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机器人导航的激光点云聚类算法
点云地面分割算法
点云地面分割算法
点云地面分割算法是一种用于将点云数据中的地面和非地面点分离的算法。
在地图制作、机器人导航、无人驾驶等领域中,点云地面分割算法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点云地面分割算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聚类,将地面点和非地面点分别归为不同的类别。
在聚类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地面点的特征,如高度较低、密度较高等。
常用的点云地面分割算法包括基于平面拟合的方法、基于区域生长的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等。
基于平面拟合的方法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点云地面分割算法。
该方法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平面拟合,将拟合误差较小的点归为地面点,拟合误差较大的点归为非地面点。
该方法的优点是计算速度快,但对于地面不规则的情况,效果较差。
基于区域生长的方法是一种基于点云密度的点云地面分割算法。
该方法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聚类,将密度较高的点归为地面点,密度较低的点归为非地面点。
该方法的优点是对于地面不规则的情况有较好的适应性,但计算速度较慢。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是一种新兴的点云地面分割算法。
该方法通过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将点云数据中的地面点和非地面点进行分类。
该方法的优点是准确率较高,但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
点云地面分割算法是一种重要的点云数据处理技术,对于实现精准的地图制作、机器人导航、无人驾驶等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pcl分割算法
pcl分割算法点云分割是计算机视觉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它可以将复杂的点云数据中的物体或场景分割成单独的部分。
其中,基于概率一致性(probabilistic consistency)的点云分割算法(PCL - Probabilistic Consistency-based Cloud Segmentation Algorithm)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它利用了点云中的几何和颜色信息,可以应用于各种应用场景,如机器人导航、三维重建和物体识别等。
PCL分割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点云数据划分成多个聚类,并且将属于同一聚类的点分配给同一个类别。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算法首先对点云进行降采样以减少计算量,然后基于局部几何特征计算点的法线向量。
这些法线向量将用于计算每个点的邻域描述符(neighbourhood descriptor),该描述符既包括几何信息,也包括颜色信息。
接下来,算法会使用这些描述符来计算每个点与其邻域之间的兼容性。
具体来说,算法会利用邻接图(Neighbour Graph)来表示点云的邻域结构。
对于每个点,算法会基于描述符之间的相似性来构建相应的邻接图。
然后,算法会根据这个邻接图来计算每个点与其邻域点的一致性概率。
如果点与其邻域之间的一致性概率超过了一个阈值,那么这些点就被分配给同一个聚类。
为了提高算法的性能,PCL分割算法还引入了一些优化技术。
例如,算法会通过迭代计算来更新每个点的一致性概率,直到达到收敛条件。
此外,算法还会使用空间分割技术来减少计算量。
具体来说,算法会将点云划分成多个小区域,并分别进行分割。
这样可以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提高算法的效率。
与传统的分割算法相比,PCL分割算法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它可以根据点云的几何和颜色信息来实现分割,这使得分割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其次,算法对于复杂场景中的小物体有较好的适应性。
由于算法使用了局部特征来计算一致性概率,因此即使在大型点云中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分割。
激光点云分类基本方法
激光点云分类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点云数据预处理:建立电力线三维结构特征指标体系。
基于原始点云数据,噪声、地面、建筑物等显著非电力线点的过滤机制,将更加准确地区分非电力线点,减少后续处理数据量,同时保证可能电力线点的完整筛选。
2.地面点过滤和DTM 生成:根据原始LiDAR 点云进行地面点过滤和DTM(数字地面模型)生成以提取所有非地面点。
3.电力线候选点滤波:根据电力线布设规范,选择地面一定高度(如4m)以上的非地面点作为电力线候选点。
4.多尺度邻域类型选取:使用给定点X 的局部三维空间形状结构进行电力线分类。
初步选取两类邻域:单一尺度邻域和多尺度邻域,并在每个尺度上分别选取球形邻域、柱状邻域和K 值邻域 3 种邻域类型。
每种邻域类型的限制参数为半径和K 值。
5.形状结构特征提取:结合LiDAR 点云数据中电力线与林木、建筑物等地物相互遮挡、混杂的问题和电力线快速自动化提取的需求,针对已有的基于结构形状的统计分析和图像处理分类方法中的不足,通过研究在不同复杂场景下电力线点云数据的形状结构特征,确定其关联参数。
6.SVM 分类:基于前述的候选电力线点云数据集及其三维形状结构关联参数,设计和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监督分类的电力线智能分类模型。
设计机载LiDAR 点云数据的SVM(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以候选电力线点云的三维形状结构关联参数作为特征向量,以是否属于电力线点作为结果种类,构建电力线SVM 分类算法的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
使用五重交叉对比分析来验证评估分类器的准确性。
这些方法在激光点云分类中各有优势,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选择和优化。
点云聚类方法
点云聚类方法点云聚类方法是一种将点云数据进行分组的技术。
在三维扫描、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领域中,点云数据是常见的一种数据形式,它由大量的离散点组成,表示了物体或场景的三维信息。
点云聚类方法的目标是将这些离散的点分成不同的组,每个组代表一个物体或一部分场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点云聚类方法,并对它们的原理和应用进行详细讨论。
一、基于距离的点云聚类方法基于距离的点云聚类方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它基于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它们是否属于同一个聚类。
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和切比雪夫距离等。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点云中的每个点与其周围的点进行距离比较,如果距离小于设定的阈值,则将它们归为同一个聚类。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容易实现,但对于点云中密度变化较大的情况,效果可能不理想。
基于密度的点云聚类方法是一种通过计算点的密度来确定聚类的方法。
它认为聚类是一组密度相对较高的点,而点云中的噪声或孤立点密度较低。
该方法首先计算每个点周围的邻居点数量,然后根据设定的密度阈值将点分为核心点、边界点和噪声点。
接下来,通过连接核心点之间的邻居点来构建聚类。
这种方法对于密度变化较大的点云数据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于密度相近的聚类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三、基于模型的点云聚类方法基于模型的点云聚类方法是一种将点云数据拟合为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参数来进行聚类的方法。
常用的模型包括平面模型、球面模型和圆柱模型等。
该方法首先对点云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模型参数,然后根据模型参数将点云分为不同的聚类。
这种方法对于点云数据中存在明显几何结构的情况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于复杂的非线性结构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基于图论的点云聚类方法基于图论的点云聚类方法是一种将点云数据表示为图的形式,并利用图的连通性进行聚类的方法。
该方法首先构建一个点云图,其中每个点表示图的节点,边表示点与点之间的关系。
然后通过图的连通性来确定聚类。
常用的图连通性算法包括最小生成树算法、谱聚类算法和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等。
pointpillar介绍
pointpillar介绍PointPillar是一种用于三维目标检测的深度学习算法,它基于点云数据和图像数据来实现对物体的准确识别和定位。
本文将介绍PointPillar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其在三维目标检测中的优势。
PointPillar的原理基于两个核心思想:稀疏特征提取和二维卷积。
首先,PointPillar通过将点云数据离散化成二维栅格,然后使用二维卷积来提取稀疏特征。
相比于传统的基于三维卷积的方法,PointPillar能够显著减少计算量,提高检测速度。
其次,PointPillar将二维卷积结果与点云数据进行融合,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目标信息。
PointPillar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和智能安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在自动驾驶中,PointPillar可以实现对道路上的车辆、行人和交通标志等物体进行实时检测和跟踪,从而帮助车辆做出及时的决策和规避危险。
在机器人导航中,PointPillar可以帮助机器人感知周围环境,避免障碍物和规划最优路径。
在智能安防中,PointPillar可以用于监控摄像头的目标检测,及时发现可疑人物或物体。
与传统的三维目标检测算法相比,PointPillar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PointPillar能够高效处理大规模点云数据,实现实时的目标检测。
其次,PointPillar在保持检测准确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提高了检测速度。
再次,PointPillar能够对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目标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定位,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
最后,PointPillar能够充分利用点云和图像数据的互补性,提高了目标检测的精度和鲁棒性。
在实际应用中,PointPillar还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空间。
首先,PointPillar对点云数据的离散化过程可能会引入信息丢失和伪影,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其次,PointPillar在处理遮挡和多目标的情况下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优化算法。
a-loam算法
a-loam算法a-loam算法是一种用于在移动机器人中实现自主定位与建图(SLAM)的算法。
例如在无人驾驶汽车中, a-loam算法用于在汽车周围的环境中进行建图和定位。
a-loam算法的全名称是"Adaptive Robustness Analysis Based on LOAM Algorithm",它是LOAM算法的改进版。
与LOAM算法相比,a-loam算法具有更高的鲁棒性和更适应动态环境的特点。
在a-loam算法中,使用了自适应滤波器和统计分析等技术,可以更好地处理复杂的环境变化。
a-loam算法主要包括六个步骤:前后点云配准、平面提取、特征提取、匹配、优化和地图生成。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这六个步骤:一、前后点云配准:在这一步骤中,算法通过对前后时间段的点云进行匹配,以消除机器人移动造成的误差,并估计机器人位姿。
这个过程从激光雷达的原始数据中提取了点特征,并将这些特征描述为局部6自由度(6DoF)的运动模式,以便进行匹配。
二、平面提取:在将前后点云进行配准后,算法将点云聚类成平面和非平面两类。
然后,将非平面点通过曲率特征描述为局部6DoF的运动模式,用于后续匹配。
三、特征提取:在这一步骤中,算法计算非平面点云的特征描述符,并通过描述符匹配来创建一个不确定度图来确定运动。
四、匹配:在这个步骤中,算法将前后时间段的点云进行特征匹配,以获取机器人的位姿反演,并在已有的地图中进行位置估计。
这个过程使用自适应统计方法来提高鲁棒性。
五、优化:在这个步骤中,使用优化算法对位姿进行滑动窗口优化,以确保地图的一致性和最小误差。
六、地图生成:根据前面的步骤生成地图,包括点云地图和位姿信息等。
总之,a-loam算法是一种高鲁棒性和适应性的SLAM算法,适用于自主移动机器人在不确定性高,动态环境复杂的现场应用。
基于激光雷达的道路信息提取及目标跟踪算法研究
基于激光雷达的道路信息提取及目标跟踪算法研究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基于激光雷达的道路信息提取及目标跟踪算法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激光雷达可以提供高精度的障碍物检测和测距能力,因此在道路信息提取和目标跟踪中得到广泛应用。
首先,道路信息提取是指从激光雷达数据中提取出道路边界和道路线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分析激光点云数据的反射强度和形状来实现。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基于统计学的聚类算法,如K-means聚类算法,将激光点云数据分割成不同的聚类簇。
然后,通过分析聚类簇的位置和形状,可以确定道路边界和道路线的位置。
此外,还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如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等,对道路信息进行分类和预测。
其次,目标跟踪是指在激光雷达数据中实时检测和跟踪移动目标的过程。
目标跟踪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目标检测和目标跟踪。
在目标检测阶段,可以通过分析激光点云数据的反射强度和形状,以及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来检测目标物体。
在目标跟踪阶段,可以利用目标的位置和速度信息,使用滤波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器或粒子滤波器,来预测目标的未来位置和状态。
此外,在基于激光雷达的道路信息提取和目标跟踪算法研究中,还需要考虑到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当激光雷达遇到强光、雨水、雪等恶劣天气条件时,会影响激光点云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此外,激光雷达的分辨率和扫描速度也会影响算法的性能和实时性。
总结起来,基于激光雷达的道路信息提取及目标跟踪算法的研究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分析激光点云数据的反射强度和形状,以及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实现道路信息的提取和目标的跟踪。
然而,还需要克服一些挑战和问题,以提高算法的性能和实用性。
基于特征点提取和匹配的点云配准算法
基于特征点提取和匹配的点云配准算法点云配准是将多个点云数据进行变换和对齐的过程,通常用于三维重建、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机器人导航等应用领域。
基于特征点提取和匹配的点云配准算法是一种常用的点云配准方法,其主要步骤包括特征点提取、特征描述、特征匹配、姿态估计和变换求解等。
首先,需要从每个输入点云中提取特征点。
特征点是具有较好区分度和稳定性的点,可以用来描述点云的局部特征。
目前常用的特征点提取算法包括SIFT(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ISS(Intrinsic Shape Signatures)、NARF(Normal Aligned Radial Features)等。
这些算法通过局部表面曲率、顶点法线或表面切片等几何属性来检测特征点。
接下来,对于每个特征点,需要计算其特征描述子。
特征描述子是一种能够对特征点进行准确描述和表示的向量表示。
常见的特征描述算法包括FPFH(Fast Point Feature Histograms)、SHOT(Signature of Histograms of OrienTations)等。
这些算法通过计算特征点周围的局部几何属性,如法线方向、曲率等,来构建特征描述子。
然后,对于两个点云,需要进行特征点之间的匹配。
特征匹配是将两个点云中的相似特征点进行对应的过程,通常是通过计算特征描述子之间的距离来完成的。
常用的匹配算法有最近邻、KD树等。
通过匹配得到的相似特征点对可以用于后续的配准过程。
在特征点匹配之后,通过求解两组对应点之间的变换关系,可以得到点云的刚体变换(Rotation and Translation)。
常用的姿态估计算法有最小二乘法、RANSAC(Random Sample Consensus)等。
这些算法通过最小化匹配点对之间的误差,找到最好的刚体变换参数。
点云区域生长聚类算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点云区域生长聚类算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点云是一种描述三维空间中物体形状和位置的数据结构,已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技术等领域。
随着3D扫描技术的发展,点云数据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和普遍,因此点云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点云区域生长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邻域关系的聚类算法,可以自动将点云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或聚类。
该算法通过对点云数据中的每一个点进行生长操作,将具有相似特性的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点云区域。
这种算法基于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和相似性度量来确定是否将两个点合并为一个区域,从而实现点云的聚类。
本文旨在介绍点云区域生长聚类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我们将详细介绍点云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背景知识,包括点云数据的获取方式和表示方法。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点云区域生长算法的原理,包括邻域关系的定义、点的相似性度量和生长策略等。
接着,我们将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评估该算法的性能,并总结其优缺点。
最后,我们将对未来点云区域生长聚类算法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点云区域生长聚类算法,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灵活运用。
同时,本文也为点云数据处理和分析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点云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背景,以便读者能够对点云区域生长聚类算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接着,文章将详细讨论区域生长算法的原理,包括其基本思想、关键步骤和算法流程。
然后,我们将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点云区域生长聚类算法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表现,并对其优点和局限性进行总结和讨论。
最后,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给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点云区域生长聚类算法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其在实际场景中的表现。
同时,通过对算法的优缺点分析,读者可以对该算法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lego-loam的地面点分离、聚类、两步优化方法
关于Lego-LOAM的地面点分离、聚类、两步优化方法Lego-LOAM(Lidar Odometry and Mapping)是一种基于激光雷达的 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算法,它能够实现地面点的分离、聚类和优化,从而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地图构建。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Lego-LOAM的地面点分离、聚类和两步优化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一、地面点的分离在激光雷达数据中,地面点和非地面点的分离是SLAM算法中的关键步骤,而Lego-LOAM采用了一种基于分段式的分离方法。
该方法首先将激光雷达数据根据水平线和垂直线进行分段,然后利用线性模型拟合每个分段的点云,找出最适合的地面平面,并将地面点和非地面点进行分离。
这种基于分段式的分离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地面点和非地面点之间的混合,提高了地面点的提取效果。
二、地面点的聚类在Lego-LOAM中,地面点的聚类是为了将地面点进行更精细的分割和分类,以便进行更准确的地面特征提取和地图构建。
通过采用一种基于KD树的聚类方法,Lego-LOAM能够将地面点分为不同的聚类,每个聚类代表着地面上的一块局部区域。
这种基于KD树的聚类方法能够更好地保留地面点的空间结构信息,从而提高了地面特征的提取精度。
三、两步优化方法在Lego-LOAM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定位和地图构建的精度,引入了两步优化方法。
通过将雷达点云进行地面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得到粗略的位姿估计;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种基于因子图优化的方法对位姿进行优化,从而得到更准确的位姿估计和地图构建结果。
这种两步优化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地面点分离和聚类过程中引入的误差,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和精度。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对Lego-LOAM的地面点分离、聚类和两步优化方法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激光雷达SLAM算法中,地面点分离和聚类是关键的预处理步骤,而两步优化方法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定位和地图构建的精度。
pcl点云聚类方法
pcl点云聚类方法(原创版5篇)目录(篇1)1.PCL 点云聚类方法概述2.PCL 点云聚类方法的种类3.PCL 点云聚类方法的具体实现4.PCL 点云聚类方法的优缺点5.PCL 点云聚类方法的应用案例正文(篇1)PCL(Point Cloud Library,点云库)是一个开源的点云处理库,提供了丰富的点云处理算法,其中包括点云聚类方法。
点云聚类是一种基本的点云处理任务,其目的是将点云数据分成若干个具有相似性的子集,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PCL 点云聚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基于距离的聚类方法:这类方法主要依据点云数据之间的距离进行聚类。
常见的距离度量方法有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等。
PCL 库中提供了K-D Tree、FLANN 等算法用于加速距离计算。
2.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这类方法在基于距离聚类的基础上,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点数,较高的密度表示点云数据在该区域更为密集。
PCL 库中的 DBSCAN 算法就是典型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
3.基于模型的聚类方法:这类方法通过建立模型来刻画点云数据的结构,从而实现聚类。
PCL 库中的统计聚类、模型聚类等算法属于这一类。
PCL 点云聚类方法具有以下优缺点:优点:1.支持多种聚类算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点云数据和应用场景。
2.提供了丰富的参数设置,可以灵活调整聚类效果。
3.基于 PCL 库,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和兼容性。
缺点:1.对于大规模点云数据,部分聚类方法的计算复杂度较高,可能影响聚类速度。
2.在处理包含噪声和异常值的点云数据时,部分聚类方法可能存在误聚现象。
PCL 点云聚类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例如:1.机器人导航:通过点云聚类方法,可以将环境点云数据分成不同的区域,从而辅助机器人进行导航和路径规划。
2.物体识别: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点云聚类方法可以用于识别场景中的物体,提取物体的特征信息。
3.地形建模:在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点云聚类方法可以用于地形建模,提取地表特征。
激光点云方法
激光点云方法
激光点云方法是一种通过激光雷达扫描获取点云数据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精度高、信息丰富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三维建模、环境感知、机器人导航等领域。
在激光点云方法中,首先需要使用激光雷达设备进行扫描,获取物体的点云数据。
这些点云数据通常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密度,能够详细地表达物体的表面结构和形状。
然后,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出物体的三维几何信息,例如表面轮廓、尺寸、姿态等。
为了处理和分析点云数据,需要使用一些算法和技术,例如滤波、降噪、配准、分割等。
这些算法和技术可以帮助去除噪声和冗余数据,提高点云数据的精度和质量。
同时,还可以对点云数据进行分割和分类,提取出不同的物体或场景,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
总之,激光点云方法是一种高效、精确的三维感知和测量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点云聚类算法
点云聚类算法点云聚类是机器学习中一种常见的方法,用于把离散的数据点组织到不同的组中,以实现数据的压缩和可视化。
它主要由层次聚类和K-means聚类算法组成,它们针对不同的挑战,使用不同的技巧来实现点云的聚类目的。
一、层次聚类层次聚类是一种流行的聚类算法,它旨在将数据层次化,即通过将输入数据组织成一系列有层次关系的子集,以便标识不同类别的点云。
利用层次聚类算法,可以在较小的数据集上获得更好的聚类结果,因为它对数据预处理比较少,并且使用较少的内存。
而且,层次聚类不需要指定聚类中心数目,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调参的工作量。
层次聚类的基础是“最近的关系”,也就是说,聚类将通过找到存在于点云中的最近邻点之间的相似性,将其进行分组。
在层次聚类算法中,先计算每对数据点之间的距离,然后合并最近的两个点,接着以这两个点作为基础,继续累进计算,最终获得具有层次结构的点云聚类结果。
二、K-means聚类K-means聚类是一种最常见的聚类算法,它旨在通过将每个点分到与最近的簇中心最相近的聚类中来对数据点进行聚类。
K-means聚类的算法步骤是:1.给定K个聚类中心,遍历点云中的每个数据点,计算该点与每个聚类中心的距离;2.将每个数据点分配给与该点最近的聚类中心;3.以每个聚类中心为中心,重新计算其所在聚类的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4.重复步骤1-3,直至聚类中心不再发生变化,获得最终聚类结果。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快速聚类算法,它可以有效地处理大型数据集,并且可以同时支持多种聚类方法。
此外,K-means聚类可以根据数据的特征分配聚类中心,以及根据不同的距离指标来计算两个数据点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更有效率的聚类结果。
综上所述,层次聚类和K-means聚类是两种最常用的点云聚类算法,它们具有自己特定的优势和局限性。
当合适时,这两种算法可以同时应用于实现更好的聚类效果。
点云DBSCAN聚类算法
点云DBSCAN聚类算法DBSCAN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定义一个邻域半径和一个最小密度阈值来划分点云数据。
具体而言,算法首先选择一个未访问的点,并找到它的邻域内的所有点。
如果一个点的邻域内的点的数量大于等于最小密度阈值,则将该点视为核心点,并为其创建一个新的聚类。
然后递归地遍历每个核心点的邻域,将其邻域内的点加入到同一个聚类中。
如果一个点的邻域内的点数量小于最小密度阈值,但是它在另一个核心点的邻域内,则将该点标记为边界点,属于该核心点所在的聚类。
如果一个点不属于任何核心点的邻域内,则将该点标记为噪声点。
1.初始化:将所有点标记为未访问状态。
2.遍历每个点:选择一个未访问的点p。
3.获取邻域:找到点p邻域内的所有点。
4.判断核心点:如果点p邻域内的点的数量大于等于最小密度阈值,则将点p标记为核心点,并为该点创建一个新的聚类。
5.递归遍历:递归地对核心点的邻域中的点进行遍历,将它们加入到同一个聚类中。
6.判断边界点:如果点p不属于任何核心点的邻域内,但在一些核心点的邻域内,则将点p标记为边界点,属于该核心点所在的聚类。
7.继续遍历:继续遍历未访问的点,重复步骤2-6,直到所有点都被访问。
8.输出聚类结果:将所有点按照所属的聚类进行分类,输出聚类结果。
点云DBSCAN聚类算法的优点是不需要指定聚类的个数,能够自动发现不同密度的聚类。
并且可以处理噪声和局部密度变化的点云数据。
然而,该算法对于高维数据的计算复杂度较高,并且对于那些密度比较接近的聚类效果可能不理想。
在实际应用中,点云DBSCAN聚类算法常用于三维物体识别、点云分割、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聚类,可以实现对不同物体的分离和分类,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点云数据。
有些扩展的DBSCAN算法还可以用于聚类的参数选择、噪声点的去除等问题。
总结来说,点云DBSCAN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非参数化聚类算法,适用于处理点云数据。
通过定义邻域半径和最小密度阈值,可以将点云数据划分为不同的聚类。
激光点云 坐标变换 矩阵
激光点云坐标变换矩阵激光点云(Lidar Point Clouds)是激光雷达扫描地面或物体所得到的数据集合。
对于激光点云数据的处理和应用,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坐标变换(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而矩阵则是坐标变换中常用的数学工具。
一、激光点云激光点云是由激光雷达扫描得到的三维空间数据。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其返回的时间,可以得到激光束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
通过将激光束旋转或扫描,可以获取整个场景中的多个点的三维坐标。
这些点的集合就构成了激光点云。
激光点云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地形测绘、环境感知、机器人导航等。
在这些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激光点云进行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二、坐标变换坐标变换是将激光点云从一个坐标系转换到另一个坐标系的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将激光点云由激光雷达坐标系转换到地面坐标系或机器人坐标系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坐标变换的过程涉及到旋转和平移操作。
旋转用于调整坐标系之间的方向差异,平移用于调整坐标系之间的位置差异。
通过坐标变换,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坐标系下准确地描述激光点云的位置和方向信息。
三、矩阵在坐标变换中,矩阵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工具。
矩阵可以表示线性变换,例如旋转和平移。
通过对激光点云应用矩阵变换,我们可以将其从一个坐标系转换到另一个坐标系。
对于二维坐标变换,我们可以使用二维齐次坐标和矩阵相乘的方式实现。
而在三维坐标变换中,可以使用三维齐次坐标和矩阵相乘的方式实现。
通过矩阵的乘法和加法运算,我们可以将激光点云的坐标进行变换。
四、激光点云坐标变换实例以将激光点云从激光雷达坐标系转换到地面坐标系为例,介绍激光点云坐标变换的实际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获取激光雷达与地面坐标系之间的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
这可以通过激光雷达与机器人之间的标定来获得。
标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到一些已知的地面点,通过匹配激光点云和地面点云的方式,计算出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
毫米波雷达点云聚类代码
毫米波雷达点云聚类代码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几个方面:初步说一下毫米波雷达技术的背景和重要性。
毫米波雷达作为一种近年来研究热点的传感器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主要利用毫米波波段的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具有精准高分辨率、全天候工作等优势,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点云聚类任务中。
接下来介绍点云聚类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点云是由激光雷达或毫米波雷达等设备获取的离散点集合,它可以提供目标的三维信息,具有丰富的场景表达能力。
而点云聚类则是对这些点进行分类、分组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场景结构,提取关键特征,进而实现目标检测、障碍物识别等功能。
然后简单介绍一下点云聚类的算法原理。
点云聚类算法主要包括基于几何特征的聚类算法和基于学习的聚类算法。
前者通过计算点云的几何属性,如距离、法向量等来判断点之间的相似性,进而进行聚类分类。
后者则利用机器学习方法,通过训练样本集来学习分类规则,并将其应用于点云数据的聚类任务上。
最后,说明本文将重点讨论毫米波雷达在点云聚类中的应用。
通过使用毫米波雷达获取的点云数据,结合相关算法,可以实现对车辆、行人、路面等目标的聚类分析。
这些分析结果对于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系统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本文旨在介绍毫米波雷达点云聚类的基本概念、算法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前景。
通过对此进行深入剖析和讨论,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指导和启示,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容安排。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引言部分将首先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介绍毫米波雷达在点云聚类中的应用前景。
接着,文章结构将详细阐述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
第一个小节2.1 将介绍点云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包括点云数据的表示方式、聚类算法的分类以及具体的聚类算法介绍。
3 毫米波雷达点云聚类处理
3 毫米波雷达点云聚类处理毫米波雷达是一种常用于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传感器,它可以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来感知周围环境。
在毫米波雷达的应用中,点云聚类处理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可以将雷达所感知到的点云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组,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更加精准的感知和理解。
点云聚类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将雷达所感知到的点云数据进行分组,将相邻的点云数据归为同一类别。
这样可以将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车辆、行人、建筑物等,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更加精准的感知和理解。
在点云聚类处理中,常用的算法包括DBSCAN、MeanShift、K-Means等。
其中,DBSCAN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可以将密度较高的点云数据归为同一类别,而将密度较低的点云数据归为不同的类别。
该算法的优点是可以自动识别不同密度的点云数据,并将其归为不同的类别,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更加精准的感知和理解。
而MeanShift算法则是一种基于梯度的聚类算法,它可以通过计算点云数据的梯度来确定不同的类别,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更加精准的感知和理解。
而K-Means算法则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它可以通过计算点云数据之间的距离来确定不同的类别,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更加精准的感知和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点云聚类处理可以应用于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系统、机器人导航等领域。
例如,在自动驾驶中,点云聚类处理可以将周围环境中的车辆、行人、建筑物等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更加精准的感知和理解。
而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点云聚类处理可以将周围环境中的交通标志、道路标线等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实现对交通环境的更加精准的感知和理解。
在机器人导航中,点云聚类处理可以将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墙壁等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实现对环境的更加精准的感知和理解。
总之,点云聚类处理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可以将雷达所感知到的点云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组,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更加精准的感知和理解。
pcl点云聚类方法
pcl点云聚类方法【实用版2篇】篇1 目录1.介绍 PCL 点云聚类方法2.PCL 点云聚类方法的算法原理3.PCL 点云聚类方法的具体步骤4.PCL 点云聚类方法的优缺点5.PCL 点云聚类方法的应用案例篇1正文PCL(Point Cloud Library)点云聚类方法是一种基于点云数据的聚类算法。
点云数据是由大量三维坐标点组成的数据集,它在计算机视觉、图形学、机器人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提取出点云数据中的重要特征,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有效的依据。
PCL 点云聚类方法基于 RANSAC(Random Sample Consensus)算法,通过随机抽样并计算点云数据中各点的共识度来完成聚类任务。
具体来说,PCL 点云聚类方法分为以下三个主要步骤:1.构建点云数据的 k-d 树结构。
k-d 树是一种基于轴向分割的数据结构,可以高效地搜索和处理点云数据。
通过构建 k-d 树,可以快速找到点云数据中的近邻点,为后续的聚类计算提供便利。
2.计算点云数据的共识度。
共识度是衡量点云数据中各点之间相似性的一个指标。
在 PCL 点云聚类方法中,通过随机抽样并计算点对之间的距离来估计共识度。
随机抽样的次数越多,估计的共识度越精确,但计算量也越大。
3.根据共识度进行聚类。
根据计算得到的共识度,可以将点云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簇。
通常,可以根据预设的聚类数量,将共识度最高的点对划分为同一个簇。
在划分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启发式方法,如基于图的聚类方法,以提高聚类的准确性和效率。
PCL 点云聚类方法具有以下优缺点:优点:1.聚类效果较好,能够较好地挖掘点云数据中的特征信息。
2.算法原理成熟,有广泛的应用基础。
3.支持多种聚类算法,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
缺点:1.计算量较大,对计算资源有一定要求。
2.对于大规模点云数据,聚类效率较低。
PCL 点云聚类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1.三维场景重建: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提取出点云数据中的重要特征,用于三维场景的重建和可视化。
loam原理
loam原理
loam算法是一种用于激光雷达定位和建图的算法,可以同时估计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周围环境的地形。
该算法在ROS和PCL等机器人软件库中广泛应用。
loam算法基于位置和距离的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允许机器人通过多个传感器进行环境感知,从而提高建图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loam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将激光雷达获取的点云数据分为两个部分:地面点和非地面点。
地面点用于建立机器人运动轨迹,非地面点用于建立周围环境的地形地图。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1. 通过欧几里得聚类方法划分出地面点和非地面点。
2. 对地面点进行平面拟合,确定地平面方程。
3. 取激光雷达的当前帧和之前的一帧点云数据,用点云配准算法估计机器人的位姿
和速度。
4. 对估计的运动轨迹进行预测,得到机器人的下一帧位姿。
5. 将当前帧非地面点投射到机器人在下一帧位置处的地平面上,构建地图。
6. 通过点云匹配算法对地图进行优化,提高地图的精度和准确度。
loam算法具有以下几点特点:
1. 实时性好:算法采用基于运动估计的方法,减少了点云配准的时间,提高了实时性。
2. 精度高:loam算法可以同时估计机器人的位姿和速度,提高了定位精度。
3. 鲁棒性好:算法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法,提高了环境感知的鲁棒性。
4. 可扩展性好:算法可以与其他机器人技术结合使用,应用范围广泛。
loam算法在室内和室外环境中均具有较好的建图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导航、地理信息采集、城市规划等领域。
激光点云技术原理
激光点云技术原理⼀、引⾔激光点云技术,⼜称为激光雷达扫描技术,是⼀种通过激光测距原理获取物体表⾯三维坐标信息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激光点云技术在测绘、机器⼈导航、⽆⼈驾驶、⽂物保护等领域得到了⼴泛应⽤。
本⽂将详细介绍激光点云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
⼆、激光点云技术原理激光点云技术的核⼼原理是利⽤激光测距技术获取物体表⾯的三维坐标信息。
激光测距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激光脉冲从发射器到⽬标物体表⾯再反射回接收器的时间差,结合激光的传播速度,计算出发射器到⽬标物体的距离。
激光扫描仪通常采⽤脉冲激光测距技术或相位差激光测距技术。
1.脉冲激光测距技术脉冲激光测距技术是通过测量激光脉冲从发射器到⽬标物体表⾯再反射回接收器的时间差来计算距离的。
当激光脉冲发射后,计时器开始计时,当反射光被接收器接收时,计时器停⽌计时。
根据计时器的读数和激光的传播速度,可以计算出发射器到⽬标物体的距离。
2.相位差激光测距技术相位差激光测距技术是通过测量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相位差来计算距离的。
这种技术需要在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建⽴⼀个稳定的振荡频率,然后测量激光往返过程中的相位差。
根据相位差和振荡频率,可以计算出发射器到⽬标物体的距离。
激光扫描仪通过⾼速旋转的镜⾯或者振镜等扫描装置,将激光脉冲以极快的速度扫描到⽬标物体表⾯。
当激光脉冲接触到物体表⾯时,部分光线被反射回扫描仪。
通过测量反射光的强度和时间,激光扫描仪可以获得⽬标物体表⾯的三维坐标信息。
这些坐标信息以点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形成所谓的“点云”数据。
三、激光点云技术的特点1.⾼精度:激光点云技术具有很⾼的测距精度和⻆度分辨率,可以获得⾼精度的三维坐标信息。
2.⾼速度:激光扫描仪的扫描速度⾮常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量的点云数据。
3.⾮接触性:激光点云技术可以在不接触⽬标物体的情况下进⾏测量,避免了传统测量⽅法对物体可能造成的损坏。
4.适⽤性⼴:激光点云技术适⽤于各种复杂场景和环境条件,如室外地形测量、室内建筑测量、⽔下地形测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1期袁夏等:一种应用于机器人导航的激光点云聚类算法9l则表面的处理能力较差.针对点云数据的特点,本文提出了~种基于点云密度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的聚类算法.这种方法结合了传统的基于密度的DBSCAN算法和近年提出的结合信息编码的鲁棒信息聚类(110bustinfo肌ationclustering,刚C)【11】算法.本文所提出算法不需要预先知道待聚类点云的先验知识,算法参数或者由激光雷达的采样参数确定,或者根据当前数据在线自适应计算得到.由于使用了点云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算法有能力将互相邻接但分布不同的子集区分开.2基于密度和空间分布的聚类原理(Cluste.一ngtheorybased明d蚰sityandspatialdistribution)图l(a)是在一个在室外场景采集的真实环境点云数据,虽然没有颜色信息,但是一般人依然能比较容易地区分出场景中的树、建筑以及地面等基本元素,并且轻易地把一棵树从场景中单独分离出来.图1(b)是一个2维的仿真数据集,人类可以很快地从这些散乱点中发现一个类似矩形的区域和一个类似椭圆的区域,尽管这两个区域是相互邻接且没有明确边界的.图l两类点云数据Fig.1Twol【indsofpointcloudsbuiltbySLASEM目前常见的点云数据理解算法一般先从底层信息开始处理,聚类往往是理解的第一步.首先按照某种规则把点云分割成有意义的子集,再通过分析各个子集的特征来判断它属于什么类别.在激光雷达获得的3维空间点云中,位丁二同一个物体表面的采样点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而物体与物体分界处采样点的分布一般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根据不同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在没有颜色信息的情况下区分不同的物体.DBsCAN是一种基丁密度的聚类算法,该算法需要两个输入参数:近邻半径(DE。
)和最小近邻个数(nMi肌),处理点云数据时这两个参数往往比较难确定,因此该算法不太适合对空间分布不均匀且形状任意的点云数据进行聚类.近年来提出的对C方法是一种较好的针对任意形状点云数据聚类的方法,遗憾的是RIC方法不能单独使用,它是一种在其它聚类算法得到的初始聚类结果的基础上对聚类进行优化的方法.RIC方法虽然优化了聚类结果,但是由于需要先进行初始聚类再作优化,因此降低了整个聚类过程的效率.本文提出的基丁密度和空间分布的聚类算法结合了DBSCAN基于密度的思想和对C基于空间分布的思想,将两个算法互相融合,既改善了聚类结果,又得剑了比RJC方法更高的执行效率.3聚类结果评判准则LVrAC(LvAC:thejudgementruleforclusteringresults)点云中包含的各个物体上的采样点之间不一定有确定的边界,即使对点云进行人上划分也很难得到唯一的聚类结果,冈此首先需要一个评判标准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估.本文采用I,Ⅵ气C(10calvoluInca陆rcompression)评判准贝U,即根据某种数据压缩方法,使得当前聚类子集编码值越小的聚类结果越好,在这个原则-卜.试探某个点是不是属于当前聚类.按照某种选定的分布函数,如果一个新点的加入不增加当前聚类点集的LvAC值,则该点就属丁二当前聚类,否则该点不属于当前聚类.本文采用的算法是基于当前聚类子集的,不是针对整个点云数据的,因此叫做局部、,AC(10cal—W屺)准则,即IM-C.这样做虽然不能从理论上保证得到全局最优聚类,但是提高了算法的效率,更加符合智能机器人导航领域的点云理解需求.下面对I:、,Ac准则给出一个较详细的说明.不失一般性,假设C是空间点集P的一个当前聚类,p(p∈∥)是c中的一个点,,(p)是与c相关的p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它是由p的各维最优概率密度函数,(肌)(f=1,2,…,d)组成的.厂p)的定义和计算见定义2.鉴丁激光雷达采样分辨率有限,不妨假设点云数据各个维度上的坐标都是以整数表示的,这易于通过坐标缩放实现.假设预先选择两种机器人2011年1月但是应用中发现全局DE口。
并不适合点云数据,大部分多线或者面阵激光雷达和PMD一样是以等角度间隔测距的,这样的数据采集方式必然导致采样点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距离激光雷达越近的点越密集,而距离越远的点越稀疏.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计算闽值的方法.假设PMD的垂直和水平角度采样分辨率分别为a和口,根据式(10)可以计算距离激光雷达为,.的两个采样点的垂直和水平间距的理论值:巩=2,.sin詈,如=2,sin譬(10)那么在系统设定的,zMi。
Pts值下,一个采样点的理论DEp。
近邻应为:。
印。
:s\/压亟秀哗:5学c··,(a)场景照片式(11)中参数s是一个缩放因子,以调节实际DEps与理论值的偏差,一般取0<s<1.5.2实验结果图4(a)为摄像机拍摄的场景照片,图4(b)和(c)是分别以深度图像(rangeimage)和3维点云形式显示的PMD数据.深度图像像素的排列和PMD点阵探头的排列一致,像素的灰度级代表了该探头探测到的深度信息.PMD的原始采样分辨率只有64×48,为了显示方便,在以深度图像显示的时候,每个像素都放大了5倍.本文规定原始深度图像中灰度级越人的点离PMD越远,灰度级为0(黑色)的点为测量噪声.在聚类结果图像中相同灰度级的像素属丁同一聚类,灰度级为255(白色)的点为聚类噪声或者测量噪声.聚类过程中认为只有当一个聚类中包含点的个数大于,zMi。
Pcs时该聚类有效,否则这个聚类整体都被认为是聚类噪声.(b)深度图像(c)3维点云图4一个实验场景图Fig.4Anexperimentsce∞图5所示为使用文【10】提出的方法得到的聚类结果,可以看剑此类方法能够发现点云中的平面区域,是一种较好的平面提取算法,但是对于空间分布不规则的非平面区域,由于其表面曲率变化较大,因此无法被成功聚类.另外,这种方法聚类是以平面为基础的,不是以物体为基础的,因此同一个物体会被分割成不同的平面.图5文[10】方法的聚类结果Fig.5nlcclust耐ngrcsultSofreferenc鹭【10】图6和图7为分别使用DBSCAN算法和本文提出算法得剑的聚类结果.实验首先使用DBscAN全局阈值计算方法计算DE∞,取凡Mi。
P18=5,根据式(9)计算得到%。
=O.41,用这两个值作为DBSCAN的参数得到的聚类结果如图6(a),可以看到一帧数据被聚为一类.这显然是因为DEDs值过大引起的,为了减小砘。
的值,改取胛Mi。
弛=3,根据式(9)计算得到DE。
=O.35,但是聚类结果并没有改善.通过实验发现,在DBSCAN算法需要的两个参数中,先确定%。
更适合点云数据,因此取DE∞=O.1m,然后分别取n№Pts为10、5和3,得到了如图6(b)~(d)的聚类结果.从这3个图可以清楚看出PMD采集的点云数据由近及远越来越稀疏的分布特点,图6(b)中只有近处分布较密集的点被成功聚类,远处的点由于DE。
近邻少于10个而都被聚类为噪声,图6(c)中近处较密集的点都被聚到一类,而图6(d)中由于近邻较少,整个场景聚类失败.这个实验证明使用全局DE。
和咒MiIlPcs的方法不适合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点云数据,另外也说明仅依靠密度第33卷第l期袁夏等:一种应用卡机器人导航的激光点云聚类算法(a),lMillPts=5,%=O.41(b),lMinPb=10,DEps=O.1(c)nMinPts=5,D印s=0.1(d)万Mi帆=3,%=0.1图6DBSCAN聚类结果F培.6Theclust甜ngresults0fDBSCAN结果.使用本文提出的算法得到了图8(b)的聚类结果,首先本文算法成功地将地面上一个较大的障碍物分割出来,其次成功地把后面的墙壁和地面区分开.通过表l对比根据DBsCAN和本文算法聚类结果计算的整个点云的IVAc值可以看到,同样的数据用本文算法得到的聚类结果的I眦C值要小于DBSCAN得到的结果.(a)(b)图7本文算法聚类结果Fig.71kclust嘶ngresultoftheproposedmethod进行聚类不能对任意形状点云都得到较好的聚类结果.图6的实验结果说明DBSCAN算法不能很好地处理空间各向异性分布的点云数据.图7所示为使用所提出算法得到的聚类结果,图7(a)中近处的数据得到了和图6(b)一样的较好的聚类结果,同时远处的墙面也被成功地聚为一类,整体上一帧数据都被较好地聚类.同时,本文提出的算法成功地将右下角的木板和地面聚为两类,说明提出算法有能力将互相邻接且密度接近但是分布不同的区域分割开.另一组实验数据的实验结果如图8所示.图8(a)是DBSCAN得到的聚类结果,可以看到,由于地面、地面上的物体以及后面的墙表面都比较规则,距离较近且互相邻接,整个点云的密度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因此DBsCAN算法没有得到满意的聚类表lLvAC值T暑lb.1ValueofL1队C图5(c)图6(a)图7(a)图7(b)L1舱C65564651437150865669虽然图8(b)中本文算法得到的结果较DBSCAN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没有把最前面的地面和其上的一个障碍物的一部分区分开,这是由于该障碍物离机器人非常近,采样密度很高,因此基本上其上的采样点以及与其邻接的地面部分的采样点都被认为是种子点,导致本文提出算法忽略了继续分析它们的空间分布情况.因此根据机器人对环境理解的需要,算法进一步将地面作为一个特别的聚类对象加以处理.当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运动时,地面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信息,基于此,同时参考图8(b)的实验结果,算法在聚类前首先挑选出可能的地面区域.一般情况下,无论室内外环境,位于地面上的采样(a)DBsCAN聚类结果(b)本文算法聚类结果(c)将地面单独处理得到的聚类结果图8另一个实验场景的聚类结果Fig.81Kclustcringresunsof锄omer甑pe血嘴ntsce∞一种应用于机器人导航的激光点云聚类算法作者:袁夏, 赵春霞, YUAN Xia, ZHAO Chunxia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4刊名:机器人英文刊名:ROBOT年,卷(期):2011,33(1)1.B(o)hm C;Faloutsos C;Pan J Y Robust information-theoretic clustering 20062.Gachter S;Nguyen V;Siegwart R Results on range image segmentation for service robots 20063.马秀丽;焦李成基于分水岭-谱聚类的SAR图像分割[期刊论文]-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8(06)4.贾建华;焦李成空间一致性约束谱聚类算法用于图像分割[期刊论文]-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10(01)5.Ester M;Kriegel H P;Sander J A density-based algorithm for discovering clusters in large spatial databases with noise 19966.Shavlik J W;Dietterich T G Readings in machine learning 19907.Daszykowski M;Walczak B;Massart D L Looking for natural patterns in data.Part 1:Density-based approach[外文期刊] 2001(02)8.Hinneburg A;Keim D A Optimal grid-clustering:Towards breaking the curse of dimensionality in high-dimensional clustering 19999.Guha S;Rastogi R;Shim K CURE:An effici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large databases 199810.Zhang T;Ramakrishnan R;Livny M BIRCH:An efficient data clustering method for very large databases 199611.Pelleg D;Moore A W X-means:Extending K-means with efficient estimation of the number of clusters 200012.Jain A K;Dubes R C Algorithms for clustering data 1988本文链接:/Periodical_jqr20110101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