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原点

合集下载

教育的原点:育人

教育的原点:育人

“ 人学空场”吗?说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真是忘了本,变得与人相疏离 、不大认识人了。记 得在文革结束 后不久 的一次 教育会议 上 ,一位 学者提 出 “ 育 要嫁给人 ! 教 ”这 正是 针对 当时 教育 已经不 姓 “ ” 人 ,已经 “ 远嫁 ” 他者 的现实 而发 出的呼声 。殊不 料却 由此遭 到大 会小会 的莫名批评 。 回顾在 建 国后 的相 当一段 历史 时期 内 ,随 着 “ 无产 阶级专 政 下继 续 革命 ” 的
主义的改造社会的武器”这样 ,教育就被定性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不再从儿童出
发 ,关心发 展儿童 的能力 和个 性 ,完善儿 童 的人 格 … …④ 一 时期 中国 的教育 学都 可 谓凯 洛 那
夫之翻版 。
由权 力 、体制 、思想 等 等 所 汇 集 而 成 的一 股 强 大 力 量 使 本 该 姓 “ ” 的教 育 ,不 再 人
了。中国教育 曾经经历 了很长 一段 “ 人色 变 ” 的年代 。一 切 人性 化 的教 育 观念 和 实践都 谈 会遭 到无情 的打击 和批判 ,如 :教 育 的爱 、个性化 的教育等等 。历史 已经证 明 ,这样 的“ 教
收 稿 日期 :20 08一l O
作者简介 : 鲁洁 (9O 13一

要 :教 育 回 归 生 活世 界 的 要 义就 在 使 教 育 回 归到 育 人 的原 点 上 来 。 当代 异 化 的 教 育背 离
了它的原点,失 身为经济、政治的奴仆 。教育的异化除存在社会体制方面的原 因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由于在 思
想上 被 基 于社 会 本 位 的 教 育理 念 所 统 治 。 实现 教 育 的 回归 就要 使 教 育 真 正站 到人 的立 场 上 来 , 以 人 之 生 成 、 完善 为 基 本 出发 点 ,将 人 的发 展 作 为衡 量 的根 本 尺度 ,用 人 自我 生成 的 逻 辑 去 理 解和

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

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

犹太人的教育:从一岁半开始让孩子背诵《旧约》犹太人是非常优秀的民族,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约有30%都是犹太人。

犹太民族为什么如此优秀呢?因为这个民旅非常重视知识.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记忆训练。

犹太人对儿童教育的主张和其它国家完全不同。

很多国家的教育只是着眼于眼前,例如日本,日本的教育就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而犹太人的教育则是着眼于未来。

可以说,日本教育的目的是为现在所用,而犹太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所用,因此两种教育对儿童的期望不同。

犹太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创造犹太人的未来、实现犹太人梦想的下一代。

犹太人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读《旧约》。

在犹太人看来,由于担心孩子不明白而错过教育机会,只是父母的一种过分保护而已。

为了在孩子身上种下好种子.犹太人让小孩子学习记忆。

因此可以说,犹太儿童从一岁半就开始有意识地接受记忆训练了。

到了三四岁时.他们开始在私塾里面学习。

每个孩子刚走进教室时都会受到大家热烈鼓掌欢迎,以让他觉得学习是快乐的;也许他会在打开的书本中发现葡萄,这是为了让他觉得学问是甜美的。

犹太人认为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所以孩子4岁时就要开始完全的思考行为。

那时候,大人会告诉孩子们.世上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不要拘泥于一个想法.因为还有很多其它的思考方式。

与此同时,记忆训练也在继续。

孩子到了5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

《旧约》是一本大部头经典,能全部记住,水平就是非常高的了。

犹太语中‚学习‛一词的说法是‚密什那(Mishnah)‛,意思是反复学习。

犹太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育孩子:知识不是为了自己而学.而是为了‚给予‛:‚给予‛才是人应有的生活方式。

犹太人认为,完整的人应谈是关心体贴他人、懂得‚给予‛的人。

为了‚给予‛,要不断地学习,一生不断地学习——这一教育宗旨和日本的教育相去甚远。

思考能力和刨造性的基础在于记忆在日本有一种观点,认为记忆力好的孩子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就差。

这种轻视记忆的想法是错误的。

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

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

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孩子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

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教育环境的改变,幼儿教育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构建一个更为健康、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体系,我们需要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目标。

首先,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独立性。

过度强调学术成绩、竞争和标准化评价,使得很多幼儿教育变得功利化,忽视了孩子兴趣和个性的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应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同时,要给予幼儿适当的自由,让他们能够探索和实践,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其次,幼儿教育应该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当下的社会,仅仅掌握一些学科知识已经远远不足够了。

我们需要培养具备创新、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等综合素养的人才。

因此,幼儿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逻辑思维,通过社交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游戏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幼儿教育应该注重情感与社会性的培养。

孩子的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让他们学会与别人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友谊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同时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和家庭应该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发展。

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共同配合,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总之,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独立性,关注他们的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情感与社会性,同时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幼儿教育的原点》是日本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高杉自子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幼儿教育的本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幼儿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主要观点和体会的总结和分析。

一、幼儿教育的本质和目标高杉自子认为,幼儿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她强调,幼儿教育不是为了让幼儿提前学习知识和技能,而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体验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高杉自子还指出,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性和责任感等方面的品质和能力,让幼儿成为有爱心、有智慧、有勇气、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她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个性和兴趣,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情感需求,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温馨、和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幼儿在自由、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成长和发展。

二、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高杉自子认为,幼儿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领域,这些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幼儿教育的整体内容。

她强调,幼儿教育的内容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实际经验,注重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高杉自子还指出,幼儿教育的方法应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体验和探索,学习和成长。

她认为,幼儿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个性化、灵活化,根据幼儿的年龄、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和发展水平。

三、幼儿教育的教师和家长高杉自子认为,幼儿教育的教师和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曾经指出,教育是人类最难的事业。

这种艰难首先在于,教育面对的是世间最复杂的事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而且,教育不仅仅是观察和研究这个最复杂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这个对象。

不是随意的改变,而是让他们向着强健、智慧、自由的方向,向着真、善、美的方向改变。

中国教育的问题盘根错节、困难重重。

在许多人看来,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

朱永新深知这种困难,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在做,日复一日,从不停息,这一做就是15年。

在他身上,人们感到一种孩子般的纯真和执着,或许还有一种似乎不合时宜的精神气质,类似“堂吉诃德般的勇气”和“西西弗斯式的坚毅”。

这种勇气和坚毅来自于他内心的使命感。

“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美好的人性,进而建设美好的社会。

”朱永新认为,当下的中国教育是单向度的、畸形的、片面的、唯分数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性的教育。

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教师。

新教育提出通过改变教师来改变教育,是向教育常识的回归。

“新教育之新,实际上是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到教育的原点。

”朱永新说。

“我们并不奢望自己能够拥有教育的真理,我们甚至认为,我们即使已经探索到的局部真理,也并非真理本身。

”朱永新说,“真理的探寻必然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所以我们坚信,新教育人的每一次探索,都是为中国教育探路,从而助力于中国教育,大步迈向理想的明天!”当然,要达到“理想的明天”,实现中国教育的梦想,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努力。

新教育人喜欢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这是一种期待,更是一种信心。

人无信不立。

信为立身之本,信不仅仅是诚信,更重要的是信心,对真理、正义、美善的信心,对教育所能带给人的成长的信心。

有这种信心,加上坚持不懈的奋斗,中国教育的梦想终究会变成现实。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一个社会的命脉。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功利化、应试教育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者从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

在古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使其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功利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让教育变得功利化,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也会让他们失去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才的初衷上来。

其次,教育应该是全面的。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养。

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也会让他们失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内容,让教育回归到全面培养学生的初衷上来。

最后,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能。

然而,在现代社会,教育往往是一刀切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失去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方式,让教育回归到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初衷上来。

通过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是培养个性化的人才。

只有让教育回归到原点,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人才。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教育的原点育人

教育的原点育人

教育的原点育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

而在这一系列的教育过程中,最核心的目标是育人,这是教育的原点。

育人应当是国家教育的基本任务。

在教育过程中,国家应当明确育人的目标,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同时,国家应当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政策,确保每个公民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国家还应当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教育质量。

社会应当为育人提供良好的环境。

社会应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社会还应当加强道德建设,建立诚信体系,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

社会还应当鼓励人们参与公益事业,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再次,学校应当是育人的主要场所。

学校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当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还应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共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应当是育人的重要场所。

家庭应当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家长还应当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回溯历史长河,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石,始终在不断演变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原点论教育的学术传统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简要探讨原点论教育的学术传统,以期深化对该领域的研究与理解。

自古代以来,教育思想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孔孟之道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许多先贤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逐渐发生了变化。

到了近代,随着教育实验和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原点

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原点

龙源期刊网 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原点作者: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3期现代教育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真才实学,兼通科学与人文、创造性地继承传统能力的“才学通天人,睿智识古今”的人,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实现以综合为导向的转变,也就是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到教育的原点。

让教育返璞归真,规范教学行为,促进小学教育素养化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鉴于此,教育首先应关注生命,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

我们认为教育应是一种常态的教育,也是一种朴实的教育。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充满活力的、完整的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尊严、需要与愿望,尤其有发挥独特能动性的愿望。

教育不应割裂其身心发展而孤立地培养他们,而应塑造和培养身心健全的人。

我们应实实在在地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生活当作教育的首要任务,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状态,开展正确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以人为本,保留、引导、升华孩子好动、好奇、率真、善良等本性,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使教育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是我们的办学思想、工作重点,也是全体教职工努力的方向。

那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还有的孩子是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全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

当你走进校园,你所看到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勤奋努力、守纪律、讲礼貌,每个学生都是快乐的、身心健康的。

这一切,靠的就是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靠的就是全体教师精心教育的结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学校每年都要开展各种活动:广播操比赛、“六一”运动会、演讲、绘画、书法、手工制作、读写大赛等……教师放弃休息时间,一步一步地引导,手把手地教。

教师忙碌着,学生快乐着,校园内到处是欢歌笑语。

我们为何而教育?这就是答案。

如何实践办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中得到启示: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然而,如今的教育系统已经变得繁杂、功利化,忽视了教育的本真。

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培养创造力: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包括情感、社交能力、健康与体育、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平衡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守法守纪,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总结起来,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我们需要重视个体差异,培养创造力,强调综合素养,以及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有价值的人才。

教育应回到原点

教育应回到原点

教育应回到原点濮阳县户部寨镇一中靳明勇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在一个热气球上坐着三个人,一个是闻名世界的环保学家,一个是核物理学家,一个是农学家。

现在热气球发生故障,必须丢下一个人,才能保证安全,问该丢掉谁?大人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该丢掉谁,都没有找到成功的答案。

最后一个小孩说,丢掉体重最重的一个。

大家一致同意这个方案。

尽管故事带有虚构性,但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遇事多从原点思维。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埋怨自己的手机落后,总想换个新的。

当我们埋怨自己的手机时,手机是无辜的,忘记了手机最初的功能,手机的主要功能是通讯。

只不过我们人为地把手机变得复杂了,弱化了手机的通讯功能。

在教育孩子方面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吗?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不管孩子想不想输在起跑线上,小学一年级就上辅导班;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成为达芬奇,就让四岁孩子学画圈;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就买一架钢琴,培养自己的“贝多芬”。

最终结果,孩子累,家长苦。

到头来,孩子成为“四不像”,自信心没有了,兴趣被家长提前支取了,留下来一个没有自主思想的孩子。

没有自主思想的孩子容易偏激,偏激易逆反。

年龄小还听从父母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试着反抗父母,总认为父母说的是错误。

家长则认为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

代沟从此开始出现。

在学校也听到不少的老师或班主任在埋怨自己的学生吗?作业不交,写字潦草,上课不注意听,违反学校纪律,不尊重老师等。

太多的埋怨声都指向了所谓的“问题学生”。

但没有反思,是谁给孩子创造了问题的“机会”呢?当学生习惯了老师狂“风暴雨似”的教育,无声的反抗变成了我行我素。

于是,“教沟”也开始出现。

“代沟”加上“教沟”,“问题学生”就掉进深渊当中。

辍学也就是他们的下一站。

此时,教育怎能不算是失败。

其实,教育的原点就是把孩子当作人来看待,而不是物。

人是有感情的,他容易受环境变化的;而物是固定的,可受人支配的,没有丝毫自主权。

如果我们回到原点,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你就不会有太多的烦恼。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我平常看的书不多,阅读十分浅薄。

今年寒假我所在学校推荐给教师的必读书目有一本是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

一日有些许闲暇时间,打开书,一看便不能放下。

这本书让我们分享到了窦桂梅老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她以勤奋、自信、智慧、灵性修炼自己,打造团队,谱写出美妙动人的教育华章。

《回到教育原点》这本书是窦桂梅教育教学智慧的精华,她对文本的解读,对师生的引领,对学校管理的所有细节,都展现在文字的魅力中。

人人都谈教育,到底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告诉你,回到核心素养,回到孩子的心,回到教师的爱,回到教育原点……窦桂梅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是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就像本书中所说“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高贵”。

以下是我仅对自己印象深刻感悟颇多的地方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所感所思。

一、凭良心教书对于小学老师而言,小学教育中的专业素养意味着什么?窦老师说,小学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

这里的“语文”应是“用语文的方式教书”。

语文的方式,不仅仅指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指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来感悟、来表达,叙事、隐喻、抒情、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

以前我们说“我是教语文的”,今天我们应该说“我是用语文教人的”。

于是,每一位立志“用语文教人的”教师,是否就应当以一颗为师者应有的良心思考自己的课堂、自己的专业素养?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老师,定是有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课堂教学的功夫。

所以直接体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方式莫过于在课堂上行走,要具备语言素养、语文素养、文学素养。

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的背后还需要尽心积淀于课堂后,读书是每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需方式。

应该这样说,一个不读书的学校就是一所没有希望的学校。

读书就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

阅读史就是一名教师的生命史。

二、为生命奠基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最近读了《幼儿教育的原点》这本书,感触颇深呐!这让我想起了之前遇到的一件小事,正是这件事,让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在幼儿园里忙碌着。

突然,一阵哭声打破了平静。

我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小男孩正站在滑梯旁,哭得满脸通红。

我赶忙走过去,蹲下身子问他:“宝贝,怎么哭啦?”小男孩抽抽搭搭地说:“我……我不敢滑滑梯。

”我轻轻地拉起他的小手,说:“别怕,老师在这陪着你。

”可他还是紧紧拽着我的衣角,眼神里充满了恐惧。

这时候,旁边的小朋友们都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快滑呀!”听到这些话,小男孩哭得更凶了。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忽略了每个孩子独特的感受和节奏。

就像这本《幼儿教育的原点》中提到的,幼儿教育应该回归到孩子本身,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发展规律。

在我们的教育中,有时候太过于追求整齐划一,希望孩子们都能按照我们设定的步骤前进。

可孩子们不是机器,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想法。

比如在画画的时候,有的孩子喜欢用鲜艳的色彩大胆涂抹,而有的孩子则更倾向于用细腻的线条勾勒。

我们不能因为所谓的“标准”去否定任何一种表达方式。

再比如在做游戏时,有些孩子活泼好动,总是冲在前面;而有些孩子则比较安静,喜欢在一旁观察。

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安静的孩子变得活跃,而是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参与游戏。

还有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们的饮食习惯也各不相同。

有的孩子吃得快,有的孩子吃得慢。

我们不能一味地催促吃得慢的孩子,而是要耐心等待,也许他们正在细细品味食物的美味呢。

《幼儿教育的原点》让我明白,我们要用心去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爱去呵护他们的成长。

就像那个不敢滑滑梯的小男孩,也许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克服内心的恐惧,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身边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强行推动他。

总之,幼儿教育是一门细腻而又充满挑战的艺术。

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像呵护幼苗一样,耐心地陪伴他们成长。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有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关注着幼儿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变革。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幼儿教育的原点》一书,深受启发。

本书通过对幼儿教育历史的回顾,呼吁人们重新思考幼儿教育的初衷和目标。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对幼儿教育的热爱和关怀所感染,同时也对现阶段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幼儿教育的本质《幼儿教育的原点》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幼儿教育的本质。

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指出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也是个体发展的基础阶段。

因此,幼儿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注重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培养,而非片面追求学习成绩。

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幼儿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首先,过分重视功利化的教育模式使得幼儿教育变得功课繁重,缺少对幼儿健康成长的关注。

其次,家长们只看重孩子学业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的性格培养和个性发展。

再者,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幼儿园资源的不均衡,也是制约幼儿教育进步的因素。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三、改进幼儿教育的措施要想改进幼儿教育,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幼儿教育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强调素质教育。

其次,幼儿教育需要注重科学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孩子全面的成长环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政府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师资队伍。

最后,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幼儿教育事业,为幼儿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四、个人的努力与反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读完《幼儿教育的原点》,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成果。

我要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激发其学习动力。

同时,我也要加大对幼儿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为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读《幼儿教育的原点》让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回到教学原点的心得体会

回到教学原点的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事业的伟大与责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追求卓越,追求创新,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回归教学原点,关注学生的需求,才是教育事业的根本。

以下是我对回到教学原点的心得体会。

一、回归教学原点,关注学生的需求1. 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回归教学原点,提高教学质量1. 教师要注重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2.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要关注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三、回归教学原点,提升自身素质1.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2. 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 教师要善于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同事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回到教学原点,关注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素质,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创新,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到教育的原点(四篇)

回到教育的原点(四篇)

回到教育的原点这个暑假过的格外充实,因为我有幸品读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一书,她在书中所阐述的教育观点与教育理论精华,着实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

一提到当代的中国教育,我们脑海中便会出现“应试”二字,所有的一切都会围绕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而展开。

学校的升学压力,家长的盼子成龙,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目光等等,这些都是困扰着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难题。

我们在喊着为学生减负的同时,课业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减弱。

评价一个教师的标准也是基于升学率的基础之上。

而这一切的矛盾点却将我们的教育畸形化。

我们在一味追求成绩的同时,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在当今教育的环境下,作为体、音、美为代表的“小科”常常不被重视,而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这个三大主科,教师身上承受的压力确实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其实教育只有学科之分,并无主次之别。

但是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却无形的将各个学科分出主与次。

殊不知对于学生来讲,无情的剥夺了他们的爱好。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的工作者来说,着实心中十分困惑,无奈的情绪涌上心头。

教育究竟会给学生什么,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课堂上风趣幽默的语言,给予学生最真挚的教育,让他们乐于学习,爱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

正如窦桂梅所言阅读使人心静,确实是这样,我们不能强迫孩子读书,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适时的疏导孩子的心理,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方向,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二)我平时书看的不多,阅读十分浅薄。

今年干训部推荐给校级领导的必读书目有一本是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

一日,打开书,一看便不能放下。

这本书让我们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

窦桂梅老师从吉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来,____年____岁的她走进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都很羡慕她,可她认为既然学了____年的师范,就该当一名好老师。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

读《幼儿教育的原点》最近读了日本高杉自子的《幼儿教育的原点》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让我真正理解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这句话。

书中写到的一个个观点“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的场所,要开展适应幼儿的生活”“通过生活,在生活中,面向生活”让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对生活与教育的观点,也使我进一步理解了幼儿生活的真正含义,让我在教学中有了不少的体会。

本书从幼儿教育的特质、游戏、幼儿园生活、计划制定、家园保育、实践、教师成长等6大方面作出了阐述。

在本书中,高杉老师力求做到实际与理论相结合,所选的材料尽可能做到具有时代性、代表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既注意针对我们与幼儿生活的实际,又针对现存我们与幼儿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独到的解析,力求使得教师在学习使用本书后,既懂得“如何和幼儿生活”又懂得“为何要这样与幼儿生活”。

从而让幼儿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快乐,有一个快乐而难忘的童年。

在当今这个和谐、安全、自由的环境中,我们的孩子是幸福的吗?当然,孩子本身不理解幸福的含义,她们以为吃好、穿好、玩好就是幸福的,而在海卓子的《孩子的危机》一书中,提到了现代孩子的负面形象,被催熟的孩子,孤立化的孩子,无活力的孩子,被漂白的孩子,一个个无生命的形容词抽打着我们的心。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而她们正在远离童真,尤记得自己小的时候,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在乎地域、什么都能拿来玩,地上打个滚是经常的事,而如今的孩子呢?含在嘴里怕化了,手里抱着怕摔着,什么事情都大人包办代替,她们不了解孩子的需求,记得小班刚开学,这样情况的孩子很多,她们不会与同伴一起玩,或者就是粘着老师走到哪跟到哪,依赖性特别强,要半年后才能够和同伴一起玩起来,幼儿园的环境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负担,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表达、自我成长的需求,是成人剥夺了他们自然的需求,从而封闭了他们成长的道路。

正确看待幼儿的游戏。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就曾经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原则是: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学”。

回归道德教育的原点培训学习体会

回归道德教育的原点培训学习体会

回归道德教育的原点培训学习体会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亟需回归到其原点,重新审视并实施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标。

为此,我参加了一次回归道德教育的原点培训,通过学习与交流,深入思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在这次培训中,我吸收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且总结了一些体会。

首先,道德教育应该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展开。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石。

在培训中,我学到了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紧密联系着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践行这些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全面而系统的教育。

在培训中,我学到了道德教育的多元化特点,如智育与德育的结合、课程与课外活动的融合、学校与家庭的合力等。

这些特点使得道德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内的单一教学过程,而是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我们不但要注重教育的内容,如法律法规、家庭伦理、社交礼仪等,还要关注教育的形式,如道德游戏、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

只有在多个方面、多个层次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做到全面而系统的道德教育。

此外,在道德教育中,我们还不能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经历和兴趣,因此对道德教育的接受和理解也会有所差异。

在培训中,我学到了关于个体差异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如个别化辅导、情感教育、合作学习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发展全面而健康的个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幼儿园是幼儿与同伴、教师共同生活的场所
书中提到:“幼儿园应该是每个幼儿开始自身生活,伸展个性的舞台,是幼儿与同伴及教师共同生活,相互交流的场所。

幼儿园应该负有人性化和生活化。

”“教育”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是施教者向被施教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过程;而“生活”是一种人生常态,与“教育”相比显得自然而轻松了许多。

试想,如果把幼儿教育看作是与幼儿的共同生活,一下子就会变得那么愉快而简单。

在生活中教师与幼儿是共同生活的伙伴,是相互交流的对象。

不知不觉中,彼此之间的距离似乎变得近在咫尺,那么平等,那么温馨。

于是教师内心原有的功利性教育意识顿时减少了,与孩子相处的心态会变得愉快而平和。

随之,我们会更多地思考如何营造生活化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所以,书中所讲述的“幼儿期的学习即生活,幼儿在实际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甚至在冲突中也再学习,因为,在此过程中幼儿更好地了解了对方,也认识了自己。

他们用全身心来投入学习,通过不断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而逐渐地成长与进步。

”生活是多维的,幼儿能够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在不知不觉的主动参与中获得各方面的提高。

二、师幼互动应该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进行
无论怎样的观点,师与幼之间教与被教的基本要求是毋庸置疑的。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个性品质获得良好的发展。

“只有在师幼互相信赖的关系中,幼儿才能够改变自我,形成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能力。

”主动学习是最好的学习状体,幼儿对教师的信赖是主动学习的前提。

于是,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怎样博取幼儿的信赖。

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对幼儿的信赖显得尤为重要,相信幼儿的能力、相信幼儿的主动学习、相信幼儿在自主活动中悄无声息的成长。

这一切有益于幼儿对教师产生信赖的情感,我们不难理解信赖与被信赖也是一根双向线,而不是单一的来而不往。

“教师应该激发幼儿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幼儿体验到自主经营生活的快乐。

” 书中提到了适合幼儿期的三类生活:“由师幼间信赖关系支撑的生活;幼儿基于自己的兴趣与关心,并能够获得直接体验的生活;与同伴的互动而开展的生活。

”这就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在博取幼儿信赖的基础上,以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幼儿主动活动的热情。

三、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与具体的操作策略。

所谓通过环境进行教育,其实就是教师以环境为手段,让幼儿去实现自己的教育意图。

环境包含人文环境与物质环境,包括活动室内外的静止环境与动态环境,不容忽视的是教师自身也是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创设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设置,与幼儿经验和活动相吻合的环境设置,并致力于培养幼儿创造环境的能力。

从这段文中我得到了诸多启示:环境是属于幼儿的;创设能够与幼儿互动的环境,给幼儿提供刺激的环境;诱发幼儿主动探索,促进幼儿开展活动的环境;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与创造环境的能力。

环境必须具有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性,我顿悟,在创设活动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区角的设置,注意区角中的游戏材料是否具有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性。

如游戏材料由幼儿自主设计,由幼儿自主玩耍,其乐无穷。

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可以更多地注意活动区域的私密性,以便带给幼儿更多的心理满足,而不必拘泥于简单的整齐划一。

总之,从该书中,我感受到了幼教事业的神圣与重要,感受到了幼儿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感受到了在没有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下培养幼儿的自我掌控性与灵活性。

同时这些特性赋予我们走在幼教事业的路途中有了更多的探索空间。

我们明白,一切的探索研究都归于教师的一颗爱孩子的心,有了这一前提,一切都会变得非常愉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