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公信力分析

合集下载

媒体公信力的下降趋势

媒体公信力的下降趋势

媒体公信力的下降趋势
媒体公信力的下降趋势是一个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一趋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媒体的商业化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非客观报道和真实信息的传递。

广告商和财团等影响媒体的利益集团会对媒体施加压力,要求其选择性报道或者刻意制造争议,从而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其次,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对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冲击。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大都未经独立的验证,容易被虚假和偏见所影响。

人们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信息,而忽视传统媒体的报道。

这导致传统媒体的角色相对较弱,公信力有所下降。

另外,政治和社会分化也对媒体公信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政治势力会利用媒体来宣传自己的观点和政策,不良政治运动甚至利用谣言和虚假信息来影响公众舆论。

社会上的分歧和争议也导致人们对媒体的不信任增加,容易受到谣言和偏见的影响。

最后,媒体自身的问题也是导致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个别媒体存在不负责任的报道行为,或泄露隐私信息,或编辑失当,或报道不准确等,这些问题都会削弱媒体的公信力。

总的来说,媒体公信力的下降趋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要解决这个问题,媒体机构需要更加专注于客观报道和真实信息的传递,同时公众也需要提高媒体素养,提高对媒体报道的分辨能力。

浅析我国网络媒体公信力现状

浅析我国网络媒体公信力现状

注释
①喻国明、张洪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第37-38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②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73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⒉网络炒作跟风盛行
互联网的无限链接、信息资源丰富的特点为媒体的跟风炒作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媒体对热点问题紧抓不放的炒作加之网民变本加厉的跟帖、灌水,导致一些低级庸俗的内容充斥网络。2008年初炒遍两岸三地的陈冠希等香港艺人艳照门事件,正是通过网络媒体产生并进行广泛传播的,这一行为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笔者以为在满足了一些人的猎奇心理,吸引大量眼球的同时,网络炒作使人更难看清事实真相。炒作虽然会使网络媒体的点击率在短期之内有所提高,但是太多太过火的炒作最终也必定会弱化网民对其信任,效果适得其反。
⒊网络侵权行为频现
网络侵权问题主要表现之一即为网络新闻侵权。所谓网络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或他人造成的不法侵害行为,主要表现为著作权侵权、名誉权侵权、隐私权侵权等。网络的开放性给作品的传播带来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大范围的影响力,但同时其强大的复制功能使得作品一旦上网就更易带来各种侵权。此外,网络海量信息传播也使网络著作权的保护难度增大。种种侵权行为都在无形之中伤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p#分页标题#e#
其外延包括媒介渠道、消息来源、组织机构、从业人员等各个部分的公信力,也是指媒介的总体公信力。①其成果张洪忠的《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和靳一的《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从理论和测评两方面梳理了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问题。此后,关注于不同媒体的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如笔者参与的正在进行中的中国传媒大学雷跃捷教授主持的对于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公信力的调查研究,以及由于互联网影响力的扩大而兴起的一些关于互联网的媒介公信力研究等。总之,如今我国媒介公信力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领域,且对于该命题的关注研究也在逐渐的深入化、具体化、系统化。在这种背景下,针对性的研究网络媒介公信力似乎也更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在社会中所拥有的信任和可靠度,是媒体能够向公众传递真实、准确、客观信息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媒体公信力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以及它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首先,媒体公信力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影响。

媒体作为舆论的重要渠道,具有引导公众舆论和意见的功能。

当媒体具有较高的公信力时,民众对媒体报道和评论会更加信任,从而更容易接受媒体向他们传递的信息。

这样,通过媒体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可以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公德心,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媒体公信力还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媒体对政府和权力进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媒体具备公信力,才能公正、客观地报道政府的行为和决策,揭露官员的贪污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从而让公众对政府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腐败和滥用权力导致的社会动荡。

媒体的监督作用可以推动政府更加透明、公正和负责任,进一步巩固社会的稳定。

此外,媒体公信力还对社会的经济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媒体报道对商业和经济的评价和解读,对消费者决策和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媒体具有更高的公信力,市场主体将更加信任媒体的报道,从而更好地判断市场行情和商业环境。

这种信息对市场参与者的决策有重要影响,进而将减少市场波动性和投资风险,维护市场的稳定。

然而,媒体公信力也存在挑战和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假信息和假新闻也很容易传播。

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可能会故意散布虚假信息,以追求利益或操纵舆论。

这种假新闻的传播可能会导致社会恐慌、激化社会矛盾,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

因此,媒体本身需要加强自身的认证和监管,确保媒体从业人员具有道德和职业素养,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同时,公众也需要增强媒体素养,提高识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公众对多样的信息源进行比较和辨别,从而更加客观地判断信息的可信度。

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为自己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进一步巩固社会稳定。

新闻媒体公信力与信任度调查

新闻媒体公信力与信任度调查

新闻媒体公信力与信任度调查
未来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展望
▪ 新闻媒体与社交媒体的融合
1.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需要重视其在公信力建 设中的作用。 2.新闻媒体应加强与社交媒体的合作,提高新闻传播的及时性 和准确性。 3.社交媒体应加强对新闻内容的审核和管理,防止虚假新闻的 传播。
▪ 人工智能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
1.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和准确性,有助于提升媒 体的公信力。 2.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考虑伦理和隐私问题,确保合理使用。 3.新闻媒体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以适应未 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研究展望
新闻媒体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新闻媒体需要加强数据安全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黑客攻击。 2.媒体需要遵守隐私法律法规,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 3.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提高用户对媒体的信任度。
新闻媒体公信力与信任度调查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样本选择
1.样本选择的代表性: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我们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全国 范围内选择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受众作为样本。 2.样本规模:本次调查共选取了XX个样本,保证了样本的足够数量和多样性,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可 靠性和普适性。 3.样本筛选标准: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筛选标准,如近期有阅读新闻的习惯、对新闻媒体有一定的了 解等,以确保样本的质量和有效性。 ---
环境变化与新闻媒体的应对
1.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成为重要的新闻议题,需要加强报道和宣传。 2.新闻媒体需要加强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掌握,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深度。 3.媒体应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未来研究展望

媒体的公信力名词解释

媒体的公信力名词解释

媒体的公信力名词解释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扮演着连接世界各地的桥梁和窗口。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媒体的公信力也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媒体的公信力进行探讨和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其内涵和重要性。

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媒体机构或个人所拥有的在公众中被认可和信任的度量标准。

它有着关乎社会稳定和舆论导向的重要意义。

媒体的公信力的来源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首先,事实真实性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石。

无论是新闻报道、评论还是普通的信息发布,真实性都是媒体公信力的核心要素。

真实性是指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客观、准确、无误差地反映了所描述对象的存在和特征。

媒体应该通过深入调查、严格的采访和事实核实的过程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其次,公正性也是媒体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正是指媒体在报道和传播信息时,确保平衡、客观、公正的原则。

媒体应该遵循中立的立场,对不同的观点和声音给予公正、全面的展示和表达,而不是偏袒特定的立场或利益集团。

此外,专业性也是媒体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体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理解并传达复杂的信息。

他们应该具备从事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必要素质,如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扎实的写作能力等。

媒体机构也应该拥有完善的内部机制和规范的职业道德,确保采访和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

此外,媒体的公信力也需要与读者、观众、听众等公众互动和沟通。

媒体应该关注公众的需求和关切,积极回应公众的疑虑和批评。

通过与公众建立互信的关系,媒体可以增强其公信力的认可度,更好地履行其报道的社会责任。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开放性,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和真实性的难以验证。

虚假信息、谣言和偏见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给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维护媒体的公信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与可信度

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与可信度

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与可信度新闻报道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众通过新闻媒体了解社会动态、获取信息,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与可信度则直接关系到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度。

本文将就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与可信度展开讨论,并探索提升其公信力与可信度的方法。

一、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新闻媒体建立与公众之间信任的基石。

具有公信力的新闻报道能够准确传递信息,客观中立地呈现事实,避免夸大、歪曲或捏造事实的行为。

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对媒体的态度和选择,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媒体的声誉和影响力。

二、提升公信力的措施1. 提供可靠的消息来源:新闻报道应该准确引用消息来源,并及时核实消息的真实性。

媒体应当引入多方消息来源,以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此外,媒体应当标注消息的来源,依法保护消息来源的权益。

2. 保持中立公正的立场:新闻报道应当遵循中立公正的原则,坚持事实至上,客观报道。

同时,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具备专业、客观的态度,避免个人主观情感的渗入。

深入调查和专业分析的基础上撰写报道,减少主观臆断。

3. 加强新闻伦理教育: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受到良好的新闻伦理教育,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新闻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伦理规范,规定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并加强对违反规范行为的处罚和曝光。

4. 实施内外部监管:新闻报道应受到内部和外部的监督。

内部监管包括媒体自身设立的监察机构,负责对报道内容和报道过程进行审核和监督。

外部监管可以由监管机构、公众舆论和相关组织进行,通过评议、投诉、曝光等方式实施监督。

三、可信度的重要性新闻报道的可信度是衡量报道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公众对信息真实性的评判依据。

新闻报道的可信度高,意味着公众将更愿意相信该报道,并根据报道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四、提升可信度的方法1. 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新闻报道在事实不变的情况下,应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

避免因不同报道而造成信息的混乱,同时新闻报道也应及时更新,保持对事件的跟踪报道,以提升可信度。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化社会,主流媒体作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其公信力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主流媒体公信力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以期为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提供参考。

二、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1. 信任度下降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而一些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使得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下降。

2. 内容同质化部分主流媒体在内容上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对媒体产生厌倦感。

3. 传播方式单一主流媒体在传播方式上过于依赖传统模式,缺乏与新媒体的融合,无法满足现代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三、公信力下降成因分析1. 媒体竞争加剧随着媒体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主流媒体为吸引眼球,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忽视了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

2. 监管不到位部分地区对主流媒体的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存在夸大事实、歪曲事实的情况。

3. 舆论环境复杂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一些不实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对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四、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对策1. 加强内容创新主流媒体应加强内容创新,提高报道的独特性和深度,以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

同时,要注重提高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增强公众的信任感。

2. 融合新媒体技术主流媒体应积极融合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

例如,通过开发APP、利用社交媒体等手段,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3. 强化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强对主流媒体的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标准,确保媒体在报道中遵循事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同时,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媒体的违规成本。

4. 提升媒体从业者素质提高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培养一支具备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媒体队伍。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地方政府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也面临着公信力建设的新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如何提升公信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分析入手,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探讨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策略和路径,以期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分析在新媒体时代,公信力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资产。

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高,政府的言行举止都会被放大和传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及时、全面地回应社会热点和民意诉求。

新媒体时代信息互动的特点,让地方政府需要更加精准、及时地把握社会民意和舆论导向,更加灵活地调整政府工作。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多样性,让地方政府需要学会利用多种媒介,以适应不同民众的信息获取方式。

而就目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来说,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和应对危机的能力相对滞后,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有限,公共信任度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地方政府在利用新媒体开展政务公开、民意征集、问题解答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地方政府的形象,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策略和路径针对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挑战和现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和路径的探讨。

1. 提高信息发布和危机应对能力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新媒体信息发布的能力和效果。

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新媒体危机应对的能力,建立一套成熟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能够及时准确地回应社会热点和民意诉求,有效地舆论导向。

地方政府还应提高信息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信息发布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作为社会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地方政府也需要积极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强化公信力,提升政府形象,提高政务公开和民众参与水平。

本文将对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政府公信力薄弱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对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媒体上的形象和公信力并不理想,甚至存在一些负面事件和舆论的质疑。

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政府官员个人素质和行为不端导致公信力受损,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在新媒体上的形象塑造和信息公开不够及时透明有关。

2.政务公开水平有待提高政务公开是地方政府提升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政府在政务公开上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包括信息公开不透明、公开方式单一、公开内容不全面等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3.民众参与度不高新媒体时代,民众的参与度日益凸显。

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民众参与工作还不够主动和深入。

在政策制定、问题解决等方面,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仍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采纳,这导致民众对政府的参与感不强,从而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1.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的挑战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加快和扩大,政府需要及时把握和应对突发事件,以避免一些负面信息在新媒体中扩散,从而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2.信息透明度与公开度的挑战新媒体时代,公众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对政府信息透明度和公开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需要更加主动地将政务信息、政策解读等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向社会公开,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1.政府形象塑造需注重新媒体地方政府需要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展政府形象塑造。

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政府工作成绩、政策措施、服务项目等方面的积极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2.提升政务公开水平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内容,提高政务公开的透明度和及时性。

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与媒体公信力分析

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与媒体公信力分析

新闻视界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与媒体公信力分析师会芳(河南省漯河市广播电视台,河南,漯河 462000)摘 要:在媒体高度融合的背景之下,传播媒介的形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让新媒体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给新闻传播的格局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变化。

随着新闻报道来源途径的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媒体公信力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程度逐渐降低,而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对于媒体公信力的塑造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媒体公信力着手,为新闻报道指明价值取向。

关键词:电视新闻;翻译;探索当前阶段,传媒行业正呈现出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打造兼具先进技术和多样化形态的主流媒体形式,以保障主流思想的重要地位。

为保障媒体在这一背景下的良好发展,需要展开对于新闻报道的全面探索,研究其价值取向,以提升新闻报道的媒体公信力。

一、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媒体公信力之间的关系1.媒体公信力的内涵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在长期发展中建立的,表现为在社会及受众中的信誉度和影响力,代表了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程度。

在公信力的保障下,媒体可以收获更优质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通常来讲,良好的媒体公信力是由一篇又一篇高质量、具有可信度的新闻报道培育而成的,通过出色的新闻报道可以让媒体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2.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通常来讲,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是指从记者获取新闻线索到结束新闻报道的全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决定了记者是继续采访还是放弃采访,确定了具体的采访角度和采访方向以及采访过程的侧重点。

同时,新闻记者也可以自行选择为受众传授何种形式的信息,这是新闻记者全部思维过程的综合体现,通常借助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新闻素养和人文关怀进行呈现。

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新闻从业者自身的价值体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充分展现出新闻从业者的新闻素养,会被如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所影响。

因此,要做一个好记者,必须先学会做人[1]。

3.二者关系只有保持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帮助新媒体媒体塑造良好的公信力。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环境日趋复杂,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不仅是其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基础,也是其维持社会责任感和权威性的关键。

本文旨在分析主流媒体公信力的现状,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当前,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的迅速和多样化,公众对信息的筛选和判断能力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下降。

另一方面,一些主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存在片面性、误导性等问题,影响了其公信力。

此外,随着自媒体、网络媒体的兴起,主流媒体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增大。

三、主流媒体公信力下降的原因(一)信息传播环境的复杂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日益多样化,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广泛。

然而,这也导致了信息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公众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难以分辨真伪,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因此下降。

(二)媒体报道的片面性和误导性部分主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存在片面性、误导性等问题,导致公众对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怀疑。

此外,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等经济利益,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进一步损害了其公信力。

(三)市场竞争压力随着自媒体、网络媒体的兴起,主流媒体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部分主流媒体可能采取激进、片面的报道方式,以吸引公众眼球,这也对其公信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对策(一)加强媒体自律主流媒体应加强自律,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规范,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同时,应提高编辑记者的专业素养和判断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的信息环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强化内容审核主流媒体应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对报道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审核,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同时,应加强对自媒体、网络媒体的监管,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媒体行业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问题分析

媒体行业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问题分析

媒体行业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问题分析一、引言在信息时代,媒体作为承载着大量信息传导和舆论引导的重要角色,其社会责任和公信力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媒体行业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二、社会责任与公信力概述1. 社会责任定义媒体行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媒体机构在履行新闻报道职能过程中所应负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

这包括准确传播信息、独立客观地报道事件、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

2. 公信力定义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公众对媒体所发布内容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认同度。

只有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媒体才能获得广大受众的认可和支持。

三、媒体行业存在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问题1. 新闻失真与报道偏颇在商业化竞争压力下,为吸引眼球,一些新闻机构往往忽视事实核查与权衡,倾向于制造轰动效应的偏颇报道。

这样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媒体行业的公信力。

2. 信息炒作与低俗化一些媒体过度渲染社会矛盾和冲突,追求观众数量与点击率,导致信息被过度夸大、歪曲甚至炒作,从而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加剧。

3. 广告化倾向与商业利益干扰部分媒体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广告商产生依赖,并倾向于报道维护广告主利益的内容。

这种商业利益导向严重侵蚀了媒体行业的公信力和独立性。

四、媒体行业社会责任和公信力问题的原因分析1. 经济压力与商业模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媒体机构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很多新闻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采取跟随市场需求或寻找更多商业投资等手段。

2. 政治压力与自我审查媒体面临政治压力时,由于恐惧犯错误以致政府找茬、罚款等,媒体机构往往选择自我审查和谨慎报道。

这种情况下,真实客观的新闻内容难以得到充分传达。

3. 专业水平与伦理道德部分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伦理意识不足,缺乏严格的新闻道德准则。

推动行业规范及加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提升社会责任和公信力至关重要。

五、如何解决媒体行业社会责任和公信力问题1. 加大监督与法制建设加强对媒体行为的监察力度,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合适的纠错措施和处罚制度。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分析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地方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信力已经与传统媒体时代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媒体的多样化、即时性和互动性,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来传递信息、回应民意、展示工作成果,也让公众对政府的工作更加了解和透明。

新媒体时代也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机遇
1. 平台多元化: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网站等多种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互动交流,扩大信息传播渠道,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度。

2. 即时性:新媒体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发布和传播,地方政府可以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增强政府的亲和力和责任感。

3. 互动性: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互动式的互动平台,收集民意、倾听民声,及时了解民众需求和诉求,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挑战
1. 舆情监管: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舆情的监控与管理,防范和化解负面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2. 信息真实性:新媒体上信息的真实性较难确保,地方政府需要思考如何提高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防止虚假信息对政府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3. 互动机制: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使得政府需要更加主动地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和诉求,而这也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专题:媒介公信力

专题:媒介公信力

专题:媒体伦理专题一:媒体公信力1、媒介公信力概念:●(以受众的媒介期待为出发点)公众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的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

●本质:受众对媒介的评价。

受众接触某一媒体长期、大量的资讯,是以“格式塔”形式储存在记忆里,然后以整体思维或总体印象方式来评判这一媒体的信誉度,媒介公信力实际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美誉度的延续、叠加和累计,最后表现在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上。

2、公信力: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观察相比较,我国的大众媒体在当下具有普遍较高的公信力水平,导致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之一是我国媒体的体制传统。

在这一体制下,公众对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的信任往往与政治权威的信任纠结在一起,是对媒体政治身份的信任(喻国明、张洪忠,2007)。

3、社会功能:●媒体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媒体与其他社会建制之间的认知,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媒体与政治权威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国家,媒体被定义为公权力的”看门狗“,因此与政府之间保持着一种表演性的对抗关系,以体现其监督政治运行的功能。

●我国媒体功能定位呈现主线清晰、稳中有变的特点。

其中清晰的主线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媒体担任的政府代言人的角色始终不动摇(喻国明,2005)喻国明等指出,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公众的媒介公信力的考评存在着权力和专业取向两者并存的状况。

●未能履职的后果:对媒体认同的流失直接影响人们对其可信度的评价。

4、公众对媒体评价的方式:通常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

就构成认知而言,这种体验包括两方面,1.社会生活中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规范性语言表达;2.在多元分层社会,各群体都期望在公共和政策话语建构的过程中,媒体能代表他们所属的阶层发声并维护其利益,成为判断媒体是否反映不同阶层利益的参考(媒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它们如何呈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总体媒体没有很好地代表弱势群体,相反,媒体对优势群体过分呈现)媒介公信力与他是否呈现社会各阶层利益有关。

2023年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

2023年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

2023年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调查背景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在社会中所拥有的信誉、诚信和可信度的程度。

在信息时代,媒体的公信力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次调查旨在了解2023年各类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度。

本次调查由全国媒体协会发起,面向全国范围内15岁以上人群开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计抽取10000名受访者。

调查时间为2023年1月至3月,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两种方式进行。

调查结果媒体类型本次调查对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类型进行了调查。

其中,受访者可选择多个媒体类型,样本数和占比如下表:媒体类型样本数占比电视台5000 50.0%广播电台3000 30.0%报纸2000 20.0%杂志1000 10.0%新闻网站6000 60.0%微信公众号4000 40.0%媒体公信力在各类型媒体中,调查结果显示新闻网站的公信力最高,占比达到63.2%,其次为报纸和电视台,分别占比20.4%和16.8%,而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和杂志的公信力较低,占比分别为7.2%、5.9%和3.5%。

在不同性别、年龄段、学历等人群中,对于各类媒体的公信力评价存在差异。

例如,女性对新闻网站和报纸的公信力评价更高,而男性对电视台的评价更高;受访者学历越高,对各类媒体公信力的评价越高。

媒体可信度调查结果还显示,新闻媒体不仅需要具有公信力,还需要让人们相信其报道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

在各类型媒体中,调查结果显示新闻网站的可信度最高,占比达到61.5%,其次为报纸和电视台,分别占比20.1%和16.4%,而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和杂志的可信度较低,占比分别为7.6%、6.3%和3.1%。

媒体推荐度最后,调查结果还显示了不同媒体类型的推荐度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在需要获取新闻和信息时,更愿意选择新闻网站(占比为51.2%),其次为电视台(占比24.0%)和报纸(占比17.5%),而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和杂志的推荐度比较低,占比分别为4.3%、3.2%和1.8%。

浅析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浅析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浅析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面对信息泛滥、虚假报道等问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断受到质疑。

本文将对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以及其原因进行浅析。

一、表现1. 虚假报道泛滥虚假报道是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突出表现之一。

由于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容易匿名发布信息,各种虚假消息不断涌现。

此类虚假新闻虽然一时能够吸引眼球,但却严重侵蚀了公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

2. 点击量导向报道为了迎合点击量需求,一些网络媒体过于追求热点话题,报道片面、夸大,甚至背离事实。

这种报道风格不仅影响了新闻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降低了公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

3. 缺乏审查机制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审查机制相对薄弱。

部分自媒体平台存在信息发布审核不严的情况,使得大量虚假、低质量信息得以散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二、原因1. 封闭性传播网络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传统媒体不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然而,由于信息过载和个人选择的局限性,很多人只会获取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形成封闭的信息传播网络。

这种封闭性会导致人们容易受到网络媒体上的偏见和误导,从而很难正确评判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经济利益驱动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而广告收入往往与点击量挂钩。

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一些网络媒体不惜在报道中夸大事实,制造轰动效应,引导用户点击阅读,从而牺牲了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种盈利模式的局限性是网络媒体公信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缺乏规范和监管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更加自由,缺乏行业的评估和监管机制。

尤其针对自媒体,缺乏强制的信息备案和实名制要求,使得一些个人或机构可以随意发布信息,加剧了网络媒体公信力的问题。

4. 信息病毒式传播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但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信息失真和偏差。

这种病毒式传播的特点,使得原始信息与最终呈现给公众的信息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削弱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公信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公信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公信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面临了越来越大的困境。

传统媒体在严格的新闻道德标准下工作,尽量保证新闻真实性、可信度和客观性;而新媒体则更注重传播速度和网络热度,有时候可能会不经核实地发布错误信息或者为了增加点击率、流量和收益而夸大、歪曲事实。

这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导致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公信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传统媒体公信力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

一、新媒体的崛起给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广告商都在不断的减少,这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传统媒体需要转型升级,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推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版块,根据受众需求精准调整内容,加强和新媒体的合作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发展。

二、传统媒体的新闻报导过于政治化、商业化等问题。

由于传统媒体面临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利益冲突,特别是一些垄断性产业的存在,很容易被利益集团所控制,导致新闻过于政治化和商业化。

为了提高公信力,传统媒体需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新闻专业精神,坚持独立报道,用公正客观的态度,深入挖掘事实真相,呈现真实世界。

三、媒体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传统媒体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崇尚权威、保守思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新闻信息的需求。

为了提高公信力,传统媒体需要加强媒体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大对新闻技能、论坛、辩论等方面的投入,增强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和独立精神,努力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新闻与服务。

四、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速度快,传统媒体无法及时反应。

由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闻报道传播速度极快,对于直播、现场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传统媒体由于设备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反应速度不如新媒体。

为了提高反应速度,传统媒体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自己的数字化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以便更快更准确地采访、播报、解析新闻事件,提高自己的公信力。

大众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问题

大众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问题

大众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问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个人具有产生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与平台,大众媒体的传统地位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在如今信息过载的时代,大众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大众媒体在报道事件和发布信息时,应该如何保证权威性和公信力?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大众媒体权威性的体现大众媒体在传播信息和报道事件时,其权威性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大众传媒中,特别是传统的主流媒体中,记者和编辑是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的角色,他们所报道的新闻和观点往往会引起公共关注和讨论。

因此,记者和编辑的专业素养、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

首先,作为记者和编辑,必须懂得新闻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广泛的社会视野,才能够深入研究新闻事件的原因和背景,写出真实、客观、全面、准确的报道。

其次,作为传媒从业人员,更应该具备崇高的道德职业操守,秉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坚决抵制追求炒作和博眼球的行为。

此外,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信息时代,记者和编辑还应具备敏锐的嗅觉和分析能力,及时发现并分析事件的本质和趋势,帮助社会了解真实的现状和走向。

大众媒体公信力的建立公信力是大众媒体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大众媒体获得公众信任和支持的重要基础。

因此,如何建立和提高大众媒体的公信力,成为了媒体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建立和提高公信力方面,第一步是要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

大众媒体应该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坚决抵制造假、编造和散布谣言等违法违规行为,保证所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

同时,大众媒体还应该加强信息采集和处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避免照搬照抄,减少误导和失实的情况。

此外,大众媒体还应该注意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公开透明性,尽量公开质疑和打破信息封锁,提高信息交流的知情度和透明度。

另外,大众媒体还可以通过增强品牌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来提高公信力。

作为公众的"看门人",大众媒体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公共利益置于首位,以正义、公正、公平的态度,铺展事实,制定观点,提供平台,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浅谈媒体的公信力

浅谈媒体的公信力
保 信 用 的 对策
体想树立起 一定 的威 信 , 并不是一 日的言
行就够 的 , 常常要经过受众漫长 的观察和
要保证新闻的可信度 , 首先要保 证消
2 年 o 21 o 第l期 n 3
从场域视角解读 《 非诚 勿扰 》
■晏 国俊
【 要 】 非诚 勿扰 是 江 苏卫 视 2 1 摘 O 1月全 新 推 出的 一档 婚 恋 交 0年
点, 也就是新 闻。 我们知道 , 由于现代人 的
如 此看来 ,大众 比起政 府和媒 体来 说, 既无 前者 的政 策制定 能力 , 也无后 者
生活压力增大 , 多媒体越来越倾 向于娱 许 乐化 , 但娱乐并不 能带 给媒体公信力 的提
升 , 因就在于它并非 是人们作 为公 民生 原
直 至群众抗议 呼声强烈 , 国会专 门为其成
政府不 同程 度的控制 之下 , 不可能凌驾于 政府之 上 , 政府因具有 以国家为支撑 的行 政权力 , 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对媒体进
这就是媒 体公信力 的危机所在 , 也是为何
连默 多克本人都未 意识到窃 听事件后 果
行干预。 政府利用媒体 的传播属性寻求群 众最大化的支持 , 利用媒体 的社会属性保
证 国家信息 畅通 。 而媒体则生存于政府之 下实现 自身 的事业理念 、 通过 向大众传播 各种讯 息来 寻求 自身 的经 济利 益。 而大众 与其它两个 主体 间的关系是 : 大众利用媒
严重程度 , 以致几乎波及整个英 国传播业
的原 因 。
因此 , 作为媒体 , 时刻坚守 住 自身 的 媒体公信力 , 才能保证 自政府 、 媒体 及大众。 首先政府与
消化 才能逐渐形成 。 反之 , 一旦媒体 在不 经意 问出现损 害其 公信力 的行 为 ,一 开

自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自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自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在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自媒体呈现出极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媒体渠道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一些自媒体网红成为了社会的翘楚。

但与此同时,随意发表的内容也会带来公信力问题,使得自媒体在公众心目中具有不稳定的地位。

本文将分析自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并提出如何提高自媒体的公信力。

一、自媒体的影响力自媒体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传递信息的速度和广度已经远超过了传统媒体。

由于自媒体自由度高、话题方式新颖,同时随之而来的视觉效果、营销等也吸引了影响力大的自媒体制造者的加入,进一步引发了文化、娱乐产业的热潮,形成了自媒体内容创作的生态系统。

二、自媒体的公信力问题自媒体的自由度虽然可以让人更加自由地创作内容,但也经常带来一些难以避免的负作用。

首先是粉丝经济的根深蒂固,粉丝经济的存在常常导致自媒体人维护自己的粉丝而不是输出价值。

其次,由于传播的“极端个体化”,往往会导致不同自媒体之间理念上的巨大分歧,意识形态之争早已开始,这也导致了一些自媒体从众心理的存在。

最后是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的信息鸿沟,观念的误差和误导在网络空间的流传更是有止无尽。

三、如何提高自媒体的公信力1.确保内容可信自媒体人应该承担起为读者呈现最真实事实和正确信息的责任,发布内容前要做好调查核实,传播前必须要经过权威部门的审核,准确无误的信息才具有生命力。

2.加强与公众互动作为自媒体,与公众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民意,重视公众的反馈,才能更好地推进自己的创作。

建立用户群、运用平台互动等方式,与发表观点相互印证,增加说服力。

3.保持内容多样化自媒体人应该保持思想独立,多方面涉猎,保持内容的多样化,多输出公共利益的信息和事件,让公众对其信任感更为深厚。

4.勇于修正错误内容转发的麻木现象在自媒体中尤为严重,为了获取关注,自媒体人常常大肆发表言论,但是忽视事实、忽视良心便会带来很多问题。

如果出现错误,应该勇于纠错,调整态度以及postu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体公信力分析【摘要】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

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

面对媒体公信力受到严重威胁的局势,我们依然要认识到媒体公信力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价值。

依然要慎重地去分析媒体公信力日益萎缩的种种原因,为重塑媒体公信力找到突破口。

使得我们的传媒业不再是谣言诽闻的发源地,不再是强词夺理的场所,不再只是牟取暴利的超级工厂;而是当代社会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形态,是改变我们生活的直接的动力。

【关键字】媒体公信力新闻价值非媒体因素从人类传播史的进程来看,有五次“革命性”的发展值得关注,被称为信息传播方式的五次革命,分别是指: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文字的创制与运用、应刷书的发明、无线电技术的运用于传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这五次传播史上的革命似乎印证了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总结——人类会从口语时代的“部落社会”走向古登堡时代的“脱部落社会”,接着走向电子时代的“地球村”社会。

但无论传播形式如何的演变,只要其涉及到人际交往和沟通,传者、受者、媒体公信力就会倍受关注。

本文将从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和影响媒体公信力因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媒体公信力重要性的再认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大步而来,“地球村”概念正在被普及。

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地趋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在影响着我们,甚至某些特定的时刻媒体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和判断,扮演着家长和顾问的角色。

素有“媒介军师”美誉的喻国明先生对公信力的重要性做过精彩的比喻“有些东西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当他正常存在的时候我们对他毫无感觉,但是他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他须臾不可失去的珍贵。

媒体公信力便属于这样一种东西。

”媒体成为构成我们生存境中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因素 ,媒体公信力不可争辩成为一个避不开的课题,下来我从三个方面论述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1,媒体公信力能积极为我国媒体性质护航保驾在新媒体时代,公信力是传媒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行业的核心价值追求。

我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是: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口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一方面,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思想理念要通过媒体来传达;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想法也要借用媒体来反馈。

以便更好的贯彻我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自觉的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然作为党的耳目喉舌的媒体,只有提高公信力,才能充分发挥正确的引导舆论的作用,实现新闻价值。

我国媒体事业性质和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媒体的竞争力,势必要提高媒体的公信力,然而媒体公信力源自媒体自身的影响力,且这种影响力源自媒体真实客观,权威准确的报道信息。

但这一理念并未真正被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所深知和贯彻。

他们甚至因商业因素和其他目的违反职业道德,曲解了报道的本意,进而削弱了媒体公信力。

2,媒体公信力能够产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曾经对传媒产业的本质作过这样的诠释,先生认为传媒产业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影响力经济”。

认为“所谓传媒竞争,很大程度上比拼的就是其社会能动属性的发挥状况,传媒在市场竞争中的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其社会能动性在多大程度上为推动人们正确地判断形势,优化地作出行为决策打上多少自己作为资讯渠道的烙印”。

其中提到的社会能动属性和资讯渠道的烙印都离不开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信赖意味着消费者对媒体的信任和长期忠诚,它是媒体影响力的来源;而媒体影响力的世纪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二是媒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影响力,为何普利策当年能一呼百应地让纽约市民为自由女神像募捐?为何《华尔街日报》被称为世界经济的风向标,世界金融的指南针和世界股市的晴雨表?这就说明凡是受众信赖的媒体,他在社会经济,文化众领域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所以,媒体公信力重要性的再认识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先生在谈论传播功能的课题中重点论述了传播的经济功能,然而在传播的一般社会功能中却突出强调了社会娱乐功能。

先于施拉姆先生的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学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媒介“三功能说”,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中提出媒介“四功能说”,都分别提到了媒体的“社会遗传功能”和“提供娱乐功能”;众多先贤的权威论述就说明大众传播在文化传播中作用巨大。

不过媒体既能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会成为落后意识形态,脑残低俗文化,甚至黄色资讯的不良载体。

在媒体发展思维历史的进程中,不乏这方面的黑暗。

所以媒体公信力对于发挥媒体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3,媒体公信力积极助推媒体的社会公器作用。

根据拉斯韦尔“5W”模式,媒体的公信力应该归属到该模式的第五个环“产生什么效果”中去。

而效果及影响力的产生,它是其他“4W”——传者,信息,渠道和受众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此可见,媒体公信力本质上是媒体的影响力,是大众传播效果。

在信息社会里,公众每时每刻都被各种媒体包围着,媒体所传达的各种信息都无处不在地渗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海量信息化的社会,面对大众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公众所期望的是媒体能够在舆论引导下,守望环境,传承文明等方面,都能起到“社会公器”的作用。

无论信息传达的多少。

都能在大众在一个安全可信的环境中接受各种信息,如果传媒发布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那就传播了正能量,如果媒体报道的东西经不起检验,那产生了负能量。

美国著名学者格博纳的暴力指数研究就印证了这一点。

可见,越强的媒体公信力就越能助推媒体社会公器作用的发挥,更好的引导社会舆论,实现更大的新闻价值。

二,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因素分析媒体公信力对于新闻事业和媒体间的竞争至关重要,但是媒体公信力正在萎缩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媒体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思维出发,媒体公信力的变化是由媒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者郑保卫概括出: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内部因素包括五个方面,即媒体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自律规范,传媒的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媒介的定位,编辑方针等新闻观念及经营理念,传媒拥有资源设备的物质条件。

外部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党和国家政府指定的相应传播政策和法律法规,社会与公众对传媒的监督机制,受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

可见,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是众多的。

但本文只从新闻制作,报道模式和非媒体因素三个方面论述。

1新闻制作影响媒体公信力真实就是力量。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但是在新闻制作的的过程,新闻失实,有偿新闻,和低俗新闻新就致命地伤害了媒体公信力。

(1)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是影响媒体公信力的一大祸根。

近年来,一些捕风捉影,歪曲夸大甚至捏造事实的假新闻纷纷在媒体上登台亮相,这些失实新闻的报道让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大打折扣,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被删出教材,十万官员赴英培训等假新闻就造成各种哗然舆论。

严重影响媒体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假新闻在媒体上横扫泛滥。

是因为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制作的过程中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或者添枝加叶,层层拔高,或者要件残缺,隐瞒事实,或者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或者因果不符。

如《新闻记者》杂志连续评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2002年十大假新闻》这些“新闻”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偷梁换柱的结果。

严重地伤害了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抹杀了新闻价值,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了媒体公信力。

(2)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一种严重的新闻腐败,它直接影响信息发布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挫伤媒体公信力。

如轰动全国的北京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10亿元非法集资案。

就是通过用金钱手段买通记者,也正是因为少数记者在金钱面前忘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才使他们置事实情况与不顾,为一个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公司擂鼓呐喊,抹粉涂脂。

使得国内20多万群众上当,酝酿了一起建国以来罕见的非法集资案件。

无独有偶,有偿新闻还有一个孪生兄弟——有偿不闻。

新华社曾经报道,山西繁峙矿难报道中有11名记者收现金、金元宝而隐瞒事故真相。

这种新闻报道严重扭曲了新闻价值,必将影响媒体的美誉度,甚至颠覆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良知,扼杀了媒体公信力。

(3)低俗新闻在新闻制作的领域中,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低俗新闻被公认为媒体“三大公害”。

低俗新闻主要表现在一些媒体总是不失时机的对明星的绯闻琐事大做文章,甚至合理想象,大肆进行新闻炒作。

在新闻炒作中丧失了对受众和社会的责任,缺失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良知,使媒体丢掉了舆论引导的功能。

这种炒作报道与新闻真实性的本质命脉背道而驰,不仅使媒体公信力受损,也必将影响媒体的长远利益。

2报道模式影响媒体公信力新闻报道模式是指在一定新闻思想指导下构建的报道新闻事件的标准样式,具体包括新闻报道的语言方式,结构样式和报道形式。

我国媒体的性质决定了其宣传的功能,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闻报道标准样式。

然而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文体,写作时必然遵循新闻报道文体的程序化样式。

但是程序化不等于模式化。

一旦将程序化样式定格为模式化,必然会僵化,呆板。

新闻报道就会变得毫无个性和新鲜感,新闻价值也就所剩无几了,受众也会疲于这种模式,因而影响到媒体公信力。

(1)语言模式化我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多数表现出官话,套话,空话连篇,显得空洞,单调乏味,甚至面目可憎。

会议讲话稿中高频动词汇总是“强调”、“希望”。

甚至一年一度的某些常规工作,除了时间变化外,其他文字可都以照搬往年的,此类新闻虽然形式饱满,但实质干瘪。

这样以来,新闻报道既没有新鲜感,也体现不出新闻的时效性,更无新闻价值可言。

严重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使得信息发布的权威性锐减,所以“改文风”也是主流媒体语言模式化急需转变的课题。

(2)结构模式化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文体体裁,它有自己的基本结构。

如消息这种文体的构成要素就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资料、结语。

但是这种结构模式常常被照搬,既使一篇内容简单的消息也全部涵盖所有要素,从而导致新闻稿件的拖泥带水、逻辑混乱。

这种结构模式化的报道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媒体自身,也影响受众对媒体的信心。

3.非媒体因素影响媒体公信力如果将新闻制作和报道模式化归结于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内因子,那么非媒体因素就隶属于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外因子。

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和受众三个方面分析。

(1)受众因素受众作为一个能动的群体,他们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媒体信息解码的不同而产生的影响。

按照传播学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受众在解码中会出现“偏好解码”、“协商解码”和“对抗解读”三种形态。

受众的“偏好解码”是指媒体的信息传播和宣传受到观众的完全赞同,这时媒体公信力产出最大效应,和“偏好解读”一样,是媒体公信力发挥的特殊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