝗虫捕食的猎豹4、知识点三:动物在空中的主要运动方式是:①在空中飞行的有鸟类、和哺乳动物 .②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是5、思考:一种动物是否只有一种运动方式,举例说明.6、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 . 通过运动可以出击获取,可以逃避和迁移到适宜的场所,可以完成和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有利于和种族.7、小结:(1)水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2)陆地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3)空中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8、拓展: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 在生活中有许多仿生例子,小组结合课文举例. 如:浆模仿鱼鳍,天线模仿昆虫的触角,锯子模仿锯齿草,电子蛙眼模仿青蛙, .三、课堂检测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青蛙的运动方式()A.跳跃B.行走C.爬行D.游泳2.动物运动的意义是()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3.蚯蚓的运动方式是()A.飞行B.蠕动C.奔跑D. 行走4.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A.飞行爬行B.跳跃爬行C.跳跃游泳D.飞行游泳5.小明很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一电视节目,动物的一些奇妙现象激发着他的灵感,他常把动物的行为和军事、交通工具进行类比. 下列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鸟在空中展翅滑翔时不会坠落下来——飞机B.鱼通过改变鱼鳔内的空气量在水中自由沉浮——潜水艇C.骆驼用宽大的足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自如——履带式坦克D.蝙蝠通过发出和接受超声波确定猎物的方位——雷达6.鱼的体形大多呈纺缍形,这有利于()A.增大浮力B.减少阻力C.减少浮力D.增大阻力7、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表有大量纤毛,该特征有利于它在水中A、爬行B、飞行C、游泳D、奔跑。
七年级生物下册4.9.2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血液循环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知识点。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例题2:请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心脏的结构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部的富氧血液,左心室将富氧血液泵送到全身。右心房接收来自全身的缺氧血液,右心室将缺氧血液泵送到肺部。心脏的功能:泵送血液,使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
3.例题3:请说明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
答案: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为:血液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然后泵送到全身;血液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然后泵送到肺部。
4.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的魅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血液循环-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血液循环-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血液循环,它的基本组成和作用;2.掌握四个心腔的工作机制,了解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过程;3.理解静脉和动脉的结构和差异;4.了解心脏的组成和构造,理解心脏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1.1 什么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一种不断运输氧气和养料到身体各个部位的过程,同时也将代谢产物运回肺和肝脏进行处理。
1.2 血液循环的基本组成血液循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其中心脏为血液循环的泵,血管为输送和循环血液的管道,血液则为运载氧气、营养物、代谢产物和激素等物质的流体。
2. 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1 心脏的构造心脏主要由四个心腔组成,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
心房是心脏收血室,心室是心脏排血室,左心室是最厚的心室,负责将氧气血液泵送到全身。
心房和心室之间由瓣膜隔离,避免血液回流。
2.2 心脏的工作原理心脏工作有心脏收缩和心脏舒张两个过程。
收缩时心房和心室紧密压缩,心房排出的血液经过瓣膜进入心室,心室收缩后将血液压送至身体各部位;舒张时心房和心室扩张,以接收下一波进入心脏的血液。
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3.1 动脉和静脉的区别动脉是将氧气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管道,而静脉是将含有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管道。
动脉相对较粗壮,静脉相对较细弱。
3.2 血管壁的构造血管壁主要由三层组成,内层是光滑的内皮细胞层,中层是平滑肌层,外层是结缔组织层。
在动脉中,中层相对较厚,可以收缩控制血压;在静脉中,结缔组织层相对较发达,可以防止血管扩张过度。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取讲授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首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问题,加深对血管壁和心脏构造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在课程过程中进行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大家互相交流和学习。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 血液循环 教案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课堂小结
(出示PPT)
引导学生总结出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
能,以及各类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思考、回答
笔记
让学生辨
认不同血管特
点,落实基本知
识。
板书设计
第2节血液循环
第一课时血管
一、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动脉:心脏全身
静脉:全身心脏
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
二、血管出血和止血方法
动脉:近心端
静脉:远心端
毛细血管:创可贴
课后练习
详见作业纸
教学体会及建议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尽量安排相关的活动,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由抽象变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是中考必考内容,其中对血管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对不同血管的辨认上。
所以必须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之后能很好地运用到题目里。
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我在每小节内容讲解后都配备了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限时作答。
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但因为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课前没有预习,导致跟不上课堂的节奏。
在之后的课堂上,我会尽量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功课,在讲课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节奏,以达到大部分同学都能听懂的目的。
七年级生物9.2血液循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优秀教案
第3课时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
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的左右两局部是完全分开的,但这两局部又
是协同工作的,那么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两局部泵出的血
液有没有内在联系?不难看出,人们对血液循环的认识经历了
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血液循环的过程到底如何呢?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活动
1.血液循环途径
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出血液循环途径:
(二)课堂练习。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本的整洁、字迹清晰。
2.思维导图要结构清晰,内容全面,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整合能力。
3.课后练习题要独立完成,对于错误的地方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纠正。
4.科普小报和短文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力求表达清晰、有说服力。
5.实验报告要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撰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设计一份关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科普小报,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准确,能够向他人清晰介绍心脏的工作原理。
4.撰写一篇短文,探讨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保持心血管健康。
5.针对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如血小板聚集实验,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血液循环的知识;
5.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课后习题等多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交换;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1.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七年级生物下册 9.2 血液循环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第2节血液循环1教学目标1、讲述血液循环的概念2、通过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2.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3. 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4. 血压与脉搏的概念;教学难点:1. 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 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3. 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4. 血压,脉搏的形成;5. 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4教学过程血液循环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第三节血液循环一、血液循环(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板书:(二)途径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血液循环途径有几条?哪几条?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血液循环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下面我们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2.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反馈观察情况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4.利用挂图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5.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2)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9.2.3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 了解运动对血液循环的积极影响,制定一份促进血液循环的健康运动计划。
- 探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并撰写分析报告。
七、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血液循环的练习题,特别是涉及到血液循环路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题目。
- 对于预习作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解答。
反馈建议:
-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 对于个别学生的错误,提供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明确错误原因,并指导如何改正。
-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创新思维,如设计独特的血液循环模型或提出新颖的健康建议。
- 定期组织作业展评,让学生相互学习,从同伴的作业中获取灵感和提高自身能力。
强调血液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血液循环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科普文章,了解血液循环与疾病的关系。
- 《心脏结构与功能》科普书籍,深入探讨心脏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 《血管的类型和功能》科普资料,介绍不同类型的血管及其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科普文章,解析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了解常见心脏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 探索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特性和重要性。
新北师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2节 血液循环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 血液循环6-北师大版
《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运输依赖于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内容在本教科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的主要内容,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心脏,因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属于重点内容中的重要部分。
同时学好本内容也是学好后面内容“血液循环途径”的关键,更是对前一章知识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后的去向及如何被细胞利用作进一步的说明,并为后两章“人体的能量供应”和“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而奠定基础。
2.知识结构本课时内容包括的知识点有三点:心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
心脏的结构。
心脏的功能。
3.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够概述心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描述心脏的结构组成及特点;说出心脏的功能。
②能力目标:通过辨认心脏的各结构组成,区别与心脏相连的不同血管,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说出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观察、讨论、质疑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进师生间交流。
在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中认识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因为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因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重点内容。
难点是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心脏瓣膜的单方向开放与血流方向的关系,这方面学生缺乏感性上的认识。
二、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的选择:本内容的重点在于理解心脏的结构组成及功能,教学策略选择应遵循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因而选择借助多媒体课件,示意图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法,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心脏的结构组成及特点,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准确的语言描述及相应的质疑、讨论,让学生观察、思考有针对性,并通过师生的归纳总结达到对知识点的认识理解。
2教具的选择:多媒体课件,模型等三、学情分析由于内容涉及到自己身体,直观性强,学生兴趣较高。
同时,图片展示可能会带来无关的话题,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观察效果。
2019最新北师大版生物七下第2节 《血液循环》教案
2019最新北师大版生物七下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和难点:重点: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难点: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血压计、秒表、教师自制课件。
学生:跳绳等。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设计思路:血压比较抽象,且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没有压力的概念,对血压的理解较为困难。
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能认识到血压及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关系,并通过收集、交流资料能够了解什么是高血压,什么是低血压,并了解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危害。
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保健的意义。
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明确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流程图:教学设计:学校:授课班级:班级人数:授课时间: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如图所示:这个人在做什么?答:在测量血压。
你知道什么是血压吗?怎么来测量血压呢?为什么要测量血压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什么是血压?生:血压是对血管的压力。
师:那么是什么对血管的压力?对什么血管的压力?师或生:血液在血管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叫血压。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我们测量人的血压是用血压计间接测量上臂的肱动脉血压。
师:测量血压有什么用途呢?生:回答。
诊断和治疗疾病。
血压的高低与心脏功能,血管阻力和血容量密切相关。
师:血压如何来表示呢?生: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值,叫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叫舒张压。
表示方式为:收缩压/舒张压。
好,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血压,血压的表示方法。
你会测量血压吗?有会的,请两个同学上前来示范一下台式血压计的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1.调:汞柱位于“0”※※ 2.平:被测者掌心向上。
上臂、血压计、被测者的心脏处同一水平高度※※ 3.缚:袖带松紧要适宜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 ,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
※※ 4.放:在肘窝内侧处摸到肱动脉搏动点,听诊器放在动脉搏动处5.关:关闭开关,打气球6.开:拧松开关,缓慢放气※※ 7.听:听动脉搏动声 , 然后缓慢放气,使水银柱或表针渐渐下降,在此过程中通过听诊器听到的第一个搏动的声音即是收缩压,下降的过程中搏动声音逐渐变强,突然出现一个变调的声音,即是舒张压,之后搏动声音渐变弱,直至消失。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讲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设计思路〗1.情形切入:血液循环的发觉使学生领会到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艰巨曲折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生命隐秘的欲望。
2.活动:观看小鱼尾鳍的血液流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淌产生感性认识。
3.演示实验:通过改进,进一步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4.自我介绍和游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邯郸市一所热门学校,学校教学设备较先进,每个教室都配有一台电脑和一台实物投影仪。
学生素养相对较高,学习热情高,探究能力强。
〖教学设计〗情形切入:Flash动画。
一个人安静状态时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1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达245千克,24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可达58??8吨。
质疑:如此大的血量是从哪儿来的呢?生1:来自食物、饮水。
生2:静脉中所储存的。
生3:这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每天的食物全然没有这么多,体重也不可能这么重。
师:16世纪,英国大夫哈维在否定了许多假设之后,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血液可能是在体内循环的。
这与当时流行的言论格格不入,因此便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他被认为是疯子,他开的私人诊所也由门庭假设市而变得冷冷清清。
哈维最后在贫困和孤独中去世。
后来的事实证明,哈维的理论与现代的研究完全吻合。
那么血液在体内是如何循环的呢?活动:观看小鱼尾鳍的血液流淌。
教师提示:血液实际流淌方向与显微镜下观看到的情形一致吗?生:正好相反。
因为显微镜下观看到的像是倒像。
学生开始活动,按课本提示进行,5分钟后大屏幕展现:动画〝三种血管的血液流淌情形〞。
咨询题: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哪种血管,是如何样区分的?学生小组讨论:血流速度快,逐步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慢,逐步汇合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第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参与实验探究活动,能够说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出心脏的位置、心输出量的概念。
教学重点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解剖观察哺乳动物心脏观察其心脏结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哺乳动物的新鲜心脏、水藻、显微镜、培养皿、棉花或纱布、盛有清水的烧杯、绷带、酒精、消毒纱布、创可贴、绷带、三角巾、滴管、载玻片、投影仪;制作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准备带秒表的手表。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节血液循环
一、血管
1.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2.日常血管出血急救措施
二、心脏
1.心脏的结构心房左心房
右心房相通
心室左心室相通
右心室
2.血液流动方向:静脉心室动脉
3.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4.心率、心输出量、心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