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新安吏》全诗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的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
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的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新安吏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诗 歌 赏 析
—— —— —— —— 《 新 安 吏 》
杜甫(712~770),字子美,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 (712 主义诗人,被后人誉称为“诗圣” 主义诗人,被后人誉称为“诗圣”。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 755 王朝从此走向衰落。759年唐军郭子仪 王朝从此走向衰落。759年唐军郭子仪 等九个节度使在邺城大败, 等九个节度使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 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 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 补充兵源。 以补充兵源。诗人杜甫被迫调职离开 洛阳,经新安、石壕、 洛阳,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 华州,一路上看到的尽是妻离子散 妻离子散、 华州,一路上看到的尽是妻离子散、 的悲剧, 离家别土的悲剧 著名的“ 离家别土的悲剧,著名的“三 ”“三别 三别” 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 的。
•
• • • • • • • • • • • • •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旅客问新安吏: 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 旅客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 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 子。” 旅客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旅客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 伶仃了。 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 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杜甫《新安吏》全诗赏析
杜甫《新安吏》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描写了诗人对战争带给人民的苦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新安吏客行新安道⑴,喧呼闻点兵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⑶?”“府帖昨夜下⑷,次选中男行⑸。
”“中男绝短小⑹,何以守王城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⑻。
白水暮东流⑼,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⑽,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⑾!我军取相州⑿,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⒀,归军星散营⒁。
就粮近故垒⒂,练卒依旧京⒃。
掘壕不到水⒄,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⒅,抚养甚分明⒆。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⒇。
”【注释】⑴客:杜甫自称。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⑵点兵:征兵,抓丁。
⑶更:岂。
⑷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⑸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⑹绝短小:极矮小。
⑺王城:指东都洛阳。
⑻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⑼白水:河水。
⑽眼枯:哭干眼泪。
⑾天地:暗喻朝廷。
⑿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⒀岂意:哪里料到。
⒁归军:指唐朝的败兵。
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⒂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⒃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⒄壕:城下之池。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⒅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⒆抚养:爱护。
⒇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白话译文】我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
我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又一说为: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成丁的人了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
”我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
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杜甫《新安吏》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新安吏》全诗翻译赏析《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
全诗可分两个层次。
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新安吏》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⑴客:杜甫自称。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⑵点兵:征兵,抓丁。
⑶更:岂。
⑷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⑸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⑹绝短小:极矮小。
⑺王城:指东都洛阳。
⑻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⑼白水:河水。
⑽眼枯:哭干眼泪。
⑾天地:暗喻朝廷。
⑿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⒀岂意:哪里料到。
⒁归军:指唐朝的败兵。
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⒂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⒃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⒄壕:城下之池。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⒅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⒆抚养:爱护。
⒇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译文:杜甫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
杜甫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又一说为: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二十三岁的成丁的人了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
”杜甫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 ”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
杜甫《新安吏》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新安吏》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
全诗可分两个层次。
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新安吏》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⑴客:杜甫自称。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⑵点兵:征兵,抓丁。
⑶更:岂。
⑷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⑸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⑹绝短小:极矮小。
⑺王城:指东都洛阳。
⑻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⑼白水:河水。
⑽眼枯:哭干眼泪。
⑾天地:暗喻朝廷。
⑿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⒀岂意:哪里料到。
⒁归军:指唐朝的败兵。
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⒂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⒃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⒄壕:城下之池。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⒅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⒆抚养:爱护。
⒇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译文:杜甫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
杜甫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又一说为: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二十三岁的成丁的人了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
”杜甫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 ”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
新安吏杜甫诗词范文
新安吏杜甫诗词范文新安吏杜甫唐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①注:新安:地名。
今河南省新安县。
②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③伶俜:形容孤独。
俜:pīng。
④更:岂。
次:挨次。
【译文】:杜甫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
杜甫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又一说为: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二十三岁的成丁的人了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
”杜甫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 ”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
瘦弱的青年大多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
杜甫看到如此景象,觉得只好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
他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天地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啊! 官军进攻相州,本来希望一二天之内就能平定,岂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
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
要他们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水。
牧马也是比较轻的任务。
况且这一场战争是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参加的是讨伐叛徒的王师。
主将对于兵士,显然是很关心抚养的。
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象父兄一样。
【赏析】: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期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期间,其诗多涉笔社会动乱、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这。
此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老迈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因为指挥不一致,被史思明援兵打得三军溃败。
唐王朝为增补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经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述,揭穿官吏的蛮横,反映人民的磨难。
●《石壕吏》的翻译 :夜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赶快越墙逃脱,老妇赶快走出来查察状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残忍啊!老太婆哭泣得多么凄凉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近来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逝世的人永久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余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开,进出入出都没有一件完好的衣裙,并且食不充饥。
老妇我固然年迈力弱,请让我随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可以够为队伍准备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逝了,仿佛听到朦朦胧胧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好同那一个老汉辞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据洛阳。
幸亏郭子仪带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挡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以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增补。
于是朝廷命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经过新安,看到征兵的状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的译文: 游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三吏】【三别】赏析
《三吏》《三别》赏析杜甫诗歌鉴赏一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题解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某,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某绪围在邺城。
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句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时分我投宿于石壕村,夜里听到差吏前来抓人。
老翁闻声翻墙逃走,老妇慢移脚步去应门。
诗开篇两句起势不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有“猛虎攫人之势”。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
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一个“夜”字,含意丰富,表明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差吏又来抓人,老翁立刻翻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唐代的法律规定:“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旧唐书·食货志上》)。
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
“石壕”,在某陕州城东县。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石壕吏》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潼关吏》这首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新婚别》这首诗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赶赴战场,新娘虽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
于是,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同时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
《无家别》这首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垂老别》这首诗通过描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悲戚场景,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而且也忠实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
《三吏三别》这组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三吏三别》分别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三吏三别杜甫《三吏三别》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安吏【唐】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作品译文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点名征兵。
于是便问新安吏:新安是个小县,人口不多,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兵府的文书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怎能守住王城呢?”肥胖的青年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河水日夜向东流,时至黄昏,青山里还留着送行者的哭声。
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干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官军去攻取相州,日夜盼望着平定它。
可贼心难料,官军溃败,归来的兵士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着原先的营垒就食,练兵也在东都洛阳近郊。
他们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这一场战役里朝廷官军是正义之师,一切必然顺利。
主将对于战士的爱护,也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的人们,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郭子仪像你们的父兄一样爱着这些士卒。
杜甫:新安吏
杜甫:新安吏
【新安吏】
作者:杜甫
原文: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渴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
1、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一带。
2、客:作者自称,为他乡作客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3、喧呼:高声呼叫。
4、中男:未成年的男子。
5、伶俜:孤零。
6、莫自:不要。
7、眼枯:把眼泪哭干了。
8、天地:指天子、朝廷。
9、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陽县。
10、平:平定。
11、贼: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
12、归军:指各节度使的溃军。
13、星散营:形容溃散的状况。
14、泣血:谓哀伤之极。
15、仆射:职位相当于宰相的武官,此处指郭子仪,他曾任左仆射。
赏析:
【新安史】记述了诗人经过新安时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
“三史”、“三别”是诗圣的千古名篇,既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愆,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正义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杜甫诗人佳作《新安吏》主要内容
杜甫诗人佳作《新安吏》主要内容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而《新安吏》这部作品是杜甫的著名佳作之一。
那么你想了解这篇作品的内容就不能错过这篇文章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著名作品《新安吏》的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新安吏》作品介绍《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
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作品原文新安吏客行新安道⑴,喧呼闻点兵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⑶?”“府帖昨夜下⑷,次选中男行⑸。
”“中男绝短小⑹,何以守王城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⑻。
白水暮东流⑼,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⑽,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⑾!我军取相州⑿,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⒀,归军星散营⒁。
就粮近故垒⒂,练卒依旧京⒃。
掘壕不到水⒄,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⒅,抚养甚分明⒆。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⒇。
”词句注释⑴客:杜甫自称。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⑵点兵:征兵,抓丁。
⑶更:岂。
⑷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⑸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⑹绝短小:极矮小。
⑺王城:指东都洛阳。
⑻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⑼白水:河水。
⑽眼枯:哭干眼泪。
⑾天地:暗喻朝廷。
⑿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⒀岂意:哪里料到。
⒁归军:指唐朝的败兵。
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⒂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⒃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⒄壕:城下之池。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⒅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⒆抚养:爱护。
⒇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白话译文我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
杜甫新安吏原文及赏析
杜甫新安吏原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原文】《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①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②更:岂。
③次:依次。
④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⑤伶俜(pīng):形容孤独。
⑥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⑦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⑧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⑨旧京:指东都洛阳。
⑩借问新安吏:作者问新安吏。
此处省略主语“作者”。
【赏析】“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
“客”,杜甫自指。
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
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
至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
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
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
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
杜甫《新安吏》鉴赏-《新安吏》译文及赏析
杜甫《新安吏》鉴赏-《新安吏》译文及赏析《新安吏》是由杜甫所创作的,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安吏》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新安吏》唐代: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译文作者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作者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作者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新安吏》注释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更:岂。
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伶俜(pīng):形容孤独。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旧京:指东都洛阳。
借问新安吏:作者问新安吏。
此处省略主语“作者”。
新安吏原文【唐】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 作者:杜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被后人誉称为“诗圣”。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 王朝从此走向衰落。759年唐军郭子仪 等九个节度使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 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 以补充兵源。诗人杜甫被迫调职离开 洛阳,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 华州,一路上看到的尽是妻离子散、 离家别土的悲剧,著名的“三 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 的。
杜 甫
新 安 吏
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 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 能鞭辟到最深处, 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 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 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梁启超《情圣杜甫》
青峰剑,寒光斩碎松亭月。松亭月,狂歌痛饮,箫声一 阙。 凌烟阁上问忠烈,空倚栏干尘音绝。尘音绝,凄凉宝剑 ,何时昭雪? (词牌:忆秦娥) 小巷深处故人家,主人烹茶论天下。 但嗅一瓯清绝梦,口中化出满山花。 黑白红黄青与绿,君爱奇兰或黄芽? 何须辗转春归处,且尽杯中一碗茶。 (黄龙溪品茶其二) 古镇新雨后,柳色染蒹葭。 寂寂深巷中,汲水试新茶。 非花自是香 ,叶叶舞芳华。 身随茗烟去,心已到仙家。 (黄龙溪品茶其三)
新安吏
诗
歌
《赏 析 新
安 吏 》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被后人誉称为“诗圣”。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 王朝从此走向衰落。759年唐军郭子仪 等九个节度使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 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 以补充兵源。诗人杜甫被迫调职离开 洛阳,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 华州,一路上看到的尽是妻离子散、 离家别土的悲剧,著名的“三 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 的。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xuè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púyè
新安吏(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复 耳 闻 同情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杂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怜悯
?父母
而
目 睹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矛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朗读
新安吏(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língpīng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lěi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动动笔·写写作
• 请将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记 叙文。
要求: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 言和神态;题目自拟,400字以上。
同学们,再见!
盾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的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表达了什么情感
很多同学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都会听到过三吏三别,那么三吏三别到底指是什么?“三吏三别”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吏三别”背景三吏三别这六首诗其实都包含了同一种情感,就是在战争面前,留给百姓的只有伤害和困苦,杜甫也是对自己眼前的天下报以痛心核对百姓的同情。
这一组反应战争残酷,民间疾苦的组诗,成于安史之乱中。
时唐玄宗出逃,叛军占领长安。
杜甫听说唐肃宗自立,便寻访追随,结果被叛军俘获,不过由于原来在朝中官位太低,所以并没有羁押他,只是将他禁足于长安城内。
唐至德二年,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逃出,到达陕西凤翔,肃宗褒奖他的忠心,授予他左拾遗之职。
但他却因上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几乎定罪。
第二年六月,他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春,往河南旧居探亲,写下《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三吏”、“三别”)这两组名垂千古的诗篇。
“三吏”赏析《新安吏》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石壕吏》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潼关吏》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以缓急有致、神情毕现、形象鲜明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神态,是此诗主要特色。
以上就是一些有关于三吏三别的信息,供大家参考。
新安吏——杜甫
新安吏[唐] 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评析】《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
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注释】客:杜甫自称。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点兵:征兵,抓丁。
更:岂。
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绝短小:极矮小。
王城:指东都洛阳。
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白水:河水。
眼枯:哭干眼泪。
天地:暗喻朝廷。
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岂意:哪里料到。
归军:指唐朝的败兵。
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壕:城下之池。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抚养:爱护。
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译文】我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
我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又一说为: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成丁的人了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
”我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
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新安吏》全诗赏析
《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描写了诗人对战争带给人民的苦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新安吏客行新安道⑴,喧呼闻点兵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⑶?”
“府帖昨夜下⑷,次选中男行⑸。
”
“中男绝短小⑹,何以守王城⑺?”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⑻。
白水暮东流⑼,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⑽,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⑾!
我军取相州⑿,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⒀,归军星散营⒁。
就粮近故垒⒂,练卒依旧京⒃。
掘壕不到水⒄,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⒅,抚养甚分明⒆。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⒇。
”
【注释】
⑴客:杜甫自称。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⑵点兵:征兵,抓丁。
⑶更:岂。
⑷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⑸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⑹绝短小:极矮小。
⑺王城:指东都洛阳。
⑻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⑼白水:河水。
⑽眼枯:哭干眼泪。
⑾天地:暗喻朝廷。
⑿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⒀岂意:哪里料到。
⒁归军:指唐朝的败兵。
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⒂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⒃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⒄壕:城下之池。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⒅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⒆抚养:爱护。
⒇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白话译文】
我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
我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又一说为: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成丁的人了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
”我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
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
我看到如此景象,觉得只好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天地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啊! 官军进攻相州,本来希望一二天之内就能平定,岂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
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
要他们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水。
牧马也是比较轻的任务。
况且这一场战争是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参加的是讨伐叛徒的王师。
主将对于兵士,显然是很关心抚养的。
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像父兄一样。
”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
然而昏庸的唐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
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
幸而郭
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赏析】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
“客”,杜甫自指。
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
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
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
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
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
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
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
也许官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
这就把官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
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
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
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
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
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
“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
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然而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
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
这里用一个
“犹”字便见恍惚。
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
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
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它在前面与官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
本来中男已经走了,他的话不能讲给他们听。
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像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
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他茫然的心理。
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进行收束。
“使眼枯”、“泪纵横”本来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
“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
”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
“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
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
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
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
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
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又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
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
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
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良苦。
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
人民死活。
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
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
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了作者对应征的“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