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歌 意 象 大 全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
下面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100个意象擎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如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
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每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
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提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抱柱相传古代一书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书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班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登幽州台歌的意境
登幽州台歌的意境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笔下的佳作。
这首诗描绘了人在幽州台的高处俯瞰美景时所产生的畅快淋漓的感受。
这篇文章将通过对登幽州台歌意境的分析,探讨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历史意义。
一、山川秀美在“北风卷地白草折”一句中,作者生动地描绘出登台时所听到的风声和所看到的景象。
这里的“白草”表现出地势高而寒冷,杂草凋敝的自然景象。
但是,这种自然之美又在峭壁之上展现出了天地之大美。
这种对自然美的欣赏,体现出李白所处的文化时代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风气。
二、至高之台在诗中,“登高而招”和“仰天而长啸”,表现出了登台者所感受到的至高感。
站在这样的高地上,看到了世间的一切,感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存在感。
这种至高感也可以从哲学上解读为对自身理念的一种坚定和自信。
在历史上,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就是文化精英们会到这样的边缘地带来寻找启示或灵感,以此来拓宽自身的思维界限。
三、快乐自由在整首诗的结构中,我们可以分别看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现实和“林放荣城夜,月照扶桑影”的遐想。
这种长期以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让人们总是需要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安放内心的牢固之处。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往往更偏向于关注内心的情感表达和超自然的精神世界。
四、千古文脉登幽州台歌,早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它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首诗既体现了李白的个人情感,又表现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民族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不仅在成为李白时代的脉络,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和优秀艺术形式。
总之,登幽州台歌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个哲学思想和历史意义的化身。
对于爱好文化和历史的人来说,这首诗也一定会成为你对于中国文化理念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高中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含义(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解析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
解析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摘要流行歌曲开始摆脱传统的固有习俗,追求歌词灵性的回归,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位,从北京奥运会里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到国际舞台上的水墨画旗袍,中国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时尚潮流,表现在流行乐坛就是中国风歌曲的日渐兴盛。
中国风歌曲借助古典诗词的手法获得全新的艺术感受,采用现代人的视角对历史文化进行重新审视,选取传统文化元素塑造了歌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是中国风歌曲的总特点。
歌词是歌曲更高层次的追求,探讨它也许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流行歌曲的发展轨迹,为歌词研究带来新的提示和方向。
雁、燕、柳、桥、楼、窗、琴、月等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风歌曲中,因此研究具体意象对中国风歌曲歌词意境的塑造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国风歌词传统文化意象目录引言 (3)1中国风歌曲的兴盛原因 (3)1.1流行中的“中国风”现象 (3)1.2中国风歌曲歌词的特点 (4)1.2.1中国风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4)1.2.2中国风歌词的特点 (4)2 解析中国风歌词中的意象 (5)2.1歌词与意象 (5)2.2具体意象研究 (6)2.2.1“燕”意象 (6)2.2.2“雁”意象 (7)2.2.3“柳”意象 (8)2.2.4“桥”意象 (9)2.2.5“楼”意象 (10)2.2.6“窗”意象 (11)2.2.7“琴”意象 (12)2.2.8“月”意象 (13)3小结 (14)谢辞........................................................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弦的《西厢》《昆明湖》、胡彦斌的《红颜》《月光》、许嵩的《庐州月》《清明雨上》等等,一时间中国风歌曲的创作可谓蔚为大观。
1.2中国风歌曲歌词的特点1.2.1中国风的定义及表现形式流行音乐领域中提到的“中国风”即流行乐风,是新时代的中国音乐。
中国古诗词意象100种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中华古诗中常见词语意象
3、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咏竹》 唐·张九龄)
梅花
坚贞、高尚;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菊花
孤傲、隐逸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陶渊明)
柳
折柳“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萍
多传达惆怅和哀愁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文天祥)
草木
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中华古诗中常见词语意象
意象:就是包含作者情感的东西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词
意象
例句
松、柏
坚贞、高洁(古人对松柏习惯于并称)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刘桢)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其八 陶渊明)
竹子
1、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
飞鸟
自由;淡泊名利,推崇自然的志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 陶渊明)
鸿鹄
因鸿鹄善高飞,常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鸿鹄羣南飞,千里共盘桓。(《西郊杂咏》之十四 清·陈梦雷)
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咏蝉》唐·骆宾王)
猿猴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诗歌常见意象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分别表达什么情感、思想?(用于诗歌鉴赏)在诗歌中,作者笔下的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和发展,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
以下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鉴赏诗歌形象-意象意境篇
之意“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
象离之恨,跃然纸上。苏轼《水龙吟》:“细看
·
意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境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20
·
梧桐
高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之意 象 意 境
梧 桐 —— 遇 秋 先 陨 —— 悲 秋 之 情 —— 孤 独 失 意 者 。 (凄凉悲伤)
23
2、花草类
高
考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专 题
花落:凋零,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
辅导深沉喟叹和哀愁,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 对
古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晏殊《浣溪沙》:“
代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
歌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如:“正是
鉴赏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写
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6
高 菊花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歌
鉴赏之意象畏权菊贵—,—坚临守秋晚而节开—,—凌志冰士傲。霜——不 意 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 境曾吹落北风中。”
27
·
高 菊花
考
专
题 辅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
导 古 代
——隐士。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之意 象 意
它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
诚信 体 主 能有化 李几, 煜多的从愁而《增虞?强美恰诚实诗似人的一》表江词达春中效水的果向诗东句。流:如南“ ”何唐问 ,后君 将 : 愁 一 的 长 无 情 深绪幅 故 时江 形度,喻生 都 无象,《 现 代 汉 语 词 典为觉动 金 刻化因一得的陵不,此江自画在,可该己春面翻以站句,守信用。的水:波确在遂愁词涌切城。成情人浪地楼读流简此感上。着传直刻受眺这它千跟仿到望样,古这佛作浩把令的江回者荡抽人名水到感东象想为 诚 信 ?句一了情流的象样他的的愁出。,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及其相关主题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及其相关主题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有苏轼《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
宋诗哲理诗较多。
古诗分类鉴赏操练(一)送别诗一、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二、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以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四、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五、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上阕前两句用的手法,三四句用句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
下阕借惜春表达了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⑵这是一首送别诗。
“眉眼盈盈处“四个字有两层意思,试作简要分析。
答:(二)爱情诗一、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以及,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和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的情怀,这是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寄托思乡之情是常用的笔法。
0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02
月亮
柳
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演讲人姓名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意象
01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02
“象”——物象、形象。
03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04
什么是意象
谢谢观看
THANK FOR YOU WATCHING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南浦、长亭 ——离别之所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01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02
芳草
浮云
用漂移不定的流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三、爱情类意象
所谓“爱情类意象”是指诗人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的物象。
2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3
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
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诗歌鉴赏之形象、物象、意象、意境
(1)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A、触景生情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 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 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 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 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 “鸟空 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 凄凉之情。
C、以景托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写“不尽”的“边
愁”,结句以景托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 面之后,忽然出现一片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 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意境 壮阔而悲凉。
D、情景分列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 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 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 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 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 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 白色恐怖。
例 1 、王维《山居秋暝》一诗,营造了 怎样的一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朦胧的自我——李白凤诗歌意象赏析
眼 光 投 向 大 自然 , 投 向 乡 野 。 因 此 这 种 田 园 涛 的 存 在 本 身 , 隐 藏 着 涛 人 对 都 市 污 浊 环 境
捌 人事 的 厌 恶 。
[] 作者 :王利 《 2 数据 库基础 与应 用
结 束 语
的 角 度 , 描 写 江 南 水 乡 的 风 情 ,洋 溢 着 温 馨 的 田 园 牧 歌 情 调 。 如 果 把 它 放 在 整 个 现 代 派 创 作 的 系统 去 审 视 的 话 , 从 这 种 田 园 的 恬
淡 风 味 仍 可 找 到 现 实 的 占涩 。 对 于 3 年 代 O
风的 “ 实的音 乐”究 竟是怎样 建陶 的l 朴 呢? 诗 人 的 人性 敏 感 而 易 }冲 动 , “ 那 易 于 冲 一 他
动 激 动 的 气 质 , 对 现 实 反 映 的 敏 感 , 很 适
水面 的浮 萍 被 晚 风拂 去
蓝 天从 水 底 跃 出 小 笛如 ‘ 阵轻 风
单 的 应 用 上 , 其 中在 留 言 表 中 , 设 计 了 一 个 附 加 的 ”审 核 ”字 段 , 开 始 部 存 储 为 ”0 , ” 当 审核 通 过 时 就 从 ”0” 改 为 ” 1 , 在 显 示 ”
的 再 现 ” , 意 象 不 是 荦 纯 的 心 灵 的 抒 发 , 同 时 也 包 括 了形 成 感 觉 的 形 质 。李 门风 是 2 f O} { =
倔 强 的海 J }的孤 岛 树 木是 森 森 的 乃 是 古代 的渔 民
在 沙滩 上 拾 起璀 璨 的 贝 壳
浓 厚的 占风似 的氛 同,引 导读 者至 中国古代 L 水 田 园 诗 中 常 有 的 那 种 无 怨 无 怒 , 超 脱 了 l I
霜降的文学意境诗词歌赋中的秋冬意象
霜降的文学意境诗词歌赋中的秋冬意象霜降的文学意境——诗词歌赋中的秋冬意象霜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位重要节点,标志着秋季即将结束,冬季即将来临。
自古以来,诗人、文人墨客们常以秋冬之际的意象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界变迁的观察和内心感悟。
本文将深入探讨霜降在诗词歌赋中所展现的秋冬意象。
一、秋景初露当霜降的时节来临,大地开始变得寒冷,秋景也悄然变幻。
古人特别善于用生动的描写来描绘霜降季节的景色,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摹,表达出一种萧瑟、深沉的美感。
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他通过“银烛秋光”、“轻罗小扇”等描绘手法,将秋夜的凉意和寂静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写道:“银河已断彩云飞,此夕正清秋月宵。
千里共婵娟。
”他以“银河已断彩云飞”表达了霜降后秋月的明亮而清冷,以及久违的纯净与寂静。
二、秋收冬藏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霜降时节也标志着秋收的结束和冬藏的开始。
古人通过描绘秋收的壮丽场景和农民的辛勤劳作,折射出对自然界循环变化的感慨和赞美。
晚清诗人林则徐的《秋》中写道:“几点离离暮烟霞,白云郁郁郁葱葱。
渔阳鼓校芳尘静,凭君一曲赴春风。
”他以“几点离离暮烟霞”表现出秋收时的辽阔田野景象,以及农民辛勤劳作的一幕幕。
元代范成大的《岳阳楼记》中也融入了秋收的意象:“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澥震雷霆。
”三、寒冬凝冻霜降过后,大地逐渐进入严冬季节,冰雪的凝结成为了描绘寒冷冬景的常见手法。
古人以其丰富的联想和感知,将冬天的景象描绘得如诗如画。
唐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写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他借用了冬天少见的花朵绽放景象,描绘了一幅如梦似幻的冬日景致。
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写道:“抚慰遗民胜累积,余辉远近正离别。
前村后村寒竹翠,红颜白发见人情。
中国诗词歌赋大全
中国诗词歌赋大全《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衍生注释:“床”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井栏,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疑是地上霜”,诗人在恍惚间将月光错看成地上的白霜,这种错觉描写得很生动。
二、赏析:这首诗写得非常简洁却极具感染力。
诗人李白在异乡的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那一瞬间产生了如同霜雪的错觉。
然后他抬起头望着明月,明月在中国文化里常常与思乡联系在一起,这一抬头的动作,仿佛是在寻找与故乡的联系。
最后低下头陷入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短短二十个字,就把客居他乡之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是妙笔生花。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他一生渴望入仕,却又仕途坎坷,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的诗歌题材丰富多样,很多都表达了他的理想、抱负以及对人生的感慨等。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小张去外地旅游,夜晚住在一个很偏远的小旅店里。
晚上,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那一瞬间,我就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
我对小张说:“你看这月光,像不像李白诗里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啊。
”小张说:“是啊,这时候在外地,还真有点想家了呢。
”就像李白在异乡看到月光就思乡一样,我们在这陌生的地方,看到相似的景色,也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来。
这诗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们思乡的那扇门。
《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衍生注释:“渚”是水中的小洲。
“落木”就是落叶,比用“落叶”更有萧索之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点明距离家乡之远,“悲秋”是因为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人的悲愁情绪,“常作客”表示长期漂泊他乡。
二、赏析:杜甫的这首《登高》堪称律诗中的典范之作。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唐代边塞诗歌:意象宏阔,气势豪迈王世春
《 祖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国 啊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 亲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wō);
爱 的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
祖
是绯红的黎明
国 》
舒
正在喷薄;
婷
—— 祖国啊!
同学们,今天的唐代边塞诗之旅到此结束!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愿我们阔步豪迈, 奔向远方 ……
推荐阅读: 1、《出塞》 王昌龄·唐 2、《塞下曲四首》 常建·唐 3、《燕歌行》 高适·唐 4、《陇西行四首·其二》陈陶·唐
角度?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意象 情感 语言
小结
意象宏阔,气势豪迈展现的是大唐全盛时期的巍巍雄风!
唐代边塞诗,历经千年传承,跨越千年时空,至 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折柳、金鼓、 玉鞍、剑
雪山、孤城、 玉门关、黄沙、
恢宏开阔
金甲
为国效力 誓死破敌 建功立业 豪迈旷达 豪迈旷达
豪迈旷达 忠君报国
语
多用壮词(豪气放势词豪汇迈、粗狂词汇)
言
悟读深化,形成共识
今天,我们从 意象 、情感和语言(风格) 角度, 赏析了唐代边塞诗,感受到了他们的——
意象宏阔
气势豪迈
自主学习,拓展巩固
文本1
凉州词
意象
(唐)王翰
葡萄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 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琵琶 马 沙场
常见古诗歌愁苦类意象及含义
常见古诗歌愁苦类意象及含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⒈梧桐。
凄凉悲伤,愁思的象征。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⒉芭蕉。
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⒊斑竹/湘妃竹。
泪水,悲伤。
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⒋木叶。
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⒌流水。
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⒍猿猴。
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⒎乌鸦。
衰败荒凉。
也代小人。
⒏燕子。
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因眷恋旧巢的习性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⒐杜鹃鸟/子规/杜宇。
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⒑鹧鸪。
“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旅人的羁旅愁怀和旅途艰难。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代表着离愁伤感。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预示着伤感和没落。
⒒寒蝉。
悲凉,离愁别绪。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也有高洁之意。
⒓斜阳/夕阳/落日。
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分隔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意象大全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意)。
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这些在诗歌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就是意象。
对于今天的中国古典诗歌爱好者来说,从意象入手来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不失为一条捷径。
笔者搜集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稍加整理说明,希望对大家阅读和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有所帮助。
1.飞鸟:自由的灵魂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曹植有“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九愁赋》)的感叹,闺中小姐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现“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高亢之音。
生命的缺撼在艺术中得到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
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
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
“诗佛”王维“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诗句,与此意境相似。
宋代文豪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自请放外任期间,则有“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的词句。
他们在诗词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但是从“卧视”“欹枕”之语中,我们可以体会他们内心的平静怡然。
“没”是一个延续性动作,表明诗人的目光追随飞鸟,看了很久,诗人精神的翅膀也许正随之自在地飞翔;飞鸟隐没在天际,平淡无奇的现象中,体现着诗人与自然的那份和谐、认同之感。
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愿与悠闲自在的鸥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
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辞官回乡后,则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
众鸟安居巢中,诗人爱其庐宇,人鸟之间有种幻化为一的感觉。
历代表现人鸟和谐相处的诗句很多: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与。
(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杜甫《江村》)无机终日狎沙鸥,得意高吟景且幽。
(李中《思九江旧居》)诗人不仅与鸥鸟为友,还要与它们定下永远相守、忘怀世事的明约,北宋黄庭坚的《登快阁》可以说是“盟鸥”诗中最著名的一首: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水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在处理完公事之后,诗人于傍晚时分登上快阁,落水千山、澄江映月的壮阔美景,让他生发出乘扁舟、弄长笛、归隐江湖的愿望。
继他之后,南宋诗人屡有“盟鸥”之作: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
(姜夔《庆宫春》)但这种能够跳出自身局限、与大化同一的境界,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芸芸众生有的是烦恼:他们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战乱灾荒而漂泊……夕阳西下,薄暮冥冥,飞鸟纷纷返回故林的场景,触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愁肠!在中国古诗中,飞鸟意象经常与乡愁主题联系在一起: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曹植《情诗》)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玉台新咏艳歌行》)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背归鸿,去吴中,回道彭城,清泗与谁通。
(苏轼《江城子别徐州》)翔鸟高飞云天,行士却羁于徭役;堂前燕子冬藏夏现,兄弟三人却漂泊异乡;入春以来,大雁飞回北方,出使南国的诗人却迟迟不能北返;苏轼将由徐州南下杭州,正与北飞的鸿雁背道而驰……飞鸟依物候变化自然而自由地来去,比照出人世间的无奈与辛酸。
这类诗中最著名的恐怕当属有“百代词祖”之称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词相传为李白民做,缠绵悱恻的情感蕴含在每一个景物之中:远树含烟,寒山苍碧,昏暝暮色渐渐笼罩高楼,使登楼望远之人倍增忧愁。
他在白玉的台阶上久久伫立,只见鸟儿迅疾滑过天空,飞返故巢。
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够回到故乡该多好啊!可是故乡是那么遥远,那一路之上,不知要经过多少座长亭,多少座短亭!有人认为《菩萨蛮》从女性角度着笔,是一首望远怀人的思妇词,这也可以解释得通。
这位忧愁的女子祈盼丈夫归来,偏旁晚时分,看到山外觅食的鸟儿回巢,在心中为丈夫暗计归程。
家人盼归主题下的诗篇与游子思乡诗形成对应,飞鸟也是其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比如“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的飞鸟的诗人看来都是快乐自由的。
天遥地阔中一只飞鸟,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种孤独漂泊的感情,无疑正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处,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陆游《秋思》)以飞鸟比喻人生,苏轼有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辙(字子由)原诗有“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之语,苏轼的和诗即从“雪泥”引发,变实为虚,创造出“雪泥鸿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在人心中留下的痕迹。
雪泥上指痕还在,如诗人心中记忆犹存,然而那只鸟早已不知飞到哪里,保存着昔日记忆的诗人兄弟也已历经磨难。
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
2.青山:身与心的家园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从人与青山的自然关系来看,山脉通常是人类居住环境中最恒定、最醒目的存在之一,故乡山脉的轮廊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已《送休师归长沙宁觐》),“青山”在诗歌中常带有故乡居所的象征意义: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后。
战乱中诗人与朋友一同离开故乡,漂泊江南;战乱后诗人送朋友北返,自己却要独留南方。
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
“他乡生白发”,是他们共同的命运;“旧国见青山”则是诗人对友人回到故乡的想像:友人虽然可以回到故乡,可是田园庐舍已成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迎接游子的归来。
青山白发的颜色对比极为净洁醒目,含蓄地表达了重回故乡的喜悦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而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
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
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与凡人消失净尽,是非成败转头皆为空幻;夕阳无数次映红天空,惟有青山在大地上依旧绵延。
相比之下,人的身形渺小得仿佛沧海一粟,人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电光石火,饮酒笑谈的放达之中,终有一丝抹不去的苍凉。
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青山的亘古不移为人们提供思想的参照物,启发人们超越俗世名利,也往往导致人们迷失于历史的虚无。
诗歌中的青山意象始终交织着诗人们这种矛盾的心态与感受。
不过,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
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他好像在故意卖关子,其实已经透露了栖居碧山的理由——“心闲”;青山给他一片纯净的天地,他把青山当成知已,与之“相看两不厌”(《独坐敬亭山》),甚至有死葬青山之志。
清代诗人查慎行则把“青山”视作情意相投的老朋友:“青山淡如故人,何可经时不相见”(《入兖州境望徂徕山》)。
在伤口中最频繁地提到青山意象的当属宋代词人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生查子独游西岩》)连绵青山似乎欣赏高洁之人,有心和他交谈;词人想招青山来到身边,青山无动于衷,他只好自己搬到靠山的溪边居住。
他有一首著名的《贺新郎》,词的上片是这样的: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此时被投闲置散,徒伤老大,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的朋友,只好把青山当作知已。
情,自是词人之情;貌,本是青山之貌。
作者把自己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宁愿落寞,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他非常喜欢使用“青山”一词,而且喜欢用“妩媚”来形容青山,“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在他笔下,青山意象极富于人情味儿,甚至带有几分幽默之感。
诗人们喜欢以“青山”意象入诗,其原因除了山性的深隐旷达、山色的亘古不改,也不排除他们对“青”字本身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