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

合集下载

在中医中辨证的名词解释

在中医中辨证的名词解释

在中医中辨证的名词解释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之处在于辨证施治。

辨证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也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石。

在中医中,辨证可以理解为根据患者的病症、体征、脉象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气血、脏腑等方面的病理变化,进而确定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一、辨证的含义辨证一词由辨和证两个字组成。

辨,是辨别、识别的意思,即通过仔细观察、辨别出病情的本质;证,是指疾病的症状、体征等表现形式。

因此,辨证即辨别疾病的真实面貌、判断病机的过程。

二、辨证的目的辨证的目的在于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在中医理论中,病因病机的认识与西医的病因病理机制存在差别。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体质失调、气滞、湿热等因素有关,治疗则是通过调理气血、清除湿热等方式来达到疾病的防治目的。

三、辨证的方法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

望即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表面的表现;闻即倾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其他方面的信息;问即询问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伴随症状等;切即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脉诊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

四、辨证的分类在中医中,辨证可以分为病位辨证、病机辨证、病因辨证等。

病位辨证是指确定病变发生的部位,如肺热证、胃寒证等;病机辨证是指辨别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理机制,如湿热痰阻证、气滞血瘀证等;病因辨证是指明确病因的来源,如外感风寒证、内伤情志证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辨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能够使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有更全面的认识。

五、辨证的意义辨证是中医的核心,其意义在于明确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比于西医的病理分析,辨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精神状况、舌苔变化、脉象特点等。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六、辨证在中医传承中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在某种程度上遭受到了质疑。

为了使中医得以传承,辨证在中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辨证的书籍

中医辨证的书籍

中医辨证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中医辨证的书籍推荐:
1. 《中医辨证归纳》:作者为钱杏坤,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中医辨证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辨证的方法与规律。

2. 《中医临床辨证指南》: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收集了大量的辨证经验和临床案例,是中医诊疗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3. 《辨证论治临床指南》:由杨海锋、徐桂香等主编,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编写的辨证论治指南,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了具体的辨证论治方法。

4. 《中医辩证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编写,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辨证学的理论基础、方法论与实践技巧。

5. 《中医辨病识治实用手册》:由董金鸿著,整理了常见病症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实用。

6. 《辨证施治学教程》:由陈玲娴主编,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初学者和进修者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医辨证的理论与实践,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学习程度,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

中医学课件:第六章 辨证

中医学课件:第六章 辨证
治法:和里。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①表未解、邪入里 ②病邪同犯表里 ③旧病未愈、复感外邪。
2、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 由里出表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1、疾病特点 新病、外感、病程短、病情 轻、病位浅—— 表证
久病、外感 、内伤、病程长、 病情重、病位深---里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的纲领
(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病势趋向)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一)表证
原因:六淫 皮毛 口 机体、外感病 初期。 特点为: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临床表现:恶(风)寒、发热、舌苔薄 白、脉浮为主。兼头身痛、鼻塞、流涕、 咽痛、咳嗽等症状。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被遏、正邪相争 治法:宜肺解表 辛温——麻黄汤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2、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 脉浮 ——表证
只寒不热或只热不寒、舌 质、 舌苔改变、脉不浮、 脏腑 病变为主、涉及范围广、 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里证
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二、寒 热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为阴邪、主指疾病的阴寒的性质。 热为阳邪、主指疾病的阳热性质。 寒热是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阴虚则热” 偏衰的病理表现 “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寒证:阴盛或阳虚的表现 热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
第六章 辨证
学习 目的
1、基本掌握证、辨证、 八纲的基本概念;八纲证 侯及鉴别要点。
2、初步熟悉脏腑辨证的含义及脏病辨证、 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的部分内容(心 气、血、阴、阳虚证、心火亢盛证,风热 犯肺、肺阴虚证,中气下陷证,肝气郁结 证,肾虚水泛证,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证。
3、了解八纲各证间的关系及其他内容。

第七章 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

第七章 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

中篇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简称“证素”),然后概括为完整的证名。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结合病性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再进一步归纳为阴证、阳证两大类。

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证候,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与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阴或阳。

因此.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是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

虽然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临床上各种证候只是划分为八个孤立而毫不相关的、界限分明的区域,而是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

因此,对于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候类型。

辩证论治的名词解释中医

辩证论治的名词解释中医

辩证论治的名词解释中医
辩证论治,中医名词,指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辩症,然后依据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学说,进行辨证,再根据证候的实质,确定相应的治法,选择适当的药物,或针灸、拔罐、推拿等,实行治疗。

辨症,是指以辨证论治的思想为指导,将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搜集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分析,从而区分出不同疾病的分析方法。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中医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二者经常互相转化,而阴阳的转化趋势则可以用五行学说进行解释。

同样,脏腑经络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而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络可以联系脏腑器官之间的联系,使它们相互协调运作。

病因是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而病机则是指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中医认为,病因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

外因是指来自外部环境的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内因是指由人体内部因素引起的疾病,如七情六欲、饮食失调、劳逸失度、年龄衰老等。

根据病因和病机不同,中医将疾病分为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通过分辨疾病的八纲,可以帮助中医进行正确的辩证。

辩证后所得的证候是疾病的本质,证候的本质则可以用治法进行解决。

中医的治法包括汗、下、温、清、消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根
据疾病的性质进行选择。

同时,中医还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不仅体现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还体现在药物剂量和服用方法的选择上。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通过辨识疾病的特点和病情变化,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从辨证和论治两个方面,对中医学辨证论治进行解释说明。

辨证。

辨证是指中医师通过观察和与患者交流,准确地辨别疾病的本质特点和病情表现。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在内外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下的结果,反映了人体阴阳失衡或气血运行异常的状态。

因此,通过辨证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机理,并进一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其中,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等外部表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

闻诊则通过听取患者咳嗽声音、呼吸声音、腹鸣等,了解疾病的症状和表现。

问诊则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患者的病程、病史以及疾病的感受和症状。

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经络、穴位的按摩、触诊等手法,辨识患者脉搏的变化,获取有关疾病的信息。

辨证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几个症状判断疾病,而是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环境、病程等多方面因素,以获得全面准确的辨证结论。

辨证的目的在于找出病因,识别病症,为下一步的论治提供基础。

论治。

论治是指中医师根据辨证结果,根据综合辨证分析的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中,治疗的核心在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动。

因此,论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进行调理。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配制成煎剂、丸剂、散剂等剂型,以达到调节人体机能的目的。

中药大致可以分为草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每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味和功效,可以根据病情进行选用。

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气血流动。

针灸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常用的针灸方法有刺入、温针、电针等。

除了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中医还常常使用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如推拿按摩、中药包热敷、吸痧等。

中医诊断之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

中医诊断之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

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
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
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
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

症即症状,是病人感到的自身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征象。

症是分析与判断病证的原始依据,主要包括症状(如头痛、咳嗽、胸闷)和体征(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


可认为证是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划分。

病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
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

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临床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的思维过程,即确定属于何证的过程。

它是一种
将周围环境、正气强弱与疾病特点加以综合考虑的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学》——辨证

《中医诊断学》——辨证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2.阴虚证
实质:阴液亏虚,阴不制阳,滋养濡润作用减弱。 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 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并具有病 程长、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 常见证型: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等。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反映机体的阴阳盛衰。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素问》 治疗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 圣真要大论》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一)心气虚证
【概念】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 、失于充养的证候。
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因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审证要点】心悸、胸闷、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或数而无力,或结、代。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嫩,脉沉迟、微弱、细。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2.阳证
阳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症状表 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
临床表现: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口渴饮冷,小 便短赤、大便秘结,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舌红绛苔黄黑生 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中医学辩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辩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辩证的名词解释中医学辩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论和方法之一,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生理病理状态,从中发现病因病机,确定病情的变化趋势,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一、中医辨证的基本概念中医辩证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这些组织和系统能够协调工作,保持生理平衡。

一旦出现疾病,就意味着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内部出现了病变。

中医辩证的核心是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

根据中医的观点,疾病的产生与外界环境的因素,以及个体体质的因素等有关。

而病机指的是病理变化的机制,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病位则是指疾病在人体内部的位置,即受到病变的脏腑、经络、组织等。

二、中医辨证的方法中医辩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方法,分别是望、闻、问、切。

1. 望: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行为、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外貌、舌苔的颜色和质地,以及脉象的变化,都能反映出人体的病理状态。

2. 闻:通过听病人的语言、呼吸声、咳嗽声、腹泻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中医相信,人体内部的病变,会表现在声音的变化上,例如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都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

3. 问: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病史、疾病的发生过程等,了解病情。

中医通过与病人的交流,获取更详细的病情信息,从而进行辩证诊断。

4. 切:通过触摸、按压等手法,来获得病人脉搏的信息。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系统的畅通和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病情的变化。

三、中医辨证中的常见名词解释1. 虚实: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等要素存在虚实之分。

虚实是指这些要素的不同方面的充盈与不足,例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实、血实、阴实、阳实等等。

中医辨证时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确定病人的虚实状态,并据此来选择治疗方法。

2. 寒热: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和阴气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当外界环境或内部因素出现变化时,人体的寒热平衡容易被打破,出现寒邪或热邪。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中医学的辨证与治则

中医学的辨证与治则
❖2. 气血津液辨证 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 ❖3. 脏腑辨证 是各种辨证的基础,主要
应用于杂病。 ❖4. 六经辨证 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
辨证方法 ❖5. 卫气营血辨证 ❖6. 三焦辨证 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
证方法
1
1.八纲辨证
❖何、为八纲: 阴阳 表里 虚实 寒热 ❖ 实际是二纲六辨 ❖ 阳(表、实、热)阴(里、虚、寒) ❖ 表里辨病位深浅,虚实辨病证邪正盛 ❖ 衰,寒热辨病证性质,阴阳辨证候类别 ❖ 八纲证候之间并不孤立,互相联系而不
❖ 太阴病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 痛”
❖ 少阴病 “脉微细、但欲寐” ❖ 厥阴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1
5.卫气营血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清代叶天士《温热论》中运用 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弥补了六经辨证的 不足。
❖ 温热病卫气营血传变是由卫开始,渐次内传入 气,后入营,再入血.
肾 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 以温肾水、使
不 红少津、脉细数
肾水不寒、肾

水上济于心使
心火不亢则水
火既济心肾相
1

脏腑兼病
证别 临床表现
心肾 形寒肢厥、朦胧欲 阳虚 睡、小便不利下肢
浮肿舌紫暗苔白滑 ‘脉沉微
肝火 胸胁灼痛、急躁易 犯肺 怒、目赤、口苦、
咳嗽阵作、色黄粘 舌红苔薄黄、脉弦 数
1
证候分析
心阳为气血运行、津 液流注动力、肾藏命 火、为一身阳气之本、 能气化水液温蕴四肢
肝气升发、肺主肃降、 若升发太过、气火上 逆、循经犯肺,肺失 肃降(木火刑金)
脏腑兼病
肝肾 头晕目眩、耳鸣健忘、 肝肾同源、互相滋助、

中医辨证术语大全

中医辨证术语大全

中医辨证术语大全
1. 表证:指外感病邪侵犯人体,病位在肤表所表现出一系列症状。

如头痛、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等。

2. 里证:指病邪在内,病位深在脏腑经络等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

如心悸、胸痛、腹满等。

3. 寒证:指因寒邪所致的症状,如畏寒肢冷、腹痛喜温等。

4. 热证:指因热邪所致的症状,如发热恶热、口渴喜冷等。

5. 虚证:指正气虚弱所表现出的症状,如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

6. 实证:指邪气亢盛所表现出的症状,如腹胀满痛、大便秘结等。

7. 阴证:指症状表现为阴性的一类证候,如面色苍白、手足厥冷等。

8. 阳证:指症状表现为阳性的一类证候,如面红目赤、口干咽燥等。

9. 心悸:指因心失所养或心阳不振所致的心动不安、心悸不宁等症状。

10. 胸痹:指因心脉痹阻所致的胸部疼痛等症状。

11. 咳嗽:指因肺失宣肃所致的咳嗽、咳痰等症状。

12. 胃痛:指因胃气阻滞所致的胃脘疼痛等症状。

14. 不寐:指因心火亢盛或心脾两虚所致的失眠等症状。

15. 胁痛:指因肝气郁结或肝胆湿热所致的胁肋疼痛等症状。

16. 眩晕:指因肝阳上亢或气血亏虚所致的头晕目眩等症状。

17. 风寒感冒:指因风寒之邪侵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18. 风热感冒:指因风热之邪侵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痛等症状。

19. 暑湿感冒:指夏季感冒,因暑湿之邪侵袭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
身重等症状。

20. 风湿痹症:指因风湿之邪侵袭所致的关节疼痛、肌肉酸楚等症状。

辩证的名词解释中医

辩证的名词解释中医

辩证的名词解释中医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TCM)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辩证的特点。

辩证,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疾病的整体表现,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确定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辩证的基本原则是整体观察、辩证思维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辩证依据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的方法,通过运用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术语,对疾病的病机、病因、病情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它强调疾病的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方面的辨证,以及患者的体质、脉象、舌诊等个体特征的辨证。

通过辩证分析,中医可以准确地找到疾病的病因,提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恢复人体的平衡状态,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辩证是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它强调整体观察和治疗,注重人体的内外、上下、阴阳、寒热、虚实等方面的平衡关系。

中医辩证的目的是通过调整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效果。

中医辩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的八纲辨证

中医的八纲辨证

中医的八纲辨证八纲辨证一、辨表里1.表证:表证是指外感病邪侵入体表,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舌苔薄白,脉浮等。

2.里证:里证是指病邪入侵体内,影响脏腑经络的功能。

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腹痛、肿痛等,舌苔黄厚,脉弦等。

二、辨寒热1.寒证:寒证是指内外寒邪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寒战、畏寒、肢冷等,舌苔白,脉弱。

2.热证:热证是指内外热邪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舌红等,舌苔黄,脉数。

三、辨虚实1.虚证:虚证是指脏腑功能不足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舌苔薄白,脉弱。

2.实证:实证是指有实质性病变所致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疼痛、红肿、出血等,舌苔黄厚,脉实。

四、辨湿燥1.湿证:湿证是指湿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身重、困倦、湿痰等,舌苔厚腻,脉滑。

2.燥证:燥证是指人体津液耗损过多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干燥、口渴、便秘等,舌苔干燥,脉细数。

五、辨阴阳1.阴证:阴证是指阴气不足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烦热、口渴、消瘦等,舌红少苔,脉细数。

2.阳证:阳证是指阳气亢盛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面红、目赤、口苦等,舌红苔黄,脉数。

六、辨内外1.内证:内证是指疾病在体内产生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腹痛、尿血等。

2.外证:外证是指疾病在体表产生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瘙痒等。

七、辨寒热虚实1.寒实证:寒邪入侵引起的实质性病变。

常见症状包括寒战、喜温、舌苔白厚等。

2.热实证:热邪侵袭引起的实质性病变。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

3.寒虚证:寒邪引起的脏腑功能不足。

常见症状包括畏寒、乏力、舌苔白薄等。

4.热虚证:热邪引起的虚实兼夹。

常见症状包括虚热、口渴、舌红少苔等。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为相关的病例分析和辨证论治的案例。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外感病邪:指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从外界进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

2.舌苔:指舌面上的一层粘液状物质,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学》辨证

《中医学》辨证

共同症状
不同症状
机理
气 面色苍白,声音低微, 气短乏力,动则气急,脉虚无 某 一 脏 腑 机
虚 自汗,神疲乏力

能衰退
阳 懒言,饮食不化,舌 怕冷,四肢湿冷,小便清长 虚 淡苔白
阳气不足
血 形体消瘦,头昏眼花, 面睑舌唇甲淡白,手足麻木, 血 液 不 足 ,
虚 心悸失眠,舌质淡 皮肤干燥,妇女月经少,色淡 不 能 濡 养 脏
阳痿,遗精,夜尿多,两尺脉弱
以肾阳虚为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腰膝失于 温养,故见腰膝酸冷。肾居下焦,阳气不足,温煦失职,故 形寒肢冷,且以下肢发冷尤甚;阳虚气血温运无力,面失所 荣,故面色白;若肾阳虚惫,阴寒内盛,则呈本脏之色而黧 黑;阳虚不能鼓舞精神,则神疲乏力。肾主生殖,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生殖机能减退,男子则见阳萎,早泄、精冷,女 子则见宫寒不孕。肾司二便,肾阳不足,温化无力,故见小 便频多,夜尿,大便稀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细无 力,尺脉尤甚,为肾阳不足之象。
分析: * 胃脘闷胀、痛势剧烈,伴口苦,大便干燥难行……..是否热结胃脘、 腑气不通? *痛剧而无热感,且冬季易发,遇劳加剧,舌淡红而暗,苔白不黄,脉沉 细无力,当是寒证可知。 *乃因寒凝胃脘,气机不通,久而不散,气滞血瘀,寒淤交阻,气机凝滞, 故痛剧。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肾关不固,固疼时小便自遗。寒凝气 机不通加之阳虚不温,便行迟滞,故大便结而难行。寒凝胃脘,胃气不降, 浊阴上犯,而作呃逆。 *治宜温中散寒化淤止痛,方用乌头桂枝汤化裁,3剂后痛减,大便得通, 守方加减服30余剂,30年之顽固疼痛顿消。
弱、结代 ③ 血液妄行——吐血、衄血
2. 神志病变: 轻则如失眠、多梦、心烦、健忘 重则如神志错乱、神昏、谵语、癫狂

中医辨证名词解释

中医辨证名词解释

中医辨证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中医辨证这个事儿!中医辨证啊,就像是给
人体这个超级复杂的大机器做全面检查和诊断。

比如说,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这就是两种不同的辨证类型呀!你
想想,就好比是天气,一个是冷飕飕的寒风,一个是热乎乎的暖风,
能一样吗?咱要是受了风寒,可能就会怕冷、流清鼻涕、头疼啥的。

但要是风热呢,可能就会喉咙痛、发热重、流黄鼻涕。

这不同的辨证,对应的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呀!
再说说阴虚和阳虚,这就好像是身体里的“阴阳天平”不平衡了。


虚的人啊,可能会手脚心发热、晚上盗汗、口干舌燥。

这不就像是身
体里的“火”太旺了吗?而阳虚的人呢,可能就会怕冷、手脚冰凉、容
易疲劳。

这就像是身体里缺少了那股温暖的“阳气”呀!
还有肝郁气滞,哎呀,这就好像心里有股气堵着,出不来!人会觉
得烦躁、易怒、胸闷。

你说这气堵在心里,能好受吗?
中医辨证可太重要啦!就像在黑暗中给咱点亮了一盏明灯,让咱能
找到正确的方向去调理身体。

医生通过望闻问切,仔细观察、认真倾听、详细询问,然后判断出咱身体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这可不是随
便说说的,这是中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呀!
咱可不能小瞧了中医辨证,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
身体健康的大门。

只有准确辨证,才能对症下药,让我们的身体重新
恢复活力呀!所以说呀,中医辨证真的是超级厉害的,咱得重视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三、虚实辨证
【证候分析】 ●湿热下攻——下痢,里急后重;
●水湿内停,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
●邪正相争,搏击于血脉——脉实有力。
●邪气内盛,湿浊蒸腾——舌苔多见厚腻。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三、虚实辨证
(三)虚实证鉴别要点
症状 证型 病 程 体质 精神 声息 声低 息微 疼痛 喜按 按之不 痛 胸腹 胀满 时减 寒热 畏寒肢 冷,长 期低热 恶寒, 壮热 舌象 质嫩, 少苔 脉 象 无 力
寒证
恶寒 喜热
不渴
淡白

踡卧
清稀 色白
热证
恶热 喜冷
渴喜 冷饮
红赤

躁动
黄稠
舌红苔 黄而干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三、虚实辨证
【概念】 虚实—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
气的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指邪气
盛实,虚指正气不足。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 领。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欲绝。
第一部分 八纲基本证候
四、阴阳辨证
(二)阴阳辨证的特定内容
3.亡阳证 【证候分析】 亡阳是在阳气虚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亦可因阴寒
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液消
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 阳气暴脱。
第一部分 八纲基本证候
四、阴阳辨证
(二)阴阳辨证的特定内容
实证;
▲阴证—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
虚证。
▲八纲中的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余六纲,阴阳是证候分
类的总纲。
第一部分 八纲基本证候
四、阴阳辨证
(二)阴阳辨证的特定内容
(阳虚证、阴虚 证已在“虚证” 阳虚证、阴虚证、 阴盛证、阳盛证, 亡阳证、亡阴证。 中介绍)。
第一部分 八纲基本证候
【证候分析】
●寒邪客于体内,阻遏阳气——畏寒喜暖,四肢不温;
●寒凝收引,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腹痛拒按;
●阳气不能上荣于面——面色苍白;
第一部分 八纲基本证候
四、阴阳辨证
(二)阴阳辨证的特定内容
1.阴盛证(实寒证)
【证候分析】
●寒湿邪困脾,运化失职—肠鸣,腹泻,口淡,多涎;
●寒邪客肺—痰鸣喘嗽。
●阴寒之征—小便清长,苔白厚腻,脉沉弦或沉紧而有力。
一、表里辨证
【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 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所谓“非表即里”。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难以说明哪几个症状就是里证的代 表症状。本章的寒、热、虚、实辨证,以及后
面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辨证部分,
均属里证的范畴。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二、寒热辨证
【概念】 寒热—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 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阴盛则寒
阳盛则热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二、寒热辨证
【概念】指阴盛或阳虚所产生的以寒冷(机体机能衰退)为 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火热阳邪内炽
面色赤,脉细数疾。
亦随之而衰亡。
第一部分 八纲基本证候
四、阴阳辨证
(三)亡阳证与亡阴证鉴别
症状 证型 亡阳
亡阴 汗出 汗出凉 而淡 汗热味 咸而粘 四肢 其它 面白,气微, 不渴 面赤,气粗, 渴喜冷饮 舌象 舌淡而 润 红干 脉象
厥冷
温和
微欲绝
细数疾
第二部分 八纲证候间关系
可归纳为
虚证

多虚
萎靡
实证

多壮
亢奋
声高 息粗
拒按 按之疼 痛
胀满 不减
质老, 苔厚
有 力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四、阴阳辨证
【概念】 阴阳辨证主要有两个方面: ⑴阴阳是最高辨证纲领,分别概括其余六纲; ⑵阴阳辨证有自己的特定内容。
第一部分 八纲基本证候
四、阴阳辨证
(一)阴阳辨证是辨证的总纲
▲阳证—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
八纲证候间 的相互关系
第一部分 八纲基本证候
四、阴阳辨证
(二)阴阳辨证的特定内容
2.阳盛证(实热证)
【概念】指阳热之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实热证。
【临床表现】壮热喜冷,口渴饮冷,面红目赤,鼻扇,烦躁
或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起 芒刺,脉洪数有力。
第一部分 八纲基本证候
四、阴阳辨证
(二)阴阳辨证的特定内容
2.阳盛证(实热证) 【证候分析】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证候类型】
1、表寒证—以感受寒邪为主。
特点: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润,脉浮紧。 机理:●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重,发热轻; ●寒性凝滞收引——无汗,脉浮紧。 ●因其无汗故称伤寒表实证。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证候类型】
2、伤风表证—以感受风邪为主。 特点:恶风,微发热,汗出,脉浮缓。 机理:●风邪袭表,卫外不固,营不内守——故汗出; ●腠开表虚——恶风,脉浮缓。
三、虚实辨证
【临床表现】发热烦躁,胸闷气粗,痰涎壅盛,脘腹胀痛拒 按,大便秘结或腹泻,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
淋沥涩痛, 甚至狂乱,神昏谵语。舌质苍老,
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三、虚实辨证
【证候分析】
●邪气过盛,正气与之抗争,阳热亢盛——发热; ●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烦躁,甚至神昏谵语; ●邪阻于肺,宣降失常——胸闷气粗,痰涎壅盛; ●实邪积于肠胃,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胀满痛拒按;
第六章
辨证
第一节
【内容提要】 1、八纲概念
八纲辨证
2、八纲基本证候
3、八纲证候之间关系
第一节 八纲辨证
【概说】
通过对四诊 所获得的各 种病情资料, 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病性、邪正盛衰 和病证类别的一种辨证方法。
第一节 八纲辨证
【概说】
因为任何一种疾病:
●从病位言——不外乎表证或里证;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细弱。可兼有神疲、
乏力、气短等气虚证候。
【证候分析】阴寒内生,阳失温虚实辨证
(一)虚证—阴虚证 【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心烦失眠,口燥
咽干,形体消瘦,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
少津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虚热内生,阴不制阳,失其滋润。
表现的一类证候。
【分类】①表热;②里热;③虚热;④实热。 【临床表现】发热或恶热喜冷,面红目赤,烦燥不宁,汗出, 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 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或颧红、潮热、盗汗、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二、寒热辨证
【证候分析】
●阳热偏盛,气血壅盛——发热,恶热喜冷,面红目
赤,脉数; ●热甚伤津液——口渴冷饮,痰、涕黄稠,小便短赤, 大便燥结;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二、寒热辨证
【证候分析】
●热扰心神——烦躁不宁;
●热迫津泄——汗出;
●舌红苔黄——热征;
●阴虚火旺—颧红、潮热、盗汗、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二、寒热辨证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症状 证型 寒热 口渴 面色 四肢 神态 痰涕 二便 大便 稀溏 尿清 长 大便 干结 尿短 赤 舌象 舌淡苔 白而润 滑 脉 象 迟 或 紧
三、虚实辨证
(一)虚证
【概念】指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 候的概括。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并 不明显。以下仅介绍:阳虚证与阴虚证。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三、虚实辨证
(一)虚证—阳虚证 【临床表现】经常畏冷,四肢不温,嗜睡倦卧,面色淡白,
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
3.亡阳证 【证候分析】 阳气极度衰微 而欲脱散 失却温煦、固摄、 推动之能 冷汗、肢厥、面色苍
白、神情淡漠、息弱、
脉微等垂危病状。
第一部分 八纲基本证候
四、阴阳辨证
(二)阴阳辨证的特定内容
4.亡阴证
【概念】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欲竭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身体灼热,虚烦躁扰,面色赤,恶热;汗热味咸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症状 证型 表证 同时出现 伴有头身痛,鼻塞 流涕等;内脏证候 不明显 里证 但寒不热 或但热不 寒 少见头身疼痛;内 脏证候突出 便秘或溏泻; 舌色、舌 尿短赤或清长 苔有变化 沉 二便多如常 苔薄白 浮 寒热 其它症状 二便 舌象 脉象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而粘、如珠如油;皮肤皱瘪,小便极少;唇舌干燥,
脉细数疾。
第一部分 八纲基本证候
四、阴阳辨证
(二)阴阳辨证的特定内容
4.亡阴证
【证候分析】亡阴是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
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严重烧伤致阴
液暴失而成。
第一部分 八纲基本证候
四、阴阳辨证
(二)阴阳辨证的特定内容
4.亡阴证 【证候分析】 亡阴若救治不 及,势必阳气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 阴液欲绝 油;皮肤皱瘪,小便极 少,唇舌干燥。 阴液欲绝,仍有 身体灼热,虚烦躁扰,
第一部分八纲基本证候
二、寒热辨证
【证候分析】 ●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运化失司——大便稀溏; ●阳虚不化,寒湿内生——舌淡苔白而润滑。 ●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脉迟;
●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紧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