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代谢

合集下载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核苷= 碱基+ 戊糖核苷酸= 碱基+ 戊糖+ 磷酸✓据磷酸连接的位置:5`-核苷酸; 3`-核苷酸; 2`-核苷酸…等✓据磷酸的数目:一、二、三磷酸核苷酸一磷酸核苷酸: AMP GMP CMP UMP TMP二磷酸核苷酸: ADP GDP CDP UDP TDP三磷酸核苷酸: ATP GTP CTP UTP TTPNMP ——RNA dNMP ——DNANTP ——RNA dNTP ——DNA✓据核糖2位是否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据核苷酸是否环化: 环核苷酸(cAMP,cGMP)一.核苷酸代谢概述核苷酸(nucleotide)是构成核酸(nucleicacid)的基本单位,人体所需的核苷酸都是由机体自身合成的,核苷酸不属于营养必需物质。

(一)食物核酸的消化与吸收(二)核苷酸的生理功能核苷酸是细胞内在代谢上一类极为重要的物质,执行着多种重要的功能。

这些功能包括:①作为合成核酸的原料:如用ATP,GTP,CTP,UTP合成RNA,用dATP,dGTP,dCTP,dTTP合成DNA。

②作为能量的贮存和供应形式:除ATP之外,还有GTP,UTP,CTP等。

③作为代谢中间物的载体:如用UDP携带糖基,用CDP携带胆碱,胆胺或甘油二酯,用腺苷携带蛋氨酸(SAM)等。

④参与代谢或生理活动的调节:如环核苷酸cAMP和cGMP作为激素的第二信使。

⑤参与构成酶的辅酶或辅基:如在NAD+,NADP+,FAD,FMN,CoA中均含有核苷酸的成分。

⑥[ATP]/[ADP][AMP]是细胞内有许多变构酶的调节剂。

(三)核苷酸代谢概述1合成代谢:核苷酸合成有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两种方式;2分解代谢二.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体内核苷酸的合成有2种不同的途径:从头合成(de novo synthesis):利用氨基酸、一碳单位、CO2等小分子(或基团)为原料,补救合成(salvage synthesis ):利用游离的碱基(嘌呤或嘧啶)或核苷,经过比较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核苷酸的途径。

生物化学第八章糖代谢

生物化学第八章糖代谢

§2 糖的分解代谢
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糖的无氧酵解 (二)糖的有氧氧化 (三)乙醛酸循环 (四)戊糖磷酸途径
途径具体过程
提示
反应实质 个酶作用 进程变化 学习途径时要重点注意噢!
温馨提示
加油!!!
• 酵解过程要学好
• 首条途径很重要 • 总结经验找规律 • 后边学习基础牢
• 举一反三相比较 • 触类旁通有参照 • 事半功倍学的巧 • 一路轻松兴趣高
甘油酸-3-磷酸
磷酸甘油8反酸应变图位酶
甘油酸-2-磷酸
9、2-磷酸甘油酸脱水烯醇化
甘油酸-2-磷酸
烯醇化9反酶应图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9、2-磷酸甘油酸的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 酮酸
烯醇化酶(enolase) 这一步反应也可看作分子内氧化还原反应,分子 内能量重新分布,又一次产生了高能磷酯键。
反应可以被氟离子抑制,取代天然情况下酶分 子上镁离子的位置,使酶失活。
细胞核
内质网 溶酶体
细胞膜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细胞壁 叶绿体
有色体 白色体 液体 晶体
葡萄糖的主要代谢途径
糖异生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有氧或无氧)
(无氧) 丙酮酸
糖酵解
(有氧)
乳酸 乙醇
乙酰 CoA
磷酸戊糖 途径
三羧酸 循环
第八章:糖代谢
§1 多糖和底聚糖的酶促降解 §2 糖的分解代谢 §3 糖的合成代谢
⑹氧化脱氢,产生 NADH+H+ (磷酸化,使用无机磷酸)
甘油醛-3-磷酸
无机磷酸
甘油醛-3-磷酸 脱氢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产生 的 NADH+H+ 的氢,条件不同, H的去向不同,走进的途径不同。

生物化学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生物化学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嘌呤碱从头合成的元素来源
Gly
CO2
Asp N 1
6
5
N 7
一碳单位 2
甲酰-FH4
3 N
4
9 N
8
一碳单位 甲炔-FH4
Gln
• 从头合成途径 (1)IMP(次黄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2)AMP(腺苷酸)和GMP(鸟苷酸)的生成
(1)、IMP的生成
PRPP
AMP ATP
(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合成酶
小结
1、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定义、发生组织。 2、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 3、脱氧核苷酸是在核苷二磷酸水平上进行的。 4、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痛风病的致病 原因、治疗机制。
第三节 嘧啶核苷酸的代谢
嘧啶核苷酸的结构
一、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一)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 定义
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是指利用磷酸核 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二氧化碳等简单物 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嘧啶 核苷酸的途径。
很少能活至20岁,
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
补救合成节省从头合成时的能量和一些氨基 酸的消耗。
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如脑、骨髓等只能进行 补救合成。
HGPRT完全缺失的患儿,表现为自毁容貌综 合征。
(四)脱氧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在核苷二磷酸水平上进行
(N代表A、G、U、C等碱基)
脱氧核苷酸的生成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g2+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Metabolism of Nucleotides
第一节、核苷酸的功能及消化与吸收 一、核苷酸的功能
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合成核酸的原料 能量的利用形式,ATP是重要能量货币; 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cAMP是第二信使; 参与生物活性物质组成,NAD、 FAD、 CoA等; 其衍生物是许多生化反应的中间供体 ,如UDPG 、

生物化学——第八章 氨基酸代谢

生物化学——第八章 氨基酸代谢
2021/1/8
氨基酸代谢概况
食物蛋白质
组织蛋白质
消化吸收
合成 分解
脱羧基作用
氨基酸代谢库
转变
(metabolic pool)
合成 脱氨基作用 其他含氮化合物
胺类 CO2 NH3
α- 酮酸
2021/1/8
尿素 糖
氧化供能 酮体
第二节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H R C COOH
NH2 氨基酸
O H R C COOH
主要是酸性pH下活化的小分子蛋白酶,水解长寿命蛋白质和 外来蛋白。 2、泛肽系统: 水解短寿命蛋白和反常蛋白
2021/1/8
(三)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意义
1)及时降解清除反常蛋白的产生 有些可恢复为正常蛋白
2)短寿命的蛋白在生物体的特殊作用 经常是一些代谢限速酶,便于通过基因表达和降解对其含量 加以调控。
3)氨基甲酰磷酸经环化化→二氢乳清酸→尿苷酸→嘧啶 类化合物
2021/1/8
四、α-酮酸的代谢
1、合成氨基酸(合成代谢占优势时)
α-酮酸 + NH3
氨基化
α-氨基酸
氨基化
α-酮戊二酸 + NH3
谷氨酸
其余氨基酸是通过Glu与α-酮酸的转氨作用合成。 是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途径之一。
2021/1/8
2、进入三羧酸循环分解成CO2 + H2O 3、转变成糖及脂肪
特点:a. 可逆,受平衡影响 b. 氨基大多转给了α-酮戊二酸
2021/1/8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 (GPT)
谷草转氨酶 (GOT)
2021/1/8
2021/1/8
正常成人各组织中GOT和GPT活性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件-第八章-氨基酸代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件-第八章-氨基酸代谢

第八章氨基酸代谢教学要求(一)掌握内容1.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方式:转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

2. 氨的来源和去路;氨的转运过程;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3. 尿素生成鸟氨酸循环的过程、部位及调节。

(二)熟悉内容1. 氮平衡及必需氨基酸的概念、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2. 蛋白质消化中各种酶的作用及γ-谷氨酰基循环。

3. 氨基酸脱羧基作用及生成的生理活性物质。

4. 一碳单位的概念、载体及生理功能。

5. 熟悉活性甲基的形式。

(三)了解内容1.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及腐败产物。

2. 甲硫氨酸循环和肌酸合成。

3.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生成的生理活性物质。

教学内容(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1.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 蛋白质的需要量和营养价值(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1. 蛋白质的消化(1)胃中的消化;(2)小肠内的消化。

2. 氨基酸的吸收(1)主要部位;(2)吸收形式;(3)吸收机制。

3. 白质的腐败作用(1)胺类的生成;(2)氨的生成;(3)其他有害物质的生成。

(三)氨基酸的一般代谢1. 概述(1)细胞蛋白质降解的两条途径;(2)氨基酸代谢库(metabolic pool)。

2.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1)转氨基作用;(2)氧化脱氨基作用;(3)联合脱氨基作用。

(4)非氧化脱氨基作用。

3. α-酮酸的代谢(1)经氨基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2)经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3)转变为糖及脂类。

(四)氨的代谢1. 体内氨的来源(1)氨基酸及胺分解产氨;(2)肠道吸收的氨;(3)肾小管分泌氨。

2. 氨的去路(1)合成尿素排出(主);(2)与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3)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及含氮物;(4)经肾脏以铵盐形式排出。

3. 氨的转运(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2)谷氨酰胺(Gln)的运氨作用。

4. 尿素的生成(1)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2)尿素合成的鸟氨酸循环;(3)鸟氨酸循环的步骤;(4)尿素合成的调节。

5. 高血氨症和氨中毒(五)个别氨基酸的代谢1. 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1)γ-氨基丁酸;(2)组胺;(3)牛磺酸;(4)5-羟色胺;(5)多胺。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生物第八章 新陈代谢.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生物第八章 新陈代谢.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生物教案第八章新陈代谢第八章新陈代谢教学目标1.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有关体温的知识;理解人体内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上理解新陈代谢,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用于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重点是新陈代谢的概念。

因为: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学生学习了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中对各项生理活动的综合分析,得知它们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联系,从而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上理解新陈代谢,初步建立生物学观点,因而新陈代谢是教学重点。

2.本课的难点也是新陈代谢的概念。

因为:新陈代谢的概念涉及到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人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变,是涉及面非常广的概念。

关于物质的交换,涉及食物与饮水的摄取,气体的吸入;食物残渣与废物的排出,气体的呼出,这些指的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物质交换。

关于体内物质的变化,涉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涉及物质在体内的运输(包括气体的运输)及代谢终产物的生成等。

用一节课的时间将众多的知识连成线、织成网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至于能量的交换与能量在体内的变化,更是涉及面宽且非常抽象。

因此学生对能量的学习和理解是本节主要的难点。

深入理解本章编者的编写意图,不要直接给学生新陈代谢的概念,最好也不要由教师直接讲述新陈代谢的概念,而是在学生复习、掌握了体内物质的运输、消化和吸收、呼吸和排泄的基础上,通过将以上各部分生理功能有机地联系起来,水到渠成,给出新陈代谢的概念,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章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什么是排泄?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2)对照挂图简要说明尿的形成过程。

第8章 代谢控制育种

第8章 代谢控制育种

第8章代谢控制育种概念:在了解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遗传控制和代谢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设计对特定突变型的筛选(定向选育),选育出解除正常代谢调节、或绕过微生物正常代谢途径的突变株,从而人为地使有用代谢产物选择性地大量合成和积累1 初级代谢的调节控制1.1 酶合成的调节诱导(induction):促进酶合成的调节阻遏(repression):阻碍酶合成的调节组成酶(constitutive enzyme):细胞完成基本生物功能常备的酶类诱导酶(induced enzyme):细胞为适应外来底物或其结构类似物而临时合成的酶类1.1.1 酶合成调节的类型1.1.1.1 诱导诱导物:能促进诱导酶产生的物质,是酶的底物或其结构类似物同时诱导:当诱导物存在时,微生物同时合成几种诱导酶顺序诱导:当诱导物存在时,微生物先合成能分解此物的酶,再依次合成分解各种中间产物的酶1.1.1.2 阻遏1.当代谢途径中某物质过量时,通过阻碍代谢途径中包括关键酶在内的一系列酶的合成,从而彻底地控制代谢和减少该物质的合成。

2.末端产物阻遏(end-product repression):由于某代谢途径末端产物过量积累而引起的阻遏3.分解代谢物阻遏(catabolite repression):当有两种C/N源分解底物同时存在时,细胞优先利用分解快的底物,并阻遏合成利用慢的底物的相关酶的合成4.分解代谢物阻遏实质是分解代谢反应链中的某些中间代谢物或末端产物过量积累而阻遏代谢途径中一些酶合成的现象5.葡萄糖效应:当葡萄糖和乳糖同时存在时,微生物优先利用葡萄糖,并于葡萄糖耗尽后,才开始利用乳糖,出现“二次生长”。

葡萄糖的存在阻遏了分解乳糖酶系的合成1.1.2 酶合成调节的机制1.操纵子:一组功能上相关且紧密连锁的基因。

由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组成2.启动基因(promoter):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结合位点3.操纵基因(operator):能与调节蛋白结合,阻遏转录4.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 编码多肽基因5.调节基因(regulator gene):位于相应操纵子附近,编码组成型调节蛋白(regulatory protein),此蛋白为变构蛋白,存在与操纵基因结合的位点,以及与效应物结合的位点6.效应物(effector):一类低分子量的信号物质,如诱导物(inducer)和辅阻遏物(corepressor)7.调节蛋白有两类,一类称为阻遏物(repressor),他能与操纵基因结合,阻遏转录,但当与诱导物结合时,则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转录发生;另一类称为阻遏物蛋白(aporeperssor),只有与辅阻遏物结合后,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阻遏转录8.诱导型操纵子:当诱导物存在时,其转录频率才最高,并随后转译出大量诱导酶,出现诱导现象,如乳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分解代谢操纵子9.阻遏型操纵子:只有当缺乏辅阻遏物时,其转录频率才最高。

生物化学基础第08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生物化学基础第08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糖 ▲生酮氨基酸
脂肪

○生糖兼生酮氨基酸 未标记为生糖氨基酸
磷酸丙糖 α —磷酸甘油 脂肪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大 物 质
丙氨 酸 半胱氨酸 甘氨 酸 苏氨 酸 ○ 色氨酸
丙酮酸 乙酰CoA
▲亮氨酸 ○ 异亮氨酸 酮体 ○ 色氨酸
乙酰 乙酰CoA

天冬酰胺 天冬氨酸
草酰乙酸

柠檬 酸
▲亮氨酸 ▲赖氨酸 ○ 异亮氨酸


○ 苯丙氨酸 ○ 酪氨酸
延胡索酸 三羧酸循环
○ 色氨酸 ○ 苯丙氨酸 ○ 酪氨酸


缬氨 酸 苏氨酸

蛋氨酸 ○ 异亮氨酸
琥珀酰CoA
α—酮戊二酸
谷氨 酸 谷氨 酰胺 精氨 酸 组氨 酸 脯氨 酸
四、核酸与其他物质代谢的联系
氨基酸是体内合成核酸的重要原料:
氨基酸
(蛋、丝、组、甘、色)
分解代谢
主要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对代谢进行整体调节。 整体调节中,中枢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它可
直接影响组织、器官代谢,如运动神经兴奋时, 肌细胞内ADP与无机磷酸浓度增加,促进糖氧 化分解。
饥饿的整体调节
1~3天不进食,肝糖原减少,血糖趋于降低, 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由此引起肌蛋白分解加快,糖异生作用增强, 脂肪动员和分解增加,酮体生成增多。肌蛋白分 解的氨基酸增多,其中大部分转变为丙氨酸和谷 氨酰胺,成为糖异生的主要原料。脂肪动员的脂 肪酸约有25%在肝生成酮体,脂肪酸和酮体成为 心肌、骨骼肌和肾皮质的重要燃料。
《生物化学基础》
电子课件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系 湖北省黄 冈 卫 生学校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解析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解析

• 少数生物在三磷酸核苷酸的水平上还原为脱氧核 苷酸。
在核苷二磷酸水平上进行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NDP 二磷酸核糖核苷 还原型硫氧化 还原蛋白-(SH)2 NADP+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g2+ dNDP 二磷酸脱氧核苷
氧化型硫氧 化还原蛋白
S S
硫氧化还原蛋白还原酶 (FAD)
NADPH + H+
能进行补救合成。
(三)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变
AMP
NH3
GMP
腺苷酸代 琥珀酸
IMP
XMP
黄苷酸
(四)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 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通过核糖核苷酸还原酶(Ntreductase)将核糖分子还原为脱氧核糖。 • 多数生物中核糖核苷酸必须先行转化为二磷酸核 苷酸(NDP)水平,再还原为脱氧核苷二磷酸水平。
两栖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
痛风(Gout)
嘌呤碱分解代谢产生过多的尿酸,由于其溶解性很差, 易形成尿酸钠结晶,沉积于关节部位,引起疼痛或灼痛—痛风。 如果发生HGPRT的缺陷,不能以补救途径合成嘌呤核苷酸, 吸收或合成的嘌呤碱不完全降解,导致大量尿酸积累,也引 起肾结石和痛风。 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转磷酸核糖酶
腺嘌呤 糖构型转为β-型
Adenosine + ATP ———— AMP + ADP
腺苷
核苷激酶
Acid
Base
Base
Acid
Base
Sugar
Sugar
Sugar
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
补救合成节省从头合成时的能量和一
些氨基酸的消耗。 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如脑、骨髓等只

生物化学各章习题及重点内容---第八章--含氮化合物代谢

生物化学各章习题及重点内容---第八章--含氮化合物代谢

第八章含氮化合物代谢一、知识要点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中有重要功能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它们共同决定和参与多种多样的生命活动。

在自然界的氮素循环中,大气是氮的主要储库,微生物通过固氮酶的作用将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成氨,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也可以将硝态氮还原为氨,在生物体中氨通过同化作用和转氨基作用等方式转化成有机氮,进而参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一)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酶促降解在蛋白质分解过程中,蛋白质被蛋白酶和肽酶降解成氨基酸。

氨基酸用于合成新的蛋白质或转变成其它含氮化合物(如卟啉、激素等),也有部分氨基酸通过脱氨和脱羧作用产生其它活性物质或为机体提供能量,脱下的氨可被重新利用或经尿素循环转变成尿素排出体外。

(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转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合成的主要方式。

转氨酶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谷氨酸是主要的氨基供体,氨基酸的碳架主要来自糖代谢的中间物。

不同的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所有氨基酸都不是以CO2和NH3为起始原料从头合成的,而是起始于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的中间物。

不同生物合成氨基酸的能力不同,植物和大部分微生物能合成全部20种氨基酸,而人和其它哺乳动物及昆虫等只能合成部分氨基酸,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称为必须氨基酸,人有八种必需氨基酸,它们是:Lys、Trp、Phe、Val、Thr、Leu、Ile和Met。

(三)核酸的酶促降解核酸通过核酸酶降解成核苷酸,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可进一步降解为碱基、戊糖和磷酸。

戊糖参与糖代谢,嘌呤碱经脱氨、氧化生成尿酸,尿酸是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嘌呤代谢的终产物。

其它哺乳动物可将尿酸进一步氧化生成尿囊酸。

植物体内嘌呤代谢途径与动物相似,但产生的尿囊酸不是被排出体外,而是经运输并贮藏起来,被重新利用。

嘧啶的降解过程比较复杂。

胞嘧啶脱氨后转变成尿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经还原、水解、脱氨、脱羧分别产生β-丙氨酸和β-氨基异丁酸,两者经脱氨后转变成相应的酮酸,进入TCA循环进行分解和转化。

生物化学第八章氨基酸代谢

生物化学第八章氨基酸代谢

碱性氨基酸转运蛋白
七种转运蛋白 (transporter) 亚氨基酸转运蛋白 β氨基酸转运蛋白 二肽转运蛋白 三肽转运蛋白
目录
γ-谷氨酰基循环对氨基酸的转运作用 γ-谷氨酰基循环(γ-glutamyl cycle) : • 谷胱甘肽对氨基酸的转运 • 谷胱甘肽再合成
目录
细胞外
细胞膜
细胞液
COOH CHNH2 CH2 CH2 C NH
依赖ATP和泛素; 降解异常蛋白和短寿蛋白质。
目录

泛素(Ub)
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8.5kD)
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而得名
一级结构高度保守
目录

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过程
靶蛋白的泛素化:泛素与选择性被降解蛋白质 形成共价连接,并使其激活,包括三种酶参与 的3步反应,并消耗ATP。 泛素化蛋白质在蛋白酶体(proteasome)中降解。
要途径。
通过此种方式并未产生游离的氨。
目录
(二)氧化脱氨基作用
• 氧化脱氨基包括脱氢和水解两步反应。其 中,脱氢反应需酶催化,而水解反应则不 需酶的催化。
2H H2O R-C-COOH NH R-C-COOH + NH3 O

R-CH-COOH NH2
目录
催化氧化脱氨基的酶
1. L-氨基酸氧化酶:
目录
2.氨的生成 未被吸收的氨基酸
脱氨基作用

渗入肠道的尿素
尿素酶
目录
临床上用酸性灌肠降低肠道pH,NH3 转 变为NH4+以铵盐形式排出,可减少氨的吸 收,防止血氨升高。
目录
3. 其它有害物质的生成
酪氨酸 半胱氨酸 苯酚 硫化氢 吲哚

生物化学-生化知识点_第八章 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的代谢

生物化学-生化知识点_第八章  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的代谢

第八章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的代谢下册 P3878-1 核酸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核酸在核酸酶(磷酸二酯酶)作用下降解成核苷酸,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磷酸单酯酶)作用下分解成核苷与磷酸,然后再在核苷磷酸化酶作用下可逆生成碱基(嘌呤和嘧啶)和戊糖-1-磷酸。

一一一嘌呤碱的分解代谢: P390 图33-2首先在各种脱氨酶作用下水解脱去氨基(脱氨也可以在核苷或核苷酸的水平上进行),腺嘌呤脱氨生成次黄嘌呤(I),鸟嘌呤脱氨生成黄嘌呤(X),I和X在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氧化生成尿酸。

人和猿及鸟类等为排尿酸动物,以尿酸作为嘌呤碱代谢最终产物;其他生物还能进一步分解尿酸形成尿囊素、尿囊酸、尿素及氨等不同代谢产物。

尿酸过多是痛风病起因,病人血尿酸 > 7mg%,为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

可服用别嘌呤醇,结构见P389,与次黄嘌呤相似。

别嘌呤醇在体内先被黄嘌呤氧化酶氧化成别黄嘌呤,别黄嘌呤与酶活性中心的Mo(Ⅳ)牢固结合,使Mo(Ⅳ)不易转变成Mo(Ⅵ),黄嘌呤氧化酶失活,使I和X不能生成尿酸,血尿酸含量下降。

一一一嘧啶碱的分解代谢:见P391 图33-3C:胞嘧啶先脱氨成尿嘧啶U,U再还原成二氢尿嘧啶后水解成β-丙氨酸。

T:胸腺嘧啶还原成二氢胸腺嘧啶后水解成β-氨基异丁酸。

8-2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一一一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一1一从头合成:从一些简单的非碱基前体物质合成核苷酸。

1.嘌呤核苷酸:从5-磷酸核糖焦磷酸(5-PRPP)开始在一系列酶催化下先合成五元环,后合成六元环,共十步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

然后再生成A、G等嘌呤核苷酸。

2.嘧啶核苷酸:先合成嘧啶环(乳清酸),再与5-PRPP(含核糖、磷酸部分)反应生成乳清苷酸,失羧生成尿嘧啶核苷酸(UMP),再转变成其他嘧啶核苷酸。

一2一补救途径:利用已有的碱基、核苷合成核苷酸,更经济,可利用已有成分。

特别在从头合成受阻时(遗传缺陷或药物中毒)更为重要。

外源或降解产生的碱基和核苷可通过补救途径被生物体重新利用。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HGPRT 鸟嘌呤 + PRPP
GMP + PPi
2、利用现成嘌呤核苷合成嘌呤核苷酸:
腺苷激酶 腺嘌呤核苷
ATP ADP
AMP
生理意义:
1 . 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比从头合成简单, 消耗ATP少,节省一些氨基酸的消耗;
2. 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如脑、骨髓、红细胞 等),由于缺乏从头合成酶系,只能靠补救合 成方式合成核苷酸,以供合成核酸等的需要。
AR
H 2O Pi H 2O
脱氨酶
IR
NH
核苷酸酶
核苷酶
鸟嘌呤酶
GMP
GR
G
X
H 2O Pi
Pi R -1-P H 2O
Pi
黄嘌呤氧化酶 尿酸
思考:人体内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主要终产物是
A.尿素
B.尿酸
C.肌酐
D.尿苷酸
E.肌酸
人和猿类等缺乏分解尿酸的能力,因此尿酸是人、 猿、鸟类及爬虫类体内嘌呤碱分解的最终产物。 但在鸟类,尿酸则可继续分解产生尿囊素。
从头合成的调节
PRPP合成酶、PRPP酰胺转移酶可被IMP、 AMP、GMP抑制;
R-5-P增加PRPP合成酶活性,PRPP增加酰胺 转移酶活性。
AMP抑制AMP生成,GTP促进AMP生成; GMP抑制GMP抑制,ATP促进GMP生成。
(二)补救合成途径:
又称再利用合成途径(salvage pathway)。 指利用分解代谢产生的自由嘌呤碱或嘌呤核苷, 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 这一途径可在大多数组织细胞中进行。
A.合成错误的DNA,抑制癌细胞生长 B.抑制尿嘧啶的合成,从而减少RNA的生物合成 C.抑制胞嘧啶的合成,从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 D.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 E.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了TMP合成

第八章脂代谢

第八章脂代谢
结合。 合成原料:-磷酸甘油
脂酰CoA
第八章脂代谢
一、 -磷酸甘油的合成
1、甘油激酶 2、磷酸甘油脱氢酶
CH2OH CHOH CH2OH
ATP
ADP
CH2OH CHOH CH2O P
CH2OH NAD+HH+
CO CH2O P
NAD+
磷酸二羟丙酮可以来自于糖代谢
第八章脂代谢
CH2OH CHOH CH2O P
C2H OH ADPC2H O P N AD H + H +
磷酸丙糖 异构酶
C2H OH CO
C2H O P
CHO CHOH C2H O P
甘油
3-磷酸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3-磷酸甘油醛
糖无氧氧化:乳酸+能量(少)
糖有氧氧化:CO2+H2O+能量(多) 糖异生:葡萄糖或糖原
可见: 糖代谢与脂肪代谢可经磷第八酸章脂代二谢 羟丙酮联系起来
1 2 3
5
4
2、3、4、5步反应不断重 复,直到完全生成乙酰辅 酶A
2
3 4 5
第八章脂代谢
-氧化 氧化磷酸化
三羧酸循环
第八章脂代谢
骤脂 肪 酸 氧 化 三 大 步
能 量 计 算:
以16C的软脂酸为例:
第一步消耗了2个高能磷酸键,所以应为108-2=106个高能磷酸键 当软脂酸氧化时,自由能变化为-2340千卡/摩尔; ATP水解生成 ADP+Pi时,自由能变化为-7.30千卡/摩尔。
脱氢水化再脱氢循环用苯基标记的带奇数碳原子的脂肪酸尿中排出的是苯甲尿酸苯甲酰n甘氨酸马尿酸用苯基标记的带偶数碳原子的脂肪酸尿中排出的是苯乙尿酸苯乙酰n甘氨酸chcoohchcoohch1coohncoohcoohcoohconhch每次切下一个或三个碳原子都是不符合实验结果的脂肪酸在体内氧化时每次切下一个二碳物1904年knoop提出氧化作用后经同位素实验证实偶数奇数苯乙尿酸苯甲尿酸脂肪酸在体内氧化时每次降解一个二碳单元物氧化是从羧基端的位置碳原子开始释放出一个乙酸单元

第八章糖代谢-有氧分解

第八章糖代谢-有氧分解

NADH
异柠檬酸 – ATP
脱氢酶
+ ADP Ca2+
制前面反应中的酶
α-酮戊二酸
α-酮戊二酸
脱氢酶复合体 + Ca2+
④ 其他,如Ca2+可
琥珀酰CoA – 琥珀酰CoA NADH
激活许多酶
GTP
ATP
3. 有氧分解的调节特点
⑴ 有氧分解的调节通过对其关键酶的调节实现。 ⑵ ATP/ADP或ATP/AMP比值全程调节,其中
5、TCA小结
TCA部位:线粒体。 三羧酸循环的要点: – 消耗一分子乙酰CoA, – 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 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
1分子GTP。 关键酶: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异柠檬酸脱氢酶 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3NADP+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3NADP+3H+
CO2
5-磷酸核酮糖(C5) ×3
5-磷酸木酮糖 5-磷酸核糖
C5
C5
7-磷酸景天糖
C7 4-磷酸赤藓糖
3-磷酸 甘油醛
C4 6-磷酸果糖
C3
C6
5-磷酸木酮糖 C5
3-磷酸甘油醛 C3
6-磷酸果糖 C6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
*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此酶为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其活性
第八章 糖代谢-有氧分解
Aerobic Oxidation of Carbohydrates
糖的有氧分解概念
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 H2O和CO2,并释出许多能量的过程。是机 体主要供能方式。 部位:胞液及线粒体

第八章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第八章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33 33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八页。
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ATP的形成直接与 一个代谢中间物(例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上的磷酸集团转移相偶联的作用。
34 34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八页。
二、P/O比
呼吸过程中无机磷酸(Pi)消耗量和分子氧(
O2)消耗量的比值称为磷氧比。
NADH的P/O比为2.5,ATP是在3个不连续
CoQ是带有聚异戊二烯侧链的苯醌,脂溶性 ,位于膜双脂层中,能在膜脂中自由泳动,是呼 吸链中唯一的非蛋白氧化还原载体。
它在电子传递链中处于中心地位,可接 受各种黄素酶类脱下的氢。
25 25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八页。
CoQ的结构和递氢原理
CoQ+2H
CoQH2
26
26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4.复合体Ⅲ
三、机体内两条主要的呼吸链
四、电子传递抑制剂
16 16 第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一、呼吸链的概念
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是由一系列电子
载体构成的,从NADH或FADH2向氧传递电子的 系统。
其中的氢以质子形式脱下,电子沿呼吸链转 移到分子氧,形成离子型氧,再与质子结合生成
水。放出的能量则使ADP和磷酸生成ATP。
的部位生成的;
FADH2的P/O比为1.5,ATP是在2个不连续
的部位生成的
35 35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八页。
三、偶联的调控
(一)呼吸控制
电子传递与ATP形成在正常细胞内总是相 偶联的,二者缺一不可。
ATP的生成必须以电子传递为前提,而呼吸链 只有生成ATP才能推动电子的传递。
36 36
第三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初一生物教案:第八章新陈代谢

初一生物教案:第八章新陈代谢

初一生物教案:第八章新陈代谢一、教学目标1.掌握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了解人体消化道的构造和消化吸收的过程。

3.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和作用。

4.掌握生命活动与营养物质之间关系。

二、教学内容1. 新陈代谢的概念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的总称,包括物质的吸收、合成、转化和排泄等过程。

2. 人体消化系统的构造和作用1.消化道的构造: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2.消化吸收的过程: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和吸收、大肠吸收、粪便形成和排泄。

3.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作用1.呼吸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作用:细胞呼吸产生 ATP ,提供细胞所需的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4. 生命活动与营养物质之间关系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2.营养物质供能的过程与新陈代谢、呼吸有关。

3.营养物质的合成过程与新陈代谢有关。

三、教学方法1.PPT教学法: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陈代谢、消化系统、细胞呼吸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

2.案例教学法: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分析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过程,加深学生对新陈代谢的理解。

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发言、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了解人体消化道的构造和消化吸收的过程。

3.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和作用。

2.掌握营养物质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评估1.给学生出题目,测试学生对生物代谢的概念和过程的掌握程度。

2.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

3.在课堂上进行互动问答,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情况。

六、教学资源1.PPT课件2.生物实验室材料3.参考书籍七、教学进程课时内容教学方法第一课时新陈代谢的概念和过程PPT讲解第二课时人体消化系统的构造和作用案例教学第三课时细胞呼吸的过程和作用PPT讲解第四课时生命活动与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互动教学第五课时综合评估问答、测试、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lvin cycle
一分子PGA的产生
PGA
5 PGA (yellow)
3 RuBP (green) ?
一分子的葡萄糖产生
淀粉、蔗糖的产生
1, 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活性部位
C3 途 径 的 能 量 消 耗
C3途径的能量消耗
每一循环,1分子的二磷酸核酮糖固定1分子CO2, 生成6-磷酸果糖,其中5/6分子的6-磷酸果糖参与再 循环,1/6分子的6-磷酸果糖则转变成葡萄糖。从 CO2的固定到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共需6个循环,总反 应式是: 6 CO2 + 12 H+ + 18 ATP + 12 NADPH + 12 H2O ⎯→ C6H12O6 + 18 ADP + 12 NADP+ + 6 H+ ΔG°’ = 476.8 kJ / mol 上式表明,在三碳循环中,每还原1分子CO2需要消 耗3分子ATP和2分子NADPH。
② 光系统II (PS II)的作用特点
1. 能被波长短于680 nm的光激发,对波长为 680 nm的光有最大吸收,其作用中心色素又 称为P-680 2. 起到电子泵站的作用。 3. P-680释放出的高能电子,通过一电子传递 链(光合链)将电子传递到P-700,电子传 递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合成ATP; 4. P-680在释放电子后留下的电子空穴,由被 活化的水分子释放的低能电子所填补
叶绿素(chlorophyll)
主要光合色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 其它光合色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c、藻胆 色素等。 是一类含镁卟啉衍生物,带羧基的侧链与一 个含有20个碳的植醇形成酯。叶绿素a与b之 间的差别在于吡咯环上的一个基团不同。 不同的叶绿素分子,其UV特征吸收不同:叶 绿素a为680 nm, 叶绿素b为460 nm。
集光复合体II(LHC-II)单体的结构
功能单位: LHC-II三聚体 每个单体: 7 个叶绿素a (green) 5 个叶绿素b (red) 2 个叶黄素 (yellow)
a c
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结构
藻胆色素(phycobilins)的结构
在藻青蛋白和藻红蛋白分子中含有藻胆色素。
UV spectra
2. 葡萄糖的分解代谢
2.3 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中能量的产生
葡萄糖分解代谢产生的能量有两种合成ATP 的形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合成ATP; ---生成NADH或FADH2 ,然后进入线粒体呼 吸链,通过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
2. 葡萄糖的分解代谢
2.3 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中能量的产生 (a)糖酵解: 1 分子葡萄糖 ⎯→ 2 分子丙酮酸 消耗:2 个ATP 产生:4 个ATP,2 个NADH 净生成:2 个ATP ,2 个NADH
3.光反应和暗反应 光合作用的两个主要步骤:光反应和暗反应
暗反应(dark reaction)
二氧化碳的固定和还原生成己糖的过程: 6CO2 + 12H2O + 18ATP + 12NADPH + 12H+ C6H12O6 + 18ADP + 18Pi + 12NADP+
参见教材p245, 图7-14
自 然 界 的 二 氧 化 碳 和 氧 的 循 环
三、Photosynthesis
1. 光合作用的概念 是糖合成代谢的主要途径。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等以CO2为碳源, 水为供氢体,利用叶绿素分子捕获的光能为 能源,合成以糖类物质为主的有机化合物, 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可表示如下: nCO2 + nH2O
叶绿素的结构 Structure of Chlorophyll
叶绿素是以缀合蛋白质形式存在于 光合膜(类囊体膜)中
高等植物和藻类中,叶绿素与蛋白质形成复合 体,根据复合体作用的不同,分为: 1. 集光复合体(light-havesting complex, LHC):是光系统的天线,因此又将这种叶绿素 称作天线色素(antenna pigment) 2. 光系统I复合体(photosystem I complex) 3. 光系统II复合体( photosystem II complex ) 每种光系统有相应的LHC,即LHC I 和 LHC II。
C6H6O6+6H2O+10NAD+ + 2FAD + 4ADP + 4Pi 6CO2 + 10NADH + 10H+ + 2 FADH2 + 4 ATP
2. 葡萄糖的分解代谢
2.4 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总能量 1分子葡萄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共产生?个 ATP: 4 ATP +(10 × 3)ATP + (2 × 2)ATP = 38 ATP 贮能效率:38 X 31/2870 = 41%
C3途径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Stage 1: Fixation of CO2 into 3-Phosphoglycerate Stage 2: Conversion of 3-Phosphoglycerate to 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Stage 3: Regeneration of Ribulose 1,5Bisphosphate from Triose Phosphates
Antenna and Photoreaction Center
接下页
接上页
光 反 应 中 心
PS I的作用特点
1. 能被波长短于700 nm的光激 发,并对700 nm的光有最大 吸收,其作用中心色素又称 为P-700。 2. 起到电子加压站的作用。 3. 受体A0接受 P-700的高能电 子,通过叶绿醌A1, 铁氧还蛋 白(Fd)等,在Fd-NADP+ 还原酶(FNR)作用下,将 NADP+还原成NADPH。
叶肉细胞
C4 cycle
(胞间连丝)
C3 cycle
微管束鞘细胞
C4 cycle and C3 cycle
C4 cycle 并不还原CO2,只对CO2起固定和 转运给C3 cycle的作用。 C4 cycle把外界大气中的CO2转移到叶内, 使叶内的CO2浓度增加。 虽然C4 途径要多消耗ATP(2ATP),但却 保证了叶内高浓度CO2的供应,使还原CO2 成糖的速度加快,因此C4植物的光合作用 效率要比C3植物的高。
5.暗反应机制
5.2 C4途径 大部分热带植物,如玉米,甘蔗,高梁 等,采用另一种固定和还原CO2的方式---C4途径 C4途径包括两个循环: C4 cycle: CO2的固定和运输 C3 cycle: CO2的再固定和还原
C4途径
C4途径包括 两个循环: C4 cycle: CO2的固定 和运输 C3 cycle: CO2的再固 定和还原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糖酵解 糖异生
5-磷酸核糖
丙酮酸 氨基酸 乳酸
乙酰-CoA
柠檬酸循环
三、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
1. 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能 — 生物界能量的最终来源。 光养生物(prototroph,又称自养生物 auxotroph):能直接利用光能,将CO2和 H2O合成有机物。 化养生物(chemotroph,又称异养生物 heterotroph):以富能的有机物为食物, 通过氧化分解有机物所释放的能量维持生命 活动。
戊糖磷酸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 是细胞产生还原力(NADPH)的主要途径 ( NADPH 在还原性生物合成中起负氢离 子供体的作用)。 -- 是细胞内不同结构糖分子的重要来源,并 为各种单糖的相互转化提供条件。 -- 为核酸、辅酶的合成等提供碳源。
葡萄糖的代谢去向
糖原
糖原降解 糖原合成 磷酸戊糖途径
light chlorophyll
(CH2O)n + nO2↑
三、Photosynthesis
2.叶绿体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 所 叶绿体结构: 外膜 内膜 膜间腔 基质(stroma) 类囊体(thylakoid) 基粒(granum)
2.叶绿体
叶绿体中的主要组成: 蛋白质:约50%,光合作用必需的全部酶类 都存在于叶绿体中 叶绿素(chlorophyll):主要的光合色素, 约占23%。是捕获光能的主要组分。 叶绿体膜:是双层脂膜,与线粒体膜相似, 在电子传递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质体醌(plastoquinone):与CoQ类似, 起电子传递中间体的作用。
光 反 应
暗 反 应
植物体中CO2的同化
三、Photosynthesis
4.光反应机制
由光系统I (PS I) 和光系统II (PS II) 共同完成。 所有放氧的光合细胞中,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中 都包含有PS I 和PS II。 PS I 和PS II又称作光作用中心或光反应中心 (photoreaction center)。 天线色素与光反应中心共同完成光能的捕集与 电子的激发。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环式光合磷酸化
Proton and electron circuits in thylakoids
三、Photosynthesis
5.暗反应机制
酶催化反应过程,不需光参加,故称暗反应。 由光反应产生的NADPH在ATP供给能量,将 CO2还原成糖的反应过程。 根据暗反应第一个产物的不同,分为: C3途径:大多数植物 第一个产物:3-磷酸甘油酸(PGA) C4途径:甘蔗和玉米等高产作物 第一个产物:草酰乙酸
光反应机制小结
① 光反应主要由PS I 和PS II 共同完成。 PS I 和PS II 通过一个电子传递链连成一个整 体,相互补充、协调。 ② 光反应实际是电子由H2O NADP+的传递 过程,总反应为: 2H2O + 2NAD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