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21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21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再读诗歌,品味深意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 已经找到他心中的桃花源, 不复苦恼和忧愁,这首诗中 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这是 为什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内心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志士
生死之悲 士不遇之悲 羁旅、离别之悲 孤苦之悲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提示:掷、骋这两个字妙在何处?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1张PPT)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学习材料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学习材料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学习材料环节一:课前热身:猜猜看,下面各诗句的作者分别是谁?(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环节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感知诗人的形象特征问题:诗歌的诗眼是哪个词?结合诗句描绘诗人的形象环节三:探究诗人悲戚的原因,解读诗人的人生抉择问题1:诗人内心“悲戚”的原因是什么?问题2 :陶渊明“志”在何方?(结合下面陶渊明的诗句解读陶渊明的志向)(1)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杂诗(其五)》节选注:[1]欣豫:欢乐。

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2]骞(qiān):飞举的样子。

翮(hé):羽翼。

骞翮:振翅高飞。

翥(zhù助):飞翔。

(2)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读<山海经>》注: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刑天是炎帝的战将,武艺高强,勇猛善战。

在炎黄帝战争中贡献非常,在与皇帝的独斗中被黄帝斩下头颅,而没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3)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

——《咏荆轲》问题3:陶渊明为何志“不获骋”?结合材料分条概括(小组合作探究,形成文字)补充材料:1、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一单元 一剪梅 Word版缺答案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一单元 一剪梅 Word版缺答案

古诗文选修导学案使用时间:12月编制人:宝国华校对人:李松岚备课组长:宝国华主任《一剪梅》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1 朗读法。

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

2 研讨探究。

理解诗句,领会典型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注意到学习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增强对语言文学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女词人思想感情的感受,欣赏人间真情。

学习重点读文句品味音韵美、赏析意境美学习难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领会各种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温故知新1、介绍词人和写作背景“学其诗,就得知其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而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由于身世及时代变化的缘由,风格顿变。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书下注释写作背景: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jiélí)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2、复习学过的词《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合作探究1、通过朗读,体会本词要表达的是什么情?2、作者如何表现自己的这种感情?3、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作简要的赏析。

(可从诗句所抒发的情感、诗句的语言特色或者是诗人所采用的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

)课堂拓展:对比《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变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陶渊明的诗歌,通常能揭穿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首诗以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

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

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

2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过一定数量的陶渊明的诗歌,对陶渊明有一定认识。

但大多认识集中在热爱田园生活,厌恶官场方面,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知之甚少。

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只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使学生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只有反复朗诵品尝诗句的意思,才能明白诗歌抒发的悲恸寂寞的心情。

3重点难点1.学习诗人表达“悲悽”之情的方法。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3.理解诗人的人生选择,感受诗人悲悽的情感。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认真阅读,整体感知(一) 导入:回忆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的形象。

请先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发言。

回答时,请先背诵相关诗文,然后发表你的观点。

示例:《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安贫乐道,及时行乐,回归田园,热爱自然,厌恶官场。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隐居的榜样,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归宿。

许多士大夫在官场失意之后,往往从陶渊明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他真的不再矛盾和痛苦了吗?让我们在《杂诗十二首(其二)》中寻找答案。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一单元 拟行路难 Word版缺答案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一单元 拟行路难 Word版缺答案

古诗文选修导学案使用时间:11月编制人:宝国华校对人:李松岚备课组长:宝国华主任:《拟行路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生平,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二.学法指导1.阅读策略:诵读法2.思考策略:背景解读法三、知识链接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这是两千多年前由孟子提出的欣赏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这个方法的意思是用读者自己的想法去揣度、推测诗歌作者的本意和思想情感。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1、作者介绍:鲍照,南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主要成就: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梅花落》。

辞赋:《芜城赋》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之一。

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

2、写作背景:“才秀人微,取湮当道。

”——钟嵘《诗品》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4.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科目语文Leabharlann 年级高三班级
时间
题目
杂诗十二首(其二)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杂诗十二首(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杂诗十二首(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写作指导】本文是一篇关于“杂诗十二首(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的文章,可以采用以下结构:选诗目的、选诗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来展开写作。

【参考范文】杂诗十二首(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选诗目的《杂诗十二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建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人生真理的思考,包含了诗歌的锻炼和文化知识的拓展,在高二选修课程中选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选诗背景本课程是一门以文化纵览为主线,兼顾文学欣赏、批评鉴赏的一门课程,选修了王建的《杂诗十二首》,旨在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探究时代背景下的文艺现象,审美价值判断和美学鉴赏能力也是本课程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全面、客观、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熟悉唐代诗歌的典型特征,特别是王建《杂诗十二首》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和成就;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文学批评和分析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意识和享受艺术之美的能力,使学生尊重人性、尊重生命,珍惜并关注当下生活。

教学重点1.熟悉唐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客观地认识时代背景下的文艺现象2.了解王建《杂诗十二首》的历史地位和其在唐代文学史的地位,尤其是其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和创新3.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文学批评和分析能力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挖掘诗词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鉴赏和分析2.如何能够想象和把握唐代文学艺术的语言风格和审美精神,在审美上有所获得和提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美术图片或幻灯片,包括金色的唐三彩、唐成化大明宝船等,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化艺术的兴趣,为诗歌鉴赏及后文伏笔。

二、了解尝试(10分钟)给学生介绍王建的相关背景及生平经历,概括他的创作特点,方便学生了解《杂诗十二首》诗歌和其人生几乎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杂诗十二首(共15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杂诗十二首(共15张PPT)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作业 收集陶渊明的诗歌,找出他首(其二) 陶渊明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 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是离他辞彭 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兴理荒秽,带月 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 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 。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 息。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 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 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 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 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 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 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 即在于此。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 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 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 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 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 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 不到施展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体音 会整首诗歌独特的艺术构思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 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 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 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 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 ,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 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 意义。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一单元 蜀相 Word版缺答案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一单元 蜀相 Word版缺答案

古诗文选修导学案使用时间:10月编制人:解山丽校对人:焦海楠备课组长:宝国华主任:蜀相【课标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学习目标】1 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体会炼字技巧。

【自主预习】使用说明:本学案适合全体学生学法指导:上网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结合书下注解自主完成预习自测;小组合作完成探究部分教材导读: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2 了解杜甫的作品“三吏”:“三别”:背写高考必备的篇目:《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预习自测:朗读指导:①读准字音②把握节奏③注意格律④掌握基调熟读并朗诵此诗我的疑惑:我的发现:【合作探究】1首联对郁郁葱葱的柏树描写有什么作用?2颔联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3颈联中写了诸葛亮的那些功绩?这样概括你认为准确吗?4尾联中的“英雄”指什么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此诗写诗人在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改为“武侯祠”或“诸葛亮”行吗?谈谈理由【课堂检测】1鉴赏诗歌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作品杂诗十二首(其二)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作品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篇诗歌为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推荐作品,通过了解作家来更好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陶渊明的作品在高一年级已经学习过,但是本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以前学过的陶诗的情感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来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矛盾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成长有指导意义。

经过高一年级的一段时间学习,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鉴赏的能力,情感把握还可以,但具体分析鉴赏稍欠缺。

所以安排小组合作逐句研究分析诗歌,培养学生从短小的文字当中体会旷远的意境和要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结合陶渊明生平,感受诗中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师生梳理诗意,品析诗人写作缘由,探究诗人的情感归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提供参考。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朗读品味诗句意思,理解诗中抒发的时光流逝、孤独寂寞、壮志难酬的悲寂之情。

难点: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理解作者的矛盾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点点滴滴,还有诗和远方。

古典诗歌当中蕴含着感召生命的感动,在这种感召当中积蓄了伟大诗人的所有智慧、品德、修养……所以我们在学习诗歌时要把握诗人的情感。

诗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学们也要学好诗歌,把诗歌传承下去。

今天就来学习一首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

(二)初赏诗歌,品其诗意1.回顾之前学习的陶渊明的作品,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

PPT展示《归园田居(其一)》。

提问表达情感:官场的黑暗不自由,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他选择归隐田园,独善其身。

PPT展示《归园田居(其三)》。

提问表达情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自读《杂诗十二首(其二)》,参照注释,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第一单元 推荐作品 篇目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第一单元  推荐作品  篇目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

的两晋时代,他
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 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 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 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 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 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 和田园诗三大类。
的积累,人们思想活跃,许多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之心很强, 他们四海游学,广泛交际,遍览祖国名胜山水。于是,以山水
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也随之兴盛起来,诗人们以歌颂祖国山 川壮丽抒发壮志豪情,以描写田园闲适静美表现社会和平安定。
由于唐代取士较为重视声名,一部分直接求仕困难的知识分子
往往由隐而仕,走所谓的“终南捷径”。他们在隐居生活中, 常常水登山抒怀寄傲,游园写景乐隐怡闲。又加之唐初佛道盛 行,文人们或隐遁山水虔诚向佛,或游历山川求仙访道,有更 多机会接触自然,因而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
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起笔四句,展现出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 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河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 上下,体现了陶渊明的襟怀。日落月出,为下文写“日月掷

去”的悲慨设下伏笔。“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 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 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因不能够 入眠,才体会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
(二)作品:《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
花源记》。 (三)评价:东晋诗人。
寻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 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作选择,心情很矛盾。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一单元 湘夫人 Word版缺答案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一单元 湘夫人 Word版缺答案

古诗文选修导学案使用时间:10月编制人:宝国华校对人:李松岚备课组长:宝国华主任:《湘夫人》导学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教学重点】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知识链接】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背景介绍]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洞庭湖有中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重难点回顾】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袅袅()白薠()罾何()澧有兰()沅水()骋望()余褋()潺湲()西澨()罾何()九嶷()擗蕙櫋()荪壁()兰橑()罔薜荔()搴汀洲()()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2) 目眇眇兮愁予使发愁(3)袅袅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4)登白薠兮骋望(5)与佳期兮夕张(6)荒忽兮远望(7) 观流水兮潺湲(8) 疏石兰兮为芳(9) 遗余褋兮醴浦(10) 聊逍遥兮容与(11) 罔薜荔兮为帷(12)擗蕙櫋兮既张3、默写下列句子袅袅兮秋风,沅有芷兮澧有兰,时不可兮骤得,鸟何萃兮苹中,长太息以掩涕兮伏清白以死直兮4、翻译下列句子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分析赏读课文】1、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四句各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的情况?表现了湘君怎样的情感?3、第三段详细描写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4、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这四句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湘君怎样复杂的心情?【探讨诗歌主题】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用学过的知识,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理由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知识提升】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题龙阳县青草湖①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湖,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辉压星河注:①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题目中说“青草湖”,而诗中又写“洞庭”,是因为两水相连相通(1)作者在诗中运用了怎样的创作手法?展开了哪些奇妙的想象?(8分)1)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开头一句用一“老”字,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青春易逝,并进一步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写自己在银河上荡桨,船舷周围是一片灿烂的星河,这一想象更加瑰丽奇妙此篇是晚唐诗人唐温如唯一的传世之作关于这位作者,历史上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这首诗倒很象是他的一幅自画象,读过之后,诗人的精神风貌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诗题中的“龙阳县”,即今湖南汉寿“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诗题中说“青草湖”,而诗中又写“洞庭”,是因为两水相连相通的缘故这是一首极富艺术个性的纪游诗一、二两句,诗人即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递出真实的感情“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两句中一个“老”字不可轻易放过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不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吗?诗人悲秋之情隐隐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说,而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发人深思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的了而今日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了客观世界如此,诗人自己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自然尽在不言中了一个“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谓达到神而化之的地步再看三、四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入夜时分,风停了,波静涛息,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晚上,手不释杯,一觞一咏,怡然自乐,终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感觉,渐渐地渗入了诗人的梦乡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诗人将梦境写得如此美好,有如童话般地诱人然而,“此曲只应天上有”,梦醒时,留在心上的只是无边的怅惘一、二句写悲秋,未必不伴随着生不逢时、有志难伸的感慨;这两句记梦,写出对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梦境切合实境,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正相关合,显得真实可信;梦无形体,却说清梦满船,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把幻觉写得如此真切;从梦境的清酣,不难觉察出诗人对于摆脱尘嚣的愉悦,记梦而兼及感情,则又有暗中传神之妙古代写梦的诗不少,但象这首诗这样清新奇丽而又含蓄丰富,却是并不多见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无一笔粘着,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诗人着意于真情实感的表现而并不拘守于形貌之似,因而写来不拘一格,超尘拔俗无论写景叙梦,都有虚有实,惝恍迷离,诗境之缥缈奇幻,构思之新颖独特,为前人诗作所少见。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苦斋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苦斋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作者章溢 (1314 —— 1369) ,明初大臣,元末农民起义时与刘基平辈朱元璋聘用。

刘基 (1311 —— 1375) ,元朝末年进士,明初大臣、政治家、文学家。

朱元璋称帝,把他比为诸葛亮。

二、解题“在旧社会,士医生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就是平时说的书斋。

为了表示高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讲解文字。

一般称为什么斋记。

记能够由自己写,也能够请别人写。

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

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重视写光景部署;一是斋的意义,重视写主人的胸怀。

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

而且写得比较优异。

斋,屋舍,一般指书斋、学舍。

记,记录事物的文章。

此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看出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

补充(书斋雅趣):老学庵: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叫“老学庵”。

据陆游在《老学庵诗》自注中说:“予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

饮冰室: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斋。

“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形容心情忧愁,内心烦躁,故而饮冰。

以此命名,表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绿林书屋:1924 年,鲁迅寓居北京阜城门外西三胡同,由于鲁迅支持学生运动,被当时的“正人君子”诋毁为“学匪”,所以鲁迅就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绿林书屋”,意思要和他们抗争终究。

(名号志趣:)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当官时倡议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 ,自号“稼轩” ;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鄙视;欧阳修晚年自号“ 六一居士” ,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自己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味;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 六如居士” ,“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11 / 3三、读课文正音四、翻译课文五、梳理课文第一段:起笔交代苦斋之所属,并从其环境、天气与植物特点的简单介绍中,说明“苦”的由来。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学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学案设计

《杂诗十二首》学案(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才及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

②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2.过程和方法:①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

②合作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3.情感与态度:①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②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二、导读1、了解作者。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 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2、解题:杂诗:(1)随感而作的无题诗;(2)杂体诗。

即兴而作,随心而述。

3、背景: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杂诗十二首》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高中语文精品导学案:人教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3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

高中语文精品导学案:人教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3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

第3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王国维曾经把诗人分成“主观之诗人”和“客观之诗人”,他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但即便是最为纯粹的诗人,其主观之情也往往带有强烈的客观现实的影子。

我们学习这几首诗词,要注意结合作品中的描写,体悟诗人表达的感情,注意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体会作品的艺术成就。

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国魏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其代表作。

阮籍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年轻时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

但他所处的东晋社会,正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寒门庶族则遭到无理的压制。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他的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杂诗十二首》即创作于此时,反映了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

陶渊明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后来,诗人李白游览越中,有感于此事而作《越中览古》。

李白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后来赵明诚因官外出,李清照对他无限思念而作了这首《一剪梅》,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李清照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

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著名文学家。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选修导学案使用时间:11月编制人:盖淑梅校对人:焦海楠备课组长:
宝国华主任:
杂诗十二首(其二)学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一、知人论世: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2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恨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他用客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的生活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有《陶渊明集》。

二、整体把握:
诗中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属于材料的部分是。

试着概括本诗的主题。

三、导读:
1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沦”意为,“西河”意为,“景”意为。

首四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思考:首四句写日落月出,昼去夜来,这为下文的哪句话埋下了伏
笔?。

2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上四句写昼去夜来,暗示“日月掷人去”。

而“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则是从角度,暗示“”。

这时,夜已深沉,凉风习习吹进房户,诗人突然感觉到了。

气候变了,莫非真到了季节更替的时节?此时,诗人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愈觉秋夜。

既长夜难眠,诗人该如何消遣呢?或许,可以找个知心人来倾吐一下隐藏在内心的苦衷吧,可是“”,谁能理解我,又去哪里找这样一个人来交谈呢?那就借酒消愁吧,于是诗人“”,独酌索然,那就与自己的影子对酌吧,是我在举杯劝影,还是影子在举杯劝我呢?
次六句通过写诗人在秋夜的所感、所做,表现出了诗人的心境。

这里的“”字带有双关意,一指天气,一指内心。

“夕永”之“永”意为。

“欲言无予和”从句式考虑,特殊在哪里?。

3、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末四句是这首诗的。

“”也正是诗人长夜难眠,苦闷、悲戚的原因。

其中,“掷”有抛、甩、弃等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骋”意为驰骋,这里有
之意。

“骋志”意思是。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有限,诗人空有远大志向却得不到施展。

于是,“”愈迅速,则“”的悲哀愈深重。

也正因为此,诗人
“”。

4、试翻译这首诗的内容。

5、质疑:你还有疑惑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6、直击高考
阅读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与本诗,试从意象、艺术构思、意境、情感四个角度中的任意两个方面比较两首诗的不同,并说明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自己的忧思的?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杂诗十二首(其二)学案答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一整体把握:
诗中表达主题的句子是“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属于
材料的部分是1—10句。

试着概括本诗的主题光阴流逝却壮志难酬的悲慨。

二导读:
1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沦”意为落下,“西河”意为西山,“景”意为“影”即月光。

首四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出了一幅阔大、苍茫的秋夜景象。

太阳已沉下西山,素洁的月亮从东岭升起,月色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无极的夜空一片空明。

※思考:首四句写日落月出,昼去夜来,这为下文的哪句话埋下了伏笔?“日月掷人去”
2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上四句写昼去夜来,暗示“日月掷人去”。

而“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则是从时节变换的角度,暗示“日月掷人去”。

这时,夜已深沉,凉风习习吹进房户,诗人突然感觉到了枕席之冷。

气候变了,莫非真到了季节更替的时节?此时,诗人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愈觉秋夜漫长。

既长夜难眠,诗人该如何消遣呢?或许,可以找个知心人来倾吐一下隐藏在内心的苦衷吧,可是“欲言无予和”,谁能理解我,又去哪里找这样一个人来交谈呢?那就借酒消愁吧,于是诗人“挥杯劝孤影”,独酌索然,那就与自己的影子对酌吧,是我在举杯劝影,还是影子在举杯劝我呢?
次六句通过写诗人在秋夜的所感、所做,表现出了诗人苦闷、孤独的心境。

这里的“冷”字带有双关意,一指天气,一指内心。

“夕永”之“永”意为长。

“欲言无予和”从句式考虑,特殊在哪里?宾语前置。

3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末四句是这首诗的主题。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也正是诗人长夜难眠,苦闷、悲戚的原因。

其中,“掷”有抛、甩、弃等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岁月无情,时不我待。

“骋”意为驰骋,这里有施展之意。

“骋志”意思是大展宏图。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有限,诗人空有远大志向却得不到施展。

于是,“岁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的悲哀愈深重。

也正因为此,诗人“终晓不能静”。

4、翻译
太阳落下山去,皓月从东岭升起。

月光放射万里清晖,广大的夜空被照耀的十分明亮。

秋风吹来进入房中,夜里枕席上感到阵阵寒冷。

气温变化让人醒悟到时节变化了,不能入睡才感觉到秋夜的漫长。

我要倾吐心声却无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孤影对饮。

时光飞逝,
从身边走过,我空有壮志却得不到施展。

想到这些,心里满怀悲凉,直到天亮心里也不能平静。

6、直击高考
答案:意象:前者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也象征志趣的高雅、品行的高洁。

孤鸿、翔鸟象征内心的孤寂。

后者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作者的胸怀。

艺术构思:前者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后者,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意境:前者清幽冷寂,后者空阔冷清。

情感:前者孤独苦闷忧愤,后者时光流逝、壮志难酬、孤独寂寞
主要是通过动作和一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忧思,“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是他的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