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地方政府公信力是行政管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地方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其构建与完善是国家和社会繁荣进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今社会,地方政府公信力作为衡量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

在享受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带来的成果之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文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标签:地方政府;公信力;信任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分析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

“地方政府公信力是指某一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化程度,在其辖区内公民的民主化程度,以及国内、国际上所享有的公众信任度和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综合评价。

”二、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实状况及成因分析(一)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进程1.地方公共服务质量提高。

“地方公共服务指的是提供的在地方的层次上被消费者共同地且平等地消费的物品。

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是因为地方政府更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因而所提供公共服务的质和量更符合本地居民的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近年来,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公共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

2.依法行政水平逐步提高。

具体来讲,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应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和法律,要规范政府行为,必须切实做到严格规范文明执法,维护公共利益,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1.缺乏法律法规的制约,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行政权违法现象频发。

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过程中,缺乏法律法规制约,易出现地方政府“乱作为”现象,大大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2.政府职能履行不当,公共服务供给乏力。

中国政府的机构改革中,如何把握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是关键,要转变观点,确立“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

论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社会调查报告

论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社会调查报告

论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社会调查报告1. 引言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报告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对政府公信力建设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当前政府公信力的现状、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政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抽取了5000名受访者。

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3.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受访者对政府的公信力表示担忧。

其中,45%的受访者对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表示不满意,认为政府在信息发布方面存在不足。

此外,有30%的受访者对政府的承诺兑现情况表示不满意,这反映出政府在兑现承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4. 公信力问题分析在分析政府公信力问题时,我们发现了一些主要原因。

首先,信息透明度不高是公信力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

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透明度。

其次,承诺兑现的不足也成为公信力问题的重要原因。

政府在承诺兑现方面需加强执行力,确保承诺得以兑现。

最后,个别腐败现象以及失职行为也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5. 政府公信力建设途径为了解决政府公信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工作。

这包括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推行阳光工程,以及建立全面可信的信息发布平台。

其次,政府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力度打击腐败现象,增强行政效能。

此外,政府应加强与民众的互动交流,定期举办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增加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机会。

6. 政府公信力提升效果评估在实施上述建议后,我们应定期进行政府公信力的评估,以了解政策效果和改进方向。

具体评估方法包括定期调查、投诉反馈和研究报告等形式,以全面了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情况。

7. 结论本报告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研究了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途径。

希望政府能够采纳本报告的建议,加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为社会发展和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小议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执法公信力的现状

小议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执法公信力的现状

《小议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执法公信力的现状》摘要:提高政府公信力,构建政府公信体系,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需要每一位公民和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一、引言常言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摘要: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提高政府公信力,构建政府公信体系,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需要每一位公民和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

笔者面对目前我国政府信用的缺陷,以及公信力有所透支的现象,分析提出了加强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民主政治;依法行政一、引言常言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衰。

”在现代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公信力是基石和核心,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具有强烈的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

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公信政府,既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那么何谓公信力呢。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

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

由此,我们可以如此来理解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第一篇: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 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

然而, 现实中, 某些政府失信事件成为政府失信于民、公信力下降的潜在因素。

本文先以说明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起点, 指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然后从政府角度和社会公众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如何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个人看法。

全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重建公信政府。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现状公信力建设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对诚信政府建设*+的愿望愈加迫切,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期待,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

政府公信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息息相关。

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

这套制度体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

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

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

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公信力还是比较高的。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一)从政府角度分析1.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有待健全。

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方向新杨盛海刘艳文李海兵政府公信力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高低、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合法性的基础,维系着政府的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

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

为了深入调查政府公信力问题,民进湖南省委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特组成联合课题组,深入到长沙市、湘潭市,采取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就此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调查,同时在全省14个市州发放调查问卷400份,着重了解公民对政府及其有关公共职能部门的信用评价,共计回收问卷380份,其中有效问卷347份,有效问卷率为91.3%。

一、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评估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普遍信赖所产生的认同力和信服力。

它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

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快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或弱化业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政府公信力的弱化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1.市场经济格局下政府公信力流失严重许多学者和政治改革家认定:公信力的提升源自于提高政府绩效能力。

从这一理念出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管理社会和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其应该得到较大的改善。

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政府公信力评价甚高,认为“很高”和“高”者还达到了76.4%,平均得分达4.16;而对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的政府公信力评价甚低,认为“很高”和“高”者只有32%,平均分仅3.03分,比对文革时期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得分还低(如表1所示)。

被调查者对政府的信任并未如学者们所推断的随着政府业绩的提升而提高,其原因固然是多重的。

一方面,正如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所指出的,“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乔治·弗雷德里克森,2003)。

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公共服务质量不均等:不同地区、 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质量存在 差异,导致不公平现象
公共服务监管不力:政府对公共服 务的监管不到位,存在一些违规行 为和服务质量问题
PART FOUR
政策制定过程公开透明 政策执行过程公开透明 建立政策反馈机制 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政府公信力是民 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政 府依法行政,推动民主法治建设。
政府行为:政 府行为是否公 正、透明、高 效,直接影响
政府公信力
政策制定:政 策是否合理、 可行,直接关 系到政府公信

公共服务:政 府提供的公共 服务是否优质、 高效,也是影 响政府公信力
的关键因素
建立官员考核机 制,对不称职的 官员进行惩处
推进政务公开,增加 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 作内容和成果
加强与公众的沟 通和互动,建立 良好的政府形象
优化服务流程:简 化办事程序,提高 服务效率
提升服务水平:加 强人员培训,提高 服务意识和能力
创新服务方式:利 用现代科技手段, 提供便捷高效的服 务
强化监督机制:建 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确保服务质量和 效率
PART FIVE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度 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 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和监督 建立问责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和追责
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 加强舆论监督,发挥媒体和网络平台的作用,对政府行为进行及时曝光和监督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政府透明度 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对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追究和惩处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第一篇: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摘要: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现实生活中,诚信的普遍缺失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成因悠久危害深远.分析表明,社会诚信的缺失源于政府公信的丧失,社会诚信的重建必先以恢复政府公信为前提.新的历史时期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公信作为社会诚信的前提,理应得到求真务实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个人认为,在要想使公共政策切实有效的实行,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政府在处置公共事件中面临着“以人为本,诚信至上”的新观念、新体制、新机制的挑战。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总要求,各级政府只有进行全面改革创新,加强行政诚信建设,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公信度,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增强诚信意识,完善制度保障,理顺行政体制,坚持民主决策,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沟通协调,完善责任机制,强化监督制约,全面公开信息。

政府在公共事件中诚信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公众心理期望的变化,各种信息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发展,公众对政府的诚信要求会越来越高。

政府诚信水平、服务水平、公共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诚信之必要性(一)诚信是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自律与他律的制度当我们要研究诚信体系建设的时候,有必要先对诚信的起源进行一些探讨。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所谓诚实,即人的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为人处事不说谎、不虚伪,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教化和价值取向等非正式制度环境中形成的。

诚实是人类交流的原始基础。

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初期,由于地壳的变动,热带丛林的减少,类人猿开始由丛林走向地面生活,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

因为人一开始就是集体的动物,离开丛林到地面后,环境更加危险,不集体劳动,就无法生存。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的政策连续性不强。政策的透明度与可预见性是政府取得民众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少地方领导从自利性原则出发,对已经生效实施的政策、合同任意修改、废止,要不就是“新官不理旧账”,“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领导人的一句话”。这种现象越到基层政府表现的越为明显。
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超越地方政府的上访问题越来越多,即便是到本级政府上访也多表现为群体性上访。而一个比较极端的表现是由个案容易引发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从去年贵州的瓮安事件,到今年湖北石首事件,都是由一般个案而引发成了轰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其实在这两个事件之间,国内还发生了许多群体事件。这些群体事件发生,都是因偶然因素引起,突发性极 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群众不相信当地政府,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在发泄过程中通过手机短信、网络传播信息、利用民众盲从的群体心理散布谣言,蛊惑更多民众参与,甚至做出对政府机关和其他设施进行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调控能力有限导致公信力缺失。一是地方政府对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有限,地方政策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微,群众对地方政府的能力产生质疑,甚至认为政府在发展经济上没有进行作为。二是地方政府过于追求政绩,盲目追求GDP,出现“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向社会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脱离实际,而这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幅度存在一定差距,导致群众对政府失去基本的信任。三是地方政府甚至存在与民争利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充当了引导者和裁判员的角色,有的也作为运动员参与了市场竞争,追求经济利益,将企业与公众摆在了不平等的竞争位置上,导致民怨沸腾。
社会舆论质疑不断。在一项政府决策或信息发布之后,公众往往对其不认同,并进行分析、判断,发表个人看法,通过新兴的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社会舆论进行传播。如云南的“躲猫猫”事件、陕西的华南虎事件,均是网友提出质疑后,政府进行再调查,最终使真相大白的。最近社会上热议的河南彩民高中3.6亿元彩票巨奖事件,也受到社会质疑,认为这是内部操作所致,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二、现阶段包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根源分析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M 78政治与法律丨Z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沙玉霞(中共德州市委党校(德州市行政学院) 山东德州 253000)【摘 要】 本文首先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从三个维度予以客观呈现与深度分析,接着针对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提出建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要用好两台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

望远镜看总体,显微镜看细节。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

政府公信力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体现着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政府公信力有助于增强政府合法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增强政府公信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正确认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1、我国政府公信力主流态势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势头,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正在不断得到解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大力反腐深得民心,国家领导人的领导能力、领导魄力得到公众高度认同。

总而言之,人民更加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增强了人民对国家、对政府的信心、信赖和信任。

从横向看,我国政府公信力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全球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发表的“2018年全球信任度晴雨表”显示,[1]在全球政府信任度调查中,我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位居首位,蝉联第一。

调查显示,我国普通民众对政府信任度达84%,而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达89%。

与此相比,美国受访者中,只有33%表示信任自己的政府,比去年下跌14个百分点,是下滑最多的国家。

同时,报告还显示,我国约有68%的受访者相信政府有能力将带领民众走向更好的未来,在美国只有约1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有这个能力。

大学生政府公信力调查

大学生政府公信力调查

大学生对政府公信力态度的调查方案设计一、调查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政府公信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对政府公信力的态度对日后的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有必要采取相关调查。

二、调查目的1、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对政府公信力的看法。

2、针对调查内容,给出分析,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出谋划策,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调查对象和单位调查对象: 安工大本科学生调查单位:安工大东校区每位本科学生四、调查内容此次大学生公信力的调查,我们小组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根据影响政府公信力各种因素在大学生中的印象设置了13个问题,其中12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

在问卷的设计上力争做到主题明确,形式简明,文字通俗,容易理解,便于回答。

五、抽样方式结合调查目的,综合考虑下来,初步确定以所在学校的就读的大一,大二,大三同学为调查对象。

由于情况的特殊性,我们有针对的性的将调查群体分为人文经管类和理工科类,采取分层抽样的调查方式,此次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总共100人。

具体如下:首先,把安工大东校区的学生分为两大类,理工科类和人文经管类,各分发50份问卷(共100份);其次,力争做到大一、大二、大三的受访人数无太大差别,我们将用进入寝室分发问卷的方式,即发即收;最后,问卷汇总、整理、分析完毕,得出陈述报告,并提交完整的调查报告。

所得调查数据采用Word、Excel 软件进行录入和处理。

六、进度安排(2010年4月15日——2010年6月15日)确定调查题目,起草调查方案----- (第七周)起草问卷,确定方案------ (第八周)问卷设计和修订印刷----- (第九周)实地调查----- (第十周)数据录入和分析并撰写报告----- (第十周,第十一周)提交调查报告初稿----- (第十二周)陈述报告----- (第十三周)提交完整的调查报告----- (第十四周、第十五周)七、小组成员确定及工作安排小组成员:三人(丁飞亚、梁涛、杨龙)分工合作:制定总体方案杨龙调查项目,调查问卷的设计,修改和制作丁飞亚发放问卷全组成员统计资料,数据录入全组成员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梁涛八、经费预算:打印20元政府公信力调查问卷引言:您好!为了真实反应政府公信力程度,了解目前在政府取得公众的信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探索促进政府为大众服务的途径,从而提高政府形象。

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 们 可 以从 以下 几 方 面 入 手 : 1 . 切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推行政务 公开是 当下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 设民主社 会的必 然要求 。只有让权 力在 阳光下运行 ,才 能让权 力得 到监 督。 民 众只有具有 了监 督权和 知情权 ,才 能对政府产 生信 任感 ,不会
1 . 政府行为缺乏 公开 性,透 明度差 政府公信力 是指政府能否取得公众 的信任 ,要想取 得公众 的信任就要对 公众进行信息公开 ,建立政府信 息公开制度 ,增 强政府 的工作透 明度, 自觉接受人 民群众 的监 督是法治社会的 必然要求 。人 民享有知情权 ,要想让 民众拥 有知情 权就必须进 行 信息公开 。但 是 ,在我 国,政府 的信息 公开做 得不到 位 ,信 息的透 明度不够 ,有的时候甚至刻意 隐瞒 。特别 是涉及 到公众 利 益的事件 ,存 在暗箱操作 ,有 的听证会 也只是流 于形式 。没 有 真正地达到信 息公开的程度 ,没能够听信 于民, 自然 就不能
大 的改善,由官本位逐渐 向民本位 思想转变 ,政府 的公信力有 了一定程度 的改善。 但 是在 现实生活中 ,政府在一些实 际问题 的处理上失信现 象还是 经常发生。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 的处理上,无论是政府 的廉政 工作,政府对突发事件 的处理 能力 ,还是对 涉及 公众利 益 问题 的公共政策 的决策和实施上 。政府 很多时候仍然存在着 失信于 民的问题:有的官僚主义 、官本位 思想严 重 ,滋 生 了贪 污腐败 ;有 的行 政效率低下 ,服务态度恶劣 ;有的没有 认清 自
切。
关键词 :政府公信 力

现状
对 策

我 国政府公信力 的现状及 原因分析
政府 公信 力对 于政府形象的塑造 ,公共事 务的开展 以及整 个和谐社会 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政 府在 不断开 展公共事务 ,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希望 能够提升 自己的形象 , 取得 民众 的信任。在近几年 的发展 中,政府 的公众 形象 有 了很

乡镇政府公信力状况调查与分析——基于福建省三个乡镇的问卷调查

乡镇政府公信力状况调查与分析——基于福建省三个乡镇的问卷调查

(占比 11.14%),不了解 182 份(占比 50.70%),一般
94 份(占比 26.18%),了解 32 份(占比 8.91%),非常
了解 11 份(占比 3.06%)。对镇政府监督举报制度情
况了解方面,三镇的调研结果分别为:完全不了解
27 份(占比 7.52%),不了解 132 份(占比 36.77%),一
是民众行使监督和反馈权的基础,了解程度越高越
南方地区尤其是东南部地区的基层政府公信力研究
有可能改善政府服务状况。二是程序公信力。政府
中具备代表性。
信息公开满意度是基于受众视角对政府信息透明
本项目重点走访了三地镇政府、灌口镇平安人
情况的主观评价;民主执行程度是对政府决策合法
寿、内坑镇工业区居民区、内坑镇夜市、兰陵商业广
【特
稿】
吴晶妹,

珊,
焦麟越,
张杰彬
乡镇政府公信力状况调查与分析——基于福建省三个乡镇的问卷调查
态 度,而内坑镇则有较强的抵触情绪。被调查对
镇政府依法行政满意度方面,三镇的调研结果分别
象中居住 5 年以上的民众占比最大,三镇占比分别
为:非常不满意 2 份(占比 0.56%),不满意 21 份(占
为 71.68%、70.94%、87.59%,问卷的结果较为可靠
作者简介:吴晶妹(1964—),女,黑龙江黑河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信用管理学科带头人,中国财政金融政
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 年)》的起草人及专家论证组组长;林珊
(2000—),女,安徽安庆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信用风险;焦麟越(2000—),女,安徽宣城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税收;张杰彬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地方政府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也面临着公信力建设的新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如何提升公信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分析入手,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探讨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策略和路径,以期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分析在新媒体时代,公信力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资产。

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高,政府的言行举止都会被放大和传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及时、全面地回应社会热点和民意诉求。

新媒体时代信息互动的特点,让地方政府需要更加精准、及时地把握社会民意和舆论导向,更加灵活地调整政府工作。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多样性,让地方政府需要学会利用多种媒介,以适应不同民众的信息获取方式。

而就目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来说,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和应对危机的能力相对滞后,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有限,公共信任度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地方政府在利用新媒体开展政务公开、民意征集、问题解答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地方政府的形象,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策略和路径针对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挑战和现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和路径的探讨。

1. 提高信息发布和危机应对能力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新媒体信息发布的能力和效果。

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新媒体危机应对的能力,建立一套成熟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能够及时准确地回应社会热点和民意诉求,有效地舆论导向。

地方政府还应提高信息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信息发布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的失信行为产生强烈 的受骗 的感觉 。经过实地考
察 、 学 分析 后制 定 的政策 法规 , 科 如果 各级பைடு நூலகம்地 方政府
收 稿 日期 : 1 2 2—0 0 7—1 9
作者简介 : 欣宸( 9 7一) 男 , 谢 18 , 河南信 阳人 , 士生 , 硕 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理论研究 。
6 8
地 方 政 府 公 信 力 缺 失 的 现 状 及原 因 分析




( 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 0 0 ) 郑 50 2
要: 府公 信 力是指 社会 组 织 和 民众 对 政府 信 誉 的 一种 主观 价值 判 断 , 政 它是政 府 行 政 行 为
的形象和所产生的信誉在社会组织和民众 中所形成的心理反应。与此相应的行为表现是 民众是否
第2 8卷第 l 0期 2 1 年 1 月 02 0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O H N Q U N R LU I E ST O R A F S A G I O MA N V R IY
Vo . 8 No 1 12 .0 Oco r 2 2 tbe . 01
证行 为 的效度 。 目前 , 国地 方 政 府某 些 领 导 由于 我
保障市场 的正常秩序 , 预防重大的社会危机 , 政府的
职能 不断 扩 张 , 权威延 伸 到 日常生 活 的各个 方 面 , 其
覆盖 了本 应 由社会 和市 场力 量作 用 的领域 。与此 同
时 , 府 的行政 成 本 不 断增 加 , 败 滋生 , 致人 们 政 腐 导
对 国家 政策 的 曲解 导致 扭 曲执 行 ; 个别 地 方 政 府 和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笪吴光芸,高丹,和瑞云(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眼摘要演立足于我国地方政府执政的现状,在综述政府公信力内涵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选取地方政府公务人员、地方政府服务、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和地方政府民主建设四个评价指标设计问卷,通过对山东、河南、江西三省五地的民众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并分析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旨在为地方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提供思路。

眼关键词演地方政府公信力;依法行政;公共服务;民主建设[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5)10-0055-062015年10月第37卷第10期Oct.2015Vol.37No.10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个地方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令人堪忧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望尘莫及的房价、贪腐官员的频频落马、官民纠纷等等一系列危及公众利益的问题层出不穷,我国政府从地方到中央的整体形象受损,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因素以及思考如何重塑和挽救政府形象,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政府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构建公众向往的和谐社会。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构成及评价指标的选取地方政府公信力是除中央政府以外的各级地方政府行为赢得公众支持与信任的客观结果。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区别在于层级与地域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赋予地方政府在公信力上表现出了特殊性。

层级上,中央政府拥有更高的权力和更多的资源,中央负责制定政策、发布命令,之后在层级上流转,由于存在多种因素,在流转与执行中大多会差强人意或者难以持续,所以存在政府公信力高低在层级上并不一致的现象。

就地理区域而言,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公信力也会有所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受到较好的财政支持,大多时候能为公众提供较为理想和满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对来说获得公众支持和信任的程度较高;而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财力资源上都不及发达地区,并且在窘迫的情形下秉承旧制,难以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并获取民众的支持与拥护。

政府公信力_现状_问题和提高概要

政府公信力_现状_问题和提高概要

□ 杜延涛樊成政府公信力 :现状、问题和提高摘要 :政府公信力应该是一个负责任、服务型、依法行政、透明的政府 , 同时政府公信力还承担相应的功能。

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 有必要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 无疑对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现状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任, 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 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 因此, 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一、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总体来说,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 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政府的公信力也不断提高。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际行政工作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 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许多非理性的行政行为时有发生, 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 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 降低了行政效益, 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

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益博弈的过程和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或者评价体系。

二、政府公信力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不断提高发展, 公共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 但在实际应用当中仍然存在政府失信现象, 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公开不对称。

近年来发生的群众聚集突发事件, 就是在公共事件过程中听不到政府公开的声音, 而社会公众对各种突发灾难的异常恐惧根源于无知和盲从, 信息公开不及时就易使信息经过非行政渠道迅速传播, 不利于稳定人民的心理预期, 不利于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论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社会调查报告

论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社会调查报告

论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社会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与目的本次社会调查旨在了解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通过对公众对政府信任度的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供参考。

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8-60岁之间的城市居民,调查范围覆盖全国各省市。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00份。

访谈法主要针对部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三、调查结果分析1.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公众对政府持信任态度,但仍有部分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不高。

这可能与政府在某些领域的表现不佳、政策执行不到位、信息公开不透明等因素有关。

2. 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表现受到关注公众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表现尤为关注,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如果政府在这些领域表现不佳,将会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3. 政府形象与公信力密切相关调查发现,政府形象与公信力密切相关。

如果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回应社会关切等方面表现出色,将会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反之,则会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4. 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挑战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政策执行不到位、信息公开不透明、腐败问题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还会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四、建议与对策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 加强政府诚信教育,提高公务员素质政府应该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公务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公正、廉洁、高效。

2.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政府应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政府应该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政策信息、财政信息、公共资源配置等信息,增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政府公信力预测分析报告

政府公信力预测分析报告

政府公信力猜想分析报告近年来,政府公信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政府公信力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度了解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以及将来的进步趋势,我们进行了一项猜想分析,旨在为政府提供参考和借鉴。

起首,我们调查了一系列与政府公信力相关的指标。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府的透亮度、廉洁度、决策效力、服务质量和对社会问题的应对能力等。

这些因素互相交织,共同塑造了政府公信力的形象。

其次,我们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进行了评估。

依据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发现政府公信力整体呈现出乐观向上的进步趋势。

政府通过推行反腐败斗争、加强行政透亮度、加大改革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大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然而,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等,这些问题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构成了一定挑战。

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对将来政府公信力的进步趋势进行了猜想。

我们认为,政府公信力将会继续提升,但提升速度可能会逐渐放缓。

一方面,政府将继续加大反腐力度,加强行政透亮度,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廉洁度和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更加重视大众参与,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互动,提升政府的决策效力和对社会问题的应对能力。

在猜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救助政府提升公信力。

起首,政府应进一步推行反腐败斗争,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

其次,政府需要加强行政透亮度,提供更多的信息公开,让大众能够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和执行状况。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互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政府公信力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猜想分析,我们认为政府公信力将会继续提升,但需重视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加强与大众的互动。

我们信任,在政府的努力和大众的监督下,政府公信力将不息增强,为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执法公信力部署情况汇报

执法公信力部署情况汇报

执法公信力部署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执法公信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分析执法公信力部署情况,本文将从执法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执法公信力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执法公信力建设的投入,加强了执法公信力的监督和评估工作。

各级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了执法公信力的建设工作。

同时,社会各界也对执法公信力建设给予了广泛关注和支持,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然而,执法公信力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执法人员存在违法乱纪、滥用职权等不良行为,严重损害了执法公信力。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社会公众对执法公信力的信任度下降。

此外,执法公信力建设工作还存在着监督不到位、评估不科学等问题,导致执法公信力建设工作的效果不够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首先,加强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其次,建立健全执法公信力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不当行为。

同时,加强对执法公信力建设工作的评估和考核,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激励和约束各级政府部门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工作。

总的来说,执法公信力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执法公信力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执法公信力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督促,不断完善执法公信力建设工作机制,努力提升执法公信力,为建设法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以上汇报,我们可以看到执法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全面情况。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执法公信力建设工作,为实现法治中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调研报告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

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

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

政府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率先做到诚信, 而对政府信用的认识要从政府的权力开始。

深层次上讲, 政府所行使的权力并非源自国家,而是来源于国家背后的公众委托; 政府行使权力最终所维护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意志,而是具体的公众要求。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

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

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因素:
(一) 时代及社会因素。

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膨胀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失业问题,健康问题,犯罪问题,交通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

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另外,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

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

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 政府因素。

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度差,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

在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忽视或有意模糊,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

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门制定政策”。

一些人在维护政府形象的旗臶下维护着某些地方或某些个人的私利,而臵公共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

政府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信息不透明带来
政府公信力的弱化所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沉重的。

第二,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 经常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现象。

第三,公共行政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并且责任机制薄弱。

一些行政形式理性化的结构要素如“功绩制”原则等被形式化地加以利用, 成为部分官员获取政治机会的工具。

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在对行政人员的责任追究上,往往只追究其主观过错,而对其客观过错则较少追究或不予追究。

法律的惩罚力度太小,失信成本远小于守信成本。

尽管目前开始采用行政重大责任的问责制,但制度运行尚不规范, 最终将会导致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等状况。

第四, 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不强,难于应付突发事件。

一旦出现危机,政府应该全力解决问题。

如果危机爆发后,政府不是全力解决危机, 而是先掩盖问题,隐瞒基本的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这不仅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也会加剧公民的心理混乱,甚至引发过激行为。

在危急的关键时期,政府不能有效地号召和引导全社会,必然导致公众不信任感的蔓延,威胁其合法性基础。

(三)公众因素方面。

首先期望过高。

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太高,要求政府解决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求政府承担更多的事情。

许多人一方面要求政府削减税收和减少开支,另一方面却希望政府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其次认识不准。

受种种因素的影响, 公众很难全面地认识政府,而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政府的负面,并且夸大了这些负面的东西。

三、如何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
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基于时代社会、政府和公众三个方面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方面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信用存在很大缺陷,政府公信力比较弱,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透明政府。

透明政府就是指政府掌握的个人与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公民有权接触并使用这些信息,而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及国家安全法规定的不能公开的除外。

政府机关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将这些信息公布于众,以供公众索取,建立政府的亲民形象。

另外, 要建立“重大决策的听证会”制度。

这样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推行电子政务,构建无缝隙政府,使民众及时了解政府的信息,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有利于杜绝政府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服务型的有限政府,使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政府要想迅速有效地回应
公众,树立政府形象,必须改变观念,实现国家经济管理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的分离,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做到政府职能合理定位,政府行为不能越出其职能范围,明确行为对象,规范行为方式。

政府在政策的实施、操作上,要把握好适度原则,针对不同社会运行状态,从宏观上调控政策,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 以取信于民。

第三、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

依法行政就是指依法行政就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公共福利,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及其精神来为人民服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

因此,只有建立起规范政府权力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运行机制,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守信的问题。

第四,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

政府的行为在最终要靠公务员个体的行为来完成, 政府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

应当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恪尽职守, 依法行政。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思想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