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上海市闸北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扫描含答案

上海市闸北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扫描含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一阅读 80分(一)(16分)1.A(1分)2.(3分)①象征着权力与威严;②象征着财富与身价;③充满了哲学的玄机、充斥着日常的生活。

(1点1分)3.(2分)“黑匣”:原指用于分析飞机失事原因的记录仪;此处喻指“有力的证据”。

4.B(2分)5.(4分)要点:①反叛(挑战)传统②流行当下③崇尚自然④追求自由⑤富有创新意味(1点1分)6.(4分)提示:此题属开放类,不论观点如何均可;关键看对问题的阐释。

(观点1分,阐释3分)示例:1)从文题看,既像说明的对象,又似论证的观点;2)从表达方式看,有说明,更有议论;3)从文字风格看,既有说明文的简洁、规范,又有议论文的准确、严谨。

结论:同时兼有说明、议论两种文体特质;或者说是一篇兼有说明文某些特征的议论文。

(二)(20分)7.(4分)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将“窗外”四季变化的景物用诗的语言铺叙出来(1分),春花、冬雪、秋风、夏雨,这些景物不仅富有季节特征,而且极具画面感,充满诗意(1分);凸现了窗里人喜欢看的缘由(1分)。

开篇点题,文句优美,引人入胜(1分)。

8.(3分)关键词(唐人):胸襟博大昂扬奋发心怀天下(宋人):敏感精致含蓄秀气(清人):悲凉沧桑沉重无奈忧伤(超过字数不得分;每处1分)9.(3分)要点:1)典型,有论辩力 2)为读者熟知,易接受 3)既证明了观点,又充实了内容 4)有文化内涵,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与美感。

(对1点1分)10.(2分)D11.(4分)要点:1)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感性化,富有散文的特质;2)新颖别致,表现出作者观察体悟人生独特的视角。

(对1点得2分)12.(4分)示例:“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谪黄州,夜游赤壁,由大自然的水与月悟出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认识到万物各有其主的道理,内心归于宁静。

徜徉于山水之间,荣辱不惊,物我两忘;并创作了不朽的作品,写就了只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联系作品1分,阐释2分,语言表达1分)(三)(6分)13.(6分)①秋风萧瑟②无语东流③万里归船弄长笛④雪尽马蹄轻⑤君子生非异也⑥此时无声胜有声⑦风萧萧兮易水寒⑧知者不惑(四)(8分)14.(2分)空间;时间15.(2分)B(“帆影”、“酒樽”是借代,句意为在酒席间谈论六朝的故事)16.(4分)要点:角度有色彩(红、白);声音(画角);动态(催、起)(写出其中1点得2分,两点4分)(五)(15分)17.(4分)A 拜见 B (感到)惊异 C 同情(怜悯,哀怜) D 发生饥荒(受灾歉收)18.(2分)D19.(2分)D20.(3分) 每当见到苏府君,他就直接把我带到天上,哪有可能谈论地上的俗事?21.(4分)要点:为人正直,清廉,智慧等;处事依法行事,作风细致,讲究方法等(例子、分析各半)(六)(15分)22.A(2分)23.B(3分)24.(4分)划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

2016年上海市闸北区高三一模语文答案

2016年上海市闸北区高三一模语文答案

2016年上海市闸北区一模考语文试卷答案(一)(1 6分)1.A(1分)2.(3分)①象征着权力与威严;②象征着财富与身价;⑧充满了哲学的玄机、充斥着日常的生活。

(1点1分)3.(2分)“黑匣”:原指用于分析飞机失事原因的记录仪;此处喻指“有力的证据”。

4.B(2分)5.(4分)要点:①反叛(挑战)传统②流行当下③崇尚自然④追求自由⑤富有创新意味(1点1分)6.(4分)提示:此题属开放类,不论观点如何均可;关键看对问题的阐释。

(观点1分,阐释3分)示例:1)从文题看,既像说明的对象,又似论证的观点;2)从表达方式看,有说明,更有议论;5)从文字风格看,既有说明文的简洁、规范,又有议论文的准确、严谨。

结论:同时兼有说明、议论两种文体特质;或者说是一篇兼有说明文某些特征的议论文。

(二)(20分)7.(4分)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将“窗外”四季变化的景物用诗的语言铺叙出来(1分),春花、冬雪、秋风、夏雨,这些景物不仅富有季节特征,而且极具画面感,充满诗意(1分);凸现了窗里人喜欢看的缘由(1分)。

开篇点题,文句优美,引入入胜(1分)8.(3分)关键词(唐人):胸襟博大昂扬奋发心怀天下(宋人):敏感精致含蓄秀气(清人):悲凉沧桑沉重无奈忧伤(超过字数不得分;每处1分)9.(3分)要点:1)典型,有论辩力2)为读者熟知,易接受3)既征明了观点,又充实了内容4)有文化内涵,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与美感。

(对l点1分)10.(2分)D11.(4分)要点:1)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感性化,富有散文的特质;2)新颖别致,表现出作者观察体悟人生独特的视角。

(对1点得2分)12.(4分)示例:“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谪黄州,夜游赤壁,由大自然的水与月悟出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认识到万物各有其主的道理,内心归于宁静。

徜徉于山水之问,荣辱不惊,物我两忘;并创作了不朽的作品,写就了只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联系作品1分,阐释2分,语言表达1分)(三)(6分)J 3.(6分)①秋风萧瑟②无语东流③万里归船弄长笛④雪尽马蹄轻⑤君子生非异也⑥此时无声胜有声⑦风萧萧兮易水寒⑧知者不惑(四)(8分)14.(2分)空间;时间15.(2分)B(“帆影”、“酒樽”是借代,句意为在酒席间谈论六朝的故事)16,(4分)要点:角度有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1点得2分,两点4分)(五)(15分)1 7.(4分)A拜见B(感到)惊异C同情(怜悯,哀怜)D发生饥荒(受灾歉收)18.(2分)D19.(2分)D20.(3分)每当见到苏府君,他就直接把我带到天上,哪有可能谈论地上的俗事?21.(4分)要点:为人正直,清廉,智慧等;处事依法行事,作风细致,讲究方法等(例子、分析各半)【参考译文一】苏琼,字珍之,武强郡人。

上海市闸北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练习(一模)试题

上海市闸北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练习(一模)试题

闸北区2 015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考生注意:1.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2. 150分钟内完成,总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①国有国格,人有人格,艺术也有自己的品格。

品格层次的高下决定着艺术的精神价值和历史地位的高下。

艺无格不立。

艺术品格是艺术作品屹立于艺术之林的脊骨。

艺术品格的内涵至少包括口口品格、口口品格和口口品格。

②中国艺术有“解衣盘礴”的优秀传统。

专注痴迷于创造的沉酣而不作世故的权衡和功利的算计,是进入最佳创作状态和确保艺术神圣与纯洁的前提。

前人早巳发现:人多一分世故即少一分高雅;利多心急者其艺必不工。

③艺术品格的滑坡往往是经不住非艺术的种种诱惑而造成艺术本身相对独立性的丧失。

诱于名,艺术降格为自我吹胀的钩誉虫;诱于利,艺术堕落为满身铜臭的摇钱树;诱于权,艺术奴化为察颜观色的登龙符。

④艺术是艺术家在泥泞思路上频频滑倒的激情与感悟,它往往能跌出灵感带血的伤口和心灵震颤的歌吟;而在舒适坦途上装作跌倒,则只能跌出滑稽的丑态和矫情的喊叫。

⑤任何有健康恬力的艺术都构成自己纯真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离于情节和性格的床头、拳头,噱头,是甩卖发馊肉汤的胡椒、掩盖灵魂的膏药、装扮卖笑丑妇的胭脂。

⑥优秀艺术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属于的东西。

吴昌硕的厚度、齐白石的醇度、潘天寿的力度、傅抱石的速度,都以不与人萄同的艺术个性的戛戛独造在艺术史上留下闪光的篇页。

雪地上的第一排脚印最易诱人放弃寻找自己最佳路线的选择。

缺乏创造性的模仿艺术已流于下品,没有出息的倒爷艺术更无品格可言。

⑦艺术家的品格是由艺术家的人格决定的。

艺术家不是完人,艺术创造所必须的素质偏离也常常给他们带来不可避免的缺点和怪癖,所以艺术人格与道德人格既有重叠又有一定的错位。

⑧艺术人格有它的标准,那就是以严肃的艺术创造为轴心的文化够感和文化献身精神。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高三上学期期末试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94)

高三上学期期末试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94)

2016年11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注意事项:第Ⅰ卷为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

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

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

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

树根(缘/沿)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1) ,如大旗迎风。

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 (2) 。

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细致)。

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赫然在目)。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鼎礼膜拜呢。

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

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祥这个奇迹。

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

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

衡王刻字(希冀/期望)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

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

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A.枝枝蔓蔓(wàn) 料峭 B.砍斫(zhuó) 端祥C.坚劲(jìng) 间架结构 D.小憩(qì) 鼎礼膜拜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沿细密历历在目期望 B. 缘细密赫然在目希冀C.缘细致赫然在目期望 D.沿细密历历在目希冀3.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A.树干破石而出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B.破石而出的树干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C.树干破石而出游人已把树皮摸得油光D.破石而出的树干游人已把树皮摸得油光4.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学术批评需要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需要强调学术的严肃性,需要民主、平等、理性和包容的学术品格。

上海市闸北区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闸北区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九年级语文学科期末练习卷(2016.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 本试卷共27题。

2.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2. ,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3. ,匹马戍梁州。

(《诉衷情》)4.草枯鹰眼疾,。

(《观猎》)5.黄发垂髫,。

(《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诗句,完成第6-7题(4分)【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A.两句所写的时间都是黄昏。

B.两句所写的季节都是秋天。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都是俯视。

D.作者都是唐代著名诗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对文中传达出的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漫步赏月的悠闲和欣喜B.无端被贬的悲凉和感慨C.没事找事的无聊和空虚D.苦中作乐的旷达和洒脱(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1分)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①使人往视之。

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有雉②过,止其旁,旁有儿童。

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

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注释】①阴:暗地里,秘密地。

②雉:野鸡。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12. 对其人“将速反”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看到难以解释的怪异现象。

B.他已知道鲁恭的政绩很突出。

C.他担心久留也无法了解实情。

D.他怕自己的徒弟会干扰贤人。

13. 有人认为“此文开头写鲁恭‘重德化’,后面却主要写‘其人’的所见所闻,似乎与此无关”。

上海市闸北区2016年高三二模语文答案

上海市闸北区2016年高三二模语文答案

2016年闸北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阅读(80分)(一)(17 分)1.(2 分)D2.(3分)承上启下。

(1分)“所有的文化”是对②到④段有关内容的概括,“梦境的控制能力”是第⑤段以下重点要说明的内容。

(2分)3.(2 分)B4.(4分)要点:揭开梦境的神秘面纱;除去心魔,减轻内心的恐惧;利用内心的能量,“令人愉悦又有治疗效果”;更好地认识自我,并对自己进行全新的自我检测;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或问题。

(任4点,4分)5.(4分)要点: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引用,作比较等。

分析主要着眼于方法的作用。

(例子1分,分析2分,文字1分)6.(2分)《认知“清醒梦”》(或《“清醒梦”解析》)(二)(19 分)7.(3 分)B8.(4分)运用了两个比喻句(1分)。

用“婴儿的睫毛”喻小草的叶子,既写出了叶子的“纤细”,又表现出它的稀少(1分)。

用“飘浮”的“绿纱”喻从树叶缝隙透过草叶脉络落到地上的阳光,写出了小草叶片的单薄、透明(1分)。

这些比喻,生动细腻地展示了小草的形状(1 分)。

9.(4分)写树是为写小草作铺垫和衬托(1分)。

以树的高大显出草的渺小,以树的长久显出草的短暂,以树的伟岸显出草的卑微(1分)。

此外,树是草的生存环境,彼此有关联(1 分),在巨大的反差中,凸现出本文的主旨(1分)。

10.(4分)“我”是本文的线索,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将“树”与“小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1分)“我”与“树”和“小草”的关系,既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又是人与物的关系(1分);“树”与“小草”的关系,是一种既对应又对立的关系,彼此映衬,又形成对比反差,相得益彰(1分)。

上述这些关系,构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1分)。

11.(4分)要点:A“树”与“小草”的对比(反衬)B “我”与“树”的对比(反衬)C “我”与“小草”的对比(反衬);这些对比(反衬)的运用,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从而揭示了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海市闸北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卷

上海市闸北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卷

资料概述与简介 闸北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练习卷 语文学科试卷 一、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 题。

(16 分) 绿色时尚在两晋 ①中国传统的漆色,上溯夏商,下及明清,绵绵几千年沿袭到今天,几乎都是以红、黑 两色为主流的。

故宫午门两扇高大的朱漆宫门,象征着权力与威严,至今还令参观者有一种 压抑的肃然起敬。

即便远离京都的江南宅第,红漆的灯笼与黑漆的侯门相映成辉,也象征着 财富与身价。

民间更把红与黑比喻为生死两极,使这两种漆色充满了哲学的玄机、充斥着日 常的生活。

②但是,细细咀嚼中国的历史,却发现也有例外。

在频频改朝换代中一个很短暂的两晋 时期,却另有一抹清丽的亮色。

晋人爱绿髹,文献有记载。

王羲之有一篇著名的《笔经》称, 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年,斯亦可爱玩。

讵必金宝雕琢,然后宝也。

”他 喜欢绿沉漆的笔管,以为并非一定是金宝雕琢镶嵌的笔管才算名贵。

《太平御览》叙说了南 朝初期一个官官相妒的故事:“元嘉中中丞刘桢奏,风闻广州刺史韦朗于州作绿沉银泥漆屏 风二十三床,请以事免朗官”(用绿沉漆髹饰的名贵屏风,一次就作了二十三床,当官的实 在太奢华)可见在两晋时期,从朝廷到州官,从文人到百姓,都以绿髹为时尚,在以黄、红、 黑为封建原色的社会里,这种绿色时尚确实称得上是一种叛逆色彩。

③缘何两晋时代以绿沉之髹作为时尚?夹在战乱间隙中诞生的两晋难有汉武盛世那种 霸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沿袭着三国遗风,显得鞭长莫及,政治氛围的宽松、平和使得士大 夫阶层崇尚自然本色的理念得以充分的展示。

西晋时,南方战乱较少,中原大族纷纷南迁, 这批闲适人士生活上依然优裕,礼法对他们的约束又疏松,与南方本地一批从事文化活动的 士族阶层相结合,在文学、经学、博物、艺术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正是这批文 人雅士厌倦战乱、向往宁静,厌倦大红大黑的世俗色彩、向往寄情山水的自然本色,倡导绿 髹成了生活时尚。

2016~2017学年度上海市高三第一学期语文练习(四)(学生)

2016~2017学年度上海市高三第一学期语文练习(四)(学生)

2016~2017学年度上海市高三第一学期语文练习(四)作文素材三落花的窗台落雨时节,也是花草芳菲的季节,记忆里的窗,挂着紫色的窗帘,窗台上种满了幽兰。

风过处,落花的窗台,落满了含香的心事,这里有我的呼吸,也有我的情意,更有梦一般的馨香岁月。

或许是走得太急,我把一颗柔软的心丢在了风里,在岁月尘封里,也许会沉淀出了一份优雅和美丽。

一只紫燕,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落在我的窗前,衔来了一枚含香的思念,在时光的底色上,留下了一片蔚蓝。

人生,有很多缺憾,有如,那些与光阴一起凋零的花瓣,与花瓣一起风干的誓言,还有那些来不及成文的诗篇。

与时光一起畅想,未来的岁月里,是否还会遗留曾经的芳香?思念的雨滴,编织成清新的画廊,悬挂在窗前的枝头上,一缕微风漫过荷塘,一串串的心事在雨中作响。

篱落间,谁的温柔相望,轻吟一曲思念的雨香,谁的满心期许,让一丝青发绾成沧桑。

今夜,我种下一地的的心事,或许,有一天,能盛放出一片禅意的芳香。

是谁,站在雨后的窗口,望着落满花瓣的窗台,带着以往生活的记忆,在人生的渡口里张望。

在依稀可见的微光里,用生命的曲线凝结一个馨香的过往,沿着记忆的轨迹,琉璃着思念的孤寂。

季节的风如约而至,犹如光阴安放一个温馨的故事,一滴雨,落入了一方水砚,浸染成一朵风中青莲,墨点丹青的香韵,开满了轩窗庭院,风过处,绵绵的清香弥漫了天空。

多想,在这个花季,将清愁藏起,一个人在藤下赏槐读月,月下听风数雨,就这样,就这样将自己融合进生命里的呼吸。

在花开的时间里,漫步在幽深的雨巷,那些滞留在青砖黛瓦上的过往,刻满了馨香的期许,心灵触及不到的地方,慢慢堆积岁月中的记忆,轻轻揉进风里,在长风中给自己寻一处安逸,将泛滥的心事静静收起,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慢慢淡忘遗失的足迹,慢慢的不再想起。

光阴如流水般滑过,终于学会安静,学会放下,人生,该放下的无需选择,该拥有的不能放弃。

前者决定你能活得多轻松,后者决定你可以走多远。

遥不可及的梦想,不如轻轻地放下,不悲、不喜。

2016年闸北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6年闸北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闸北区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2016.4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清醒梦‛一词由荷兰医生威廉〃范〃伊登在1913年创造,他描述清醒梦是‚一个虚假的世界,巧妙地模仿了现实世界,但总有瑕疵之处‛。

他以自己的一个清醒梦为例,他在梦想里打碎一只酒杯,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打不碎,可片刻之后再看,那只酒杯已经碎了,‚就像一个演员错过了出场提示‛。

②有些宗教赋予了清醒梦神秘的色彩。

在印度教和佛教传统中,冥想大师们在有梦或无梦的睡眠中一直都保持清醒,所以他们的所有梦都是清醒梦。

藏传佛教教导说,清醒梦是宝贵的练习,让我们可以控制来生——死后的世界很多方面都和梦境相似。

通过进行这种练习,我们最终可以超脱生死轮回。

实际上...,藏传佛教认为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晚上有机会练习这种控制。

③以色列〃加拉蒂是西方神秘学和炼金术传统的倡导者,他在书中写到一个高级的练习者‚晚上不再沉睡‛,而是一直保持清醒,‚梦里的一切都是持续不断的、自由流动的意识流‛。

④有些教派甚至建议,在梦里掌握先机可以影响现实中的行为。

有些印度神秘主义者宣称,大师可以随意控制梦境,同时出现在几个地方,这种控制首先想象一个地方,然后用‚梦体‛去到那里,别人就可以看见这种实体。

⑤在所有的文化里,无论新手还是大师,对梦境的控制能力都来自于现实中高度的精神控制力。

做清醒梦时,无意识没有在意识之下宣泄弗洛伊德式的创伤,也没有显露被压抑的智慧,而是和意识建立起了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2016-2017年高三语文上册期末试卷(有参考答案)

2016-2017年高三语文上册期末试卷(有参考答案)

2016-2017年高三语文上册期末试卷(有参考答案)2016---2017年高三语上半学期期末考试卷时间10分分值10分出题人:陈洪影一.现代阅读。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共9分,每个3分。

既有的社会生命经验显示,人类情感呈向下趋势。

父母对子女多为无条、无保留的情感输出,而同时,幼年子女大多无法体谅父母苦心,及其成家育子之后,又会将更多情感输出给其子女。

如此下去,为父母者始终是付出多于回报。

有鉴于此人性弱点,中国先哲自古就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反哺,欲借此对人性加以矫正。

其后国家亦大力提倡孝道,并将其精神注入法律之中,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无疑极大增强了孝道化的贯彻效果。

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

而且这种反馈应是物质、精神、宗教三方面的,要发之于心,形之于色,并付之于言行。

一念一色、一言一行皆须毕恭毕敬,不离于孝道。

如此等等,都在法律制度上一一加以确认,并辅之以宣传教化、行政强制乃至严刑重罚,遂使孝道化在中国绵远流长,代代不息,将中国人融化在一派血浓于水的温情之中。

其温情有三。

一曰,强调情感反哺。

孝道乃报恩之举,年幼受之父母,成年后反哺双亲。

然而此时父母皆已年老,身体、精神日益衰弱,欲行孝道便不可有嫌弃之心。

因此,孝道要求既要尽量保证衣食无缺,又要善事父母,言行温和礼敬,不可使父母年老体衰之身心更受情感伤害,晚景凄凉,心灰意冷。

国法遂依此意将杀、殴、骂、告父母、供养有阙等行为列为打击对象。

二曰,顾及人伦纽带。

孝慈亲情乃天性秉赋,与生俱。

《韩非子•八经》明确地说:“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

”为了顾及这种情感纽带,于是实践中出现了宽容复仇、存留养亲等屈法以伸孝道之司法惯例与制度。

三曰,注重精神传递。

父母过世之后,对其追念亦属孝道情感应有之义。

一方面要尽心服丧,依循礼制恰当地表达丧亲之痛;另一方面要传递香火,使前代尊亲不至绝祀。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上海卷)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上海卷)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上海闸北一模】上海市闸北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海闸北一模】上海市闸北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闸北区2014届高三上期末语文统测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 ①我一直,文明的研究是最合适也最需要运用比方法的学域。

在人近五六千年的史中,曾生不少文明,各自由微而著,由盛而衰,分有其特殊的献。

大家知道,英国史学家因比的《史研究》开列了21个文明。

一数目未必妥当,考古学家丹尼在《最初的文明》等里,所有独立起源的古文明就有9个。

无如何,世界上的文明是多元的,人的史所以多彩,正因。

然而,承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并不是很容易的。

站在一种文明的位置上,每每其他文明只是本文明的派生物,如果不是,也是次等的,不足称道的。

上,如克思指出的:“世界史不是去一直存在的,作世界史的史是果。

”只有在欧洲工革命和所地理大之后,从世界的角度研究和比各种文明才成可能。

就中国而言,晚明开始了中西文明的遭遇、交流和碰撞,于是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潮流和运。

文明比研究的重要性,就是在的条件下凸出来的。

不知道有多少中外学者中国文明的特点,看法不一,但在一点上可是相当一致的,就是中国文明有独特的持性。

与中国古代文明并起的古埃及等文明,都未能像中国文明延久,迄今不衰。

确是极得探索的大,不比“李瑟”逊色。

到延久,即涉及文明的起源。

最近我常有机会,在自然史和人史上有五个“起源”, 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即: 。

探文明起源的作,很早就有了。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研究了从野蛮到文明的渡,是我都熟悉的。

1929年9月,郭沫若先生自己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作序,明:“本的性可以就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篇。

{高中试卷}闸北区高三级语文学科期末练习卷[仅供参考]

{高中试卷}闸北区高三级语文学科期末练习卷[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高中试题试卷科目:年级:考点:监考老师:日期:闸北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末练习卷(20XX、1)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

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8题。

(22分)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冯骥才①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②民间艺术与精英艺术最大的区别是,后者因时而变,因人而变,而且是主动地变。

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是石涛所谓“笔墨当随时代”。

然而,民间艺术却是历久难变的。

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

但是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或是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

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

比如闽地的南音、纳西古乐和河南的泥泥狗,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③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

即使变,也会非常缓慢。

一般的规律看,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

④从民间艺术史来看,民间艺术的全面发展变异是在近代。

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

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它们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愈是挨近城市的地方,民间艺术的变异就愈明显。

这种变异是不可克制的,也是正常的文化现象。

⑤然而,更强烈的变异却发生在当代——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固有的民间艺术发生根本性的冲击。

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这是我们都看到的;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⑥那些摆在各个旅游景点的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各个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是真是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闸北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练习卷语文学科试卷一、阅读(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 题。

(16 分)绿色时尚在两晋①中国传统的漆色,上溯夏商,下及明清,绵绵几千年沿袭到今天,几乎都是以红、黑两色为主流的。

故宫午门两扇高大的朱漆宫门,象征着权力与威严,至今还令参观者有一种压抑的肃然起敬。

即便远离京都的江南宅第,红漆的灯笼与黑漆的侯门相映成辉,也象征着财富与身价。

民间更把红与黑比喻为生死两极,使这两种漆色充满了哲学的玄机、充斥着日常的生活。

②但是,细细咀嚼中国的历史,却发现也有例外。

在频频改朝换代中一个很短暂的两晋时期,却另有一抹清丽的亮色。

晋人爱绿髹,文献有记载。

王羲之有一篇著名的《笔经》称,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年,斯亦可爱玩。

讵必金宝雕琢,然后宝也。

”他喜欢绿沉漆的笔管,以为并非一定是金宝雕琢镶嵌的笔管才算名贵。

《太平御览》叙说了南朝初期一个官官相妒的故事:“元嘉中中丞刘桢奏,风闻广州刺史韦朗于州作绿沉银泥漆屏风二十三床,请以事免朗官”(用绿沉漆髹饰的名贵屏风,一次就作了二十三床,当官的实在太奢华)可见在两晋时期,从朝廷到州官,从文人到百姓,都以绿髹为时尚,在以黄、红、黑为封建原色的社会里,这种绿色时尚确实称得上是一种叛逆色彩。

③缘何两晋时代以绿沉之髹作为时尚?夹在战乱间隙中诞生的两晋难有汉武盛世那种霸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沿袭着三国遗风,显得鞭长莫及,政治氛围的宽松、平和使得士大夫阶层崇尚自然本色的理念得以充分的展示。

西晋时,南方战乱较少,中原大族纷纷南迁,这批闲适人士生活上依然优裕,礼法对他们的约束又疏松,与南方本地一批从事文化活动的士族阶层相结合,在文学、经学、博物、艺术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正是这批文人雅士厌倦战乱、向往宁静,厌倦大红大黑的世俗色彩、向往寄情山水的自然本色,倡导绿髹成了生活时尚。

陶潜《归园田居》中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有“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王羲之有兰亭文会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名篇;七贤名士更是怡淡闲适于竹林深处,用绿色来包裹视野、包裹生命。

绿色之髹正是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皇权色彩喊“不”的人本精神,也得到了社会民众的认同。

④还有一个因素。

自三国、西晋以来,制瓷业发展迅猛,青瓷与漆器第一次在手工领域碰撞,青瓷的翠色对传统朱、黑色彩形成了色流时尚的挑战。

漆器向瓷器靠拢,着上了绿色的时装,当然,瓷器也向漆器靠拢,则是参考了漆器的器型,丰富了自己的品种。

总之,这是一个瓷器、漆器相互竞争、相互发展、并驾齐驱的时代。

⑤绿沉漆始制于两晋,鼎盛于两晋、南北朝(其流行可尾延到宋),为文献所记载,但是那个时候的实物却一直无处可觅,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陕西法门寺塔藏中才发现了一件唐代绿沉漆金平脱钵,让我们在千年猜想中终于找到了一个解读绿沉之色的“黑.匣.”。

【注】髹:把漆涂在器物上之意。

1.如果要替换第①段中的“即便”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1 分)A.既然B.况且C.因此D.也许2.本文认为传统的漆色都是以红、黑两色为主的原因有:(3 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第⑤段中加点词的含义。

(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第①段选择故宫、江南宅第为例,既有建筑上的代表性,又考虑到了地域的特征。

B.第②段主要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C.第③段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源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D.文中提及的陶潜、谢灵运、“七贤名士”,都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5.纵观全文,请阐释“时尚”这一概念的内涵。

(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关于本文的文体,有说明说,有议论说,二者兼有说。

请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 题。

(20 分)窗外人生王呈伟①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时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②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

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

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

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

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③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

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

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④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情感的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

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多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只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

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拢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是狭隘多了。

⑤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

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有清一代学子的悲哀。

曹雪芹来得更加率直,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润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

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⑥比起戴名世、屈大均、徐骏①之流,蒲松龄、曹雪芹们无奈之中还是有一丝幸运的。

⑦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禁闭的心扉。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注】戴名世、屈大均、徐骏:清代学者,都因其诗文被揭发有谋反和诽谤朝廷之意而被杀,且牵连甚众。

7.赏析第①段的表达效果。

(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分别概括唐人、宋人、清人“窗外人生”的特征。

(每处不超过4 个字)(3 分)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中有不少名人、名句,请从使用材料的角度,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现代都市人于一室之内勤奋的伏案工作,会导致心智衰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