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 第十章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3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1(2(1(2(3(4(5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笔记 陈振明版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2、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3、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4、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5、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有最小国家的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自组织网络等六种不同的用法。
6、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7、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8、行政国家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动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9、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人大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目录
人大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用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第一章公共组织理论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结构第三节公共组织的过程与行为第四节公共组织环境第二章政府改革与治理第一节治理理论第二节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第三节转型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第三章政府间关系第一节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第二节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三节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第四章政府作用第一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第二节转型期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第三节政府失败论第五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内容第三节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第六章绩效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第二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第三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第四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与发展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第三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第八章公共经济管理第一节公共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二节公共财政管理第三节转型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第九章第三部门管理第一节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第二节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第三节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事业单位改革第十章战略管理第一节私人部门的战略管理第二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第三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学科的框架第十一章公共管理伦理第一节公共管理伦理概述第二节公共责任与官员问责制第三节转轨时期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第十二章政府工具第一节政府工具研究概述第二节当代政府治理的新工具第三节新治理工具与政府管理创新人大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第一节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一、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概念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三、公共物品概念第二节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一、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二、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三、公共管理范式“新”在何处第三节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一、对作为一个学科的公共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第四节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一、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演变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管理实践三、世纪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一、公共组织的定义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三、公共组织的类型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结构一、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二、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三、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四、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第三节公共组织的过程和行为一、组织权力及其运作二、组织冲突与协调三、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第四节公共组织环境一、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二、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三、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第三章政府改革与治理第一节治理理论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二、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三、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四、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第二节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一、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二、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三、治理的新模式四、对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评价第三节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一、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二、历次机构改革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趋势第四章政府间关系第一节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二、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进展三、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第二节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一、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三、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第三节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一、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控制模式二、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网络模式的端倪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第五章政府作用第一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一、国外学者关于政府作用问题的争论二、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三、国家神话和市场乌托邦第二节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作用一、“强政府”或“弱政府”二、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角色定位的前提条件三、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八大角色第三节政府失败论一、政府失败问题的提出二、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类型与成因三、政府失败的纠正及防范四、政府失败论的启示第六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一、政策科学的形成二、政策科学的演变三、公共管理学视野中的政策科学四、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内容一、公共政策的性质及功能二、公共政策的种类三、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手段第三节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一、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二、公共政策主体三、公共政策过程四、我国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优化第七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第一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概述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兴起二、绩效、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三、绩效评估的类型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第二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一、评估的目标二、绩效评估的途径三、绩效评估的制度安排四、绩效评估的信息系统第三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技术一、绩效评估的程序二、绩效评估的模式、方法和技术第四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和发展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难二、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三、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事业的发展第八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一、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新潮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人事管理中的推广与应用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四、转轨时期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第三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一、什么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三、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第九章公共财政管理第一节公共财政管理概述一、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二、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三、公共财政管理的地位第二节公共预算管理一、公共预算管理的内涵二、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三、公共预算的过程第三节公共收入管理一、税收管理二、政府收费管理三、公债管理第四节公共支出管理一、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内容二、购买性支出管理三、转移性支出管理第五节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沿革二、目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三、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第十章第三部门管理第一节第三部门及其管理研究的兴起一、相关概念辨析二、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三、第三部门研究的主题四、研究第三部门的方法第二节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一、西方第三部门的崛起二、西方第三部门崛起的原因三、西方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问题四、西方第三部门的作用第三节轨迹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一、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轨迹二、我国第三部门的功能三、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四、推进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思考第十一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一、私营部门战略管理的演进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背景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历程第二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流派与理论框架一、战略管理研究的十大流派二、对十大流派的综合分析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第三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评价与借鉴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成就二、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及战略规划的批评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启示第十二章公共管理伦理第一节公共管理伦理概述一、伦理与公共管理伦理二、公共管理伦理的思考方式和类型三、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第二节公共责任一、公共责任的本质与特征二、公共责任与公共管理伦理第三节转轨时期的公共管理伦理建设一、建构负责任行为的要素二、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三、合理有效的公共管理伦理体系的形成参考文献。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战略管理【圣才出品】
第10章战略管理一、名词解释1.战略规划(华南师范2013年研)答:战略规划是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为确定政府行为性质和方向的基本决策所进行的专业性的努力。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①战略决策是“根本性的决策”,而不是低层次的决策,低层次的决策采用一般的官僚制方法就可以做出;②战略决策特别被定义为影响组织“行为性质、方向和前途”的决策;③战略计划的范围受到政治与宪法的约束。
2.战略管理答: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战略管理旨在将计划功能与整体的管理工作整合在一起,其不仅包括战略计划过程,而且把战略扩大到包含战略执行和战略控制在内的更大的范围。
波兹曼和斯特陶斯曼认为战略管理分为四个层次:①关注长远;②目标与组织内的等级制整合在一起;③认识到战略管理与战略计划不会自行贯彻;④强调一种外向性的观点,不是去适应环境而是要改变环境,必须考虑行使政治权力的问题。
3.企业家学派答:企业家学派是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研究的十大流派之一。
企业家学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是熊彼特和科尔,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有:①具有战略洞察力的领导人是战略过程的主角;②存在于组织领导人心中的战略,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特殊的、长期的方向感,是对组织未来的远见;③战略形成带有不完全自觉的特性,依赖于领导个人的经验和直觉;④企业家式的战略既是深思熟虑的,又是随机应变的,在远见的整体感觉上是深思熟虑的,在展开远见的具体细节上是随机应变的。
该学派的特点是:承认非凡领导人在战略形成中的作用,重视直觉、判断、经验和洞察力等非理性的意义,但企业家学派过于夸大领导的超人能力的作用,用领导的超人能力来取代实质性的组织建设。
4.《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答: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穆尔的《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一书将战略管理看作另一种公共管理途径。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课件
学习资源
学生将获得全面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目、在线学习平台和教师提供的资料和指导。
评估方式
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通过作业、考试和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以确保学生对公共管理学的掌握和应用。
评估标准
- 作业要求 - 考试安排 - 评估方式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掌握公共管理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领 导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课程大纲
- 管理学概述 -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 -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 领导与决策 -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
参考书目
主要教材
1. 《公共管理学概论》邓小兵 2. 《公共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吴亚军
额外参考书目
1.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导论》蔡仁猛 2. 《公共政策研究方法》徐修国
Hale Waihona Puke 联系方式如果你对该课程有任何问题或疑问,请随时联系陈振明老师。 - 课程:《陈振明公共管理学》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 PPT课件
这份PPT课件《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将带你深入了解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 实践应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案例分析,你将获得关于公共管理的全面知识。
课程背景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探讨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实践应用的课程。它将帮助学生了解公共管 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以及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完美版)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其他学者对概念的理解不需要看)“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名词解释+简答)(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3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按特征分纯公共物品: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按形态分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按范围地域分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简答,非常重要)(1(2(1为目的(2(3(4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全)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2.2.3 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
• 1.纵向结构 • 也称层次结构,反映了行政组织内 若干层次中特别是上下层次之间的 领导与服从关系。 • 宏观——中央和地方 • 微观——行政组织内部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 2.横向结构 • 又称分部结构,反映的是同级行政 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 间分工协作的关系。 • 按职能划分 • 按地区划分 • 按服务对象划分 • 按行业与产品类型划分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1.4 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
• 1.4.1 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演变
• 专业专职的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活 动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 的。 • 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的范 围、内容和方式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 变化。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公共管理学原理
陈振明 主编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第 1 章 绪论: 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1.1 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 1.1.1 公共管理及公共行政 的概念
• 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 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 •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 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原理
• 3.公共选择理论与组织行为 • 公共选择理论假定组织中的个体是 “经济人”。 • “搭便车”问题 • 与利益是排他性的组织相比,具有相 容性利益的组织更有可能实现组织集 体目标。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湖北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0740020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3 学时:54 (课内学时:42 实验学时:12)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及相关专业适用对象:本科4.先修课程:管理学5.首选教材:《公共管理学》黎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备选教材:《公共管理学》方正松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引论》苏保忠、张正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公共管理学原理》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现代公共管理学》顾建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公共管理学概论》曹现强王佃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公共管理学概论》叶常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公共政策分析》张国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6.考核形式:考试(闭卷)7.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一、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公共管理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为引导学生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开设的课程,是其它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基础。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它阐述了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全面分析了公共管理的过程和行为,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经验基础上,指出了公共管理变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公共部门的机构设置、管理运作的原则、特点和方式;探索公共管理变革和创新的新方式。
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大量案例进行分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1: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作为绪论,本章将围绕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最基本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
(完整word版)《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十章
第十章第三部门管理1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
2、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真正对第三部门进行大规模系统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第三部门发展,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也纷纷介入。
(1)公共管理学:为“治理”开辟新领域。
(2)政治学:社群主义兴起。
为第三部门运动在政治哲学上得到确证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为承认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供理论指导。
(3)社会学:从关注“公民社会”开始。
公民社会理论与第三部门的结合,将为第三部门的规范性研究提供思路。
(4)经济学:寻找资源配置的第三种选择。
增加第三部门研究的定量分析成分,提高第三部门决策的科学含量。
(5)人类学:独特的视角。
一是揭示,二是扩展,三是深化。
3、第三部门研究呈现的发展趋势(1)随着第三部门国际化趋势的加强,第三部门研究将越来越多地吸收全球化的相关理论。
(2)学习国外先进发展经验的同时,强调中国第三部门的实际情况,即做好国外与国内第三部门的比较研究。
(3)注重实证分析和系统分析。
4、研究第三部门的方法:分类法、文献分析法、案例调研法、定量分析法。
5、西方国家第三部门兴起的原因(1)政府改革的需要。
政府的积极干预政策及社会福利制度遭到质疑,放权成为必然。
(2)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并存赋予第三部门新的社会价值。
(3)第三部门从传统的慈善、公益领域转向现代公共领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第三部门自身在不断成熟。
(5)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
打破原有的非正式性、分散性的组织体系。
(6)学术研究对第三部门发展的推动。
6、西方第三部门的作用(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机会(3)提供公共物品和弥补政府缺陷(4)增加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5)扩大社会公平(6)培养人们的互助协作精神(7)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监督、协调作用7、西方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问题(1)无法摆脱公共部门固有的禀性――深受官僚制影响(2)缺乏独立自主性――与政府关系极为密切,妨碍其按照组织宗旨展开行动(3)不公平竞争――逐渐模糊与营利性组织的界限,利用其免税特权进行不公平竞争(4)追求自身利益――对提供服务比促进参与显得更有热心(5)成为利益交易的场所,正在远离它的纯洁性。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人大03版完全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人大03版完全笔记陈振明--人大03版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第一节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一、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概念〔P2-P3其他学者对概念的了解不需求看〕①〝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效劳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他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
关注的焦点是进程,顺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育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②〝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效劳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进程,顺序和遵照他人的知识办事以外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取得负团体责任。
〔关于公共管理的详细定义,黄建荣的«公共管理新论»书的前几页有完整表述,可参见〕二、〝公共管理〞与〝公家管理〞的异同。
(简答,十分重要,是矿大12年的真题,其他高校考过N次)A、差异。
〔1〕公共管理与公家管理的使命不同。
公共管理是为群众效劳,追求公共利益;公家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2〕与公家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看法不强。
〔3〕与公家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公家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厉得多。
〔5〕与公家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有清楚的政治性和公特性。
B、联络。
〔1〕都包括了协作集团的活动。
〔2〕都必需实行普通的管理职能。
三、公共物品的概念〔名词解释+简答,中山大学09真题〕〔1〕公共物品是与公家物品相对应的概念:指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普通不能或不能有效经过市场机制有企业和团体提供,主要由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
公共物品的分类:1、按特征分,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能严厉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就是纯公共物品,如国防。
凡是不能严厉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就是准公共物品。
2014最新完整版-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课件.
1、公共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 的自然垄断性。
公共产品的主要分类: 1、按照满足非排他性的程度分为:
严格满足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 不能严格满足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
2、按照满足非竞争性的程度分为:
严格满足非竞争性的“纯公共产品” 不能严格满足非竞争性的“拥挤性公共产品”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主要部分,在公共管理 领域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二、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的学科 依据陈庆云教授的定义可以说: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规律的 科学。它以政府与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在维护、增进与分配 公共利益以及向民众提供公共产品(服务)过程中所进行 的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和操作性 很强的学科。
与行政学相比,公共管理学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1、全新的理论框架
2、更广泛的综合性 3、高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系统的学术性和规范性
三、公共产品的概念
公共产品是这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 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 除任何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它们是非排他 性的)。
1852年英国 « 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伍德罗.威尔逊的« 行政学研究»
韦伯的理想官僚组织理论
« 行政学研究»中的重要观点: 行政独立于政治之外 民选政治家负责制定政策,职业行政部门执行政策。
“需要注意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样一条真理,它有幸已经被我们的文官 制度改革家做了如此广泛的坚决宣传。这条真理是行政管理置身于政治 所特有的范围之外。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是政治问题,虽然行政管理的 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无需自找麻烦地去操纵行政机构。” “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 学习十八世纪中期普鲁士的行政官僚机制 “我们引进了大米,却无须使用筷子”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政治官员履行行政职责和行政人员承担政治责任 而严重混淆”事实上的政治与行政分离是一种神话。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考研笔记24页精品文档27页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行政”本质上包含着从指示和服务的含义;而“管理”首先意味着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①“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
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②“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知识办事以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Why“准公共部门”(第三部门,非营组织)也归入公共部门中?因其“公共”特性:①与纯粹的公共部门目标一致,第三部门生产或活动的基本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③与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物品一致———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④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
(3)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给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受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词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A、联系。
公共管理学全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 2.“入世”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 挑战
• (1) “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 ;
• (2) “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 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 (3) “入世”对公务员的素质与能力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第 2 章 公共组织理论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几种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 (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 • (2)欧洲或莱茵模式 • (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1.4.3 21世纪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 1.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提 出的挑战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2.2.3 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
• 1.纵向结构
• 也称层次结构,反映了行政组织内 若 Nhomakorabea层次中特别是上下层次之间的 领导与服从关系。
• 宏观——中央和地方 • 微观——行政组织内部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 2.横向结构
• 又称分部结构,反映的是同级行政 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 间分工协作的关系。
•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 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 门的数目。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 内成反比关系。
• 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尖形结构 • 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扁形结构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公共管理学题库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题库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一、填空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布坎南。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政治危机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经验理论,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公共管理战略》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经济学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 )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
二、多项选择1、我国学者往往以( AC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AB )基础上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 ABC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ABCD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AC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BC )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 ABD )A 立法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三、解释概念1、公共行政2、公共管理3、公共物品4、行政国家5、纯公共物品四、简答1、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那些?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3、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4、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五、论述题1、公共管理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参考答案:一、填空1、布坎南2、政治危机3、公共管理途径4、经验理论5、《公共管理战略》6、经济学7、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8、干预主义政策二、多选1、AC2、AB3、ABC4、ABCD5、AC6、BC7、ABD三、解释概念1、答: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或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第三部门管理
1
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宗
旨的社会公共部门。
2、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
真正对第三部门进行大规模系统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第三部门发展,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也纷纷介入。
(1)公共管理学:为“治理”开辟新领域。
(2)政治学:社群主义兴起。
为第三部门运动在政治哲学上得到确证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为承认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供理论指导。
(3)社会学:从关注“公民社会”开始。
公民社会理论与第三部门的结合,将为第三部门的规范性研究提供思路。
(4)经济学:寻找资源配置的第三种选择。
增加第三部门研究的定量分析成分,提高第三部门决策的科学含量。
(5)人类学:独特的视角。
一是揭示,二是扩展,三是深化。
3、第三部门研究呈现的发展趋势
(1)随着第三部门国际化趋势的加强,第三部门研究将越来越多地吸收全球化的相关理论。
(2)学习国外先进发展经验的同时,强调中国第三部门的实际情况,即做好国外与国内第三部门的比较研究。
(3)注重实证分析和系统分析。
4、研究第三部门的方法:分类法、文献分析法、案例调研法、定量分析法。
5、西方国家第三部门兴起的原因
(1)政府改革的需要。
政府的积极干预政策及社会福利制度遭到质疑,放权成为必然。
(2)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并存赋予第三部门新的社会价值。
(3)第三部门从传统的慈善、公益领域转向现代公共领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第三部门自身在不断成熟。
(5)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
打破原有的非正式性、分散性的组织体系。
(6)学术研究对第三部门发展的推动。
6、西方第三部门的作用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机会
(3)提供公共物品和弥补政府缺陷
(4)增加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5)扩大社会公平
(6)培养人们的互助协作精神
(7)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监督、协调作用
7、西方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问题
(1)无法摆脱公共部门固有的禀性――深受官僚制影响
(2)缺乏独立自主性――与政府关系极为密切,妨碍其按照组织宗旨展开行动
(3)不公平竞争――逐渐模糊与营利性组织的界限,利用其免税特权进行不公平竞争
(4)追求自身利益――对提供服务比促进参与显得更有热心
(5)成为利益交易的场所,正在远离它的纯洁性。
(6)国际活动能力有限。
8、西方边公共服务部门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1)公私合作模式――民营化、私有化改革。
成为私有化对象的资产的主要类型:①在商业和竞争性部门的资产。
②在仍然处于公共服务或垄断部门的商业领域中的资金。
(2)代理机构的建立:承担那些没必要由政府直接管理,但是公益性又较强不能完全由民间部门负责的管理责任。
(3
①政府需对公共服务进行明确划分,针对不同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提供模式。
②参照“执行机构”制度,理顺行政机关同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
逐步下放管理权限,赋予事业单位自主权。
③有效应用绩效评估、公共合同等管理工具,加强问责制度的建设。
④制定必要的法律规范,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先导,并为改革的合法性提供依据。
9、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轨迹
A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呼唤第三部门的发展。
(2)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经济成果为第三部门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3)政府对第三部门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由原来否定第三部门存在到支持第三部门的发展。
(4)自下而上的草根参与意识逐步流行。
B
(1)分担政府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2)对社会资源进行公正、合理和高效率的配置
(3)促进中国基层民主建设
(4)净化社会风气。
10、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活动能力――由政府机构领导
(2)缺乏资金、人才等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
(3)法律法规不健全
(4)缺乏对第三部门权威、常规性的监督机制
(5)公众对第三部门的认同度不高
11
(1)政府对第三部门重新定位:
①接受机构精简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场所――承接政府部门社会职能的组织;
②政府职能转变形式化的工具――公民社会最活跃的公共部门;
③不是向政府夺取――帮助政府治理社会。
(2)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的明晰化:
①政府应承担第三部门发展所需的大部分资金,且财政拨款不应以左右第三部门为条件;
②政府是第三部门发展的监督者,但是要依法进行;
③政府不是第三部门的领导者,而是合作者。
(3)健全第三部门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其合法性、独立性及组织权益的基本要求。
(4)“官办”社团的改革:逐渐弱化与政府业务主管机构的关系。
(5)鼓励民间组织的发展:在注册登记、筹集资金、改进技术等环节提供帮助。
(6)培养公众的志愿精神和互助品质。
(7)积极参与“全球结社革命”:走出国门,与其国家的第三部门组织、国际组织开展交流与对话。
12、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向
A
(1)仍保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组织活动的方式:
①主办单位单一性
②运行行政化
③经费财政化
④资源配置非社会化。
(2)管理体制上:
①管理体制僵化、职能边界不清
②管理机制不活,管理方式落后
③人头负担沉重,事业经费不足
④布局结构不合理,事业资源浪费严重
⑤事业组织已有改革的局限性
⑥已有改革不全面、不彻底
B
(1)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调整:行政执行类、公益类、中介类、经营类。
(2)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走社会化、市场化、非营利化、产业化的改革道路。
(3)在衽社会化、市场化、非营利化、产业化的改革的同时,加大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以及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