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白血病抑制因子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维持鸡原始生殖细胞未分化状态的影响

合集下载

Nanog基因的功能与调控

Nanog基因的功能与调控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 i otechnol ogy,2008,28(8):123~129Nanog 基因的功能与调控3周珍辉1 阮志刚2 杨学义2,333(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系 北京 102442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杨凌 712100)(3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洛阳 471022)摘要 胚胎干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和亚全能性决定了它在再生医学、新药开发及发育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探索维持胚胎干细胞亚全能性的因子及其网络的调控功能成为胚胎干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已研究发现多个与维持胚胎干细胞亚全能性相关的基因如Oct4,Nanog,Sox2等,其中Nanog 是2003年5月末发现的一个基因,它对维持胚胎干细胞亚全能性起关键性作用,能够独立于L1F /Stat3维持I C M 和胚胎干细胞的亚全能性。

几年来,Nanog 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Oct4,Sox2等亚全能性维持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多个调控Nanog 表达的转录因子,从而进一步明晰Nanog 与已知调控胚胎发育的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

在综述Nanog 基因的表达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探讨Nanog 基因表达调控以及Oct4,Sox2等亚全能性维持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予以展望。

关键词 Nanog 胚胎干细胞 自我更新 亚全能性 表达调控中图分类号 Q756收稿日期:2007209214 修回日期:20082052063国家“863”计划(2006AA02A13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2005038267)、资助项目33通讯作者,电子信箱:yangxueyi2002@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 细胞)主要来源于早期发育胚胎的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 C M ),在体外适宜培养条件下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构成机体所需各种细胞类型的能力[1~3],目前的文献将ES 细胞的这种特性称之为亚全能性。

肿瘤诱导分化治疗原理及临床应用

肿瘤诱导分化治疗原理及临床应用

三、诱导肿瘤分化的研究
1.体外分化诱导模型 (1)白血病细胞分化诱导模型
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 形态:分化为中、晚幼粒、杆状核细胞和分叶核细胞;
生化:出现硝基蓝四氮唑还原性(NBT);
功能:出现吞噬活性及趋化性;
生物学:丧失了在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集落及裸鼠体内移植成 活的能力。
(2)实体瘤分化诱导模型
1,发热,呼吸窘迫,心包与胸腔积液, 低血压和肾功能衰竭。
2,发生率:23-50% 3,死亡率:30%以上 4,治疗方法:1)立即停药
2)地塞米松 10mg iv,bid。 应用5天以上。
3、ATRA的副作用
1、高颅压综合症:1)停药 2)对症治疗
2、高组织胺综合症:1)停药 2)组织胺拮抗剂
4、砷剂及ATRA协同作用(体外)
人白血病细胞一般采用小鼠腹腔扩散法及裸鼠皮下移植 法;
人实体瘤采用小鼠肾包膜下移植和裸鼠移植建立分化诱 导模型。
疗效评价:根据肿瘤生长抑制和荷瘤鼠生命延长,细胞标记 酶、抗原以及形态的变化来判断。
四、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
维甲酸包括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最重 1.核内受体途径要的是13-顺式维甲酸(13-cis-RA)、
(2)巩固治疗: ① As2O3 0.15mg/kg/d D1-5,连续5周,共2周期
后续 ATRA 45mg/m2 D1-7 + DNR 50mg/m2 D1-3,共2周期 ② DNR 60mg/m2 D1-3 + Ara-c 200mg/m2 D1-7,共1周期
后续 Ara-c 1.5-2g/m2/q12h,D1-5,+ DNR45mg/m2 D1-3 , 共1周期+IT 共5次 ③ ATRA 45mg/m2 D1-15,+Ara-c 200mg/m2 D1-4,共1周期, 后续 ATRA 15天,+MIT 10mg/m2/d,共5天,共1周期, 后续 ATRA 15天,+IDA 12mg/m2/d,共1周期, +Ara-c 150mg/m2/8h D1-4,共1周期

复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复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三、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 致病菌:鼠疫菌、炭疽杆菌等 病毒:天花病毒、痘病毒等 1.生物武器种类 生化毒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组流感 病毒、新型鼠痘病毒 2.我国政府观点 在任何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 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
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的研究。为什么要反对生殖性克隆(即克隆人)呢?请你写出一条理由: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 考查实质:细胞核移植、胚胎发育、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解题关键:(1)明确图中A过程为核移植过程,C过程为细胞分化。
明确移植的组织器官来自自身,不会产生排异反应。
【互动探究】(1)为什么选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
提示:卵母细胞中存在大量的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分析:卵母细胞中存在的物质可使细胞核的全能性表达相对容易些。 治疗性克隆与克隆人在操作技术上的区别?
提示:克隆人形成过程将早期胚胎培育成个体,而治疗性克隆将早期胚胎定向分化成特定的组织器官。
分析:治疗性克隆需要的是组织器官,而生殖性克隆结果是形成新个体。
如果以玉米的叶肉细胞作为重组DNA的受体细胞,则需要通过________技术培育成工程植物。
如果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叶绿体DNA中,将来产生的配子中是否含有该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玉米螟的玉米就是无虫玉米,不必防治害虫。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对当地栽培作物种类进行调查时,发现有的地方种植了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这种玉米在喷洒除草剂的环境中生长良好。杂草被除草剂杀死,玉米还能正常生长,给农民节省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跟踪调查还发现,这种转基因玉米除可直接食用外,还被加工成食品摆在超市的货架上。请完成下列问题: (1)一部分同学认为,这种转基因玉米不会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如果你同意这种观点,请你列举出三条理由: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关于下达2023年度第1批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拟在2023年完《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

该标准制定由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起草,由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二、制定规程的目的、意义禽白血病(AVianIeUkOSiS)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leukosisvi-rus,ALV)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多种白血病和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在全球各地均有发生,感染后大多表现为亚临床症状,比如免疫抑制、生长迟缓、生产性能降低等,少数表现为不同脏器和组织的肿瘤/血管瘤。

严重制约了我国家禽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已列入全国中长期动物疫病规划防控中优先防治的二类禽病之一。

鉴于ALV的复杂性、亚群多样性及病毒基因组的高变异性,至今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及疫苗,目前主要通过病原检测淘汰阳性带毒鸡来实现种群净化。

最早在1988年就有育种公司开始开展禽白血病的净化工作,但净化工作进展缓慢,2008年以来,该病突然在地方鸡、良种蛋鸡中大面积爆发,导致大部分商品代饲养场与种鸡场之间产生经济赔偿纠纷等社会问题。

由于我国对新出现的禽白血病防控经验不足,未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加之养殖环境复杂,使禽白血病在我国造成的损失高于其他国家,对禽白血病的防控,发达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淘汰净化,初见成效。

我国禽白血病净化技术研究相对滞后,净化所需的检测试剂大部分依赖进口,净化成本远高于国外,同时缺乏可参照执行的净化技术标准,因此,研究禽白血病净化技术并形成标准是我国养鸡业持续健康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三、制定规程的原则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不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抵触,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3.坚持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的原则。

4.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上清感染6~10周龄C57BL/6供者小鼠的骨髓细胞,移植给致死量射线照射的同种同型受者小鼠,建立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监测移植小鼠的体质量,生存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有核细胞GFP表达(代表有核细胞表达BCR/ABL1)和细胞分型;观察小鼠脾脏、肺脏和肝脏等器官大体形态和HE染色变化.结果:移植20d后,移植小鼠表现弓背、活动性减少、精神萎靡的状态,体质量明显降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出现GFP+细胞,并且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GFP+粒细胞明显增多.移植小鼠的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移植小鼠发病后表现脾脏显著增大、肺出血、肺脏及肝脏出现白色结节和HE染色表现大量细胞浸润,且小鼠脾脏中有核细胞的80%为GFP+Gr-1+细胞,即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结论:利用此方法成功建立了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为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平台.【关键词】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BCR-ABL1;小鼠;生存率;逆转录病毒载体0引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是一种以粒细胞失去分化水平,过度增殖为特征的骨髓增生性疾病,是一种伴有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的恶性增生性疾病[1].该易位染色体由位于9号染色体的原癌基因ABL1部分序列从其正常位置易位至22号染色体的BCR区(breakpointclusterregion,BCR)形成[2],其编码的蛋白具有高度异常酪氨酸激酶活性,造成了CML细胞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抵抗[3].所以,研究CML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是研究机制和药理的基础.研究[4-5]发现,虽然我们能够利用将C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移植给NOD/SCID小鼠构建的小鼠模型来研究白血病细胞是否导致并维持了CML,但是这种模型不能造成致死性CML且耗时较长;而BCR-ABL转基因小鼠模型因为不能完全发展成为髓系增生性疾病且具有潜伏期长的局限性,不利于治疗药物的研究[4-5].逆转录病毒感染骨髓细胞的移植模型则是一种稳定高效的诱导方式[6],能够为研究CML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提供协助.本研究在逆转录病毒感染骨髓细胞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加省时、高效且易于监测病程和鉴定疾病类型的方式,成功建立了容易监测及鉴定的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为CML的机制和药物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1资料和方法1.1材料1.1.1载体和试剂pMSCV-BCR/ABL1-IRES-GFP、pkat-ampac逆转录病毒包装载体由本实验室保存.5-Fluorouracil(5-Fu,Cat#6627)、HEPES和polybrene来自Sigma.抗小鼠Gr-1-APC(Cat#553129)流式抗体来自BD.SCF、IL-3、IL-6来自Peprotech.1.1.2实验动物6~10周龄的C57BL/6小鼠购买并饲养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SPF级动物房.1.2方法1.2.1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的制备用293T细胞培养基(DMEM培养液含有10%FBS、1%青链霉素,200mM谷氨酸和1%MEMnon-essential氨基酸)将293T细胞于10cm培养皿培养至密度为80%时,利用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293T细胞,48h后收集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上清液立即使用或储存-80.1.2.2采集和体外培养供者小鼠骨髓细胞要求供者和受者小鼠属于同一品系.通常情况下,10只供者小鼠可提供2~3107骨髓细胞.第1天,取6~10周龄SPF级C57BL/6小鼠20只,尾静脉注射0.6mL5-Fu/只,按200mg/kg计算.第4天时,处死小鼠获取4~6107骨髓细胞,将供者骨髓细胞分为两等分,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用48mL骨髓细胞刺激培养基(含有77%DMEM,20%FBS,1%青链霉素,200mM谷氨酸,18ng/mL小鼠重组IL-3,20ng/mL小鼠重组IL-6以及100ng/mL小鼠重组SCF)分别悬于两个六孔板中,在CO2培养箱内培养24h.1.2.3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感染供者小鼠骨髓细胞第5天,向实验组的六孔板加入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第一次转染骨髓细胞培养基(含有50%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上清,18ng/mL小鼠重组IL-3,20ng/mL小鼠重组IL-6,100ng/mL小鼠重组SCF,1%HEPES和20μg/mLpolybrene),每孔2mL,对照组的六孔板加入骨髓细胞刺激培养基,每孔2mL,轻柔混匀后,室温2300rpm离心90min,继续在CO2培养箱中培养3~4h.室温下1500rpm离心10min,丢弃上清液,各加入24mL骨髓细胞刺激培养基,过夜培养.第6天,向实验组的六孔板加入pMSCV-BCR/ABL1-I RES-GFP逆转录病毒第二次转染骨髓细胞培养基(含有50%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上清,18ng/mL小鼠重组IL-3,20ng/mL 小鼠重组IL-6,100ng/mL小鼠重组SCF,1%HEPES和20μg/mLpolybrene),每孔2mL,悬浮第一次转染后的骨髓细胞,向对照组的六孔板加入骨髓细胞刺激培养基,每孔2mL,轻柔混匀后,室温2300rpm离心90min,CO2培养箱培养3h.最后用Hank's缓冲液悬浮两组骨髓细胞,准备注射受者小鼠.1.2.4致死量射线照射受者小鼠并实行骨髓移植第6天,采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英国Eiekta)照射6~10周龄SPF级的C57BL/6小鼠12只,辐射剂量920cGy.将上述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感染后的供者小鼠骨髓细胞,尾静脉注射给6只受照射后的受者小鼠作为实验组,同样,将未使用逆转录病毒感染后的供者小鼠骨髓细胞,尾静脉注射给6只受照射后的受者小鼠作为对照组,细胞用量为1106/0.4mL/只.SPF级动物房饲养移植后小鼠.每隔一天观察小鼠存活情况、称取体质量;每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者小鼠外周血GFP阳性细胞数量,即代表表达BCR-ABL1的细胞.大约15~20d可建立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1.2.5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鉴定1.2.5.1移植小鼠体质量和生存率监测每隔一天称取并记录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体质量,计算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生存率.1.2.5.2流式细胞仪检测每周取移植受者小鼠内眦血于抗凝剂中,经红细胞裂解液裂解8min去掉红细胞后,1PBS洗2次,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中GFP+白血病细胞的百分比并计数.将濒死的移植受者小鼠处死后观察小鼠脾脏,尽快收集病鼠的骨髓细胞及脾脏细胞,经红细胞裂解液裂解5min去掉红细胞后,1PBS洗2次,利用抗小鼠Gr-1抗体对移植受者小鼠的骨髓和脾脏细胞避光孵育20min,1PBS洗2次,1PBS悬起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实行免疫分型.以Gr-1+GFP+表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1.2.5.3移植受者小鼠肺脏和肝脏HE染色将濒死的移植受者小鼠处死后观察小鼠肺脏和肝脏,将肺脏和肝脏组织标本经石蜡包埋,切片和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白血病细胞的浸润情况.2结果2.1移植小鼠体质量和生存率变化将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感染后的C57BL/6供者小鼠骨髓细胞,尾静脉注射给受照射后的C57BL/6受者小鼠作为实验组,以接受同样剂量照射并移植未感染病毒的供者骨髓细胞的C57BL/6受者小鼠作为对照组,每隔一天称取体质量,监测小鼠体质量变化.因为致死量照射,移植后的C57BL/6小鼠体质量表现照射性降低,随后在一周之内恢复体质量并且持续平稳,在移植后3周时,实验组小鼠体质量连续降低,而对照组小鼠体质量保持平稳(图1A),C57BL/6实验组小鼠与C57BL/6对照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移植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监测情况C57BL/6受者小鼠接受供者的小鼠骨髓细胞后,每周取移植受者小鼠内眦血,监测受者小鼠外周血中GFP+白血病细胞的水平.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后发现,C57BL/6实验组小鼠7d后外周血中即出现GFP+细胞(图2A),并且随着移植时间推移,GFP+粒细胞明显增多(图2B).至白血病细胞占外周血有核细胞80%时,小鼠迅速死亡.C57BL/6对照组小鼠外周血中始终未出现GFP+细胞.2.3移植小鼠粒细胞白血病建模成功骨髓移植20d左右时,实验组小鼠表现弓背、活动性减少、精神萎靡、进食减少的状态(图3A).当实验组小鼠体质量连续减轻且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持续增高时,处死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观察肺脏、脾脏及肝脏,发现实验组小鼠脾脏较对照组体积增大显著,且出现肉眼可见大小不一数个白色突起(图3B),实验组小鼠肺脏表现出血、粗糙且布满白色点状结节(图3C),肝脏布满白色结节(图3D).将肺脏和肝脏实行HE染色,观察到实验组小鼠肺脏和肝脏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图3E、3F).将脾脏实行HE染色,同样观察到实验组小鼠脾脏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图3G),收集实验组小鼠的骨髓细胞及脾脏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脾脏中主要为大细胞(图3H),且脾脏中GFP+细胞占有核细胞的90%(图3I),利用抗小鼠Gr-1抗体对实验组小鼠的骨髓和脾脏细胞实行免疫分型(以Gr-1+GFP+表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脾脏中有核细胞的80%为GFP+Gr-1+细胞,进一步证实是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3讨论CML是一种因为粒细胞大量增生却失去分化水平的髓系增生性疾病,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并且因为含有致癌基因BCR-ABL而获得增殖快速于正常造血干细胞的优势[7-8],因为致癌基因产生的蛋白具有高度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持续活化其下游信号分子通路,促动了CML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水平,造成CML细胞的恶性转化[9].在CML进程中CML-BP(blasticphase)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性药物、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者联合化疗效果均较差,死亡率极高[10].此外,相对于CML-CP(chronicphase)期,CML-BP期基因组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均更高[11].虽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对CML 的治疗有革命性的突破,但是BCR-ABL1基因的突变产生了伊马替尼的耐药问题[12-13].所以,研究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耐药机制以及新的药物对治疗CML至关重要.虽然我们能够利用CML细胞异体移植小鼠模型和BCR-ABL转基因小鼠模型来研究CML的发病机制,但是因为这些小鼠模型构建潜伏期较长,均不利于CML治疗药物的研究.本研究利用逆转录病毒感染骨髓细胞的移植模型具有稳定且潜伏期短的优势,在其基础上对照射方式实行了改进,使得照射一次性成功,耗时大大缩短,为实验过程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此外,本研究还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中GFP+白血病细胞数来监测整个病程周期,能够准确地了解移植受者小鼠的移植成功率和病程进展,为CML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精确的控制窗口,使得便捷地观测到药物的治疗效果成为可能.这种容易监测及鉴定的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能够为CML的机制和药物研究提供极大的协助.BCR-ABL1逆转录病毒感染骨髓细胞移植模型能够诱导出3种疾病:类似于CML的髓系增生性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单核细胞性白血病,表明BCR-ABL1逆转录病毒感染后的骨髓细胞表现出一种混乱的造血方式[14-15].5-Fu为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主要杀伤分裂期细胞,从而富集髓系多能干细胞,所以,本研究利用5-Fu处理供者小鼠的骨髓细胞,能够提升骨髓中髓系多能干细胞的百分比,使转染效率极大提升,然后使用粒系干细胞所需的细胞因子培养供者骨髓细胞,能够导致髓系干细胞向粒系发展,最终发展为CML小鼠模型[16].本研究利用细胞因子体外培养5-Fu处理后小鼠供者骨髓细胞,再利用BCR-ABL1-GFP逆转录病毒感染供者的骨髓细胞,并移植给致死量照射后的同种系受者小鼠,通过监测受者小鼠的体质量、生存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者小鼠外周血有核细胞表达GFP的情况来判定小鼠的病程进展,简单且高效,此外,利用抗小鼠Gr-1抗体对发病后的受者小鼠的骨髓和脾脏细胞实行免疫分型,进一步证实了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的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利用流式检测技术能够高效地监测整个建模过程,且容易判定模型类别.此外,通过观察受者小鼠脾脏和肺脏等器官,我们发现白血病细胞于肺脏和肝脏均有浸润,这显示我们的模型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且具有多器官浸润的水平,这与人的CML较为相似,能够作为较理想的CML小鼠模型,为CML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易观测、易控制的平台,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较大的协助.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IKZF1基因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IKZF1基因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IKZF1基因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IKAROS家族锌指转录因子1(ikaros family zinc finger 1,IKZF1)基因编码Ikaros蛋白,其调节造血细胞发育及分化,并对自身免疫和肿瘤抑制至关重要。

随着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IKZF1成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预后生物标志物。

IKZF1基因突变在约15%的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存在。

突变损害了IKZF1基因的肿瘤抑制功能,使白血病细胞增殖和抗凋亡能力增强,对关键化疗药物产生耐药。

IKZF1突变在有其他预后不良因素的病例中更常见,在治疗过程中面临复发率高、缓解期短、病死率高的困难。

对IKZF1基因突变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进行强化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免疫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缓解率及生存率。

靶向治疗有希望改善IKZF1突变患儿的预后。

急性B细胞白血病(acute B-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

近年来,随着对儿童白血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危险因素的细化、分层化疗方案的实施与改进、特异靶向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的开展,15岁以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5年生存率达88%[2]。

但仍有8%~20%复发,复发成为患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制约儿童ALL预后的关键[2,3]。

IKAROS家族锌指转录因子1(ikaros family zinc finger 1,IKZF1)基因编码Ikaros蛋白,对于正常造血、自身免疫和肿瘤抑制至关重要,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实体瘤[4,5]。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IKZF1突变在儿童B-ALL中高发并导致ALL的不良结果,国际上将IKZF1基因状态纳入风险分层算法中,提出并证实强化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但也有学者提出DUX4重排、ERG缺失及ETV6-RUNX1-like亚型与IKZF1突变共存会降低ALL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强化治疗只能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5,6]。

实验论文 (12)

实验论文 (12)

免疫缺陷小鼠在白血病研究中的新进展作者:李仲霞(综述) 王跃嗣贾秀红(审校)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滨州市256603【关键词】免疫缺陷小鼠,模型;白血病免疫缺陷动物(immunodeficient animal)是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缺陷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它源于1962年苏格兰医师Issacson等首先发现的无胸腺裸小鼠。

1969年,丹麦学者Rygaard首次成功的将人类恶性肿瘤移植于裸小鼠体内,在裸小鼠体内存活并生长,开创了免疫缺陷动物研究和应用的新里程碑。

近三十多年来对免疫缺陷小鼠有了深入的研究,相关品系因此建立,并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尤其在肿瘤学、免疫学中的应用。

笔者综述了免疫缺陷动物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

1 免疫缺陷小鼠的概况1.1 SCID 小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1983年Bosma 等[1]发现C.B217 纯系小鼠16 号染色体上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 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后,小鼠缺乏功能成熟的T和B淋巴细胞而称为SCID小鼠。

该小鼠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 ,体内T和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 是建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有效模型,应用广泛。

另外,Ohsugi等[2]使用5、7、9、11 周的B17 scid/scid (SCID) 小鼠来建立模型, 结果5周龄的小鼠100% 有肿瘤形成,7周龄小鼠肿瘤形成率为50%,9周龄小鼠为20%,11周龄的小鼠没有大体肿瘤形成。

说明小鼠周龄对模型的建立也有重要影响。

1.2 NOD/ SCID 小鼠(非肥胖糖尿病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SCID小鼠NK细胞及巨噬细胞功能正常。

有2%~23%的小鼠出现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渗漏现象),这明显影响了SCID 小鼠的更广泛应用。

为提高人类肿瘤异种移植的成功率,人们将SCID小鼠与不同遗传背景品系小鼠杂交,NOD/ SCID由此产生。

人分化抑制因子3的研究进展

人分化抑制因子3的研究进展

人分化抑制因子3的研究进展仲爱芳【摘要】@@ 分化抑制因子,又称DNA结合抑制因子(Inhibitors of differentiation/DNA binding,Id)属于螺旋-环-螺旋(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对碱性HLH(bHLH)转录因子活性起负调节作用.哺乳动物细胞含四种Id分子(Id1-Id4).Id3,作为血清诱导的立即早期基因1991年第一次在小鼠成纤维细胞系中被发现,该分子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本文就其表达的调控以及其生理和病理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1(015)001【总页数】3页(P175-177)【作者】仲爱芳【作者单位】常州第一零二医院,检验科,江苏,常州,213003【正文语种】中文分化抑制因子,又称DNA结合抑制因子(Inhibitors of differentiation/DNA binding,Id)属于螺旋-环-螺旋(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对碱性HLH(bHLH)转录因子活性起负调节作用。

哺乳动物细胞含四种Id分子(Id1-Id4)。

Id3,作为血清诱导的立即早期基因1991年第一次在小鼠成纤维细胞系中被发现,该分子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本文就其表达的调控以及其生理和病理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1 Id3的结构与基本功能Id蛋白是一类分子量约13-20 kDa的小分子蛋白,这类蛋白有一共同类型的结构域:此结构域长40-50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含两个既亲水又亲脂的α螺旋,两个α螺旋被一个不同长度和序列的连接环区分开。

高保守螺旋区通过螺旋上疏水基团的相互作用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从而发挥转录调控作用。

大部分HLH蛋白有一个与HLH基序相邻的强碱性区域,为DNA结合所必须,故此类HLH又称为碱性HLH(bHLH)蛋白。

Id分子是一类特殊的HLH蛋白,因其本身缺乏DNA结合必需的碱性氨基酸序列,与bHLH结合成异二聚体后,抑制bHLH与DNA及其他组织特异性bHLH转录因子(如E蛋白)的结合,对bHLH转录因子活性起负调节作用,影响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分化。

LTR对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感染的影响

LTR对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感染的影响

LTR对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感染的影响冯少珍;李娇;吴晓婵;曹伟胜;廖明【摘要】为探讨LTR基因在骨髓瘤病变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 NX0101致病中的作用,利用反向遗传将血管瘤病变型ALV-J HN06株中两端LTR元件替换至NX0101株的相应位置,拯救出重组病毒NX-HNLTR株.人工接种7日龄SPF雏鸡,分别检测NX0101株和NX-HNLTR株对鸡体的影响.感染鸡生长都较慢.感染NX0101株的鸡,胸腺指数和腔上囊指数明显比对照组低,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波动较大,骨髓和脾脏在攻毒后3周可检测到病毒整合到基因组中,胸腺和腔上囊在攻毒后6周才检测到.感染NX-HNLTR株的鸡脾脏指数明显比对照组低,攻毒后2周可检测到病毒整合到脾脏基因组中,骨髓和胸腺分别在攻毒后3周和6周检测到.结果提示,LTR对NX0101株感染鸡的免疫器官有一定的影响.【期刊名称】《中国兽医杂志》【年(卷),期】2012(048)003【总页数】4页(P3-6)【关键词】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骨髓瘤病变型;长末端序列;病毒基因整合【作者】冯少珍;李娇;吴晓婵;曹伟胜;廖明【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9.3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属于禽α反转录病毒属。

Payne等在1991年首次在肉鸡中发现 ALV-J[1],我国在1999年证实 ALV-J的存在[2-3],2002年,首次发现蛋鸡存在J亚群禽白血病[4-5]。

但不到10年的时间,全国已有相当多的鸡场发现该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髓瘤、血管瘤、淋巴瘤、纤维肉瘤等多种肿瘤[6],造成鸡群免疫抑制,并成为其他疾病的诱因。

一例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的诊断

一例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的诊断

一例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的诊断作者:周戈储涛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3年第11期摘要:2020年9月12日,安康岚皋某鸡场12月龄蛋鸡出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贫血、极度消瘦、产蛋率下降等症状。

观察畜主带过来的饲料样品,未发现有霉变的情况,求诊之前没有使用過药物,由此排除了中毒等原因造成蛋鸡出现此症状的可能性;观察临床症状并结合实验室病理剖检结果初步怀疑蛋鸡死亡是由于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

为了找出蛋鸡死亡的确切原因,实验室运用细菌分离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进行病原鉴定,最后确诊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感染。

关键词:蛋鸡;病原鉴定;ALV-J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es,ALV)是一类主要引起禽类各种造血细胞肿瘤性增生为特征的反转录病毒群[1]。

该病病毒群根据病毒囊膜糖蛋白的抗原差异性、病毒干扰实验、宿主范围和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等特征,总共分为10个亚群,被命名为A亚群至J亚群。

其中A、B、C、D亚群为外源性病毒,能够诱发肿瘤性新生物;E、F、G、H、I亚群为内源性病毒,没有致瘤性;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具有其他亚群的所有特性,同时也表现出自身独特性,其传播性和致病性均比其它亚群强。

近几年国内出现的禽白血病感染病例主要以J亚群病毒感染为主[2]。

禽白血病的传播方式有两种,即水平传播、垂直传播[3]。

水平传播的途径是直接接触。

除了直接接触传染外;间接方式也可以导致传染。

垂直传播的途径是从带有禽白血病的种鸡场引种,从而孵化出的鸡苗带毒。

发病蛋鸡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贫血、极度消瘦、产蛋率下降等症状;剖检后可发现极度消瘦,龙骨发育不全,全身性贫血,增生型的特征性肉眼病变是肝、脾、肾呈弥漫性肿大;而且鸡胚也发生病变。

该病可以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表达,能引起鸡多种具有传染性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其高死亡率和淘汰率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IRF1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凋亡和自噬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IRF1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凋亡和自噬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IRF1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凋亡和自噬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凋亡和自噬的调节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通过系统地研究IRF1在LPS刺激下对巨噬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本文期望为理解巨噬细胞在炎症和感染过程中的复杂反应提供新的视角,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概述IRF1和LPS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巨噬细胞中的功能。

随后,通过构建适当的实验模型,观察IRF1在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和自噬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凋亡和自噬关键分子的相互作用。

本文还将深入剖析IRF1调节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分子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信号转导通路、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我们期望能够为理解IRF1在巨噬细胞凋亡和自噬调控中的作用提供新的证据,并为未来开发针对相关疾病的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还将为其他研究者在巨噬细胞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使用的小鼠巨噬细胞系(RAW7)购自中国科学院细胞库。

细胞在含有10%胎牛血清(FBS)和1%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的RPMI 1640培养基中,于37°C、5% CO2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LPS(脂多糖,来自大肠杆菌O111:B4)、IRF1(干扰素调节因子1)特异性抑制剂、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Annexin V-FITC/PI双染法)、自噬检测试剂盒(LC3B抗体)、Western Blot相关试剂(蛋白裂解液、蛋白Marker、PVDF膜等)均购自Sigma-Aldrich公司。

流式细胞仪(BD Biosciences)、Western Blot电泳及转膜设备(Bio-Rad)、倒置显微镜(Olympus)、CO2恒温培养箱(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等。

RAW7细胞以每孔1×10^6个细胞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待细胞贴壁后,用不同浓度的LPS(100 ng/ml)刺激细胞,同时加入或不加入IRF1特异性抑制剂。

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

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

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之flamerking图文版[精华]很多战友发email或PM向我询问小鼠MSC的培养方法,我零零散散地一个个回复过几次,由于我平时时间不是很多,所以回答地时候有些内容写的不是很详细。

今天又有一个战友PM我,询问我培养方法。

看来做小鼠MSC的战友越来越多。

一遍遍地重复写很费时间(想粘贴复制又找不到上次写的在哪~惨!),所以我想还是发贴公布一下。

其实我小鼠MSC在我的课题中不是主角,只是起一个control的作用,因此我在这方面的经验可能没有一些专门做小鼠MSC的战友丰富,不过我还是很愿意把我的经验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欢迎各位同道对我的方案进行批评和指正,与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经验和智慧。

提纲一,简版主要步骤及操作要点。

二,完整版1. 试剂及材料准备2. 动物手术及取材3. 原代细胞培养4. 细胞传代5. 讨论时间关系,今天先给个简版。

我先顶一下,由于我还是新手,故不能说是经验介绍,只好讲让你们指出缺点,谢谢斑竹1. 试剂及材料准备MEM,10%FCS,手术器械,培养瓶,200目滤网,5ml注射器2. 动物手术及取材CR小鼠1只,酒精浸泡5分钟,取股,胫,肱骨,用基培冲出骨髓,滤过,1000转离心,完培重悬,接种于25厘米培养瓶3. 原代细胞培养:,3天后首次换液,自己发现一周贴壁细胞就铺满达90%,自行传代4. 细胞传代:消化下来很少,能下来的增长很慢5. 讨论:没经验欢迎斑竹的继续讲解,希望有经验的老师们能不啬指教羽之无限版主,能有空再讲讲吗这几天,我的原代就是不长,42天了,25平方厘米的培养瓶还未铺慢,不能传代真是天天盼着你啊呵呵,不好意思,最近我的sony笔记本又坏了,上次坏了几次维修部修不好,给我换了台新的,结果以用了没2个月又不能启动了,真是麻烦,我的资料都在里面,最近实验又忙,没空去维修部……不过明天我就去了。

……呵呵,跑题了。

基于IL-17

基于IL-17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24.01.013·论著/中医中药与免疫·基于IL-17/NF-κB信号通路探讨敦煌医方大补脾汤联合奥沙利铂对胃癌荷瘤小鼠炎症免疫的影响曾元丁苏韫龚红霞牛世伟张晗(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省高校重大疾病分子医学与中医药防治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4)01-0092-05[摘要]目的:研究敦煌医方大补脾汤对胃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以及基于IL-17/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补脾汤联合奥沙利铂对胃癌荷瘤小鼠炎症免疫的影响。

方法:建立MFC胃癌皮下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奥沙利铂组、大补脾汤高、中、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21.58、10.79、5.40 g/(kg·d)],每组10只,雌雄分笼饲养,接种8 d后开始给药,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后次日眼球取血,处死小鼠,摘取肿瘤组织称重,计算抑瘤率;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17和IL-6含量,免疫组化(IHC)、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肿瘤组织IL-17、IL-6、NF-κB和p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

结果:奥沙利铂组、大补脾汤高、中、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抑瘤率分别为33.02%、52.92%、46.33%和39.52%,各给药组肿瘤质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大补脾汤高、中、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显著高于奥沙利铂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血清IL-17和IL-6含量、肿瘤组织IL-17、IL-6、NF-κB p65和p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与奥沙利铂组相比,大补脾汤高、中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血清IL-17和IL-6含量、肿瘤组织IL-17、IL-6、NF-κB p65和p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

同种移植激活的宿主树突状细胞能介导免疫耐受

同种移植激活的宿主树突状细胞能介导免疫耐受

同种移植激活的宿主树突状细胞能介导免疫耐受作者:许奇齐,李玫,王松霞,薛殷彤【摘要】目的依据T细胞的发育机制理论,诱导针对移植物特抗原的异性免疫耐受。

方法先用致死剂量的γ射线,将受者的T细胞及干细胞去除,形成了一个不具干细胞、前T细胞和T细胞的受者模型,称受者模型Ⅰ。

同时经同种皮肤移植制造正常的受者对供者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的模型,称模型Ⅱ。

从模型Ⅱ中经免疫磁珠分选取得被供者抗原所激活的、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树突状细胞,与正常的事先准备好的受者骨髓细胞在体外混合后回输至受者模型Ⅰ中。

受者Ⅰ完成免疫造血功能重建后,再对其行同种皮肤移植。

分5组,分别观察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并常规病理组织切片和流式细胞分析检测。

结果由T细胞发育的上游诱导产生特异性的免疫移植耐受,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皮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05),流式细胞分析和病理组织学分析差异也有显著性。

结论在所建立的模型和系统中,能诱导移植物特异性的免疫耐受,也进一步验证了胸腺的阴性选择理论。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移植;耐受;胸腺;T细胞发育Induction of transplantation tolerance with allograft-activated host dendritic cells【Abstract】 Objective The negative thymic selection is critical for the maturation of bone marrow derived cells to T cells.Negative selection occurs in thymic medulla and is normally mediated by bone marrow derived APC,like dendritic cells (DC) or macrophages.Immunodominant allopeptide-pulsed host dendritic cells can successfully induce transplantation tolerance.Methods Host dendritic cells were activated by allo-skin transplantation on day -10 to present the donor-specific antigens.Murine recipients of allogeneic skin grafts on day 0 were given transfusion of these activated dendritic cells and isogeneic bone marrow cells after lethal irradiation.Results Transfusion of donor-antigen-specific activated host dendritic cells plus isogeneic bone marrow cells led to prolonged skin allograft survival in recipients treated with lethal irradiation.In contrast,bone marrow cells transfusion alone failed to induce donor-specific tolerance.Conclusion In the absence of chronic immunosuppression,transfusion of donor antigens activated dendritic cells can prolong skin allograft survival markedly.【Key words】T cell development;dendritic cells;transplantation;tolerance;thymus器官移植在人造组织、器官成功应用之前仍然是挽救某些不可逆病变的最优的治疗手段。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预防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预防

目录•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概述•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病因和机制•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预防措施•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监测和诊断目录•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对鸡场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未来研究和预防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建议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概述症状患病鸡只出现消瘦、食欲减退、腹部膨胀、产蛋量下降等症状,部分病鸡伴随有腹泻、皮肤出血等症状。

定义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由禽白血病病毒(ALV)引起的慢性肿瘤性传染病。

定义和症状传播方式和影响传播方式病毒主要通过感染鸡只的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方式进行传播。

垂直传播是指母鸡感染病毒后通过种蛋将病毒传播给下一代鸡只,水平传播是指健康鸡只通过接触感染鸡只或污染的环境而感染病毒。

影响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对鸡群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产生严重影响,如导致鸡只体重下降、产蛋量减少、饲料转化率降低等,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由于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控制该病的关键。

通过实施生物安全措施、疫苗接种等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治疗重要性对于已经感染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鸡群,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减少经济损失。

治疗措施包括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增强剂等。

和机制01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感染MDV是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病毒在鸡群中传播,通过接触和垂直传播感染鸡群。

02禽白血病病毒(ALV)ALV是另一个导致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病毒。

通过接触感染鸡或被污染的鸡舍传播给其他鸡。

03细菌感染某些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和沙门氏菌等,感染鸡群后可导致免疫抑制,从而增加鸡感染MDV 和ALV的风险。

病毒和细菌感染鸡的遗传背景对其易感性有一定影响。

某些品种的鸡对MDV和ALV的感染具有更高的易感性。

鸡舍条件、饲养管理、疫苗接种等环境因素可影响鸡的免疫状态和抵抗力,从而影响其感染MDV 和ALV的风险。

LIF下游几条并行的信号通路可以调节维持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

LIF下游几条并行的信号通路可以调节维持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

LIF下游几条并行的信号通路可以调节维持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白血病抑制因子(LIF)信号通路可以维持小鼠胚胎干细胞多能性。

尽管Jak-Stat3在介导LIF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始终不清楚这些信号是怎样与干细胞多能性相关的转录因子如Oct3\4,Sox2,Nanog联系起来的。

我们发现两条LIF相关的信号通路通过转录因子相连。

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Klf4主要是通过JAK-STAT3信号通路被激活,再优先激活Sox2 ;然而Tbx3主要是通过PI3K-ATK和MAPK-ERK信号通路被激活,再激活Nanog .在没有LIF时,只要维持Oct3\4表达,Klf4或者Tbx3表达就足够维持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

很显著的是,没有Klf4和Tbx3活性时,Nanog 过度表达就可以使小鼠胚胎干细胞仅依靠LIF通路维持自我更新。

所以Klf4和Tbx3可以介导LIF信号传递到核心通路,但并不直接参与维持干细胞多能性。

因为在特别情况下,没有Klf4和Tbx3表达就可以维持干细胞全能性。

传统培养条件下,小鼠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依赖于LIF激活信号转导因子Gp130 ;没有LIF就会导致干细胞分化。

但是若有人为激活Stat3或Nanog过表达就足以维持干细胞自我更新。

Stat3通过与Gp130相关的Jak激酶被激活,但是其与Nanog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

生物信息学研究一些转录因子可以假定为核心转录因子的靶标。

在这些转录因子中发现在没有LIF时,Klf4和Tbx3有能力维持OCRG9细胞(来源于E14tg2a的Rex1-Gfp-BSD\Oct3\4-Ecfg-pac胚胎干细胞),与Nanog类似。

这些干细胞在有嘌呤霉素的条件下生存说明Oct3\4启动子有效促进转录翻译表达,但是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量要比原来的ES低。

Klf4编码锌指转录因子,作为与Oct3\4和Sox2辅助因子激活一系列靶基因,用于维持体细胞多能性,延迟胚状体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分化。

HOX对白血病诊疗的作用

HOX对白血病诊疗的作用

HOX对白血病诊疗的作用HOXA10在预后不良的AML中高表达,在小鼠骨髓中HOXA10的高表达最终导致了髓系白血病的发生。

Shah等的研究发现,HOXA10防碍骨髓细胞增殖分化是通过激活其目的基因转录生长因子β2(TGF-β2)影响其过程。

HOXA10在造血发育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对早期祖细胞增殖起增效作用,其下调有助于造血细胞进一步分化,允许细胞进入成熟过程。

Wang等通过研究发现,在体内因为同源结构域酪氨酸化而变异的HOXA10的过度表达很快导致AML,且持续活化的SHP2与HOXA10的共同作用过度表达将导致AML的发生。

房明浩等通过临床研究发现HOXA簇基因亚群CpG岛的甲基化状态与AML和CML患者的病情进展和预后相关,因为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与相对应基因的转录活性丧失相关,HOXA4、A6、A7、A9、A10和A11在多种白血病细胞的异常高甲基化,提示这些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抑制,丧失了对细胞增殖分化的控制,导致白血病发生和发展。

Bach等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HOXA簇基因影响造血分化过程和细胞转录,HOXA5基因在造血过程中并不是肿瘤抑制物,前HOXA基因包括HOXA1、A4、A6在动物模型中导致骨髓增殖和AML的发生。

vanVlierberghe等通过对92例T-ALL患儿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一种SET-NUP214结合物通过激活HOXA簇基因中的某个成员而使得T淋巴细胞变异从而导致T-ALL的发生。

HOXB6的过度表达使HPCs迅速扩增,同时抑制红系和淋系的发生。

HOXB6在小鼠体内的过度表达诱导鼠AML的发生(中位致病时间223d),同时研究发现HOXB6诱导的AML发生中多存有2D-EH染色体缺失,这在HOXA9诱导的AML中亦经常见到。

Taketani等用反转录(RT)-PCR技术对64种白血病细胞株和5种EB病毒B细胞株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22种髓系细胞系中5类有HOXC11表达,其中包括9种AML细胞株中的2种,6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中的2种,5种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中的2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泰 山 医学 生 命 科 学 研 究 所 ,山东 泰 安 2 10 . 700
2 山东 省 实 验 动 物 中心 ,济 南 200 . 50 2 3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动 物科 技 学 院 , 京 20 9 . 南 10 5
4 中 国农 业 科 学 院 畜牧 研 究 所 ,北京 10 9 . 004
1 Isi t fLf ce c s I ih n Me iie Unv ri . n tue 0 ieS in e , 1 s a d cn ie st t a y,Tl ’ n 2 0 O, S a g 0 g,Chn a a 71 0 j hndn ia 2.Sh n o g Irvn ilCe tr0 mb rtI i l ,Jn n 2 0 O a d n ’ ica ne fI o ao_ Anmas ia 5 O 2,Ch n 0 y ia
eb『i m no c胁r l t E )细 胞 中 ,4 后 收集 细胞 上 清 液 ,蛋 白印 迹 均 检 测 到 小 鼠 白血 病 抑 制 因 子 ( LF 的 表 n U a ,c F bs 8h m I) 达 。 以 c F细胞 作 饲养 层 ,分 七 组 来 培 养 鸡 P c ,结 果 发 现 四 组 和 五 组 培 养 的 P c 生 长 状 态 最 好 ,三 组 传 代 后 E Gs Gs
S at t e
c l n t e un i r n i t d e l i h d e ta e s
Y ANG N — HU Jn HIWe— e g ,MEN C u . a ,D iXi a Na ,Z ig ,S iF n G h n Hu U L— n
te meh d o io tmi e me it n, a d c l ce hes p m aa tatrc nrfg t g t ellrme im h t 0 fl {ca n dai p 0 n 0l td t u e tn fe e ti1ai hec l a du e l n u
摘 要 为 了探 索 鸡 原 始 生 殖 细 胞 ( r od l e cl ,P c ) 适 合 的 培 养 体 系 , 我 们 在 已 构 建 的 分 泌 型 真 核 Pi ri m es G s m ag 1
表达 载 体 peTgm r ( 一 的 基 础 上 ,通 过 脂 质 体 介 导 将 m ,转 染 到 鸡 P c 和 鸡 胚 胎 成 纤 维 ( hce sc a— 呓 印 ) 呓 Gs ci n k
Abtat I re oetbi h etclv t n ss m, ec ntltd e k r0i epes n vco S c a — Z ( 一) sr c nod rt sal h te b s ut ai yt w 0 8 ce u ay t x rsi e trp e g m 印 s i 0 e n c o r , tasetdc ikn P s( r ri1gr el)a d C F ( hce mb ync bo l昱)cU i Sc a fn f e hc e GC Pi da er c l c mo n s n E C ik n e r0 i rbat e swt p e T mf (p一)b h s v
3 0Ig fA i lSin ea dT c n lg ,Naj gA r utr iest,Naj g 2 0 9 .C l eo nma ce c n eh o0 y e ni gi l eUnvri n c u y ni 10 5,C a n mn
4.I siue 0 i lS in e hie e Ac d my 0 rc lu e S in e , Be n 1 0 94, C n n ttt fAnma ce c s C n s a e fAg iu tr ce c s ig O0 a
开始 2—3 生 长 状 况 较 好 ,3天 后 克 隆 周 围有 明显 的分 化 现 象 。本 实 验 将 已构 建 了含 m 天 F基 因 的 分 泌 型 真 核 表 达 载 体 成 功地 瞬 时 转染 到 P c 和 c F细 胞 中 ,且 表 达 的 mIF具 有 维 持 鸡 P c 未 分 化 状 态 的 功 能 [ 物 学 报 5 Gs E J I Gs 动 4 () O —98 0 8 。 5 :93 0 ,20 ] 关 键 词 鸡 胚 胎 生 殖 细胞 转染 脂 质 体 白血 病 抑 制 因 子

Wesree I u v y d mL F
( c e k mi ihbtr atr x rsini ellrme im b a so fw s m_ltn .Wec l rd P su igsvn Mielu e a n ii y f 0 )epes nc l a du ymen fo et bot g 0 c 0 u e i ut e GC sn ee u
Cl I n a d e p e s0 0 m LI 0l g i n x r sin f F a d F m a n a I ng c ike r m 0 m a g 珊 itii hc n p i r l e l
动物 学报
5 ( ) 9 3 0 ,2 0 4 5 :0 —9 8 0 8
Acr 00 c c 上. f n 5 Ⅱ
小 鼠 白血病 抑 制 因子 基 因 的克 隆 、表 达 及 其对 维 持鸡 原 始 生 殖 细胞 未 分 化 状 态 的影 响 *
杨 娜 娜 朱 靖 史 卫 峰 孟 春 花 杜 立 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