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见骅骝无道路 是真龙虎有风云——《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博士访谈录
再来看看,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中对阴阳离合机制的精彩解读
再来看看,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中对阴阳离合机制的精彩解读阴阳的离合机制以上我们讨论了三阴三阳引入厥阴、阳明的意义,三阴三阳建立起来后,中医的基本模型便随之确定。
所以,到了《素问》的第六篇,就专门有一个“阴阳离合论”。
怎么叫“阴阳离合”呢?首先从“合”的角度讲,合就是从综合来看,从总体来看,它谈的是很基本的层面,这个层面就是一阴一阳。
阴阳的这个合的层面,在易系统里又叫做“道”,故《易·系辞》里面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前面讲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主要是从合的这个层面谈。
那么离呢?离就是分开来讲,《素问》里面谈到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
”如果这样来分,那我们怎么能把握?所以,谈阴阳的离,我们不需这样来分,分成三就行了。
阴分为三,阳分为三,这就是三阴三阳。
用道家的说法,这叫做“一气含三造化功”。
因此,阴阳的离合实际上就是谈一个分工合作的问题。
合作就是要实现第二章所谈的阴阳的生长收藏,阳气的释放和蓄积,而要实现这样一个过程,就必须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这就要牵涉到分工,这也是《素问·阴阳离合论》最关注的一个问题。
1、门户概念的引入《素问·阴阳离合论》在具体论述阴阳的离合时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一个开,一个合,一个枢,这是针对什么而言呢?很显然,它是针对门户而言。
门户的作用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要有开合,开则能够出入,合则出入停止。
那么,门要能够开合,它靠什么起作用?它靠枢的作用。
所以,门户这样一个总和的概念,要是把它分开来,就是开合枢这三部分。
没有开合,门户就不成其为门户,而要实现开合自如,没有枢又不行。
前面我们说了,天地阴阳的变化,无外乎就是一个升降出入的变化,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有升降出入,当然就有生长收藏。
思考《思考中医》
思考《思考中医》“罢极之本”,“它是促使年与年、岁与岁之间交替变换,也可以说是极与极之间交替变换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岁与岁这个层次上与天地沟通,这个要靠“罢极之本”,要靠厥阴”。
这是刘力红博士在《思考》一书中用同象原理推断出来的结论。
是这样吗,的确就是的。
至于《中基》教材里关于“疲劳到了极限”的说法,虽然“我们”认为这个说法“不符合逻辑”,但是当初编写中医教材的那几位西医专家,能够用查字典来解决这个“罢”字的释义,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尽管一向对中医经典情有独钟,但是刘力红博士在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的主攻方向都是《伤寒论》。
所以虽然已经用阴阳来论述,但是这里仅仅依靠一个同象原理推断出的结论,似乎仍然略微显得有点不够严密。
在《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帝曰:善。
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
复行一步,金气治之。
复行一步,水气治之。
复行一步,木气治之。
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仔细读读这段对话,不难发现这里的六节气位和主气的排列是有出入的。
再想想《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鬼臾区的那句“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岂不是更加“不符合逻辑”了吗?气位居终的厥阴木气怎么就一步登天了啊?在《河洛易——先天八卦》一文的末尾,当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当你把正确的脏腑取象和图中八卦的位置对应以后,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呢?当然回复的答案各不相同,那么现在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发现了什么。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按照先天八卦的卦序排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震卦和巽卦。
由乾卦开始到接近坤卦,次序是由天及地。
但是接下来到第五卦巽卦的时候,位置并没有按照数序自然排列,而是突然来了个大反转,到了巽卦就真的是一步登天了。
震卦和巽卦,就是厥阴啊,在先天卦序呈现出来的是个地覆天翻的局面。
那么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一段话:《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谈读《思考中医》
谈读《思考中医》《思考中医》是一本伤寒论导论之书,其作者是广西中医学院的刘力红教授。
从这本书中我就感受到了了刘力红教授对中医是那么热爱与追求,尤其注重经典中医。
在中医每况愈下的形式下,在高等中医院校纷纷将经典改为选修课的情况下,作者的这种对中医的执着不禁让我对其竖起崇高敬意。
在他对中医热爱的渲染下,我也开始慢慢地被这中华传统的医学深深吸引,并由此生发出对古人的智慧的赞叹。
全书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作者讲述了中医的学习与研究,第二章作者谈论伤寒之意,第三章作者阐述阴阳的工作机制,第四章作者讲治病法要,后六章作者就针对六大病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少阴病、厥阴病)进行解义并给出治方。
作者是学习中医的,基于对中医的信念和感情以及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于是就在经历了近十年的酝酿写下这本书。
要改变中医的现状,作者谈到就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现在学医的人绝大多数都选择西医,总认为中医“不靠谱”,没有理论基础,只凭先人留下的经验。
甚至连中医院都在西化,中医名存实亡。
其实,本人也觉得中医总是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它确实存在,但总是让人看不透。
当我慢慢读下去之后,我就发现问题不是出在中医上,而是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只看到中医治病只用中草药,却没有深入研究为什么这些中草药可以治病。
其实它是有理论基础的,它的理论基础就来自经典医学。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都是中医的理论。
但是现在学医的人却对其束之高阁,试问这样又怎么能不对中医产生怀疑呢?对于中医治病到底行不行,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而且在后文中陆续讲述了为什么这种病要用这种药或者同一种病在不同人身上或同一人不同时刻用不同的药。
作者谈到中医的传承上时,认为现代的教育方法和西医没有多大区别,是不能很好地学习中医的,应该要注重师徒相授。
4年本科学习中医依然困惑,蒲辅周15岁随祖父学医,3年后独立开业行医。
这对现在学医的本科生来说是万万不敢想的事情。
对《思考中医》之思考
《科学文化评论》 第 10卷 第 4期 (2013):53—68
学术沙龙
对 思考 中医 之 思考
梁茂新 范 颖
摘 要 刘力红教 授撰著 的 《思考 中医》,在 国内学术界产 生 了轰 动效应 ,成 为中 医界 最为畅销 的书籍 之一 。是 书承 载着一批 人 的愿望和诉求 ,代 表着 当前 中医研 究中两种主要 思想的较量 与搏弈 。其积极意 义在于 ,促 成 了又一轮 中医继承 与发 展 的理 性 思考 。客观地 说 ,此 书存 在不 少原 则问题 ,严 重抵毁 了它 的学术价值 。 本 文从 六 个 方 面剖 析 并 澄 清 了这 些 问题 。 关键词 《思考 中医》 刘力红 商榷
一 对 中医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应 当采 取 什 么 态 度
在 中医界 ,一般将 ((内经))、 难经 、 伤寒杂病论 和 ((本草 经 视 为四大 经典 。由于经典著 作最 早建立 了中医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藏象学说 、病 因学说 、 病机学说 、脉学 、诊法 、经络学说 、养生学 、药性学说 、七情学说 、组方 原则 等 理论体系 ,一直 是古代业医者 的必修 书。与古代有 所不 同,现行统编教材 中医 基础理论 ))(简称 中基)))等选择性保 留了经典的 内容 ,另设经典课程 ,通过读 原著 了解 其微 旨大意。
刘力红访谈:几见骅骝无道路,是真龙虎有风云
我感到对于现代化我们需要重新来理解,尤其不应该站在传统的对立面来谈现代化,应该统一起来。实际上,中医在Z1世纪存在,中医为21世纪的民众服务,她已然是现代化了。如果现代的人不接受中医,那要你中医干嘛?中医自然就死掉了。可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现代人还接受你,需要你,而且这个需要的程度越来越大,这个事实本身就很好地说明了传统跟现代实际上是不相违的。现代人需要传统,那这个传统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了吗?现在我们把“现代化”看死了,看得太片面了,总希望在现代之外去另外找一个现代化,就是背着儿子找儿子,这样一来,很多弊端自然就出来了。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很多问题都要科研来点头,什么是科研呢?辨证论治不是科研,你必须加进现代实验室的这一套才算科研。用中医界的笑话说,必须小白鼠点头才算科研,才能获得通过。
记者:我们很想知道作为《思考》的作者,您要给读者传递的一种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刘博士:我想这个东西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信心!学习中医在过去需要信心,在当今更显得重要。这与中医这门学问的特殊性以及中医目前的处境都是很有关系的。
去年元月20号,我与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的唐农院长曾一道拜访了当今中医界的元老邓铁涛教授,邓老与我们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谈话,谈话的中心就是围绕着如何令学人树立信心这个问题。邓老甚至把“信心”作为中医入门的一个标志。学人不管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你在中医这个行业是否已经入门,就看你具不具备这个信心。而如何引导学人,使他们对中医有一个牢固的信心,是全部中医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任务,也是衡量中医教育成败的关键。学人一旦具备了这个信心,其他的一切都好办了,而反过来,几十年的现代中医教育培养的这么些中医人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改弦易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半途而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身为中医却在完完全全地行持西医之道?实在地说就是因为缺乏信心。没有这个信心,一个潮流、一个风浪就把你打趴下了。
评刘力红先生的“内证说”
评刘力红先生的“内证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近年来“挽救中医”、“思考中医”甚至“消灭中医”、“批判中医”的言论时见于媒体。
中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中医的研究中来。
对于数典、忘祖、蔑视和摧残传统优秀科技文化的狂妄言行,对于“消灭中医”、“批判中医”的鼓噪不可等闲视之。
而中医本身必须自强,因为中医学者若能继承历代中医的精华,并能在观念、理论、技术等方面与时俱进,中医自能立于现代世界科技之林。
任何“批判中医”、“消灭中医”的狂言妄行,都将无损于历史悠久而生机勃发的中医。
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某些中医人自身对中医认识的肤浅和某些中医学者对中医的误解、曲解和谬说,这不仅授人以柄,让鼓噪“批判中医”、“消灭中医”的人找到有利他们的论据,而且也极大地损害着中医的生机,这才是真正的中医之病和中医之痛。
对于中医的学习和研究,与任何学科一样,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学风。
对于刘力红先生在《思考中医》一书中的某些说法,作者不能苟同,而对于刘力红先生对待中医学术的率意学风,笔者更不敢恭维。
因此,仅就《思考中医》所说的“内证术”、“内证实验”等“内证说”发表我们的看法,兼与刘力红先生商榷,并就教于中医同仁。
为了说明自己的“内证说”,作者使用了“近取诸身”、“方术”、“直觉”等古今中外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论据,但作者对这些资料的使用,或者牵强附会,或者偷换概念,显得十分牵强,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为了尽量让读者看清“内证说”的实质,笔者只好采用节录原文的方式,然后就相关内容及作者的“内证说”加以评述。
1此“方术”非彼“方术”更非“内证术”经过特殊的“培育”过程,内证的条件是完全可能获得的。
……后世的人由于没有有意识的培育这个内证实验的能力,内证的条件逐步丧失了,人们甚至不相信有内证实验的存在。
但在早期,像张仲景的那个时代是不会怀疑这样一个内证实验的。
天地人赤子心——独家专访著名中医刘力红
天地人赤子心——独家专访著名中医刘力红纪录·故事·发现刘力红教授广西首位中医博士,现任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师,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善用中医传统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
著有专著《思考中医》、《开启中医之门》刘力红教授是我们纪录片《千年国医》摄制组的资深顾问,我们曾经就拍摄中医的诸多问题与他进行过多次交流,刘教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现在我们选取部分采访内容分享给大家~ 为什么叫同有三和中医馆?这个名字,实际上我觉得是上苍赐予的,当然它有一个过程,我也在不断地理解和品味这个名字。
“同有”,先说它的来历,它来自于《周易》的两个卦,'同'就是同人卦,'有'就是大有卦。
最初起这个名字是帮别人起的,结果这个名字一直没有送出去,人家不喜欢,所以'同有'就留下来了。
当我一想到这个名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觉得这个名字太好了。
同人卦大有卦后来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因缘。
有一位民国初期在东北辽宁朝阳的教育家王凤仪先生,我在2002到2003年到清华大学做访问的时候,接触到王凤仪先生的学说,这也是这十多年对我影响很大的一门学问,而且我觉得是当代中医一定要吸纳的学问。
这门学问实际上跟中国文化是一体的,只不过它是由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来展现,展现的形式又是一个乡里的语言,很贴近老百姓。
王凤仪大善人是一位未曾读书的农民,早年放牛,后给地主做活,因为笃行忠、孝,至诚而明,三十五岁大彻大悟,之后开始讲病化世,普度群伦,成为近代著名的道德教育家。
他提到三个元素,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化一直都在讲的,只不过一个农民讲出来就好像我们现在用一个很时髦的说法,就是他更接地气。
他讲到身体是父母给的,也就是来自于人,心来自于哪儿呢,来自于地,性来自于哪儿,来自于天。
我们《周易》不是讲“三才”吗,天地人,人就是父母的代表了,地赋予了心,天赋予了性,所以生命是这样来的。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回顾中医,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都是中医史上永垂不朽的名医。
我历来认为中医是中华的国粹,我也曾就诊过中医,效果明显。
当我听说有许多学者提议取消中医的时候,我着实吃了一惊,因为在我的家乡,中医仍是一门受欢迎,被信任的医学,一些患顽固性疾病的人们都求助于中医。
看完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的前三章后,我感受颇深,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了。
中医的学问如此深奥,而当前中医处于濒危的状态,在与近代西医文化的撞击与对抗中,中医陷入了困境,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学者说中医不是科学,因为近代科学是求自然规律,各种实验结果都可以通过实验结果证明。
而在中医领域里,没有实验室,没有大白兔、小白鼠等一系列试验,但是中医真的就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中医遵循的是天体运行的阴阳规律,地上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
讲求经络、学位,信奉天人合一。
中医学者采用经验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等研究中医。
古代人们发明中医、研究中医与现代人研究西医所使用的方法、手段本身就不一样,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有的学者说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确实中医理论不能被现代外证实验证明,中医的许多理论,比如经络、学位等这样一些东西。
刘力红教授曾讲到这些东西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可以被内证实验证明的,内证实验是与现代外证实验完全不同的。
进行内证实验,需要主体具备一定的素养,一定的能力,需要一种直觉,有时这是说不出的道道。
有些人说不出它就否定它,这是错误的。
现代人把中医理论看得太简单、太朴素了,中医巨著是一部部难以读的经典,有的人太烦躁就不深入的去研究它,只是简单的读一些别人翻译过的书本。
并且现代中医教授过程中不再采用以前那种师传身受的方法,所以中医的许多精华都没有被人们领会到。
或许中医理论太成熟了,而且距临床的跨度太大,临床仍不及理论。
比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距今已有几千年了,为什么现代具有精密仪器的科学家们仍然不能解释它的建筑结构呢?实用主义是美国20世纪的主流思潮,实用主义者认为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能否使行为成功。
刘力红:《思考中医》
刘力红:《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来源:《新晨》2020年第04期龙子仲(本书初版责任编辑):刘力红博士你好!《思考中医》出版,应该说这本书点燃了许多人对中医的信心和热情。
我看近来媒体对中医的关注是越来越多,不管是捧是骂,我想都是好现象。
我想问的是:这三年来对《思考中医》的批评和共鸣很多很多,作为“思考”者,你对中医有些什么后续的思考?或者说,你对这些批评或共鸣有些什么样的回应?刘力红(本书作者):中华民族是了不起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了不起的文化,这一点已经有很多的人在说、在论证。
怎么个了不起呢?我想最大的一个了不起的就是她的生命力了不起。
为什么中华文化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因为她适应性强,在每一小时代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应和通变的内涵,很多时候看起来是被打倒了,但是她的精神不泯,她的元气植根很深,所以被打倒的只是形式。
对于传统文化,我现在所持的是比较乐观的态度,她是不会泯灭的,传统文化不会泯灭,中医当然也不会泯灭。
即便遇到一时的阻碍,即便很多的人不理解,甚或耻笑她,但这些都要过去,就像青春期的孩子有一段逆反心理,迟早会过去的。
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什么适应于每一个时代呢?我想在以后的问题中再具体说。
2004年后我有幸拜在邓老、李老及卢崇汉老师门下,在他们的教导和影响下,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李老从医近五十年,都是在基层滚打,尤其是在急危重症中滚打,他所著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告诉我们,中医对急危重症亦有非常之处,有的方面如心衰的抢救,不但不亚于西医,而且有胜于西医。
再看2003年的SARS,似乎更能说明这一点。
SARS来势凶猛,变化迅速,死亡率高,不可谓不急、不可谓不危、不可谓不重,广东的SARS因为中医的介入,死亡率仅3.8%,而与之一墙之隔的香港,因为中医介入很少,死亡率高达17%,这其实是中医于急危重症大有用武之地的一个明证,也是对我的一个很好的教诫。
对于诸如此类的不妥之处,能够有人提出来批评,这是一件好事。
刘力红与师傅谈癌病治法
对疼痛的认识,我们最好是回归到经典上。《素问》专门有一篇讨论疼痛的文章,叫《举痛论》,里面举了十四种疼痛做例子,其中十三种疼痛都是因寒而起,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疼痛的主因是寒!所以对治疼痛就应该始终抓住“寒”这个主因。为什么肿瘤病人的晚期,很多都会出现疼痛呢?因为到了晚期阳气大都衰败了,阳气一衰,内寒即生,加之又有一个肿物在那里,疼痛的因缘也就具足了。但同是疼痛,为什么肿瘤的疼痛就这么难弄呢?这里关键还是阳气的问题,由于阳气衰败,内寒不断产生,内寒不断,疼痛的主因也就不断,痛因不除,痛果当然也就难止了。
卢崇汉(师):对!你能够这么理解,我非常高兴,但这只是在理上过了,还要在事上印证。这个过程急不来,慢慢积累吧。
博主按:从上述师徒之间的病例分析看出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肿瘤的根本。脱离中医的辨证论治去治疗肿瘤,就好比让你修汽车,但你只有一把大锤,那么你除了把汽车砸了,不会有别的作为。其实修汽车需要很多的工具才能解决问题,那么治疗肿瘤也一样,需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治疗肿瘤。
刘力红(徒):那是不是意味着肿瘤的疼痛仍然是以பைடு நூலகம்阳为主?
卢崇汉(师):是以扶阳为主,但不是那么简单,标证的问题也还是要考虑,所谓标证也就是如何直接去消除气机阻滞。气机不畅,比如可以用台乌、元胡,更进一步还可以用乳香、没药,当然使用这些药物一定要注意到它有耗气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去斟酌病情,看该不该用,什么时候用。像这一例病人,元气很差,脉都无根了,如果再去耗散,那病情就有可能急转直下。所以你开始的时候没有去顾及他的疼痛,没有过多地去使用耗气的药物,这是对的。现在扶阳固本一段时间后,病情有所好转,可以稍稍兼顾一下这个问题。但是在选药方面还应慎重,尽量选用耗散比较小的,以台乌和元胡这两味药来论,可以选用台乌,因为台乌耗气的作用要比元胡小一些。
读刘力红先生《思考中医》有感
读刘力红先生《思考中医》有感作者:姜礼洋《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现在的科学发达,对于宇宙物质构成和规律这个概念已经研究到很细,从分子论到原子论,到中子、质子、介子、夸克,再到反物质以及最近的热词"引力波".而研究这些物质以及能量的学科被称为物理学。
物理者,自然之理也。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我们现在的科学体系被称为自然科学,《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所以说,科学也是道的一种。
很多科学家都是神学的笃信者,而他们所信奉的神不只是泥塑木偶,更多的是对于宇宙万物宏伟、美丽、和谐的敬畏。
牛顿在《光学》中写到:"从现象中不是可看出有一位神吗?他无实体却活着,有智慧而无所不在。
"爱因斯坦的自传中说"赞美秩序与和谐的美,相信其中存在的逻辑简单性,这种秩序与和谐我们能谦恭地而且只能是不完全地去领会。
""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和坚定信仰,这就是我的神的概念。
"基础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中医就是对人体中的秩序与和谐的总结,是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先人对自身的经验与智慧汇集而成的一门璀璨的科学。
当下的前沿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力学。
宇宙的微观粒子对于人来说是无法感知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物理学研究宇宙讲的是物质、能量,以及物质能量运行的客观规律。
而中医研究人体这个小宇宙讲的是精、气、神。
精即物质、气即是能量、神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表象及本质。
中医常常与道相论,道追求的是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这个道就是我们所说的神。
我们都知道五脏,心肝脾肺肾。
思考中医--刘力红著
刘力红著作者简介刘力红,男,1958年生。
汉族,湖南湘乡人。
医学博士、教授、广西名中医。
1978~1983年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1983~1986年留本院温病教研室任教,1986~1989年于成都中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陈治恒教授,1989~1992年于南京中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亦人教授。
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广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至今。
曾于本科毕业后随先师李阳波习医达七年之久。
其中有两年时间与先师同吃同住,亲历了传统的师徒生活,于传统文化的很多领域皆受到较为深广的熏陶,为今后的研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随后又随王庆余及曾邕生等师修习传统之易道医学。
1997年晋升教授,1999年起担任中医临床基础学学科带头人。
2002~2003年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访问。
临床擅以经方治疗内、妇、儿等科疾病,尤于温热剂的应用有较深体会。
研究方向:经典中医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中医的哲学思考。
专著《思考中医》于2003年6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序作者是我众多学生中颇具特色的一位,这个特色不是指旁的什么,而是指他对中医,尤其是对经典中医那不同寻常的热爱与追求。
这在对经典的重视每况愈下,在高等中医院校纷纷将经典改为选修课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赞许的,也是最令我感到欣慰之处。
作者对经典的执著与热爱,以及作者在经典中医方面所达到的境界,已在这部书稿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信各位在阅读过此书后,应该有所感,有所得。
诚如作者所言,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学科,而这个基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代替。
因此,欲学好中医,欲在中医这门学问里达到较高的境界,就必须重视经典,就必须重视这个基础学科。
欲诣扶桑,非舟莫适。
这是古今大师们所公认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伤寒论》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是一部经典,是一部圣人的著述,是一部中医史上承前启后的巨著,是几乎所有的成名医家共同推崇的一部最最重要的典籍,是伐山之斧,是入道之津梁,而在我看来,更是一部论述疑难病证的专著。
[试题]访《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教授
访《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教授访《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教授文章来源: 2006-1-4 11:54:26访《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教授本报记者白晓芸最近,在中医圈里悄然流行起了一本叫作《思考中医》的书,该书洋洋三十余万字,高举着“尊重经典,学习经典”的旗帜,将其对当今中医现状的思考以及十多年来研习《伤寒论》及从师的体悟,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娓娓道来,将读者引领入了中医经典的瑰奇世界。
通读完这本书,记者带着急切的心情拨通了该书作者--广西中医学院刘力红教授的电话。
记者:很多人读完您的《思考中医》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中医经典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进而对中医的学习树立了一种信心,这是否就是您写这部书的主旨呢?刘力红:学习中医在过去需要信心,在今天这个信心似乎更为重要,这与中医这门学问的特殊性以及中医目前的处境很有关联。
去年元月20号,我曾拜访了当今中医界的元老邓铁涛教授,与邓老进行了近四个小时的谈话,话题始终围绕着“如何令学人树立信心”这一现在中医教育界急待解决的问题,邓老甚至把“信心”作为中医入门的一个标志,学人不管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在中医行里是否已经入门,就看具不具备这个信心。
而如何引导学人,使他们对中医有一个牢固的信心,这应该是中医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任务,也是衡量中医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是所有从事中医和关心中医的人们必须认真对待的。
我写这部书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解决目前学人在学习中医时思想上的困惑,尤其是对要不要学习经典的困惑,帮助他们树立对中医的信心。
因为信心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培植,而只要信心不泯灭,中医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
记者:如何培养这一信心呢?刘力红:我想树立信心无非两条途径,一是从理立信,一是从感立信。
从理立信,就是从理性入手,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有深入的了解,不知道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把她当西医来学,把她当现代科学来学,这叫牛头不对马嘴,信心也就无从建立。
《思考中医》读后感
记得第一次读《思考中医》的时候,是在省中医针灸科进修期间。
前途未卜时献身中医事业,不单单是要有足够的热忱和激情。
在物欲横流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古人心已不可得,而是否能从古人心亦未可知?!被刘力红老师的书所吸引,是一种幸运,书里找到了一种久违了的信仰和理念,为之而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值得的,一种长时间的孤独,与寂寞相伴,青灯下阅读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对经典的别出心裁的阐释,让我耳目一新,读后豁然开朗。
坚定了我从医的决心,增加了我为之的勇气!斗转星移,不觉间已从医十六载,虽然这几年也曾翻阅《思考中医》,但毕竟还是查阅性的阅读,接到三轮笔试的通知,再次翻开书橱中的思考中医,认真阅读,又是另有一番收获。
思路也无限性的扩展。
,①、阴阳五行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形而上的哲学里,阴阳五行是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元素和范畴。
②、理性思考与内证实验———内证不就是道家在返观内视的.过程中对身体经络走行的一种高度概括啊!几千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发现了这种神秘而又天人相应的修行方法,及其对人体养生保健,治病作用的延伸,与《内证观察笔记》的天人相应相互验证。
③、时相里面的假设与应用———《黄帝内经》:“谨侯其时,气可与期”,五运六气的应用及伤寒论的欲解时就是最好的应用,针灸的候气、守神又何尝不是这句话的应用呢?④、正确的认识与经验的传承———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确要从繁体字入手,繁体字的意、形、象、义,都需要认真的去琢磨,去咬文嚼字方得真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在儒释道三家里,而中医又与三家文化密切相关,若说中医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载体,也未必有过分之处。
整本书写下的是一个理,留下的是对事物人情的思辨,充满智慧的总结,对经典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
刘力红老师与龙子仲编辑问答中有句一句经典性总结———治境不如治心,堪称点睛之笔,由于特殊的家教关系,从小耳濡目染,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大学之道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又怎能失去一个格物致知的小人才呢!若所有人都懂得从意诚心正的修炼,积淀自己的德行而达到修己化人,天下不就太平了吗?我们做医生的应该真正的做到格物致知,发扬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精神,做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上医,这样才能实现上医医国的好大夫!医之道,君子之道也,必有恒者、仁心者、慧心者,始可为医,方能成上医!借刘力红老师祝福语谨愿普天下的人家庭幸福,身心健康!。
我眼中的刘力红(转)
我眼中的刘力红(转)楼主wzytcm 2008-12-09 18:37:12 我眼中的刘力红说明:近日,我连续在论坛发表了一系列评判当代火神派的文章,皆是在系统研究了火神派之源流、学术观点、用药法度的基础上的有感而发。
而这也正是学术评判的前提,正所谓不知者不可妄言也。
所发评论,自认为尚属客观公正公允持平之论。
但或许语言过于尖锐、文辞过于犀利,以至于刺痛了某些人的神经,招致了当代火神派的强烈不满,谩骂、恐吓接踵而至。
王国军先生再也按耐不住,迫不及待的跳了出来,直言要“拜访李寅”、“请李寅喝酒”,“不打不成交”,泼皮无赖的嘴脸暴露无遗。
我本行道之人,岂可因无赖之恐吓而畏首不前?一则真理不辨不明,二则当代火神派众徒子徒孙不敢在学术上作讨论,反而恼羞成怒、徒效泼皮之举,更说明了我已击中其要害。
毛主席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鲁迅先生也说要“痛打落水狗”。
我谨尊教导,特将当代火神派的另一主将刘力红做一评价,以观当代火神派还将做何反应。
更期待志同道合之士,共同声讨之。
正文:知道刘力红,源于《思考中医》的热销。
当时,圈内外热议、众名家推荐;我本好学之人,遂购之一读,颇多启迪。
《思考中医》中虽有众多纰漏之处,但因该书并非学术专著,所以大可不必吹毛求疵。
而正因其语言通俗易懂,把深奥的中医理论娓娓道来,才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医的广泛关注。
从这个角度来说,功劳实在不小。
尤其是从该书中体现出的刘博士对经典中医的热爱及对师道之尊重,更让我佩服之至。
在《思考中医》结尾,刘博士说道:“《老子》以五千言传世,《伤寒论》亦不过万余言,而我把一个思考,絮絮叨叨的言说了三十余万,圣凡之殊,一目了然”。
针对众多的拜师者则说:“你们拜我,出于至诚,而我拒绝你们,也是出于至诚,当然还有自知”,“以我目前的水平,只能做一个徒弟,还远远不能成为一个课徒之师,师道尊严,不是开玩笑的”。
语气何等谦恭。
对于各种批评,则说:“善意的批评,当然会使你直接受益。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思考中医读后感思考中医读后感(一)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一遍《思考中医》,掩卷长叹充血的脑子里感觉总有一股憋胀的味道萦绕不散,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想法在那儿懵懂的碰撞,此刻不是中医,是文化;不只是客观世界的一科学问,而是似乎融入自己血液的一种熟知。
虽没有醍醐灌顶的豁然,却有阳气升腾的一种飞越。
西方文化90%的是研究客观世界,也就是现代科学,它必须是1+1=2,必须是无数个夸克排列组合而成一个个细胞组织。
就如西方的绘画,就是一种写实。
西方人想通过环境来改变主观。
中国画讲求意境美、朦胧美,那种让你产生共鸣的美感渲染的是画家自己内心的一种氛围。
不同的人看见同一种事物就有不同的感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种不同是因为人心的不同,每个人底蕴的不同,这是“无”又是“有”,所以,传统文化90%关注的是人文的内心世界的改变。
人通过改变自己来顺应环境。
一味中草药能判定其成份,当十味中草药经过煮沸你能测出它包含的成份吗?到底是一味药重要还是一组方药重要?这个一和那个一孰多孰少?孰对孰错?所以中医甚至传统文化就是“心”的文化,就是“火”的文化,就是“大象”的文化,就是“组方”的文化,因为这三者都“无形”!工业文明让人对财富过度的追逐,所以对能源大肆的开采,当冰川雪山开始大面积融化,异常气温年年变幻,沙尘暴雾霾天气逐渐增多的时候,西方人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环境,而一味迎合西方、学习西方的中国官员、无赖们却重蹈覆辙,为了追求政绩,为了聚敛财富不只占山为王,恣意开采、开发,更用一些下流甚至黑吃黑的手法为所欲为中饱私囊,地球的“阳气”被凶残的外泄,下层的人们被无情的蔑视,无知的他们难道真的不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万事必定是“否极泰来”?贪,就是对某一物事的超额累积,这种过度执着最容易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而阴阳是中医的根本。
两仪生四象后,中医生出的是六象,三阴三阳的开合枢只要在某个小环节上出了毛病就成其为“病”。
几见骅骝无道路是真龙虎有风云--《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博士访谈录
几见骅骝无道路是真龙虎有风云--《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博
士访谈录
鲍学超
【期刊名称】《出版广角》
【年(卷),期】2003(000)010
【摘要】@@ <时代财富>记者鲍学超(下称"记者"):刘博士,您的大作<思考中医>(以下简称<思考>)出版以来,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已经三次印刷,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读者对您的认同,作为作者,您对此有何感受呢?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鲍学超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思考中医还是糟蹋、诬蔑、谬说中医?--评刘力红著《思考中医》 [J], 赵洪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力红《思考中医》全文
刘力红《思考中医》全文字号:大中小刘力红《思考中医》全文思考中医目录 (点击进入每一章)作者简介序第一章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一、树立正确的认识1.理论认识的重要性2.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3.传统理论的构建二、学问的传承 1.现代中医教育的模式 2.形而上与形而下 3.师徒相授三、寻找有效的方法---依靠经典 1.历史的经验 2.扫清认识经典的障碍 3.三种文化 4.学习经典的意义 5.认识经典与现代 6.如何学好经典第二章伤寒之意义一、伤寒论说什么? 1.伤寒的涵义 2.杂病的涵义 3.论的涵义二、认识阴阳探求至理 1.认识阴阳 2.伤寒总说第三章阴阳的工作机制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2.三阴三阳二、阴阳的离合机制1.门户概念的引入 2.阴阳的开合枢 3.开合枢病变 4.伤寒传足不传手第四章治病法要一、医者的两个层次 1.下工层次 2.上工层次二、临证察机 1.何以察机 2.十九病机 3.抓主证,识病机第五章太阳病纲要一、篇题讲解 1.辨释 2.太阳释 3.病释 4.脉释 5.证释 6.治释二、太阳病提纲 1.太阳病机条文 2.释义三、太阳病时相 1.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2.欲解时 3.欲作时 4.总观六经病欲解时第六章阳明病纲要一、阳明释 1.阳明本义 2.阳明经义 3.阳明府义4.阳明的运气义二、阳明病提纲 1.总义 2.脾约 3.正阳阳明 4.少阳阳明三、阳明病时相 1.申至戌上 2.阳明病要 3.欲解时相要义 4.阳明治方要义 5.阳明欲剧时相 6.对高血压病的思考第七章少阳病纲要一、少阳解义 1.少阳本义 2.少阳经义 3.少阳府义 4.少阳运气义二、少阳病提纲 1.总义 2.别义三、少阳病时相 1.寅至辰上 2.少阳病要 3.少阳时相要义 4.少阳持方要义 5.《本经》中两味特殊的药 6.少阳之脉第八章太阴病纲要一、太阴解义 1.太阴本义 2.太阴经义 3.太阴藏义 4.太阴运气义二、太阴病提纲 1.太阴病机 2.太阴的位性特征 3.太阴的病候特征三、太阴病时相 1.亥至丑上 2.欲解时要义 3.欲剧时相 4.太阴治方要义第九章少阴病纲要一、少阴解义 1.少阴本义 2.少阴经义 3.少阴藏义 4.少阴运气义二、少阴病提纲 1.微妙在脉 2.但欲寐 3.少阴病形三、少阴病时相 1.子者复也 2.欲解何以占三时四、对AD病的思考第十章厥阴病纲要一、厥阴解义 1.厥阴本义 2.厥阴经义 3.厥阴藏义 4.厥阴运气二、厥阴病提纲 1.消渴 2.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3.饥而不欲食 4.食则吐蛔 5.厥阴禁下三、厥阴病时相 1.丑时义 2.厥阴方义结语跋参考书《伤寒论》《黄帝内经》《内经》《金匮》《伤寒》《说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库全书总目》《颅囟经》《胎胪药录》《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老子》《素问》《素问·灵兰秘典论》《灵兰秘典论》《灵枢》。
思考《思考中医》
[提要]:从中医临床适用、中医理论模式、中医认识方法、中医发展历程等各个方面,提出与《思考中医》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反对把中医神秘化。
认为中医学是完善的名副其实的身心环境医学体系,是永恒不败的宏观整体医学科学真理。
刘力红博士所著《思考中医》一书,近年来在中医界颇有影响。
它大树特树中医经典这面旗帜,咬文嚼字地解释经典条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每一个想学好中医的人,都要认真学习经典,要联系实际并独立思考。
中医经典著作虽说古奥,但很朴实,言简意赅。
后世众说纷纭,所以特别需要独立思考,也特别需要注意联系人体及其生活与环境的实际来学习。
Z中医学无疑是宏观整体医学,也就是活人的身心环境医学。
何为“脏腑经络”?何为人体之“气”?何为“病”与“证”?以及如何宏观概括病因?如何科学养生防病和如何宏观调控治病等等。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经典,联系实际,独立思考,予以弄清。
+ 对于中医经典理论,各人境界不同,领悟有差别,运用更是相差甚远。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必然的现象。
不只中医如此,所有讲究宏观调控的学问都是如此。
如自然生态,社会管理,人生哲学等等。
这就需要辨论。
真理之所在,要靠大家辨论,要靠实践检验。
或许,现在仍然是迷雾重重,但总有一天会玉宇澄清,一切都会变得明朗起来。
我读了《思考中医》之后,颇受启发,颇为感慨。
刘力红博士崇尚经典,博学广闻,确实令人佩服;他的书激起了中医界重新探讨经典的热情,确实了不起。
我也因之而久久陷于了对中医的理性思考,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品味中医》一书。
在三十多年前,我获得上大学的宝贵机会,主动选择了学中医。
为什么要选中医呢?是因为在《文革》中偶然读到一本名为《内经辑要》的中医书,这在当时很难得啊!书中高谈阔论,富含生命哲理,使我难以忘怀。
自从踏入中医之门,我便对于经典有恒久不减的热情。
总之,在崇尚中医经典这一点上,我与刘博士是完全一致的。
但对于《思考中医》中的一些基本观点,我却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