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史

合集下载

钱穆谈中国经济史(套装共两册)

钱穆谈中国经济史(套装共两册)

第五章西汉时期经济
一、西汉币制的变迁 二、西汉货币币值及用途 三、汉代的役赋与田租 四、汉代有“素封”千户侯 五、先秦诸子对农商的评价 六、高祖武帝轻商恤农政策 七、汉武帝时代经济思想学说 八、西汉的盐业与铁业发展 九、王室财政与政府财政之划分
第六章新朝时期经济
一、王莽辅政,兴利除弊 二、针对贫富悬殊,行均田废奴婢 三、王莽四改币制扰民 四、新朝的五均六筦制度 五、政策推行过急致新朝败亡
中国的文化发源地,最初并不在黄河两旁,而是在其支流渭水、浦水、汾水与洛水一带,但这已是后期。因 中国最古之文化并非在水边,亦非在平原,而是在高原上。
目录分析
新版自序 绪论
第一章中国古代农业 经济初探
第二章上古时代的井 田制度
第三章封建时期的工 商业
第四章秦代经济
第五章西汉时期经济 第六章新朝时期经济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钱穆谈中国经济史(套装共两册)》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一、唐代以来的丝绢纺织业 二、元明时期的棉织业 三、宋明的陶瓷业 四、唐宋的雕版印刷术 五、唐宋的造纸业 六、宋代的钞票发行 七、元明时期的匠人
第十八章宋代之“飞洒”与明代之税制
一、宋之“飞洒”与明之黄册、鱼鳞册 二、明代之一条鞭法
第十九章清代社会经济情况
一、清代之地丁合一税 二、清代之消亡 附:民国时代之赋税
一、唐代科举社会之特征 二、宋代近代社会之特征 三、宋后中国农村新体貌 四、唐宋明之考试制度
第十二章宋代兴起之新制度
一、宋代之书院制 二、宋代之社会制度 三、宋代之遗产处理 四、宋代之保甲制度与乡约
第十四章明代经济情况
一、明代南北经济情况之转变 二、宋元明时黄河与运河情况

中国社会经济史专业

中国社会经济史专业

中国社会经济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过程,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一、学科概述是国内较为新兴的专业之一,它主要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

在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需要将政治、法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进行跨学科交叉的研究。

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经济的起伏、经济制度的演变、社会制度的变革、文化的创新等多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领悟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二、专业特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跨学科融合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因此需要将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融合。

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具备跨学科融合的能力,以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2.历史时序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需要把握历史时序的特点,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起落、社会结构的变革、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在时序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宏观经济分析、民俗文化研究、文献资料梳理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究历史过程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及其深层次原因。

3.理论框架在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需要建立完备的理论框架。

这一理论框架需要包括相关的经济学和历史学理论,同时,还需要吸纳相关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理论,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三、未来发展随着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发展,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深入研究在的研究中,需要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演进过程,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历史价值。

可以在交叉性学科领域,建立并完善研究方法,以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深入发展。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相关领域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探讨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如何对中国社会经济进行推动。

2.推广应用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实际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发展方向与展望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01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 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的体制环境。
0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激发 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03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 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 指导。
科学发展观推动了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使其更加符合经济社 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03
CATALOGUE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
01
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
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 效率和竞争力。
公平竞争环境
如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民营 企业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突破 关键技术,推动科技进步 。
人才培养与引进
如何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 才,为创新驱动提供智力 支持。
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鼓励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02
03
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经济正面临由传统制 造业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转型的压力。
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间差距,是当前 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
中国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 距,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市场化改革
完善市场机制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史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史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史我国经济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夏朝。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它却始终保持着强大而持续的势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当今的中国经济。

1.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活动是农业,夏、商、周时期的精准农业生产和丰富的手工业生产,奠定了经济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使人口增长,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城镇经济成为当时中国最为繁荣的经济形态之一。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社会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但商业和手工业也开始发展,实现了农业经济逐渐向商业经济、手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把中国发展成一个繁荣的城市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货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交换,促进了经济特色化、地域分工和经济区域发展。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

秦汉时期的重要标志是“统一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中央集权政治机构。

秦汉的统一解决了过度割裂的问题,使农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秦汉时期,实行均田制,使土地状况得到了改善。

与此同时,秦汉时期又发明了铁鞋犁等许多高效耕种工具,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另外,秦汉时期的人口大量增加,推动了隆盛的工商业经济。

强大的政府支持和大规模的经济投入促进了铁器、纺织、陶瓷等行业的发展,使手工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4.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时期是我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经济繁荣为世界所瞩目。

当时我国处于地理和文化的中心,不断发展着海外贸易。

受到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海洋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为海上贸易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1.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文献记载的朝代,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国家社会的转变。

商代的经济以农耕为主,秸秆纺织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此外,早期商代还出现了个别的手工业作坊和市场交易。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最显著特点是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贸易的扩大。

由于汉朝实行属地萧条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与此同时,汉朝通过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国家的贸易,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中国特产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流行。

4.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继续提高,新的农作物和农业工具被引入使用,农业产量大幅增加。

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工业品和商品的生产规模显著扩大。

与此同时,城市化程度加深,南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繁华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5.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912年):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末尾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继续发展,种植业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充分利用,农业产量继续上升。

此外,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繁荣,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中国特产依然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然而,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

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中,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手工业和商业是其重要补充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演变,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迷人历程。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时期,农业是经济的主导部门。

农民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标,生产力低下且经济活动主要局限于家庭、村庄和地方。

封建地主贵族拥有土地和生产资料,而普通农民则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在这个时期,国家实行农业重税政策,以满足王朝的财政需求。

近代传统经济时期:随着近代的到来,中国经济开始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经济逐渐开放,外贸逐渐增长。

然而,由于不平等条约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大量中国商品出口,特别是茶叶、丝绸和瓷器,导致贸易逆差和银币外流。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债务问题,使得大量农民陷入贫困和奴役。

20世纪初期:进入20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敦煌的清末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

然而,在政治动荡和经济落后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依然无法比肩西方发达国家。

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压迫以及内部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结构的束缚,阻碍了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开创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格局。

尽管经历了动荡和战乱,但这一时期仍然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和发展。

例如,北洋政府开始进行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合作社和农田水利工程,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中国还开始建设一些重要的铁路和工业基础设施,为工业化创建了基础。

开放以来:1978年,中国采取了开放的政策,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国内市场逐渐开放,私营部门得到发展,外商投资得到鼓励。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并成为许多国际企业扩大业务的重要市场。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经历了农耕社会、封建社会、近代传统经济、20世纪初、中华民国、社会主义和开放等多个阶段。

从封建经济到社会主义时期再到开放后的经济,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经济史专题第一讲

中国经济史专题第一讲

第一讲:序论 • 文献资料方面,傅筑夫、王毓瑚收集各种古籍中 的经济史资料,陆续出版。 • 其他断代经济史资料有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 资料选编》上中下三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年)、 • 王永兴《隋唐五代经济史料》(中华书局1987 年); • 专题史资料有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 主要的农书都已整理校释出版。历代食货志均有 整理校释者,其中以梁太济等的《宋史食货志补 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最为精审。
第一讲:序论
• 此外,许多学者分别把历史地理学、环境生态学、 历史人口学、考古学、民族学等与经济史研究结 合起来,形成一股多学科交叉融汇及其理论方法 相互渗透的潮流。亦பைடு நூலகம்亦合,并行不悖。
• 十七年中国古代史经济研究的评价 :
• (1949-1966)


一方面,成就不能低估,若干重大问题的讨论促进了相关问
题的研究;
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全面展开及独立研究
1、研究工作发展不平衡:重视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重视经济
基础,忽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重视生产与分配,忽视流通与消 区的经济; •
• 集中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 《中国资本 主义萌芽问题讨论续集》等书中。
第一讲:序论 王亚南,厦门大学; 梁方仲,中山大学 尚钺,中国人民大学; 李剑农,唐长孺,武汉大学 谷霁光,江西大学; 傅筑夫,南开大学、人大、 彭信威的货币研究、杨宽的古史、陈述的契 丹经济史、戴裔煊的盐史研究、张家驹的经济重 心南移研究、史念海的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孙毓 堂的秦汉纺织研究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第一讲:序论
• 民间文书、族谱、碑刻和社会调查、习俗调查、民族调查 • 著名的徽州文书,已出版《徽州千年文书契约》(花山文 艺出版社1993年)、 •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史料丛编》一、二辑(中国社科院历 史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990年)。 • 上海、苏州、佛山、北京等地有关经济史的碑刻资料亦已 整理出版。五十年代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 员会组织的大规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有关资料亦出 版。

中国经济史著作

中国经济史著作

中国经济史著作中国经济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学科。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经济发展历史。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史的著作以及相关参考内容:1. 《中国经济通史》- 作者:金衡这本书是中国经济史的经典之作之一,全面回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从古代到现代,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变迁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 《中国社会经济史》- 作者:米家异该书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阐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变化、矛盾冲突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中国上古经济史》- 作者:茅海建这本书专门研究中国上古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详细讨论了商、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变迁,揭示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

4. 《中国近代经济史》- 作者:王毅该书主要探讨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包括晚清时期的经济衰落、民国时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动荡等,在政治、战争、外交等背景下详细阐述了经济变迁。

5. 《中国经济变迁与制度演进》- 作者:杨宪益这本书围绕经济变迁和制度演进的关系展开研究,讨论了经济制度改革、市场化进程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阻碍与挑战。

6. 《中国经济史料汇编》- 编者:陈祖炜、刘桂华此书收集了大量中国经济史料,为学者提供了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史的研究。

7. 《中国古代市场经济述评》- 作者:姜耀南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市场经济的调查和分析,指出中国古代经济有其特定的市场经济特征,对于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8. 《中国现代化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林毅夫、周其仁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经济学著作,对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史著作涵盖了古代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从政治、制度、市场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著作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数据和文献资料,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完整版)007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完整版)007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赋税制度①内容A、“相地而衰征”:春秋齐国管仲实行,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B、“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C、编户齐民:两汉实行编户制度管理百姓,在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向国家交纳赋税,服徭役、兵役,或交纳更赋代役。

D、租庸调制:隋唐实行。

即向农民征收田租、人头税,并可纳绢(或布)代役。

E、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实行,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F、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募役法实质是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实质是按亩纳税。

G、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把田税、徭役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

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H、地丁银:清朝雍正帝在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特点A、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比例越来越小。

B、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C、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D、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银代役。

E、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

F、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课以重税。

2.重农抑商政策①表现强调以农为本,商业为末;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的限制,课以重税。

②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的。

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并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后期,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该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经济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迎来了一段高速发展期。

本篇论文就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其研究内容、方法和取得的成果。

一、研究内容的拓展和深化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内容得到了拓展和深化。

除了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工业等方面的研究之外,更多的关注点转向了社会经济中的城市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贸易、金融和商业网络等方面。

同时,从统计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角度探讨实证研究,拓宽了社会经济研究的视角,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收集、分析和解释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的基础。

二、方法手段的创新和完善近三十年来,随着学术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各种方法手段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比如,档案文件的利用、民间文献的整理以及口述历史、量化分析等方法等,使得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变迁过程。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如GIS、网络数据挖掘等工具,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更加高效、准确的帮助。

三、取得的成果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在传统领域方面,农村土地制度、清代商业与贸易、民主改革与现代企业等研究课题深入挖掘中国社会经济的历史沉淀。

在新兴领域方面,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

同时,在方法和手段方面,数字化技术、民间文献、传统档案,以及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均贡献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内容拓展、方法创新和理论深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成就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历史、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中国社会经济史1

中国社会经济史1

现状与展望
现状 1999年《经济史评论》50年回顾,经济-社会史内容逐渐增多:社会福
利、家庭、女性、劳工、宗教信仰等,另有刊物《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新 发现》(recent Findings of Research i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与《经济与社会史领域中的女性》等。 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出版不定期丛书《经济史研究》,1974年起更名为 《经济与社会研究》(Studie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1995年 起更名为《新经济与社会史研究》(New Studie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从学科教育体系看,经济社会史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目前英 国的许多大学都设立了经济-社会史专业,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等, 从本科到博士,牛津大学每周举行一次经济-社会史专题研讨会,并在因 特网上定期公布研讨和讲座题目。从可查询的1997-2000年的研讨题目 看,经济-社会史的探讨范围涉及经济发展;农业、工业、贸易与金融的 变化;人口;国家社会政策;家庭及社会关系;女性问题;科学、生态 史;习俗与信仰等各个方面
现状与展望
每个小学期都设有一个研讨主题,围绕主题每周安排一次讨论。例如,2000年 1-3月设定的主题是“家庭的建立与解体”,每周一次的研讨题目分别是:家庭 生计与消费、英国中部地区的家庭构成(1930-1960)、20世纪婚后性行为的变 化、避孕药的后果、现代早期社会的私生子、英国家庭的长期趋势、战后家庭建 立与解体的趋势、离婚的趋势等。此前一年即1999年1-3月的研讨题目则是:人 们对自然环境态度的变化、想象与现实中的森林、土壤的改善与使用、水域的控 制、乡村生态环境史。此外,还有精英人物与非精英人物死亡率的差别、英国饮 用咖啡习惯的早期传播、经济增长与健康的相反关系、英国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 转变、死亡与性别、19世纪埃及的旅游业等,视野趋向宽广。

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力作——评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力作——评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国历史上的一些特殊问题,其中就包括:
中国,随着农民贫困化的不断增长,土地
中国的社会经济为什么长期停滞?资本主
的经营规模亦相对缩小,于是小土地所有
义萌芽很早,为什么始终不能发展?可以
制或小农制生产方式,遂成为中国社会经
说,这个问题也是贯穿傅筑夫先生中国经


济的基本结构。”
济史研究的一条主线与核心问题,而他对
现为“发展—逐步达到高峰—陡然跌入低
045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著述评论
谷—萧条凋敝—再发展”的不断循环的曲
处的世界地位,以及理论体系的科学构建
线,特别是其由盛而衰 (即由波峰向波
等。赵德馨教授认为,傅筑夫先生的论著
谷) 的转换非常剧烈,往往伴随着朝代更
种生产方式理论”,并据此认为中国古代
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则是
社会与西方的典型封建社会没有本质区
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核心。⑥ 小农经
别,只是具体形式不同。③ 傅筑夫先生则
济之所以产生,是来自地主制经济下对直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
接生产者的生产资料 (主要是农民的土
中国的具体实际,实事求是地指出,“这
2000 多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制度演变
溃和封建制度的形成。这一大转折发生于
作者简介:潘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哲学博士。
044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著述评论
东周时期,并绵延此后的整个封建时代。
济结构中已经有了商品经济,有了资本主
典型封建制度的核心是领主制经济,其特

中国经济史方面刊物

中国经济史方面刊物

中国经济史方面刊物
以下为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史方面的刊物:
1. 《经济史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涵盖中国经济史的各个时期和领域,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经济史等。

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专注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包括农业经济史、贸易史、产业演变等方面。

3. 《经济史研究》: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涵盖中国经济史的各个时期和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史、城市经济史、金融史等。

4. 《经济史评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主要期刊,出版有关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

5. 《中国经济史研究》:由中国经济史研究会主办的学术刊物,着重探讨和研究中国经济史的理论、方法和案例,涉及农村经济、工业经济、财政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刊物提供了丰富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特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华文化的社会经济演变

中华文化的社会经济演变

中华文化的社会经济演变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思想体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演变。

中国社会经济的变革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的转变中,中华文化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变革对中华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繁荣的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商人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经济的转变也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改变,商业交流和文化交融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之一。

同时,宋代士人的儒家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商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商人的行为准则。

商人崇尚信用、重视诚信,这种价值观念也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发生了改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社会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高速发展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随着社会经济的演变而发展。

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电影、音乐、时尚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东方,而是走向了世界。

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认同,成为了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华文化的社会经济演变还体现在人们对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认同和转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质方面,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传统的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儒家的仁爱、孝顺等,被重新发掘和重视。

正因为如此,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然而,中华文化的社会经济演变并非一帆风顺。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全球化市场的浪潮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的边界。

中国社会面临着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人们的价值观念面临着冲击和重新定义的时刻。

中华文化的社会经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相互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发展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商周时期。

自那时起,中国经济就经历了各种盛衰周期,经历了农业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主要的历史阶段出发,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早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催生了冶金、矿山等相关产业的兴起。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得到了保护,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然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高压政策和苛捐杂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

自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世纪中叶,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封建时期,土地成为封建贵族的私产,资源集中流向统治者和士绅阶层。

这使得农民处于剥削和压迫的境地,不仅导致了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也限制了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封建社会的商业和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城市也出现了。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西方资本主义的引入,促使中国的工商业发展,尤其是在江浙一带。

然而,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1949年建国后,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

毛泽东领导下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了集体所有制和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这导致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但也牺牲了农业的发展。

计划经济时期,请教起家来给我讲解一下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随着企业的私有化和经济的市场化,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制造业中心。

同时,城市化和中产阶级的崛起也推动了内需的增长。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不平衡的地区发展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成为了社会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也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

中国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社会经济组成_

中国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社会经济组成_

中国历史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社会经济组成_奴隶制经济是奴隶主阶级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包括奴隶),强制奴隶为其劳动并最大限度占有生活资料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二、封建社会(1840年以前):小农经济(虽然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还未形成独立的经济成分)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耕织结合的封闭型经济。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使当时的中国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四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

1.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解体,但仍继续存在并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和后来北洋军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准备了市场条件。

3.洋务企业:洋务企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使用机器生产,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这一时期最富有革命性的经济成分,他瓦解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重大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即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产生和壮大,推动着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者)。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史

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史

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史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史: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这段时期主要是恢复长期战乱对经济的破坏。

这段时间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同时进行土地改革,实际上承认农民土地私有等等。

这段时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打下最初的基础。

二、1953年~1958年,这段时期主要是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分为两大部分,其一,在生产力角度上,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就增强了基础工业的实力;其二,在生产关系角度上,实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

比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之类的。

三、严重失误时期(1958~1976),这段时期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大跃进,大办工业、农业,在生产力上急于求成,人民公社化运动,大搞平均主义,在生产关系上急于过度,结果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

第三部分是文革时期,第二部分是介于一三两部分之间的一部分,这段时期中央采取了一些政策,调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之不合理之处,取得了一些成就。

四、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

其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行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基层(如农民、企业)的积极性,第二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二,进行对外开放。

比如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区、开放浦东之类的,这有利于引进外资+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扩展资料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新中国的成立承担着双重的历史任务:一、尽快地使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摆脱出来,结束旧中国四分五裂、连年战乱的局面,使我国变为独立统一和强盛的国家;二、改变所面临的整个国家一穷二白、国力衰退、积贫积弱的面貌,迅速发展生产,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为强大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上述任务有的在前三十年已经完成,有的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取得巨大成效。

中国经济发展史 (2)

中国经济发展史 (2)

中国经济发展史引言中国经济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自古代农业社会的出现到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兴起,中国经济经历了许多变革和转型。

本文将概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

古代经济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成为古代中国经济的支柱。

古代中国还发展了许多重要的经济体制,如农田水利、丝绸生产和商业贸易等。

在此时期,中国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交流和贸易。

唐宋时期的繁荣唐宋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商业和贸易活动蓬勃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的国际贸易达到了顶峰,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通道。

宋朝时期,中国进行了许多技术和商业创新,如造纸术和火药的发明。

这些创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的衰退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一段衰退期。

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由于封建农业和政府的限制,农民生活水平下降,手工业落后,商业贸易受限。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中国逐渐失去了经济的竞争力,并遭受了国际贸易的压迫。

20世纪的现代化随着20世纪的到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然而,国内的动荡和战争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国有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改革,试图通过集中计划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了五年计划,对重要行业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发展。

然而,计划经济模式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经济效率低下。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这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生产力,鼓励市场经济和私营部门的发展。

中国积极吸引外国投资,推动外贸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试题一.选择题(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0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该时期江南开始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02.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A.三国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代D.南宋0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04.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州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05.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诗中提供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商人重金钱不重感情B.唐朝饮茶之风开始盛行C.唐朝茶叶商品化程度高 D. 交通不便,经商路途遥远06.图六为隋唐时期局部图。

A、B、C、D四城市中,同时以陶瓷和纺织品著称的是()07.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08.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的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09.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写下“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此诗句赞美的陶瓷品种是( )A.唐三彩B.青瓷C.粉彩瓷D.白瓷10.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出现了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

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11.下列古币中,你认为属于假币的是( )①唐币②宋币③明币④清币图5A.①②B.②④ C .③④ D .①③12.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13.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14.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12.清朝康熙末年,人口只有两三千万,乾隆年间增至三亿多,导致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是( )A.粮食产量提高B.疆域扩大C.推行“摊丁入亩”D.耕地面积增加二.简答题(15分)1.我国奴隶社会手工业生产的性质及特点。

2.什么是商业?商品交换经过几个发展阶段?3.地租与赋税的区别与联系。

4. 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

三.论述题(20分)1.论述唐朝两税法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

2.简要分析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材料题(30分)1.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牟氏庄园,是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后裔高营建的住宅,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庄园,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

庄园内的每一项建筑都严格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观念布局:大厅供奉祖先,老爷居住楼阁,妻妾子女居于平房,一干佣人居于群房。

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坊、棺寿房等多在群厢,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

1988年1月13日,修葺一新的牟氏庄园经国务院批准,憋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此,庄园全面对外开放,短短十几年间,观光旅游者已超过六百万人次。

材料二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

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

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之民到秦开荒,使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

——《中国经济简史》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

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

——(南朝梁)沈约:《宋书》材料四明代《棉花图•收贩》请回答:(1)据材料一,你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4分)(2)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的什么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

(3分)(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

(4分)(4)从材料四中你能得到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结合史实,归纳这些经济信息对其他经济部门的主要影响。

(4分)(5)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2.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乐客》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1)概括材料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5分)材料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旁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锺,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2)依据材料,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分)材料三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3)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3分)材料四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

——乾隆时《南江县志•棉布谣》(4)材料表现出了哪些历史现象?(2分)它与唐宋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一:1.D 2.C 3.B 4.B 5.C 6.D 7.B 8.D 9.B 10.A 11.B 12.A 13.A 14.C 15.C二:1. 性质:官营手工业。

特点:1、形成规模较大,分工较细的专业化手工业生产。

2、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官府及奴隶主贵族的消费,并不进入市场。

3、手工工匠的地位较低,身份等同于奴隶。

4、工匠的职业是世袭的、子承父业,世代相传。

2. 商业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有商人作中介的商业资本进行运作的商品交换形式就是商业。

其中不从事生产,只经营产品交换的人就是商人。

商品交换的第一阶段: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

商品交换的第二阶段:简单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的第三阶段:复杂的商品交换。

3. 地租是一种经济关系,是租佃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或者是依附农民使用地主的土地所附的酬金。

是一种经济上的交换关系。

赋税是一种法权关系,是国家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土地税,是一种财政制度。

赋税是地租的一部分,是地租的再分配。

赋税的绝对数量应小于地租。

地租是赋税的天然界限。

4.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为标志。

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三:1. 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内容:量出以制入的财赋征收原则;所有赋税,均并入两税之中;行商按三十税一抽取商税;征收时限,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关于户籍管理的附加规定;保障两税的权威性。

两税法的历史地位:杜佑在《通典》卷七中称两税法是“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

随着均田制的瓦解与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租庸调已无法继续维持。

虽然唐王朝的一些有识之士陆续提出了一些补救的方案,虽然户税与地税的比重不断上升,但都没有摆脱旧有的、业已没落的财赋体系。

在租庸调制的积弊中,最要害的问题是税基的分化与税负的不合理。

两税法对这两个问题都提出了比较恰当的解决办法,地税自然是履亩而征,而且是根据实际播种地亩征收,户税也依照家资分出户等高下,分等征收。

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看,两税法的意义并不只局限于唐王朝,这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杨炎两税法的确立,使持续了近千年的税人税丁赋税体系告一段落,开始走向了税地税产赋税体系的道路,从此开始,税基定在了田产,而不问丁中人口。

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土地私有化完全占主导的一个标志。

同样,两税法的实施又推动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

两税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自此以后,历史为政者都是在这一方面加以损益而已,从宋朝的田亩二税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清朝的“摊丁入亩”,土地最终成为了乡村直接税的集中税基。

2. ①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②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大量手工业精品,不少是相赠送的,返回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③对外贸易过程中,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科技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和经济发展,同时世界宗教文化也随之传人我国。

④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外之间,特别是西亚、东亚各国经济发展。

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相通婚,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影响:由于我国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中,实行较为开放政策。

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当时王朝成为各国的交流中心,如唐朝、元朝等。

但在明清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衰落,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影响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导致封闭落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

四:1. 答案要点:(1)封建地主阶级孙艳的等级观念,自我封闭、自给自足,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成为旅游胜地。

(2)特征:大力垦荒以扩大耕地面积。

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各国政府的鼓励性措施。

(3)变化: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表现:耕地面积增多,耕作技术进步,单位产量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以丝织为主的纺织业技术高,产量大;出现了建康和扬州等大城市。

(4)信息: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