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复习文档
中药学专业知识复习资料
中药学专业知识复习资料中药学麻黄——解表药中的辛温解表药黄连——清热药中的清热燥湿药川贝母——化痰止咳平喘药中的清化热痰药酸枣仁——安神药中的养心安神药防风为治风的通用药,无论外风、内风或兼寒热皆可投用。
羌活尤善治疗太阳经头痛(头后部)及上半身寒湿痹痛。
白芷最善治疗阳明头痛(头前额)。
藁本功似羌活,尤宜巅顶头痛(头顶)。
地榆治疗血热妄行,特别是下焦出血(便血、痔血、尿血);又是治疗烧烫伤要药。
白及最宜治肺胃出血(咯血、咳血、吐血、衄血)砂仁、豆蔻相同点:化湿、行气、温中,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证,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砂仁,偏于温脾止泻;安胎。
豆蔻,偏于温胃止呕。
熟记“美誉”药物:“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伤科要药”——三七“血中气药”——川芎、“烧烫伤要药”——地榆、“治痢之最”——黄连“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大补元气之要药”——人参、“惊痫抽搐之要药”——羚羊角总结具有润肠通便功效的药物:油多的种子多能润肠通便,如火麻仁、郁李仁、桃仁、苦杏仁、紫苏子等等。
当然,不是所有的“仁”都润肠,像酸枣仁、薏苡仁等无大量油脂的种子就没有润肠作用。
总结具有安胎功效的药物:紫苏——理气安胎黄芩——清热安胎砂仁——理气安胎杜仲——补肝肾安胎白术——健脾安胎四气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性寒、凉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性温、热五味的功效辛:(生姜)发散,行气,行血甘:(甘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酸:(乌梅)收敛、固涩,还能生津、安蛔涩:收敛固涩,与酸相似。
苦:泄、燥、坚通泄肠道——大黄泄降泄肺气——苦杏仁清泄火热——栀子燥燥湿——湿证(苍术)坚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如黄柏;坚厚肠胃,如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
咸:软坚散结,如昆布、海藻泻下通便,如芒硝淡:淡渗利水,如茯苓、猪苓配伍: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配伍关系——“七情”1.单行——“一药独行”,如独参汤。
2.相须——“共同提高”,如“附子无姜不热”。
中药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中药学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哪一部?《神农本草经》2、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的名称是什么?《新修本草》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储存何为道地药材?人们将具有地区特色、历史悠久、质量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显著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是优质纯正药材的专用名词。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中药炮制的目的有哪些?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二、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三、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适应病情需要四、改变或增加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五、便于调剂和制剂六、矫味矫臭,以利服用七、保存药效和利于储藏2、何为炙、淬?炙:药物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常用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
淬: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1、中药的性能包括哪几方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
2、在五味的理论中,苦味代表的作用有哪些?适应症是什么?苦:能泄、能燥,泄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通腹泻下,用于便秘,如大黄泻下通便;二是降泄,包括降泄丄逆之肺气以止咳平喘以及;降泄上逆之胃气以止呕呃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呃,如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旋覆花降逆止呕;三是清泄,即清泄实火,用于实火上炎,如栀子清热泻火。
燥即燥湿,用于湿症,其中又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的不同。
此外,“苦能坚”,即泻火存阴,用于阴虚火旺证,如黄柏、知母降相火。
3、归经的含义?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指药物对于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第五章中药的应用1、“七情”、“配伍”的应用原则是什么?1.相须、相使为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
2.相畏、相杀为能减轻或消除毒性反应的配伍关系,在应用有毒药时必须考虑使用。
3.相恶为有可能因拮抗二减弱原有功效的配伍关系,用药时应加以注意,严格区分其不宜合用或可以利用的具体情况。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一、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中药的性能是其重要特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和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连、黄芩等;热性和温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能泄、能燥、能坚;甘味能补、能和、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沉降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利水渗湿、重镇安神等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如心经病变常用黄连、百合等;肝经病变常用柴胡、白芍等。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严格控制剂量,确保用药安全。
二、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增强药物的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便于制剂和贮存等。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炮炙等。
净制是选取药材的药用部分,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切制是将药材切成适宜的片、段、丝、块等;炮炙包括炒、炙、煅、蒸、煮、燀等多种方法。
例如,炒法可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
清炒又有炒黄、炒焦、炒炭之分,不同的炒制程度会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同拌炒,如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酒炙可增强活血通络的功效。
三、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是指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配伍关系主要有“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相须是指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配茯苓,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中药学总复习
利湿退黄
黄疸要药,又解毒疗疮 又利尿通淋(治热淋、石淋)、解毒消肿 又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泻下通便
温里药
附 子 回阳救逆 回阳力强(要药)、又补火助阳
干 姜 治亡阳证 又温肺化饮,温中散寒
肉 桂——补火助阳(命门火衰要药),温通经脉、引火归元、鼓舞气血生长
吴 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暖肝疏肝要药)
清热解毒
又祛痰
利咽散结 为咽痛要药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为治梅毒要药)
白头翁——凉血解毒,止痢(功专力强,为治热毒血痢要药)
半边莲 蛇舌草 蚤休
清热解毒(解热毒、蛇毒)
又利水消肿 又凉肝定惊
清热凉血药 生 地 清热凉血 玄 参 养阴生津
凉血、养阴力强、又凉血止血、退虚热 又泻火解毒、软坚散结
丹皮 赤芍 紫草
小茴香
理气和胃,又温肾暖肝
高良姜 温中散寒(止痛) 主入中焦(温中)止痛、止呕
花椒
主入中焦(温中)止痛,又杀虫止痒
丁香
长于温中降逆,又温肾助阳
5
理气药
陈 皮 理气 力缓,主入脾胃,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青皮
力峻,主入肝经,又消积化滞,(破气)散结
枳 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木 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皂 荚——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旋覆花——降气化痰、降逆止呕(降肺胃之气)
白 前 降气化痰 性微温
前胡
性微寒,兼宣散风热
川贝 浙贝 瓜蒌 竹茹 竹沥 天竺黄 海蛤壳
润肺化痰力强 散结消痈 清热散结力强 ——又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清热化痰 ——又除烦止呕(清心胃之热) ——性质滑利,清热祛痰力强(豁痰)、利窍定惊 ——又清心定惊(定惊力强) ——又软坚散结
中医《中药学》复习资料
补虚药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也”“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 1.若血虚而未见气虚者,配补气药补气生血⏹ 2.血虚兼气虚者,配补气药气血双补⏹ 3.若大出血而致血虚者,急当补气固脱补气摄血易致气虚阳虚每兼易致血虚阴虚每兼1.以求阴阳平衡。
2.“善补阳者,必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3.补阳辅于补阴之品,可借阴药的滋润以制其温燥;补阴辅于补阳之品,可借阳药的温运以制其腻滞。
但需明确的是:肾主一身之元阴元阳,与肾阳互根的应是肾中真阴,即肾补虚药1、性味:温补气、补血、补阳药多甘平寒补阴药2 、归经:肺补气药脾(胃)心补血药肝补阴药补阳药肾3.、药性:沉降四、配伍1.气虚兼血虚者,补气药配补血药;阴虚兼阳虚者,补阴药配补阳药;阳、气虚者,补阳药与补气药兼施;阴、血虚者,补阴药与补血药并进。
2.气虚每致气滞,补气药常配行气药;补血药及补阴药多滋腻碍脾,故多配补脾健运或行气化湿药。
3.邪盛正虚或正虚而病邪未尽者,可配祛邪药,以扶正祛邪,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
补气药小结本类药物均能补中益气,还能:人参——大补元气,安神益智,补气生津生血、摄血、壮阳、扶正祛邪、补益肺气党参——益气养血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太子参——补气力弱黄芪——补气升阳、托疮生肌、生血、摄血、行滞、生津、利水消肿固表止汗白术——燥湿健脾,补气安胎生用功偏清热解毒甘草炙用功偏补脾,缓急缓急祛痰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药性止痛饴糖——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蜂蜜——解毒山药——补脾阴,补肺气,益肺阴,补肾固精止带大枣——缓和药性,养血安神,每配生姜入解表剂以调和营卫第二节补阳药一、药性1. 性味:多甘温或咸温。
2.归经:主入肾经。
二、功用:肾阳虚证补阳:治阳虚证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补阳药小结鹿茸——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要药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补调冲任,托毒生肌肾巴戟天——祛风湿助强淫羊藿善益精起痿阳筋杜仲——补肝肾而安胎骨续断——疗伤续折,止血仙茅——止冷泻祛寒湿胡芦巴——止痛力优补骨脂——纳气平喘温脾止泻固益智仁——温脾摄唾补精菟丝子——温脾肾止泻,补肝肾安胎肾缩沙苑子养肝明目助尿韭子——温补肝肾,强壮筋骨阳冬虫夏草—止血化痰,补虚扶弱补肺肾蛤蚧——善补肺气,益精血定喘嗽核桃仁——温肺功胜,润肠,排石紫河车——益精血,益气养血附:脐带——补肾,纳气,敛汗肉苁蓉益精血,润肠通便补锁阳肾海狗肾——益精补髓助附:狗肾功同海狗肾而力稍弱阳海马——活血散结,消肿止痛阳起第三节补血药一、药性:1.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质润。
《中药学》复习资料全
《中药学》资料整理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生物制剂。
1、《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
《神农本草经》序论中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五个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三点药性理论)、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
四大经典之一。
2、《本草经集注》:“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该书还首创“诸病通用药”。
——南北朝·陶弘景3、《新修本草》.收药844种.图文并茂。
是由国家组织修订和推行的.因此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成药药典。
——唐4、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方药兼收.图文并重。
5、《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收集外来药物.分类“从贱至贵”。
6、《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赵学敏所著.全书共十卷.载药921中.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出色完成我国本草学第六次大总结。
7、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如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细辛、人参、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广东陈皮、砂仁。
四大蕲药:蕲蛇、蕲龟、蕲艾、蕲竹。
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浙八味:白术、白芍、白菊花、郁金、贝母、玄参、延胡索、麦冬。
8、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9、四气的概念: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1.写出药物的功效(42种,21分)(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疏肝解郁(清热泻火药)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清热凉血药)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退虚热药)青蒿: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祛风湿散寒药)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散寒解表(祛风湿清热药)秦艽:祛风湿,止痹痛,清湿热,退虚热(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化湿药)广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利水消肿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利尿通淋药)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利湿退黄药)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温里药)附子:回阳救逆(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行气药)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行气药)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宽中(消食药)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化浊降脂(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凉血止血药)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化瘀止血药)三七:化瘀止血,消肿定痛(收敛止血药)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温经止血)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外用祛湿止痒(活血化瘀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活血化瘀药)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温化寒痰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清化热痰药)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止咳平喘药)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安神药)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平肝阳药)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重镇安神(息肝风药)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息肝风药)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开窍药)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补气药)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补血药)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补血药)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补阴药)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补阳药)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敛肺涩肠药)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涩固脱(驱虫药)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2.比较药物异同(12对,8分)1.麻黄与桂枝的比较麻黄发汗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证。
中药学复习汇总
中药学总复习1.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2.填空题(共5小题,10空,每空1分,共10分)3.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4.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5.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章解表药1、比较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的异同点。
2、试述羌活、白芷、细辛、薄荷、牛蒡子、柴胡、葛根、升麻的功效和临床应用。
羌活【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气味雄烈,升散)【临床应用】1、外感风寒表证。
⏹用于外感风寒夹湿之表证。
2、风寒湿痹证。
⏹治痹常用药;善治腰以上的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为佳。
白芷【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1、风寒感冒。
2、阳明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3、鼻渊。
4、带下证。
5、疮痈肿毒。
细辛【功效】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临床应用】1.风寒感冒。
2.少阴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3.寒饮咳喘。
4.鼻渊。
薄荷【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临床应用】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兼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者。
2、麻疹初期不透,风疹瘙痒。
3、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此外,用于夏季感受暑湿秽浊之气。
牛蒡子【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临床应用】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尤宜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兼咽喉肿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或兼便秘者)。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尤宜于上述病证兼大便热结不通者。
柴胡【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临床应用】1. 表证发热,少阳证。
⏹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本品既能解除在表的邪气,又可退热,应用广泛。
⏹本品为治疗往来寒热,少阳证的要药。
2. 肝郁气滞。
3. 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4. 还可退热截疟葛根【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临床应用】1. 表证发热,项背强痛。
中药学复习
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性味归经功效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降冲气。
紫苏叶辛,温。
归肺,脾经。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香薷辛,微温。
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辛,微温。
归肺,肝经。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
归膀胱经,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辛,苦,温。
归膀胱经,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辛,温。
归膀胱经。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白芷辛,温。
归胃,大肠,肺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辛,温。
有小毒。
归心,肺,肾经。
散寒解表,祛风止痛,宣通鼻窍,温肺化饮。
苍耳子辛,苦,温;有毒。
归肺经。
散寒解表,宣通鼻窍,祛风除湿,止痛。
辛夷辛,温。
归肺,胃经。
散寒解表,宣通鼻窍。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性味归经功效薄荷辛,凉。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甘,苦,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辛,苦,微寒。
归肝,胆,肺经。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微甘,微寒。
归肺,脾,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葛根甘,辛,凉。
归脾,胃,肺经。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
淡豆豉苦,辛,凉。
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膏甘,辛,大寒。
归肺,胃经。
煅石膏甘,辛,涩,寒。
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石膏: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知母苦,甘,寒。
中医院校 中药学总结复习资料
《中药学》部分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旨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的发展:1.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本经》):托名神农,最后成书不晚于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无毒,养生延年和祛邪致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
《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故被称为药学经典之著。
2.魏晋南北朝:《吴晋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雷公药对》,《徐之才药对》《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辑,完成于公元500年左右,“序列”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发展概况,接着对《本经》序列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还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药及金石等药例”,“服药食忌例”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
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又结合三品分类排列药物顺序。
本书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的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
3.隋唐时期:《新修本草》: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苏敬等主持编撰而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
书中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
《本草拾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陈藏器,将药物功用概括为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中药学经典复习资料
中药学经典复习资料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荆芥:辛微温。
归肺肝经。
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
(阳明头痛,寒湿带下)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胃寒呕吐)香薷:辛微温。
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辛夷:辛温。
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
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
有小毒。
归肺经。
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
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
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升麻:辛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蔓荆子:辛苦平。
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中药学复习资料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科学,涉及到中药的来源、性质、功效、用法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学习中药学的人来说,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药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中药的来源中药的来源主要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植物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药物,如黄连、白芍等;动物药是指从动物身上提取的药物,如麝香、牛黄等;矿物药是指从矿石或矿物中提取的药物,如雄黄、朱砂等。
了解中药的来源对于学习中药学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来源决定了中药的性质和功效。
二、中药的性质中药的性质是指中药的气味、味道、性寒热等特点。
中药的性质对于中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寒性的中药适用于热性疾病,热性的中药适用于寒性疾病。
了解中药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功效和应用。
三、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功效是指中药对于疾病的治疗作用。
中药的功效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
不同的中药有着不同的功效,因此在使用中药的时候需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
了解中药的功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中药进行治疗。
四、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主要包括内服和外用两种。
内服是指将中药通过口服的方式进入人体,外用是指将中药直接涂抹或敷贴在患处。
中药的用法是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因此在使用中药的时候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用法。
了解中药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中药进行治疗。
五、中药的副作用和禁忌中药虽然有着独特的疗效,但是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
一些中药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或者对人体的某些器官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使用中药的时候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一些特定的人群,如孕妇、儿童等,需要特别注意中药的使用禁忌。
了解中药的副作用和禁忌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安全地使用中药。
综上所述,中药学复习资料主要包括中药的来源、性质、功效、用法以及副作用和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中药学复习
❖ .药性:甘 辛 温(1分)
❖ 归经:肝 心 脾经(1分)
❖ 功效:补血 活血 调经 止痛 润肠(2 分)
❖ 临床运用:(1)血虚诸证 (2)用于血 虚或血瘀之月经不调等证 (3)用于虚寒性 或血瘀诸痛证 (4)用于痈疽疮疡 (5)用 于血虚肠燥便秘(3分)
❖ (1)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实际还有淡 味和涩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涩属阴。(1分)
作用。(1分)
❖
黄柏
之
两
满
证 。
经 实 火
呕 逆 之
且
要
善
药
泻
,
火
又
解
为
毒
治
疗
疗
疮
热
盛
火
炽
、
高
热
烦
躁
之
良
品
黄柏善清 下 焦 湿 热 且 善 泻 相 火, 清 虚 热
治疗 湿 热 下 注 之 带 下 , 淋 浊 、 黄 疸 及 足 膝 肿 痛 之 良
THANKS
❖
4.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叫温里
药,又称祛寒药。
❖ 5.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用药和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 及药材自身特性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3分)古代称为炮炙、 修治、修事等。(1分)
❖ 1.1除去杂质,纯净药材。2便于制剂和储存。 3降低或消除毒作用,确保安全用药。4增强 功效,提高疗效。5改变药性,扩大运用范围。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7引药入经,便于定 向用药
❖ 补阴药——南沙参、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 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其中任 选两味)(1分)。
中药学Microsoft-Word-文档
第二节用药禁忌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食忌、证候禁忌〔各论讲解〕四个方面。
一、配伍禁忌〔一〕配伍禁忌的含义即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
包括十八反、十九畏。
〔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诀: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三〕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二、妊娠禁忌〔一〕妊娠禁忌的含义即指有些中药能损害胎元或导致堕胎,在妊娠期应予以避忌或慎用。
〔二〕妊娠禁忌药确定原则〔分类〕在妊娠禁忌药中,不同的药对妊娠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在临床上也应区别对待。
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
①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三棱、莪术等。
②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破气行滞、攻下药、辛热及滑利之品。
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等。
三、服药食忌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黏滑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胃肠刺激;或助热、助升散,以及敛邪等不良作用。
具体应用时,须根据不同病情和治疗需要区别对待:如寒性病忌食生冷;热性病忌食辛热油腻;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烈性酒;肝阳上亢者,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黏腻、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外感表证忌食油腻类食品,等等。
小儿5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5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
中药学复习提纲
中药学复习提纲总论部分本草代表著作中药品种,古籍记载3000种以上,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本草著作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1. 《神农本草经》汉代(东汉末年)①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②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③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的论述奠定了药性理论④代表了秦汉时期的药学成就2.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梁代①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公元500年左右)②收载药物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等7类③代表了南北朝时期的药学成就,为综合性本草著作3. 《新修本草》李绩、苏敬唐代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唐本草》(公元659年)②全书54卷,收载药物850(844)种③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药学成就,开创图文对照的先例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宋代,金元时期①全书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证类本草》②集宋以前之大成,首创方药并收,有学术和文献价值5.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①52卷,载药1892种,药图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
②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为不巧的本草③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百科全书6.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清代①全书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公元1803年)②对《纲目》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重要的修订③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成就,保存了大量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7. 《中华本草》中医药局1999 ①全书34卷,载药8980种,绘图8534幅(500余专家)②采用自然系统分类,图文并茂③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医药学发展水平,填补了《纲目》问世以来400年对中药文献系统整理研究的历史空白二、中药的性能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主要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包括平性)确立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作用: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二)五味即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等味。
中药学复习整理共20页
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于还原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地道药材:具有明显地域性,因其品种优良、生长环境适宜栽培及加工合理、生产相对集中而产量较大,其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药材。
药性:药物和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
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反映药物对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药物的最主要性能。
寒凉药(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泄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
温热药(功效)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
五味: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辛:能散能行,发散、行气行血。
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
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苦:能泄能燥能坚,清泻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
咸:能下能软,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淡:能渗能利,渗湿小便。
涩:与酸相似,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出血。
)升降沉浮: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势。
(升:上升提举;降:下达降逆;浮:外向发散;沉:外向收敛。
)与五味四气、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并受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诸花皆升,旋复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归经: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某药物对某脏腑经络的特殊亲和作用)。
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组合使用。
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相需(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十八反: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芨、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中药学知识:1.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载药252种。
上品120种,无毒或弱毒可久服,滋补强壮延年益寿。
中品120种,有毒或无毒斟酌用,治病补虚。
下品125种,具毒不可久服,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
2.梁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3.最早医书——《皇帝本草经》。
4.《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著作,开创了图文并茂的先河。
5.唐慎微《证类本草》是现存最完整的本草著作,载药1558种。
6.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是药学的百科全书。
7.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新增药物716种。
8.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①药物本质②应用方面;剂型与配伍③患者方面;年龄、体质、病情、职业、生活习惯④季节变化。
9.中药炮制的目的:①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②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③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④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⑤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⑥干燥药材,利于储藏⑦矫味,矫臭,便于服用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一.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征为主的药物。
1.发散风寒药: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①风寒感冒,外感风寒表证、无汗;②肺气壅竭所致咳喘实证;③风寒表证兼水肿,风水水肿。
桂枝:(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应用)①风寒感冒;②寒凝血滞诸痛症;③痰饮蓄水证;④胸脾心痛,心悸。
麻黄与桂枝比较同: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证。
不同:麻黄①发汗力强,善“通彻皮毛”开腠发汗以散寒邪,为表证要药;(表实无汗)②兼宣肺平喘,治疗肺气壅竭之咳喘实证;③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兼有表证。
桂枝①发汗力缓,善“通达卫营”解肌发汗以散风邪,为表虚证要药;②兼湿经通阳,治疗血寒淤滞之痛经闭经;③心阳不振之胸痹、心悸,脾阳不振之痰饮、膀胱蓄水证。
羌活:(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渗湿、止痛。
(应用)①风寒感冒;②风寒湿痹,治疗腰以上风湿痹痛;③治疗太阴经头痛。
生姜——呕家圣药。
防风——风药之润剂之一。
白芷——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阳明穴)要药,鼻渊要药。
羌活——腰以上风湿要药。
辛夷、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辛夷,白芷,苍耳子比较同:散风寒,通鼻窍,治疗鼻渊要药。
不同辛夷:专治鼻腔疾病。
白芷:又能排脓消肿,还能燥湿。
苍耳子:治疗风湿痹症,有小毒,降血糖,损肝。
2.发散风热药:薄荷:(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②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③麻疹不透,风疹瘙痒;④肝郁气滞,胸闷协痛。
桑叶:(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应用)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②肺热燥热咳嗽;③肝阳上亢,眩晕;④目赤昏花。
菊花:(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②肝阳眩晕,肝风实证;③目赤昏花;④疮痈肿毒。
桑叶与菊花比较同:疏散风热,清肝养肝,明目。
①外感风热,温病初起;②目赤昏花。
不同:桑叶:疏散风热力强,治外感风热、咳嗽身热者;兼清肺润燥,治疗肺热燥咳;又能平抑肝阳,凉血止血。
菊花:治外感风热,头痛头晕目赤者;长于清肝养肝、平肝,明目力强;兼清热解毒,治疗疮痈肿毒。
柴胡:(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①表证发热,少阳证;②肝郁气滞;③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葛根:(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应用)①表证发热,项背强痛;②麻疹不透;③热病口渴,阴虚消竭;④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二.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
1.清热泻火药石膏:(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①温热病,气分实热证;②肺热咳喘证;③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④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①外热烦渴;②肺热燥咳,清润;③骨蒸潮热;④内热消渴;⑤肠燥便秘。
天花粉——消渴要药。
2.清热燥湿药黄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清上焦火)(应用)①温湿、暑湿,胸闷痞满,黄疸泻痢;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③血热吐血;④痈肿疮毒;⑤胎动不安。
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中焦火)(应用)①湿热痞满,呕吐吞酸;②湿热泻痢;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血;④痈肿、疔疮,目赤牙痛。
⑤消渴;⑥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黄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下焦火)(应用)①湿热带下,热淋涩痛;②湿热泻痢,黄疸;③湿热脚气,痿症;④骨蒸劳热,盗汗,遗精;⑤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黄芩、黄连、黄柏比较同: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不同:黄芩:清肺热,清上焦湿热,又止血安胎。
黄连:泻心火,清中焦湿热,治痢圣药,又止呕。
黄柏:泻肾火,清下焦湿热,治疗骨蒸潮热。
黄连——湿热呕吐要药。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①痈肿疔疮,咽喉肿痛;②外感风热,温病初起;③热毒血痢。
连翘:(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①痈肿疮毒。
瘰疬痰核;②风热外感,温病初起;③热淋涩痛。
金银花与连翘比较同:清热解毒,疏散风热①热毒疮疡,②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
不同金银花:疏散风热,透表力强,治疗温热病卫气营血证皆可;又凉血止痢。
连翘:苦寒泻火,消痈散结力强,为“疮家圣药”;又清心利尿。
板蓝根:(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应用)①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②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蒲公英:(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应用)①痈肿疔毒,乳痈内痈;②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要药,阳性内痈外痈要药。
连翘——疮家圣药。
蒲公英——乳痈要药。
土茯苓——梅毒要药。
鱼腥草——肺痈要药。
大血藤、败酱草——肠痈要药。
白头翁——热毒血痢要药。
4.清热凉血药(营血分热为主)生地黄:(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①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血;②阴虚发热,劳热骨蒸;③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牡丹皮——凉血,赤芍——活血。
5.清虚热药青蒿:(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①温邪伤阴,夜热早凉;②阴虚发热,劳热骨蒸;③暑热外感,发热口渴;④疟疾寒热。
银柴胡:(功效)清虚热、除疳热。
青蒿、银柴胡、地骨皮——清虚热、退骨蒸要药三.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1.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止血、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应用)①积滞便秘,②血热吐血,目赤咽肿,火热亢盛。
③热毒疮疡,烧烫伤;④瘀血诸症;⑤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大黄与芒硝比较同:清热通便,治疗肠燥便秘。
不同大黄:兼滋养补虚,味苦性寒,涤荡肠胃积滞(攻下)。
芒硝:兼利水,软坚,润肠燥(润下)。
番泻叶:(功效)泻下通便。
(应用)①热结便秘;②腹水肿胀。
2.润下药郁李仁:(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松子仁:(功效)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3.峻下逐水药(大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引起剧烈腹泻兼能利尿、消除肿胀。
四.祛风湿药:凡以去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症为主的药物。
1.祛风寒湿药独活:(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应用)①风寒湿痹;②风寒挟湿表证;③少阴头痛;④皮肤瘙痒。
木瓜:(功效)通经活络、和胃化湿。
(应用)①风湿痹症,筋脉拘挛;②脚气水肿;③吐泻转筋。
独活——腰膝腿足关节疼痛(下部)寒湿要药。
威灵仙——风湿痹痛要药(风邪偏盛,拘挛掣痛)。
木瓜——筋脉拘挛要药(湿痹),霍乱、吐泻转筋要药。
2.祛风湿热药秦艽:(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应用)①风寒痹症,寒热病久、各种风湿痹痛,尤宜热痹;②中风不遂;③骨蒸潮热,疳积发热;④湿热黄疸。
防己:(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应用)①风湿痹症,尤宜湿热痹痛者;②水肿,小便不利,脚气,痰饮,尤以泄下焦膀胱湿热见长。
③湿疹疮毒。
秦艽——风药之润剂之一,阴虚骨蒸潮热要药。
防己——(风水要药)祛风湿利水要药,湿热身痛要药。
豨莶草——清热解毒疗疮要药。
雷公藤——风湿顽痹要药。
3.祛风湿强筋骨要药五加皮:(应用)①风湿痹症,尤宜风湿日久;②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③水肿脚气。
桑寄生:(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①风湿病症,营血亏虚,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②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桑寄生——风药中之润剂。
五.化湿药:凡气味芳香性偏燥湿,以化湿运脾为主的药物。
藿香:(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应用)①湿阻中焦;②呕吐,尤宜湿浊中阻之呕吐;③暑湿或温湿初起。
苍术:(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除湿解表、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