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清热药12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章清热药PPT课件
第二章
概述
清热药
一、概念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 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性能特点
药性:寒凉(甘寒、苦寒或甘苦寒)。 归经:涉及五脏六腑。功效:清热泻火、燥 湿、解毒、凉血、清虚热。
-
1
三、主治证—里热证 1. 各脏腑火热证。 2. 各种湿热证。 3. 各种热毒证。 4. 热入营血证。
5. 虚热证。
-
41
谷精草
-
42
青葙子
-
43
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相同点:均有清肝明目之功,用于肝
热目疾。
不同点: 谷精草: 肝经风热之目疾多用。 密蒙花:兼养肝阴,肝虚目赤也可用。 青葙子:清泄肝火力强,肝火上炎之头
痛眩晕也可用。
-
44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一、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多为苦寒之品,具有清热
-
14
芦根
-
15
芦根
1. 清热生津、除烦:甘寒之品,清热不伤阴,生 津不敛邪。
(1)热病烦渴。 (2)肺热咳嗽。 (3)肺痈吐脓(实为苇茎的功用)。
2. 止呕:用于胃热呕逆。
3. 利尿:用于热淋,小便短赤涩痛。
-
16
天花粉
-
17
天花粉
-
18
天花粉(瓜蒌根)
1. 清热生津:用于热病口渴,消渴多饮。如玉 液汤。
四、分类 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及
清虚热药五类。
-
2
五、使用注意 1 . 准确辨证,随证遣药,合理配伍。 2 . 清热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脾虚食少 便溏者慎用;或注意配伍健脾养胃药。 3 . 阴盛格阳证、真寒假热证禁用。 4 . 苦燥之品易伤阴,阴虚津亏者慎用。 5 . 中病即止,免伤正气。
概述
清热药
一、概念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 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性能特点
药性:寒凉(甘寒、苦寒或甘苦寒)。 归经:涉及五脏六腑。功效:清热泻火、燥 湿、解毒、凉血、清虚热。
-
1
三、主治证—里热证 1. 各脏腑火热证。 2. 各种湿热证。 3. 各种热毒证。 4. 热入营血证。
5. 虚热证。
-
41
谷精草
-
42
青葙子
-
43
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相同点:均有清肝明目之功,用于肝
热目疾。
不同点: 谷精草: 肝经风热之目疾多用。 密蒙花:兼养肝阴,肝虚目赤也可用。 青葙子:清泄肝火力强,肝火上炎之头
痛眩晕也可用。
-
44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一、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多为苦寒之品,具有清热
-
14
芦根
-
15
芦根
1. 清热生津、除烦:甘寒之品,清热不伤阴,生 津不敛邪。
(1)热病烦渴。 (2)肺热咳嗽。 (3)肺痈吐脓(实为苇茎的功用)。
2. 止呕:用于胃热呕逆。
3. 利尿:用于热淋,小便短赤涩痛。
-
16
天花粉
-
17
天花粉
-
18
天花粉(瓜蒌根)
1. 清热生津:用于热病口渴,消渴多饮。如玉 液汤。
四、分类 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及
清虚热药五类。
-
2
五、使用注意 1 . 准确辨证,随证遣药,合理配伍。 2 . 清热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脾虚食少 便溏者慎用;或注意配伍健脾养胃药。 3 . 阴盛格阳证、真寒假热证禁用。 4 . 苦燥之品易伤阴,阴虚津亏者慎用。 5 . 中病即止,免伤正气。
第二章清热药 清热泻火
1.热病心烦 治疗心热内盛,烦躁不安的要药 通泻三焦,尤其长于清心 2.湿热黄疸 ——湿热熏蒸肝胆 3.血淋涩痛 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 6.火毒疮疡
【用法】生用、炒炭。
夏枯草
【性能】辛、苦,寒。肝、胆。 【功效】清热泻火,
明目, 散结消肿。
【适应证】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另,可做剧毒外用药的稀释剂 (升药,HgO )
知母
【性能】苦、甘,寒。 肺、胃、肾。
【功效】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清润兼备,针对肺、 胃、肾三脏。)
石膏
辛甘大寒—泻火力强—重在清解 — 以实证为主—肺热喘咳,
胃火牙痛等
(入肺、胃) 清热泻火
【性能】 甘、苦、咸,微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明目, 润肠通便。
【适应证】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桅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竹叶、决明子。 参考:寒水石、淡竹叶、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 青葙子。
瘰疬,指发生于颈部、腋下等处淋巴结之慢性感染疾患者。 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症见初起肿块如豆,数目不等,皮色 不变,推之能动,不热不痛。继则融合成块,推之不移。 瘤,指皮下赘生的肿块。 瘿者,项瘤也。
3.乳痈肿痛。
乳癖,是指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良性肿块,以乳房肿块和 胀痛为主症,常见于中青年妇女。
决明子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适应证】
1.热病烦渴。 清气分热作用不强,温热病气分热证兼口渴时应用 2.肺热燥咳。 清肺热,润燥化痰 3.内热消渴。 清胃热,生津 4.疮疡肿毒。 如作为注射剂可用于中期引产,但有致敏性。
【用法】生用、炒炭。
夏枯草
【性能】辛、苦,寒。肝、胆。 【功效】清热泻火,
明目, 散结消肿。
【适应证】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另,可做剧毒外用药的稀释剂 (升药,HgO )
知母
【性能】苦、甘,寒。 肺、胃、肾。
【功效】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清润兼备,针对肺、 胃、肾三脏。)
石膏
辛甘大寒—泻火力强—重在清解 — 以实证为主—肺热喘咳,
胃火牙痛等
(入肺、胃) 清热泻火
【性能】 甘、苦、咸,微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明目, 润肠通便。
【适应证】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桅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竹叶、决明子。 参考:寒水石、淡竹叶、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 青葙子。
瘰疬,指发生于颈部、腋下等处淋巴结之慢性感染疾患者。 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症见初起肿块如豆,数目不等,皮色 不变,推之能动,不热不痛。继则融合成块,推之不移。 瘤,指皮下赘生的肿块。 瘿者,项瘤也。
3.乳痈肿痛。
乳癖,是指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良性肿块,以乳房肿块和 胀痛为主症,常见于中青年妇女。
决明子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适应证】
1.热病烦渴。 清气分热作用不强,温热病气分热证兼口渴时应用 2.肺热燥咳。 清肺热,润燥化痰 3.内热消渴。 清胃热,生津 4.疮疡肿毒。 如作为注射剂可用于中期引产,但有致敏性。
清热药药理PPT课件
1、抗病原微生物
B、清热药与抗生素进行比较
➢ 清热药作用广泛,不仅仅有抗感染作用 ➢ 清热药毒副作用小。
1、抗病原微生物
C、抗菌作用
➢ 抗菌谱 清热药抗菌谱较广。
➢ 抗菌机理 尚不清楚 可能包括以下环节:破坏菌体结构,细胞膜出 现皱缩并折入胞浆内;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 干扰糖代谢等。
➢ 抗菌有效成分 已明确的抗菌有效成分有小檗碱(黄连、黄柏、 三棵针)、黄芩素(黄芩)、绿原酸、异绿原 酸(金银花)、秦皮乙素(秦皮)、苦参碱 (苦参、山豆根)、连翘酯苷(连翘)、色胺 酮(板蓝根、青黛)、癸酰乙醛(鱼腥草)等。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方法学研究
➢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简单地说是将受试物经 口给予动物后,取其血清作用药物源加入离体 反应系统研究其药理作用的一种方法。
➢ 该方法的基本操作过程包括: ✓ 确定供血清动物 ✓ 给药(剂量?次数?) ✓ 采血(时间?) ✓ 分离血清(灭活?) ✓ 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实验观察(加入量?)或
➢ 一般而言,清热药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弱,对 全身感染而言鲜能起效,对一些局部感染如 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能达到抗生浓度,效 果不错。
➢ 配伍或组成复方后抗生范围扩大。
1、抗病原微生物
B、清热药与抗生素进行比较
➢ 清热药抗菌作用弱。
➢ 清热药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疗效 确切,改善全身症状显著。
➢ 但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无论单味药还是 其有效成分的抗菌强度,一般均不及抗 生素。
➢ 他们认为这对中药研究十分重要,因为中药与西药 不同,它不是一个单体化合物,而是大量化合物的 混合体,中药中的每种化合物进入体内都可能经代 谢生成结构不同的其他化合物,在体内发挥药理作 用。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可以反应这些变化,而直接 添加药物则不能。
第二节清热药
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泻火除蒸退虚热多盐 水炒用。
黄芩 黄连 黄柏
共同点: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各种湿热证、实火
证、热毒证,常相须为用。 差异: 黄芩 善清上焦湿热实火,尤长于清泻肺热,
肺热咳嗽,痰黄稠多用。 黄连 善清中焦湿热实火,尤长于泻心胃之火,
为治疗心热烦扰不寐,胃火呕吐、消谷及湿热
第二节 清 热 药
【目的要求】 •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
性能特点。 • 2.掌握药物20味、熟悉药物24味、了解药物30味。 •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 4.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
用的含义。 • 【教学内容与学时】 • 1.清热泻火药 • 掌握:石膏 知母 栀子 夏枯草 • 熟悉:天花粉 芦根 淡竹叶 决明子 • 了解:寒水石 竹叶 鸭跖草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 2.清热燥湿药 • 掌握:黄芩 黄连 黄柏 • 熟悉:龙胆草 苦参 • 了解:秦皮 白鲜皮 苦豆子 三棵针 马尾连
《神农本草经》 • 【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的干燥胆囊结石
(少数为胆管或肝药结石)。 • 【处方用名】西黄、犀黄、丑宝、胆黄、
管黄。 • 【性味归经】苦,凉。归肝、心经。 • 【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豁痰开窍。
【应用】
• 1.热毒郁结诸证。①咽喉肿痛、溃疡、口舌生疮。 常与冰片、珍珠等配伍。如牛黄解毒丸。②痈肿 疔毒、乳岩、瘰疬等,可与麝香、乳香、没药等 配伍,如:犀黄丸。
• 4.清热凉血药
• 掌握: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 熟悉:紫草 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 5.清虚热药
• 掌握:青蒿 地骨皮
• 了解:银柴胡 胡黄连 白薇
黄芩 黄连 黄柏
共同点: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各种湿热证、实火
证、热毒证,常相须为用。 差异: 黄芩 善清上焦湿热实火,尤长于清泻肺热,
肺热咳嗽,痰黄稠多用。 黄连 善清中焦湿热实火,尤长于泻心胃之火,
为治疗心热烦扰不寐,胃火呕吐、消谷及湿热
第二节 清 热 药
【目的要求】 •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
性能特点。 • 2.掌握药物20味、熟悉药物24味、了解药物30味。 •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 4.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
用的含义。 • 【教学内容与学时】 • 1.清热泻火药 • 掌握:石膏 知母 栀子 夏枯草 • 熟悉:天花粉 芦根 淡竹叶 决明子 • 了解:寒水石 竹叶 鸭跖草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 2.清热燥湿药 • 掌握:黄芩 黄连 黄柏 • 熟悉:龙胆草 苦参 • 了解:秦皮 白鲜皮 苦豆子 三棵针 马尾连
《神农本草经》 • 【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的干燥胆囊结石
(少数为胆管或肝药结石)。 • 【处方用名】西黄、犀黄、丑宝、胆黄、
管黄。 • 【性味归经】苦,凉。归肝、心经。 • 【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豁痰开窍。
【应用】
• 1.热毒郁结诸证。①咽喉肿痛、溃疡、口舌生疮。 常与冰片、珍珠等配伍。如牛黄解毒丸。②痈肿 疔毒、乳岩、瘰疬等,可与麝香、乳香、没药等 配伍,如:犀黄丸。
• 4.清热凉血药
• 掌握: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 熟悉:紫草 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 5.清虚热药
• 掌握:青蒿 地骨皮
• 了解:银柴胡 胡黄连 白薇
清热药ppt课件
10、对心血管作用(如降压、扩冠、抗心律失 常等)
11、对消化系统作用(如抗溃疡、解痉、利胆、 护肝等。)
12、血液系统作用(如降血脂、抗凝、止血 等。)
·
8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学习要求]
1.掌握清热泻火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功 效、应用。
2.掌握石膏、知母、栀子的功效、主要临 床应用的特点。
·
9
一、含义:凡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气分 实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
二、性能特点:
1.性味:多甘,次苦,性寒。
2.归经:多入胃、肺、肝经,次入心、肾经。
3.功效:清热泻火。
4.应用:气分实热证,症见壮热、口渴、汗出、烦 躁、脉洪大。
5.注意事项:使用本类药时,若体虚而有里热证者, 应与补虚药同用,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避免在 清热祛邪的同时更加损伤正气,
·
12
3.煅用收敛生肌:用治疮疡久溃不收口,湿疹, 水火烫伤等。
4.用量用法:煎服,15-60克,打碎先煎。
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用
5.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证忌用。
·
13
2、知 母 《本经》
[来源] 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
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热,甘润滋阴,
治
里 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用治热毒证
热
证 清虚热药—清虚热—用治虚热证
阴虚内热证
温病后期,邪热未尽,夜热早凉
·
4
四、配伍:
1.兼表证者,配解表药。 2.兼积滞便秘者,配泻下药。 3.气血两燔者,清热泻火药与清热凉血药同用。 4.清虚热药,常配清热凉血和清热养阴之品。 5.体虚者,配补虚药。
11、对消化系统作用(如抗溃疡、解痉、利胆、 护肝等。)
12、血液系统作用(如降血脂、抗凝、止血 等。)
·
8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学习要求]
1.掌握清热泻火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功 效、应用。
2.掌握石膏、知母、栀子的功效、主要临 床应用的特点。
·
9
一、含义:凡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气分 实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
二、性能特点:
1.性味:多甘,次苦,性寒。
2.归经:多入胃、肺、肝经,次入心、肾经。
3.功效:清热泻火。
4.应用:气分实热证,症见壮热、口渴、汗出、烦 躁、脉洪大。
5.注意事项:使用本类药时,若体虚而有里热证者, 应与补虚药同用,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避免在 清热祛邪的同时更加损伤正气,
·
12
3.煅用收敛生肌:用治疮疡久溃不收口,湿疹, 水火烫伤等。
4.用量用法:煎服,15-60克,打碎先煎。
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用
5.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证忌用。
·
13
2、知 母 《本经》
[来源] 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
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热,甘润滋阴,
治
里 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用治热毒证
热
证 清虚热药—清虚热—用治虚热证
阴虚内热证
温病后期,邪热未尽,夜热早凉
·
4
四、配伍:
1.兼表证者,配解表药。 2.兼积滞便秘者,配泻下药。 3.气血两燔者,清热泻火药与清热凉血药同用。 4.清虚热药,常配清热凉血和清热养阴之品。 5.体虚者,配补虚药。
清热药PPT课件
总结词:清热解毒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炽盛之证。常 见的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等。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 证,如泄泻、痢疾、黄疸等。这类药 物能够清热燥湿,缓解病情。常见的 清热燥湿药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总结词:清热燥湿药具有清热燥湿的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证。 常见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Part
04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
药效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对发热、炎症 、病毒等的作用机制,揭 示其清热抗炎、抗病毒的 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毒理学研究
评估清热药的毒性作用,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临床应用与效果
感冒发热
分类
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特点,清 热药可以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 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 药等。
清热药的作用机制
清热泻火
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降 低体温,缓解热证的症状 ,如头痛、口干、口苦等 。
凉血解毒
通过凉血解毒的作用,减 轻体内的热毒,缓解热毒 引起的症状,如疮痈肿毒 、丹毒等。
燥湿止痢
通过燥湿止痢的作用,治 疗湿热引起的痢疾、泄泻 等症状。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清热 药在口腔溃疡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口腔溃疡多因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所 致,患者常见口腔疼痛、口干等症状 。清热药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 作用,能有效缓解口腔溃疡引起的疼 痛,促进溃疡愈合。
病例三: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总结词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清热药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 证,如泄泻、痢疾、黄疸等。这类药 物能够清热燥湿,缓解病情。常见的 清热燥湿药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总结词:清热燥湿药具有清热燥湿的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证。 常见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Part
04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
药效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对发热、炎症 、病毒等的作用机制,揭 示其清热抗炎、抗病毒的 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毒理学研究
评估清热药的毒性作用,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临床应用与效果
感冒发热
分类
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特点,清 热药可以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 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 药等。
清热药的作用机制
清热泻火
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降 低体温,缓解热证的症状 ,如头痛、口干、口苦等 。
凉血解毒
通过凉血解毒的作用,减 轻体内的热毒,缓解热毒 引起的症状,如疮痈肿毒 、丹毒等。
燥湿止痢
通过燥湿止痢的作用,治 疗湿热引起的痢疾、泄泻 等症状。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清热 药在口腔溃疡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口腔溃疡多因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所 致,患者常见口腔疼痛、口干等症状 。清热药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 作用,能有效缓解口腔溃疡引起的疼 痛,促进溃疡愈合。
病例三: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总结词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清热药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
第二章 清热药 PPT课件
[性味归经] 苦,寒。 归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
[应用] 1、疮痈肿毒、乳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善治乳痈。 2、乳房胀痛、乳汁不下:
清热,通经下乳,除胀。 配伍穿山甲,王不留行等。
[用法用量] 5 — 15g。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 [要 点] 解毒散结,为治乳痈之要药。
[用法用量] 15—30g。外用适量。 [用法注意] 不宜久煎。 [要 点] 为治肺痈,咳吐脓血之要药。
红藤《本草图经》败酱草《本经》
[来源]
红藤为大血藤科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大 血藤的藤茎,晒干生用。
败酱为败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败 酱、白花败酱的带根全草,阴干, 生用。
红藤饮片
黄花败酱药材
[性味归经]
[来源]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及其多
种同属植物的带根全草。
蒲公英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应用] 1、痈肿疔毒,乳痈内痈:
消乳痈良药。如五味消毒饮。 内痈(肺痈,肠痈) 2、热淋,湿热黄疸、:
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此外,目赤肿痛:能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散结消痈。 善治疔疮。如五味消毒饮。 2、毒蛇咬伤:解蛇毒。 此外,目赤肿痛: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 10 — 15 g。 [要 点] 解毒力强,善治疔疮,解蛇毒。 “专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
野菊花
[来源]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的头状花
序,晒干或烘干用。
野菊花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 归肺、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苦、平、 辛、苦、微寒。
入大肠。 入胃、大肠、肝。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清热药概述PPT课件
丹皮、知母、黄连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形成。
2、对抗透明质酸酶:
(射干)使细菌不易浸入组织。
3、增加肝细胞色素P450功能:苦参
4、保护作用:增强机体对内毒素的解毒能力
伤寒杆菌内毒素→死亡 大肠杆菌内毒素→腹泻
金银花、黄芩、黄连、 穿心莲
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本类药物广泛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各个方面
许多清热药-- 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青黛、山慈菇有抗肿
瘤作用此作用与增强免疫功能有关。
三、解热、镇静作用
1、犀角、石膏、知母、金银花、大青叶等对动物实验性发热模型 均有明显退热作用。 临床观察到:本类药物对发热病人的降温作用,与解表药不同: 解表药通过发汗而解热; 清热药退热多伴有不明显出汗。
2、石膏、知母、栀子、犀角、牛黄 镇静作用, 动物自主活动减少 与中枢抑制药协同
清热燥湿药: 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黄柏; 代表方有:香连丸、栀子柏皮汤。
清热解毒药: 用于治疗各种热毒证; 常用药物:银花、大青叶、 连翘、板兰根; 代 表 方:五味消毒饮。
清虚热药: 虚热,通常指热邪伤阴所致的热证; 常用药物:地骨皮、银柴胡; 代表方: 青蒿鳖甲汤。
清热明目药: 能清肝热、散风热,用于肝热、风热目疾; 常用药:决明子、青葙子、夏枯草、谷精草。 代表方: 清箱汤。
[成分]
含氯原酸、异氯原酸、黄酮类(木樨草素)、忍冬甙等。
[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抗菌范围广
① 抗菌: G+球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G-杆菌:痢疾、大肠、伤寒、副伤寒、绿脓杆菌 此外,结核、霍乱弧菌。
与青霉素合用,能显著增强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与广谱 抗菌素合用也表现为协同作用。
第2章清热药第3节清热解毒药PPT课件
夏季茶饮
药膳--银花绿豆粥【制作方源自】 取金银花20克,绿豆50克,粳米100克。 加水煎取汁,加绿豆、粳米共煮成粥。
清暑热解毒。
金银花与忍冬藤的功效比较
药名
相同
不同
金银花 忍冬藤
清热解毒
偏于解毒,
偏于通经络 ,用于风湿 热痹
连翘
类别 :植物 原植物:木犀科植物连翘。 药材:果实
【处方名】连翘、青翘、老翘、连翘心
【主治】
蒲公英
1.外痈:热毒疮疡痈肿疔毒(五味消毒饮),
内痈:乳痈(配瓜蒌、天花粉),肺痈(配鱼 腥草、
冬瓜仁),肠痈(配大黄、丹皮)。
2.热淋涩痛(配白茅根),
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大黄)。
3、肝火上炎致目赤肿痛(配菊花、夏枯草)。
蒲公英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 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2、现代应用:流感、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扁 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菌痢、慢性肠炎、疮 疖肿毒。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金银花
龚惠芬经验:
小儿纯阳之体,患外感病多,感邪后易热 易火。加膏粱厚味,热从内生,即使感受 寒邪,亦很快热化。龚老抓住致病的“热 毒”之邪,善用寒凉,注重清热解毒。祖 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脾常 不足,若苦寒不慎易导致脾胃虚损。龚老 选用金银花、连翘甘寒之品,不伤阴津, 不亡脾胃。且药理研究其具有广谱抗菌、 抑菌作用,极适用于小儿。且银花、连翘 除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外,还可清解里热
【现代研究】
蒲公英
药理作用:含有丰富维生素、矿物质,具有广谱抗菌(金 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抗胃溃 疡,利胆保肝、利尿、抗肿瘤等。
二清热药
湿热证: 湿热证: 湿温或暑湿,身热不扬,胸闷苔腻; 湿温或暑湿,身热不扬,胸闷苔腻;湿 热泻痢、痔漏肿痛;湿热黄疽、尿赤; 热泻痢、痔漏肿痛;湿热黄疽、尿赤; 湿热带下,热淋涩痛;湿热痹痛; 湿热带下,热淋涩痛;湿热痹痛;湿疹 湿疮等; 湿疮等; 火热证: 火热证: 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心经有热、 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心经有热、 心烦不眠,肝火头痛,阴虚发热等脏腑。 心烦不眠,肝火头痛,阴虚发热等脏腑。
金银花
[入药]花蕾。 入药]花蕾。 处方用名]银花、忍冬花、 [处方用名]银花、忍冬花、银花炭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性味特点] [性味特点] 本品味甘性寒,既能清热,又能解毒, 本品味甘性寒,既能清热,又能解毒, 为治疗热毒疮疡的重要药物,清扬入肺, 为治疗热毒疮疡的重要药物,清扬入肺, 善散肺经风热,为治疗风热表证之佳品, 善散肺经风热,为治疗风热表证之佳品, 炒炭后入血分,用于热毒血痢, 炒炭后入血分,用于热毒血痢,既清解 热毒又可止血。 热毒又可止血。 功效]清热解毒、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功效]: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功效] 应用] [应用]: 热病烦渴; 肺热咳嗽、 1、热病烦渴;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骨蒸潮热; 3、骨蒸潮热; 4、用于阴虚消渴 配伍] [配伍]: 配黄柏, 知母润肺滋阴而降火, 1 、 配黄柏 , 知母润肺滋阴而降火 , 黄柏 泻虚火而滋肾阴, 泻虚火而滋肾阴,相须为用增强滋阴降 火之效,用于阴虚、潮热盗汗等。 火之效,用于阴虚、潮热盗汗等。 配麦门冬, 均泻肺火滋肺阴, 2 、 配麦门冬 , 均泻肺火滋肺阴 , 知母还 麦门冬可养胃阴, 可滋肾阴泻胃火 , 麦门冬可养胃阴 , 合用增强滋阴清热, 合用增强滋阴清热,用于肺热伤阴引起 的干咳少痰或无痰。 的干咳少痰或无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义: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温 热病气分实热以及各种内科杂证脏腑实热的药物 ,称为清热泻火药。
性能特点:性味:苦寒或甘寒。
功效: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邪热 适应证: 1)热病邪入气分证。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 ,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2)脏腑火热证。如肺热咳嗽、胃火牙痛、心火烦 躁、肝火目赤等。
另蕴郁经络、关节,可见关节肿痛 ;蕴郁皮肤, 可见湿疹等。
配伍: 常配健脾益气药;湿浊重者,配伍利湿药
与化湿药;湿热致气机瘀滞配行气药。 使用注意:
苦寒多能伤胃阳、伤阴,故脾胃虚寒、津 液亏损者应慎用。
黄芩
黄连
黄柏
黄芩 黄连 黄柏
共性 性味:苦,寒,趋向沉降。 清热燥湿
湿热证(如湿热泄痢),如葛根黄芩黄连 汤、 白头翁汤。 泻火解毒
清肺胃 (1)肺热喘咳,麻杏石甘汤 (2)胃火牙痛、头痛、消渴,清胃散、玉女煎
煅用收湿敛疮: 治疮疡不敛,或湿疹,水火烫伤等。研末
外用,如九一散、石黄散、牡蛎散。或做剧毒药 的稀释剂。如升药加石膏,调整氧化汞浓度。
【用法用量】: 煎服,15~60g,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
外用宜火煅用, 【使用注意】:
病情→卫(轻)→气(较重)→ 营(重)→血(最重)
卫分证:
发热,微恶风寒,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常伴有头痛,咳嗽,口微渴,无汗或有少许汗,咽 喉肿痛。
气分证:
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红苔黄 燥,脉洪大。热结肠道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 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
营分证:
一、概念
概述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二、病因
里热证:多因病邪内传或脏腑积热所致。证见 身热汗多,渴欲引饮,心烦口苦,小溲短赤刺痛, 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
温热病根据发展过程和病势之深浅分四个阶段 卫、气、营、血: • 卫:是代表人体防御外邪,捍卫肌肤的能力; • 气:是代表维持呼吸循环和脏腑功能; • 营:是代表消化及吸收、代谢功能。 • 血:是代表血液(也包括营养物质)。
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或见神昏谵语, 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若热入心包则见:高 热,神昏谵语,手足厥冷,舌红绛,脉细数。)
血分证:
1.实证:在营分证的基础上,又出现躁扰不安,斑疹 透露,血色鲜红或深红带紫,吐衄,便血,尿血,舌 质深绛,脉细数。亦有前证又兼有全身壮热,口渴引 饮,多汗等气分见证者,为气血两燔。(若肝热动风 则见:发热,心烦,口渴,头痛眩晕,手足抽搐,角 弓反张。舌红绛,脉弦数。)
气分实热证、热毒诸症,如黄连解毒汤
黄芩
苦寒性三者中最小。 清热燥湿:暑温、湿温
不少药物清热功效广泛,分类是相对的
四、性能特点
性:性寒或凉。 味:味多为苦,次为甘(养阴生津),辛 (活血
化瘀)。 归经:(详见分类)。 升降浮沉:多属沉降药性。
五、配伍应用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 有气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 予以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 又有邪热伤阴、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 热之异,则须清热养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配伍:若里热炽盛而正气虚者,可配伍补虚药,
以扶正祛邪。
石膏
石膏
【药性】甘,辛,大寒。双重趋向,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石膏:甘,辛,涩,寒。归肺、胃经
收湿,生肌高热,邪在气分,肌肤大热,与知母相须配伍 使用,如白虎汤; (2)高热发斑(热入血分,气血两燔),玄参、牡丹皮、 栀子,如清瘟败毒饮;暑热初起,热病后期,热伤气津, 如竹叶石膏汤;
虚寒证忌用。
金莲花、大青叶、生石膏、知母、 生地黄、玄参、苦杏仁(炒)。
清热解毒,利咽生津,止咳祛痰。
知母
知母
【药性】苦,甘,寒。趋向沉降。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泄气分实热之力不及石膏, 但质润多液善滋 阴润燥 ⑴ 清肺热、滋肺阴:无论肺热或肺阴虚之燥 咳,均常应用。如二母散、二冬二母汤。 ⑵清胃热,滋胃阴。可治津伤口渴的胃热证 (胃火、阴虚),消渴证。 如玉女煎、玉液汤。 ⑶泻相火。用治肾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如知 柏地黄丸。 另可治疗肠燥便秘。 使用注意:虚寒证忌用;脾虚便溏者应忌用。
夏枯草
决明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定义:凡具有清除湿热作用,用于治疗湿热证 的药物,称清热燥湿药。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上、中、下、三焦 功用:
1.均能清热燥湿:用治湿热证。 2.多兼清热泻火解毒:用治热毒证。
湿热为病,多见发热、苔黄腻等症状,但 由于湿热侵袭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如:
蕴结上焦:身热不扬,胸膈痞闷; 蕴结中焦:可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泄泻、痔瘘; 结肝胆:可见胁肋胀痛、黄疸、口苦或耳痛流脓; 湿热下注:淋证、带下、阴痒;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 解表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六、使用注意
1、因证选药
2、证候禁忌
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 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 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清热药禁用于阴盛 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3、中病即止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寒水石
清热泻火
芦 根
天花粉
淡竹叶
栀子
【药性】苦,寒。趋向沉降。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泻火除烦:长于清心除烦(可以用于清气分 热,苦寒味无甘味,在气分热症时只有高热口渴 时候 往往不用;心火盛,心烦不安可用)通泻 三焦热症尤其擅长清心。 2、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利湿热(湿热黄疸 ,湿热淋症)。 3、焦栀子:凉血止血。
2.虚证:低热不退,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五心烦热 ,口咽干燥,神倦耳聋,舌红少苔,脉细数。
◇温病辩证:气分、营分、血分实热证 ◇八纲辩证:实热证、虚热证 ◇病性辩证:火热证、湿热证、热毒证 ◇脏腑辩证:各脏腑热证
清泄里热—里热症
三、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药—用治气分实热温热证 清热燥湿药—用治湿热证及火毒证 清热解毒药—用治热毒证 清热凉血药—用治营、血分实热证 清 虚 热药—用治虚热证
性能特点:性味:苦寒或甘寒。
功效: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邪热 适应证: 1)热病邪入气分证。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 ,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2)脏腑火热证。如肺热咳嗽、胃火牙痛、心火烦 躁、肝火目赤等。
另蕴郁经络、关节,可见关节肿痛 ;蕴郁皮肤, 可见湿疹等。
配伍: 常配健脾益气药;湿浊重者,配伍利湿药
与化湿药;湿热致气机瘀滞配行气药。 使用注意:
苦寒多能伤胃阳、伤阴,故脾胃虚寒、津 液亏损者应慎用。
黄芩
黄连
黄柏
黄芩 黄连 黄柏
共性 性味:苦,寒,趋向沉降。 清热燥湿
湿热证(如湿热泄痢),如葛根黄芩黄连 汤、 白头翁汤。 泻火解毒
清肺胃 (1)肺热喘咳,麻杏石甘汤 (2)胃火牙痛、头痛、消渴,清胃散、玉女煎
煅用收湿敛疮: 治疮疡不敛,或湿疹,水火烫伤等。研末
外用,如九一散、石黄散、牡蛎散。或做剧毒药 的稀释剂。如升药加石膏,调整氧化汞浓度。
【用法用量】: 煎服,15~60g,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
外用宜火煅用, 【使用注意】:
病情→卫(轻)→气(较重)→ 营(重)→血(最重)
卫分证:
发热,微恶风寒,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常伴有头痛,咳嗽,口微渴,无汗或有少许汗,咽 喉肿痛。
气分证:
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红苔黄 燥,脉洪大。热结肠道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 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
营分证:
一、概念
概述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二、病因
里热证:多因病邪内传或脏腑积热所致。证见 身热汗多,渴欲引饮,心烦口苦,小溲短赤刺痛, 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
温热病根据发展过程和病势之深浅分四个阶段 卫、气、营、血: • 卫:是代表人体防御外邪,捍卫肌肤的能力; • 气:是代表维持呼吸循环和脏腑功能; • 营:是代表消化及吸收、代谢功能。 • 血:是代表血液(也包括营养物质)。
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或见神昏谵语, 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若热入心包则见:高 热,神昏谵语,手足厥冷,舌红绛,脉细数。)
血分证:
1.实证:在营分证的基础上,又出现躁扰不安,斑疹 透露,血色鲜红或深红带紫,吐衄,便血,尿血,舌 质深绛,脉细数。亦有前证又兼有全身壮热,口渴引 饮,多汗等气分见证者,为气血两燔。(若肝热动风 则见:发热,心烦,口渴,头痛眩晕,手足抽搐,角 弓反张。舌红绛,脉弦数。)
气分实热证、热毒诸症,如黄连解毒汤
黄芩
苦寒性三者中最小。 清热燥湿:暑温、湿温
不少药物清热功效广泛,分类是相对的
四、性能特点
性:性寒或凉。 味:味多为苦,次为甘(养阴生津),辛 (活血
化瘀)。 归经:(详见分类)。 升降浮沉:多属沉降药性。
五、配伍应用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 有气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 予以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 又有邪热伤阴、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 热之异,则须清热养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配伍:若里热炽盛而正气虚者,可配伍补虚药,
以扶正祛邪。
石膏
石膏
【药性】甘,辛,大寒。双重趋向,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石膏:甘,辛,涩,寒。归肺、胃经
收湿,生肌高热,邪在气分,肌肤大热,与知母相须配伍 使用,如白虎汤; (2)高热发斑(热入血分,气血两燔),玄参、牡丹皮、 栀子,如清瘟败毒饮;暑热初起,热病后期,热伤气津, 如竹叶石膏汤;
虚寒证忌用。
金莲花、大青叶、生石膏、知母、 生地黄、玄参、苦杏仁(炒)。
清热解毒,利咽生津,止咳祛痰。
知母
知母
【药性】苦,甘,寒。趋向沉降。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泄气分实热之力不及石膏, 但质润多液善滋 阴润燥 ⑴ 清肺热、滋肺阴:无论肺热或肺阴虚之燥 咳,均常应用。如二母散、二冬二母汤。 ⑵清胃热,滋胃阴。可治津伤口渴的胃热证 (胃火、阴虚),消渴证。 如玉女煎、玉液汤。 ⑶泻相火。用治肾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如知 柏地黄丸。 另可治疗肠燥便秘。 使用注意:虚寒证忌用;脾虚便溏者应忌用。
夏枯草
决明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定义:凡具有清除湿热作用,用于治疗湿热证 的药物,称清热燥湿药。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上、中、下、三焦 功用:
1.均能清热燥湿:用治湿热证。 2.多兼清热泻火解毒:用治热毒证。
湿热为病,多见发热、苔黄腻等症状,但 由于湿热侵袭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如:
蕴结上焦:身热不扬,胸膈痞闷; 蕴结中焦:可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泄泻、痔瘘; 结肝胆:可见胁肋胀痛、黄疸、口苦或耳痛流脓; 湿热下注:淋证、带下、阴痒;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 解表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六、使用注意
1、因证选药
2、证候禁忌
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 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 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清热药禁用于阴盛 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3、中病即止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寒水石
清热泻火
芦 根
天花粉
淡竹叶
栀子
【药性】苦,寒。趋向沉降。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泻火除烦:长于清心除烦(可以用于清气分 热,苦寒味无甘味,在气分热症时只有高热口渴 时候 往往不用;心火盛,心烦不安可用)通泻 三焦热症尤其擅长清心。 2、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利湿热(湿热黄疸 ,湿热淋症)。 3、焦栀子:凉血止血。
2.虚证:低热不退,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五心烦热 ,口咽干燥,神倦耳聋,舌红少苔,脉细数。
◇温病辩证:气分、营分、血分实热证 ◇八纲辩证:实热证、虚热证 ◇病性辩证:火热证、湿热证、热毒证 ◇脏腑辩证:各脏腑热证
清泄里热—里热症
三、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药—用治气分实热温热证 清热燥湿药—用治湿热证及火毒证 清热解毒药—用治热毒证 清热凉血药—用治营、血分实热证 清 虚 热药—用治虚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