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凡

-----论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适度性

【摘要】删繁就简,简约为美。简约不等于平淡无味,简约不等于无声无色。我们要创设的是一个既简约又互动交流型的语文课堂。课件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用来充场面、讲排场的手段。课件只有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实实在在的地为学生服务,才能显现它的价值。

【关键词】简约平淡适度性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凡。简约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约背后是大气、精要、深刻、智慧、也是超越,多媒体的适度应用让简约的语文课堂能成为一种风格,成为一种气质,成为一种内涵,成为一种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它的工具性要求教师必须练就学生扎实地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必须靠扎扎实实地训练才能形成,不是简单的看看、听听能代替的。它的人文性特点又要求学生对文本有独到的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这些教学目标的完成单靠多媒体课件是不行的。特别是阅读教学,那是一种独具个性的认知、理解、感悟过程,必须依靠阅读主体走进文本认真阅读才能收到理想效果,让学生跟着别人对文本的解读看课件,他们是很难有自己独特体验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正确、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呢?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可见,学生学习中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技术,能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静态的画面变得生动,学生能够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好,容易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下接受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使媒体用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时。

如《燕子过海》这篇课文的导入,如果单靠大海与燕子的大小比较来引入新课,肯定是单调乏味的,学生很难进入课文的角色。我在上这篇课文时,很好地把握媒体的使用时机,恰当、及时地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无边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配上浪涛声),一群过海的燕子在大海上徐徐飞翔……(稍停,音乐渐止)。面对精彩的动态画面,我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问学生:“看了画面,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还置身在情景中的学生畅舒欲言,有的说:“这么大的海,燕子怎么过呀?”有的说:“燕子过海时,会不会遇到风浪而掉落海里?”还有的说;“燕子能飞过这么辽阔的大海吗?”……至此,学生已对学习《燕子过海》的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撩人的气氛已经形成,学生的心灵已被深深的打动了,已使学生产生了“未

成曲调先有情”的心理。这样,学习课文就顺理成章,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又如我在教学《荷花》一文时,先以谜语导入: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划船不用桨。让学生猜是什么,学生猜出是荷花。这时,我马上问学生想不想看看美丽的荷花,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齐声说:“想!”于是,我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眼前展现了一个个“大圆盘”似的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曳,一朵朵美丽的荷花亭亭玉立。鲜活美丽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这一池美丽的荷花。学生都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在这时,我就轻轻地提示:荷花有什么特点?学生们带着问题观察,很轻松地就了解荷花的种种不同的姿态,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刻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词、句、段。在教学中,当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时,为减少老师繁琐的讲解,适时、适量运用多媒体手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使媒体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在教学中播放傣族人民

过节时的1段视频资料,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去感受课文描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去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教学《黄果树瀑布》、《鼎湖山听泉》等1类写景文章时,尽管文词优美,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很难将那些优美景物与语言文字联系在1起,学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符号,因而教学中就更谈不上对孩子们美的熏陶与感染了。课堂上运用课件播放了优美的风景图片,并配以优美的乐曲,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真正有了1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再转入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兴趣盎然。新教材也选编了很多古诗词和现、当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凝炼,表达含蓄,意境深远。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想象力的贫乏(尤其是来自贫穷地区阅读量很小的学生)1般都很难想象出诗歌描绘的画面,品味出诗歌的意境。如果利用多媒体,再现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描摹富有特征的形象画面,无疑会把学生带入久远的历史中,体会诗人的悲与喜,品读出诗文的意境。在讲杜甫的《绝句》时,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的画面随着朗诵进程陆续呈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达到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同时,又显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整个过程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烘托出我国古诗特有的意境美。

三、利用多媒体,组织有效活动

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课多多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

过渡的时期,对多媒体的使用就应持慎重态度,要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如果不顾学生的认知特点,盲目滥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情境教学的误区就是很好的例证,“情境教学是近年来极具小学语文学科特点的一项教研成果,这种教学方式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能促进小学生的个性、情感、审美能力等的发展。但是,在情境教学推广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在不该开展情境的地方展开情境;以单一形式创设情境,缺乏必要的引导、分析等;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老师自己的思路创设情境。其结果是情境教学不但无助于教学,而且使学生无所适从,无法将情境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警惕与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描写祖国南海美丽风光的散文,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西沙群岛更是一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如何让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走近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呢?如果只靠教师枯燥的语言讲授,学生定难以感受西沙群岛的奇美。采用计算机教学,对特殊环境作生动再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以激发学生情感,其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课堂上,教师边讲解边操作,银幕上的海底世界动起来了,再配上协调、悦耳的欢快音乐,祖国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便立刻呈现在了学生眼前。现代教学技术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海边,刹那间引起学生心理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