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合集下载

构建开放式网络实验教学环境 培养高校创新人才——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构建开放式网络实验教学环境 培养高校创新人才——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时, 利用校 园网络的便利性 、 实验教学资 源的“ 在线性 ” 学 ,
生 可以反反复复多次进 行 实验 , 直至到 问题 弄懂 、 清楚 , 弄
“ 实验 教学 资源是 指 为实 现实 验课 程教 学 目标 , 实 在 验教学设计 、 实施 和评 价 的过 程 中可资利用 的各种 资源 的 综合 , 包括 实验室 、 科教园区 、 实习基地 、 教科书 、 图书资料 、
实验教 学环境 , 后从 网络实验教 学师资、 最 制度和 资源等方面 , 开放 式网络 实验 教学 环境 下创新人才 的培养 提 出 了一些 为
保 障措施 。
关键词 : 开放 式网络实验教 学环境 ; 构建途径 ; 创新人才 ; 障措施 保
中图分类号 :6 C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 84 2 1 ) 3— 0 9- 3 17 5 8 ( 0 1 0 0 9 0
多样 性的特点 。而且最 近几年 , 个高校 为 了应 对扩 招后 各
“ 个性 化学习是 指学 习者 的个 体 行 为, 学 习过程 完 其 全是个性化 的。每个 学习者 的心理 活动 、 已有 的知识经 验 及解决问题 的能 力均 有 很 大 的个 体 差异 , 包括 学 习的 进
的教学压力 , 纷加 大资金 投入 力 度 , 纷 使各 个 高校 实验 室
出发 , 根据大学生个 体差异进 行个 性化 教育是 当前 高等教
第 3卷 第 3期 2 1 年 3月 01
当 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践
T e ya d Pr cie o ne orr u a in h or n a t fCo t mp ay Ed c t c o
Vo .3 No. 1 3
Ma .2 l r 0l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人才培养论文-教育论文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人才培养论文-教育论文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人才培养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立适应移动互联时代背景及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背景,针对个性化教学理念设计、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现代化教学路径构建与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四个部分,提出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移动互联背景;高校人才;培养路径一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内涵(一)构筑开放、创新、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高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构筑开放、创新、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既是增强学科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也是未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未来高校间的竞争,已不局限于单一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资本基础,而将迎来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机制,融入了新的知识获取形式,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开辟多模态、多维度的高校人才发展环境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课程体系、教学资源,优化了课程结构,进行了教学目标、育人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的重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也是践行全过程育人的重点[1]。

通过在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多模态、多维度人才发展环境,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及人才成长需求。

(三)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多元智能人才移动互联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既能够增强人才发现、质疑、批判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才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有趣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依托任务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启发式学习等多元化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思维、品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第21卷第5期[收稿日期]2023-04-25[作者简介]王佳锐(197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组织理论、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发展、乡村振兴理论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王佳锐,王芳芳,曹 荣,马 婕(内蒙古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摘 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机遇,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此,文章分析探讨了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经管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存在的不足、任课教师及导师遇到的困难、学生面临的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设计、分析,并得到相应结果反馈,提出以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扩大“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辐射面;依托互联网的便捷优势,强化学生资源获取与深入学习的综合素养,为了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我们致力于建立一种激励型学术氛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71(2023)05-0007-0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个行业都遭受着新兴技术的冲击,社会对创新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同时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更新换代,也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加拓展了人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了加快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不断推动中国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标志着我国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的迫切。

因此,培养创新人才的水平急需进一步提高。

2022年,教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质量、支撑引领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互联网+”背景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58农场经济管理 (2024/3)Nongchang Jingji Guanli“互联网+”背景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孙武 孙彦雷(黑龙江科技大学)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时代随之来临。

社会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是当今社会亟需的关键性人才,这也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能够有效解决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质量不高和数量不足的问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路径【作者简介】孙武(1995—),男,助教,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工科高校会计学专业多元多维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项目号:2021HLJWY036);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GBB1317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互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通信技术与各行各业进行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建构万物互联的新生态。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下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含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界定。

从内涵上来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主要指对经济、科技产生重大影响、做出重要贡献的人。

从外延上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主要指那些从事知识创新的拔尖人才、从事技术创新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从事知识传播的教育人才等人才。

[1](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标准1.广博的知识基础。

广博的知识结构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基础。

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环境支持研究

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环境支持研究

种思 维要 是 具 有与 众 不 同的视 角 、 思路 、 见 解和 方 法 创新 型人 才的创新 性活动 开展 的基础 。 这 种综合 的知 等等 ,特别 是具 有与时俱 进 ,特别 是胆 大 的勇气 、 精 识能 力结构 , 需要 高校在 培养 人 才方面 做 出更多 的努
神、 胆 识以及 气魄 等等 。 除 此之 外 , 在思 维模 式和心 里 力 。 这 也 是我 国创新型 人才培 养存在 的一个 缺陷 。特
代 要求 的高 素质人 才 。嘲 由此 , 我们可 以认 为 。 创 新 型 是从 多个角度 去进行 考察 的 。 可以包 括 知识整 合 以及 人 才就 是在 某种程度 上具 有独特 的创 新特 定能 力 , 其 解 决 问题 的能力 、以沟通 为 目标 的国际 交往 能力 、 善
在 自身 的思 维方 式 、 心 理 素质 以及 实 践 能力 上 , 具 有 于发现 问题 的能力 、 以 实际应 用为 导向 的知识 转化 能 独 创性 、 新 颖性 以及 开拓性 , 特别 是能 够提 出 问题 , 以 力 、 自我发 展能 力以及 全面 素 质发展 与 团队合 作 的能
谷满意/ 泸州 1 医 学院 人 文 社科 学院 讲 师 , 同济 大 学 法 学博 士 , 思想 政 治 教 育专 业 , 研 究 方 向 为 中 国政 治 发 展 与 国情 教 育 研 究


当 代 教 育科 学

2 0 1 3 年第 1 1 期
决 策 与 思 考
质 培养 方面 ,应 主要 培养 学生 具有 批判 性 思维 意 识 . 低 具 有强 烈 的求 知欲 和 探 索精 神 ; 技 能培 养 方面 , 应 主 就 目前状 况而 言 , 国 内很 多 高校 的办学 理念 中对 要培 养 发现 问题 的能 力和探 索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知 识 于 创 新 型人 才 的培 养 在 整个 人 才培 养 理 念 占有 的地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良性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当今世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和创造出一些新的途径,以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一、打破学科界限,建立跨领域研究团队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各领域的交叉融合。

传统的学科边界逐渐模糊,许多领域已经不再是单独存在的。

据此,我们应该搭建跨学科的合作平台,建立跨领域研究团队。

这种团队将由来自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共同研究一个或多个复杂问题。

跨领域的合作不仅能促进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而且有助于形成全新的思路和创新方案。

例如,在对新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就需要从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合作,才能寻找到真正有效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二、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平台创新是伴随科技发展而来的。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而人才的培养是保证创新能力的基础。

因此,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除了传统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外,还需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智慧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广大潜力人才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平台。

例如,在编写代码时,AI能够自动对程序代码进行测试和判断,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培训方式将在最大程度上加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此外,还可以建立优秀人才推荐机制和资助机制,发挥现有资源最大化和发掘新资源,吸引更多人才投入科技创新领域。

三、加强知识共享,建立学术交流平台知识共享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以加强学术交流和知识沟通。

例如,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可以通过平台互相交换研究成果和经验,并通过讨论和合作提升彼此的研究水平。

此外,可以建立学术期刊和在线会议,为科学家们提供一个发表论文和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促进科研人员的创新和思想交流。

四、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应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知 识 的学 习, 知识 面 较 窄 , 思 维 方 式 不够 开 阔 , 综 合 素 质 和 能 力以及 解决 实际 问题 的能 力不足 , 导致他 们 的创 新和 实践
能 力不强 。
1 . 对大学生价值观 和思想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正值成长期, 很容易受到网络环境里消级的人 生观、 价值 观 和道德观 的侵 袭与影响, 如一 些不健 康的、 黄色的、 封建
中图分类号 : G6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 0 0 7 — 0 0 7 9( 2 0 1 4 ) 0 3 — 0 0 2 8 — 0 2
网络影响着世界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以及 人们 的工作 、 学 习 和生活方式 。 网络资源丰富了高校大学生 的学习、 生活和娱 乐, 激 发了他们的学 习兴趣 和求知欲 望, 改变着他们 的学习和交流 方式 , I l ’ 使他们能够最 快最直接地 获取信息 , 给他们提供了广 阔 的个人成长 和发展空 间。 但 网络 是一 把双 刃剑 , 在带来好 处 的 同时, 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某些消极影 响。因此 , 如何正确 引导 大学 生科学合理地 利用 网络,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 是教育工作者
( 1 ) 加 大硬 件设 施 建 设 , 创 建 校 园文化 。 学 校 应 加 大投 入, 创建 良好 的 网络 学习和育人环境 , 提高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和 学 习效 果 。 全 面开放 实验 室 、 图书馆 、 多媒 体 教 室 、 自主学 习
过度沉 溺于 网络世界不但影 响学生 的身心健康 , 也严重影 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为了 _ 七网玩游 戏等, 有的学生逃学 、 旷课 , 即使 在课 上和课 间, 也不断偷偷利用手机 上网, 学 习不专心 、 不 认真 , 对 教师布置的作业 , 利用 网络下载抄袭粘贴敷衍 了事; 有 的学生做毕业 设计或论 文时也从 网上抄袭 ; 还有的学生登 录一 些非法 网站, 浏览 不健康 的内容, 整 日昏昏沉沉 , 精神恍 惚 , 不 但 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 , 也 给周 围的同学带来了负面影 响。

高校创新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创新科研人才的重要责任。

如何建立切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科研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高校创新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培养创新科研人才需要关注培养内容。

创新科研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内容应包括基础学科知识、学术科研方法、创新思维等方面。

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业精神等。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创新科研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其次,培养创新科研人才需要关注培养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灌输与传授,对于培养创新科研人才来说显得有些单一和死板。

在高校创新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可以采用项目导向的学习方法,提供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行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通过给学生提出具体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如科研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积累创新科研经验。

最后,培养创新科研人才需要关注培养环境。

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撑。

高校应该提供先进的科研设施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同时,高校还应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

学术交流和合作也是培养创新科研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邀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学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学术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创新科研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培养创新科研人才既需要关注学术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究——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究——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 31•结合新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互联网+时代,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探讨与实践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全方位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典型行业化实景实训室建设、立体式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多元化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探索一条与其他专业相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

一、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人格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创新精神;培养具有物联网基本理念,物联网行业相对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应用技能,能从事物联网应用平台的开发与调试、物联网传输层网络构建、物联网系统集成及网关产品配置推广、物联网系统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在专业领域内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物联网技术,可以说这项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无一例外。

就业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环境保护、智能工农业、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市政管理、智能医疗、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的公共事务管理、经济发展建设、公共社会服务三大类。

通过调研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在物联网相关企业从事物联网设备设计和制造、物联网系统设计和开发、系统集成和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物联网产品售前和售后等岗位的工作。

●物联网系统集成企业:工程技术部、技术支持部、销售支持部…●应用物联网系统的企业:系统运维中心…●物联网设备制造企业:生产部、质检部、销售部…● IT 企业(面向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部、技术支持部…●其他企业:信息中心、技术中心三、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设置及能力要求该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具有设计、开发和维护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能力,突出应用、服务、创新(见表1)。

另外,还有数据库管理、UI设计、应用程序开发三个相关岗位。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及其实践路径研究摘要:人工智能时代对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而言,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且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其中,既关系到教学理念的创新,也关系到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甚至,人工智能技术也会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改革;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路径一、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谈起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业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在随着国际潮流在大力推动大众创业,可以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然到来。

那么,这就对我们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有序开展,如何推动相应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如何推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改革,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成功案例来进一步探讨课程体系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尤须考量的问题,当然,也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密切相关的问题。

因为这其中关涉到高校的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模式改革等具体问题的探讨。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离不开教学理念创新毋庸置疑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理念先行,在相应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能取得相应的预期教学目的和教育诉求,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成效。

由此来看,高校教师应该有着前沿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惟其如此,才能引领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行动。

“育人先育师”阐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不可否认的是,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镇,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

从人工智能领域来说,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它在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空间中所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前景,这些可以说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的相应的契机和平台。

也就是说,在校企结合这方面,人工智能设计教育以及人工智能设计教育改革,都会相应的技术知识支持和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培养。

网络环境下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考

网络环境下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考

网络环境下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考摘要: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目标,而高等教育正是为国家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所需人才,这要求高校培养出更多更具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网络环境的发展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了我们与创新型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高校应更加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创新性人才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的国家都在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国家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有有益的启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1]1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1)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后备。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而当前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和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依靠大量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国际经验表明,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国家如仅满足于技术引进、拼资源、拼劳力和资本依赖,不重视自主创新,势必导致一个国家资源过度消耗,经济竞争力徘徊不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说:“尽管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创造了年均9%的高速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是建立在投资增长和资源消耗的基础之上,不仅获利菲薄,而且消耗巨大,付出了很高的环境成本,难以为继。

”而通过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有效引导,这种状况的解决是可以预期的。

(3)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发展。

2009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奖项资料显示,在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中,留学归国人员比例达到60.7%,海外归国人才正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教育+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教育+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智库时代·48·智言智语教育+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杜育华(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黄陂430068 )摘要:本文主要从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的作用和意义角度出发,论述了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现状,叙述了高校双创人才教育思路,阐述了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路径,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为教育+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时代背景;双创人才;专业水平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4-0048-002一、引言在“互联网+”环境下,不同行业都朝着“互联网+”的方向发展,对此,高校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在教学当中有效引入“互联网+”思维,为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供保障。

二、教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的作用和意义分析第一,教育+互联网是将两个不同的行业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实现结构的重塑和融合,随着“互联网+”理念的进一步渗透,不同行业都在朝着“互联网+”的方向发展,很多行业需要实施进一步的转型、改革以及融合,从而寻找新的发展点、创业点以及创新点,对此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即通过双创性人才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对此需要在教育+互联网背景下实施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第二,通过高校双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能够培养出开创性型个性、创业技能以及拥有创业意识的专业人才,而通过“互联网+”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从而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能够有效迎接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从而在市场竞争当中获取有利的地位,有效突破高校学生就业和就业质量提升的问题。

第三,通过双创人才的培养能够实现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有效互动,从而在教育+互联网背景下在专业教学当中有效渗透双创教育的内容,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其实践能力,从而帮助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网络文化环境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

网络文化环境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

应用 型高校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 条件 下 , 随着 科学 、 生产 、 技
术一 体 化 趋 势 而 产 生 的 新 型 高校 , 培 养 人 才 的 宗 旨是 以适 它 应广 大 用 人 单 位 实 际需 要 的技 术 型 的 大 众 教 育 为 取 向 , 向 面
的价值 目标和价值 观念 。以坚持 马克 思主义指导思想 、 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弘扬 以爱 国主 义为核心的 民族 精神和以改革创新 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 、 树立社会 主义荣辱观
关键词 : 网络 文 化 ; 用型 ; 新 人 才 应 创
中图 分 类 号 :4 04 G 0—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64 2 0 ) l 0 5 0 10 2 1 ( 09 1 一 12— 3
引起 更 多 学 者 对 此 问 题 的 思 考 , 而 为 依 托 当 前 的 网络 文 化 从
统意识形态受到挑战 。
2 网络文化体系 多层性对 应用 型创新 人才 培养工作 环 .
境 产 生 的影 响
建设和管理” “ , 推动中国特色 网络 文化繁荣 发展” 。这 是 中
20 0 9年第 l 期 l 总第 17期 8
黑龙江高教研 究
He o gi gR sac e o i e a h E i
N0 l2O 9 .1 O
s ra . .1 ei 1 No 87
开 放 历 程 中 逐 步形 成 和 发 展 起 来 并 指 导 社 会 主 义 健 康 发 展
战略的重点 。要推进和 提高 国家的 自主创新 能力就要 求高
等教 育 培 养 的 人 才 具有 强劲 的创 新 意 识 和 创 新 能 力 , 其 中 而 发展 应 用 型 高 等 教 育 则 更 符 合 国 家 人 才 战 略 的 客 观 要 求 。

浅析互联网思维与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浅析互联网思维与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人才资源开发2019.6浅析互联网思维与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张慧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高校作为人才汇集和培养的重要阵地,教学工作者需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

互联网思维能够激发教学创新,为社会市场培养出更多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另外,互联网思维助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提升,有效提升学生踏入社会后的竞争力。

鉴于此,互联网思维与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会是未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互联网思维与培养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意义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急需运用互联网优势对资金、人才、技术、策划统筹资源整合以在竞争中取胜,并激发企业效益。

其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平台思维等互联网创新思维模式悄然带动着企业产业发展改革。

各企业纷纷抓住创新思维改造传统行业的机遇,力争完成产业优化升级。

相对应用型高校来说,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更是新时代新环境下高校的重大责任。

将互联网思维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相融合,打破固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及多维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方面满足社会市场对创新创业人才大势发展带来的新的人才诉求,另一方面促进应用型高校教学模式的升级。

高校的发展要紧密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专业能力建设,建立互惠互利的内外协作教育机制。

互联网思维为灵活的职业选择和创业提供了新思路,强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资源更新、把握校企合作等机遇来随着社会市场的诉求而创新发展。

将互联网思维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相融合,教学工作者有了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大学生可以不再局限于理论表象,实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由校园封闭教学向开放协同交互的教学模式转变。

总之,这种新理念、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着很大帮助。

互联网思维的开放共享协调理念,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价值取向。

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题,而创新型人才则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人才。

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简单来说,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进而形成新的生产、经营、运营模式及产品的发展方向。

不同于互联网的简单应用,互联网+是由互联网所带来的能够产生深度改变的跨界融合,它带给了传统企业和行业新的增长点和活力,也成为了发展的新方向。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这次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技术创新、战略调整和结构变革,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共性挑战和核心能力之一。

二、创新型人才是什么创新型人才,简单来说,是指有创造、创新精神,善于创新、发现、提炼和传播新知识,并能实现创新价值的人才。

从本质上来讲,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多元智能、较高创造性思维、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人才。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型人才成为了科技工作者的核心目标,因为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在新的经济形态下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科技司、企业和高校所共同面临的挑战。

具体表现如下:1. 时间意义上的压力。

新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在互联网+时代呈现了日新月异的趋势,传统人才出身的科技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在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这样的要求放大了技术人员在时间上的要求和压力。

2. 视野方面的压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行业亟待深度拆解,找寻新的业务领域。

因此,深度切入自己所在的行业是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技能。

从视野上,创新型人才有着多样化的视野,能够看到未来的趋势和行业的变化,以便认知自己所处的行业的前沿、组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和整合来自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3. 角色扮演方面的压力。

与传统技术人员相比,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更多的本领和技能,需要具备更高的能力,更好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进行大胆尝试、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并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互联网技术与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结合,成为当前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问题,探讨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需要对“互联网+”和医务社会工作进行明确的定义。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技术改进传统产业、提高生产率和效率。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机构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人员,包括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病患和家属关系管理等工作内容。

互联网+医务社会工作则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提升医务社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培养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

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线上教育资源。

传统的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通常采取线下教学的方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学生们无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而通过互联网,可以将课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线上传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在实践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的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们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经验和技能。

而通过互联网,可以提供虚拟实践平台,让学生们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连接医疗机构和高校,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锻炼自己。

互联网技术还可以促进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传统的高校培养模式通常是封闭的,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限。

而通过互联网,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可以通过在线论坛和社交平台组织讨论与交流,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互相学习和启发。

互联网+医务社会工作培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技术和设备问题。

不同地区和学校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有些地区和学校可能由于网络条件不佳而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在进行着变革与创新。

但是,在常规的教育模式下,高校人才培养中仍存在着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以专业为基础,以课程教学为主线,教育模式以应试为导向。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传递知识,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大学生还需完成一定的社会实践和职业教育,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适应就业需求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新兴的教育技术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远程教育、在线教育以及移动教学等新型技术的运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校课堂中。

这些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 存在的问题虽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进步,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是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端。

教育应该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标,而不应该单纯地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应用。

很多时候,传统的教育经常会被特定的利益所占据,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完成一些无关紧要的学科,难以真正地发掘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此外,目前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实际世界的了解,这可能会让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不能很好地应付。

因此,如何将高校教学紧密结合实际需求,培养更多的真正有用的人才,终究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3. 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符合社会的需求,未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知识教育之外,高校将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及人文素质的提升。

同时,高校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思维的培养。

高校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同时,未来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注重科技的应用。

例如,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下,未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教学的应用,以更好地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素养的人才。

数字化时代高校如何培养人才

数字化时代高校如何培养人才

数字化时代高校如何培养人才一、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信息素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

高校应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环境。

创新能力:数字化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高校应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找到解决方案。

跨学科能力: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使得各个领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应对复杂问题的关键。

高校应推动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在数字化时代,团队协作已经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加强团队协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筛选和判断信息至关重要。

高校应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评价事物的能力。

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使得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校应将数字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数字化时代立足和发展。

在数字化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高度信息素养、创新能力、跨学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数字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信息素养: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无处不在,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分析和处理能力,以便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

人才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创新能力: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

这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多个方面。

跨学科融合:数字化时代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互联网真正深入渗透到整个国际民生系统中,且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显著优势。

互联网+时代背景深入教育行业,为教育事业进程改革带来机遇,提出互联网+时代影响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新理念。

本文将围绕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一、引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发展背景影响与各大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下,由于传统的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学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无法适应学生长远发展规划要求,对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拓宽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渠道已成为目前教育发展趋势之一。

下面,笔者将以互联网+时代背景为基础,深入研究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二、高校机械类专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重专业教育,轻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理论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机械专业人才,在这其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墨守成规、课程目标不明晰等诸多因素,导致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差,一味的依赖书本教育、缺乏实践经验操练的影响下,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思维敏锐度大大降低、思维僵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不能得到良好落实。

(二)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在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中,首先要调动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强化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良好结合,而其课程设置体系的不完善,容易导致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理论性知识基础不扎实、实践经验不足以支撑后期工作岗位、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性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的情况。

(三)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中缺乏竞争性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中缺乏竞争机制的合理设计,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缺乏紧张性的策略督促下,极易失去竞争意识、迷失甚至放纵自我,其创新性思维得不到良好培养与训练,在危机意识匮乏的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影响下,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积极性被磨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网络对创新人才培 养的影响
1 . 网络对思想生活方式 的影响。网络时代 的到来引起人们思维方式 、 生活方式、 社会行为等各方面的
显著 变化 , 特别是 对 高校 思想 政 治教 育 和 当代 青 年大 学生 的成 长 , 生 了更 为强 烈 和深 刻 的影 响 。据调 查 产
了解 , 高校青年大学生都有上 网的经历 , 上网已经成为他们学习、 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 目前为止 , 国 我 所 有高 校都 已基本 建 立 了 自己 的局域 网 , 大学 生 在 图书馆 、 开放 实验 室 , 至 在 宿舍 里都 能够 上 网学 习 、 甚 交
文 章编 号 :0 7 12 (0 80 — 0 5 0 10 — 29 2 0 )6 0 8—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梁 玲 , 汪锋 锁 刘翠 霞 ,
( 江西理 工大学 , 电学院 ;. 机 b 后勤集团 , 江西 赣州 3 1 0 ) 4 0 0

要 : 对传 统 的教 育体 系严 重 的 限制 了大 学生 的 自主 性和 创 新 性发展 的 问题 , 针 围绕 网络 时代
革命 。


传统 的教 育方式对培 养创 新人才的局 限
1 . 以教师为 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 , 严重限制学生 的自主性 。灌输式教学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 用的发挥 , 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 管理与控制。 但是 , 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 的主动 性、 创造性 , 不能把学生 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 出来 , 因而难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需要 , 这也是传统教 学模式的最大弊病 。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 , 即向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 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 , 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 由于我 国教育理论界以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 中认知规律的研究 , 导致我们 的教师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认知学习理论。 至今仍有许多教师强调学生的任 务就是要消化 、 理解老师讲授 的内容 , 把学生 当作灌输 的对象 、 外部刺激的接受器、 前人知识与经济的存储 器, 忘记 了学 生是有 主 观能 动性 的 、 有创 造性 思维 的活生生 的人【 ”0 0 8年 1 2月
的可移动的开放空间教育所逐渐替代。 根据教学需要 , 师生可以进行有利于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 放空间教学组合 , 从而打破那种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 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 ; 个别化教育和充分个性 化的学习将不再是使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 , 使学生感到不满的问题 ; 学会获取 、 选择 、 利用信息以及使用计 算机来处理信息的技能将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 , 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 教 师为 中心 的班 级授 课模 式 , 以学 生学 习 为 中心 、 而 以个 性化 教学 为模 式 的新 的教学 格局 正 在形 成 , 是 这
第2卷第6 9 期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v1 , . 9 。 0 N6 . 2
2 08年 1 0 2月 J U N LO A X N V R IYO C E C DT C NO O Y De . 0 O R A F I NG I I E ST FS I N EAN E H L G J U c 2 8 0
2 . 传统教学 中教学手段非常有限。传统教学方式是在普通教室以教师讲 、 学生听为主 , 缺乏对教学信 息 的双 向交流 , 教学 工具 就是 静态 的粉 笔和黑 板 , 教学 手段 单 调且枯 燥 。
3 . 传统的应试教育限制学生创造性 的发挥 。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来评估教学质量 , 难以施展学 生 的个 性思 维 和发 掘 潜 能 , 因而造 成 过 分看 重 分 数 , 这样 一 来 , 生 为 了追 求 “ 根 ” — 分 数 , 大 程 度 学 命 — 极 地赶跑了头脑中的创新意识 , 教师为了追求 自己的教学质量 , 也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的方法和艺术 , 而无 暇去顾及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学习, 这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 的个性和创造力 。
流和娱 乐 。
2网络改变着校园的教育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 . 利用计算机的海量信息储存能力 、 多媒体功能
和强大的网络通信功能 , 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空前转变 , 火柴盒式的教室教育正在被 四周没有墙壁
收 稿 日期 :0 8 0 — 4 20—90
基金项 目: 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立项课题“ 网络化环境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J 一 6 6 4 ( G 0— — ) x 作者简介 : 粱 玲 ( 9 9 )女 , 17 一 , 讲师.
人 们 思 维方 式 、 活方 式 、 会行 为等 各 方 面的 显著 变化 , 出 了网络 环境 下的 高校 创 新人 才的 生 社 提 培养 的一 些建议 。
关键词 : 网络; 创新 ; 才培养 人
中 图分 类 号 : 6 2 G 4 文 献标 识码 : A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 使网络迅速成为信息传播的“ 第四媒体”它给整个社会带来 了前所未有 的深刻 , 变革。 计算机网络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 也以一种辅助手段式的工具跃升为一场具有技术理性意义 的教育
网络对青 年学 生最 大也是 最直接 的影 响圆 。
3 络技术还有助于更新大学生教育理念。我国当前大学教育的主要问题或弊端除了道德教育薄弱、 网 培养不 出大批的人格健全的人才 , 就是教育理念落后 , 缺乏现代性和国际性 , 难以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创新 能力的杰 出人才。我们的大学教育, 包括最著名的研究生院,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仍未培养 出诺贝尔奖得 主这样的杰出人才的事实说明, 今天强调大学生创新 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 对此 , 杨振宁先生认为, 这主要是 我们的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的结果 。他还认为 ,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是训练独 “ 立思考的能力 , 而不是一个只会专 门做一件事的人” 网络将有助于我们培养有世界视野的、 。“ 兴趣广泛的 创 新人才 ”“ ,创新 能力 的培 养无 疑是大 学生 教育 的关 键 ” 。 4网络技术能够整合教育信息资源。网络的一大长处 , . 就是信息量巨大 , 以快捷、 并 方便 、 廉价、 交互 的 强大功能使任何人都很容易地使用或消费其信息资源。网络教育借助 自 身优势, 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淋漓尽 致地表现 出来。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材料 , 使其想象力有 了源头 , 而多种类型的网络 环境又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空间, 使其想象力有了腾飞的舞台。 据有关学者的研究 : 2 1 年科学技 到 05 术在许多领域都会 出现爆炸性的突破 ,到 25 年人类所掌握和运用的科学技术知识为知识含量的 l 00 %。 可以说在这个诸多挑战的世纪里 ,不断地学习吸取新知识将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一切人 的价值取向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