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8章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 8章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 8章社会群体
•群体也可分为成员群体及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是指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 •参照群体是个人心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 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常常是个人行为的目标和标准。
– – – – –
为着共同的目的或兴趣在一起互动; 互动时间短; 互动的频率低; 没有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 没有集合体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人群向社会群体的过渡
• 如果人群在互动过程中具有了以下四个特征,那么它 就完成了人群向社会群体的过渡,成为一个新的社会 群体。
人群向社会群体的过渡
• 过渡过程的特征 – 在互动中产生出一个或几个较为明确或逐渐明确的行动目标, 引导其成员活动的方向。 – 在活动中产生出一套行为模式,确定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活动疆界。 – 在活动中形成一套固定的角色关系,使其成员之间相互区别, 使其成员与其他群体的成员区别开来。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区别
群体种 类 划分标准 初级群体 次级群体
人际关系 互动方式 互动频率 群体存在时间
密切 面对面的,直接的 高 长
疏远 以间接的互动为主 低 短
社会群体的特征-个人层面分析
• 从个人角度来理解初级群体,有下面的特征: –初级群体是个人形成自我概念的基本单位。 –初级群体是个人在其中生活的较长久、人际关系最 密切、互动最频繁的单位。 –初级群体是个人人格全部投入并得到充分体现的单 位。
内群体与外群体
群体种
类 划分标准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个人承担的义务 个人的行动 个人对他人的了解
内群体
团结,忠诚,亲密,合作 确切的义务 在此 有深度
外群体
淡薄,回避,仇恨,恐惧 不明确或不承担义务 不在此 不了解或很不了解
二、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 (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概论精编第三版第8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精编第三版第8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而构成了社会的本质。
的符号)网络 ·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网络。
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 生意圈等等。
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初级网络与次级网络
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 按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 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
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 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 “团体格局”网络与“差序格局”网络
二、社会网络的类型
"团体格局"网络 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的社会,
由若干人在权责对等并相互独立 的基础上组成一个个的团体,进 而由团体组成社会。
——《社会理论的基础》
"差序格局"网络 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社会,
其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 从一个一个人分亲疏远近推出去, 由此形成各种类型的私人关系网络, 这种网络的大小由网络中心的势力 决定,各种大小不同,互有差别的 私人网络构成了社会。
目录
contents
01 社 会 网 络 02 社 会 群 体 03 初 级 社 会 群 体 04 婚 姻 与 家 庭
01
社会网络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人际关系网
因特网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你是否听说过六度人脉关系理论?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六度人脉关系理论认为∶ 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可以通过
六层以内的熟人链与地球上 的任何其他人联系起来。
四、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分析法认为社会关系和结构是客观存
在的,行动者之间真实存在的关系可以作 为外在物对行动者产生作用。
网络分析法同时认为,世界是由网络而不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
违警行为:违反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行为,它直接
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成员的安全。不遵守社 会公共秩序等行为会直接妨碍社会成员的基本利益。 一般都有明确的处罚条例。
犯罪行为:最典型的越轨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最为严
重,是触犯法律,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并且必须承担法 律责任的行为。
犯罪行为的种类
犯罪行为的几个主要类型:针对人的犯
二、越轨行为的分类
反抗行为和反常行为(根据越轨者特征)
-反抗行为(不遵从越轨):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希望改变不合理 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反常行为(反常越轨):虽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但是为了个人 私利逃避惩罚的行为。
社会赞同的越轨行为和社会不赞同的越轨行为(根据
越轨行为的结果)
-社会赞同的越轨行为:并不导致社会成员不满的越轨行为。 -社会不赞同的越轨行为:妨碍了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的越轨行为。
罪(谋杀、恶性袭击等)、针对财产的 犯罪(偷盗、抢劫、纵火、白领犯罪 等)、无受害人犯罪(卖淫、毒品买卖 等)或道德犯罪。
现代犯罪的几种主要类型:有组织的犯
罪(赌博、毒品、诈骗等团伙犯罪)、 白领犯罪(经济犯罪)和组织机构犯罪。
刑事犯罪类型的分布(美国, 1991)
所有的犯罪
谋杀 强奸 抢劫 恶性攻击 入室行窃 偷盗 交通工具盗窃 总计
越轨行为的决定因素
1.
不同的社会环境。例如地位卑微的人,特别 是穷人外来人口,与那些富人和本地人相比, 更容易被蒙上社会越轨的污名。 不同的时间。越轨定义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 伴随地点的变化和文化的不同,越轨定义也 有差异。例如西方国家和伊斯兰国家对婚外 性行为的不同态度。 一种行为被视为越轨行为时,还意味着这种 行为必须作为违法的行为而被观察、被定义 的、并且帖上越轨的标签。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大全(按章节排序)完全免费【精选】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大全(按章节排序)完全免费【精选】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大全(按章节排序)完全免费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文化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的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

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

“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它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社会学会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之中更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社会学可以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

由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相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里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泛的视野以及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我。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有,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简史、个体的社会化、文化与社会运行、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互动、社区、婚姻与家庭、社会变迁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是书熟练地掌握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更加的完善自我。

三、教材使用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四、考核,评分标准采用平时4次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80%的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

五、课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68学时,每周4学时。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言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作有概括的理解,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1.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定义,特点,研究领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名词解释期末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名词解释期末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第一章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整体出发,通过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2、社会学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功能3、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学概念,但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将社会学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上,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迪尔卡姆)的基本观点:经验是科学的唯一来源,只有经过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未经验证的只是假设;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因此社会学的首要原则和任务就是客观描述事实揭示真相;人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因此分析人的行为要了解外部因素,探求人的意识是没有意义的。

2、反实证主义(韦伯)的基本观点:反实证主义也称人本主义社会学。

强调区分自然客体与社会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强调社会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性、能动性,反对把人作为非人格的客观实体的物化现象;注重运用价值关联,主张对社会事实与价值判断、理论与实践进行分别处理。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实践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级分析理论、实事求是的观点第三章社会1、社会唯实论的观点: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2、社会唯名论的观点:社会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名称,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社会是个人行动的产物和互动的形式。

3、对两种观点的评价:首先,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看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区别;社会唯实论承认社会的独立性,但忽略了个人对社会的依懒性,认为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

社会唯名论否认社会的存在,用个人的存在排斥社会的存在。

社会学概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中科技大学

社会学概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中科技大学

第一章测试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A:错B:对答案:B2.把社会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即研究整个社会。

()A:对B:错答案:B3.孔德、马克思、斯宾塞是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A:错B:对答案:A4.社会学创立于()A:二十世纪三十年代B:十三世纪C:十九世纪三十年代D:人类社会出现时答案:C5.社会学的创始人()A:斯宾塞B:马克思C:马克斯·韦伯D:奥古斯特·孔德答案:D6.对全体调查对象逐个进行调查是()A:个案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普遍调查答案:D7.首次提出实证一词的思想家()A:孔子B:韦伯C:孔德D:马克思答案:C8.社会学的社会功能有:()A:推理的功能B:预测的功能C:规范的功能D:解释的功能E:描述的功能答案:BCDE9.社会学研究及基本程序主要包括:()A:选题阶段B:总结阶段C:观察阶段D:设计阶段E:实施阶段答案:ABDE10.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是()。

A:观察法B:实验法C:理解法D:比较法E:历史法答案:ABDE第二章测试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反文化对社会进步只会起到消极作用。

()A:对B:错答案:B2.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可称文化元素的是文化特质。

()A:对B:错答案:A3.文化的内容是可以通过遗传方式来获得的。

()A:对B:错答案:B4.下列属于评比性文化的是()A:礼仪禁忌B:拜访方式C:庆典方式D:科学技术答案:D5.组成文化的最小的单位是()A:文化特质B:文化特质丛C:文化丛D:文化模式答案:A6.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主流应该是()A:文化的冲突B:文化相对论C:文化暴力D:文化的融合答案:D7.下列不属于亚文化的是()A:计算机黑客B:一夫一妻制C:自然主义者D:哥特人答案:B8.文化主要具备哪些特点()A:共享性B:变迁性C:传递性D:象征性E:复合性答案:ABCDE9.文化的功能主要有()A:文化是社会或者民族分野的标志B:文化塑造社会的人C:文化是社会整合的基础D:文化关乎国家的稳定E:文化使社会的规范系统化答案:ABCE10.文化的空间结构包括()。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社会分层与流动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只要稍微有点社会洞察力的人都会注意到,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有的人月收入几千元、上万元,有的人却需要国家救济;有的人倍受人尊敬,有的人被人轻视;如此等等。

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分层或社会不平等。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看法,以及我国当代社会分层的基本状况和社会流动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 社会分层慨述一、 社会分化及社会不平等(一)社会分化的含义及必然性1.社会分化的含义。

科学研究发现,自然界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学家通过对人类社会的深入观察与调查后发现,社会也经历着一种自然发展过程,也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一元向多元方向发展,社会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分化,即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地位(或结构要素)发展为多个承担单一功能地位(或结构要素)的过程。

2.社会分化产生的原因。

社会分化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分工的出现,在社会分工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职业,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职业群体,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造就了商人阶层,公共职能与生产劳动的分离促成了官吏阶层的生长,物质劳动S o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 与精神劳动的分离,又在生产者、商人和管理者之外生成了一个专门从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的知识分子阶层。

这样,社会的最基本分层过程就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

社会分化是人类社会一种不可避免的过程,这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决定的。

在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不断加强,社会正是在这种不断分化和整合之中增强自身对自然的适应性。

由于生产力发展永无止境,由它引起的社会分化和人们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可能消灭,而不同的社会分工不仅在社会结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而且不同的社会分工对个人的能力与学识的要求也不同,这就决定了即使在没有压迫与剥削的情况下,人们在收入、财富、权力、声望等方面也会存在差异,对此,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采取一些措施消减社会差别对社会稳定及个人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不能采取逆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做法。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7-9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7-9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七章社会互动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与类型。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格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类型:①根据参与人数划分:二人互动、三人互动与多人互动②根据社会互动的主体类型划分:人际互动与群体互动③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熟悉情境互动、生活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④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划分: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⑤根据社会互动主体间的利益、权力关系及其性质划分: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2、简述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

①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②网络互动的匿名性和符号性③网络互动的自由、自治性3、简述社会互动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提出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

他认为,小型群体的面对面互动包括12类互动范畴,涉及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和整合等六项功能性问题,互动可分为下列阶段:①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问题。

②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

③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情绪因素,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①敌对或竞争。

这是最初级和基本的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社区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社区

二、农村社区的特征
1、地域特征: 受自然环境支配作用较大
2、人口特征: 密度低、流动少、同质性
3、经济特征: 农业为主
4、文化特征: 组织程度低、传统规范
5、心理特征: 保守、重人情、较迷信
6、居住特征:较分散、单独院落
三、农村社区的类型
1、按经济活动性质: 农业社区、非农业社区 2、按规模:人口、面积 小村、中等村庄、大村 3、按聚落形态: 团聚状、条状、环状 风水决定的传统农村社区形态 4、按发展水平 初级社区、次级社区
(三)远古城市
四大流域的城市:文明发祥地 1、两河流域:前3000年
城墙、宫殿、庙宇、市场、农田、水利设施、楔形文字 2、尼罗河流域:前3400年
没有围墙的城市:孟斐斯、底比斯 死人城市:陵墓、庙宇众多 3、印度河流域:前3000年达罗城 城墙、街道、排水设施、大型建筑物、象形文字 4、黄河、长江流域:
1、中心商务区:整个城市的中心 ,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 公共交通的中心
2、第二环是过渡区:衰败了的居住区,贫民窟或一些较低档的商业服务 设施基地 。
3、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产业工人和低收入的白领工人居住的集合式楼 房、单户住宅或较便宜的公寓组成
4、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中产阶级,如小商业主、专业人员、管理人员 和政府工作人员等
第三节 集镇社区
一、定义与分类
1、定义 ~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其居民主体
是一批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但在文化传统、组织制度 上又带有更多农村色彩的社区形式。它实际上是农村社区 与城市社区的中介体。 2、分类: 二、特点 人口、经济、组织、文化 三、功能
农村地区中心、城乡连结桥梁与纽带、蓄水池、协调城 乡发展

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 单元练习题 第八章

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 单元练习题 第八章

第八章组织一、单项选择题1.【2005.4】科层制建立的基础是()A.魅力型统治B.传统型统治C.法理型统治D.世袭制统治2.【2005.4】【2007.4】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的缺陷一般统称为()A.效率低下B.市场失灵C.政府失灵D.社会不公平3.【2006.4】【2008.4】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A.组织精干B.运作过程简单C.行政管理效率高D.机构简单4.【2006.4】第三部门是指()A.私人部门B.政府部门C.非营利组织D.公共部门5.【2007.4】组织和初级群体相区别的最显著的特征是()A.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B.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C.组织成员的角色化D.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6.【2007.4】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A.“生物人”B.“经济人”C.“社会人”D.“会说话的工具”7.【2007.4】非政府组织又称为()A.公共部门B.第三部门C.私人部门D.私有部门8.【2008.4】家庭制度中最重要的是( )A.财产继承制度B.婚姻制度C.生育制度D.亲子制度9.【2008.4】对于公共部门表述错误的...说法是( )A.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B.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C.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D.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10.【2009.4】在组织管理的研究中,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梅约B.巴纳德C.摩尔斯D.泰罗11.【2009.4】基金会属于()A.第三部门B.第二部门C.公共部门D.私人部门12.【2009.4】私人部门的优势体现为()A.组织优势B.结构优势C.效率优势D.市场优势13.【2010.4】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这种观点来自于( )A.科学管理理论B.人际关系理论C.组织行为理论D.权变理论14.【2010.4】根据韦伯对合法统治的分类,世袭制属于( )A.魅力型B.传统型C.法理型D.法治型15.第三部门组织与私人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利润最大化B.非营利性C.提供公共物品D.是一个独立组织16.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的机制是( )A.股份制公司B.公共部门C.政府D.第三部门17.组织的灵魂是()A.组织结构B.组织成员C.组织功能D.组织目标18.组织的核心是()A.权力的划分B.结构的划分C.成员的构成D.目标的划分19.主张将科学应用于组织管理中,并最先提出了组织的管理原则的是()A.韦伯B.泰罗C.法约尔D.梅约20.提出了“组织平衡论”观点的是()A.麦克雷戈B.梅约C.巴纳德D.韦伯21.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摩尔斯和伊杰·洛斯奇提出的理论是()A.“X”理论B.“Y”理论C.超“X”理论D.超“Y”理论22.宗教一般属于();家长制属于()A.传统型组织B.魅力型组织C.法理型组织D.科层制组织23.属于人道主义的帮助型的管理理论的是()A.X理论B.Y理论C.超X理论D.超Y理论二、多项选择题1.【2008.4】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包括( )A.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B.独立于政府组织C.不以营利为组织目标D.是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E.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2.【2009.4】公共部门的缺陷一般统称为“政府失灵”,主要包括()A.社会上占少数的人群对某些公共物品的需求不易获得满足B.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在使某些人满足的时候,另一些人却可能没得到充分满足C.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D.公共部门在提供某种公共物品之前通常长时间讨论,造成公共物品的暂时不足E.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在规模、质量、成本、责任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3.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在组织体制上的最大区别在于( )A.依靠成员的志愿参与B.不采取科层制的组织体制C.组织机构的自主管理D.提供公共物品E.公共物品提供的普遍性4.组织过程主要包括()A.决策B.沟通C.控制D.规划E.实施5.科层制的缺点主要有()A.形式主义B.繁文缛节C.用人困境D.人情味欠佳E.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6.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组织行为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泰罗B.巴纳德C.梅约D.麦克雷戈E.法约尔7.构成现代社会组织格局的三大部门是()A.公共部门B.私人部门C.第三部门D.营利部门E.中间部门三、名词解释1.【2006.4】【2009.4】组织2.【2007.4】科层制3.【2010.4】私人部门4.公共部门5.第三部门四、简答题1.【2005.4】简述私人部门的缺陷。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社会群体

二、基本特征:
1. 规模较小 2. 持久的直接交往
3. 较强的内聚力
4. 综合性的功能
5. 个性的全面投入
6. 浓厚的感情色彩 7. 成员的难以替代 8. 非正式的控制手段
三、我国转型期的初级社会群体:
什么是社会转型? 我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社会群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
群体效率低。
五、群体决策
——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 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 的重要步骤。 群体决策的过程: 收集信息——做出评估——做出决定—— 恢复关系。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含义
——初级社会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是人数 不多、成员间进行直接的、面对面交往并具 有密切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
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
立的一种标准化观念。
三、群体规模
——是组成群体的基本结构要素,对群体 性质有很大影响。 小群体凝聚力大,交往更带私人性质;稳 定性则不如大群体。 成员数量的增加和各种可能关系数目的剧 增,一般会减少群体的一致性,削弱群体的凝 聚力,但可以增加群体的稳定性。
四群体领导存在着领袖和追随者是群体结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没有一种特殊的个人特征能保证他一定成为群体领袖很大程度上是群体的价值观需要和目标决定了哪一种领袖是最合适最有效的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定义
社会群体,指人们按照(集群)和社会类 属(统计群体)这两个概念区分开。
一个社会群体的理想规模是多大呢?
有赖于群体的目标
二人群体能提供建立密切关系的最大潜力, 使当事人获得最大的情感满足;而较大群体则 可更加稳定,能完成更复杂、更繁重的任务, 同时能够更好地吸纳新成员和新思想。

社会学概论(一考通题库)

社会学概论(一考通题库)

社会学概论一、单选题: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需要)2、孔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实证哲学教程)3、认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推动了对社会的研究,为具体描述社会现象的精确性提供了原理和方法论的是(列宁)4、孔德认为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的是(社会学)5、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学学和社会学巨著是(资本论)6、研究社会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平衡关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的学说,孔德称之为(社会静力学)7、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秩序与进度)8、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上的社会学家是(马克思)9、被看作是经典马史思主义社会学第一本教科书的是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史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10、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家是(斯宾塞)11、认为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是为社会造福的社会学家是(斯宾塞)12、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13、第一位学院派社会学家是(涂尔干)14、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指的是(有机团结)15、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指的是(失范)16、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结果的分析是(功能分析)17、认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社会学家是(韦伯)18、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合理性)20、1892年在芝加哥大学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学系的人物是(斯莫尔)21、二战后美国最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是(结构功能论)22、系统必须确定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寻求实现特定的目标指的是(达鹄)23、就社会系统而言,适应主要由(经济子系统承担)24、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政治子系统承担的功能条件是(达鹄)25、整合指的是系统必须通过社会控制保持内部成员的相互协调一致,使得系统保持为一个整体。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

社会学概论复习内容第一章导论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侧重于从社会整体出发,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西方,其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

一般来说,在侧重以社会整体为对象的研究中,一般可以看到“秩序和进步”、“结构和过程”等方面。

二是侧重于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在西方,其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韦伯,并由此开创了社会学中的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

三是不属于上述两种的说法的,其中有些观点影响较大,但最终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其中主要有“剩余说”、“学科说”、“调查说”、“问题说”等。

二、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社会学不仅仅是低层次的调查工具;2、社会学给我们提供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3、也为我们理解社会、解释社会提供理论方法和视角。

三、社会学的概念界定: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人类社会和人们社会行为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

四、社会学的学科特征整体性、广泛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五、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总和论,即把社会学与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综合论,即强调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加以综合而得出的。

3、普适论,即认为社会学原理具有普遍性,适于一切社会生活,因而把社会学与其它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作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中心论,即认为社会学居于各门社会科学的中心,它既对其它社会科学有指导作用,又吸收其它社会科学的成果。

5、平等论。

即认为社会学与其它各门社会科学处于平等的位置上。

六、社会学的学科功能1、社会学的认识功能:包括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包括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七、社会学的诞生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八、社会学的发展脉络社会学的三大传统: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发展历程: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当代社会学九、社会学的中国发展传入时期、中断和重建时期、本土化研究探索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法、具体的技术工具主要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田野调查、观察法、文献研究、历史比较方法、实验法第二章社会一、社会的涵义1、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仅仅是一个名称而已。

社会学概论部分作业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部分作业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形考部分试题与答案一、单项选择题:第1—4章绪论;人的社会需要;社会交往;人的社会化:“社会”一词源于(中国)。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累加而是(结构的总和)。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实践哲学教程》)(孔德)被公认为开创社会学的鼻祖。

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康有为)。

(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

理论社会学又称(纯粹社会学)。

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马斯洛)“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安全的需要)“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社会制约性)。

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社会需要是在一定情景下,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生理需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

“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库利)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朋友谈心)“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

一个人同时担当几种角色,对个人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春游)。

以下哪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关系。

(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角色丛)。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是(角色冲突)。

社会学概论(厦门大学)第8章 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厦门大学)第8章 社会群体

1.群体决策的含义: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 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 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 群体决策的发展阶段:
搜集信息
评估 决定 维持
2.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 群体思维是指一个团结的很紧密、凝聚力 很高的群体,由于群体压力等这样那样的 原因,往往会做出脱离实际的决议,造成 不良后果。
2.内群体和外群体
❖ 内群体是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之间有 共同归属感,相互团结与合作的群体。
❖ 外群体是与内群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指凡是自己没有加入的由他人组成的或 这群人与自己无关的群体 。
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是组织结构确定,职务分配明确 的群体。
❖ 非正式群体是指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 由组织确定,而是单纯以个人之间的好感、 喜爱或共同兴趣为基础构成的群体。
三、社会群体形成的动因
❖ 生物性需要 ❖ 工具性需要 ❖ 表意性需要
四、社会群体的分类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 初级群体是指群体成员相互熟悉、了解,
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 群体。 ❖ 次级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 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 成具有正式关系的社会群体 。
二、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
❖ 交往各方活动空间接近 ❖ 互动时间比较频繁和长久 ❖ 交往各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差异较小
三、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
1.家庭 ❖ 核心家庭 ❖ 主干家庭 ❖ 联合家庭 ❖ 其他类型家庭 2. 邻里 3. 伙伴群体
四、初级群体的功能
1.正功能 ❖ 社会化的功能 ❖ 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的功能 ❖ 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作用 2.负功能 ❖ 从微观心理角度看 ❖ 从宏观结构角度看
❖ 群体转移是指在群体决策过程中,群体成 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观点和立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6 虚拟社区(网络社区)
二、网络社区的含义 网络社区是对现实社区的引喻 网络社区不再具有地理界定性质 网络社区是现实社会在电脑网络上的投射
8.6 虚拟社区(网络社区)
三、网络社区的人际关系 1.不同以往的亲密关系 在“网络社区”里,即使从未谋面,网民之间也可能因为彼此 间的趣味相投、志同道合,逐渐发展出“友谊”、“伙伴”、 甚至“情侣”、“配偶”等等原本只有在真实的地域社区中, 凭借面对面的互动与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默契或亲密关系。 透过这样的默契或亲密关系,陌生的网民之间不但可以交换信 息、互通有无,也能从中获取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甚或从中获 取了自我认同。 由于这种关系的建立是片面的,网民不需暴露太多的自我真实 面貌,即能在网民社群中进行社交活动。
8.5 城市化
二、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1.我国城市的历史发展 1949年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家,城市数量 少,1949年全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共有168个。 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城市数量增加不快,滞后 于工业化进程。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发展才逐渐与经济增长一 致起来,使现代化与城市化一致起来。
8.1 社区概述
四、经典社区理论 1.类型学理论 古典类型学:滕尼斯、韦伯、迪尔凯姆、齐美尔、沃 思 新类型学:帕森斯、贝克(神圣社会与礼俗社会) 2.区位学理论 古典区位学:帕克 社会文化区位学:范里 新正统区位学:哈雷、邓肯
8.2 农村社区
一、农村的概念
1.农村的形成 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 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群体的 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 体聚居、活动的场所。 社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在远古游牧社会中,居民逐水草而居, 并无固定的住地。严格说来,那时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 活共同体性质的一种社会群体,不是今天所说的社区。其后, 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 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区。
8.5 城市化
二、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2.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起步阶段(1949-1957) 超高速发展阶段(1958-1960) 逆发展阶段Ⅰ(1961-1965) 逆发展阶段Ⅱ(1966-1976) 高速发展阶段(1977-)
8.5 城市化
二、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3.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点 动力特点:政府发动型 体制特点:城乡双重性 结构特点:不协调型 进程特点:波浪型
8.1 社区概述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
1.人口 即一定的人群,其数量、集散度、素质、结构等是社区的重要方面。 2.地域 如村庄、集镇等。 3.一定的生活服务体系 如商服、交通、文化等设施。 4.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体系 往往存在独特的亚文化。 5.制度和组织管理系统 通过一定的群体、组织解决共同的问题,实现社区目标。 6.成员有归属感 既互相依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1 社区概述
三、社区的基本类型 1.农村社区 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 2.城市社区 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 社会。 3.精神社区 具有共同或相似精神活动和智力活动的人,所组成的相对稳定 的互动的人类群体。比如,同信一个宗教的人、同一学术活动 的人。 4.网络社区 在互联网上共同活动的人类群体。
8.3 集镇社区
二、特点 人口特征 经济结构 社会组织 文化特征
8.3 集镇社区
三、功能 是周边村落社区的社会活动中心 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是全社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8.4 城市社区
一、城市的产生 早期城市的形成。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区进入了都市化的过程, 不但城市社区的数量日益增多,而且城市社区的经 济基础与结构功能都不同于以往的社区,其规模日 益扩大,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大都会社区。
8.4 城市社区
四、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比较 农村社区/城市社区 1.人口密度稀疏,社会结构简单/人口密度大,社会活动 集中 2.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结 构复杂 3.家庭作用强,血缘关系色彩浓厚/家庭作用和地位下降 4.生活方式内容简单/生活方式多样化 5.讲究礼俗,人情法则强/人际交往感情色彩淡薄
8.6 虚拟社区(网络社区)
三、网络社区的人际关系 2.缺失的身体特征和沟通环境 网络社区中的沟通方式,缺乏所谓的非言语沟通中的身体语言 和辅助语言的一些要素。比如沟通参与者言语的音色、腔调、 音量和非言语化的信息如瞪眼、扬眉、撇嘴、皱鼻等肢体语言。 那些外在于沟通参与者的沟通环境(例如:与会地点、座位型 式、谈话气氛)等等,也在网络社区中阙如。 另外,参与者的年纪、性别、种族、相貌等等,也不为彼此所 知悉。
8.2 农村社区
三、农村社区的类型 1.农业社区 农、牧、渔、林、猎 2.非农业社区 工、矿、游、教 3.其它分类方法 P.226-227,不常用
8.2 农村社区
四、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首先在农村中实行 了土地改革。 5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和50年代后期实行 的人民公社制度。 从70年代末开始,中国农村社区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 以1985年中央改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为 合同订购为标志,中国的农村改革划分为两个阶段。 1994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 全国范围内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8.6 虚拟社区(网络社区)
四、网络社区中的信任问题 1.网络社区中仍旧存在信任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网络社区不需要信任。 但是事实表明,如果没有信任,网络世界的虚 拟交往何以产生和维系?何以成为信息时代人 类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 可以断言,网络社区中信任仍旧存在,只不过 信任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8.2 农村社区
一、农村的概念 2.农村的含义 人文生态学含义:人口分布密度较低的区域 行业含义:即农业 社会文化含义:传统的、分工不显著的、面对 面关系、和谐但难以改变、地方特色
8.2 农村社区
二、农村社区的特征 地域特征 人口特征 经济特征 文化特征 心理特征
8.4 城市社区
四、城市社区的特点





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强 社会分工复杂、专业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社会活动科 层化 生活方式多样化、节奏快 家庭规模小、功能减少 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和非人情性、重角色交往 分层结构趋向开放,流动性高 文化世俗化 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整合程度低
8.5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的概念 也叫都市化,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 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必然性 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 ③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
8.5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3.城市化过程 人口集中 地域转化 产业转型 生活方式变革
8.1 社区概述
一、社区的含义
1.辞源 “社区”一词德文为gemeinschaft,源于德国社会学家 F.滕尼 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又译《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一书。 英文community一词含有公社、团体、社会、公众,以及共同体、 共同性等多种含义。因此有的社会学者有时又在团体或非地域 共同体这种意义上使用 community一词。 中文“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意译 而来,因与区域相联系,所以社区有了地域的含义,意在强调 这种社会群体生活是建立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这一术语一 直沿用至今。
8.1 社区概述
一、社区的含义
2.内涵 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 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 会交往。 例如,村庄、小城镇、街道邻里、城市的市区或郊区、大 都市等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 社区就是地方社会或地域群体。社区与一般的社会群体不 同,一般的社会群体通常都不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特征的。
8.4 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的类型 依据城市的规模划分: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 中型城市、小型城市 依据城市的功能划分:政治城市、经济城市、 文化城市、旅游城市 依据城市的作用划分:中心城市、卫星城
8.4 城市社区
三、城市社区的区位结构 1.区位结构的含义 是一个社区整体及其内部各构成系统在空间上 的分布状况。 2.城市区位结构的理论模式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 扇形理论:霍伊特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厄尔曼
8.6 虚拟社区(网络社区)
四、网络社区中的信任问题 2.网络社区中的信任理性 一般而言,信任可以分为两类:基于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 情感型信任和基于对他人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的理性信任。 显然,网络社区中以“陌生人”作为交往主体的最初信任决不 会是情感型信任。虽然,随着双方交往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对 网络行为、人格的不断了解,情感型信任也会产生,但是这种 信任的产生不会是在交往的最初。在交往的初期,信任主体在 客体身份地位等背景信息缺失的情况下,更多地是理性地判断 虚拟客体的行为特征,判定虚拟客体的行动是否合理,并在综 合考虑对自己行动目的产生影响的各种要素的基础上,决定是 否给予信任。 理性(rationality)将成为网络社区中信任行为的基本价值准 则。
8.3 集镇社区
一、概念与类型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在广大乡村社区 之间又出现了城镇社区。 1.集镇概念分析 Rurban(集镇)= rural(乡村)+urban(都市) 2.各种分类方法 按行政级别和规模 按地理位置 按主要功能:行政镇、商业镇、工矿镇、交通镇、旅 游镇、卫星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