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人力资源转移就业扶贫再思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农民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群体。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需要找到其他的就业出路。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性1. 辅助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减轻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的回流资金和技术知识可以投资到农业产业、企业和农村共同富裕项目上,进一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2. 缓解农民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农民工在城市可以得到相对较高的薪酬,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贫困状况。
3. 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社会意识。
农民工的参与也促进了农村社会治理和社会文明进步。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1. 就业机会不均衡: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导致了就业机会不均衡。
同时,也存在工资低、福利待遇不好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农民工的就业改善。
2. 缺乏技能和培训: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和培训,只能从事体力劳动,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
农村劳动力需要系统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由于户籍和社保制度的限制,他们在城市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完善。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问题,给农民工的生活带来困扰。
三、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的措施1. 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确保农民工在城市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大大加快。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
本文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障碍和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及对策措施。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严重分割,阻隔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致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巨大。
因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众多,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巨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近8亿,占总人口的64%,农村劳动力近5亿,其中进入乡镇企业的约1亿,进城打工约0.8亿,农业劳动力约3.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大约在1.5亿~2亿。
①刘克崮、张桂文:《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载《管理世界》2003年第5期。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不仅总量大,而且增长快,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就有1600万,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劳动力明显过剩,就业压力相当大。
第二,加入WTO使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格局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入世后,从国外进口优质低价的大宗农产品,可能使我国粮食和棉花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走低,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农村就业,将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对策
作 ,与其市 、区人社部 门联合举办劳务对 口专场用工招 聘会 , 并采取 “ 送岗进村镇”办法 , 深入村镇现场招工 ,
深受广大劳动者的欢迎。 ( )引导 式。近些 年来 ,随着我县投资吸引力 的 三 增强 ,中石化 、中海油 、 能电力等国内财团 、大型企 华 业 陆续进 人 , 不少 中小型企业 相继落户惠来 , 上周边 加 县市加工企 业的猛增 ,给 惠来农 村劳动力 就地就近 就
业提供 了 良好 的条件 。 为此 , 县政府专 门制订 了县 内企
业吸纳本地 农 民工就 业的一 系列优惠政策 ,大力鼓 励 企业招用本 地农 民工 。同时 ,惠来还通过 印发宣传 资 料、 悬挂横幅 、开辟 电视专栏等形式 ,积极地 引导广大 农 民工进城务工经商 或是 就地就近半工半农 。这样, 通 过 “ 引导式”组 织农 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既解决 了本 地 企业 用工不 足问题 ,又减少 了农 民工支 出费用 ;既减
021 东 济 4 50 广 经 /1 9
市产业企业 的创办 ,大量 的农村劳动力也通过老工带新 工或亲带 亲、邻带邻 的办法 ,自发式 的实现就地 就近就 业。总之 ,农村劳动力 自发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务输 出的
最 主 要 方 式 ,约 占 7 左 右 。 成
( )组织式。深圳特区设立之初 ,惠来党政大打 二
力度的同时 , 通过制订鼓励 县内企业吸纳 当地农 民工优 惠政策 ,利用人力资源市场举办 “ 南粤春暖”等用工招 聘会 ,组织县 内外企业送 岗进村等形式 ,大力鼓励农 民
工 就 地 就 近就 业 ,并采 取 政 府 出面 、部 门搭 台 、企业 参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生产力提高、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然而,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及权益保障等多重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借此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转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对策一、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从而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农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因此部分农村劳动力可能会失去工作,形成剩余劳动力。
此外,耕地面积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来源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转移就业,以寻找新的生活来源。
同时,农村的非农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在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
然而,耕地的减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等,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高的收入可能性。
城市的建设、制造业的扩展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都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此外,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以及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愿意流向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当前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2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国家扶贫攻坚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总结,包括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等方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过去十年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2.3亿人,转移率超过50%。
从就业结构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占比较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就业创业扶持等,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条件。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还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就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存在不稳定性,并且工资待遇相对较低,难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
其次是就业技能不匹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力度虽然加大,但仍存在就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整体较低,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多样化,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缺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培训。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存在就业环境不良、就业创业扶持不够等问题。
一些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遭遇不公平待遇、劳动权益受损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同时,一些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管理难等问题,需要更多的创业扶持和政策支持。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赤水市文华办事处位于市区南部,北与市中、金华办事处接壤,南与复兴镇交界,西邻赤水河与大同镇毗邻,与合江县九支镇隔河相望,土地总面积20.7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辖4个村和1个社区,农业人口众多。
如何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提高科学、有序的输出方式,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文华街道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开展电工、客房服务、等技能培训工作,培训时间1月,培训学员120人全部结业。
同时开展创业培训工作,培训时间10天,培训学员30人全部结业。
组织实施了2次“春风行动”宣传活动,主题为“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帮您尽早实现就业”。
同时完善培训机制,在用工信息方面与市就业培训中心积极对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各类就业信息,收集发布招聘信息16条,作求职登记120人,开展职业推荐120次,上岗118人,其中116人签定了劳动合同;同时在宣传栏刊登国家政策法规、学习知识12条。
加强对中介组织、劳务市场的管理,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招工,使农民工有目的、有组织、有效益地外出务工。
2011年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77人,占任务数230人的120%,其中有组织劳务输出33人。
二、存在的问题1、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首先,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成本加大、不能长期稳定就业,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力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
其次,在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土地对进城务工的农民来说是一个负担,把土地租给别人种,没人愿意接受;如果无偿转移给人种,自己还得负担农业税;如果让土地抛荒,又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制裁,这势必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有待加强。
企业不依法为农村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的现象还较为普遍;一些个私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企业主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挫伤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性。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农村就业扶贫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农村就业扶贫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为了推动农村就业扶贫工作,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措施,激发农村劳动力的创业潜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
本文将从培训措施、政府支持和市场导向等方面,探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式。
一、提供多样化培训措施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培训班,培养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能。
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创业培训班,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培训课程应根据当地的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定制,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符。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府应提供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
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农村劳动力创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村创业者的税收减免力度,降低他们的创业成本。
此外,政府可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出一些有利于农村创业者发展的金融产品,如借款利息贴息、创业贷款等。
三、加强市场导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市场需求。
政府可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农村,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与农民合作,改变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
通过开展农村电商和农民合作社等方式,将农产品推广到更广阔的市场,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另外,政府可以建立就业信息平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
四、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建设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建设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以投入更多资源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
此外,还可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五、加强农村创业环境建设农村的创业环境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的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的创业环境。
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此获得生活来源,由于城 镇化、土地转移等变化,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探讨转移就 业存在的问题,总结对应策略,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统筹我国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 入水平,充分利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作用意义
2.商贸类空间规划途径 滨水带状公园内的商贸空间更多以配套设施的形式出 现,整体风格与公园内风格相呼应,同时也可以考虑借助亲 水平台,将商贸空间打造成景观的一个节点。内部更可配套 公园管理房、综合资讯处、应急处置室、园区广播等功能。周 边设置休息区,供市民短暂休憩。 公园内的滨水商贸空间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对水陆两 域的影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障周边卫生条件。公园内 的滨水商贸空间特殊性应给予充分的考虑并加以利用,一 个庞大的滨水带状公园空间规划才算是完整。 三、结语 时下,人们已经意识到滨水区域的重要性。在规划改造 中,根据自身问题,对滨水空间进行清理河道、恢复生态、控 制排污、改造形式单一护岸、增加公共休憩空间、丰富滨水 文娱生活等。将滨水空间作为宜居城市的重要环节,视为打 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详细研究滨水带状公园 景观空间规划分类及规划途径,并以此为基础,对今后的滨 水空间规划提供理论性参考依据。
(三)政府政策扶持,消除后顾之忧 出台相关政策或实施细则,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的生 活问题,提供医疗、社会保险,为外出就业者提供就业补贴。 首先,农村人员到城镇或者市区进行工作时,劳动者所 在企业应为就业人员提供合理、标准的租房信息,或统一安 排农村劳动者租房,提供住房补贴,鼓励企业主动为转移劳 动力提供免费住宿。其次,应为农村劳动力子女安排与城市 人口子女同等的教育条件,缩小教育差距,保障受义务教育 的权利,同时安排农村劳动力子女就近上学,减轻农村转移 就业劳动者的生活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创造自身价值。最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政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政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相关政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民难以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2. 教育水平不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相较于城市工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不足,缺乏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等。
4. 就业技能不符合市场需求: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政府鼓励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通过拓宽就业的领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在政策引导下,一些农村地区实施了农村产业转移和农村电商等项目,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2. 加强技能培训:政府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
政府设立了培训中心,提供免费或低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农民工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不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等机制,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
4. 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政府加强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信息。
通过网络平台和就业服务中心等,向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5. 支持创业就业:政府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通过提供创业支持政策、贷款利率优惠和创业培训等手段,引导农民工在就业转移过程中选择创业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第一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开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内容摘要】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耕地面积也在日渐递减,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剧增加,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选择。
但是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与企业用工需求方面存在结构性矛盾,要真正实现开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大转移,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供需矛盾,才能最终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再就业,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耕地面积也在日渐递减,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剧增加,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选择。
加快开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对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大,转移就业任务重开平市是农业大市,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约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0.6%。
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耕地面积也在日渐递减,开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剧增加,在现有农村劳动力27.2万人中,富余劳动 1 力约有11万人,目前未转移就业的约4.2万人。
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几年,开平仍将处于新增劳动力的高峰期,每年将有近6000新成长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
如果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低于农村劳动力的净增量,那么势必就会造成农业劳动力剩余量逐年增大。
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给农村社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困扰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开平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繁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对策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1.8%。
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
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
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
四是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
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到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到1500万个之间,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
然而,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机会不足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依赖于城市工业和服务行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机会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
2. 就业环境差城市与农村的差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差异,包括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3. 教育技能不足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相对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工作岗位上面临竞争压力,缺乏竞争力。
二、对策建议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壮大乡村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确保农民工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善。
3. 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 充分发挥农村产业优势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农村产业,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5.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的覆盖,以确保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期间享有应有的权益保障。
三、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只有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顺利进行。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就业的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原因、影响以及政府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原因1.经济原因: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收入水平也较低。
而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迅猛,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较高,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就业。
2.教育原因: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职业技能也较为匮乏,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地区找到满意的工作机会相对较难。
而城市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职业技能也更为丰富,因此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去城市就业。
3.社会保障原因: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弱,农民在生病、养老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而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这使得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到城市地区就业,以获得更好的社会保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1.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这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同时,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也可能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不稳定。
2.对城市地区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得城市劳动力供应增加,这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到来也增加了城市的社会矛盾,如就业压力、住房问题等。
三、政府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措施1.加强教育培训: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加其在农村地区就业的机会,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
2.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使他们能够在农村地区获得稳定的工作和生活。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在家门口找到满意的工作机会,减少转移就业需求。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
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4.5%。
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外出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1992年之后,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上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
1992—1995年,平均每年转移540万人左右。
1995—1997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幅下降,平均每年转移360万人左右。
1998年以后,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增长,1998—2004年年均转移380万人,年均增长约4%。
预计今后几年,每年劳动力转移新增人数将维持在400~500万人左右,增长速度在4%~5%。
(二)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2004年,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比重按序排列:江西省46.0%、福建省41.5%、安徽省34.4%、重庆市31.3%、河南省30.0%、湖北省29.9%、四川省29.0%。
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各省所占的比重按顺序是:河南13.2%,四川10.9%,安徽9.4%,江西8.4%,江苏6.6%,湖南6.4%,湖北6.3%,山东6.0%,重庆4.1%。
以上9省份合计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71.3%。
(三)外出打工以年轻人为主2002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3.4岁,其中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流动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别为36.8岁、30.6岁、28.1岁。
2004年,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0.1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6.8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8.7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2.4岁。
关于就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就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
1. 就业机会有限:现有的就业扶贫政策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满足需求。
2. 职业技能匹配度低:许多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使得他们难以获得高薪就业。
3. 缺乏培训和教育资源:一些贫困地区缺乏培训和教育资源,使得居民无法获得提升技能和知识的机会。
4. 地域限制:部分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限制了居民外出就业的机会。
5. 可持续发展困难:一些就业扶贫项目缺乏可持续性,不能长期支持贫困地区的就业需求。
建议
1. 政府加大投资:政府应增加对贫困地区就业扶贫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提供免
费或低成本的培训课程,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匹配度。
3. 提供教育和培训资源:政府应该增加教育和培训资源的投入,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提升技能和知识的机会。
4. 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和企业可以合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贫困地区。
5. 建设基础设施: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
交通条件,扩大就业选择范围。
6. 推动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推动可持续的就业扶
贫项目,确保长期支持贫困地区的就业需求。
以上是关于就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简要概述,希望能为
相关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精准扶贫中转移就业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精准扶贫中转移就业面临的困难与对策作者:刘宾志滑运舍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7年第8期转移就业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扶贫开发讲话和调研活动中,都对就业扶贫提出要求,做出安排。
帮助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城市里获取工资性收入,对象精准、措施精准,效果明显,脱贫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渠道。
但是,同改革开放前期转移就业的情况相比,当前转移就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予以解决。
一、近年来贫困地区转移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近年来贫困农村地区转移就业精准脱贫的内外环境出现很多新的情况、新的特点。
一是就业岗位以低端服务业为主。
从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自身情况看,外出务工以从事低端的服务业为主,如修车、洗车、物流、餐饮、搬运等,基本分布在户籍所在地附近的城镇,与改革开放前期转移就业产生大批产业工人不同,当前转移就业多数处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夹缝或边缘,生存困难。
从砂子洞村和大南地村转移就业情况看,大约有80%的外出务工人员是这种情况。
二是转移就业方式以自发随机进城为主。
目前管理规范、规模较大的企业都通过城市正规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布用工需求信息,地处农村的贫困人口很难接收到这些信息,有时接收到信息,也存在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只得转为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外出打工,贫困人口外出打工主要集中在城市低端市场,收入低、待遇差。
三是转移就业收入不高,稳定性差。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均月收入基本在1000~2000元,且工作稳定性差,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基本处于维持自己生活的状态,对家庭脱贫贡献不大。
打工人员多数没有同用人主体签订劳动合同,合法权益受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接受义务教育时期成绩比较优秀的人员多数都通过升学考试,在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后就业,目前贫困村有转移就业需求或潜在可能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缺少一技之长,且年龄跨度大,砂子洞村和大南地村有外出打工意愿的妇女,还存在个别的准文盲,只认得不多的汉字,很多超过50岁的劳动力还有外出务工的意愿。
扶贫与劳动力转移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扶贫与劳动力转移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扶贫与劳动力转移: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作为一个在扶贫领域工作多年的专家,我深刻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劳动力转移对于贫困地区的意义。
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实现就业,我们需要制定全面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探讨扶贫与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贫困地区劳动力现状分析在扶贫工作中,了解并分析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现状至关重要。
贫困地区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农民依赖农业维持生计。
然而,由于贫困地区的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农业收入较低,致使贫困问题难以根除。
二、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劳动力转移是指将农村居民从农村地区转移至非农地区就业的过程。
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在于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并逐步实现扶贫目标。
通过劳动力转移,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得以脱离农业,参与到其他行业中,提高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三、扶贫与劳动力转移的难题1. 缺乏技能:贫困地区的劳动力普遍缺乏技能和职业培训,使得他们在非农领域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 就业机会不足:传统农村劳动力转移通常以外出务工为主,但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很多农民只能从事低收入、低技能的劳动。
3. 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存在差异,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缺乏外出务工的意愿,导致转移就业的难度增加。
四、解决方案1. 职业培训: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非农就业的需求。
2. 创业支持:为贫困地区劳动力提供创业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开展自己的经营项目,提高收入水平。
3. 发展产业:发展以农产品加工、旅游业、服务业等为主的产业,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 政策扶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贷款、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鼓励民间投资,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
五、案例分析在我所工作的一个贫困地区,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方案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减少贫困程度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方案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减少贫困程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方案:减少贫困程度的有效手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方案作为一种重要的精准扶贫措施,旨在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减少贫困程度,改善农村的经济状况和民生福祉。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探讨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情况,以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的意义和必要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方案的实施对于减少贫困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减轻了农村劳动力供求矛盾和社会负担,有利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其次,通过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可以获取城镇的稳定就业岗位和相对较高的工资待遇,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其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最后,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方案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的政策措施为了推动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就业,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和鼓励。
首先,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增强其在城镇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其次,可以建立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法律援助、社会保险等相关服务和保障。
再次,可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城镇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需求。
最后,可以设立专门的资金支持机制,提供转移就业的财政资金支持,以降低农民转移就业的成本和风险。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的实施情况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不仅改善了他们自身的生活状况,也给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的关注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成为了一项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民生项目。
农村扶贫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农村扶贫工作的挑战与对策一、概述农村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分析了农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应对的对策。
二、经济困难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困难的问题,这使得扶贫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强财政支持,增加农村地区的投入,鼓励发展农村经济,支持农民创业。
三、教育水平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使得贫困家庭的子女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应对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的奖助学金和教育资助。
四、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滞后,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农村交通建设,优化农村水电供应,提高农村通讯网络覆盖率。
五、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导致农田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
应对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加强污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六、医疗资源匮乏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条件差,难以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大医疗资源投入,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七、就业机会少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受限。
应对这一问题的对策是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加强农村就业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八、社会保障薄弱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薄弱,农民缺乏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养老、医疗等社会救助。
九、宣传意识差农村地区的宣传意识相对较差,贫困家庭缺乏对扶贫政策的了解和参与。
应对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强对农村扶贫政策的宣传,鼓励贫困家庭积极参与扶贫工作,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十、总结农村扶贫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推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党政干部论坛
农軻贫圃人力资源转舔就业扶贫再思考
〇韦荣山
餅农村贫困人力资源转移就业工作,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是促进城乡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
贫困人 力资源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和组织化的劳务输出,已经 成为盘活农村富余人力资源资源,为城市产业发展提 供生力军的必然选择。
为了促进农村贫困人力资源 就业,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各地实际,应当进一 步抓好农村贫困人力资源转移就业扶贫工作。
一、精准识别,分类施策
(一) 建立农村贫困人力资源数据库
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俯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有关工作的通知》(人社厅 发〔2017〕9号)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依 托所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工作人员,尽快通过 上门走访、电话联系、数据比对等方式,与农村贫困人 力资源取得联系,了解核实其就业失业状态,详细掌 握农村贫困人力资源年龄结构、素质技能、就业意向、培训意愿等基本情况,建立农村贫困人力资源数据库 和实名制登记台账,将他们的就业失业信息录入到全 国“农村贫困人力资源就业信息平台”,明确就业扶贫 工作的对象,动态管理农村贫困人力资源就业失业信 息,及时掌握其就业失业状态,为精准识别、精准培训 打好基础,并记载提供相关就业服务和享受政策情 况,全面体现就业扶贫工作进展和成效⑴。
(二) 精准实施职业培训
要根据贫困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培训需求及 企业用工的技能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实施精准培训; 整合培训资源,依托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开展“订单 式”、“预备式”培训;分期、分类组织实施贫困人力资 源转移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 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力资源开展免费创业培训,并 提供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指导、企业孵化、后期臟等“一条龙”服务。
(三)提升职业培训效果
可采取公开招标和购买服务成果的方式,么$选择中高等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村贫困人力资源培训。
要加强培训过程监管和 绩效考核,将培训后提升技能水平、一定时期实现就 业等,作为政府购买服务成果、考核培训机构绩效的 主要指标。
(四) 创新培训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培训人群,采取灵 活多样培训方式,最大限度缩短培训与就业的距离。
■院校、技工院校主要实行“先培训、后就业”模式,重点对农村贫困家庭中的应届初、髙中毕业生开展中 长期劳动预备制培训;用人单位要实行“先就业、后培 训”模式,重点对新招用的农村贫困人力资源开展短 中期岗前提升素质技能培训;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实 行“边培训、边就业”模式,重点对通过职业介绍达成 就业意向的农村贫困人力资源开展短期“订单式”培 训;其他各类培训机构还可实行‘需求储备式培训”模 式,针对热门、紧缺和市场潜力大、前景好的职业(工 种),重点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中青年贫困人力 资源开展“短平快”定向培训E]。
(五) 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
要大力促进无业贫困人力资源就业,有针对性地 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和权益维 护等服务,对符合条件的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依托扶 贫基地、产业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由乡镇梳理就业需求,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岗 位和推介服务,对贫困人力资源开展一对一帮扶、点 对点服务。
(六) 强化跟踪维权服务
政府要积极为输出人力资源排忧解难,加强对扶 贫工作对象就业的跟踪服务,稳定外出贫困人力资源 安心就业。
支持劳务输出机构服务功能向输出、输人 地拓展延伸。
依托输出地乡(镇)、村基层组织,采取 邻里结对、互助联盟、志愿帮扶、有偿服务等方式,协 调解决留守老人儿童、农忙缺工和家庭应急等实际困 难。
加强与输入地人社部门的对接和联系,在输入地 采取购买服务方式,依托在劳务输出集中地的各类协 会,选聘信息联络员,有条件的县(区)可在输出地建
42
2018年第1期公共管理
立服务站,建立片区联络、维权、应急服务站,开展对 贫困劳动者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安全环境维权活 动,为劳务输出人员提供政策咨询、争议调处、权益保 障、应急救助等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安心工作[3]。
二、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一) 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结合新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錄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生态农业、生态种 养殖业;挖掘农村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积极扶持农村电商等“互联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为农村贫困人力资源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各贫困县 要重点扶持发展一齡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业,重点帮扶一批专业户、科技户和各类示范户等,充 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村贫困人力资源的就业带 动作用。
外地企业可采取“公司+农户”形式,组织农 村贫困人力资源从事居家紐;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 目、产业,可拉动农村贫困人力资源在保洁、保绿、保 安和护林、护路等岗位就业。
要积极推行“合作社+贫 困户”“公司+贫困户”等扶贫模式,引导农村贫困家庭 利用土地、人力资源入股,参与生产经营增收。
(二)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发挥贫困县土地、生态、人力资源等资源优 势,加大资金、技术、项目引进力度,主动承接东部沿 海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产业转移,鼓励、支持劳动 密集型企业利用贫困地区优质资源投资办厂或实施 生产加工项目分包,在乡(镇)、村创建扶贫车间、加工 点等,就地就近吸纳农村贫困人力资源就业。
三、 扩大劳务输出,推动转移就业
一是加强与重点地区的劳务协作。
要有专门的 组织机构,加强与人力资源需求量大的输人地开展交 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
巩固与周边 地区的劳务协作,深化与发达地区的劳务协作。
二是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
要按照“政府引 导、社会主办、市场运作”的原则,推动建立集岗位开 发、技能培训、就业服务、跟踪维权为一体的劳务输出 基地,搭建输出输人地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专业化队 伍,采取与输入地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直通交流、定向合作等方式,为农村贫困人力资源异地就业提供 精准化、专业化服务。
三是做强劳务品牌。
依托各地劳务品牌,采取标 准化培训服务模式,采用“借壳上市”的方法,辐射带 动劳务输出品牌区域化、产业化发展。
对已形成规 模、产生良好带动效应的劳务品牌,严格规范标准,依 法登记注册,组建实体性劳务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 管理,保障和推动劳务品牌在市场化、企业化、实体化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鼓励不同区域、相近职业
(工种)的劳务公司,加盟同一劳务品牌,实行联合经
营、规模化发展。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目标完成
一是搭建劳务输出平台。
要将农村人力资源转
移就业作为新兴产业来发展,培育实体企业承载市场
主体责任。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转移就业起步阶段,政府的
帮助扶持起主导作用,整合社会力量,利用各类就业
服务资源,搭建劳务输出服务平台。
当形成一定工作
基础后,麵指导帮助社会服务载体逐步向企业化经
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过渡,使政府初期的组织
协调功能转变成市场化运行机制。
二是给予补贴补助等资金激励。
对农村贫困人
力资源开展免费培训和技能鉴定;鼓励企业吸纳农村
贫困人力资源就业,参照吸纳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给予
社会保险补贴;支持农村贫困人力资源异地转移就
业,对当年跨省务工的,按每人不超过800元标准给
予一次性交通补助;鼓励劳务输出机构开展跟踪服
务,对在输人地设立的服务站,可按服务人数给予每
人每年不超过300元的就业服务补贴。
项目所需资
金可从当地统筹整合的扶贫资金、就业专项资金中支
出。
三是积极推行“员工制' 积极推动劳务公司与
劳务输出人员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参加输出地城镇企
业职工社会保险,实施企业“员工制”管理。
劳务公司
可采取弹性工时、协商薪酬、轮岗轮休等管理办法,增
强劳动用工的灵活性。
劳务输出人员可按城镇灵活
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
缴费基数可
由本人自愿选择,最低为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 40%。
输出地县级政府可从统筹整合的扶贫资金中
给予其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不超过
本人实际缴费的三分之二[4]。
[参考文献]
[1] 胡艳霞.论人力资源劳动就业培训效果的提高 [J]•审计与理财,2016,(5).
[2] 刘丹.我国人才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对策[J].上 海经济,2015,(7).
[3] 刘艳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质量管理研究 [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1).
[4] 徐阔丽人力资源就业与社会保障精准扶贫思 考[J]•科学发展,2017,(7).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工
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田莺歌)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