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蜀道今昔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蜀道今昔辩
作者:稿源:陇南日报 2014-06-01 09:17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蜀道”因李白《行路难》而深深植根而于中华文化的沃土。

而“蜀道”中,由陇入蜀部分又是其最为艰险、最为关键的一段。

传统意义上的“蜀道”,特指唐都长安(今西安市)至蜀中益州(今成都市)的官道,穿越陇南市两当、徽县等地。

李白创作《行路难》的灵感即源于徽县境内青泥岭上艰苦跋涉的经历,诗曰:“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由此可知,徽县、两当入蜀的道路自然属“陇蜀道”的范畴。

然而,本文将要着重论述的“陇蜀道”并非这一条,而另有所指。

1古代“陇蜀道”的概念
自古以来,从兰州到成都就有一条便捷的通道,这条道路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是由三国末期蜀国名将姜维和魏国名将邓艾共同开辟的。

可悲的是,这一道路的开辟,直接导致了蜀汉刘氏政权的覆灭,而姜维本人也战死疆场,成后世笑柄;相应地,同一道路却成就了邓艾“另辟蹊径、荡平蜀国、统一华夏”的千古英名。

自兰州→陇西→宕昌→武都→剑阁→江油→成都,局部虽有曲折,但总体没有大的迂回,近于直线,与经由宝鸡再入川相比,缩短了西北、西南两大重镇的距离。

然而,这绝非一条康庄大道,尤其武都→江油,千山万壑,林密草茂,猛兽恣肆,盗贼横行。

但是,这却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陇蜀道”:以兰州为中心的“陇”(陇山以西,陇右,今甘肃省大部)与以成都为中心的“蜀”(今四川省)的人员物资往来,几乎全部是通过它来实现的。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更多的历史时期,“陇蜀道”武都→剑阁之间,并不是严格地遵循当年姜维败退、邓艾穷追的路线走的。

“姜邓路线”是武都→阴平(今陇南市文县)→剑阁,而民间商路对此有了微调,自武都→锣潭(今武都区洛塘镇)→剑阁,路程缩短了三百华里。

并且,调整后的路线大都在武都境内,节约了统治者管理的成本。

与“陇蜀道”的开辟相伴的,是沿途经济、文化的日趋活跃;而且,可想而知,民族的融合也是题中必有之义。

因此,“陇蜀道”近两千年来对两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陇蜀道”上的社会与民生
古代交通工具简陋,加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道路崎岖,物资、人员基本靠“马帮”运输。

纵使到了近代,这条路上仍然是马帮挑大梁。

清末民初做过“老脚户”的三河镇宣河村王全宏老人在世时曾作为故事对笔者讲:马帮自陇西起,至中坝(今绵阳市),平均一天行一百二十华里,也得十四五天的时间。

商队出武都城,到三河镇为一站,即行休歇。

之所以在距城不足八十华里的三河一顿,并非脚力不济,而是因三河镇与琵琶镇之间有一名称麻崖子梁的大山,为武都入川的必由之路。

兵荒马乱的年代,常有以打劫为生的“棒客”或三或五、或十或八啸聚岭上,以是故,下川客商出武都城后多在三河云集,凑足力量,方结队过山。

这就助推了三河镇的繁荣。

明清
时期,三河口长年聚集着大量采购“大红袍”花椒、红芪,贩卖“府绸”、茶叶的川商。

镇里客栈店铺连绵、茶楼酒肆林立、歌管笙箫聒耳、尤女伶人塞路,三河口被外地商人誉为“旱码头”。

客观需求助推了三河镇运输业、保镖行的繁荣。

三河镇仓院村自古尚武,拳师众多且武艺高强,鼎盛时期陈氏家族拥有一支130多匹健马的运输队伍,马夫、镖师一百余众,在整个陇蜀道上,声名显赫,为武都境内第一大马帮。

他们事业的发展一是凭实力,二是凭“外交”;上兰州、下四川,走州过府,斗土匪、打棒客,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据三河镇知情老人讲,那些故事比电视剧《茶马古道》要精彩得多!
翻越麻崖子梁,有拳师保镖,加之是大队人马,山梁上专以打劫零散客商为生的“棒客”无能为力,马帮是安全的。

麻崖子梁南北,不唯地不同,天亦各异。

迁客骚人当此情景,焉得不兴人生无常、造化神奇之叹?
逾麻崖子梁南下三十华里,至琵琶镇,马帮可略微“打尖”(午餐及午后小憩)。

琵琶镇以寺而得名,琵琶寺系蜀国名将姜维戍边时以军费兴建(三国时,武都大部属蜀汉益州郡管辖)。

现代化的公路开辟以来,与三河镇相类,该镇“码头”功能渐失,无复昔日的繁华,但鼎盛时期的状貌依稀可见。

自琵琶镇起程,复南行五十里,至洛塘镇。

洛塘镇位于武都区东南部,距陇南市区约90公里,是省道205线规模最大、繁荣度最高、辐射面最广的商贸物流中心。

镇子原是一条长约零点五公里的老街,现在老街两端又扩建了总长约一公里的新街———镇子更像一条巨龙了。

镇上现有士农工商人等一万八千余口。

围绕镇中心,散布着一些村落,就像镇子的“卫星”。

洛塘镇境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林密草茂,山明水秀。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盛夏之际,山山碧浪,岭岭绿波。

人迹罕至之广袤原始森林里飞禽走兽不计其数,国家设立的金丝猴保护区亦在境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宝大熊猫亦时隐时现,因此,区林业局正在申建国家级大熊猫保护区。

近年,洛塘等“后五区”乡镇被天水师范学院设为生物系实习基地。

自古以来,洛塘镇即为武都商旅入川途中的驻跸之地,商贸服务业发达,川商陕贾云集。

文化娱乐以唱戏为主,兼有说书艺人穿梭其间。

其戏、其曲,以川剧秦腔居多。

古街北端,遗存戏楼一座,规模宏大,建筑奇伟,似蜀中风格,现为杨氏、王氏所居。

遍览武都全域,洛塘最为独特。

清帝逊位,军阀割据;民国甫立,江山虚统。

就武都论,洛塘区十又二乡乃仅有未受中华民国管束而受制于地方武装势力者!
时,武都行署专员丁玺统兵征讨,屡战屡败。

末一仗,兵败麻崖子梁,轿为之折,乘马仓皇逃窜至三河镇宣河村磨房坪,手足犹颤,问伺饭乡丁:“安全否?”
民国凡三十八年,现洛塘片八乡镇全域为地方俊杰周福银、周福贵兄弟并林有安集团割据,而以周氏集团最具实力。

一方宝地,周、林、王等武装集团时战时和,民不聊生,数十战后,终为周氏一统,成无官方加冕之自封诸侯。

域内自治成效颇著,百业稍兴,而后,复
有明清时之繁荣。

周氏虽为草莽英雄,然亦知办学兴医之利,广受乡民爱戴。

周氏受川北军阀王陵基暗中支持,与国民政府甘肃省武都专署分庭抗礼,自成一体,割据洛塘,近三十年。

后,周福银终为行署专员丁玺设计,以“甘肃省政府授周英雄军衔与官职”诓至兰州,死于非命。

其弟周福贵率部负隅顽抗,苟延残喘,直至我人民解放军入川,为我军迫降。

野史云:初,周氏兄弟穷苦,为乡里富户长工。

后大周下川中游荡,宿一小店,觑得同舍一客携鸦片颇丰,遂暗以红绸裹笤柄,戳客身,曰:“与我鸦片,否则毙汝!”客惶惶然弃鸦片求饶命,周劫鸦片远遁。

民国时,鸦片与黄金同为硬通货,周由是发。

后购置枪械若干,拉起武装,终成气候。

洛塘镇传奇非此一端。

据镇里老人讲,民国早年曾见头戴布制红五星之大队人马穿街而上,至琵琶镇后入小河口北去。

后人疑为红军贺龙所部。

史载:贺龙部由湖北、四川来甘,经康县入成县,后至哈达铺,又南下发动“成徽两康战役”。

此段历史可深入挖掘,或能填补武都空白。

近年,洛塘农民耕地时犁出三国“诸葛连弩”一具,木质部虽已腐朽,然金属构件完好,为川人收购。

“诸葛连弩”之出土,佐证是说。

据此推论,洛塘区当在其布防之列。

此一史迹亦待挖掘。

马帮在洛塘住宿一夜,此为出武都城后的第二站,也是武都境内的最后一站。

马帮在洛塘境内是整个陇蜀道上最惬意的。

过了洛塘,入四川境,自白水→剑客→江油→成都,状况相类。

3“陇蜀道”的历史文化价值
陇蜀道是连接我国古代西北、西南两大区域的重要通道,为两地人员往来、经贸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沿途民族状况迥异,文化、习俗异彩纷呈,自然、地理多姿多彩,山清水秀,物阜民丰,文化底蕴厚重,加之本文“陇蜀道的概念”内已提及的三国史,若能深入挖掘、精心打造,必可焕发迷人光辉。

云南有茶马古道,已拍成了电视剧,反响强烈;我有陇蜀道,“养在深闺人未知”,自娱自乐。

我们的文化挖掘与开发可否借鉴之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