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分式的国企改革没有出路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与出路作者:李杨来源:《现代营销·信息版》2018年第09期摘要:国有企业改革经验证明,国有企业改革能够有效推动国有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因此面临新的困境。
研究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境,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困境1、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存在生产力偏低的问题,部分国有企业甚至必须依赖国家“输血”才能生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更为突出。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很高的比重,只有进行国企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才能更好的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和应变能力;国有企业只有实施改制,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才能真正解决政企不分和行政干预问题。
2、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197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拉开序幕,国有企业改革历经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5月到1984年中期,国家改革的重点是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第二阶段是从1984年10月到1986年,是以承包为主要方式的两权分离经营方式阶段;第三阶段从1987年到1993年,是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阶段;第四阶段是从1993年11月到2002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2003 年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国企改革进入到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
2003年,我国成立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的机构与制度逐步完善,我国进入以国资委为主推动并监管国企改革的新阶段。
国有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改制推动了国有资本的重组,国有经济的控制了进一步增强。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逐步完善了企业制度,产生一些市场竞争力比较强的国有大中型股份制企业,促进了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融合。
国企之路有多难走?——国企改制分流后的成效与问题初探
—
—
1a — O —
甘肃 农 业
2 0 第 1期 ( 06年 总第 24期 ) 3
成国有资产。如果过去中央一级行使国有资产的处置权和所有权的职能。 那就意味着要坛 代理. 通过各级政府。 从乡到县。 从县到市。 从市到省。 从 省到部. 到国务院。 一直到总理那里。 到总理那里成为国有资产的代表以后 要运作它。 又要重新代理一圈。 一直代理到企业为止。 经过中间多层的代 理. 所有人的利益、 动机、 激励、 约束。 就一层一层地衰弱。 到最后就比较弱
了。
国企之路 有多难 走 ?
国企改制分流后的成效与问题初探
朱 晓 平
( 中
01 湖 3 班 敝 ) 0
第二。 国有资产在企业当中说起来是地位最强的。 但在现实操作中却最 但在国企范围内。 使用 伴随着我国国企大刀同斧的改革。 改制分流成了不可逆转的形势。 由此 容易受到损害的。我们都希望国有资产能保值增殖。 当遇到问题时。 每个人都有 自己 产生的成效和问题也接踵而至。成效 自然会有。 因为国企在建立现代企业 它的人都是一个个具体的经营者或劳动者。 都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那么企业内部维护国有资产的动机很弱。企 制度的道路上, 秉承“ 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的原则。 的利益。 让 是一个利益群体。 在其中。 各有各的势力。 国有 母体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轻装上阵, 让改制单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独立航行。 业法人是利益相关人的集合。 所以一般遇到利益冲突时。 国有资产所有 这无疑使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合理配置。成效主要体现在: 对于原本 资产所有权代表的力量是最弱的。 因而国有资产比较难实现保值增殖。 顶着“ 冗员” 、债务”“ 、企业办社会” 三座大山的国企而言。 改制分流确实让 权代表的利益是最容易被损害的。 面对国企效益低下这个问题, 国企改革势在必行。但接踵而来的问题 国企松了一口气。长期以来。 政府吉怕 国有资产流失, 对企业抓得过多过 死。 无形中束缚了企业的手脚。 结果企业没有独立应变的能力。 现有的国有 是国企改革是否一定会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呢? 答案是不确定的。 资产不能发挥主导作用。 而且沉淀的国有资产也越来越失去原由的价值, 这 如果按照 靓女先嫁” 的舆论行事。 势必会造成国有资产 的大量流失。 实际上在无形中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为此, 改制分流过程中开展了新一 靓女先嫁”意思是反正国有经济搞不好了。 。 不如赶紧拣好的尽快处 轮 的思想解放 , 摆脱过去那种“ 捆绑企业 ” 的错误思想 意识 , 进行企业 的产权 所谓“ 理。 卖出去。否则年老色衰。 想嫁也嫁不出去。这种观点的危害在于。 它从 化改革 。 否定了国有经济的历史使命。 为那些 首先。 减员增效。一方面。 按照国家< 劳动法) 规定协议解除劳动关系。 根本上打击人们搞好国有经济的信心, 浪费国家经济资源打开了方便之门。在这种 这使冗员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此举打破了职工长期以来对 国旗特有的 贪赃枉法之徒侵吞国家财产。 一时间贱卖国有资产成风。 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 恋乡” 情结, 不想离开国企这个“ 铁饭碗”从而对企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 舆论影响下。 。 但如果实现国有资产的有进有退。 建立国有资产组织与管理体系。 国企 理。另一方面, 国企进行结构调整。 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 充分利用非主业 资产和闲置资产, 通过多种方式分流富余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在 改革就能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 方面。 国有资产要从企业形态上退出一部分。 转化成公共设施形态和 岗职工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 有利于提高职工忧患意识。 改变职工的就业 社会保障形态。这样就能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 为全社会特别是民营企业 观念 .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 来弥补过去公共设施的缺陷。 其次。 改制分流减轻了国企的债务负担。在过去。 主观上企业领导钻政 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公共设施条件。 另一方面, 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组织和管理体系。 落实“ 三个三” 制度。 策法律的空子, 中饱私囊的个人主义思想和行为加大了企业的债务负担。 客 是三级出资人制度。 实现从 1 30的构造。要把中国的国家从单一 到 0 观上政府只注重收缴国企的利税, 而没有相应地给企业补充资本金。 造成一 三级政府均以出资人身 定的企业负担。通过国企改革。 清理了不良债务, 进行结构调整. 债权变股 的中央国有变成中央国有和地方国有并存的格局, 私 权, 发展资本市场, 促使国企资产在市场经济下实现 自由流动, 促进 国企资 份履职。这样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但这种多元化绝不是指以个体户、 人企业和外商作为补充。 而是使为主的公有制产权形态与市场模式相吻合, 产的保值、 增值。 这种三级出资制度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政府国有资 最后.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原本企业办社会事物杂、 补贴大。 影响核 实现经济效益。当然, 心业务的发展。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让企业能集中精力搞生产 。 聚精会神 产拥有终极所有权 的基础上的。 二是三结合式管理。 即管人、 管事、 管资产的三结合。今后。 代表国有资 抓建设。 成为实体企业的脑袋, 共同构 移走了“ 冗员”“ 、债务”“ 、企业办社会” 三座大山的国企在成效上最直接 本的资产经营公司将会成为实体企业的股东, 并向实体企业派驻职业化的非执行董事。他们的职责是 体现为效益的提高。今年以来, -i化总厂以搞好服务、 荆f: l 5 降本压费、 扩大 成现代企业法人。 并严格按董事职责办事, 不让 创收三项重点工作。 积极探索辅业闯市场、 求生存、 谋发展的新路 , 激活了全 代表股东在一家或若干家子公司中担任董事。 代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监管参股企 厂职工潜力, 提高了经济效益。今年 1 月份, 6 荆门石化总厂 9 家法人单位主 其在任职子公司担任任何执行性职务。 业。同时国资委人员和机构的考核指标要相应建立。每一块国有资本经营 营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幅 4 %, 3 对外创牧同比增幅 16 0 %。 各级人大政府还要参与对 俗话说:船小好词头”对于改制单位而言。 “ , 其运营方式的灵活性使其 水平都有具体的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 其评价。 并据此确立薪酬。 给予激励。所以。 给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的财产权。 成效更加突显出来, 主要体现为: 而且也赋予其相应的责任。这样。 国有资本 1 产权制度的变化激活了改制单位的生命力。大部分改制单位都按照 不仅是让地方拥有出资人权利。 . 即国家有终极所有权 。 地方是相对所有。 考核和评价 现代企业制度。成立有限责任公司。 我组调研的荆 门炼化工程设计有限公 的产权归属是清晰的, 薪酬激励制度是 以社会水平为参照的。 自然更易实现保值增 司( 以下简称设计公司体。 董事会、 监事会。这样的产权制度使职工成为企业的股东, 企业的生存发展 殖 。 三是三层经营架构。一层是国资委。 以预算管理为龙头。二层是从事 真正和职工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 , 职工关心企业发展的积极性高涨, 切实 价值形态管理的控股公司。其使命是在国资委和实体企业之间 调动职工的主动性、 积极性。由原来的事业单位干部、 全民所有制的身份改 资本运作, 按照现代资本规律运作并符合价值形态管理, 以投资决 变为社会人, 这无疑是对职工素质的一大挑战。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源以其 构造一座资本桥梁。 这种分层管 影响领域的广泛性、 潜伏性日益突显重要的位置。改制单位的职工不再能 策为龙头。三层是实体企业。它则以财务管理为龙头。总之, 产权清晰, 能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殖。 抱着“ 铁饭碗” 在国企的温床中做着安逸的梦了。相反, 现在的他们正面临 理模式分工明确, 对于改制单位而言, 改制分流促使它们脱离了国企这一巨大的保护伞, 着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因此 , 只有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 晒雨淋, 其步履依旧蹒跚。 中立足。从实践中获悉, 改制后湖北金龙泉集团属中外合资企业, 其任人采 直接面对市场经济的日 首先是改制后的市场保证问题。虽然母体企业给予其一定的市场保 用“ 竞聘上岗 “ 、末尾淘汰 形式, 同时设立相应的激励竞争机制, 让每一位 证, 但��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1. 引言1.1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国有企业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其收入分配存在一些问题。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了内部收入分配不公平。
特权阶层往往占据了较大的收入份额,而普通职工的收入较低。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缺乏透明度,缺乏规范性管理和监督。
这使得一些管理者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更高的收入份额,损害了员工的利益。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方式陈旧,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过于僵化的分配模式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内部稳定和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改革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是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改革,建立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机制,才能激励国有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势在必行,亟需改革。
2. 正文2.1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国有企业在收入分配中存在着权力寻租的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权力较大,容易产生腐败现象,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
一些管理者可能通过操纵数据或滥用职权来获取更多的收入,造成劳动者收入不公平的情况。
国有企业的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普遍面临着压低工资的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的聘用机制相对僵化,员工的工资调整不够灵活,导致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大,但收入较低,导致劳动者收入不匹配劳动贡献的情况。
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不高也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原因之一。
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较为官僚化,决策效率低下,导致企业经营不善,无法为员工提供更好的收入。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权力寻租、工资压低和经营效率不高等方面。
为改善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
2.2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员工享受着相对较高的福利待遇,而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了企业内部的员工积极性不足,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人员分流与再就业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瞭望观点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人员分流与再就业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一、供给侧改革下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结构矛盾突出,忽略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储备,人才的储备要注重年龄层次、性别结构以及专业学历结构,保证企业人才不断层、不断档。
近年来我国国企在不断地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积极的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但与世界大型企业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当前国企内部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一专多能型人才缺乏,单功能型人才富余,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长期服务于过剩产能,导致结构矛盾突出。
部分国企忽略人力资源规划,没有根据企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整合,导致部分企业或部分岗位人员出现极端状况,要么人员过于集中,要么过于匮乏,大大的降低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激励模式不够健全,阻碍员工工作积极性。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主要分为两种,即经济和非经济形式,经济形式主要为工资、奖金、福利待遇,非经济形式主要为荣誉、职称、晋升等。
这些都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努力工作为企业做出贡献。
激励的形式很多,但一定要适合、健全。
当前,国企大部分以工资、福利待遇构成薪资激励方式,这种传统的激励模式主要是以经济效益体现员工的个人绩效,薪资越高越能够激励员工为企业服务,这种激励方式适用于基层员工,但对高层人员则不相适用,不能满足高层人才对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
应当根据企业不同层次的人员设定较为合理的激励机制,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
除此之外,部分企业缺乏健全的激励机制,没有系统、完善的考核体系,缺乏科学的考核方法,导致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机制不够公平公正,严重影响激励效果。
二、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再就业面临的困难(一)区域集中度高。
以往的国有企业多数以重工业为主,例如有色金属产业,在供给侧主体的改革中,有色金属产业存在诸多产能过剩的情况,且部分为僵尸特困企业,这些企业在能源、有色金属冶炼等领域相对集中,且表现为地区区域的自然资源建厂导向,这就导致了行业地区资源枯竭,成为独立工矿区。
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与出路
三、针对 国企改革 中问题的解 决对策
1 、不断加强引导与监督, 规范改革环节与治理结构。针对 以上 国企改革中出现 的各种 问题 , 就要立刻对症下药实施解决对策 。首 先就要不断加强引导与监督 , 以规范各项改革环节与治理结构。主 要包括不断完善社会中介市场, 加强行业监督 , 不断加强对中介机构 的 日常管理与约束 , 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 倡导诚信为本 , 始 终坚持公平、客观与独立原则, 加强引导与规范 , 使中介市场始终按 照合理规范 的发展之路合理化经营, 以充分保 障国有资产的良好运 作; 同时, 职能部 门还要加强对改制的监督与服务 , 国有资产产权登 记、房地产、工商、税务等政府主管与职能部门要坚决履行 自己 的职责与义务 , 对企业债务等各方面进行密切的跟踪服务 , 即按照相 关规定履行义务。 2 、不断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 , 使其适应市场要求。随着全球化 步伐的加快 , 企业要想在全球化市场经济大潮中占有一席之位 , 就必 须积极做好 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 转变思想观念 , 加强主体意识 , 从全 球化角度积极推进企业的内外部变革; 第二, 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与 约束机制 , 不断加强现代化企业知识与操作章程 的培训与实践 , 充 分发挥人的作用 , 努力调动人的积极性 ; 第三, 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 经营发展战略与实施 战略 , 引导企业走向积极、快速与健康的发展 之路 , 同时根据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 , 不断对发展战略与实 施 战略进行改革与调整 , 以便更加符合变化 中的市场经济与企业发 展; 第四, 尽快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 , 完善各项治理结构 , 确保企业的 快速发展 , 同时充分建立以市场为导 向, 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体 系, 专注行业、突出重点 , 最大限度的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 。
国企改革的困境及出路
国企改革的困境及出路作者:祝文军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在我国,国有企业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完善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不断探索新型发展模式,改革经营理念,优化结构调整,并通过长期实践获得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实现真正的优化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本文从国有企业的改革困境入手,探索其改革出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困境出路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断探索有效的改革模式,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亏损源得以有效消除,并建立起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国有企业的整体活力明显增强。
但从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国有企业运营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产权关系不明、资产流失严重、经营管理实效低下等。
以上问题的存在,对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带来巨大困境,要想彻底解决国有企业经营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国企运营机制,创新经营理念,寻找真正适合国有企业发展的生存模式。
一、国企改革面临的困境1.对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掌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性质有所转变,成为国家对市场经济实施干预的重要手段。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不同发展时期国有企业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也就是国企的性质具有动态性。
所以,对国企的定位应从动态角度来确定,并以此为依据对发展方向进行适当调整。
但是,在调整发展方向时,对国企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掌控,是国企改革事业中所面临的一大困境。
2.经营效率不高。
在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管理体制。
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国有企业以往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创新能力低下,导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
同时,在管理者“官本位”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国企发展方向发生偏颇,且资源配置欠合理,内部管理机制欠规范,风险意识不强,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不高,企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国企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的难点及对策
产般纵横Industrial0bservation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鼓励有条件业类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以商身竞争能力较弱,房地产的有偿作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贸类企业居多),包括企业办社会的价,作为辅业分离的成本,这可能会辅业改制政策对国有企业来说是一学校、医院、托儿所、幼儿园等都建给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带来一定难度。
次历史机遇,有利于加快企业发展,立在国家无偿划拨的工业用地上,其次,那些需要分离的辅业,主促进企业资产结构、组织结构、人员如果对这些非主业类的单位实施主体企业提供的有形资产对其今后的结构的优化,对实现企业精干壮大辅分离改制分流,那么用地就会涉经营固然重要,但在对外经营上这主业、放开搞活辅业、促进国有企业及法律问题,这些单位一旦剥离母些辅业单位很大程度上依靠主体企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体,其用地性质不属于工业类用地,业的名义进行,如若分离,品牌优势然而,国有企业的主辅分离改制应变更用地性质。
按我国现有法律一旦消失,这些企业是否能在市场分流是一项法律和政策性很强的工规定,用地性质应当明确,其用地应竞争中得以生存,被分离企业对这作,不仅涉及企业的资产处置、职工当有偿使用,需依法办理出让手续。
个问题一般都十分关注,顾虑也较的劳动关系、辅业的改制问题、改制而事实上,国有企业出资设立的以重。
方案及报批程序问题,而且,还涉及贸易类为主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企业的稳定及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
业,包括企业办社会的学校、医院、(=)形态改制托儿所、幼儿园,其本身的经济效益主辅分离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辅一、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的难点一般均较差,需要母体输血,如果在业从主体真正脱离,变过去的国有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些深层主辅分离改制分流中因土地变性而单一投资为非国有投资参与的多元次的矛盾是历史形成的,要解决这有偿使用,这样不仅增加分离改制化投资主体,使分离辅业真正成为些矛盾就会遇到许多政策法律上的单位的改制成本,抑制这些单位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出路
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出路一、简介二、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成效三、问题与出路四、案例分析五、结论与建议一、简介国有企业(SOEs)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领域。
在许多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过程中,治理结构一直是关键的问题。
因此,为了加强国有企业的治理和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
本文将从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出路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中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二、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成效1. 提高企业效率和透明度随着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开始向市场导向的方向发展,这有助于提高其效率和透明度。
在新的治理结构下,企业的监管和管理部门得到了明确的职责和责任,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同时,根据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国有企业的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得到了更好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投资者和公众的信心,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 加强国有资本监管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也有助于加强对国有资本的监管。
通过引入外部投资者和市场化机制,可以降低国有企业的风险和资产流失。
同时,加强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可以有效监管企业管理层的行为,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稳健运营。
3.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也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新的治理结构下,企业更加注重市场化和效益导向,加强了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竞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国有企业也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环保问题,切实履行国有企业的使命和职责。
三、问题与出路1. 董事会的角色依然不明确治理结构改革下的董事会在监管和执行作用上进行了明确界定,但由于受到历史传统、权利分配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董事会的角色和职责有时候并不明确,这给企业的决策带来一定的隐患和不确定性。
国企改革搞拆分要谨慎
国企改革搞拆分要谨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吹风,今后国资委不必直接参与国企经营,而是通过组建若干行业性或综合性国有资本投资基金公司,达到提供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在国研中心提交的“383”方案中也表示,要参照新加坡淡马锡的模式,与国有资产职能分类相对应,通过划拨现有国有企业股权,建立一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基金。
还有一种说法称,在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改革中,中石油可能面对整改,可能以大型区域为核心进行整合,拆分成华北、华南、东北等五至六个区域性的公司,而各个公司将分别专注不同业务。
中央是否决心动这样的“大手术”,暂时难以肯定。
但以拆分的方式搞国企改革,这是过去的路子,今后的改革在拆分问题上要小心谨慎。
事实上,也的确有其他的办法和方案可以考虑。
搞拆分国企以及市场化,最大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物价。
当年美国反垄断,分拆了标准石油公司,但实际上,在这个“巨无霸”存在的时代,美国市场的油价是处在低位的。
而在反垄断和拆分后,反而油价开始走高。
这个教训中国应该汲取。
在市场化之后,企业追求利润,希望产品价格越来越高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因此价格这个宏观调控因素必须纳入改革方案的考量之内,改革方案才具有科学性。
除了拆分之外,其他可供参考的改革方案还包括,引入市场竞争和监管机制,完全开放石油市场,或是不要拆分的太多、太滥等。
大型国企的分拆上市之路
大型国企的分拆上市之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型国有企业正逐渐面临着分拆上市的挑战和机遇。
分拆上市是指将一个整体的国有企业按照不同的业务板块进行分拆,并在资本市场上分别上市。
这种做法既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又可以为国有企业引入更多的市场化机制,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分拆上市的意义、影响和具体步骤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国有企业分拆上市的意义1. 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但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成本控制不力、管理效率低下等。
分拆上市可以促使国有企业进行内部重组,从而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2. 提高国有企业的盈利水平由于国有企业的庞大体系和繁杂业务,很难确保所有板块都能够实现良好的盈利水平。
通过分拆上市,可以使各个板块更加独立、灵活,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盈利能力,从而为国有企业带来更多的财务收益。
3. 拓宽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传统的融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
分拆上市可以使国有企业获得更多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途径,减轻国有企业的融资压力,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
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一直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的规模庞大、业务繁杂、管理体制僵化等原因。
分拆上市可以使国有企业更加市场化、透明化,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获得更多的投资者青睐,为国有企业引入更多的市场活力。
1. 对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分拆上市会使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业务板块将会逐渐独立出去,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责任。
这对企业管理层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挑战,需要他们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加强风险管控,确保各个板块的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的分拆上市可能会对其企业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
原有的企业文化可能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和市场化要求。
这对企业员工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内心洗礼,需要他们转变观念,适应新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新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国企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探索
当前国企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探索作者:张新强来源:《南方企业家》2018年第02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前进,中国的市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国内的国企改革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但是由于中国的国企改革起步比较慢,在中国国企改革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挫折,以下就对中国国企改革面临的困境和中国国企改革的出路进行具体详细的探究与阐述。
关键词:国企;改革;困境与出路;探索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并不乐观,有一些国内外的企业改革的专业研究人员对于中国国企改革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各种理论,各种各样的理论对于国企改革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国企的市场经济和国企公司内部管理方面的一些改革却给国企企业的生产力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充分地认识中国国企改革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动态的治理,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1]国企改革面临的困境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界定中國的国企和商业企业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国企企业的产权包括企业内部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资源的使用权、生产资源的所有权和生产资源的收益权等等。
中国从建国初期就开始大批量的发展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如果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把很多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都强加到中国国企身上,包括一些债务负担问题、国企的市场经济问题、国企改革遗留问题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那么中国的国企改革就会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这样就会导致国企的改革缺乏动力,并且没有积极性。
全面的明确产权关系是中国国企改革进行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中国国企要想要全面地改革就必须把国企自身外部的一些外界负担全部都抛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国国企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
国有资产的流失比较严重中国国企的发展与前进的道路当中,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庇佑,大量的国企的管理人员借助这一特权谋取私利,并且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例如中石油这种大型的国企也发生了大型的贪污案。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人员分流与再就业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在过去,人们都认为国有企业属于“铁饭碗”,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员工参加工作后的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
在不断要求去杠杆的发展背景之下,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必须做出创新改革,施行增效减员的经营理念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对国有企业员工施行分流与再就业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必须要从政府出台的相应法律法规处入手,做好员工的基础保障工作,消除再就业时的障碍,增加社会的包容和接纳能力。
一、国有企业实现人员分流的原因1.促进企业转型在供给侧改革和市场飞速变化的背景之下,国有企业也面临着一定的经营压力。
想要脱颖而出,必须通过创新的方式加快企业的转型。
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员工人数连年下降,但是对比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现有人员数量仍然存在着人员冗余的情况,还需要继续提高增效减员的力度。
随着企业经营过程中人工成本的逐渐增加,国有企业在人员的薪资福利支出越来越多,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员工人数众多的束缚,在进行创新和转型的过程中会受到较多的影响,导致一些新政策无法落实到位,不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
一些员工长期处于国有企业宽松的工作环境下,对改革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增强企业活力造成了负面影响,需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正确地认识分流再就业。
2.保障改善民生实施国有企业的减员工作不意味着使这部分员工直接下岗,而是要通过人员分流和鼓励再就业的方式积极解决员工的生活问题。
一方面,每一个员工的背后还代表着一个家庭,必须要解决好国有企业员工在减员后的工作和社保问题,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人性化一面。
对于一些有个体经营想法的劳动者,企业和政府都应该给予支持,帮助其适应工作中的变化。
另一方面,将国有企业员工分流和再就业工作稳定推进是维护社会安稳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果直接将这部分员工疏散到社会,对社会的稳定性会造成一定的压力,还会影响员工的家庭幸福。
作为国有企业有责任落实好员工的工作问题,采取平和的处理方式,对于一些实在困难的家庭还可以通过申请社会补助来解决生活问题。
浅谈国企改革的现存问题及发展前景
浅谈国企改革的现存问题及发展前景作者:李沙来源:《经营者》2019年第02期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国企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但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国企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相应探讨。
关键词国企改革问题发展一、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一)国企改革尚缺乏详尽的总体规划和路线图国企改革所牵涉的范围广,涉及极为复杂的利益关系。
诸如,国企改革需涉及混合所有制问题,涉及国企的功能定位问题等。
针对上述问题,均需要中央政府对其进一步规范及明确。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对深化国企改革做出一系列部署与指导。
虽然如此,但在国企改革的具体目标、内容、重点、步骤及措施等一系列方面,党中央仍未做出具体性的指导。
在中央国企改革精神的指引下,目前虽有部分省市己出台国企改革方案,不过在国企的定位、分类及具体管理制度等方面却存在一定差异。
与此同时,有些省市在国企改革的力度方面仍显不足。
基于此种情况,党中央必须在充分调研及试点推进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尽快制定国企改革总体规划,制定国企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地方政府进行国企改革。
(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令人担忧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
众所周知,在上一轮国企改革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侵吞及蚕食国有资产的不良情况,对国家造成了严重利益损失。
此问题也一度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讨论。
部分人偏颇的任务,国企改革即是一场对国有资产进行瓜分的盛宴,并提出:应彻底停止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导向的产权改革。
此种情况的存在也一度造成国企改革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
为切实、有效地杜绝国企改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切实维护好社会公平。
中央政府也曾专门发布文件对国有企业改革予以规范,并相继叫停员工持股和管理层收购这两种做法。
而对于本轮国企改革,党中央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则明确指出:“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全面退出论: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歧途
全面退出论: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歧途一、全面退出国有经济是误解近年来,有许多人普遍在谈论退出国有经济的话题,以此来解决国企效益低下、落后、领导腐败等问题。
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非常误解的。
国有企业虽然存在着种种不足,但也不能因此而否认其作用,国有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国有经济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全面退出国有经济不可取,国有经济应该在布局调整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
二、国有经济调整的必要性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有经济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因为国有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的位置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如招股上市这一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国有经济调整的不足,还有国有经济在市场化改革中不受理性分析的影响等等。
在这个时候,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化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布局调整是必要的。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有经济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的优势国有企业的主要优势在于控制风险、维稳和国家安全。
因为国有经济采取的是权益的形式,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控制风险,以维护国家安全。
此外,国有企业的性质使得它更容易跨行业,跨地区,有利于协调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因此,国有经济在许多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四、兼顾市场化和国有化的改革思路国有经济对布局调整的发展需要以市场化为主线,但是,国有经济的存在又决定了必须兼顾国有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思路。
因此,在国有企业进行调整时,政府应当完善相关保障,以帮助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化、国有化的新形势。
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整和发展国有企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国有企业的发展重心转向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国有企业主要需要面对的新变化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研发的新要求,因此,国有企业的发展重心需要从基础建设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企业等方向,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当前,国家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有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研发投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政企分开的困境与出路
科技资讯2017 NO.01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企 业 管 理90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1 政企分开的困境1.1 从企业员工角度分析企业员工作为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持久动力,是企业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
政企分开作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应时举措,必然会带来国有企业精简人员工作的展开和关注。
国有企业精简人员为企业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条件。
但在看到减少人员带来优势的同时,企业员工失业率同样以高速增加的形式进入到公众的视线。
从企业员工个人角度讲,自身所在企业人员精简工作的展开,会导致自己面临工作丢失的危机。
危机的出现使员工自身掌握的相关工作技能得不到施展,重新加入到再就业队伍中内心平衡感开始偏颇,基于此员工对政企分开工作呈部分抗拒状态。
由此政企分开推进便产生了基于企业员工的第一道困境。
1.2 从政府收入角度分析政企分开简单来讲即是在政府和企业两个层次上实现政治和经济职能的相互分离。
自改革开放以来,政企关系一直是政府进行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政企分开也一直在理论上得到了无限的认可和优势的挖掘,但由于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总体上仍旧处于半市场、半行政、半法律、半依赖的关系。
政企分开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会导致政府部分收入的减少。
政府收入的减少随之而来的便是政府提供社会服务力度的减弱,如医保、垃圾处理、水利、电力、公共维护等都会受到影响。
同时,由于社会服务与民众的生活质量是相互挂钩的,因此服务质量的低下会带来公众的不满甚至是过激行为,进而对政府整体工作的展开产生消极影响。
由此,政企分开推进增加了基于政府收入的第二道困境。
1.3 从地方政府官员角度分析政企分开困境立足于地方政府官员,即是落点于地方政府官员息息相关的现有政府考核机制。
如今中国政府现有的干部官员考核分为4种类型,包括:一是组织部门在考察任用干部之中的德、能、勤、绩、廉考核;二是由人事部门主管对公务员工作业绩的常规考核;三是行政条线系统中对下级对口单位的目标责任考核;四是针对各级领导班子的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
拆分式的国企改革没有出路
【拆分式的国企改革没有出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几个方向:一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中央文件称,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二是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提出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可称之为从“管企业”转向“管资产”。
三是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改革实践看,国企改革的推进速度并不快。
迄今比较热门并有明确行动的,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国资委提出,国企改革要打破“五种界限”,即所有制、层级、系统、产业及国界限制。
但从现有混改的实际操作来看,混改的核心是希望把社会上的钱“圈”到国企那里,帮助国企发展。
在政策上,2014年曾有官员透露,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办法已讨论通过。
但此后一直未见相关办法出台。
反倒是地方政府比较积极,全国已有超过30个省市出台地方国企改革方案。
各地的国企改革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归纳起来的要点包括如下几种:(1)开放式改制重组,即通过业务、资产和债务等要素来进行改制重组;(2)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这是通过上市来实现引入投资者,实现资产股权运作;(3)员工持股,这是是备受关注的混合所有制实现形式;(4)引入并积极开展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产权制度改革;(5)引入战略投资者。
在不同的改革思路之下,还需要设计出多种具体的改革措施。
在现有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来看,是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帽子之下,分解出了许多种具体的改革领域和改革方式。
这种做法相当于把一次改革分割成几百个改革,什么限薪令、什么混合所有制、什么管理层收购、什么国资改革……模式繁多,办法众多,但真正推进起来则困难很多。
国企改革的难点与未来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4个年头,在创造“中国奇迹”的同时,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并产生不少新问题。
经济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核心,而国企改革又是经济改革的重点。
国企是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焦点,更是难点。
在改革开放逐步进入深水区的情形之下,国企改革更需要战略眼光、阶段设计和细节推进。
国企改革难题“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与方向,也是改革实践的主要内容。
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在国有经济占主导的条件下,开展国有经济的战略性布局和改组,尤其要求“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企改革的焦点问题。
从1993年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任务开始,针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延续了多年。
2003年国资委的成一方面,要坚持国有资本与国企必须改革才能发展的根本,坚持国企的公益性质,最大化地为全体国民股东服务,这是“国民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极力扶持一批有前途有责任感的民企私企,实现充分的竞争与体制的转轨,这是“市场经济”的机理。
立改变了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局面,并由2008年的《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了其“出资人”的角色。
至此,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核心就在于国资委的定位,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产权所有人、出资人和经营人与监督人的关系。
国资委应当是“干净的出资人”,“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
国资委是一个特设的、法定的出资人法人,仅履行出资义务。
其根据政府授权,代表的是作为所有人的全体国民,来规划、操作国有资本的进退并负责国有企业的经营;它通过法律制安排、市场方式与资本管控,实现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把企业的具体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
但这些改革思路目前并没有形成共识。
在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依靠资源配置的优势在某些行业领域形成了垄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拆分式的国企改革没有出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几个方向:一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中央文件称,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二是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提出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可称之为从“管企业”转向“管资产”。
三是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改革实践看,国企改革的推进速度并不快。
迄今比较热门并有明确行动的,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国资委提出,国企改革要打破“五种界限”,即所有制、层级、系统、产业及国界限制。
但从现有混改的实际操作来看,混改的核心是希望把社会上的钱“圈”到国企那里,帮助国企发展。
在政策上,2014年曾有官员透露,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办法已讨论通过。
但此后一直未见相关办法出台。
反倒是地方政府比较积极,全国已有超过30个省市出台地方国企改革方案。
各地的国企改革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归纳起来的要点包括如下几种:(1)开放式改制重组,即通过业务、资产和债务等要素来进行改制重组;(2)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这是通过上市来实现引入投资者,实现资产股权运作;(3)员工持股,这是是备受关注的混合所有制实现形式;(4)引入并积极开展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产权制度改革;(5)引入战略投资者。
在不同的改革思路之下,还需要设计出多种具体的改革措施。
在现有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来看,是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帽子之下,分解出了许多种具体的改革领域和改革方式。
这种做法相当于把一次改革分割成几百个改革,什么限薪令、什么混合所有制、什么管理层收购、什么国资改革……模式繁多,办法众多,但真正推进起来则困难很多。
在这种细分式的改革之下,改完一种内容,还需要改革另一种内容,一种一种改下去,简直成了漫漫长路。
比如某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一直处于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方阵。
去年该行曾发布公告称,作为上市公司,已形成了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海外资本共同参与的股权结构,具备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特征。
正在积极研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可行方案。
而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还是在收入改革,比如内部激励机制、员工持股等。
不过,今后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如果重点都放在了收入改革上,国企的限薪令改革也就会被废了“武功”。
据了解,在国企中推动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阻力很大。
据海外媒体报导,今年5月,国务院领导曾把28家顶级央企——在国内、境外上市的金融、石油、电力、航空类企业的86名高管请到中南海,交换关于国企薪酬的意见和中央限薪令下达后的执行情况。
国务院领导表示,国企高管大多数的薪酬已经与国情、经济、平均收入大为脱节。
国务院领导还列出了国企高管阻碍中央限薪令的4种表现:(1)表面降薪酬,实际升津贴、福利、职务开支。
(2)设两本账,内部一本,应对上面一本。
(3)策划煽动管理层以消极怠工、辞职、请长假来抗衡、反对。
(4)搞上书,要求设三至五年宽限期、适应期等不合理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抵制改革的情况,据称国务院领导为此还发了脾气。
安邦咨询(ANBOUND)的研究团队认为,当前国企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改革的方式选择出了问题,不应该将一个国企改革拆分成几百个改革。
对比起来,安邦咨询数年前提出的以共同基金改造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应该更为可取。
如果以共同基金管理国企资产的方式,这是将几百个具体的改革浓缩为一个改革。
从改革角度来看,哪一种改革更好一些?更有可操作性?比一比就一清二楚。
问题在于,国企改革的难度不是改革本身,而在于改革就是体制内的特权——哪个能改,哪个不能改,这并不是由市场也不是由某个政府机构决定的,而是一种“命运”使然。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拆分式的国企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以共同基金方式推动国企改革,这是更有效率的改革方式。
(NHJ)返回目录【形势要点:推进“中国制造2025”即将有组织领导】据一位权威消息人士表示,“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将于近期组建,相关报批很快会通过。
“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顶级领导机构,由国务院相关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信部,承担日常工作。
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以及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
“这个事(组建领导小组)正在报批过程中。
”上述消息人士称,最快本周通过。
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国家还将陆续设立多个“中国制造2025”重要咨询和实施组织。
其中,“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将承担对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
根据技术演进情况,该委员会每两年左右将发布一次技术“绿皮书”,供社会和企业参考。
“绿皮书”的前身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附件《十大重点领域演进路线图》,由于考虑到技术演进非常迅速,以及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主体地位,淡化了“路线图”,而改为“绿皮书”。
另外,“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将承担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规划。
根据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在2025年力争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
(RWSQ)返回目录【政策:“十三五”土地整治坚持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国土部日前印发通知,正式启动“十三五”全国和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编制,省级土地整治规划在2016年6月底前完成编制。
通知强调,“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应遵循保护优先、城乡统筹、依法依规、民主决策的原则,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为基本导向,大力推进城乡散乱、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利用;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要求,大力推进废弃、污染、退化土地复垦治理。
通知明确,本轮土地整治规划以2015年为规划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
规划数据以二次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
全国层面的规划着重明确“十三五”全国土地整治的方针政策和总体目标,确定全国补充耕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任务,提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等。
省级规划着重明确本行政区域土地整治的目标方向,分解落实国家下达的各项土地整治任务,确定省级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明确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任务,规范有序推进各项土地整治工作,确保土地整治目标任务的落实。
(RWSQ)返回目录【形势要点:“营改增”收关要提前谋划央地财政关系】根据国务院部署,营业税改增值税今年将推广至所有行业。
随着营业税全面并入增值税,地方政府主体税种全面并入了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地方税收收入缩小,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收收入扩大,由此引发了对地方税收收入减少的忧虑。
因此,在营改增收关之际,需要提前谋划央地财政关系的调整。
部分地方税收部门负责人表示,受经济增速下行影响,目前地方税收收入增收压力巨大。
尤其营改增之后,地税收入是纯减少。
与此同时,多位地税部门干部反映,按照国税总局相关规定,2009年起新增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中,应缴纳增值税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管理;应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局管理。
这意味着,全面实行营改增后,新办企业的所得税全部划归国税征管,地方税收再次面临流失的困境。
为了平衡央地财政关系,专家认为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在地方税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增值税依然是共享税,但提高地方分享比例,分享的依据可综合考虑各地的人口数量、消费能力、基本公共服务需要,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力和财政支出等诸多因素后确定;二是在地方税体系完备的情况下,地方不分成,增值税成为中央税,由中央以转移支付的方式进行使用。
营改增不仅仅是营业税和增值税两个流转税税种之间的整合,而且是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政关系的重大调整。
全面完成营改增之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如何安排,将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RLH)返回目录【形势要点: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将出现大幅增长】6月2日,市场研究公司IDC称,随着移动设备今年来飞速普及,及其周边平台和服务的不断扩张,预计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6,558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7万亿美元。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资讯载体,令所有可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IDC预计到2020年,连接汽车、冰箱等的“物联网终端”(IOT ENDPOINT)数量将从2014年的1,030万台,增长至超过2,950万台。
届时,设备、中间端及IT服务将占据大部分的物联网市场,其中仅设备就将占到整个市场总量的31.8%。
随着物联网市场不断成熟,平台、存储、安全、应用软件及TAAS(THING AS A SERVICE)的收入,预计将占到更大的比重。
2014年,物联网收入约58.3%来自于亚太地区,预计该份额在2020年会缩减至51.2%。
IDC的物联网专家表示,中国庞大并不断增长的移动设备用户群,以及政府为提高生产效率而进行的努力,可能会刺激大量新的设备和物联网标准出现。
而在网络较发达的国家,如韩国和新加坡,未来也可能会加快智能城市的建设。
预计至2020年,北美在全球物联网的市场份额仍将保持在略高于26%,而欧洲的份额预期将从12%上升至19.5%。
(RCX)返回目录【形势要点:内地经济下滑拖累香港】近期,中国内地经济放缓,已经开始给香港带来负面影响。
汇丰今日公布,今年5月,汇丰香港PMI由4月的48.6降至47.6,连续第三个月下行,显示香港私营企业经营环境加剧恶化。
分项指数之中,内地新增业务创2008年12月以来最大跌幅,产出和新订单加快缩减,就业水平连续14个月下降。
汇丰报告称,5月香港私营企业产出量连续两月下跌,减幅为三年半以来最大,这与市场环境恶化和客户需求减少的走势一致。
调查数据显示,新订单减少主要受内地客户需求疲弱影响。
金融服务商Markit的经济学家Annabel Fiddes评论汇丰香港PMI称,香港私营企业以三年半以来最快速度调低产出,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新业务下滑颇为显著。
香港经济若要在短期内恢复增长,可能需要一番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