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媒体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卢曼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

大众传播媒体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卢曼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

【大众传媒的社会学理论解读】大众传播媒体是如何影响社会的?[摘要]在卢曼的系统论视角下,作为功能系统的大众媒体按照自身逻辑运行,即在自身密码信息/非信息和纲领(节目栏目)的基础上生产和传播信息。

大众媒体的信息主要来自外部世界,又不同于外部世界。

通过这种操作,大众媒体与其他功能系统之间的结构耦合关系能够持续刺激社会使其保持清醒,现已发展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系统。

发展中国家的大众媒体与其他系统发展存在的非同时性现象可能带来一系列结构摩擦问题。

[关键词]大众媒体;信息;密码;纲领;功能系统;结构耦合[作者简介]秦明瑞,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1)05-0051-15秦明瑞——卢曼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如果将大众传播媒体(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简单地定义为原则上所有人都可以进入的信息传播场域〔1〕,那么自从有了这种场域——早期为印刷品,后来增加了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今天则有了如电脑、手机等为载体的互联网新媒体——人们关于社会、历史和自然世界的信息和知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这种媒体。

①随着大众传播媒体(以下简称“大众媒体”或“媒体”)的发展,人们对其认识和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一些不实报道和虚假新闻使人们对大众媒体持不信任态度,怀疑其具有煽动和炒作的动机;而在其与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宗教信仰等社会系统的关系被认知时,这种煽动炒作的动机也往往会更加生动具体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②但尽管如此,大众①在大仲马(1802—1870)的小说《基度山伯爵》中,我们就可以读到土耳其占领时期希腊总督阿里·铁贝林的女儿、后被基度山伯爵为了复仇而收养的海蒂所说的一段话:”我对于外界的事情无一不知,虽然我是在我的居室里观看那一切。

比方说,我看每一种报纸、每一种期刊和每一个新歌剧。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大众传媒是现在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提供者,它们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

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主要指的是它们作为社会公众了解沟通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是为整个社会所共有的,不仅新闻工作者具有使用参与大众传播的权利,社会公众也具有使用大众传媒行使监督、批评、情愿等权利,即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同时又因为其强大的影响力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再则,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它们的公益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大众传媒,为了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等等,肆意炒作,运用一些低俗的手段来哗众取宠,博眼球。

把大众传媒的重要职责“公益性”、“公共性”丢弃,错误地引导了受众的经济、政治甚至是文化道德观念。

媒体研究人李幸说:“2010年,肯定是中国电视的相亲交友年。

”在2010年年初,江苏卫视一档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开启了“全国热恋”的浪潮。

一些年长的女性,更是从周一到周日,坐在电视机前评论1号女嘉宾学历太高、2号男嘉宾收入过低。

把剩女剩男、价值观、金钱观等问题越吹越大。

逼得一些20岁出头的女性,还没真正尝得爱情的滋味,就要用“有房、有车、有钱”的标准来物色对象。

固然,他们展现了婚恋观、价值观的多元化,但电视作为公共平台,不应该放大明显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行为。

媒体常常在《有话大家说》等节目,谈论“剩女剩男”、“拜金女”等现象,然而,这些现象不正是你们所引起的吗?大众传媒本来应该是给受众提供正确、有价值的信息,可是现在却成了社会问题的源头。

10年4月20日,网友黑刀发表了一遍日志,关于他参加《非诚勿扰》的经过:23号女嘉宾竟是节目组找来的托。

浅析我国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历史

浅析我国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历史

生而开始 的 ,从 那时起 到新 中国成 立以
前, 关于新 闻学 的著作 都会 涉及 到真实性
问 题 的探 讨 。 到 了新 中 国 成 立 以 后 , 虽然
媒介公信力研究的开端 。 自此 , 媒介公信力
研究不断发展 ,逐渐成为大众传播 的一个
重 要 的研 究 领域 。 在 研 究 内容 方 面 , 国外 的
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后 到 9 0年代 以前 方 面的考察 ,主要 的成果 以论文形 式 出 这段 时间是我 国媒介 公信 力研究 的萌芽
阶段 。
2 、 开 始 阶段
不断发展为影响力 巨大的新媒体 ,公信力 研究也转 向比较不 同媒介可信度 的研 究 , 并且以网络媒体 为代表的新媒体公信力 的
研究逐渐成为热潮 。 二、 我国媒介公信 力研究的历史脉络 台湾 、 香港关于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基
2 0 0 3 年媒体在 “ 非典事件”中的不作
在2 0世 纪 9 0年代 以后 , 我国媒介公 为所 引发 的媒 介公信 力危 机更是 加快 了 信力 的研究逐渐引起关 注, 专 门以公信力
虽然 媒介公 信力 的概念在 国内 现 时间不长 , 但 对其所包含 的要 素之一 “ 新 闻真 实性”的讨论却 由来 已久。 关于新 闻
真 实 性 的 研 究 是 伴 随 着 五 四新 闻 学 的诞
研究把消息来源的可信度 ,即信道的可信
度作为整个传播是否具有可信度 的一个重 要影响因素。 因此, 这一研究通常也被视为
论述 中国大陆地 区的媒介公信力研究 。 主
要 可 以分 为 这 么 几 个 阶 段 。 1 、 萌 芽 阶段
信力 与媒介 的权威性 》 文章 。 她将 “ 公信 力” 定义为 “ 媒介在长期 的发展 中 日积 月

浅谈媒体的公信力

浅谈媒体的公信力

浅谈媒体的公信力作者:栾卉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10期【摘要】英国新闻集团的信用问题给其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纵观整个事件,对媒体公信力重要性的忽视是促成事态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生存的基础,其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其在媒体构成中的特殊位置,以及其本身的特性。

而树立媒体公信力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做好新闻,另一方面在于推广自己的传播理念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新闻信任危机媒体公信力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英国报纸为获得独家新闻而窃听失踪女孩电话,进而妨碍警方调查的事件持续升温。

一时间,本应作为传播媒介的报纸,却成了报道中的“主角”。

事件起初,“驰骋疆场”多年的默多克也未意识到事件本身的利害程度,直至群众抗议呼声强烈,国会专门为其成立听证会,他才一改强硬态度,但为时已晚。

此次事件直接导致英国新闻集团多位高管下马,收购天空广播公司计划流产,旗下经营了168年的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停刊。

窃听阴云同时蔓延至英国政坛,甚至将英国现任首相卡梅隆卷入其中。

信用问题正带给新闻集团前所未有的危机。

保信用才能保生存窃听事件之所以带来几乎撼动整个新闻集团的后果,事先忽视了公信力对媒体生存的重要性是主要原因之一。

大众媒体公信力,即是大众媒介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是大众媒体生存的基础和须臾不可缺少之物。

而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在媒体构成中的特殊位置,以及其本身的特性。

当下大众媒体的生存环境中,存在着三类主体:政府、媒体及大众。

首先政府与媒体之间,无论何种政体的国家,无论媒体性质是否隶属于政府,任何媒体都处于政府不同程度的控制之下,不可能凌驾于政府之上,政府因具有以国家为支撑的行政权力,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对媒体进行干预。

政府利用媒体的传播属性寻求群众最大化的支持,利用媒体的社会属性保证国家信息畅通。

而媒体则生存于政府之下实现自身的事业理念、通过向大众传播各种讯息来寻求自身的经济利益。

而大众与其它两个主体间的关系是:大众利用媒体具有的监视环境、协调社会讯息、传承社会遗产以及提供娱乐等功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以及义务。

大众文化叙事与媒介公信力之间的契约关系

大众文化叙事与媒介公信力之间的契约关系

会地位 和知名度 。这种社会地 位赋予功 能 , 会给大众 传媒
所支持 的事物带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种正统化 的效果 。 在叙事方式 上。经过媒 介大 规模 策划 的媒 介文化 都 极有可能成 为时 尚, 即成 为一 种象征 符号 的运作 与生 产。 商品具体 而又独立的意义 系统 , 得人 们在消 费时就 已经 使 知晓并享受符号所 承载的意义 。所 以, 以 日常生 活为主 在 要题材的大众文化叙事文 本中 , 事的细节就显 得格外重 叙

大 众文化叙 事 的兴起
要 。不同的细节最能显现 日常生活 的情境 , 它们会引起大 众的认同 、 慕、 拜甚 至是追 捧。表现 最为 明显 的一点 羡 崇
英 国学者汤林森 指 出: 资本 主义 的文 化重 点就是 消 “
费的行 为过 程与经验 的商 品化 ……资本 主义文化 的扩展 , 实质就是消 费主义文 化的 张扬 , 而这样 一种文 化 , 会使所
时提出了“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 理论。在他们 眼里 , 任何一 种问题 、 见乃至人物、 意 组织或社会 活动 , 只要得 到大众传
中的发型 、 妆容和衣着 , 还是家具起居 、 生活态度与方式等
等都可 以成为 美 的, 艺术 品味 的。其 实 , 在选 择一 个商 品
是就意味着选择了以这个物品为代表的生活观念和方式。
在叙事 内容上 , 大众媒介 通过 有选择 的提供信息或 突
出某些 问题 , 使受众体会 到或感受到什 么是社会上所赞 同 或认可 的价值 、 仰与行 为规范 , 信 在潜 移默 化 当中使受 众 根据公认 的规范行事 , 采取社会规 范认 可 的行 为。美 国传 播学者拉扎斯 菲尔德 和莫 顿在论及 大众传 播 的社会功 能

媒介公信力的多学科解读

媒介公信力的多学科解读

【 关键词】 媒介公信 力 解读 学科 角度
媒介 公信 力是公 信 力 的一种 。 是 国 内 外 学 者 对 媒 介 公 信 力 概 念 的不 同 对 媒 介 的 信 任 , 任 是 媒 介 对 受 众 的 责 责任 , 有 相 互依存 、 互 渗透 、 互 具 相 相 贯 通 的性 质 ; 任 与 责 任 具 有 斗 争 性 , 信
标 取 向 的 集 体 行 动 之 间 , 会 有 某 种 都 波 的 能 量 传 递 和 叠 加 的 机 制 在 起 作 用 . 是 限 于 篇 幅 , 法 在 此 展 开 细 只 无
致 的论 证 。
参考文献 :
【】Kis n Bl r 1 n ma a ,W i a e: i nd W v s
媒 介公信 力 的多学科解读
◎梁 锋
[ 要J 论是 思想的升华 和再塑 , 摘 理 也是 实践 的指 南和归宿 。2 0世 纪 中期 以来 . 媒介公 信 力
研 究 即 成 为 国 内外 大 众 传 播 研 究 中一 个 引人 注 目的 研 究领 域 。 纵观 国 内 外 学 者 对 媒 介 公 信 力 概 念 的 不 同层 面 解 读 , 对媒 介 公 信 力 的 关 注 广 泛 存 在 于 社 会 生 活 的 各 个 领 域 。 本 文 拟 从 哲 学 、 传 播 学 、 闻 学 、 会 学 、 理 学 、 理 学 、 济 学 、 学 、 织 行 为 学 等 9个 学科 角 度 进 行 解 读 . 新 社 心 伦 经 法 组 力图为其构建理论 支撑 , 旨在 完 善 媒 介 公 信 力 的 内涵 , 实 媒 介 公 信 力研 究的 理 论 基 础 务
扩 散 性 的 影 响 力 。从 理 论 上 分 析 , 不 同主 题 的舆 论 波相 互 之 间 与 不 同 目

国际视野下大众传媒的探究

国际视野下大众传媒的探究

国际视野下大众传媒的探究在当今发展迅速、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际视野下,探究大众传媒的发展与作用对于我们了解世界、提高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众传媒的定义较为广泛,一般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介形式。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和社会化的代表,大大促进了人们对于世界的探究、交流和互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众传媒经历了数次革新和转型。

传统的媒介形式如报纸与广播渐渐退出了主流舞台,电视却日渐普及,而互联网的出现又再次迎来了新的媒介变革。

在国际视野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大众传媒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在发达国家,大众传媒发展已经高度成熟,拥有发达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源,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化、精细化。

例如,美国的奥斯卡金像奖、艾美奖等重要电视颁奖典礼已经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许多作品在国际上也得到广泛的认可。

而在发展中国家,大众传媒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仍然相对薄弱,内容和形式也相对单一和粗糙。

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信息的透明化,发展中国家逐渐开始在大众传媒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大众传媒的发展和作用也受到了国际政治环境和文化认知的影响。

例如,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娱乐产业基地,其电影、电视等作品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并塑造着世界的文化认知和审美标准。

同时,世界各国政治和文化关系的变化也会对大众传媒的发展和作用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和融合不断加强,大众传媒也逐渐成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推动了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交流。

虽然大众传媒日益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虚假新闻、低俗内容、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因素都会对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提出挑战。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需要更加注重媒介素养的培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坚持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标准,推动媒介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贡献。

总之,在国际视野下,大众传媒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被重视。

中国媒介公信力研究现状

中国媒介公信力研究现状

张国 良教授认 为 , 当今 的中 国社会 , 在 研究 媒介 的公
信力有很 强的现实 意义 。首 先 , 政府对 于公信力 问题 的认
知 , 推 动政府 在 使用媒 介 时尊 重媒介 的基 本 准则 和要 将
1999年黄晓芳在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文中认为就媒介整体而言衡量媒介公信力大小主要应该从真实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浓厚的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
第1 2卷 第 6 期
21 0 0年 1 2月
滁 州 学 院 学 报 JU N L FCU H UU IE Sr ( R A ZO Nv RrY ) O H
公信力 , 加强 自我监督 , 也必 将获得 民众信任 , 提高舆论监
督 的质量 。再次 , 公信力研究有 助于提高受 众的知情权意 识, 促使 他们从 自身层 面发 挥监督 媒体及 舆论 的作 用, 加 强对媒体 的社会监督 , 形成 良性互动 。
出较为完整的媒介可 信度量表 , 之后梅耶将该 量表修 正后
誉度 , 在受众 中有 深远影 响 的媒介 自身魅 力” 文 中认 为 , ,
就媒 介 整 体 而 言 , 量 媒 介 公 信 力 大 小 主 要 应 该 从 真 实 、 衡
公信力 问题逐步受到学 界关注后 , 对这个概 念的相关
理论研究 以及我 国公 信力 的现状 和如何 提高媒 体公信 力
Vo . 2 No 6 11 . De .2 1 c 00
中国媒 介公 信 力 研 究 现状
马 瑞 瑞
( 苏州大学 凤凰传媒学院 , 江苏 苏州 2 5 2 ) 1 1 3

融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提升攻略

融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提升攻略

第 5 卷 总第 121期 25收稿日期:2020-12-15作者简介:曹振宇(1975—),男,朝鲜族,云南富源人,主任记者,本科双学历(西南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央党校本科法律专业),主要从事新闻采编研究。

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正处于不断的变化更替之中,受众的需求和心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给新闻舆论的传播途径和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新媒体的崛起让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新闻舆论“四力”目前存在诸多的问题,提升新闻舆论“四力”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需要。

因此,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该重视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以及公信力的提升,针对新闻舆论“四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持续创新,不断完善,从而提升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一、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含义党中央在宣传和深化工作思想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提高新闻舆论“四力”,即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这是党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任务和新要求。

站在新闻舆论的传播角度来看,新闻舆论传播的有效性必须以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以及公信力的形成和提升为基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新闻舆论传播理论体系,且互为条件并相互作用。

传播力是指新媒体技术手段对受众形成一定程度影响的能力,是在实践中由主流媒体逐渐积累起来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法,它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传播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载体以及传播效果。

现阶段,很多人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意识形态的对抗、权利的争夺以及机密的窥伺,互联网也逐渐成为宣传与反宣传、相互渗透、相互斗争的新领域。

我国主流媒体需要提升对传播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努力做到上接党心、下接民心,确保党的方针路线及理论能够在受众中快速、广泛地进行传播。

只有不断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才能确保民意被广泛地吸纳,将民声传播至党和政府,从而有效地打破沟通的壁垒,将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方针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功能,监督各级党组织、政府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正。

关于媒介伦理研究的几点思考.doc

关于媒介伦理研究的几点思考.doc

关于媒介伦理研究的几点思考作者:传佳音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01期摘要:大众传媒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有关道德伦理问题的争论。

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能够瞬间构造一切也可以瞬间毁灭一切的“媒介”世界,它既生产着秩序与规范,也在消解与破坏着社会生活。

因此从伦理学的视角,结合大众传播媒介,来对媒介伦理道德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媒介伦理大众传媒职业道德现代大众传媒既为大众提供着新闻、信息、知识和娱乐,却又改变着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与思维过程。

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趋同一致,也滋长了大众思考的惰性,削弱了大众思考的能力。

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能够瞬间构造一切也可以瞬间毁灭一切的“媒介”世界,它既生产着秩序与规范,也在消解与破坏着社会生活,因此媒介伦理在媒介所构建的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媒介伦理是系统地研究“道德善”的大众传媒应当如何履行其职责、大众传媒是否符合它的应当以及媒介从业人员在其媒介行为中对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的认识与抉择的学科。

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分析媒体与媒介工作人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胡海军在《媒体伦理研究述评》中写道:媒体伦理主要是指在调整媒体本身及其机构和从业者在为受众提供信息的行为时所涉及的伦理、道理的应然状态,从主体来看,一个是媒体自身,一个是相关的机构和人员,与此无关的对象不受媒体伦理约束。

从行为内容来看,即使是上述主体,也只能是在从事传播信息行为时才受媒体伦理规范,否则不能。

1 媒介伦理学科研究的内容与方向1.1 媒体公信力问题随着媒体商业化和竞争的加剧,媒体道德缺失也在恶性竞争中潜滋暗长,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炒作、虚假广告、媒体低俗化倾向、媒体腐败等一系列媒体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是媒体公信力逐渐丧失的集中表现。

2008年9月20日山西干河矿难发生之后的“封口费”事件让有偿新闻进入人们的视野。

矿难发生后,记者争先恐后地赶到出事煤矿——不是为了采访报道,而是去领取煤矿发放的“封口费”,少则上千,多则几万。

浅谈媒体的公信力

浅谈媒体的公信力
保 信 用 的 对策
体想树立起 一定 的威 信 , 并不是一 日的言
行就够 的 , 常常要经过受众漫长 的观察和
要保证新闻的可信度 , 首先要保 证消
2 年 o 21 o 第l期 n 3
从场域视角解读 《 非诚 勿扰 》
■晏 国俊
【 要 】 非诚 勿扰 是 江 苏卫 视 2 1 摘 O 1月全 新 推 出的 一档 婚 恋 交 0年
点, 也就是新 闻。 我们知道 , 由于现代人 的
如 此看来 ,大众 比起政 府和媒 体来 说, 既无 前者 的政 策制定 能力 , 也无后 者
生活压力增大 , 多媒体越来越倾 向于娱 许 乐化 , 但娱乐并不 能带 给媒体公信力 的提
升 , 因就在于它并非 是人们作 为公 民生 原
直 至群众抗议 呼声强烈 , 国会专 门为其成
政府不 同程 度的控制 之下 , 不可能凌驾于 政府之 上 , 政府因具有 以国家为支撑 的行 政权力 , 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对媒体进
这就是媒 体公信力 的危机所在 , 也是为何
连默 多克本人都未 意识到窃 听事件后 果
行干预。 政府利用媒体 的传播属性寻求群 众最大化的支持 , 利用媒体 的社会属性保
证 国家信息 畅通 。 而媒体则生存于政府之 下实现 自身 的事业理念 、 通过 向大众传播 各种讯 息来 寻求 自身 的经 济利 益。 而大众 与其它两个 主体 间的关系是 : 大众利用媒
严重程度 , 以致几乎波及整个英 国传播业
的原 因 。
因此 , 作为媒体 , 时刻坚守 住 自身 的 媒体公信力 , 才能保证 自政府 、 媒体 及大众。 首先政府与
消化 才能逐渐形成 。 反之 , 一旦媒体 在不 经意 问出现损 害其 公信力 的行 为 ,一 开

传播学概论自考(试卷编号121)

传播学概论自考(试卷编号121)

传播学概论自考(试卷编号121)1.[单选题]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希望寻求三方的共同点来有效调节传播体制内的各种矛盾,这三方是A)政府、企业、媒介B)政府、公众、媒介C)政府、企业、公众D)媒介、企业、公众答案:B解析:2.[单选题]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传播批判学派注重研究大众媒介的A)所有权和控制问题B)版权和表达问题C)创意与风格问题D)内容和形式问题答案:A解析:3.[单选题]从西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轨迹来考察大众传媒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下列不属于其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是( )。

A)近代报刊时期B)西方媒介大众化初期C)大众传媒私有化时期D)近代媒介多元化时期答案:D解析:4.[单选题]把传播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依据是A)传播的范围B)传播的规模C)传播的空间D)传播的手段答案:D解析:5.[单选题]人类传播历史上最古老的传播制度理论是A)集权主义理论B)自由主义理论解析:6.[单选题]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 )A)德福勒模式B)申农-韦弗模式C)马莱茨克模式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答案:B解析:7.[单选题]“二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答案:C解析:8.[单选题]最早将“文”“化”二字合成一词的出处是( )。

A)西汉司马迁的《史记》B)东汉班固的《汉书》C)西汉刘向的《说难·指武》D)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答案:C解析:9.[单选题]被称为“美国新闻自由之父”的是A)华盛顿B)亚当斯C)杰弗逊D)罗斯福答案:C解析:10.[单选题]作为一种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大众媒介,电视的最大特点不包括( )。

A)声像并茂B)现场感强C)可与事件同步D)互动性强11.[单选题]中国传播学界参照“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首次实证研究,开展于A)2001年B)2002年C)2003年D)2004年答案:A解析:12.[单选题]从信息誓理角度看.制止或减弱谣言最有效的手段是A)对造谣者绳之以法B)立即封锁信源C)保证正式渠道的信息畅通D)保证非正式集道的信息畅通答案:C解析:13.[单选题]赖特在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的新功能是A)环境监视B)提供娱乐C)社会协调D)社会遗产传承答案:B解析:14.[单选题]上限效果” 假说、“信息沟”理论与( )构成反命题。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研究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研究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集众多网民意见和情绪于一体的舆论现象。

在当代社会中,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对策。

一、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1.信息传播速度快:网络舆情的特点是快速、广泛传播,一条网络舆情消息很快就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传遍整个网络。

对于政府而言,这意味着不论是否真实,一旦网络舆情发生,它将迅速影响到大众的认知,进而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重大打击。

2.传播途径多样: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有发声和传播信息的机会。

政府的决策、行为和政策将面临各种各样的评价和质疑,而这种多样性的声音也往往会对政府公信力造成困扰。

3.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舆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虚假信息的传播,这些虚假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并被广泛接受。

一旦政府被指责或涉及虚假信息,就会对公众产生怀疑和质疑,从而削弱政府的公信力。

二、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原因分析1.信息不对称:政府作为权力机关,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

而普通民众往往只能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这使得政府在信息传播和解释上具有绝对优势。

一旦政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就会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严重影响。

2.公众参与度低: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公众的讨论和互动十分有限。

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格局,公众有了更多的权力和机会来参与政府决策和监督。

然而,政府对于公众参与的态度和措施不当,容易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质疑,进而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三、应对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的对策1.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向公众提供准确可信的信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同时,政府应积极主动地回应网民的质疑和关注,加强沟通和互动。

2.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政府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网络舆情数据,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以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

喻国明一位行者的感悟

喻国明一位行者的感悟

一路走来,从他的众多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他的关注点一直围绕着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他对于学科前沿的敏感不仅仅来源于智慧,更是因为他对中国社会及传媒业的发展有着深切的关注,他始终坚持着“经世致用”的研究路线,针对社会和时代的“问题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量。

报国惟有笔如刀“我的研究,我是用全部的情感和精力包括生命来做的。

”这是喻国明对自己的要求。

他相信,一个在生活面前不动感情、写文章不倾注心血的人,只能成为文字匠,而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自觉追求的人。

“我们这代人与社会的改革同行,有内在的颠覆冲动和叛逆的基因,又有一种融化于血液之中的社会责任感和内在的执著。

”在投身新闻学研究之初,这种血液中的责任感与执着就始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

喻国明出生在上海,六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

幼时的他天资聪颖,三四岁的时候看别人下中国象棋,竟然就在旁边开口支招。

大人训斥他:“你这小屁孩懂什么,要不你来下?”他也不客气:“我来下就我来下。

”结果还经常赢。

六七岁时,喻国明就是他所在的那一片居民区众人皆知的象棋“神童”。

他自小记忆力过人:“一页书,大概读上十多分钟,整页整页的书就会印在脑子里。

考试时,只要是书本上出现过的内容,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抄答案一样。

”喻研究项目。

“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是喻国明作为首席专家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在总结国际学术界近百年来于传媒公信力评测理论和方法及繁多实证案例的基础上,成功地建立起一个可将中国大众传媒公信力状况进行量化表达的传媒公信力测评指标体系。

课题组于2005年11月组织实施了《中国传媒公信力问题的全国居民调查》,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所进行的最大规模、指标体系最为完整、综合测评传媒种类最多的一项实症研究与评测分析;由他主编的《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是国内目前唯一对传媒发展整体业态进行综合测量与评价研究的年度科研成果,已经成为传媒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活”,但是他却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在荒芜中开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 通 过 量 化 研 究 和 因 素 分 析 , 出 “ 会 关 提 社
怀 ” “ 闻技 巧 ” “ 介 操守 ” “ 闻专业 素 、新 、媒 和 新
任程度。 J 世纪 3 ¨2 0 0年代开始, 研究者把公信
力 视为媒 介本 身的一 种属性 。到 2 O世纪 5 0年 代 , 介公 信力 的研究 仍 以可信 度研 究为 重点 。 媒
统计报告》 显示 ,09年 间 2 20 O岁至 4 0岁之 间
的 网民 占网 民总 体 的 5 . % 。这 部 分 群 体 正 01 是 未来 一段 时问促 使 社会 发 展 的 主力军 , 以 所
量得出。研究者建立量表过程 时采用五点评
分 , 本研究 对 这 2 但 3个题 目采 用 四点 评 分 , 以 避免 五点评 分而导 致过 多 的中庸 回答 。如果题 目描述 与想 法“ 完全 符合 ” 4分 ,较符 合 ” 记 “ 记
为主。
我 国对 于 大 众 媒 介 公 信 力 的研 究 始 于 2 0 世纪 8 代 , 要 从 传 统 的 新 闻视 角 进 行 研 0年 主
究。2 世纪 9 0 O年代 以后 , 大众媒 介公信力成
本研究 以大众媒介公信力维度量表为工具
[ 收稿 日期 ] 2 1 —0 0 1 6—2 0 [ 作者 简介】 阴军莉(96 , , 17 一)女 陕西澄城人 , 中国传媒大学思 想政治理 论课教研部讲 师 , 中国传媒大学传 播心理研究所 20 0 9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传播心理学。
者本身的固有特征 , 而应该是受众心 目中对传 播 者或 者 传 播 媒 介 的观 念 和 看 法 。2所 以 , - 大
众媒 介公 信力在 美 国经历 了从 属性 研究 到关 系 研究 的转 变 。
明教授为 主进 行 的大众 媒介公 信力 维度 研究采 用 实证 研 究 的 方 法 以 外 , 他 研 究 多 以 思 辨 其
质” 四个维 度 。学 者喻 国明 等人 在 此 基础 上 建
立 了我 国媒 介 公 信力 的判 断维 度 量表 , 6个 共 维度 和 2 3个题 项 。4我 国对于 大众媒介 公 信力 _ 的研 究 已取 得 一 定进 展 , 是 多数 研 究集 中探 但
可信度是信息接受者对传播者或传播媒介的依
[ 关键词 ] 媒介 ; 公信力 ; 维度
[ 中图分类号 ] G 0. [ 263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7 — 44 21)4 03 — 4 61 55(01o — 05 0


问题 的提 出
为国 内 的研 究 热 点 , 没 有 形 成 统 一 的 界 定 。 但
媒 介公 信力反 映着 受众对 媒 体 的信 赖程 度
介 实 际 表 现 之 间 契 合 程 度 在 公众 心 理 上 的反 映。 L 靳 一经 过对 前人 研 究成 果 的总 结 归纳 , ”3
公 信力 最早 是政 治学 中的 一 个 概 念 , 领 指 导者获 得其 选 民信 任 和信心 的能力 。当被 引入 新 闻传播 学 领域 后 , 指 受众 对 新 闻传 媒 的信 则
大 众 传 播 媒 介 公信 力 比较 研 究
阴军莉
(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心理研究所 , 北京 10 2 ) 0 04
[ 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 通 过对 报纸 、 电视和 网络三类大众传播媒介 的公信力及 其六个维度 的比较可 以发现 , 三
类媒介的总体公信力差异并不显著 , 媒介依赖程度与媒介公信力的相关性也不显著 。受众对三类媒介 在 媒介操守维度上的评分最低 ; 权威性维度在三类媒介 中的差异显 著 , 由高到低 分别是 电视 、 报纸 和网络 ; 社会关怀 、 闻技巧 、 新 有用 性三个维 度的评价 , 均为 网络最高 , 且差异显著 。
本 研究 采 用 我 国学 者 靳一 对 于公 信 力 的界 定 ,
即“ 大众媒 介公 信 力 指公 众 对 于大 众媒 介 的社
和欢 迎 程度 , 大众 传 媒 赖 以生 存 和 发展 的基 是
础 。改革开放 以来 , 随着 经济 的快速 发 展 , 国家 赋 予媒介 机构更 大 的发展空 间 。为 了吸 引更多

3 — 5
来研 究不 同性质 媒介 间 的公 信力 , 在北 京 随机 选取 4 0岁 以下 的成 年人 为研 究 对象 。据 2 1 00 年1 月公 布的《 2 第 5次 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 状况
上 而建 立 起来 的媒介 公 信 力维 度 量表 , 共包 括 6个维 度 , 分别 是新 闻专 业 素质 维 度 、 会关 怀 社 维度 、 媒介 操 守维 度 、 闻技 巧 维 度 、 新 有用 性 维 度 和权 威性 维度 , 6个 维度 通过 2 这 3项题 目测
会期 待被 落实 情况所 引起 的公众 心理 感知 和评
价, 公众 的这种 感 知 和 评价 也 是媒 介 获取 公众
的注意力 资源 , 获得最 大化 的经 济收 益 , 些低 一
俗、 失信 的新 闻信息 日益增 多 , 响 了媒介 的公 影 信力 。
信任 的能力 和 素 质 的体现 。简 单 地说 , 众媒 大 介 公 信力就 是公 众对 大众媒 介 的社会期 待与媒
赖度 的主观 评 价 , 它不 应 该 被 简单 地 视 为传 播
讨 媒 介公 信 力 与 社会 环 境 的关 系 , 者集 中研 或 究 公 信力 对 于 媒 介利 益 的 影 响 , 对 信 息来 源 而 的可 信 度 、 同性 质 媒介 间 的可信 度 差异 等 重 不
要 领域却 缺少 必 要 的介 绍 和讨 论 。l除 以喻 国 l
第 11卷第 4期 2 l年 7月 0 1
JU N L F U A AS E I V C T N L E H IA OLG O RA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LCLEE O H N NM S M DA O AI A C NC O T
V】1 N. 0ul oI J 4 ..20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