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一词的起源

合集下载

“迷信”一词的渊源辨析

“迷信”一词的渊源辨析

“迷信”一词的渊源辨析作者:何昭旭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2期清末以来,“迷信”就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一直到今天,讨论“迷信”问题的文章也并不鲜见,其角度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从历史的角度,有的从文化的角度,有的从心理的角度等等。

可是对于“迷信”一词的渊源流变,人们则注意甚少,凡是涉及这一问题的,大多是采取笼而统之的说法,一般而言有这么三种说法,其一、“迷信”一词为我国古典汉语所固有。

其二、该词源自佛教。

其三、来自于日本对西方概念的转译。

第一种观点认为,“‘迷信’这个词,原来常被宋明理学家用来批评庶民执迷不悟的信仰行为形式,与‘淫祠’、‘ 淫戏’等概念在意义上相一致,指与理学提倡的正统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相对立、有碍正统伦理秩序推行的社会和思想活动。

”但是当笔者按图索骥去找寻宋明理学家们使用“迷信”一词的具体实例的时候,却发现一无所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沈洁博士(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在《“ 反迷信” 话语及其现代起源》一文里讲“迷信”一词唯一的一次出现在我国的古典文献里是在唐朝的一篇墓志铭当中:“既下车,闻有僧道峦属火於顶,加钳於颈,以苦行惑民,人心大迷信,脱衣辍食,竭产施与。

”沈洁博士的观点大概是正确的,因为笔者曾用尽办法去搜寻查找,亦未见其他古典文献中有类似情况出现。

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注意到在这篇墓志铭当中所使用的“迷信”一词的词性与含义与今天所使用的“迷信”决然不同,此二者显然没有有继承关系。

因此认为“迷信”一词自古有之的观点不妥。

至于第二种观点所认为的“迷信”一词来源于佛教,在书籍、网络中有不少人持有这种看法。

例如朱越利在《当代中国宗教禁忌》中说“迷信一词是来自于佛教经典的,是佛教称那种不能正确理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义理的人,对充满贪心、怨恨心和痴迷心的人为迷信。

”又如蒋劲松、杨新宇在《佛教与科学面面观》里说“由于佛教强调觉悟自心,反对迷信,主张因果自作自受,反对个人崇拜,就连‘迷信’一词本身就是佛教首先提出的,所以从古以来就是反对各种邪教迷信的重要力量。

“迷信”一词的渊源辨析

“迷信”一词的渊源辨析

清末以来,“迷信”就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一直到今天,讨论“迷信”问题的文章也并不鲜见,其角度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从历史的角度,有的从文化的角度,有的从心理的角度等等。

可是对于“迷信”一词的渊源流变,人们则注意甚少,凡是涉及这一问题的,大多是采取笼而统之的说法,一般而言有这么三种说法,其一、“迷信”一词为我国古典汉语所固有。

其二、该词源自佛教。

其三、来自于日本对西方概念的转译。

第一种观点认为,“‘迷信’这个词,原来常被宋明理学家用来批评庶民执迷不悟的信仰行为形式,与‘淫祠’、‘淫戏’等概念在意义上相一致,指与理学提倡的正统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相对立、有碍正统伦理秩序推行的社会和思想活动。

”但是当笔者按图索骥去找寻宋明理学家们使用“迷信”一词的具体实例的时候,却发现一无所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沈洁博士(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在《“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一文里讲“迷信”一词唯一的一次出现在我国的古典文献里是在唐朝的一篇墓志铭当中:“既下车,闻有僧道峦属火於顶,加钳於颈,以苦行惑民,人心大迷信,脱衣辍食,竭产施与。

”沈洁博士的观点大概是正确的,因为笔者曾用尽办法去搜寻查找,亦未见其他古典文献中有类似情况出现。

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注意到在这篇墓志铭当中所使用的“迷信”一词的词性与含义与今天所使用的“迷信”决然不同,此二者显然没有有继承关系。

因此认为“迷信”一词自古有之的观点不妥。

至于第二种观点所认为的“迷信”一词来源于佛教,在书籍、网络中有不少人持有这种看法。

例如朱越利在《当代中国宗教禁忌》中说“迷信一词是来自于佛教经典的,是佛教称那种不能正确理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义理的人,对充满贪心、怨恨心和痴迷心的人为迷信。

”又如蒋劲松、杨新宇在《佛教与科学面面观》里说“由于佛教强调觉悟自心,反对迷信,主张因果自作自受,反对个人崇拜,就连‘迷信’一词本身就是佛教首先提出的,所以从古以来就是反对各种邪教迷信的重要力量。

迷信的解释及事例

迷信的解释及事例
六(1)洪卿高
解释

迷信: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 也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迷信” 的含义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 解的相信”因此,理论上,人类对任何事 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 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
麻叶洞游记ຫໍສະໝຸດ 1637年正月的一天,徐霞客来到湖南茶陵以西的一个小 镇。在客店吃饭时,他向店主打听道:“老哥,不知去 麻叶洞怎么个走法?”店主一听“麻叶洞”三个字,脸 色顿时大变,惶惶然回答说:“快不要提麻叶洞,里面 的妖精年年作怪,有两个书生不听劝,进去就再没出 来!” 徐霞客听店主这么一说,游兴反而大增。好不 容易盼到天明,立即按照打听的路线直奔麻叶洞而去。
麻叶洞游记

到得洞口,四下一看,只见奇峰高耸,怪石嶙峋,那麻叶洞 在松柏掩映之下,隐约可见,好险恶!他不慌不忙,徐徐点 燃手中火把,向黑洞钻去。那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洞内冷气袭人,阴森可怖,不时有水珠猛不防滴在颈上,令 人毛骨悚然。也不知七拐八弯走了多少时间,只见侧面突然 有一丝亮光,徐霞客忙绕了过去,随即被眼前的奇景惊得目 瞪口呆:头顶的巨石上,齐刷刷裂开一丝狭缝,阳光从缝隙 中射入,把洞中的景象映得宛如仙境一般。朦胧中,但见根 根石柱从洞顶垂下,棵棵石笋从地上生出,千姿百态,变化 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原来,这是流水侵蚀岩石,溶化在水 中的石膏(碳酸钙)逐渐凝结而形成的。像这样奇特的景观, 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觉暗自庆幸,亏得没听店主的话,否 则遗恨终身。

“迷信”一词的中英对比

“迷信”一词的中英对比

“迷信”一词的中英对比作者:罗洋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3期摘; 要:“迷信”一词来源于何处?英文的“superstition”与汉语“迷信”有何区别?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就“迷信”一词进行中英文溯源和对比分析。

关键词:迷信;对比;中英文[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2一、“迷信”一词溯源(一)中文“迷信”概念1.“迷信”定义“迷信”的定义是什么?根据汉语大辞典的解释,“迷信”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信仰神仙鬼怪等不存在的事物,一是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

[1]从意义指称层面看,“迷信”的这两种含义虽然在范围上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都是指对民众信仰形态的一种批判。

杨文全在《现代汉语》中提到:“词义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理性意义,一是附属意义。

其中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内容,附属意义是附加在理性意义之上的各种色彩义。

”[2]“迷信”一词,兼具理性意义与色彩意义,其包含了对事物否定的感情态度。

2.“迷信”的可能来源笔者在整理前人资料时发现,对于“迷信”一词,人们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迷信”一词为汉语本土语汇;一则认为该词属于外来词,而持外来词观点的又分为两派,一派提出“迷信”一词来源于佛教,而另一派却主张“迷信”是转译自日本的西方概念。

关于第一种看法,沈洁在《“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一文里指出,“迷信”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一篇墓志铭中:“既下车,闻有僧道峦属火於顶,加钳於颈,以苦行惑民,人心大迷信,脱衣辍食,竭产施与。

”[3]此处“迷信”一词是用于形容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同于汉语大词典对“迷信”的定义。

但遗憾的是,自唐代以后,一直到19世纪末,“迷信”一词似乎很少出现在文本之中,人们至今未找到实例,这让持本土语汇观点的研究失色不少。

杨文全在《古今词汇的演变》中提到,有些古语词,因为意义太狭窄,后来又不进行引申,只有渐趋于消灭了。

迷信的起源经典哲理故事

迷信的起源经典哲理故事

迷信的起源经典哲理故事
新来了猴子F。

C觉得有须要维护自己的阶级地位,B、D、E则生怕自己顶了A的缸……在各种复杂心情的作用下,B、D、E在C 的率领下爆扁了F一顿,然后强令F做拿香蕉阶级。

F开始不乐意,后来渐渐在B等的劝说下等“待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一宿命。

渐渐的老资格的B、D、E猴子渐渐被淘汰,C发现自己在体力上不再占有优势,很难再通过武力让这一游戏规则继续下去,觉得十分苦恼。

这时,一只最有希望升级为吃香蕉阶级(暨C的天经地义接班人)也是C谋臣的H向C进言。

于是君臣定计。

H开始依靠自己多懂几种猴语而在其他若干猴面前树立的权威形象向其他猴鼓吹:“每一只新来笼子的猴子都是有罪的,这种罪责来自血统。

……只有摘香蕉的猴子才能被(实验人员)送到天堂。


事实上,因为被水冲很容易得肺炎病倒而被实验人员淘汰掉,猴子们不知道反而以为被淘汰的猴子真的进了天堂。

渐渐,猴子都相信了这套理论,并且讲给每一只新猴子听。

然后就这么流传下去越传越神奇。

以致于后来摘香蕉阶级的猴子都为了能摘香蕉而大打出手。

……
这些都是C没有想到,H没有看到的,那时他们都已经死了。

然而迷信就这么诞生了。

封建迷信

封建迷信

需要连接内容的请联系wz_ling1991@
原因: 原因:
封 部 分 地 区 教 育 和 科 普 宣 传 的 缺 失 。 建 迷 信 利 用 科 技 进 行 传 播 和 欺 骗 。 部 分 地 方 经 济 文 化 落 后 , 封 建 思 想 浓 厚 。 消 灾 降 褐 , 摆 脱 困 扰 , 心 理 安 慰 。
对策: 对策:
(一)大力发展先进科学文化。 一 大力发展先进科学文化 大力发展先进科学文化。 (二)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 (三)加强监督管理 依法严厉打击封建迷信活动。 三 加强监督管理 依法严厉打击封建迷信活动。 加强监督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封建迷信活动 (四)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 四 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 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
封建迷信:村民大
视频二
封建迷信引发
视频三
封建迷信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
求签问卦 烧纸钱 看风水 烧香拜佛 看手相 跳大神 。 。 。
特点:
一是以宗教名义敛财。 一是以宗教名义敛财。 二是活动渐趋公开化。 二是活动渐趋公开化。 三是部分党员参与其中。 三是部分党员参与其中。 土洋结合” 四是形式 “土洋结合”。
起源: 起源:
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 不发达,人们无法对自然界中的奇异 现象作出解释,认为是神灵的功劳.在 这种思想影响下,神汉、巫婆、算 命先生 、风水先生等以封建迷信思 想和行为骗人钱财者便出现了.
鬼 火
天 狗 食 月
巫:卜筮,祭祀 ,书史 ,星历 ,教育 ,医药 卜筮,
巫史勃兴于殷商西周时期,这便是早期封建迷 巫史勃兴于殷商西周时期, 信的一部分,巫史垄断神坛、把持政坛, 信的一部分,巫史垄断神坛、把持政坛,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迷信的概念

迷信的概念

迷信的概念迷信是指人们对于一些超自然力量、神秘现象或特殊符号的虔诚信仰和过度敬畏。

这种信仰往往是建立在没有科学依据或合理解释的基础上,被称为“迷信”。

迷信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无论文化、宗教、历史背景如何,都会有人相信一些看似不合理或不能被证明的事物。

迷信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形成社会意识的过程。

在古代人类无法解释自然现象时,往往会将其归因于神灵或鬼魂的行为。

人们通过某种仪式或信仰来祈求保护、获得好运或驱散邪灵。

这些信仰和仪式就是迷信的一种体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迷信源于人类对不确定性和恐惧的处理。

在面对未知的事物时,人们常常会出于一种求稳定和保护的心理,选择相信一些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或行为。

这样的行为给人带来了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信心,因此迷信会在人们心中扎根。

对于个体而言,迷信可以提供一种自我鼓励和安慰感。

相信一些幸运符号或仪式能够带来好运或保护自己,可以增加个体的自信心,减少焦虑和恐惧感。

比如,一些运动员在比赛前会进行某种特殊的动作,以求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尽管这些行为在理性层面上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对于个体而言,却能提供一种心理上的支持。

迷信在社会层面上也起到一定的功能。

一些迷信的传统和仪式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具有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作用。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和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都充满了迷信的元素,但它们同时也是人们传统的文化习俗,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然而,迷信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迷信会让人们对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产生怀疑和排斥。

在科学日新月异的时代,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核心。

如果人们过度相信迷信,就会忽视科学的证据和真理,进而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一些迷信还可能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负担。

一些不法商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出售所谓的“神奇”物品或服务,从中牟取暴利。

比如,一些所谓的灵验护身符、好运水晶等,虽然在商家宣传中声称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但实际上并没有科学依据。

迷信的由来

迷信的由来

迷信的由来很久很久以前,三界发生了件非常奇怪的现象。

充满祥和衣服无忧的仙境,突然闹气了荒灾。

冬瓜般的仙果长的像苹果,苹果张的像葡萄。

甚至有的树无缘自灭,粮食更是颗粒无收。

仙境变成了困境,一片荒凉。

除此之外,令人毛骨悚然的阴间更是凄惨。

小鬼们相互碰一下,胳膊都能听到骨头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甚至有时候为了一粒芝麻,也得动刀动枪干上一仗。

却不料,居于三界之外的犯贱却是五谷丰登,年年有余,过着衣食无忧逍遥自在的生活。

即使拿牙签捅一捅牙缝,也能掉下几粒米来。

这种贫富悬殊的现象引起了天庭的高度重视。

却一直找不到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原因,和解救天庭的办法。

一日玉帝被没有仙果吃的皇后大骂一顿,沮丧的来到了广寒宫,找嫦娥解闷。

嫦娥在想念吴刚,没空陪他,便告诉玉帝,泥菩萨最近正在寻找天灾的原因和解救天庭的办法。

不知道现在进展如何?玉帝闻之,大喜,随即腾云里去。

玉帝来到泥菩萨寒舍,见他捏指卜算。

玉帝说明来意,望着泥菩萨指点迷津。

泥菩萨说道:虽然我们号称神仙,但也不外乎三界罢了。

风水轮流转,并不会因为我们是神仙而好的风水会永久的停留在我们这里。

此乃为何会出现凡间衣食无忧,而天庭拂袖见肘的原因。

玉帝急忙问道:可有解救之良策?以他人之长,不己人之短。

玉帝捋着胡子说道:看来,要想恢复朕的万世基业,也只有如此了。

玉帝回到天庭便写了一道封神榜,有灶神。

如果凡人要想做出美味的饭菜,就要按时向灶神交灶粮。

还有门神。

要想确保自己出入平安,就要交平安粮。

还有井神,要想喝上更加甘甜清澈的井水,要按时交水粮。

还有财神、河神、山神?、等诸多神位,以此方法纳粮收税来解救天庭之危机。

由于此举颇见成效,阴间也便效仿起来,封了一些倒霉鬼,索命鬼,吸血鬼等,以此来吓唬凡人,只要交些粮食,便可消灾。

这也正是如今人们倒霉时,便破口大骂见鬼的原因。

由于当时人们生活水平进入了巅峰,无所谓这些粮食。

当时天庭的那个封神榜,在人间称之为迷信。

后来天庭在人间的帮助下,读过了危机,便删除了封神榜的神位。

人类的迷信的源头是什么?

人类的迷信的源头是什么?

人类的迷信的源头是什么?迷信一词在汉语中源自“迷逡”,意为“离奇古怪、胡言乱语”。

迷信是一种未经科学证实的信念,是对现实的不理性解释和对未知领域的惧怕。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迷信行为,例如:拜神求保佑、看风水讨吉利等。

那么,人类的迷信的源头是什么?1. 人类对不可控因素的恐惧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是微不足道的。

鲜有人能够掌控大自然的规律,因此,在人类历史早期,不少人往往会因为季节更替、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而颤抖不已。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就会开始将自然事件解释为超自然的理由,寻找类似神秘力量的解释,以此来让自己感到安心和安全。

2. 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人类天生好奇心重,在面对未知时总想揭开真相。

但是,在人类历史早期,科学技术还没有发达,很多事物和现象无法被科学解释。

于是,人们就会相信来自神灵或者超自然力量的解释,这种现象也就逐渐地演变成了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

3. 宗教信仰的传播宗教信仰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广泛的迷信形式,很多宗教信仰都是建立在神秘、超自然力量的基础上。

由于这些宗教信仰都有着极为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所以很多人被传教士洗脑,而不自知地陷入迷信陷阱。

4. 人类心理上的需要人类天生有一种心理上的需要,想要在生活中得到一些安慰和信仰。

当人类遇到困难、痛苦或不确定的事情时,迷信信仰可以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让人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有了神秘力量的保佑和帮助。

因此,人类就会不自觉地相信一些看似荒谬的迷信行为。

总结:人类的迷信来源于多种原因,主要包括对不可控因素的恐惧、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宗教信仰的传播和人类心理上的需要,这些原因造成了人类对迷信行为的普遍接受和信仰。

然而,科技日益发达,人们对于迷信的认知也逐渐地得到了一些改变。

我们应该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拒绝迷信和愚昧,追求更加健康、科学和合理的生活方式。

迷信的起源

迷信的起源

迷信的起源原来有个实验,说一群猩猩被锁在一个屋子里,屋顶挂着一串香蕉,香蕉旁边有个水龙头,无论哪个猩猩想要去摘香蕉,水龙头便会喷水,所以猩猩们都不敢再去摘香蕉。

新来的猩猩也想要去摘香蕉,其它的猩猩便会阻拦新来的猩猩去摘香蕉,以至于后来没有猩猩会去摘香蕉,它们只知道摘香蕉就会得到口口相传的喷水的惩罚,所以就没有猩猩再敢如此,那些香蕉便成了摘不得的。

于是香蕉摘不得,变成了一种迷信,然后迷信就被口口相传,这个迷信之后的操纵者是谁呢?当然是笼子外面的人。

如果把猩猩换成人来看待呢,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天堂与地狱,天使与妖魔,狐黄白柳灰,猪肉不能吃,彼岸的世界,这一切难道不是迷信吗?只不过被这些迷信所包围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就好像笼子里的猩猩而已。

老猩猩们阻止年轻的猩猩去摘香蕉,然后一辈辈的猩猩们的迷信就流传了下来。

其实迷信并不只存在于这些区域,科学迷信,砖家迷信,只要可以被操纵,任何思想都可以经过改造成为思想的牢笼,都可以加一个水龙头,每当人要去破除迷信的时候,就会有一堆人出来阻止,从而让这个迷信传播下去。

小时候总听着人们说着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那些故事也只有在恐怖片里可以见到。

所以西方恐怖片的盛行,其实也不过是一种操纵的工具,就是那个喷水的龙头,因为有水龙头的喷水,才会加重猩猩们对迷信的加剧。

操纵人的第一步便是打造一座思想的牢笼,或者是借助已有的思想而进行打造。

然后相信了的人们便会成为这座牢笼里的猩猩,即便有人看破了这个牢笼是人为建造的东西,其它的猩猩也会群起而攻之。

人们总以为自己是聪明的,但是却看不清自己的愚蠢在哪里。

或许有一些,其起源并不是迷信,但是天长日久的,就变成了迷信而已。

就好像森林里有毒蘑菇,为了避免让人吃了毒蘑菇,就说一切蘑菇都有毒,然后如此下去,人人都以为蘑菇有毒,然后都不再吃蘑菇了。

蘑菇换成别的也一样。

在漫长的岁月里,当丢失了其本该有的本质,而成为了一种教条,便成为了一种单纯可以被利用的工具。

语言迷信的名词解释

语言迷信的名词解释

语言迷信的名词解释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人们通过语言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文化,语言的背后蕴含着丰富且神秘的力量。

然而,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常常会产生一些迷信的观念,将语言与各种神秘的现象相联系,这就是语言迷信。

本文将对语言迷信进行名词解释,旨在揭示这一现象的起源、影响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深远意义。

迷信,一词源于“迷信”的谐音,指对一些与事实无关、不符合常理的思想、信仰或做法的盲目崇信。

语言迷信,即在语言使用中出现的迷信现象。

这些迷信观念往往与特定的语言、音调、音节、发音等相关,人们认为它们具有特殊的功效或效果,能够影响人的命运、健康、运气等方面。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犯舌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若不慎咬到自己的舌头,即意味着厄运降临。

这种迷信观念的形成,可能源于人们对舌头的特殊认识。

舌头是语言交流的重要器官,而咬伤舌头可能会造成发音困难,进而影响沟通。

人们在咬舌头的瞬间,不自觉地将此事与言语的受阻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对自身运气的恐惧和不祥预兆的迷信观念。

另一个例子是“说梦”。

在许多文化中,人们相信如果能够把梦中的讯息说出来,那么这个梦就会成真。

这种迷信观念也是对语言能力的一种过度夸大。

梦境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折射,而人们习惯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内在感受。

因此,人们或许将梦中的愿望与言语表达混淆,产生了“说梦能成真”这一迷信信念。

语言迷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家园的初期。

那时,人类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身体反应,于是将这些现象与语言联系在一起,给予它们超自然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各种现象的解释逐渐变得理性和科学。

然而,语言迷信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留下来,这可能与人们的情感需求和文化传承有关。

语言迷信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个人层面,迷信观念可能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情绪状态。

例如,当人们相信自己梦中的话语有特殊效果时,他们可能会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提高自信心和幸福感。

解读“迷信”“封建迷信”及其他

解读“迷信”“封建迷信”及其他

解读“迷信”“封建迷信”及其他
首先我想说什么是迷信。

迷信一词应该是封建迷信的省略说法,是唯独流行于中国大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汇。

推想本来的含义,应该是指来源于封建社会的迷失自我本性,丧失理智感知判断思维的信仰或文化观念。

但是是不是所有来自于封建社会的信仰和文化观念都是迷信呢?显然不是,比如“食色,人之性也”“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反者道之动”等等观念。

那么中医的观念是不是封建迷信呢?是不是在丧失了理性感知推理理性思维情况下的盲信呢?不做判断,反过来想一下,历代中医千千万万,包括目前从事中医的,以及爱好中医的,这些人是不是都是脑袋不正常,处于精神迷乱,被人洗脑以后,被催眠以后出现的夜游人现象呢?答案你自己来。

其次,封建迷信这个徘徊于法律边缘的虚化罪名,谁有定罪的权利?标准是什么?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文化观念存在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时代,封建迷信这个词汇如何向全世界推广延伸?
其三,羊吃草,虎吃肉,谁的观念是标准?动物必须吃草还是必须吃肉?还是必须混搭?谁是这个宇宙法则的制定者?谁是这个宇宙法则的最后审订者?
其四, 从精神灵魂层面来分析,“迷信”一词,是一神论对多神论的追杀,所有不信耶和华耶稣的,都是迷途羔羊,就是迷失正道的异教徒,是丧失了正信,丧失了正信者,就是迷信者。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层都有宗教情结,就是灵魂的皈依问题。

很多问题看似学术问题,是政治问题,但是实际上是宗教情结问题,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个层面。

封建迷信一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借用西方宗教名词“迷信”造出来的“封建迷信”。

中国迷信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中国迷信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中国迷信文化的起源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迷信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迷信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而其传承至今也是离不开历史的记忆和社会的变迁。

中国迷信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未知和自然现象充满了敬畏和恐惧。

为了应对这些不确定因素,人们开始产生各种迷信信念和仪式,以求得平安和幸福。

这些信念和仪式中的许多元素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得以传承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

迷信文化的传承在古代封建社会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性对很多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人们相信通过尊奉神灵、祖先和神明,可以获得上天的庇佑和保佑。

封建社会中的皇帝、贵族和大臣们,都以身体力行地参加各种祭祀活动,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同时,由于社会阶级的存在,庶民也会借助迷信文化来追求平安和福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迷信文化在传承中发生了一些演变和变化。

在中国的古代经典文献中,比如《易经》、《道德经》等,都留下了很多关于迷信信仰的记载。

这些经典文献的影响深远,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间接地影响了迷信文化的发展。

另外,中国的道教和佛教也对迷信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尊奉自然神灵,佛教则强调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这些信仰和价值观都渗透进了中国的迷信文化中。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使人们对许多迷信行为持怀疑态度,但中国迷信文化依然保持着一定的传承和影响。

许多乡村和农民仍然坚守着古老的迷信传统。

他们相信一些神奇的符咒、护身符和仪式可以保护和福佑自己和家人。

一些民间故事和传说也被流传至今,比如拜年时要打破面盆的“盆回头”,踩到狗屎会有好运的“运气独门”,等等。

中国迷信文化的继承除了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与社会变迁和人们对幸福追求的需求有关。

在当代社会,迷信文化也受到一些商业利益和非理性观念的滥用。

人们对迷信行为的盲目追求和利用,有时会导致社会风气的恶化和不理性的行为。

名词解释迷信的意思

名词解释迷信的意思

名词解释迷信的意思迷信是指一种对于超自然力量或者远离常识的信仰和依赖,通常和理性思维相悖。

这种信仰源于人们对于未知和可怕的事物的恐惧,通过相信某种神灵或某种外在力量来寻求庇护和保护。

迷信往往是一种没有经过科学推理和验证的观念,它不依赖于实际证据,而是依赖于想象和传说。

迷信有时候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但也有一些迷信是在个别人士或小群体中独立形成的。

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文化中,迷信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和生活的不确定性,促使他们形成了各种迷信观念。

例如,日食、雷电、地震等自然现象被当作神的惩罚或预兆,人们相信只要通过特定的仪式和祭祀就可以避免或者躲避这些灾难。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科学的发展逐渐填补了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认知空白,但是迷信依然存在。

这是因为人类的心理有时候会追求一种不确定性之下的心理安慰,迷信犹如一座心理的灯塔,为人们指明方向。

例如,在赌博中常见的用运气来解释胜负的观念,就是一种迷信。

此外,迷信还经常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些人会选择穿红色内衣来驱逐厄运,或者遵守特定的习俗和仪式以保佑自己的健康和顺利。

虽然这些行为在科学的视角来看并没有实际的作用,但人们对于迷信的信仰往往会给心理和情绪带来一定的安慰和满足。

然而,迷信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一些人过度依赖迷信,导致他们放弃对于自身能力和努力的追求,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那些超自然力量之上。

这种心理状态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前进,让人们陷入一种被动的局面。

对于某些行业来说,迷信还可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危害。

医疗行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一些地区,人们对于传统医学和民间疗法的崇尚,导致他们忽视了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这种情况下,由迷信引发的错误医疗判断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迷信,并努力消除它对于我们生活的不良影响。

正确的教育和科学传播是培养人们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普及科学常识,人们可以学会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和分析世界,从而远离迷信的干扰。

浅谈‘迷信’

浅谈‘迷信’

浅谈‘迷信’浅谈‘迷信’迷信的基本定义:迷信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盲目地信仰或崇拜。

“认识是有限的”,而且相当有限。

人面对巨大的未知的空间的时候,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解释。

古人慑服于雷霆之威,于是提出自己的解释“雷神、天庭”并对此顶礼膜拜。

后人称之为迷信。

狭义的迷信,按照我国解放以后约定俗成的习惯,是专指人们相信星占、卜巫、风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为。

迷信本身并不是与科学对立的认识体系,而是一种对事物错误认识的思维方式。

迷信活动一般是指自己不了解事实真相而参与的活动。

迷信,本来是指人们对事物盲目信仰或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金钱、迷信人等。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迷信是由于没有判别能力,对事物本质分辨不清,而对某些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并确实相信,进而自相信到信仰,甚至到崇奉、毫不怀疑的地步。

迷信的人往往由某种事物或现象媚惑而醉心,进而沉醉于此,深信不疑。

迷信的人还往往随意放任,盲目地将“信仰”和“崇拜”的事物和说法付诸于积极不懈的行动。

人类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不免会去寻求一种内心世界的自身安慰。

人类图腾崇拜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看上去“迷信”是一个笼统的名词,就像“管理”一词一样,有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管理/医院管理/学校管理,有着诸多的用法。

而“迷信”,也会有:宗教迷信/武力迷信/财富迷信...等等,等等迷信的现象追踪社会上或民间,有人以“算命”为标榜,推出计算机算命、特异功能预测等,利用现代声、光、电等设备,制造种种神秘效果,欺骗愚弄群众。

所有这些,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愈来愈大,那些搞迷信和伪科学的人便拉起“科学”的大旗以售其奸。

比如把算命看相说成是“科学预测学”。

还有80年代初一些非法出版物曾大肆宣传未经科学证实的各种特异功能,那些把特异功能吹得神乎其神的“大师”们,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蒙骗了农村的广大干部群众。

有的号称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还推出《周易》算命等,不择手段地骗取钱财。

中国迷信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中国迷信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中国迷信文化的起源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而其中一项重要的元素就是迷信文化。

迷信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它不仅在民间流传深远,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迷信文化的起源以及如何传承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展。

中国迷信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巫术和祭祀。

古代中国的人们对神灵、鬼神以及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形成了迷信文化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自然现象和人的命运受到神灵的影响和控制。

因此,他们通过祭祀和巫术来与神灵沟通和寻求保护。

同时,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也贡献了丰富的迷信信仰。

迷信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家族和地域的传统。

在中国,家族和地域的传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许多迷信的习俗和信仰在中国的家庭和社区中代代相传。

例如,一些家庭坚信通过吉祥物和风水布局来带来好运。

此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神灵和信仰方式,这些信仰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通过家族和地域的传统,中国的迷信文化得以传承并发展至今。

除了家族和地域传统外,迷信文化还得到了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对迷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如,道教思想中的"道"、"阴阳"等概念在迷信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追求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因此,很多人会相信道教的教义,并沿袭着一些迷信的习俗。

此外,儒家思想中的尊敬祖先和敬重传统的观念也影响了迷信文化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进步,中国的迷信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方面,一些古老的迷信习俗逐渐淡化或被取代。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现代科学和理性思维对他们的影响更大,他们对于迷信文化持怀疑态度。

然而,另一方面,一些新的迷信信仰也在现代社会中兴起。

例如,风水、择日等迷信观念在商业和居住环境中依然有一定影响力。

此外,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一些新兴的迷信观念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迷信从何产生?

迷信从何产生?

迷信从何产生?
卡兹:迷信从何产生?
简单的回答就是:迷信从愚痴中产生,是因为人的智慧不足所造成
从广义上来讲,这个世界上除了极少数的证悟者之外,凡是有烦恼痛苦的人,都是迷信的人,他们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迷信的思想,因为“迷信”才导致了人们的痛苦和烦恼。

正是因为迷信某个神旨、某个信仰,甚至迷信某个所谓的科学理论,人们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所以,要判断一个人是否迷信,就看TA是不是还存在烦恼,只要有一丝的烦恼,那这个人就是有迷信的成分。

因此不要轻易地以为科学家就不是迷信的,所有的科学理论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年,所以我们现在所坚信的科学理论在二十年后都有可能被推翻,那请问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也算是迷信“科学理论”呢?。

什么是迷信

什么是迷信

什么是迷信迷信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一代代的人们,在现代科普文章中,我们将着眼于迷信,来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普遍的现象。

1. 迷信深入到民间文化从时间上看,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时期都有各种精神意识和文化传承。

而深藏在民间文化中,许多古老的迷信就比较显著,这来源于大量民间神话传说。

比如,根据古书及档案记载,中国传统的迷信事件有七十二怪、青龙祖传特异功能、压惊虎、变捉老鼠……在民间小说中,也时常会出现各种小鬼怪,让人眼花缭乱。

2. 一眼看透:迷信其实只是人们审阅世事的眼光素有“因迷信而拓展审美空间,以迷信来解决社会问题” 之言,远古文化就出现了“迷信”这种概念。

审阅一切,从理性到超越理性,两者混合,未必是假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常把“迷信”在精神领域用以探寻生活的真谛,如解开社会矩阵中的谜,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感,确定性格素养,判断命运变化。

它不是充斥着无穷尽头的希望,而是在利用逻辑性帮助拆解一些生活的问题。

3. 迷信的风气,如何正确认识?提到迷信很多人立刻就联想到股市、投资和非正经的宗教组织,这是非常不对的。

实际上,迷信及其远古的传承,充满着很多的文化底蕴,丰富着人们的思想气象,有利于调动和解除一种紧张气氛。

再者,在日常生活中,姑且不去考虑它是不是真的,而在这些迷信当中,也可以发现一些启发性的东西,可以有效帮助人们认清事物本质,应对挫折,把握形势。

4. 时代变迁:迷信也在转变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获得了更多的理解世界的方式,这无疑为原有的迷信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如今,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迷信更多处于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界线,中央电视台和媒体也积极传播改变大众对迷信的不良认知,帮助大众区分迷信与正常科学,从而审视这种文化脉络。

5. 结论:迷信有着相当深的文化内涵总的来说,“迷信”这一概念,除了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审视的功能外,也具有一定的科技意义和实用价值,帮助人们正确看待这一问题,而不是死守某种思维,把迷信当成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信”一词的起源
“迷信”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新柏拉图主义者提出并用以指称不正确的信仰,随着奥古斯丁对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建立以及与异族的接触,“迷信”专门用以称呼非基督教信仰,言外之意惟有基督教才是世界上“最正宗”的宗教,异族的信仰皆是一种神灵崇拜、巫术、“迷信”。

宗教改革之后,新教继承了天主教对正统信仰与迷信的划分。

而此时也正是科学传播的早期阶段,对理性的追求将宗教与科学对立了起来。

由培根开启的近代科学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怀疑权威的传统,不仅审视迷信,还质疑经院哲学和宗教,20世纪20年代,科学占据了权威的地位,它让人相信自然法则是支配宇宙的惟一力量,宗教也被归入“迷信”之列。

总之,“迷信”(superstition)一开始是指与基督教相异的宗教信仰,后来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它也指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信仰。

近代中国“迷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相似的过程,但也有不同之处。

一、唐代至19世纪末出现的“迷信”一词无批判意义,不指向民间信仰,“迷信”一词使用的频率很低。

最早使用“迷信”一词的,是在一篇唐代墓志中:“既下车,闻有僧道峦属火於顶,‘加钳於颈’,以苦行惑民,人心大迷信。

”1沈洁认为此处“迷信”的意思泛指一种非理性的心理状态,并非专门指向民间的信仰形态。

2
19世纪末以前在对民间信仰的论述中常用的词汇主要有:淫祀、愚迷、愚昧、迷惑、迷妄等。

较早出现使用“迷信”一词的是在麦仲华主编的《皇朝经世文新编》和陈忠倚主编的《皇朝经世文三编》,这两本经世文编都成书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6“外史”类中,收入了日本佚名作者的文章《论欧洲现情》,其中使用了“迷信”一词:“何则英驻土耳其大使言曰,亚儿米尼亚富人本不喜狂妄唱独立之说,诚恐刚暴无谋,奋激土人迷信宗教之心,遂以紊世局之静谧也。

”3沈洁认为这应当是“日本人用中文写作的时政文章,在戊戌维新思潮中传入中国。

”4
《皇朝经世文三编》卷74中“外洋商务”类有《外洋商务巵言》一文,此文从内容到词句与上文所引《论欧洲现情》几乎完全一样,沈洁认为两部书中把“迷信”与“宗教”连用,是指同理性主义相对应的信仰世界或者更泛义地指向一种非常的心理状态,基本上是一个中性词,用来指代一种世界观,并不是直接指向对大众信仰形式的批判。

她认为这是近代以来较早出现在中文中的对“迷信”表达。

“迷信”一词在使用于汉语本土语汇之初,常与“宗教”连用,泛指与理性主义相悖的信仰世界及心理状态,并不是后来成为的对大众宗教信仰及其仪式实践的专指,它所指向的意义同日后“迷信”一词成为精英主义专门针对民众精神世界的批判并不相同。

二、二十世纪初“迷信”有了明确的定义,“迷信”一词在国内开始被大量使用。

1902年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署名,在东京出版的《新民丛报》上发表的《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等数篇论说中多次使用到“迷信”一词,并且第一次对“迷信”之所指作了明确的定义。

当时梁启超正游历日本,他的所思所想极大程度地受到日本思想界的影响,其著述所使用的词汇直接来源于日文也存在很大可能。

1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09-911
2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史林,2006年第2期
3[日]阙名:《论欧洲现情》,《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6,“外史”,沈云龙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76辑,第751册,第1287页。

4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史林,2006年第2期
1903年到辛亥革命期间,国内出版的期刊中开始大量出现“迷信”一词,比如,1904年9月11日,《安徽俗话报》第11期上卓呆的《续无鬼论演义》一文,该文不仅使用了“迷信”一词,而且分析了迷信的发生逻辑。

1904年12月31日,《东方杂志》第1年第11期转载《岭东日报》的《论疆臣之迷信神权》一文,首次在文章标题中使用“迷信”概念。

1905年5月28日《东方杂志》第2年第4期转载《中外日报》的《论革除鬼神迷信之法》一文,把“下流社会之迷信”看作国家贫弱的根源。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十五日《新民丛报》第24期上刊载了日本《人性》杂志主笔富士川游所著《论信仰》一文,由中国人署名咀雪者译出。

文中作者运用德国哲学的知识论,为“信仰”作了概念界定,并对“理性之信仰”与“迷信”作了区分。

文章认为宗教也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具备整伦理、定生活的功能,而迷信则根源于人类理性的不足,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感官和经验的,容易陷入不合于自然规律的空想之中,造成对现实世界的歪曲认识,“迷信”因而产生。

从早期来华传教士的中文著述到19世纪后半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西学书籍,包括《万国公报》、《教会新报》等,有大量针对中国民间信仰所发的议论,其中大多使用“淫祀媚神”、“荒诞不经”、“妄语”、“愚迷”等,但并未见有“迷信”的用法。

在中国早期深受西方影响的维新思想家里,王韬、郑观应、陈虬、何启等人有关风俗、信仰改良的著述中,也未有提及“迷信”之处。

严复在翻译西学名著期间,迟至1904年才开始使用“迷信”一词。

因此,可以推论的是,“迷信”一词是19世纪末由日文转译,经由留日学生、维新思想家的写作及其论著的广泛传播而逐渐普遍于汉语词汇的。

三、反迷信在各个领域的生成
反迷信最初从学术和政治上开始,之后逐渐触及到现今所理解的这一话语形态的核心内容——改良风俗和民众启蒙。

(一)学术上的反迷信
在“迷信”话语诞生初期,并不是对大众信仰世界的单一指陈,它甚至包含了对传统时代精英阶层思维习惯的批判。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近代中国,伴随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和西方科学主义对中国文化的渗透,知识领域也开始了相应的变化。

反迷信话语可以视为中国现代思想“主体性转向”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一过程直接关涉到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

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理性主义者力图将信仰与知识分化为不同的领域,于是因信仰而阻碍知识进步的话语便应运而生。

他们认为,传统时代的中国民众,由于崇奉鬼神,养成了听天由命的积习,因此有无数不学无术之人,因智识短浅而造成生计艰难,因道德浅薄而导致社会涣散,使学术无以靖之。

5迷信阻碍智识,而学术关乎国计。

因此《中国宗教流弊论》(1907)从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等方面分析了传统中国迷信鬼神之说对于学术进步的阻碍。

(二)政治上的反迷信
梁启超在“迷信”一词融入本土语汇和该词现代意义的广泛传播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起初,梁将“宗教”与“迷信”连用,针对的是中世纪欧洲神权统治对于学术及思想自由的束缚,梁将“迷信”视作专制主义的神圣护符,认为宗教之所以成为一种“迷信”,成为束缚人类思想自由的专制主义象征,根源于它对人类理性及选择自由的漠视,因此,梁对于“迷信”的批判是与建立自由的政治制度,使国民获享自由之心魂有关。

体现了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自由主义理念。

梁启超之后,将“迷信”与封建时代的专制主义联而挞之的批判方式开始大行其道。

《新尔雅》(1902)开篇即“释政”,认为神权政治得以存在和延续,源于民众接受了统治者向其灌输的“天命论”思想,民众对于“天命”的迷信,为专制主义政治的权力来源提
5《东方杂志》第2年第4期(光绪三十一年四月),“社说”类,第89页。

供了神圣化的护符,反对“迷信”,就是要革除民众思想中的天命论,瓦解专制主义政治的神圣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反对迷信与构建民主国家的现代理想发生了关联系。

(三)日常生活中的反迷信
1904年12月31日《东方杂志》第1年第11期转载《岭东日报》的《论疆臣之迷信神权》一文,首次在文章标题中使用“迷信”一词,该问针对安徽省巡抚诚勋奏请朝廷给当地城隍封号一事加以评论,认为迷信“实学不兴,崇尚虚诞、窒息民智、阻碍文明之进步”,并总结出迷信的主要害处在于“毒苍生而覆国家”。

三爱的《敬菩萨》一文也论述了对烧香、打蘸等民众性仪式行为的批判。

《论革除鬼神迷信之法》则把“下流社会之迷信”直接看做国家贫弱的根源,并因此提出了“开通下层社会”、“培养未来人才”、“普及蒙养学堂”的主张,把普及教育、革除迷信作为启蒙的一大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