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附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附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附反思《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五、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六、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在新课引入时,如何导入才能激发起学生勇于探究的欲望呢?我创设了: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这一情景话题,接着引导学生,喜欢什么样魔术,学生举出一些物体变化的例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依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物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我们生活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各种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着,像同学们每天都在长大,楼下的小树每天都在长高,小树的叶子颜色会变,家里养的小狗长大了……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物质在变化的例子来吗?2、学生讨论发言3、谈话:同学们讲了很多有生命的物质的变化,那没有生命的物质它们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变化呢?如果会,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一下没有生命的物质它们是怎样变化的.(二)认识蜡烛的物理变化1、谈话:看到蜡烛,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你知道蜡烛有什么样的特点吗?(安排学生看,摸,闻)2、学生讨论发言(蜡烛可以燃烧,常温下是固体,有特殊的气味,受热会熔化,熔化后经冷却又再次凝固……)3、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蜡烛受热会熔化,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拉蜡烛受热会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之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4、讲解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在蜡烛上加热小勺,小勺中有蜡块。

(2)观察小勺中的蜡块的变化,边观察边记录。

(3)待蜡块完全融化之后再将小勺放入旁边的水槽中,冷却后再观察。

5、学生分组实验注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蜡烛的状态变.并且注意记录.注意实验安全!!!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蜡烛受热时会慢慢变软,再变为蜡烛液体;7、现在我们先把小勺放在水中冷却,再来看另外一个实验(三)认识蜡烛的化学变化1、讲解实验:课本30页右下角,蜡烛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实验步骤:将一只干净的瓷蒸发皿放在蜡烛火焰上一段时间,然后取下蒸发皿,观察被蜡烛烧过的部位2、教师演示实验3、指引学生观察蒸发皿在实验前后的变化.4、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前,即加热前,蒸发皿是白色的,在火焰上烤了一段时间后,变成了黑色.)5、提问:那么这些黑色的物质是什么?是陶瓷吗?如果不是的话,那是什么?它们是哪里来的?6、学生实验,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和干燥的烧杯分别倒扣在蜡烛上,分别观察有什么变化,并且记录。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教案

1.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从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点。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每组蜡烛1个、火柴1盒、酒精灯1个、三脚架1个、蒸发皿2个、蜡块1个、涂有石灰水的烧杯1个、干燥烧杯1个、勺子1个、抹布1个、白醋1瓶、纯碱少许、易拉罐1个、吸管1个、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一个、白糖若干【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变化万千,像小苗出土,叶子变色,小狗长大,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到,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有生命的物质和没有生命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进行研究。

(板书课题:1.蜡烛的变化)二、研究变化,建构新知(一)了解蜡烛的特点:1.提问:怎样研究一个物体了?先让我们从观察开始吧。

2.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的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它的特点。

比比看,哪组观察的最仔细。

(生:白色,固体、圆柱形、较软、光滑、易断、易碎、有气味等。

)3.小结:同学们观察真仔细。

那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会有哪些方法?(二)加热蜡烛:1.提问:老师这有一些从蜡烛上切下的蜡块,如果加热它,请你们预测一下,会发生什么变化?(熔化)原来蜡烛是?(固体)加热后了?(由固体熔化成液体)2.谈话:我们的预测对不对呢?实践出真知。

在做这个实验之前,先让我们来看看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3.学生讨论并汇报。

4.师生总结:(1)正确使用酒精灯。

(2)安全操作、预防烫伤。

(3)仔细观察、及时记录。

(板书:蜡块)5.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结果:蜡块融化了,变成会流动的蜡油。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用化石做证据》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用化石做证据》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用化石做证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用化石做证据》这一课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使用化石作为证据来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化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化石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

但是,学生对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以及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作用的深入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使用化石作为证据来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化石,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意识到保护化石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掌握使用化石作为证据来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化石分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将化石证据与生物进化联系起来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观察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观察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小组合作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化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探究环节:学生分组观察化石,分析化石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探讨化石分布的规律。

3.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化石证据与生物进化联系起来,总结使用化石作为证据来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4.应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生物进化案例,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分享研究成果。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蜡烛的变化教学内容:小学科学苏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加热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形成新物质的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会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变化。

重点:通过蜡烛加热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蜡烛、火柴、集气瓶、试管夹、小苏打、白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秋天到了,我们身边的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树叶变黄,果实成熟,同学长高,小草枯萎……教师:这些变化,有的过程很短,有的过程很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节《蜡烛的变化》。

并同时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一)观察蜡烛1、让学生认真观察蜡烛,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用手触摸,感觉到了什么?蜡烛的原材料是什么?学生回答:蜡烛的外观是红色的,圆柱体,摸着比较油,蜡烛芯是白色的棉线。

蜡烛是由蜡油做成的,可以有多种颜色。

2、教师小结:蜡烛是由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得到的。

(二)研究蜡烛的物理变化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蜡烛发生变化?学生说出许多办法.1、切割蜡烛(1)教师要求学生用指甲划一划蜡烛,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蜡烛可以被指甲扣下来,并且蜡烛的碎屑是发白的。

教师叙述:和坚硬的岩石进行比较,蜡烛的质地比较软一些。

(2)教师提问:切割后的蜡烛和原来的蜡烛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蜡烛的变化进行描述:体积变小、长度变短、形状改变。

(3)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通过切割的方法,我们发现蜡烛的外形发生了变化。

但是蜡烛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长蜡烛、短蜡烛都是蜡烛。

2、加热蜡烛(1)要求学生观察桌上的试验仪器,想一想哪些仪器可以用来加热蜡烛,并说出自己的办法。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1、我们周围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4、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三、教学准备: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上课时间:1、导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2、研究物质的变化。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给蜡烛加热。

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

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生成了新的物质,证据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

第二课时上课时间: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

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4、学生选择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

分组做实验。

学生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的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2、铁钉生锈了一、教学目标:1、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4.洗衣服的学问》授课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4.洗衣服的学问》授课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4.洗衣服的学问》授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4.洗衣服的学问》是一节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科学课程。

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洗衣服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洗衣粉(液)的成分及作用,掌握正确的洗涤方法,以及如何正确晾晒衣物。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洗衣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洗衣粉(液)的成分、作用,以及洗涤方法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疑惑。

此外,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较浓,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洗衣粉(液)的成分及作用,掌握正确的洗涤方法,学会正确晾晒衣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洗衣粉(液)的成分及作用,正确的洗涤方法。

2.难点:如何正确晾晒衣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洗涤用品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衣物洗涤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洗涤衣物的重要性。

2.探究洗衣粉(液)的成分及作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洗衣粉(液)与污渍的反应,讨论得出洗衣粉(液)的成分及作用。

3.学习洗涤方法:教师演示正确的洗涤方法,学生分组实践,交流讨论洗涤心得。

4.探究如何正确晾晒衣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晾晒方法的衣物晾干效果,讨论得出正确的晾晒方法。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洗涤衣物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洗衣服的学问1.洗衣粉(液)的成分及作用–成分:__ __ __–作用:__ __ __2.正确的洗涤方法3.正确晾晒衣物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洗衣粉(液)的成分及作用、正确的洗涤方法的掌握程度。

【精品】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22)

【精品】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22)

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

一、教材分析。

《蜡烛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

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物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教材主要分四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通过观察常见的蜡烛,思考还能如何研究蜡烛,提出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火焰烘烤干燥烧杯壁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进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大烧杯中的实验、蜡烛火焰熏烤白色坩埚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三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第四部分拓展提升,快速判断物质变化所属的种类。

这些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质变化知识打下基础。

由此看出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进行编排的,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1 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不仅仅是形态变化,还有新物质产生;1.2 知道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2.1 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2.2 能够实事求是、规范、有条理的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由现象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2.3 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和认真观察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 能在实验的探究中,逐步养成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善于交流、分工合作的优良品质;3.2 加强科学探究要尊重科学证据的意识;3.3 愿意合作与交流;3.4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三、教学准备。

教学分为6个小组。

刚上课的展示:自己用蜡油制作的各种水果造型。

第一个观察蜡烛:1支新的蜡烛。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1、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1、蜡烛的变化》教案

3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谈一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其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本课包含三个部分内容:首先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

然后实验探究。

第三部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

学情分析本课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蜡烛融化时的状态变化,和燃烧时变成新物质的状况,来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两类。

本教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做的研究资源、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

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实验。

重点放在应用环节,能判断物质属于哪种变化。

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3.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蜡块、蜡烛、酒精灯、蒸发皿、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干抹布、白醋等学生准备:收集与蜡烛变化相关的资料、预习本课等。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引生入境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请学生讲述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引出“变化”这一话题,再请学生举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通过我的叙述:“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云卷云舒、草木生长、生米熟饭、平地高楼……可是,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

小学科学苏教六年级上册3单元物质在变化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3变色花》苏教版最新

小学科学苏教六年级上册3单元物质在变化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3变色花》苏教版最新

《变色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2、能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3、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4、了解物质的酸碱性的改变在生活中的应用。

5、知道让指示剂变蓝的物质也是碱性物质。

6、体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难点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并了解利用其性质改变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两朵白布花(其中一朵花瓣喷有白醋叶子喷有碱水),紫甘蓝,三只分别装有白醋、碱水、紫甘蓝汁的烧杯,滴管,喷壶,厚透明塑料袋,刀子,牙签,一瓶矿泉水,大烧杯一个,。

2、学生准备:紫甘蓝水,六个分别装有碱水、食盐水、柠檬水、橙汁、小苏打水的烧杯,六个滴管,教学过程一、魔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师:出示两朵白布花,今天老师打算给大家变个魔术,想让两朵花颜色变得漂亮,别眨眼,见证奇迹的时候了。

师:(拿出普通的花)向花喷紫甘蓝水,现在花什么颜色?师:示紫甘蓝水,这紫色水是老师用紫甘蓝(出示紫甘蓝)制成的叫紫甘蓝水(出示PPT,板书)师:(接着向另一朵花喷紫甘蓝水)咦,现在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汇报:花瓣变红,叶子变绿)师:这真是让紫甘蓝水变色的花。

(板书课题)师:为了解开魔术之谜我们用实验揭秘二、实验解密—老师到底做了什么手脚师:(出示紫甘蓝水、白醋、碱水的烧杯)大家请看:这三种液体我在喷花魔术中都用到了将紫甘蓝水分别滴入两种液体中会怎样?变色花的奥秘:花瓣变红是因为紫甘蓝水遇到了白醋,叶子变绿是因为紫甘蓝水遇到了碱水。

(出示PPT)揭示:像白醋这样,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酸性物质;像碱水这样是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碱性物质。

(板书)师:矿泉水又是什么物质?实验继续。

将紫甘蓝水滴入矿泉水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师:像矿泉水这样不能使紫甘蓝水变色的物质叫中性物质。

像紫甘蓝水这样,酸碱让他改变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苏教版
设计意图
前置作业
提出效果:
1、观察没有生锈的和曾经生锈的铁制品有什么不同;
2、推想铁生锈的缘由;
3、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铁钉生锈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留意:请大家对方案,尤其是步骤的完整性停止评价。比如,评价时可以关注:①要验证的方面能否是〝改动的条件〞?②〝坚持不变的条件〞有没有控制好? ③步骤设计能否完整?等等
提示:
〔1〕经过看一看、摸一摸、刮一刮、闻一闻、切一切等一些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
〔2〕填写记载表一,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窗观察的又快又细心。
效果二:经过实验,观察比拟蜡烛加热和蜡烛熄灭时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提示:
〔1〕思索、交流假设要使蜡烛发作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会有什么变化?
〔2〕阅读教材30页内容,选择一项实验内容,结合图片做好实验方案,确定器材和分工后再做实验。
依据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面粉做成馒头
树叶颜色变化
铁水变钢锭
火柴熄灭
水的三态变化
2、看书32页,每组任选一个实验做做,细心观察现象并记载上去。依据实验所得讨论判别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做完实验的小组可以观赏其它小组的实验,并相互交流实验效果。
板书设计
导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
蜡烛的特点:切、折、加热、扑灭
重 难 点
重点: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状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发生新的物质。
难点:寻觅证据判别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 法
实验、探求、讲授
学 法
观察记载,小组讨论、教员教授
导学预备
教员预备:分组实验用的铁三角架、酒精灯、火柴、枯燥的烧杯、铁片、试管夹、廓清的石灰水、搅拌棒、白醋、碱块、白糖。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9课时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9课时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9课时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化石的奥秘》的第9课时,主要围绕化石的意义展开。

通过学习本课时,学生将了解到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定义,并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信息,陈述生物的共同特征。

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定义。

科学探究:1. 在教师引导下,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生物的共同特征。

科学态度:1.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事件发生的探究兴趣。

2. 乐于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 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点】知道化石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到化石与现今生物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能力。

他们对化石可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化石与现今生物的内在联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复习:老师可请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定义的回忆,例如:“请你们回忆一下,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化石是什么?”2. 引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化石的意义,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化石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吗?请思考一下。

”Step 2:讨论化石的意义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化石的意义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陈述小组的观点。

2. 学生陈述观点:让每个小组的代表陈述他们小组的观点,并鼓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反驳,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教师总结:化石的意义:(1)揭示生物演化:化石记录了过去生物的存在和演化过程,它们提供了关于生物进化、物种起源和灭绝的珍贵证据。

小学科学苏教六年级上册3单元物质在变化2、铁钉生锈第一课时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六年级上册3单元物质在变化2、铁钉生锈第一课时教案

2、《铁钉生锈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中的第2课,两课时教学内容,主要研究钢铁生锈的原因和理解各种防锈方法的原理。

教材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锈物品,为铁钉生锈原因的假设提供依据,然后设计方案,再讨论、交流、完善自己设计的验证方案,来证明自己的假设,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铁制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完成从假设到设计方案到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初步学会对同伴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会完善自己的方案。

3、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知识与技能: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2、愿意参与评价,并愿意吸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

教学重难点:重点:制定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的实验方案。

难点:设计铁生锈条件实验方案材料的选择和实验步骤的安排。

教学准备:无锈铁钉、试管、水、植物油、试管架、滴管、硅胶干燥剂、课件、实验记录单等。

一、新课导入。

1、老师出示生锈的铁钉和没有生锈的铁钉,提问:你还见过哪些生锈的物品?在哪里见到的?学生回答:切过菜没有擦干净的菜刀、没洗净的铁锅、土里埋的铁棒等。

(板书课题:2、铁钉生锈了)的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生锈的铁制品(课件出示图片),边播放课件边讲述。

(如生锈的工具,生锈的水中铁链,生锈的户外铁门,潮湿环境中生锈的铁钉……)二、了解铁和铁锈的不同之处。

1、在你们的实验桌上也有许多生锈的和没有生锈的物品,请你们比较一下:铁和铁锈有什么不同,将你们的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一)中。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填写记录单。

铁和铁锈的区别3、哪一组同学能将你们观察到的结果分享给大家,请学生汇报,并请一组同学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填写在白板上。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教学设计

《消失的恐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通过举办展览、阅读资料、观察模型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认识恐龙,激发对化石的探究兴趣。

第一部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恐龙模型、图片入手,引导学生经历办“恐龙展”的过程,在观察多姿多彩的恐龙世界时,收集和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并思考这些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的恐龙形象是如何复原出来的。

第二部分,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第三部分,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家对恐龙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对恐龙化石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体会恐龙的多样性。

二、学习目标• 通过举办“恐龙展”,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激发学生研究恐龙的兴趣。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 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难点: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恐龙化石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25页的恐龙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了解图片上的恐龙。

2.出示课本25页的一首小诗:没有人见过恐龙,为什么能复原出它们的模样?没有人能穿越时空,为什么能找到人类的祖先?答案究竟藏在哪里?让我们一起去探寻那些遥远的秘密!3.学生认真阅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中提出的问题。

4.全班交流:为什么没有人见过恐龙,却能复原出他们的模样?5.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单元,一起去探寻化石的奥秘。

6.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8课一一消失的恐龙。

7.板书课题:8.消失的恐龙二、学习新课活动一:举办恐龙展1.教师引导:我们有很多同学都喜欢恐龙。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把我们各人拥有的各种恐龙模型和图片带到教室,来举办一个恐龙展。

下面就请大家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各种恐龙模型和图片。

2.学生拿出各种恐龙模型和图片,把模型分门别类的摆放在桌子上,将图片粘贴在周围的墙上,恐龙展就可以开始了。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化石的奥秘》是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化石的定义、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化石的研究意义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认识到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对生物进化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化石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化石的研究意义等方面的知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探究化石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石的定义、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化石的研究意义,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化石标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对化石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化石的定义、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化石的研究意义。

2.难点:化石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化石的研究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石的奥秘。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化石标本、放大镜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关于化石的谜语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探究化石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化石标本,让学生思考化石是什么,并总结出化石的定义。

3.探究化石的形成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化石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机制。

4.探究化石的分布规律: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层的化石,发现化石的分布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

5.探究化石的研究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化石的奥秘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化石的奥秘教案

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8.消失的恐龙【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科学探究]1.体验恐龙化石的挖掘过程;2.细致观察并用文字、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3.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恐龙骨骼化石外形;4.能基于前概念和观察结果等角度对化石所属恐龙提出针对性的假设;[科学态度]1.尊重证据,坚持正确的观点,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观点,不急于下结论,以事实为依据综合作出判断;2.学会在合作中探寻答案;[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从消失的恐龙中反思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挖掘并复原骨骼化石。

观察、描述化石形象,初步推测所属恐龙。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化石挖掘套装(工具、土层、化石模型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恐龙乐园,你们有较为熟悉的恐龙吗?能否形容下它的外形,让大家猜一猜呢?2.你可曾想过!没有人见过恐龙,为什么能复原出它们的模样呢?3.小结:没错!消失的恐龙就是通过化石推测复原出来的。

谁知道恐龙化石复原的大概过程是怎么样的呢?1.学生描述恐龙形象2.学生互评描述情况,分析哪位同学描述更形象。

3.学生汇报:根据化石推测出来的。

4.学生汇报:发现挖掘-出土搬运-清理重组-细致观察-推测复原。

二、阅读、挖掘、观察、描述化石1.对于复原恐龙的过程,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想了解的?2.关于第一块恐龙化石的发现及为什么知道那是一种已经消失在世界上的动物化石呢?请同学们从阅读中寻找答案。

3.小结:当挖出一块巨型牙齿,经比对后发现,现今并没有这样的动物,判定该骨骼是已不复存在的已灭绝的动物化石,科学家将该动物命名为恐龙。

而第一块恐龙化石的发现在1823年。

4.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都是关于化石挖掘过程的,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5.请同学们一起进入恐龙乐园考古体验馆。

事情是这样的:近期在几个村子相继发现大型骨骼化石,为研究其到底是什么动物化石,政府派各小组进行研究并定期汇报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9.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10.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11.小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紧紧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是生成了新的物质,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找到证据。
第五步:将条形过滤纸全部浸没在紫包心菜汁中,过一会儿,用镊子夹出,搭晾在烧杯壁上(或其他物品上)。
2.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四点:
(1)尽量选择紫包心菜的薄叶,少用梗;
(2)紫包心菜撕的块要小一点;
(3)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4)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准。
3.学生制作指示剂
三、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3、我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铁钉的变化,及时记录实验现象,交流各组的发现。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概括铁钉生锈原因。
第四、介绍防锈方法,明晰防锈原理,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铁生锈条件的认识,最后的拓展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发现其中的原理。
课题
3、变色花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6.谈话:要想判断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7.教师布置学生分组实验:
(1)学生操作: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五六滴紫包心菜汁,观察有什么现象?(紫包心菜汁会让白醋变红,让碱水变绿。)
(2)谈话:像白醋一样,使紫包心菜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一样,使紫包心菜汁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引导学生探秘,通过分组实验研究出了老师到底在纸花上动了什么手脚。并再次环节讲解了本课的重要概念: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并再用一朵白花,花瓣上涂酸性物质,叶子上涂碱性物质成“绿花红叶”?这对学生很有挑战性。有是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
并请学生到前面验证(“红花绿叶”变成“绿花红叶”)。
最后出示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选择问题课后继续研究。
二、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本节课中,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了每个问题,学生们表现得非常好。老师只在制作紫甘蓝水前作了必要的指导,在学生探秘交流后讲解了几个概念,这些都是老师必须做的。
谈话:你还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生锈的物品?
5.学生讨论,回答。
二、比较铁与铁锈的不同
1.谈话:你们也带了一些生了锈的铁制品,与没有生锈的比较比较铁锈是什么样的?它和铁有什么不同?
2.看看书上的小朋友他们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的?
3.学生分组观察,记录。
4.学生交流并汇报。
三、研究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在我们生活中,或是你家里的一些铁制品都是用哪些方法防治生锈的
啊?
4.回家继续调查人们对家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
板书设计

空气
酸、碱、盐
教学反思
钢铁会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铁生锈是个复杂的过程,铁生锈与铁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水分以及各种酸碱盐等类物质有关。本课紧接上课,以学生熟悉的铁钉生锈为例子,让学生在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中,了解铁生锈的原因,进而理解各种防锈方法的原理。在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
1.提问:这些铁制品是怎么会生锈的呢?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猜猜看铁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生锈?。
2.学生讨论交流
3.讨论:用什么方法能证明你们说的这些原因是正确的?
4.看看34页王刚这个小组是怎么考虑的。
5.教师指导学生仿照书上设计实验方案。
6.请各组参照书上这个小组的研究方案也来设计一份实验方案?
7.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并记录。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或柠檬汁浸过,叶子用面碱浸过;浸泡的时间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碱中和,使实验失败)、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
学生准备:厚塑料袋、各种待检测物品、柠檬、梨、柚子各一块。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o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
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1.出示生日蜡烛,谈话:同学们过生日时蛋糕上一定少不了蜡烛吧,这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物体,你们能说说蜡烛是种什么样的物体?
2.提问:生活中见过蜡烛的变化吗?有哪些变化?
3.学生讨论,回答。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课题
2、铁钉生锈了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试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过程与方法
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
课时
导学预案
一、变魔术探奥秘。
1.谈话: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最近老师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你们愿意看吗?
2.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
3.提问: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
4.“花为什么变色了?”你们觉得是怎么回事?
5.引导同学猜想:如做花瓣和叶子的纸上是否做了“手脚”,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
第一、让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铁制品生锈的现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对生锈环境的关注,并为后续研究生锈的原因做好铺垫。
第二、通过比较铁生锈与铁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生锈的过程是一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第三、1、引导学生做出各种假设。
2、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提醒学生参考王刚小组的计划,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定本组的研究方案。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对实验的器材选择;有水、无水的环境创设;有氧、无氧条件的考虑等往往不周到,我在学生初步完成设计的基础上,利用分组汇报、互相补充等教学方式完善学生的实验方案。然后,利用提前准备的凉开水、植物油、砂纸、无锈铁钉、自来水或透明塑料袋、干燥剂等组装实验器材,以便课后观察研究。
四、巩固练习
看书74页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变化
形态、状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还缺少深刻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还估计不足。比如,我在教学中进行的猜想环节和制定方案的环节,没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讨论思考,没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观的认为学生应该知道用什么方法的。但是我在巡视学生的活动中和在听取学生的发言中,明显的感觉到学生有欠缺的地方,并且只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正确有效的探究方法,而有少数学生却手足无措,随大流。之后,我深深感觉到我们备课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做到备课的同时也要“备人”,备课时要尽最大范围的、全方位的考虑我们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承受能力。我们要充分做好“第二手”准备,课堂上要灵活机动,适时调控,不能照自己框框去上课。更不能让自己的框框框住了自己的思路,那样下去师生之间是不会有长足发展的,教学的收益也很微浅。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7、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
(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3)提问:那么根据实验所看到的现象,你们能够解释花为什么变色吗?
(4)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想想你们家里炒菜、做汤用的盐属于哪一类物质呢?
(5)学生操作:将紫包心菜汁滴入盐水中五六滴,看看盐水是否变红或变绿。
(6)谈话:像盐水一样,不能使紫包心菜汁变色的物质,叫做中性物质。类似紫包心菜汁这样的物质,由于能够分辨物质的酸性和碱性,人们称它为指示剂。实验室里经常用指示剂检验酸和碱,工厂在检验产品质量时、医院在某些化验中也经常用到它,因为它使用非常方便。指示剂种类也很多,我们今天只认识了其中的一种,而且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制作出来的。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实验结果,证明学生的猜测结果)。
8.小结:铁制品容易生锈主要是应为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以及一些酸检盐。
四、了解防锈的方法
现在我们知道了铁生锈是由于表面沾了水,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等原因
造成的,而铁锈那么松软,容易酥松剥落,使铁不再兼顾,那我们该怎样防止生锈呢?
交流讨论汇报防锈方法。
二、自制指示剂。
1.教师介绍用紫包心菜压汁做指示剂的方法:
第一步:将紫包心菜(约50克)撕碎,装入透明厚塑料袋中;
第二步:往塑料袋中加入一杯温水(50℃~60℃);
第三步: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水变为紫色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