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

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

2003年第4期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23期No,4,2003Journal of Jiujiang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um No.123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陈 忠Ξ(陶渊明研究中心 江西九江332000)摘要:本文概述了二十世纪中国、日本、韩国的陶渊明研究的情况关键词:二十世纪 中国 日本 韩国 陶渊明研究 中国是个举世闻名的诗歌大国。

古往今来的诗人与诗作难以数计。

它是中国也是世界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朱自清先生在《日常生活的诗———序萧望卿〈陶渊明批评〉》中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

”①《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向林黛玉请教如何读诗做诗,黛玉回答:“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百首。

肚子里先有这三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对这些议论,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评点曰:“黛玉论诗,实亦雪芹论诗。

”在曹雪芹心里,陶渊明诗,仅列王维、杜甫、李白之后。

1995年初,《光明日报》和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袖珍读书系列问卷”,在广大读者中开展自己最喜爱的四大古典名著和最喜爱的诗人、词人、散文家的调查活动,历时数月。

在主持人推荐的四位古代诗人中(按曹雪芹排序),李白最受当代读者喜爱,得票294份;杜甫次之,得票285份;陶渊明第三,得票111份;王维得票51份,列第四。

这也反映了当代部分读者倾向。

陶渊明的诗,在国外也有巨大影响。

例如,日本学者大矢根文次郎在他的专著《陶渊明研究》中指出:“渊明文学在日本流传,从古远的上代直到今天,不论时光如何流逝,各个时代的诗人、文人和画家们对于恬淡高洁的人格的憧憬,对于其诗文的无限热爱从未中断……他长期地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各时代的人们都从其中得到了丰富的精神粮食。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陶渊明(365427),号陶潜,山东济南平阴人,西晋末期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和哲学家,金陵四大才子之一,代表了当时的思想家的精神中心。

陶渊明的思想是一种综合的思想,涉及传统的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其主张的“以心似物”的思想理念,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渊明及其思想陶渊明受到了许多古代思想家的影响,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陶渊明“以心似物”的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把心作为主体,认为心可以说是一切现实世界的来源,以及对内在现实的完整认识。

这一思想体系与古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灵活融合,形成了陶渊明独具一格的新思想。

1、陶渊明的“以心似物”思想陶渊明的“以心似物”思想,指的是心同外在现实相似,都由矛盾、微妙、孤独和变化组成,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但本质上是不变的。

这一思想体系认为,人的心是宇宙的一部分。

他们的心中存在一种本性,这种本性可以看作是宇宙的总体和一体。

这种本性暗示着人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宇宙的真相,从而获得真知的可能性。

2、陶渊明的“游目骋怀”思想陶渊明的“游目骋怀”思想,指的是陶渊明重新定义人的本性,他把人的本性定义为一种旅行者,奔走于各种各样经历和体验之中,让自己时常享受着新鲜感。

这一思想体系也强调了人们要发展自己的精神意识,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从而获得一种超越自我,把自我融合到宇宙中的可能性。

二、陶渊明思想的现实意义陶渊明的思想是一种深刻反思,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思想把传统的思想和现代的思想融合到一起,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1、探索宇宙的真相陶渊明的“以心似物”思想表明,人的心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宇宙的真相,发展出一种能够在宇宙中寻求新的理解的思维方式,从而获得真知的可能性。

2、发展精神意识陶渊明的“游目骋怀”思想,强调人们要发展自己的精神意识,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从而获得一种超越自我,把自我融合到宇宙的的思考方式。

二十世纪以来陶诗接受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以来陶诗接受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以来陶诗接受研究述评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对其人其诗研究的论著甚多,本文拟对陶诗的接受研究作一总览,梳理二十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在陶诗接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陶诗接受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标签:陶渊明;接受;述评陶诗接受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通过考察陶渊明诗歌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被接受的情况,考察其在不同时期读者中的接受反应,在此基础上把握其诗歌的意义与价值的历史变化轨迹,才能更好地论定陶渊明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陶渊明诗歌接受都体现着时代的印记,反映的是不同时期文学文化思潮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

在这种动态的历史变迁中考察读者对陶渊明诗歌的阅读和理解,可以考知时代风气和审美观念的变迁,进而理解与陶渊明接受相关的文学批评理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对其人其诗研究的论著甚多,本文拟对陶诗的接受研究作一总览,梳理二十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在陶诗接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陶诗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一、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的陶诗接受研究二十世纪初期,已有学者从接受角度对陶诗进行研究,比如此期关于陶集版本流传的梳理,有日本学者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文字同盟社1931年版),姚实的《陶渊明集版本考》(《学风》1937年第7卷第3期),特别是郭绍虞《陶集考辨》(《燕京学报》1936年12月第20期),对历代陶集版本作了较为详细的考察。

在陶诗接受资料的整理方面,近代文人郑文焯评点陶澍《靖节先生集》的文字,由日本汉学家桥川时雄辑录出来,于1924年底连载于《顺天时报》的《艺林》专栏,1927年由文字同盟社排印,题名为《陶集郑批录》。

朱太忙《陶渊明诗话》(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4年)辑录了部分后世关于陶渊明的评价的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陶渊明诗文汇评》(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教师、56级四班同学编,中华书局1961年版)、《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编,中华书局1962年)二书辑录历代有关陶渊明及其诗文的研究、评述资料,为陶渊明的接受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日本诗话中的陶渊明论

日本诗话中的陶渊明论

关键词 : 陶渊明 ; 日本诗话 ; 诗歌批评 ; 接 受
中图分类 号: 1 3 1 3 . 0 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0 4 4 8 ( 2 0 1 5 ) 0 5— 0 1 3 3— 0 5
据 已经 出版 的 日本诗话 丛 书包 括 1 3 本池 田四郎
( 南 昌大学 人文 学院 中国语 言文 学系, 江西 南 昌 3 3 0 0 3 1 )

要: 陶渊 明在 日本 汉诗 的创作 中影响甚 大, 也是 日本汉诗论 中的重要 关注对 象 , 这 充分体现 于 日本诗话之
中。 日本诗话 对陶渊明的评论 涉及诗歌创作及 生活方式的选择 两个层 面, 对其“ 平淡” 诗风及其诗 史地位 有 了清晰
渊明 始写 田园 闲适 之 景 , 上轶汉魏而继《 豳风》 《 小 雅》 诸篇 , 下为唐宋之人粉本 , 是亦 陶诗所以古今独 步也。 ” ‘ 胛, 肯 定 陶渊 明于 田园诗 之 开 启 之 功 ,
这 也是 陶渊 明最为杰 出之处 。
( 一) 陶渊 明 文学 史定 位
林 义卿 《 诸 体诗 则》 卷下“ 陶谢 唐 之滥 觞 ” 条云 :
“ 仲默 称曹 刘 阮陆 而 不取 陶谢 。 陶 、 阮之 变 而 淡 也 ,
收稿 日期 : 2 0 1 5—0 7—3 0 基金项 目: 独立行 政法人 日本学 术振兴会研究项 目( 学振交第 1—1 5 4号) 。 作者 简介 : 罗春兰( 1 9 6 5一) , 女, 江西九江人 , 教授 , 文学博 士 , 从 事中 国古代 文学 、 中 国古典 文献学研究 ; 穆松( 1 9 9 1一) , 女, 安 徽亳州人 2 0 1 4级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365-427),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他将深刻的思想与高雅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其理论在今天仍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学家,也影响了后来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潮流。

本文主要对陶渊明的思想进行介绍和评价。

首先,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以“道法自然”为核心。

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和谐相处的,道法自然,而人类违背天道则会遭受惩罚,所以应保持自然界的天象,增强自然界的天象,使其适应人类的规律。

其次,陶渊明提出“顺应自然”的思想。

他认为,人应根据自身与自然天象的关系,内心静谧,行为恰如其分,自然而然地和自然共处。

故此,陶渊明认为,人要谦虚,孝道父母,经受岁月的洗礼。

再者,陶渊明提出“布施精神”的思想和“知足常乐”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学会包容、布施,不应苛刻自私,要知足常乐,不受物质的诱惑,不为财富贪婪。

最后,陶渊明将“去繁就简、反常为常”的思想融入了他的哲学思想中,以“自然”为核心。

他坚持以“大道”为准则,追求淡泊明志,调和大小,坚守道德,行事谨慎,以保持自然的完整。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在今天仍然十分有影响力,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布施精神、知足常乐以及去繁就简、反常为常。

他的思想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自然和道德的理解,丰富了人类文化,对今天的文化和思想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陶渊明的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和遵循。

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doc

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doc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侯长春 20094021043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陶渊明的田园诗无论是在诗歌创作题材上、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意境开创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陶田园诗依然有其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价值二十世纪以来,陶渊明研究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由于陶渊明在田园诗创作上的独特成就与地位,对其田园诗的研究更是陶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建国后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更是陶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各方面的不成熟,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方面与趋势,因而在不同阶段关于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也有着不同的侧重与观点。

本文就建国后五十余年间的研究成果及主要问题作一简单的归纳总结。

一、半世纪以来陶渊明田园诗研究历程及其特点第一,建国初期,由于受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影响,这个阶段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主要关注其人民性和现实性,也有对其艺术特征及成就加以论述的文章。

如罗根泽《陶渊明诗的人民性和艺术性》(《人民文学》1954年11月)、黄天冀《陶渊明作品的人民性特征》(《文化遗产增刊》第二辑)、刘禹昌《陶渊明作品的现实性和人民性》(《吉林大学学报》1959年第3期)等都主要是从人民性与现实性研究陶田园诗的价值,对其艺术成就论及的很少。

逯钦立先生的《读陶管见》一文改变这一方向,从艺术方面入手,对陶诗的艺术性从三个方面作了深刻的论述:(1)写实的创作精神与创作方法;(2)拟人化手法;(3)自然的总体风格与韵律美。

但此阶段的研究由于受到“左”的思潮影响,曾引发两次全国性的关于陶渊明的“大讨论”。

两次“讨论”均涉及到对陶渊明诗的评价问题。

对陶渊明诗持否定意见的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篇《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诗人》为代表,该文认为陶的田园诗“都是反映没落的地主阶级生活”,“没能反映出时代的面貌,而大多数的作品是无意义的,甚至粉饰了现实”。

“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及其研究综述

“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及其研究综述

2000年第3期m。

慧鬻慧。

文学研究“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及其研究综述●李(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坐江西南昌330077)摘要: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逐步深入.不断开拓新领域,其中.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便是这新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动向。

魏正申先生在其研陶系列著作中,反复阐述了陶捌{明具有“Ll诗文传世思想”。

魏氏指出,陶渊明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政治上“欲有为而不能“,遂毅然弃官归田,转志从文、并以诗文传世。

这种思想是以立德立言为大志,是儒家积极人世的表现。

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在陶学研究中引起了众多陶学家和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他们运用其学术内涵重新解释陶渊明.对埒文传世说有了新的拓展,并进一步得补充和完善.使陶学研究出现r新气象。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传世思想;研究战果;综述中图分类号:1206/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0103—0037—06陶渊明平生五仕五归,直至彭泽辞令绝仕,遂使“隐逸”说,成为一千五百多年来陶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对陶渊明“隐逸”的评价,自《陶征士诔》问世以来,大体上说,经历了j个阶段。

南北朝到民国之前为第一阶段,对陶渊明“隐逸”多所企羡,称赞不已,以南朝梁·钟嵘“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品》)与萧统“圣人韬光,贤人遁世”(《陶渊明集序》)为基调,或赞扬其个性闲静、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之情趣,或标举“独善其身”、逃祸避害之明智,或以“儒隐”称谓出别于“僻隐”、“孤隐”之辩说,或督邮之见、或丧妹之痛的具体解释;同时,不时或有称颂其异代之节操、形同卧龙诸葛之谋略等。

这些理论与封建政治息息相关.是封建统治者为强化其统治的反映。

20世纪初叶的三四十年间为第二阶段,对陶渊明“隐逸”基本持肯定态度,多有褒扬。

以朱光潜先生“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陶渊明》)为基调,或称举其强调自然人生、求心之所安的思想,或盛赞其乐天旷达、闲适悠然的心态,或列举其任远而化、徜徉自得的情怀等等。

陶渊明研究综述

陶渊明研究综述

陶渊明研究综述陶渊明(365-427)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也是东晋玄学思想家。

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受到中国教育界和社会精英阶层的广泛推崇。

此外,陶渊明还有很多不同学科的研究,这篇文章将回顾这些学科的研究,并介绍陶渊明与其他历史人物之间的联系。

首先,要谈到陶渊明研究,就不得不谈他的哲学思想。

陶渊明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开发出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他的主要思想有三:一是道德的重要性,二是仁者的重要性,三是自然与道之间的关系。

他强调道在自然和人之间的总体统一作用,他认为它不仅支持人类,也支持自然界的发展。

此外,陶渊明还提倡“以德治人”的理念,主张以人的道德行为为准则。

这是一种要求人们要用理智和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思想。

另一方面,陶渊明还注重把理学和实践联系起来。

他提出“论语将理学从具体实践中展示出来”的观点,他认为理念应该具体而又实用。

此外,他也重视社会学,他深入研究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他认为它们也应该得到重视,并认为人们才能有机会在社会中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义务。

此外,陶渊明也与其他历史人物有着联系。

著名的文化大师孔子也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而著名的科学家胡适也向陶渊明学习,他将陶渊明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融合,构建出自己的思想体系。

此外,陶渊明也与当代哲学家有关,例如胡适、程颢等,他们都从陶渊明的思想中汲取了许多灵感,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哲学思想中。

综上所述,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到许多其他哲学家及当代文化。

他的思想与自然、理性及人和社会等都有关系,也受到许多当代伟人的影响。

因此,陶渊明研究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 陶渊明研究综述

20 陶渊明研究综述

20 陶渊明研究综述20-陶渊明研究综述陶渊明诗歌研究研究综述陶元明2022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出版的陶渊明研究论文近250篇,与过去相比有较大增长(2022以上160篇,2022篇超过190篇)。

笔者从2022个方面对陶渊明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一,思想研究陶渊明的思想一向是争论的焦点。

张二平《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儒学传》(《九江学院学报》第四期)、孟国中《论陶渊明的“不朽”价值追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二期)都旨在说明虽然生活在玄学大盛的东晋时代,陶渊明的思想还是以儒家为主。

孙文起《东晋儒学新变与陶渊明思想》(《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指出汉末至东晋,荆、江地区的儒学传统是“兼容博宗”、“慕通义理”,传统观念中“仕”与“隐”的对立一度趋于淡化。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陶渊明的思想也由先秦“原儒”的“复古”发轫,沿着“黄唐”之情一路衍生开来,在对“真淳”之世的追忆中寻找着“任真”与“守志”的平衡。

柏俊才《陶渊明天师道信仰考辨》(《山西大学学报》第五期)陶渊明生活在佛教、天师道教兴盛的晋、宋之际,他的思想主流是儒家,但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佛教、天师道的因素。

谢淑芳《20世纪大陆研究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成果概述》(《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细致梳理了20世纪大陆专家对陶渊明从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研究者主要从陶渊明的思想渊源、交友(主要是与汇源等佛教徒)以及其诗歌和散文中使用的词汇等方面阐释陶渊明与佛教的关系。

本文认为,如果从宏观的时代特征和微观的生活氛围两个角度来考察圆明的性格、气质、思想、交友、作风、语言等因素,或许可以更准确地回答他与佛教的关系。

张学军的《活着到死: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宁夏大学学报第1期)指出,对死亡的关注和思考丰富了陶渊明诗歌的内涵,增加了陶渊明诗歌的情感分量,这让我们知道,在陶渊明平淡的诗歌下,仍然存在着一种焦虑。

尽管这位诗人与世隔绝,但他并不厌恶这个世界。

冈村繁对陶渊明仕隐评价客观性之质疑

冈村繁对陶渊明仕隐评价客观性之质疑

冈村繁对陶渊明仕隐评价客观性之质疑当前位置:站首页>学术争鸣冈村繁对陶渊明仕隐评价客观性之质疑周薇内容提要历史上对陶渊明的入仕及其归隐顺序有争议。

日本的冈村繁先生糅合了陶澍与朱自清两家之说,并站在现代人际关系的立场上,以日本文化为标准去解释陶渊明的仕隐经历,得出了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的结论。

本文认为他的评价预设及其取证、论证都存在非客观的问题。

关键词冈村繁;陶渊明;客观性;仕隐;文化阐释;评价预设一陶渊明是我国晋代著名大诗人,有过五次入仕而又最终归隐的经历。

国内对陶渊明漠视官场、归隐田园一直都做最高的赞誉性评价,认为他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不过,日本的冈村繁先生不满意这种人云亦云的评价,并以现代人的立场及日本文化为背景诠释出陶渊明是一个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

这一评价显然具有令人惊愕的效应。

其结论的依据是陶渊明的五次仕隐经历,而恰恰也是在对陶渊明五次仕隐顺序的选择以及由此生发的意蕴揭示上,冈村繁的客观性最为值得怀疑。

关于陶渊明的五次入仕并最终归隐的经历,冈村繁先生认为的顺序应该是江州祭酒、刘牢之参军、桓玄幕下、刘敬宣参军、彭泽县令、归隐。

冈村繁根据他所认定的顺序,认为:陶渊明不肯就“主簿”(江州府秘书)之职,而入刘牢之军团,是因为“刘牢之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阀首领”,对陶渊明来说,“是最高前途的晋身机会”。

后来为什么转入桓玄(与刘牢之是宿敌)幕府?因为此时正是刘牢之迎战孙恩,日夜苦战之际,而桓玄控制着东晋三分之二的广大地区。

桓玄被杀后又在刘牢之之子刘敬宣军团当参军。

在这明显的因果关系中,冈村繁得出了陶渊明是利己主义、反复无常、无节操、汲汲求官的假隐士的结论。

可以说冈村繁的论断彻底颠覆了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的形象,我们也几乎被他的推理征服了。

但是,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冈村繁结论所依赖的陶渊明的仕隐顺序。

《陶渊明年谱》关于历代陶渊明仕隐经历的争论材料如下:一是宋·吴仁杰的观点:“未仕桓玄、刘裕,从建威将军刘怀肃”。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摘要: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学及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且蕴含着宇宙万物一体,推崇自然自律的理念。

本文将会从他的思想中揭示他的哲学观,综观传统中国哲学,深入挖掘他的心学思想,梳理他的文字艺术。

最后,文章结合当今时代,认识陶渊明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心学、文学艺术陶渊明(365~427A.D)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学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以宗法思想为基础,神性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命运的宗教力量,犹如一股至高无上的神秘力量,正是这股力量掌控凡夫俗子的世界,规范着天地间的一切事物。

陶渊明的思想,蕴含着宇宙万物一体的「物类同活」的理念,将一种推崇自然自律的理念融入其中,并将此思想融合到中国文化中去。

本文将会从陶渊明思想中揭示他的哲学观,综观传统中国哲学,深入挖掘他的心学思想,梳理他的文字艺术。

首先,陶渊明的哲学观恰如其分,以人性论为基础,以“天道乃至,乐乎自然”为原则,反映出陶渊明把宗法思想与儒家思想完美融合的思想表述,即人自然、放任自流的思想。

他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天道至乐”的观念,认为天道至乐,是以自然为准,不可能谋求利益,以自然的和谐为最终目的,以尊重自然的规律为准则,宁可放弃利益的追求。

其次,陶渊明的心学思想以“天心本静”为核心,如《符新说》中所言:“心之所向,灵魂顺从,天心静而沉诚,莫大乎陶子之得。

”这是一种超脱物外的心理态度,关注灵魂的活动,追求宁静致远的心态,从而推翻了传统物质论的教义,倡导一种心的自由,让人们从客观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真正的宗教范畴。

最后,陶渊明的文字艺术受到很多评论家的关注,他以抒情诗、寓言诗、哲理诗等形式,表达了他丰富的情感和深深的哲学思考,运用美妙的文采和恢宏的视野,表达出他对宇宙自然的深刻思考。

结合当今时代,陶渊明的思想有着长久而灵活的现实意义。

他鼓励他的读者去探索自己的内心,放弃追求物欲的贪婪,把宗教的准则和哲学的思想的结合在一起,以实现自我超越。

陶渊明诗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以新井白石《陶情诗集》为例

陶渊明诗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以新井白石《陶情诗集》为例

陶渊明诗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以新井白石《陶情诗集》为例■李莹【摘要】中国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作流传到日本后一直备受日本文人追捧.受陶诗影响,日本江户时代政治家、儒学者新井白石就曾作《陶情诗集》这部汉诗集,他模仿陶渊明风景诗的物象传意,重视交友诗的传世手法,并借史言志.但是白石不是简单地模仿陶诗风格,而是想通过诗表"陶情".他对陶诗的接受,不仅是出于对汉学的喜爱,更是源于他与陶渊明相通的特质,"归隐和出仕"的经历、"儒学"的素养和"正直"的性格特征.国内外学者尚无人提及新井白石对陶诗的接受,这一研究将丰富对新井白石的整体认知以及侧观陶诗在日本的影响力.【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年(卷),期】2015(035)010【总页数】6【关键词】[关键词]陶渊明;《陶情诗集》;新井白石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学东传日本,对日本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力。

其中,中国诗人陶渊明(365—427),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是东晋末期到南朝宋初期文学家,他的诗作传播到日本后深受日本文人的追捧和模仿。

国内对陶渊明的研究热情也一直没有消退过,或说其为“隐逸诗人”;或说其为“政治诗人”,他的思想,是儒,是道,是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陶渊明不仅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特别是在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文化史也影响巨大。

江户时代著名的儒学者、历史家、政治家、诗人新井白石(1657—1725)在其年轻时期就曾著有《陶情诗集》。

白石是号,真名君美,年轻时期并没有跟随有名老师,而是独自学习为主。

宫崎道生指出:新井白石第一是诗人;其次是学者;第三是政治家(经世家)。

[1]事实上,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白石的政治、历史、儒学等方面研究成果颇多,但对他的诗作研究明显较少,而中国学者的成果更是屈指可数。

据新井白石的《折焚柴记》记载,他从小受到母亲的良好家庭教育,17岁接触到了大儒中江藤树(1608—1648)的《翁问答》,迸发出异常的求知欲望,之后还阅读了《四书》《五经》,有着非常深厚的汉学基础。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一文化形态下,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塑造了一个灿烂的文化景象。

其中之一就是汉代诗人、思想家陶渊明。

陶渊明是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影响着后世的读者,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因此,本文将对陶渊明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评述。

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展示了他独特的哲学和审美观点。

在这部作品中,陶渊明提出了与其他儒家思想家有所不同的观点。

这种观点通过丰富的图像和描述传达出来,指出了人们可以通过道德训练来实现人类的真正幸福。

此外,也可以从这部作品中看出陶渊明认为审美是一种重要的精神状态。

他认为,审美的感受和欣赏是一种道德的表现,人们可以从中获得精神安慰。

此外,陶渊明也探讨了有关社会的哲学问题。

他认为,社会价值观是由人们的道德和操守规范所决定的。

他还认为,法律作为社会价值观的实现,必须依靠道德来完善。

因此,陶渊明关注的不仅仅是道德和操守,而是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陶渊明同样在其他著作中表达了他的思想理论,如《论语》和《醉翁亭记》,其中也表现出他独特的思想特征。

例如,在《论语》中,陶渊明提出了与孔子的思想有所不同的见解,他强调每个人都应培养自己的道德标准,而不是仅仅依赖宗教信仰。

在《醉翁亭记》中,他提出了一种支持和谐美的思想观点,认为古代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在学识技能上,同时也涉及到精神修养和审美上的要求。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思想以其现实性、实用性和多元性而著称,他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以批判儒家观念为基础,研究和探讨了儒家传统文化的根源,从而丰富了儒家传统文化,同时也把这一文化形态的思想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陶渊明的思想受到了现代学者的高度重视,其中如今不乏一系列有关他思想的论文研究和评述。

总之,陶渊明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较高的价值,他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文化,而且也提出了几个令人思考的哲学问题。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曾经创作出著名的《陶渊明集》。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发展,作为西晋时期哲学思想家,他被喻为“中国抒情文学之父”。

本文尝试对陶渊明思想进行研究,以深入了解他对中国思想发展的影响。

陶渊明的思想归结起来有三个要点:一是注重尊重人类真实的慨叹和情感;二是他认为智慧可以通过人类的思维探求真理;三是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获得精神的拯救。

首先,他强调尊重人类真实的慨叹和情感,他认为情感可以帮助人寻找到真理,只有在真实慨叹和情感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充分理解世界,以及把握未来的发展前景。

他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智慧,可以帮助他们把握世界的原理。

这种智慧是“道”的概念,也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

其次,他认为智慧可以通过人类的思维探求真理,他认为人类智慧可以帮助他们在理解世界和人生旅程中寻求真理。

他把这种真理称为“道”,认为“道”是一种智慧,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

所以,他强调用智慧探求真理,而不是用感官感知。

最后,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获得精神的拯救。

他相信,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对待世界,就能实现个人精神的拯救。

- 1 -。

陶渊明的研究报告

陶渊明的研究报告

陶渊明的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陶渊明(A.D. 365-427)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政治家和农学家。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清雅的作品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次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文学作品以及他在农学领域的贡献。

2. 生平概述陶渊明出生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是东晋时期的文化名城。

他是陶侃的曾孙,自小聪颖好学。

成年后,陶渊明历任官职,并曾担任郎中和太学祭酒。

然而,由于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他一度辞去官职,隐居于田园之中。

3. 文学作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社会的失望为主题,表达了他对纯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士人阶层的批判。

其中,代表作品包括《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饮酒》等。

•《归园田居》:这首诗描述了陶渊明辞官后回归家乡,过上田园生活的场景。

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家园的思念,诗中传达出对名利的舍弃和追求内心宁静的价值观。

•《桃花源记》:这是一篇记述陶渊明通过偶然之机发现一座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故事。

故事中描绘了那里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与世无争的人们。

这篇文章表达了陶渊明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饮酒》: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在和好友共饮美酒时的欢愉场景。

同时,也通过酒后思考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 农学贡献陶渊明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热心的农学家。

他在农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反对虐待农民:陶渊明强调农民的地位和权益,批评地主剥削农民的行为。

他提倡尊重农民劳动的权益,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农民的利益。

•农业技术改进:陶渊明在自己的田园生活中,积极研究和实践农业技术改进。

他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研究土地、气候和植物,提出了一些农耕技术的改善措施,为当时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农民:陶渊明倡导农民接受教育,并亲自到乡村开展教育活动。

他为农民设立夜校,教授他们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届中日陶渊明学术研讨会文集《九江师专学报》2001年增刊日本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述评魏正申 魏正申 1937年4月生,辽宁鞍山市人。

196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任鞍山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

1961年开始在逯钦立教授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从事陶学研究,现已出版陶渊明系列研究专著五种:《陶渊明探稿》(文津出版社1990年)、《陶渊明集译注》(文津出版社1994年)、《陶渊明评传》(文津出版社1996年)、《二十世纪陶学论著》(花城出版社1999年)、《陶渊明及其研究论》(文津出版社1999年)等,《陶渊明集索引》即将出版。

另外,撰写有关陶渊明研究的论文数十篇。

二十世纪,陶渊明其人其作,不仅作为文学课题,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成为全世界学人研讨的对象。

日本国陶渊明研究的辉煌成果引人瞩目,因而对日本陶学百年的历程加以梳理、评析,予以客观的历史定位,必将为加速未来的陶学进程大有裨益。

二十世纪上半叶:转型期的陶渊明研究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汉学家不断吸收西方近代文化,接受欧美文学及其评论方法,以新的西学眼光,对以经学为中心的传统的汉文学价值观加以审视,从而在东西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以崭新的学术观念关照陶渊明及其创作,探索论陶新途径,使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陶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

首先,运用综合、系统而科学的方法,将陶渊明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进行研究。

从751年成书的《怀风藻》已收录陶诗看,《陶渊明集》早于奈良朝(710—785)时期,已在日本广播流传,陶诗成为日本诗人摹仿的样式。

平安朝(794—1185),陶诗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更加深入,对陶渊明及其创作的评论开始起步。

江户朝(1603—1867),出现了藤原惺窝、广濑淡窗等著名文艺评论家高度称扬陶诗的现象,评陶已有了初步进展,达到了一定水平。

明治维新(1868)后,更出现了宫崎湖处子、夏目漱石为代表的一批取得论陶突出成绩的学者。

综观二十世纪以前的日本陶学状况,多为趋同以经学为中心的传统汉文学价值和古老的注释式、诗话式、评点式或诗文选式等模式,明显地表现出泛论不详不明确、三言两语不深刻、形象描述欠确指、凭空评议欠论据等状况,使相当一些评陶之论随兴感发,有欠科学性;偏重一隅,有欠全面性;片言只语,有欠系统性;前后矛盾,有欠统一性。

随着1897年(明治三十年)7月白河次郎所著《陶渊明》被收入《支那文学大纲》第七卷,标志着二十世纪全面、系统治陶科学化时代的开始。

此前,品陶多赞其嗜酒、赏菊等闲话,论之以隐逸之士。

白河氏以出处的两面、柴桑之人、少壮淡泊生涯、田园诗人、宦游诗人、归去来兮、田园之人、晋之征士、稼穑者、绝笔自祭文等十一章,叙述并评论了陶渊明的一生,将陶公作为中国伟大的诗人加以褒扬。

首开日本对陶渊明其人其作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先河。

1938年出版的上村忠治著《陶渊明》,论析了陶公的生平、陶诗的艺术成就,对陶渊明的人格、与田园的关系、对后世的影响的研究颇为有力,诗义总评也有见解,是展示陶渊明研究新方向的优秀学术著作。

其次,将陶渊明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度加以衡量,从历史的纵述和同代作家的比照中,突出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一流文学家的地位。

日本学者较早开展从宏观研究的角度,从整个中国文学史的视角上审读陶渊明,在抒写其诗文实绩的基础上肯定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 川种郎所著的《支那历朝文学史》出版。

该书共分九期、二十八章叙述。

下面,将研究以诗文为主要文学样式代表的中国宋代之前的前六章目次征引如下:第一期,春秋以前文学:总说;一、书;二、诗;三、易。

第二期,春秋战国时代之文学:总说;一、孔子与老子;二、孟子与庄子;三、屈原;四、韩非子。

第三期,两汉文学:总说;一、贾谊与扬雄;二、司马迁与班固;三、司马相如;四、诗与乐府。

第四期,魏晋及南北朝之文学:总说;一、建安之词人;二、陶渊明;三、南北朝。

第五期,唐朝文学:总说;一、初唐之诗;二、李白与杜甫;三、韩与柳;四、白乐天;五、晚唐之诗。

第六期,宋朝文学:总说;一、苏东坡与其前后;二、陆放翁。

显然, 川氏将陶渊明列为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大作家,七大诗人之一,列专章阐述,对陶渊明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地位与影响,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此外,1897年5月,古城贞吉所著《中国文学史》第四编“六朝词人传”里载有《陶渊明传》。

第三、经心释解陶渊明原著,保证系统的陶学研究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上。

可信的《陶渊明集》的注释诠解,乃至中译日,是搞好陶研的最起码的工作。

五十年来,日本曾刊印过多种《陶集》,有的还带有注释、校订、批语,为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7年,文字同盟社出版了由清・郑文焯注、日本桥川时雄校补的《陶集郑批录》,是一本相当有诠释功力的著作。

除注释解义之外,还列郑氏批语,更有桥川氏评语。

桥川氏评语在诠解《陶集》与分析郑氏批语的基础上进行的,颇得中的之妙。

如:“《桃花源记》一篇,诸家之解,或以神仙说,或以寓意说,或以实事实处说,未见一定也。

考六朝时,士君子颇有喜异闻之风,桃花源亦是当时喧传之异闻,而陶公聆此,乃为记录之。

取其合自家隐逸之理想,故谓为寓意亦可,注者以为托避秦以叙避宋之意,是也。

谓为事实亦可,盖桃源地志所载,而刘子骥亦有其人,吴大征著《游桃源洞记》,王先谦作其书后,详征诸史传,若有所得。

苟以神仙说之,误甚。

”在综析诸家成说中提出己见,不轻信盲从,在择善而从的基础上又时出新解,使广大读者在其有创意的评语中更好地理解《陶集》。

桥川氏还有1931年出版的《陶集版本源流考》,是古今考释《陶集》版本最权威的著作,反复被学界征引、研究。

1954的发表的《陶渊明文学的源流探索》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48年,铃木虎雄出版了《陶渊明诗解》,书中将陶诗分为四言、五言两类,逐句解释,注明读法,并附有“解释陶诗之际”、“陶渊明系谱”、“年谱略”,是一部释解明了并结合陶公其人进行阐述的成功之作。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家的日本著名汉学家,有《支那诗论史》和多部著译中国古典名著经历的大学问家,对《陶渊明诗解》之“解”,多有深掘与创意,启迪学人陶研的思考,影响极大,1991年再版。

应该说,日本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陶渊明研究,由于有识之士和日本广大学人的努力,50年间出版两本《陶集》集注、一本陶诗解和五部陶学专著等八部陶著、几部中国文学史,虽量微而质重,放在整个时代的大氛围中作衡量,可谓成就显著。

特别是白河次郎、桥川时雄、铃木虎雄、古城贞吉、上川忠治、中古孝雄、漆山又四郎、释清潭、佐久节、村上嘉美等先生,在新的形势下,在东西文化相结合的探索中,以治陶的新途径,树立了陶学转型期的新的学术台阶,以伟大诗人的历史定位的治陶观,综合、全面而系统研陶的科学方法论,在沉寂中创辉煌,功不可没。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展拓期的陶学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复兴,社会繁荣,生活上升,奠定了学术研究得以重新开展的物质基础;旧制大学普遍改为新制大学,各个新制大学相继出版了自己学术刊物,并进一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中国文学的研究刊物网络,为各地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们提供了长期而稳定的发表研究成果的阵地,促进了大批研究论著的出现,新一代学者的成长,使陶学三十年的里程独具风貌。

首先,学人明确的现代学术研究意识,陶学一系列学科创获。

在大量的学术活动中,广大学人逐渐抛弃了“国汉”思想,即只是把中国的古典作为与日本本国文化相同的东西来看待,而不是把中国古典文学当作外国文学,来作现代意义的研究;逐渐树立了明确的现代学术研究意识。

其核心正如吉川幸次郎所说,“如何根据中国文学这一地区性的文学特点,来研讨具有世界文学一般规律的问题。

”广大日本学人对其称为“中国中世文学”的中国六朝文学情有独钟,尤为重视陶渊明研究,强烈的现代学术研究意识和科学的研讨方法,促成了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陶学研究超出前此任何时代的学术成就。

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出版了陶学专著17部,发刊论文152篇,出现了标志陶研时代高度的大矢根文次郎等一批陶学家。

大矢根文次郎分别于1951年、1967年出版了《陶渊明的生涯》、《陶渊明研究》两部陶学专著;分别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发表研陶论文4篇、10篇、1篇,共15篇,可谓论著丰硕。

其《陶渊明研究》得到了广泛的称赞,全书六编:陶渊明其人(经历与人格、环境、生平、陶的思想、陶渊明与甲子年号);文学(文学史的背景、与传统文学的关连、渊明文学的本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陶文学的多样性);历代对陶渊明其人及文学的评论概述;日本文学与陶渊明;陶渊明集叙说(关于自定制、准自定集、阳休之叙录记载诸本、陶渊明集体裁、关于版本);作品。

还附有陶渊明年表、索引、地图。

这是其对陶渊明及其作品所作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全书考订精审,说理透彻,作品解说确当,观点独道,一些见解发中国学者所未发,附录的史料价值大,尤其是陶渊明与日本文学关系的阐述中,高度估价陶作灌溉日本古今文坛的巨大功绩,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文风,令人钦敬。

《陶渊明研究》是日本陶学史上集大成的学术论著。

同样,“根据中国文学这一地区性”典型代表性作家陶渊明的“文学特点,来研讨具有世界文学一般规律的问题”的日本学人,以其明确的现代学术研究意识,沉甸甸的学术专著,为陶学的理论建构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冈村繁《陶渊明———世俗与超俗》(1974年出版),序论以隐逸诗人为题,论述陶渊明形象、陶渊明形象的形成与发展;下分六章:超俗与世俗、四处游官、归去来兮、隐逸生活、“真”与“固穷之节”、“人与文学”。

论之以陶渊明的深层总有“可称为人的魔性的伶俐,任性、功利性、伪瞒性这些东西”,力图剖明陶令的心理世界,立意新颖,颇见功力。

吉川幸次郎《陶渊明传》,1955年一至十二月由《新潮杂志》连载,受到广众学人好评,先后收入《新潮丛书》、《新潮文库》、《中公文库》,一版再版。

其论文《陶渊明诗的训诂》、《闲情赋———陶渊明馀事》、《杜甫和陶渊明》等也获得好评。

牟田哲二《陶渊明传》(1977年出版),全书分序说编、本传编,对陶公其人其作从新的视角作评,尤其对陶公家世和生平的研考有独到之妙,可补许多研究家的缺憾。

还有星川清孝、都留春雄、中谷孝雄等先生,也有不俗的陶学专著和诸多论文,为繁荣二十世纪中叶陶学做出了贡献。

其次,学人鲜明的发展民族文化意识,深探陶渊明与日本文学的关系。

大矢根文次郎在其著《陶渊明研究》中,专列“日本文学与陶渊明”一编,指出:“陶渊明的作品自古代传入日本直至今日,其影响虽然时有消长,但各个时期的诗人、文人和画家,都为其恬淡高洁的品格所倾倒,怀着无限的思慕接受其诗文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渗透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由于陶渊明具有东方诗人的特征,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我国各个时期的文人提供如此丰富的营养,这在日本文学史上应该说是罕见的,因此,对于我国今后的文学来说,它们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