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中的三音复合词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虚词归纳

荆轲刺秦王虚词归纳

荆轲刺秦王虚词归纳荆轲刺秦王一·其1.尽收其地(代词,“它的”指秦王的)2.臣左手把其袖(代词,“他的”指秦王的)3.而右手揕其胸(代词,“他的”指秦王的)4.其人居远未来(远指代词,“那个”)5.疑其有改悔(代词,“他”指荆轲)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远指代词,“那”)7.操其室(代词,“它的”指剑的)8.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代词,“他的”指夏无且的)9.断其左股(代词,“他的”指荆轲的)10.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代词,“他的”指荆轲的)11.尽失其度(代词,“他们的”指秦国的大臣们)二·之1.函封之(代词,“它”指樊於期的头)2.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结构助词,“的”)3.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结构助词,“的”)4.取之百金(代词,“它”指匕首)5.使工以药淬之(代词,“它”指匕首)6.顷之未发(音节助词,不译)7.臣愿得谒之(代词,“他”指樊於期)8.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它”指樊於期的头)9.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结构助词,“的”)10.丹不忍以己之私(结构助词,“的”)11.而伤长者之意(结构助词,“的”)12.愿足下更虑之(代词,“它”,指这件事)13.秦之遇将军(结构助词,“的”)14.今闻购将军之首(结构助词,“的”)15.可以解燕国之患(结构助词,“的”)16.而报将军之仇者(结构助词,“的”)17.为之奈何(代词,“它”,指这件事)18.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结构助词,“的”)19.然则将军之仇报(结构助词,“的”)2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结构助词,“的”)19.然则将军之仇报(结构助词,“的”)2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结构助词,“的”)21.太子闻之(代词,“它”,指这件事)2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结构助词,“的”)23.太子迟之(代词,“他”指荆轲)24.乃复请之曰(代词,“他”指荆轲)25.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结构助词,“的”)26.皆白衣冠以送之(代词,“他”指荆轲)27.为变徵之声(结构助词,“的”)28.持千金之资币物(结构助词,“的”)2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结构助词,“的”)30.比诸侯之列(近指代词,“这样”)31.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结构助词,“的”)32.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结构助词,“的”)33.唯大王命之(代词,“他们”指荆轲和秦武阳)34.秦王闻之(代词,“它”,指这件事)35.群臣怪之(代词,“它”,指这件事)36.北蛮夷之鄙人(结构助词,“的”)37.愿大王少假借之(代词,“他”,指秦武阳)38.轲既取图奉之(代词,“他”指秦王)39.因左手把秦王之袖(结构助词,“的”)40.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代词,“它”,指秦王的胸口)41.而乃以手共搏之(代词,“他”指荆轲)42.乃欲以生劫之(代词,“他”指秦王)三·乃1.乃请荆卿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副词,表程度,“才”)3.乃遂私见樊於期(副词,表承接,“于是”“就”)4.樊於期乃前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5.乃今得闻教(副词,表转折,“却”“竟然”)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副词,表承接,“于是”“就”)7.乃为装遣荆轲(副词,表承接,“于是”“就”)8.乃令秦武阳为副(副词,表承接,“于是”“就”)9.乃复请之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0.乃朝服(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1.而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12.左右乃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3.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4.乃欲以生劫之(实词,判断动词,“是”)四·则1.则虽欲长侍足下(连词,表承接,“那么”)2.则秦未可亲也(连词,表承接,“那么”)3.然则将军之仇报(连词,表承接,“那么”)五·与1.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介词,“和”“同”“跟”)2.人不敢与忤视(介词,“和”“同”“跟”)3.欲与俱(介词,“和”“同”“跟”)4.待吾客与俱(介词,“和”“同”“跟”)六·以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连词,表目的,“来”)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表原因,“因为”)3.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表原因,“因为”)4.可以解燕国之患(介词,表工具方法,“凭借”)5.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用来”)6.使工以药淬之(介词,表工具方法,“用”)7.以试人(连词,表目的,“用来”)8.日以尽矣(通假字,通“已”,已经)9.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10.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目的,“来”)11.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12.使使以闻大王(连词,表目的,“来”)13.以次进(介词,“按照”)14.以故荆轲逐秦王(“已故”,所以,引出结果)1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连词,表目的,“用来”)16.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1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18.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目的,“来”)19.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不译”)20.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21.乃欲以生劫之(介词,表时间,“在”)2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七·而1.今行而无信(连词,表转折,“却”)2.而伤长者之意(连词,表转折,“却”)3.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递进,“并且”)4.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连词,表承接,不译)5.而右手揕其胸(连词,表承接,不译)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连词,表并列,不译)7.伏尸而哭(连词,表并列,不译)8.而为留待(连词,表承接,“就”)9.今日往而不反者(连词,表转折,“却”)10.荆轲和而歌(连词,表修饰,“不译”)11.又前而为歌曰(连词,表承接,不译)1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连词,表承接,不译)13.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连词,表承接,不译)14.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连词,表并列,不译)15.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承接,不译)16.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连词,表并列,不译)17.自引而起(连词,表修饰,“不译”)18.秦王还柱而走(连词,表修饰,“不译”)19.而秦法(连词,表转折,“但是”)20.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连词,表转折,“但是”)21.而乃以手共搏之(连词,表承接,“就”)22.倚柱而笑(连词,表并列,不译)2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连词,表修饰,“不译”)八·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实词,表被动)2.为之奈何(介词,表对象,“对于”)3.乃为装遣荆轲(实词,“为装”,动词,“制成包装”)4.乃令秦武阳为副(实词,动词,“作为”)5.而为留待(介词,表目的,“为了”)6.为变徵之声(实词,动词,“发出”)7.复为慷慨羽声(实词,动词,“变成了”)8.又前而为歌曰(实词,动词,“唱”)9.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表对象,“替”)10.愿举国为内臣(实词,动词,“成为”)11.前为谢曰(实词,动词,“表达”)九·者1.而报将军之仇者(判断句式,不译)2.人无不立死者(代词,指人,“……的人”)3.今日往而不反者(代词,指人,“……的人”)4.仆所以留者(助词,在动词之后,引出原因)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代词,指人,“……的人”)6.见燕使者咸阳宫(代词,指人,“……的人”)7.群臣侍殿上者(代词,指人,“……的人”)8.而伤长者之意(代词,指人,“……的人”)9.事所以不成者(助词,在动词之后,引出原因)十·也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助词,表判断,“是”)2.则秦未可亲也(助词,表陈述,不译)3.竖子也(助词,表判断,“是”)4.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助词,表判断,“是”)十一·何1.将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2.何如(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3.为之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4.无可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十二·于1.常痛于骨髓(介词,“在”)2.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复音虚词,“于是”,在这)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复音虚词,“于是”,在这)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对”)5.燕王拜送于庭(介词,“在”)6.使毕使于前(介词,“在”)十三·所1.顾计不知所出耳(所字结构)2.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所字结构)4.卒惶急不知所为(所字结构)5.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6.荆轲有所待(所字结构)十四·乎1.将军岂有意乎(语气助词,表疑问,“吗”)十五·因1.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连词,表承接,“于是”)。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

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被八创:被,同“披”,遭受。

二、实词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

函封之:函,用匣子。

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名词活用作动词:樊於期乃前曰:前,走上前。

2、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见,禀告。

3、意动用法:太子迟之:迟,以……为迟,认为……晚。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认为……奇怪。

二、古今异义: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可以;以,用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露一只臂膀。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变式句(倒装句):(1)状语后置常痛于骨髓燕王拜送于庭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取之取之(以)百金(2)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五、成语: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西汉刘向编订。

2、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兼并六国的野心日益明显。

燕国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的进攻,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二、字音字形1、字音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2、字形谒(yè)濡(rú)慑(shè)瞋(chēn)箕踞(jī jù)三、重点实词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谒:拜会,前往2、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亲:亲近,接近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深:刻毒6、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7、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8、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9、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举:全13、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4、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兵:兵器15、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16、箕踞以骂曰箕踞:像簸箕一样张开两腿坐在地上,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17、乃欲以生劫之劫:威逼,胁迫四、重点虚词1、而(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并列(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连词,表因果(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连词,表转折(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连词,表承接2、以(1)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2)以次进介词,按照(3)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4)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3、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他(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於期的首级(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5)顷之未发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五、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5、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六、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今义:故意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6、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七、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为谢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5、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6、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7、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以……为迟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八、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见燕使者(于)咸阳宫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九、重点句子翻译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长歌当哭()菲薄()踌躇()喋血()创伤()攒射()惩创()绯红()租赁()叱咤风云()莅临()牛腩()一帖药()上蹿下跳()抛头露面()殒身不恤()()二、下列词语中的字形是否有误,如果有误请改正明辩是非()揣摩()销行寥落()桀骜不训()做揖()胆战心惊()叱骂()显宦()机缘()震古烁今()屏弃()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揕()切齿拊心()以药淬之()濡缕()瞋目()厚遗()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秦之遇将军()顾计不知所出也()秦王必喜而善见臣()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顾笑武阳()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秦王惊,自引而起()拔剑,剑长,操其室()卒起不意()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三、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乃令秦武阳为副()乃为装遣荆轲()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为变徵之声()奈何:无可奈何()樊於其乃前曰,为之奈何?()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将奈何?()者:人无不立死者()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以:以次进()侍医以其所奉药囊()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今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今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今樊於其偏袒扼腕而进古今五、翻译下列句子、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6、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7、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一、实词1、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请3、诚能得樊将军首诚:的确,确实4、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5、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6、而右手揕其胸揕:刺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见+动词,表被动8、人不敢与忤视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请:敬辞,请允许我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打开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15、轲自知事不就就:成功16、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二、虚词1、乃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乃:连词,于是,就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连词,才③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乃:连词,于是,就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乃:连词,于是,就⑤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副词,竟然2、之①丹不忍以己之私之:助词,的②愿足下更虑之之:代词,代这个主意③乃欲以生劫之之:代词,代秦王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之:助词,的3、而①今行而无信而:表转折关系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而:表修饰关系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而:表并列关系④又前而为歌曰而:表承接关系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而:表承接关系⑥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而:表并列关系⑦秦王惊,自引而起而:表修饰关系4、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连词,因为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连词,用来③皆白衣冠以送之以:连词,来④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介词,用⑤箕踞以骂曰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⑥使工以药淬之以:介词,用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认为……慢4、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5、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6、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7、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8、群臣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9、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四、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害怕4、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绕5、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五、古今异义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某一方4、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5、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六、特殊句式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3、使毕使于前介宾后置句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宾后置句5、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荆轲刺秦王的实词与虚词的部分

荆轲刺秦王的实词与虚词的部分

【就】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荆轲刺秦王》 2、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荆轲刺秦王》
虚词: 【岂】
1、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荆轲刺秦王》 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荆轲刺秦王》 3、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荆轲刺秦王》
5、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屈原列传》
【遗】 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动词,赠送)──《荆轲刺秦王》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放弃,动词)──《师说》 3、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石钟山记》 4、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送给)──《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 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荆轲刺秦王》 2、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信托之人) 7、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琵琶行》 8、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曹刿论战》 1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屈原列传》
【遇】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动词,对待)──《荆轲刺秦王》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动词,相遇,相会)──《廉颇蔺相如列传》 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动词,遇到)──《论语》 4、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词,机遇) 5、不如因善遇之(对待,)──《鸿门宴》
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 3、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4、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深】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秦王》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游褒禅山记》 3、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4、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赠汪伦》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有哪些?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荆轲刺秦王,下面小编为你准备了“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内容,仅供参考,祝大家在本站阅读愉快!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

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被八创:被,同“披”,遭受。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

 函封之:函,用匣子。

 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名词活用作动词:
 樊于期乃前曰:前,走上前。

 2、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见,禀告。

 3、意动用法:。

《荆轲刺秦王》中“愿足下更虑之”之“更”音义辨正

《荆轲刺秦王》中“愿足下更虑之”之“更”音义辨正

《荆轲刺秦王》中“愿足下更虑之”之“更”音义辨正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以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

“愿足下更虑之”这一句出现在第十三屏的对白中,具体内
容为:
荆轲:臣有一言,愿足下更虑之。

秦王:快言!何事?
荆轲:太子虽非尧舜,而天子之子也,足下柰何为他人言夺之之事?臣所以未敢直言者,畏终不敢言也。

夫尧舜者,不过天下君临百余年耳,其为治天下之道岂过也?而劳心
苦思百年之久,终不得其解耳!今臣虽未解,而以天下之事而论,莫如尽天下臣民之智而
为之计也!
秦王:善人!虽非尧舜,而其爱太子如尧舜之矣!足下快言,吾必从之。

—《荆轲刺
秦王·第十三屏》
在这段对话中,荆轲以太子的地位为出发点,劝谏秦王不要听信他人对夺位之事的谗言,同时提出了一种解决天下问题的思路。

其中的“更”字有三种可能的音义:
1. 读音为gèng,表示“再三”的意思。

“再更虑之”,即荆轲希望秦王能再三思考
这个问题,不要轻易听信他人的谗言。

3. 读音为géng,表示“更加,更为”的意思。

“更加关注,更为关切”,即荆轲呼
吁秦王更加关注太子的处境,更为关切他的未来。

根据上述情况,对于“愿足下更虑之”中的“更”字的音义辨正可以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从荆轲的言辞和态度可以看出,他是希望秦王能够再次、再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不
要因为听信他人的话而轻易剥夺太子的地位。

可以判断“更”字的读音应为gèng,表示“再三”的意思。

《荆轲刺秦王》中的三音复合词

《荆轲刺秦王》中的三音复合词

《荆轲刺秦王》中的三音复合词作者:胡晓英来源:《课外语文·下》2018年第03期【摘要】文言文中,有一种语言现象叫双音节复合词,包括偏义复合词和同义复合词,比如《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家有亲父兄”当中的“公姥”“父兄”偏指其中的“姥(婆婆)”和“兄(兄长)”,“逼迫有阿母”“蹑履相逢迎”当中的“逼迫”“逢迎”,“逼”与“迫”意义相同或相近,“逢”与“迎”意义相同或相近,前者“公姥”“父兄”就叫偏义复合词,后者“逼迫”“逢迎”就叫同义复合词。

但在《荆轲刺秦王》中,却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三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节词放在一起使用,不仅有意义上的强调作用,而且在艺术表达上也有其特殊的作用,我且把它叫做“三音复合词”吧。

【关键词】荆轲刺秦王;三音复合词;资币物;给贡职;卒惶急【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汉语则以单音词为主。

但通常,古汉语中也会使用一些双音复合词,像已固定化了的专有名词(如天下、陛下、足下、方寸等)、联绵词(如须臾、逍遥、披靡、踌躇等)、偏义复合词(如园圃、消息、得失等)、对注式复合词(如旌旗、君王、家室、婚姻等),对注式复合词有时也叫同义复合词。

其中偏义复合词的两个词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表义的只有其中一个,另一个仅起陪衬作用。

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其中“园”为种树的地方,“圃”为种菜的地方,很显然“园圃”一词只有“园”的意思。

而对注式复合词的两个词,在意义上则是相同(相近)的,它们互相修饰和限定意义,起着相互注释、相互限制的作用。

如“太子丹恐惧”(《荆轲刺秦王》),“恐”和“惧”都有惊恐、害怕之意,它们合而为一,互相注释、互相限制。

但不论上述哪一种复合词,几乎都是双音复合词,而《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却偏偏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复合词——三音复合词,这是一种罕见的复合词,它们在整篇文章中显得鹤立鸡群,有异军突起之功效,表达上远非双音复合词所能及。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

(使工以药淬之 使毕使于前)
使:
①让
(使使以闻大王) ②命令,派遣
(使使以闻大王 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使者 (使毕使于前) ④使命
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①只是,不过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②回头看
陈:
(恐惧不敢自陈) ①陈述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②通“阵”、列阵
提: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函封之
前为谢曰
樊於期乃前曰
其人居远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 群臣怪之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向上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兵:
①(进兵北略地 秦兵旦暮渡易水 不敢兴兵
以拒大王)
军队
②(不及召下兵) 士兵 ③(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 兵器、武器
13、【穷】 古义:穷尽;如:图穷而匕首见 今义:缺少钱财 14、【假借】 古义:宽容,原谅;如: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15、【走】 古义:跑;秦王;如:还柱而走 今义:行走)
17、【提】 古义:投击,如: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今义:垂手拿着 18、【郎中】 古义:宫廷的侍卫;如:诸郎中执兵。 今义:称中医医生 19、【股】 古义:大腿;如:断其左股。今义:量词。 20、【左右】 古义:身边侍臣;左右既前 今义:方位名词
我每次想起,常常痛入骨髓,只是想 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重点:顾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 衣冠以送之。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 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 重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 置、白衣冠

荆轲刺秦王重点文言字词

荆轲刺秦王重点文言字词

(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快乐)——《荆轲刺秦王》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荆轲刺秦王》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荆轲刺秦王》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荆轲刺秦王》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荆轲刺秦王》6.卒起不意(“卒”通“猝”,忽然,匆促)——《荆轲刺秦王》7.请辞决矣(“决”通“诀”,辞别)——《荆轲刺秦王》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荆轲刺秦王》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荆轲刺秦王》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略微)——《荆轲刺秦王》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现)——《荆轲刺秦王》(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荆轲刺秦王》2.樊将军仰天叹气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荆轲刺秦王》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物;今义:钱币)——《荆轲刺秦王》4.樊将军以贫寒来归丹(贫寒:古义:穷途末路,堕入窘境;今义:贫困,生活贫困,经济困难)——《荆轲刺秦王》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辈之意(长辈:古义:道德崇高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荆轲刺秦王》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置)——《荆轲刺秦王》7.今有一言,能够解燕国之患(能够:古义:能够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允许)——《荆轲刺秦王》8.将军岂存心乎(存心:古义:赞同,愿意;今义:成心)——《荆轲刺秦王》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包庇两方中的一方)——《荆轲刺秦王》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荆轲刺秦王》11.终已不管(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料,不考虑,不管及)——《荆轲刺秦王》12.北夷狄之鄙人(鄙人:古义:粗俗的人;今义:鄙俗的人)——《荆轲刺秦王》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乏钱财)——《荆轲刺秦王》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谅解;今义:不是自己的,偷他人的,如:假借名义)——《荆轲刺秦王》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荆轲刺秦王》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扔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荆轲刺秦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荆轲刺秦王》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的实词、虚词

《荆轲刺秦王》的实词、虚词

兵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秦王》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秦王》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荆轲刺秦王》④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⑤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扬州慢》穷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秦王》陈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荆轲刺秦王》②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荆轲刺秦王》私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荆轲刺秦王》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荆轲刺秦王》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秦王》②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秦王》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④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⑤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

赤壁怀古》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振①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荆轲刺秦王》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过秦论》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④迁我如振落叶(动词,振动)⑤振奋作声(动词,振作)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秦论》奉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荆轲刺秦王》②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秦王》顾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秦王》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荆轲刺秦王》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④顾恋慈母(动词,思念)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亲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荆轲刺秦王》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④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深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秦王》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游褒禅山记》③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④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

荆轲刺秦王 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 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复习清单一、正字音王翦()谒()之督亢()樊()於()期戮()没骨髓()揕()其胸偏袒()拊()心淬()之濡()缕忤()视匕()首变徵()瞋()目目眩()震慑()卒()起不意提()轲被八创()箕()踞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日已尽矣3、今日往而不反者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亲王还柱而走6、卒起不意三、一词多义1、发顷之未发,太子迟之()柯既取图奉之,发图()东窗事发(暴露)2、兵不得持尺兵()不及召下兵()3、顾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顾计不知所出耳()4、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亲王还柱而走()5、之使工以药淬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秦之遇将军()四、古今异义1、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义:今义: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今义: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今义:4、樊将军仰天太细流涕曰涕古义:今义:5、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今义: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今义:7、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今义:8、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今义:9、其人居远未来未来古义:今义:10、持千斤之资币物币古义:今义:11、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今义:12、亲王还柱而走走古义:今义:13、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今义:14、侍医夏无且以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今义:15、左右乃曰左右古义:今义:五、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3、函封之函:4、樊於期乃前曰前:5、其人居远未来远:6、太子迟之迟:7、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8、发尽上指冠上:9、使使以闻大王闻:10、前为谢曰前:11、群臣怪之怪:12、箕踞以骂曰箕:六、特殊句式1、秦王购之金千斤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5、荆轲有所待,欲与俱6、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8、见燕使者咸阳宫9、使毕使于前10、群臣待殿上者七、中心意旨。

《荆轲刺秦王》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荆轲刺秦王》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荆轲刺秦王》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荆轲刺秦王》备课资料读准字音: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荆轲刺秦王》的实虚词用法归纳实词:【兵】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秦王》2、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秦王》3、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荆轲刺秦王》4、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5、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扬州慢》【穷】1、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秦王》【陈】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荆轲刺秦王》2、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荆轲刺秦王》【私】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荆轲刺秦王》2、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荆轲刺秦王》【还】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秦王》2、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秦王》3、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4、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5、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

赤壁怀古》6、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振】1、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荆轲刺秦王》2、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过秦论》3、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4、迁我如振振落叶(动词,振动)5、振奋作声(动词,振作)6、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秦论》【奉】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荆轲刺秦王》2、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秦王》【顾】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秦王》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荆轲刺秦王》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4、顾恋慈母(动词,思念)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亲】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荆轲刺秦王》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3、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4、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深】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秦王》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游褒禅山记》3、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4、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 一种 罕 见 的复 合词 ,它们在 整 篇文 章 中显得 鹤 立鸡 群 ,有 异军 突 接 的紧张氛 围。
起 之 功效 ,表 达上 远非 双音 复合 词所 能及 。
综 上分 析 ,这些 复合词 ,从 形 式上 看不 是一般 的由两个 单 音词
荆轲到达秦 国,以厚礼笼络秦王宠 臣蒙嘉时 ,文 中就这样 写 构 成 ,而是 由三个 单音 词构 成 ,所 以为 三音 复 合词 ;从 词性 上看 ,
为 资金 、钱 币 , “币 ”为 作 为礼 品 的丝织 品 (包 括玉 、帛 、圭 、璧 惶 急 );从 意 义上 看 ,三个 字 的意 义相 同或相 近 ,是 同义 (近 义 )
等 ), “物 ”为物 品 ,东 西 。这些 都是 可 以送 人 的礼 品礼 物 ,三 字 复 合词 ;从 复 合后 的作 用看 ,既有 意义 上 的相互 限制和 注释 ,又有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 汉语 以双 音词 为 主 ,古 汉语 则 以单音 词 为主 。但通 常 ,古 意,且都为动词或动词行为相应的名词。它们构成一个三音复合词 ,
汉语 中也会使用一些双音复合词 ,像已固定化了的专有名词 (如天 不 仅在 意义 上相互 注 释 ,相互 限制 ,而且表 达 出奉献 之全 面 、广泛 、
2018年第 9期
Study On Chinese
课 夕}语 文
荆轲刺秦王 中的 三音复合词
胡 晓英
(甘 肃省 兰 州市榆 中县 恩玲 中学 ,甘 肃 兰 州 730100)
【摘要 】文言文中,有一种语言现象叫双音节复合词,包括偏义复合词和同义复合词,比如《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家有亲父兄”
道 : “既 至秦 ,持 千 金 之 资 币物 ,厚 遗 (weI)秦 王 宠 臣 中庶 子 蒙 构 成 复 合 词 的三 个 单 音词 都 是 同一 词 性 的 词 ,或 皆为 名 词 (资 币
嘉 … …”课本 中将 “资 币物 ”解 释为 “礼物 ”。如果 分开 解 释 , “资 ” 物 ),或 皆为动 词或 动词 相对应 名 词 (给贡 职 ),或 皆为形 容词 (卒
当中的 “公姥 ” “父兄 ”偏指 其 中的 “姥 (婆婆 )”和 “兄 (兄 长 )” , “逼 迫有 阿母 ” “蹑 履相 逢 迎” 当 中的 “逼 迫” “逢迎 ” 。 “逼 ”
与 “迫” 意 义相 同或相 近 , “逢 ” 与 “迎” 意 义相 同或相 近 ,前 者 “公 姥 ” “父兄 ”就 叫偏 义复 合词 ,后 者 “逼迫 ” “逢迎 ”就 叫 同义复
合词 。但 在 《荆轲 刺秦 王 》 中,却有 一 种特 殊的语 言现 象 ,即三 个意 义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或相 近 的单音 节词 放在 一起 使 用 ,不仅有 意 义上 的强调 作 用 ,
而且 在 艺术表 达上 也有 其特 殊 的作 用 ,我且把 它 叫做 “三音 复合 词 ”吧 。
【关键词 】荆轲刺秦王;三音复合词;资 币物;给贡职;卒惶急
很 显 然 “园 圃”一 词 只有 “园 ”的 意思 。而对 注式 复合词 的两个 词 , 王及 群 臣侍卫 的仓猝 惊 惶之 态 。将 三字分 开 解释 ,其 “卒 ” (cn)
在意 义 上则 是相 同 (相 近 )的 ,它们 互 相修饰 和 限定 意 义 ,起着 相 通 “猝 ” ,为仓猝 ,突然 之 意 , “惶 ” 为惶 张 、惊 惶 之意 , “急 ”
互 注 释 、相 互 限制 的作 用 。如 “太 子丹恐 惧 ” (《荆 轲刺 秦王 》 ), 为急 恐 、紧 张 、紧迫 之意 ,三 者都 有仓 猝惶 张 的意 思 ,且 皆为 形容
“恐 ” 和 “惧 ” 都有 惊恐 、害怕 之意 ,它们合 而 为一 ,互相 注释 、 词 。将 三 者构 成一 个 三音 复合 词 ,更形 象 、更 生动 、更 传神 地 写尽
另一 个仅 起 陪衬作 用 。如 “今 有一 人 ,人人 园 圃 ,窃其桃 李 。”(《墨 君臣侍卫 “卒惶急无以击柯”,秦王又急又怕而 “还柱走 ,卒惶急
子 ·非攻上 》),其中 “园”为种树的地方 , “圃”为种菜的地方 , 不知 所 为” ,文 中在 此接 连用 两个 三 音复 合词 “卒 惶 急” ,来 写秦
互 相 限制 。
了戒 备森 严 的秦众 臣和威 严凛 凛 的秦 王 ,面对 一人 一 匕首 的荆 轲 的
但不 论 上述 哪一 种复 合词 ,几乎都 是双 音 复合词 ,而 《荆轲 刺 英 勇 无畏 和顽 强 战斗 而显 得仓 猝惊 惶 又无措 的狼狈 丑态 ,一 方 面反
秦 王 》一 文 中却 偏偏 出 现 了一种 独特 的 复合 词— —三 音 复合 词 ,这 衬 出荆 轲 的勇 往 直前 和英 雄气 概 ,一方 面也渲 染 了 当时那种 短 兵相
君王 、家室 、婚 姻等 ),对 注式 复合 词 有 时也 叫 同义 复 合词 。其 中 强之 心 ,又麻 痹 了秦王 ,不 至 于让其 生疑 。
偏义 复 合词 的两 个词 意义 相 同(相近 )或 相反 ,表义 的 只有其 中一 个 ,
在 秦廷 行刺 的场 面描 写 中 ,面对荆 轲一 人一 匕首逐杀 秦王 ,秦
都 有 “礼 物 ”之 意 ,且 都 为名 词 ,所 以文 中把 三 者合 而 为一 ,相 互 意 义上 的相 互 补充 和 丰富 ;同时在 表达 上 又增 强和 丰 富了文 章 的表
注 释 ,相互 限制 。但联 系其 前 后文 “千金 ”和 “厚 ”看 ,三字 不仅 达 效果 。
下、陛下、足下、方寸等 )、联绵词 (如须臾、逍遥 、披靡 、踌躇等 )、 丰 富 ,不 仅 仅是 交 纳赋税 ,还有奉 献 贡 品等 ,在各 个方 面都 充 分地
偏义 复 合词 (如 园圃 、消息 、得 失 等 )、对 注式 复合 词 (如 旌旗 、 表 明燕 国对 秦 国的 忠诚 不二 ,这 样 既满 足 了秦 王 欲为 人君 的贪 婪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