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巿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04
上海巿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導言1.課程定位語文是人類活動的重要交際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中小學語文課程的主要特徵。
語文課程是中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形成學習能加、培養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的基礎,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2.課程理念(1)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構建開放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課程體系語文課程要關注學生在有計劃、有目的的課程活動中的“學得”,也要關注學生在各種語言實踐活動中的“習得”,要將語文課程活動和其他課程活動,將課堂學習和課堂以外的語言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建開放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課程體系;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為學生營造主動、自主、生動活潑地學習語文的環境;要引導學生在多渠道的學習活動中,加強人際交流,提高語言感受、運用能力和思想認識水平。
(2)開發語言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要有利於學生語言潛能的開發和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已有能力和發展可能,關心學生的內心需求,引導學生依據個體的生活狀態和學習狀況,探索適應於自身發展的學習方法,不斷地通過已知認識、探求未知;要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在動態的語言實踐過程中,掌握語言運用的規範,感受、體驗優秀作品的語言魅力;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在有選擇的學習過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為終身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3)增加文化積澱,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語文課程不僅要重視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運用規範的掌握,而且要重視學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外國優秀文化的過程中,吸取精華,充實底蘊,形成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並提高比較辨別能力和鑒賞評價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4)逐步形成問題意識,培養研究性學習的能力語文課程要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轉變為接受性、體驗性、研究性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2、课程理念(1)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的环境;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2)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发展可能,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不断地通过已知认识,探求未知;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扎实的基础。
(3)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4)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语文课程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上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上海市教委的相关要求制定的,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上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
在语文基础教学中,学生将学习汉字、词语、语法等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书写和表达方法,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通过系统的语文基础教学,学生能够建立扎实的语文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上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再次,上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写作,学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中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最后,上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口头表达,学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口头表达中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和表达能力。
总之,上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严格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将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上
海市教委的相关文件精心制定的,旨在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围绕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展开阐述,以期帮助广大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执行这一标准。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
的综合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当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质。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应当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包括正确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应当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能够用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表达。
此外,学生还应当学会理解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除此之外,语文课程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当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表达,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和文化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和学生应当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标准,努力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希望全市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能够共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奋斗。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解读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解读对于《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和实行稿,我作了比较.在比较中,对语文课程的功能和定位的转变有了了解,进而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征求意见稿和实行稿的两大变动。
1.在语文课程的定位方面,在原来界内公认的“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的基础上,突出并且强调:“语文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2。
在语文课程的理念方面,将原征求稿的“注重语言积累”改变成“开发语言潜能”,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两大变动引起的课程两大转变.(一)对“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认识——课程功能的转变。
课程功能由原来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功能,转变为强调多重复合功能.打破了原来以“双基"为主线来界定课程功能的思维模式,突显了语文课程作为“人的发展的基础”的综合性功能。
语文素养,由语文课程的“本体功能”与“延伸功能”两部分组成。
既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要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全面发展,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标要求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的本体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引导学生沉浸文字,感悟内容与情感,体验情境与思想,从中获取观点或形成思辨。
(二)对“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的认识——课程定位的转变。
根据语文课程定位的转变,教学时必须要加强语文课的文化含量。
而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强化古诗文的学习无疑是最佳的途径.它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吸收语言精华,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味。
三、两大转变引起的语文教学的两大注意方面。
1。
要注意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突显语文课的显性特点。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页文档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解读濮洪凯新课程改革秉持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育体系,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们的自身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迅速走进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下面是我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①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②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③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④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一、对“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的认识——拓展语文学习的广度,开发语文学习资源。
1.语文学习的广度体现在语文学习的全息性上。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我们可以从语文学习的媒介、内容、渠道三方面来拓宽语文学习。
①语文学习媒介:不光语文课本、工具书是学习资源,其他图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也是重要的学习媒介,甚至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以及家庭、校园、社区都可成为重要的语文学习的媒介。
②语文学习内容: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伴随着人的活动的各个方面。
传统文化、异域文化、风俗民情、家事国事、日常生活等都可成为学习内容。
③语文学习的渠道:可以通过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等课外活动学习语文,也可以通过参观、调查、访谈、考察、探究等具体实践活动学习语文,还可以与师友、同学、伙伴交谈交流中学语文。
上海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上海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首先,上海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诵读、朗读、默写、演讲等多种方式,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情感、审美和思维的重要手段。
上海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接触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评价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另外,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上海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类型的作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更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上海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名人故事等,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上海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全面发展,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认真贯彻执行课程标准,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上海小学语文新课标
上海小学语文新课标上海小学语文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听说能力,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以下是对新课标内容的概述: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1. 识字与写字:学习常用汉字,掌握正确的笔顺和笔画,提高书写规范性。
2. 阅读:包括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从写句子到写段落,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思想和情感。
4. 听说:通过课堂讨论、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5. 综合实践:结合语文学习,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写作、演讲、戏剧表演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语文。
4.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评价方式: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 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掌握,还包括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
3.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活动等。
课程资源:1.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2.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拓宽视野,增加实践经验。
课程实施: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
2. 家长和社区应积极参与,形成家校社区三方合作的教育模式。
结语:上海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提升语文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为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沪教版语文课程标准
沪教版语文课程标准
沪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在上海地区实施的语文教学标准,它是指导和规范上海地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
沪教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首先,沪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
它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其次,沪教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再次,沪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安排。
它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的掌握,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最后,沪教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教学的评价方法。
它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的掌握,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总之,沪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和规范上海地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它的制定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沪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共19页文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吁嗟身后名,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要使学生能够动态地体验、感受,就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 间, 要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要用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 影响、感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精神,要鼓励学生 形成独立的见解。 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三,就是要把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以单 项训练为主,转化为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 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 以阅读为基础,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应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 高为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在阅读 过程中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 思想认识水平。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指的是在语文学习 过程中,既要有“心有所动而口不能言”阶段,又要有随时表达自 己的所思、所感阶段,要在表达过程 ,主动学习、吸收典范的语言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也提升思想水平,语文水平 ,语文素养,最终总要通过表达来体现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 ,是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虽然在某一阶段,可以以提高某一能力 (如阅读能力)为主,但就能力发展规律来说,应是听说读写能力 整合发展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二,就是要把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 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模式。 静态分析,就是只着眼于对文本内容肢解,包括字、词、句、段 、篇的分析和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理解、归纳,满足于回答三个 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训练也是依据 分析来演绎的。有几篇文章作一点这样的分析也未尝不可,但是每 篇文章都是这样慢问细析,学生能获得什么?他们的兴趣又怎么持 久?语文课堂教学不能随意地肢解课文,也不能变成知识概念的演 绎,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有 所发现,有所感悟,这就是动态的体验与感受。 要做到“动态”,就必须给学生以沉浸、体验、感悟、思辨的过 程,沉浸,就是要让学生进入文本,这个阶段,不必急于归纳中心 、把握情感,而是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心动,形成一个大体的感觉 ;体验,就是依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包括生活的积累、知识积累和 思想认识水平,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或产生共鸣, 或产生疑惑;感悟,是指经过共鸣、生疑、探求以后,明白一些道 理——包括知识的道理和思想内容上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思 辨,是指能在一定积累之后,上升到理性高度来认识,能辨别是非
上海小学新课标语文
上海小学新课标语文
上海小学新课标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听说和思考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大领域。
识字与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新课标强调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
兴趣,如通过故事、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部分,新课标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现代文学
作品以及科普读物等,以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课程还强调培养学生的
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结构、评价文章内容等。
写作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日记、作文、书
信等形式,让学生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新课标
也强调写作过程中的思考和逻辑性,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模拟对话、角色
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
自如地表达自己。
综合性学习则是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过项目学习、
主题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这样的学习
方式有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新课标还特别强调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鼓励教师利用多
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上海小学新课标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2.课程理念(1)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的环境;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2)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发展可能,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不断地通过已知认识、探求未知;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扎实的基础。
(3)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4)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语文课程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3.设计思路(1)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意见,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核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
(2)课程内容部分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内容对十二年的课程学习分阶段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习阶段坡度明显,增强可操作性。
课程内容适度强化文言诗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
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基础型课程为主,在基础型课程的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综合学习”部分以探究型课程内容为主。
高中阶段分为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两类课程有明显的区别:基础型课程为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拓展型课程为自主选修内容,每一位学生在三年学习中必须选学二至三项内容。
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主要融于“综合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之中,也渗透于基础型、拓展型课程的学习中。
(4)实施意见部分,从教材编写意见、教学建议、评价意见、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同时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教材编写、教学建议和保障措施等“实施意见”中要求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程。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1)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尊重世界优秀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
(3)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认识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5)具有独立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见解,有个人的体验与发现;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运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诗文。
(6)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
(7)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
(8)有综合学习的能力。
能运用网络平台查找资料,研究问题,进行人际交流;在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2、阶段目标一至二年级目标到二年级结束时:(1)能正确拼读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会查阅字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写1000个汉字,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能认读并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句义;能理解课文所原喊的道理,有自己的感受;能发现并提出问题。
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3)能认真听他人说话,主动与他人交流。
有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有口语表达的自信心。
(4)能写几句连贯的句子,表达内心的想法;有写话的愿望。
(5)能参加班级、学校、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至五年级目标到五年级结束时:(1)能熟练地拼读汉语拼音,并借助汉语拼音扩大识字量。
认识并会写2500个汉字。
(2)能认读并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句义;能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有自己的感受;能发现并提出问题。
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3)能认真听他人说话,理解他人所说的主要意思,并能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需要,独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依据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辨别是非善恶;有经常动笔的习惯。
(5)能主动参与班级、学校、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
六至九年级目标到九年级结束时:(1)能认识并正确书写3500个汉字。
(2)能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能用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自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初步的鉴别能力和评价能力。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顺、读通浅易的文言诗文。
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课外阅读内容,有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
(3)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现象的习惯,能依据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选择生活材料,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写出对所读作品的感受或评论。
能写常用的应用文。
(4)养成尊重他人发言的好习惯;能及时概括他人发言和报告的主要意思;能在不同场合清楚、得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根据需要作演讲或辩论。
(5)在课堂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初步形成课题意识,确定并完成研究内容。
(6)能自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感情,并借助网络等工具研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十至十二年级目标至十二年级结束时:(1)能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类比和比较、质疑等方法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能独立分析文章的主旨、思路、结构和写作特点,能自主地梳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有文学鉴赏水平,能感受和体验作品主题、社会意义及表现手法,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评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的文言诗文,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能在课外有选择地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
(2)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的感情,并能针对某些现象或观点发表见解;能说明事物或事理特点;能根据需要写常用的应用文。
有写作的热情,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
(3)能尊重他人发言,及时把握他人发言的要点;有收听、收看广播和影视新闻的习惯,能概括视听内容的中心。
能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需要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进行即兴演讲或辩论。
(4)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爱好,有独立的人格意识。
(5)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趋势,选择拓展型课程或研究型课程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究。
三、课程设置1、阶段设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以基础型课程为主;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增加拓展型课程部分,拓展型课程内容为自主选修。
2、课时安排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二年级,每学年总课时为306课时;三至五年级,每学年总课时为204课时;六至九年级,每学年总课时为136课时。
高中阶段:十至十一年级,每学年基础型课程部分的总课时为102课时,每学年学分为6分;十二年级,基础型课程部分的总课时为90课时,学分为6分。
十至十二年级,拓展型课程部分的总学分为6至10分。
四、内容与要求1、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内容与要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2.高中阶段内容与要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拓展型课程部分五、实施意见1.教材编写(1)语文教材是教学中师生间、同学问交流的重要媒介,是落实课程目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增加学生文化积累的基本材料。
课本的编写必须有利于全面完成课程目标所规定的任务,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2)选文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可读性,做到文质兼美。
入选课文语言文字规范,思想内容健康,题材风格多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范性。
文言选文难易要适度,现代文要力求体现时代特点,富有生活气息。
选文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
一至五年级的选文以短小精悍为主,要能表现童趣,体现童真,并做到图文并茂。
六至九年级的选文要有一定的容量,适当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高中阶段的选文要有一定的文化含量,注重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课文文字总量要适当:一般一至三年级每册不超过12万字,四至五年级每册不超过20万字,六至九年级每册不超过25万字;高中阶段每册不超过30万字。
课文中各类文章的比例要合理:文言课文(篇目),四至六年级约占课文总量的20%,七至九年级和高中基础型课程中约占40%;文学作品(篇目)一至六年级约占课文总量的80%,七至九年级不少于70%,高中阶段的基础型课程不少于60%。
选文要注意延续性,应保留以往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保证经典作品在课文中的比例:编入教材的传统经典作品比例不少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