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05 年来青藏高原主要气候因子的基本特征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张庆奎200621059 气象学2班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
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
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MJ/m2,为高值区。
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
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
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
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
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
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
分析青藏高原的气候与水文特点——地理教案
青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和水源区之一,其气候和水文特点一直备受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分析青藏高原的气候和水文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
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青藏高原因其高海拔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表现出独特的气候特点。
其主要的气候特点如下:1.高海拔气候:青藏高原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高海拔气候。
因为大气随着海拔升高而稀薄,高海拔地区气温下降快,气候寒冷。
高海拔气候还表现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气压低,空气干燥等方面。
2.干旱气候: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是干旱气候。
由于过高的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原因,青藏高原主要接受西北和北部干旱地区的蒸发水分补给,而由于降水量比较低,导致青藏高原成为干旱地区。
3.季风气候:南部的青藏高原受到季风影响,夏季受到南亚季风的蒸发水分补给,而使得青藏高原南部有时期的暴雨和高温。
4.雪线气候:青藏高原海拔较高,但雨水很少,因此一年四季的补给水源都来自于高海拔的冰川和融雪。
因此,青藏高原雪线气候对水的供应至关重要。
二、青藏高原的水文特点青藏高原是人类生命所依赖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它具有以下几个水文特点:1.冰川与积雪:青藏高原的积雪和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源之一,尤其是对于亚洲内陆地区和中国西北的河流起源地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这些冰川和积雪储存了数百年来的补给水源,同时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主要河流源头的主要水源。
2.高原湖泊和草甸:青藏高原上有众多的高原湖泊和湿地草甸,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对气候和水循环也有明显的作用。
这些湖泊和湿地草甸是一些重要物种生态的良好家园,在这里,珍稀的动物和植物得到了良好的生长和繁衍。
3.河流和水面蒸发:青藏高原也是主要的河流源头之一。
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都在青藏高原。
这些河流主要受到积雪和冰川融水的补给。
三、结论青藏高原是一个高海拔、干旱、季风和雪线气候的地区。
同时,它也是亚洲和中国内陆水源地和河流的主要源头之一。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拥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变化。
本文将从降水、温度和风力三个方面探讨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一、降水青藏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和冈底斯山的腹地,是亚洲大陆内陆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区域。
由于高原的高海拔和复杂的地形,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呈现出春夏季集中、秋冬季稀少的特点,降水主要以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雪为主。
而西部和北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主要以冬季的降雪为主。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出现了一些变化,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增加,导致山区的冻土融化、冰川萎缩等现象加剧。
二、温度青藏高原的气温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
高原的平均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呈现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由于高原地处亚洲大陆内陆,受到季风气候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气温较低,冬季极端低温可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上。
而东南部地区的气温较高,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0摄氏度以上。
另外,由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和绝对高度,高原上的日照时间较长,辐射量较大,气温的日较差也较大。
三、风力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风速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的交汇点,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导致强风频繁出现。
每年春季到秋季,高原上经常出现强烈的西南风和西北风,尤其是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山谷地带,风速可达每秒30米以上。
这种强风不仅对高原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也为风能利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总结而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主要表现在降水、温度和风力三个方面。
高原地区的降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而近年来的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
高原的气温差异较大,山地地区气温较低,平原地区气温较高,而日照时间较长的高原气温的日较差也较大。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作者:白珍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9期一、青藏高原气温气候变化特征1.气温年际变化规律本文利用青藏高原65个地面测站实测的逐日的气温资料,计算出每个测站逐年的气温平均值,然后求出青藏高原整体年平均气温的均值,用来研究青藏高原整体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趋势。
图2为196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及距平变化趋势。
从年平均气温距平值可以看出,在1961-1993年期间年平均气温距平值以负值为主,在这个时期内,青藏高原地区仅有6个年份的年平均气温距平值大于0,说明了在1961-1993年期间内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值较低,处于偏冷期,在1994-2010年期间年平均气温距平值以正值为主,在这个时期内,青藏高原地区仅有2个年份的年平均气温距平值小于0,说明了在1994-2010年期间内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值较高,处于偏暖期。
从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5年滑动平均值曲线可以看出,在1961-1969年期间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5年滑动平均值处于0值以下,说明了在此年份期间气温较低,而后从1970年开始,存在一个持续时间较短的增温变化趋势,在1974-1995年期间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5年滑动平均值处于0值以下,说明了在此年份期间气温也相对较低,从1996年开始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5年滑动平均值处于0值以上,说明从1996年开始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
从年平均气温散点值以及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实际测量值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差异性,且根据线性方程拟合的结果可看出,方程的斜率为0.0228,大于0,这说明了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以0.0228℃/a的速率递增。
根据文献[24-25]研究,我国的年平均气温以0.0250/a的速率递增,这一增温速度略高于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增温的变化率。
2.气温季节变化规律本文利用青藏高原65个地面测站实测的逐日的气温资料,计算出每个测站逐年每个季节下气温平均值,然后求出青藏高原整体逐年的每个季节平均气温的均值,用来研究青藏高原整体年平均气温季节变化趋势。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其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特殊的气候特性,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青藏高原的基本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的现代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些气候特征如何受到大地形气候效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放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青藏高原在现代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现代气候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具有明显的高原特色。
由于海拔高,大气压低,气温低,降水形式以雪为主,雪线低,冰川广布。
这种气候类型使得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但同时也为高原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
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的特点。
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高;冬季,由于高海拔和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较低。
同时,由于高原地区的大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快,夜晚地面散热快,降温迅速,因此日较差大。
再次,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夏季,随着季风的推进,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而冬季则降水稀少。
这种降水分布不均的特点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在逐渐升高,降水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冰川融化、水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原山地气候、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降水分布不均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了解青藏地区气候特点,阅读教案二即可
了解青藏地区气候特点,阅读教案二即可。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环境复杂,海拔高低差异巨大,气温、降水及行业的冷暖差距也非常大,其主要分为西藏地区、青海地区、云南地区以及四川地区四个部分。
因此,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也因此而不同。
在西藏地区,该地区极度干旱,年平均气温很低,多数地区气温在零下20度以下,因此夏天白天的气温要远高于晚上,并经常发生大幅度的温差。
而在青海地区,该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也会低于西藏地区,而降水则比西藏地区要多一些。
四川地区则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气候较为温和,与青海地区相比,四川地区的气温要略微高一些。
云南地区则是典型的云南-贵州高原气候,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多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是冬暖夏凉的地方,日照时间能达到2000小时以上,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
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也表现为由地带性气候向高原型气候的过渡。
青藏高原的地带性气候有典型的季节性和高度性,地区气候因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而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可将青藏高原沿海拔高度从低到高分为北温带草原带、对风向山区、青藏高原山地荒漠带、冰川雪山区四个气候带。
总体来说,青藏高原气候特点的差异和复杂性非常明显,需要详细地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工作和研究。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对当地的人们和经济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了解以上青藏高原的气
候特点后,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科学优势,探索和发展与此相关的科学技术,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推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高原气候基本特征
高原气候基本天气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上空,空气稀薄且杂质少,密度仅为平原上空空气的一半,所以太阳辐射强;地面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非常显著;地形的动力和热力扰动也很多。
因此,和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有如下的特点:①就地面气象要素而言,以青藏高原地面气温最低,气压最低,湿度最小,风力最大;但就同纬度同高度的空间区域而言,则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最高(夏),湿度最小(夏),气压最高(夏),风力最小(冬)。
②青藏高原是全球同纬度地带中大气极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和其他地区相比,对流云终年发展,阵性降水最多,雷暴最多,雹暴最频繁。
③高原地区中间尺度和中尺度的最多,青藏高原是最明显的天气系统产生源地。
上述特征都同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有关。
高原的动力作用包括机械作用和摩擦作用两种。
①机械作用。
冬季,西风气流经过高原时,6公里以下的迎风面,被迫明显地分成南北两支,沿地形等高线而绕流。
到达高原背风面之后,这两支西风重新汇合,形成了高原地区对流层中低空极为明显的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势。
夏季,东风气流经过高原时,虽有分支绕流的现象,但不如冬季明显。
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西风带的长波槽移到高原西部时,低槽中部被阻挡和填塞,切断成南北两个短波槽,分别绕过高原,沿着高原南北两支西风东移,影响高原及其东部地区的天气。
青藏高原对大气流动的强迫爬坡作用也非常重要。
冬季,高原西坡和北坡出现爬坡气流,而东坡和南坡则为下滑气流;夏季正好相反。
因此,冬季高原西坡和北坡比东坡和南坡降水多,夏季东坡和南坡比西坡和北坡降水多。
当气压系统被迫爬越高原时,因气柱缩短而增压,这将使低压系统减弱或填塞,高压系统更加强大或发展;当气压系统移出高原时,气柱因拉长而减压,低压系统将加深或发展,高压系统则将减弱或消亡。
这就是高原以外的低涡系统(或高压系统)所以不大可能(可以)移进高原,而高原上的低涡(或高压)系统则可以(不能)移出高原又可加强(减弱)或发展(消亡)的原因。
青藏高原知识点
青藏高原知识点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最大、最年轻的高原。
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使得它成为了世界自然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青藏高原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东临四川盆地,南接喜马拉雅山脉,西邻帕米尔高原,北界昆仑山脉。
它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地貌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河谷等地形。
其中,珠穆朗玛峰、唐古拉山、昆仑山等是青藏高原上的著名山峰。
二、气候特点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呈现出明显的高原气候特征。
由于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日照强烈,气温昼夜差异大。
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受到季风的影响,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
三、生物多样性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植被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带状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高山草甸、高寒草原、高山湿地等。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世界上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如藏羚羊、雪豹、藏狐等。
四、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等。
青藏高原的冰川和雪峰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备,对中国和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和水资源减少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因此,环境保护对于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五、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之一。
在青藏高原上,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如藏族、羌族、土族等。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形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文化景观。
此外,青藏高原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总结:青藏高原作为中国西南部的重要地理特征,具有丰富的地理、气候、生物和人文资源。
试论述青藏高原上气候特点以及它对我国和东亚气候的影响
气候特点;一、、、、大气干洁大气干洁大气干洁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强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
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
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 /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MJ/m2,为高值区。
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 /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
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
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
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
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
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与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与气候变化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区之一,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位于中国西南部,其地理环境以高原地貌和独特的气候特征而闻名。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不仅对当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主要由高原地貌和丰富的水系组成。
高原地貌的特点之一是海拔高,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这种高原地形决定了青藏高原气候的特殊性。
此外,青藏高原还拥有丰富的湖泊和河流,其中最著名的是唐古拉山脉的纳木错和怒江等。
这些湖泊和河流是青藏高原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也为当地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命力。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气候变化现象更为显著。
首先,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据研究,过去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
这种升温不仅影响到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导致了冰川的融化和高山湖泊的水位下降。
同时,气候变暖还导致了植被的改变和草原退化。
其次,青藏高原的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虽然青藏高原是一个干旱地区,但过去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降水量的分布和强度都发生了变化。
在许多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但降水事件的频率却减少。
这种不规则的降水模式导致了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给农业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现象也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
冰川是高原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储存库,为当地农业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水源。
然而,随着气温的升高,青藏高原的冰川不断融化,导致冰川水资源的减少。
这不仅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下游流域的水资源供应造成了威胁,进而对整个地球的水循环和气候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面对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与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青藏高原的基本特征
青藏高原的基本特征青藏高原的基本自然特征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约300—400万年内,青藏地区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至现在的高度,经历了由低海拔热带、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发展的剧烈演变,除受到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外,海拔高度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也起着主导的作用。
因而,在我国形成了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并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征方面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
(一)地势高亢、历史年轻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总轮廓中有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地势阶梯,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由此向东逐级下降,最后经由我国东部低地及浅海大陆架没入太平洋海盆。
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南部及东南部是频繁的地震区,又是强大的地热带,抬升运动一直延续至今。
在高原边缘普遍存在着地势抬升、河流深切的地形,河流纵剖面有几个显著的裂点与谷中谷的形态。
其它如寒旱化趋势增强、湖泊消退、水系变迁、内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简单、矿物风化程度浅等都显示出高原自然地理过程的年轻性。
(二)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空气稀薄、大气干洁的青藏高原上,太阳总辐射高达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纬低海拔地区高50—100%不等。
但高海拔所导致的相对低温和寒冷是突出的。
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0——15℃,与我国温带地区大体相当。
暖季,我国东部夏季风盛行,最热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30℃之间,且南北差异不大,唯独青藏高原成为全国最凉的地区,7月平均气温竟与南岭以南的1月平均气温相当,比同纬低地降低15—20℃。
与同纬低地相比,高原上气温日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与高山的特色。
高二地理青藏高原知识点
高二地理青藏高原知识点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以下是关于青藏高原的一些重要地理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北起新疆喜马拉雅山脉,南至喜马拉雅山脉,东起四川盆地,西至帕米尔高原,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
二、地形地貌1. 高原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2.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高原最大的山脉,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众多。
3. 河流:青藏高原发源了亚洲最长的河流长江、黄河等。
4. 高原湖泊:最大的高原湖泊是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三、气候特点1. 高原气候:气温低,气压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日照强烈。
2. 季风影响:青藏高原受到了南亚夏季季风和西风带的影响,季风时期降水较多,非季风时期较干燥。
四、生物资源1. 牧区特点:大面积的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区,有丰富的草场资源,适宜发展畜牧业。
2. 物种多样性:青藏高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有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物种。
3. 保护问题: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一些物种正面临威胁,需要加强保护。
五、经济开发1. 矿产资源: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铁、锌等金属矿藏。
2. 水资源: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发源的河流给中国西部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3. 能源开发:青藏高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对中国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六、科考研究1. 地质研究:青藏高原被誉为地质学的天然实验室,研究人员可以通过高原的地质构造来了解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
2. 气候研究: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高原的气候特点可以揭示气候变化的机制和趋势。
3. 生物研究:青藏高原的特殊生态环境对于生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高原的植物、动物适应高原环境的机制可以为生物学领域提供宝贵的资料。
总结:青藏高原是中国西南部的重要地理区域,具有丰富的地质、气候和生物资源。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气温低、日较差大、常年冰雪与寒冻。
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约300—400万年内,青藏地区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至现在的高度,经历了由低海拔热带、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发展的剧烈演变,海拔高度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也起着主导的作用。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高原是亚洲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
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热资源充足。
高原上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
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
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第一章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转运站” ----mei-yu-baiu (MB) region
局地水汽输送与循环-成都平原夜雨
Tibetan Plateau
Chengdu Plain
Sichuan Basin
上图里显示的亚马逊河雨林上空分布均匀的大量小云团,是由植物快速生长 造成的。在干旱季节,森林里的植物得到的光照更多。这使它们的光合作用 更 强,生长更快。这一过程释放的水汽,经蒸发进入空中。温暖、湿润的空
气在上升过程中冷却,水汽凝结形成白色絮状小云团,看起来很像爆米花, 尤其从下面近距 离观察时更像。这张图片是美国宇航局“阿卡”卫星上的中 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在2009年8月19日拍到的,由于河流不能像陆地一样释放出 那么多热量,加热上方的空气,促使云团形成,因此这层爆米花云在河流处 中断了。
• 夏季这种加热作用还在高原上方形成一个特殊的高压,称为"南亚高压" 或"青藏高压",它是夏季对流层上部全球最强大、最稳定和范围最大的 高压.随着高原加热作用的强弱变化,南亚高压的位置会发生移动,当它的 位置偏离高原上空移到中国东部平原时,高原东侧降水就偏多.
• 冬季的高原总体上是个冷源.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青藏高原覆盖着大量 冰雪.冰雪的多少,决定着高原地面能吸收多少阳光热量,影响来年春夏季 节变换的时间.当冬春季节高原积雪特别多时,来年长江流域往往降水偏 多.冬季的高原还会加强哈德莱环流,从而使中国的冬季风增强.
扩散)。 • 高原大地形:激发Rossby(长波)波列 • 高原下游地形作用(云贵高原):重力波-大尺度?长生命史?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相关性解读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相关性解读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和蓄水量最多的高山湖泊聚集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条件使其成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的相关性进行解读,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要明确的是,青藏高原的气候系统是复杂而多变的,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对大量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
一方面,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根据气象观测数据,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尤其是高寒区域,升温速度更加迅猛。
这种升温现象不仅引起了冰雪的消融,还导致了高山湖泊和河流的水位变化。
此外,升温还改变了高原的生态环境,影响了植物的分布和动物的栖息地。
另一方面,降水的分布和量级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降水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征。
例如,西藏和青海地区的降水量减少,而四川和云南地区的降水量则增加。
这种不均衡的降水分布可能导致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和冻土融化现象也日益加剧。
冰川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之一,而冻土则是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和冻土融化速度加快。
这不仅导致了河水径流量的变化,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同时,冻土融化还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由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山湖泊聚集区,其湖泊的变化对于气候系统的影响不可忽视。
研究发现,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湖泊数量和面积都在逐渐减少。
湖泊的消失不仅减少了地表水的蓄存量,还可能导致局部气候的变化。
而大量的蒸发还会造成湖泊周边地区的干旱和土壤盐碱化。
总的来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青藏线高原气候知识了解高原的气候特点与适应方法
青藏线高原气候知识了解高原的气候特点与适应方法高原地区是指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其中中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具有独特气候特点的地区之一。
了解高原的气候特点,并采取相应的适应方法,对于在这一地区生活、工作或旅行的人们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以及适应方法。
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1. 干燥寒冷的冬季:青藏高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受地形和风向的影响,冬季气温极低,常常降至零下20摄氏度甚至更低。
此外,由于高原地势的特殊性,所以冬季的降水相对较少,导致冬季干燥。
2. 春季多风:随着冬季的结束,青藏高原的春季常伴有强风。
这是因为高原地势造成了明显的地形风,加之太阳辐射引起的温度差异,形成了强劲的春季风。
3. 夏季短暂而凉爽:青藏高原的夏季相对较短,并且温度不高,最高气温一般在20摄氏度左右。
夏季的降水较多,但大部分集中在午后或夜间,形成了明显的夏季雨季。
4. 秋季日夜温差大:秋季是青藏高原最宜旅行的季节之一,因为此时气温适宜,但是日夜温差极大,白天阳光照耀使得温度较高,夜晚则大幅度下降。
二、适应高原气候的方法1. 适当增加水分摄入:由于高原气候干燥,人们容易脱水,因此在高原地区饮水要充足,尽量避免过多的咖啡、茶和酒精等刺激性饮料。
2. 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高原地区缺乏植物性食物,因此在饮食中应加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以满足身体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
3. 注意保暖:高原地区气温低,尤其冬季更是寒冷,因此要注意保暖,穿着适合的衣物和鞋子,多层次的穿着能够更好地保持体温。
4. 适当休息:由于高原地区空气稀薄,人们的身体机能相对降低,因此要适当休息,不过度劳累,避免高原反应。
5. 呼吸有规律:高原地区氧气稀薄,人们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因此要保持深呼吸,以增加氧气摄入量,并调整呼吸频率。
6. 避免剧烈运动:高原地区气候恶劣,对于新来的人们来说,身体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高原环境。
第一章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 高原地面净辐射的年总量偏低,成为中 国大陆地面净辐射的低值区之一
1.4 大气边界层与地-气系统物理过程
1.4.1 大气边界层
• 大气边界层:动力边界层、热力边界层、垂直边界层和侧向 边界层
• 边界层的厚度:动力学定义、热力作用定义。2-3km • 高原边界层现象:逆湿、对流活动、山(河)谷风环流 • 高原边界层系统:中尺度天气系统很多,是北半球同纬度地
上图里显示的亚马逊河雨林上空分布均匀的大量小云团,是由植物快速生长 造成的。在干旱季节,森林里的植物得到的光照更多。这使它们的光合作用 更 强,生长更快。这一过程释放的水汽,经蒸发进入空中。温暖、湿润的空
气在上升过程中冷却,水汽凝结形成白色絮状小云团,看起来很像爆米花, 尤其从下面近距 离观察时更像。这张图片是美国宇航局“阿卡”卫星上的中 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在2009年8月19日拍到的,由于河流不能像陆地一样释放出 那么多热量,加热上方的空气,促使云团形成,因此这层爆米花云在河流处 中断了。
• 大气低频现象(低频分量):低频环流,低频降水
1.5 对流活动、云和降水
• 全球对流活动最旺盛的地区之一 • 对流活动的“助推剂” • 高原与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关键区形成“大三角扇型”区域水汽
输送 • 亚印太交汇区的枢纽
高原对流活动的指示(与热带云团中的“爆玉米花 云团”类似):“爆米花”云系 (Popcorn Clouds)
• 高原地-气系统物理过程(雪山、冰川、荒原、沙丘、 草地、森林等):动量输送、能量输送和物质输送
• 地面动量(地面拖曳作用)、热量、水份输送,地面 反射率(地表反照率),地面辐射平衡,土壤湿度, 冰川、雪盖,冻土,地面植被、地表粗糙度、地形等
• 波动(有哪些波?)、低频振荡(BWO,MJO,ISO) 的产生、传播、相互作用
气候特点
气候特点:青藏的气候特点是:气压低,空气密度小,含氧量比内地平原小25%—30%,日光强烈,年平均日照长达3000小时,拉萨由被称为日光城。
冬季漫长而寒冷无盛夏,年降水量少,年均水量只有200至500毫米,多夜雨,气候干燥,冬季尤为干燥。
高原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昼夜温差大。
高原环境对人体有利的方面则是:由于紫外线强,气温低,许多种细菌难以繁殖,能防止某些疾病。
空气质量上乘,没有污染。
拉萨是我国空气和水源污染最小的城市之一。
特别是雨过天晴之后,碧空如洗,空气清新,使人心旷神怡。
从气候条件看,选择4—10月份到青藏旅游最为适宜。
进高原前,把身体调整到良好状态,不要带病进高原。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均在四千米以上,初到高原,每个人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如头痛、胸闷、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失眠等,一般来说过1—2天后,以上症状都会逐步减轻消失。
动作要缓慢,可多做些深呼吸。
时差、通讯:西藏、新疆使用北京时间,但有l—3小时的时差,县以上城市均有IDD 和邮政局。
(二)高原保健:1、下列人员不适宜到旅行:心、肺、脑、肝、肾有明显的病变,以及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病人。
患有器质性疾病、严重贫血或重症高血压的人。
如果您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参与西藏的旅行活动,建议您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并且尽量本着稳妥的原则。
2、进入高原之前的准备:进入高原前,应咨询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谓紧张。
进入高原之前,禁止烟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过度劳累,要充分休息好。
适当服西洋参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
如有呼吸道感染,应治愈后再进入高原。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高原反应带的身体不适。
如果你从未进过高原,在进入高原之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
3、进入高原途中注意事项:应尽可能预备氧气和防止急性高原病的药物,如硝苯吡啶(又名心痛定)、氨茶碱等,也需备有防治感冒的药物、抗菌素和维生素类药物等,以防万一。
高原气候基本特征
高原气候基本天气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上空,空气稀薄且杂质少,密度仅为平原上空空气的一半,所以太阳辐射强;地面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非常显著;地形的动力和热力扰动也很多。
因此,和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有如下的特点:①就地面气象要素而言,以青藏高原地面气温最低,气压最低,湿度最小,风力最大;但就同纬度同高度的空间区域而言,则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最高(夏),湿度最小(夏),气压最高(夏),风力最小(冬)。
②青藏高原是全球同纬度地带中大气极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和其他地区相比,对流云终年发展,阵性降水最多,雷暴最多,雹暴最频繁。
③高原地区中间尺度和中尺度的最多,青藏高原是最明显的天气系统产生源地。
上述特征都同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有关。
高原的动力作用包括机械作用和摩擦作用两种。
①机械作用。
冬季,西风气流经过高原时,6公里以下的迎风面,被迫明显地分成南北两支,沿地形等高线而绕流。
到达高原背风面之后,这两支西风重新汇合,形成了高原地区对流层中低空极为明显的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势。
夏季,东风气流经过高原时,虽有分支绕流的现象,但不如冬季明显。
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西风带的长波槽移到高原西部时,低槽中部被阻挡和填塞,切断成南北两个短波槽,分别绕过高原,沿着高原南北两支西风东移,影响高原及其东部地区的天气。
青藏高原对大气流动的强迫爬坡作用也非常重要。
冬季,高原西坡和北坡出现爬坡气流,而东坡和南坡则为下滑气流;夏季正好相反。
因此,冬季高原西坡和北坡比东坡和南坡降水多,夏季东坡和南坡比西坡和北坡降水多。
当气压系统被迫爬越高原时,因气柱缩短而增压,这将使低压系统减弱或填塞,高压系统更加强大或发展;当气压系统移出高原时,气柱因拉长而减压,低压系统将加深或发展,高压系统则将减弱或消亡。
这就是高原以外的低涡系统(或高压系统)所以不大可能(可以)移进高原,而高原上的低涡(或高压)系统则可以(不能)移出高原又可加强(减弱)或发展(消亡)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1~2005 年来青藏高原主要气候因子的基本特征刘桂芳, 卢鹤立摘要: 基于69 个气象台站的气象数据, 对青藏高原地区1961~2005 年来的主要气候因子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1961~2005 年的45 年间, 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其倾向率为01265 ℃/10a , 其中青藏高原地区冬季气温变暖趋势明显, 春季变暖趋势不明显;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升高有加速的趋势。
近45 年来青藏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呈现微弱增加趋势, 其倾向率为8121mm/10a。
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和冬季降水量都以增加趋势为主, 但春季增加趋势远远大于冬季。
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存在一定的周期性, 32 个站表现出短周期特性, 为2~4 年左右; 11 个站表现出中周期特性, 为5~8 年; 6 个站表现出长周期特性, 均大于10 年。
1961~2005 年间, 青藏高原地区整体气候变化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暖湿化站点占总数的67 %。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因子; 基本特征( )文章编号: 100020585 2010 12222812081 引言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相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5 年以上的超前趋势。
一[1~8]些研究表明, 青藏高原不但是天气变化的“启动区”, 也可能是我国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启动区”, 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
同时, 青藏高原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
青藏高原的存在对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动力和热力效应使其成为亚洲和北半球大气系统的控制区, 从而形成了亚洲季风。
这里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我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 而且对中国和东亚的天气、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对北半球及全球的气候也有较大的影响。
正是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这种特殊地位, 科学家对青藏高原气候进行了大量研究, 以期了解全球变暖的规律并预测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影响。
近50 年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 青藏高原的气候受全球变暖影响出现了显著变化。
研究表明, 最近几十年内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 同时,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位相比我国东部位相提[9~11]前, 研究表明, 近34 年珠峰地区的变暖明显早于中国及全球, 且升温幅度更大。
[12~15]( )降水的变化趋势还存在争议, 德国科学家在巴基斯坦北部青藏高原西部的收稿日期: 2009212203; 修订日期: 2010208216( )基金项目: 省部共建河南大学科研项目SBGJ090110( )作者简介: 刘桂芳19702 , 女, 河南新乡人,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遥感与GIS应用、全球变化研究。
E2mail: kf _ guif @1631com( )通讯作者: 卢鹤立19712 , 男, 博士。
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E2mail: hk _ lhl @1631com2282 地理研究29 卷[16]树轮研究和刘禹等在青海都兰树轮的研究都表明, 20 世纪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千年以来[17]降水最高的世纪。
杨续超等的研究也发现, 近34 年珠峰南、北翼降水变化趋势明显不[18]同。
北翼降水呈增势, 南翼的聂拉木降水则以减势为主。
杜军等分析了近30a 西藏高原降水变化, 指出高原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同时, 1971~2000 年西藏大部分地区降水变化为正趋势, 速率为1919 mm /10a , 而阿里地区呈减少趋势。
1959~1998 年青藏[19]高原的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由偏少到偏多; 20 世纪50 年代至90 年代初青藏高原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一带, 而藏东南、藏南、藏北地势较高地区及[20] [21]青海北部降水增加。
叶笃正等专门研究过高原降水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冯松利用[22]1958~1996 年高原及其周边75 个台站的资料分季节研究了高原降水变化的趋势。
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于利用新的方法来分析高原的气候特征。
Chen 等研究了青藏高[23] [20]原潜在蒸散的变化趋势。
在青藏高原降水分区的研究方面, 林振耀等采用旋转主成[24]分分析方法将高原降水变化分为9 个区; 蔡英也利用同样的分析方法, 分为高原南部[25]区和北部区两个区域。
Lu 通过累积距平、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功率谱方法等, 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分析了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对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表明: 在气温增加 4 ℃、降水增加10 %条件下, 高原东南部山地植被有明显森林化趋势, 高山草甸的面积则显著减少, 高山草原面积减少过半, 植被垂直带上移, 多年冻土层大部分消融, 山地雪线上升, 冰山退缩与高原湖泊萎[26]( )缩。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009 年 5 月发布报告称,按照目前的增温率, 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整个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将会在30 年内消失。
有研究人员指出, 气候变暖会造成青藏高原地区冻土退化, 会对水文循环、寒区湖沼湿地、生态环境及工程建设等造成不利影响。
而一旦生态系统遭破坏, 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降低,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会减少, 青藏高原热源作用减弱, 会引起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 造成印度北方干旱, 加剧中国夏季降水“南旱北涝”分布。
2 资料来源本研究用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分析的气象数据来自78 个地面气象台站, 数据从(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下载获得http ://cdc1cma1gov1cn , 时间区间是1961 到2005 年。
为保证气象数据的完备性和一致性, 分析过程中剔除了9 个建站较晚、时间序列较短的站点, 以其余69 个气象台站的气象数据进行气候变化分析。
同时, 分析中把时间范围进一步细化, 以期完整把握近45 年来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特征。
3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气候因子特征311 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31111 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近45 年来青藏高原地区也呈变暖趋势。
近45 年来, 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 其倾向率为01265 ℃/10a。
从青藏高原地区1961~2005 年全年平均气温看, 青藏高原地区全年平均气温20 世纪60 年代最低, 为3145 ℃, 70 年代为3174 ℃, 80 年代为3187 ℃, 90 年代为4120 ℃,到2005 年升高到4151 ℃; 60 年代到70 年代增幅为0129 ℃, 70 年代到80 年代增幅为0113 ℃, 80 年代到90 年代增幅为0133 ℃, 90 年代到2005 年增幅为0131 ℃, 温度增加幅度明显。
1961~2005 年各站点多年平均气温在- 5137~14172 ℃之间, 低于0 ℃的站点有12 期刘桂芳等: 1961~2005 年来青藏高原主要气候因子的基本特征228311 个, 高于0 ℃的站点有58 个。
31112 气温倾向率年际变化青藏高原地区气温的年际变化趋势不尽一致, 不同地区存( )在一定的差异图1 。
除了河南站点外, 1961~2005 年各站年平均温度都是升高的, 其中小灶火和茫崖的升高趋势最大, 气温倾向率为0174~0189 ℃/10a; 嘉黎、马尔康、新龙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基本不明显。
从各时段变化看, 1961~1980 年嘉黎、阿里、民和、红原、玛多、昌都和山南站点的温度下降, 嘉黎站点的温度下降趋势较大, 其他站点温度均升高或大致不变。
1980~2005 年青藏高原地区站点温度除嘉黎、河南、阿里、民和和贵德站外, 基本呈上升趋势; 而且大部分站点的温度上升速度高于1961~1980 年间的增温速度, 可见青藏高原地区80 年代之后温度增加有加速趋势。
从各站点春季、冬季平均温度倾斜率看, 青藏高原地区冬季气温变暖趋势明显, 春季变暖趋势不太显著。
全区冬季平均温度倾向率1961~2005 年为0135 ℃/10a , 而春季较小, 为0119 ℃/10a。
各台站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差别较大, 德令哈、茫崖、格尔木、班嘎、木里、共和、大柴旦、那曲、定日、玛多、诺木洪、拉萨、兴海和久治暖冬趋势明显, 1961~2005 年以来的冬季年平均温度倾向率均在015 ℃/10a 以上。
( )图 1 青藏高原地区各站点1961~2005 年的年平均温度倾向率单位℃/年Fig11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tendencies on Qinghai2Tibet plateau with 1961~2005312 降水变化的基本特征31211 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总量年际变化青藏高原地区1961~2005 年的年降水量平均值为494180mm , 近45 年来年降水量呈微弱上升趋势, 其倾向率为8121mm/ 10a。
在时间过程上, 1961~1975 年年降水量以减少为主, 累积距平曲线呈波动式下降状态, 1975~(1989 年年降水量基本保持不变, 90 年代后年降水量增多, 累积距平曲线呈上升趋势图)2 。
春季降水量趋势和年降水量基本相似, 但冬季降水量在2000 年之后呈现波动。
从各站点年降水总量平均值看, 贡山和九龙1961~2005 年的年降水总量平均值最高, 而格尔木、小灶火和冷湖最少。
2284地理研究29 卷图 2 青藏高原地区1961~2005 年降水总量、春季降水总量和冬季降水总量累积距平变化曲线Fig12 Accumulated variance of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 spring mean precipitation and winter mean precipitation on Qinghai2Tibet Plateau from 1961 to 200531212 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倾向率年际变化青藏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1961~2005 年在区域上高原南部大致以东经102为界, 该线以东降水减少, 以西降水增加, 且降水增加区域表现出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的特征。
高原中部、北部的年降水基本保持不变或微弱增加。
从各站点降水变化看, 1961~2005 年平武、河南、岷县、久治、合作、清水河、临夏和石渠等22 个站点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降水倾向率为负, 而波密、贡山、理塘、班玛和林芝等47 个站点年降水总量呈增加趋势, 降水倾向率为正, 其中年降水量减少速度最快的是平武, 为- 38167mm/ 10a; 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波密, 为78168mm/10a。
在时间过程上, 1961~1980 年临夏、当雄、西宁、合作和刚察等28 个站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降水倾向率为负, 其余各站点年降水总量均呈增加趋势, 降水倾向率为正; 1980~2005 年班玛、贡山和波密等35 个站点降水呈增加趋势, 其中班玛的增加幅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