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张丽平山县南甸镇人民政府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

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

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

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国家扶贫攻坚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总结,包括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等方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过去十年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2.3亿人,转移率超过50%。

从就业结构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占比较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就业创业扶持等,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条件。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还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就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存在不稳定性,并且工资待遇相对较低,难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

其次是就业技能不匹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力度虽然加大,但仍存在就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整体较低,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多样化,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缺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培训。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存在就业环境不良、就业创业扶持不够等问题。

一些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遭遇不公平待遇、劳动权益受损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同时,一些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管理难等问题,需要更多的创业扶持和政策支持。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何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何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何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就业机会不足、就业质量不高、劳动力素质不适应等。

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制约其转移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劳动力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如建筑、餐饮、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

通过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就业信息和指导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

因此,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和指导。

一是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对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技能水平、就业意向等进行登记和管理,为就业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二是要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及时发布就业信息,让农村劳动力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就业动态。

三是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村劳动力尽快实现就业。

三、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产业发展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

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农村投资建厂,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增加农村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要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鼓励城市企业与农村合作,建立生产基地和加工车间,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目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一个发展的热点,但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一、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前社会经济格局下,农村中许多劳动力正在向城市转移,这使得城市和乡村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大,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近年来,国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政策,包括“百万农民工返乡创业计划”、“新型城镇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二、存在的问题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问题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民工只有初中文化,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为欠缺,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2. 就业歧视问题在求职过程中,农民工往往面临就业歧视,这使得他们的就业机会更少,而且很多企业单位对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和保险等方面的保障不充分。

3. 缺乏保障问题很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缺乏合理的保险和福利保障,如果发生意外,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风险。

4. 土地流转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些农民在将土地转让时,由于管理不善或者买方欺诈等问题,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

三、解决途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具体来讲,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2. 加强法律保护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遏制就业歧视和欺诈等行为。

3. 加强社会保障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力度,让农民工的工资、保险等方面的待遇更加合理。

4.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政府应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审批、交易和监督体系,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和措施探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和措施探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和措施探究引言:结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现状来看,可以发现在实际转移和就业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对农村居民的进城务工产生了相应影响,无法有效保障农民工的自身权益。

对此,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展开分析,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深刻认识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保障对策,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以此来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保证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特点(一)外出就业总量呈现平稳增长态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

尤其在1992年后,我国的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已得到了解决,政策环境也获得了相应改善,这也使得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多。

从1995年到1997年,由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长幅度降低,此时期的农村劳动力平均转移人数约为每年360万人。

在这之后,随着我国对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迎来了大幅度增长,年增长率约为4%[1]。

(二)外出劳动力多是当地素质较高人员相关调查可以表明,在农村地区的外出劳动力当中,多数具有初中和高中学历,所占比例可以达到63.3%、12.1%[2]。

(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根据相关资料可知,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当中,大约有65%的人被县域经济所吸纳,而地级以上的大中城市,其所吸纳的人数比例仅为35%。

县域经济所吸纳的转移劳动力当中,乡镇地域的非农企业所占比例达到81%,而县级市以及建制镇则为12.4%和6.6%。

对于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所转移的劳动力,其中直辖市内转移的劳动力约为17%,地市级城市约为49%,而省会城市则为34%[3]。

(四)外出务工农民就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根据农村劳动力在我国产业当中的转移现状来看,第二产业当中转移的人数比例为40%,第三产业中转移的人数比例为60%。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及对策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基础 (6)2.1 城镇化理论的阐述 (7)2.2 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 (9)2.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10)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 (11)3.1 农村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特征 (12)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地域分布特点 (14)3.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行业领域 (15)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困境 (16)4.1 转移就业观念的转变难题 (17)4.2 就业信息获取与中介服务问题 (18)4.3 技能培训与岗位匹配度 (19)4.4 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 (20)4.5 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就业机会差异 (22)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探讨 (23)5.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4)5.2 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25)5.3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 (26)5.4 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 (27)5.5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就业机会均等化 (28)六、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 (30)6.1 案例背景介绍 (31)6.2 转移就业现状及困境分析 (33)6.3 对策实施情况及效果评估 (34)6.4 对其他地区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35)七、结论与展望 (36)7.1 研究结论总结 (37)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9)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及对策。

文章首先概述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其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包括教育水平低、技能不足、信息不对称、土地权益冲突等问题。

文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增强就业市场的透明度;制定土地流转政策,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等措施。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或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1.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但质量不高。

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技能水平不够,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和简单的劳动,收入较低,社会保障较少。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许多农民工在外打工,面临诸多风险,比如工资拖欠、合同纠纷、意外伤害等,缺乏有效保障措施。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家庭关系破裂等。

2.产生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劳动力本身素质不高。

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技术能力较差,很多农民工只能从事一些低端、危险和脏乱差的工作,收入和待遇自然较低。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生活成本较高,而农村收入水平低,一些农村劳动者不得不转移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

社会保障不完善。

农村劳动者在城市打工缺乏社会保障,一旦发生意外或劳动纠纷,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权和保障,导致利益受损。

3.影响和挑战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给农村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家庭关系和社会纽带逐渐疏远。

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空心化,农村社会面临着就业岗位减少、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1.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应加大对农村劳动者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减少低端劳动力的比例。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现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前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现状分析1.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庞大,占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一大部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数以亿计的数量,占据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相当一部分。

这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农村的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缺乏发展空间和提升机会。

这也造成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

3.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由低技能、低学历的农民工构成,他们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低工资、无社保、劳动权益受损等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严重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二、存在问题1.教育问题。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导致他们在城市中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

2.权益保障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户籍限制等原因,他们在城市中往往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医疗等权益,劳动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3.城乡差别问题。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融入和发展受到了阻碍,也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4.就业选择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技能不足,很难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的岗位,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工作,使得他们的工资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

三、建议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素、资金 、信息 、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从而打破 了乡村地 区的 封闭状态 ;农村 劳动力自由流动促进了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率 ,
也 提高 了外 出打 工者 及其 家 庭 的 生活 水 平 ,使 部分 贫 困地 区和 劳 动力 过剩 地 区的农 业收 入上 升( 阻止 其下 降) 适应 了城 市 或 ,也 经 济对 弹 性 劳 动 力 日益增 长 的 需 要 ,减缓 了城 乡收 入 差 距和 地 区收入 差距 的进 一 步 扩 大 ,加 快 了城 镇 化进 程 ,促 进 了 国 民经 济 的增 长。
6 .7 。 I2 0 年 下降 68 % ;工 业就 业 1 . % ,12 0 年 15 % : 0 0 L .1 09 4 : 00 : 1 : ; :
收入 平均 为8 ,约 等于 每个 非农 业 劳动 力每 日纯收 入 的5 %。 元 3 2 0 年 ,农 村剩 余 劳动 力年 平均 务 工收 入6 7 元 ;全 国 农村 居 04 41 民 人均 纯 收 入2 3 元 ,而 工资 性 收入 人 均 为9 8 。 可见 ,农 96 9元 村剩 余 劳动力 转移 就业 有利于 推动 农 民增收 。 三 、扩 大 非 农 业 利 润 ,加 快 工 业 化 进 程 。 农 村 劳动 力 流 动 大大 增 强 了农 业 和 非农 产 业 之 间 、农村 和 城市 之 间 在 生产 要
第 二 产 业 增 加 值 占 GDP 比重 为 5 .% ,其 中 工业 增加 值 为 的 29 4 .% ,但 是 城 镇 1 59 3占总人 1的 比例 只 有4 .% 。城 市 化进 3 18 程 滞 后 于 工业 化 发展 速 度 不利 于 服务 业 的 发展 ,而农 村 劳 动 力
提 高23 % ;商 、饮 、服 务 业就 业 比重 为54 % ,比 1 9 年提 .7 .4 99 高 17 %。 2 0 年 ,全 国 农村 劳 动 力 外 出就 业 约 1 2 0 人 , .9 04 06万 比 上年 增长 约4 0 人 。1 9 4万 8~2 0 年 年 均转 移农 村劳 动 力3 0 9 04 8 万人 .平均 年增 长率 为4 。 % 总 之 。改 革开 放 以来 ,农 村 就 业 经过 了漫 长 而艰 苦 的体 制 变 革 、观 念 更 新 .家庭 经 济 就业 、 自主创 业 、城 市就 业 这 三 种 基 本 的就 业 形 式 ,构成 了 中国农 村 劳 动 力就 业 的 多 元 结构 。 清 华 大 学 中国 经 济 研 究 中心 的一 项 研 究 表 明 ,在 1 7 9 9—1 9 年 99 的 2 年 中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对 中 国GDP 长 的 贡 献 高 达 0 增 1 % ,即在 GD 年 均近 96 百分 点 的增长 中 。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 4 P .个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对策
( ) 自发 式 。改 革 开 放 初 期 ,大 量 劳 动 力 密 集 型 一
作 ,与其市 、区人社部 门联合举办劳务对 口专场用工招 聘会 , 并采取 “ 送岗进村镇”办法 , 深入村镇现场招工 ,
深受广大劳动者的欢迎。 ( )引导 式。近些 年来 ,随着我县投资吸引力 的 三 增强 ,中石化 、中海油 、 能电力等国内财团 、大型企 华 业 陆续进 人 , 不少 中小型企业 相继落户惠来 , 上周边 加 县市加工企 业的猛增 ,给 惠来农 村劳动力 就地就近 就
业提供 了 良好 的条件 。 为此 , 县政府专 门制订 了县 内企
业吸纳本地 农 民工就 业的一 系列优惠政策 ,大力鼓 励 企业招用本 地农 民工 。同时 ,惠来还通过 印发宣传 资 料、 悬挂横幅 、开辟 电视专栏等形式 ,积极地 引导广大 农 民工进城务工经商 或是 就地就近半工半农 。这样, 通 过 “ 引导式”组 织农 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既解决 了本 地 企业 用工不 足问题 ,又减少 了农 民工支 出费用 ;既减
021 东 济 4 50 广 经 /1 9
市产业企业 的创办 ,大量 的农村劳动力也通过老工带新 工或亲带 亲、邻带邻 的办法 ,自发式 的实现就地 就近就 业。总之 ,农村劳动力 自发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务输 出的
最 主 要 方 式 ,约 占 7 左 右 。 成
( )组织式。深圳特区设立之初 ,惠来党政大打 二
力度的同时 , 通过制订鼓励 县内企业吸纳 当地农 民工优 惠政策 ,利用人力资源市场举办 “ 南粤春暖”等用工招 聘会 ,组织县 内外企业送 岗进村等形式 ,大力鼓励农 民
工 就 地 就 近就 业 ,并采 取 政 府 出面 、部 门搭 台 、企业 参

202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与趋势,本报告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1.8亿人,比十年前增加了近50%。

转移方式以劳务输出为主劳务输出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

许多地区的农民选择前往城市、沿海地区或国外务工,以增加家庭收入。

劳务输出呈现出季节性、短期性和流动性等特点。

转移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竞争力较弱,往往从事低技能、低报酬的工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就业稳定性差由于劳务输出具有季节性、短期性和流动性等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许多农民只能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

社会保障缺失许多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务工时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容易面临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权益保障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保障存在较多问题。

如工资拖欠、超时劳动、安全生产条件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权益和生活质量。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转移规模将持续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将持续扩大。

未来几年,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仍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更加依赖于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

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将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领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面临着失业和转移就业的问题。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转移就业的困难与挑战、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结论部分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社会和农民需要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支持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培训、技能提升、产业转型、农村经济、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农民共同努力、政策措施、支持体系。

1. 引言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地区中超过农业劳动需求量的人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已经超过数千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和中老年人。

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地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和生活压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不仅会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他们实现转移就业,已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转移就业问题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意义在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加不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将导致农村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加剧农村贫困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如果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将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可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何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何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何对策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寻求在城市或其他非农领域的就业机会。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就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许多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弱。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的特点,开设各类实用的培训课程,如电工、焊工、厨师、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

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

同时,还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培训,提供实习机会,让农村劳动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其次,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农村劳动力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取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

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信息网络,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和市场动态。

在农村地区,可以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站点,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咨询、职业指导和求职登记等服务。

此外,还可以组织开展招聘会、劳务输出对接活动等,为农村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就业供需对接。

再者,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创业是带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村劳动力创业的政策措施,如提供创业补贴、小额贷款担保、税收优惠等。

同时,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创业能力,降低创业风险。

可以结合农村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领域开展创业活动,不仅能够实现自身就业,还能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增收。

另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制度性障碍也是关键。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诸多不便。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政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政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政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相关政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民难以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2. 教育水平不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相较于城市工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不足,缺乏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等。

4. 就业技能不符合市场需求: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政府鼓励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通过拓宽就业的领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在政策引导下,一些农村地区实施了农村产业转移和农村电商等项目,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2. 加强技能培训:政府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

政府设立了培训中心,提供免费或低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农民工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不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等机制,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

4. 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政府加强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信息。

通过网络平台和就业服务中心等,向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5. 支持创业就业:政府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通过提供创业支持政策、贷款利率优惠和创业培训等手段,引导农民工在就业转移过程中选择创业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进行工作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社会保障不完善、生活条件艰苦等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

由于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许多农民工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生活质量较低。

2.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往往面临着社会保障不完善的问题。

在城市,他们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教育、居住等公共服务。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无法在城市购买住房,很难融入城市的生活。

3. 家庭困难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由于工资不高,家庭困难重重。

他们往往需要负担家庭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费用,但由于收入有限,难以承担这些负担。

4. 缺乏技能农村劳动力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缺乏技能和知识。

一旦转移到城市,他们很难适应工作环境,也很难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

1. 加强职业培训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这样可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3. 政策扶持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

提供创业资金和就业补贴,降低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成本,鼓励他们在城市开展创业和就业。

4. 联合企业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合作,开展一些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可以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农村劳动力对转移的认识和了解。

应鼓励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避免盲目转移,减少就业风险。

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就地就近就业。

然而,困扰这一渠道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分析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面临的困难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问题分析1.就业机会有限:相较于城市,乡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城市仍然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就业地点,但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和经验,农村劳动力往往面临就业机会不足的困境。

2.薪资待遇低: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工作经验不如城市劳动力丰富,因此在就地就近就业时常常会遇到薪资待遇低的问题。

相比之下,城市劳动力在同等岗位上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

3.职业培训不足: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职业培训不足。

农村劳动力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4.宣传推广不到位:政府和媒体在推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政策上的努力还不足。

许多农村劳动力没有意识到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也不了解相关政策和支持措施。

二、解决建议1.拓宽就业渠道:为了解决就业机会有限的问题,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产业链上的相关服务产业,例如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术和工作质量,可以通过建立职业培训中心、组织技能培训班等方式,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培训。

政府可以提供培训补贴,鼓励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培训并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3.加强政策宣传:政府和媒体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告、宣传册等形式向农村劳动力传递政策信息和相关就业机会。

同时,可以组织就业咨询活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和求职指导。

4.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保障:政府可以积极推动建立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力度。

202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2篇)

202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2篇)

202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一、背景和重要性____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农村劳动力转移意味着将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实现从农业劳动向非农劳动的转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乡村振兴。

二、____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成效1. 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不断提高: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劳动力转移。

____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到了历史新高,农民参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2. 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农民劳动力转移,许多农民进入城市工作,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

政府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____年,农民收入水平较____年提高20%以上。

3. 农村农业发展得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使得劳动力集中在主要农业生产区域,提高了农田的集约利用程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4. 农民工权益保护得到加强:政府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力度,推动建立健全农民工管理系统,加强工资支付保障和劳动法律援助。

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农民工维权意识得到增强,维权能力得到提升。

5.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创新:政府探索实施多种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包括资金支持、培训补贴、就业创业扶持等。

政府还加强与城市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三、____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城市化进程不够平衡: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城市化进程不够平衡。

一些省份和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较高,而一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滞后,农民转移就业机会有限。

2. 技能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具备相应的技能,但农村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

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了农民的技能提升和就业能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

然而,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机会不足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依赖于城市工业和服务行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机会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

2. 就业环境差城市与农村的差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差异,包括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3. 教育技能不足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相对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工作岗位上面临竞争压力,缺乏竞争力。

二、对策建议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壮大乡村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确保农民工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善。

3. 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 充分发挥农村产业优势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农村产业,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5.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的覆盖,以确保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期间享有应有的权益保障。

三、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只有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顺利进行。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

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4.5%。

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外出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1992年之后,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上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

1992—1995年,平均每年转移540万人左右。

1995—1997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幅下降,平均每年转移360万人左右。

1998年以后,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增长,1998—2004年年均转移380万人,年均增长约4%。

预计今后几年,每年劳动力转移新增人数将维持在400~500万人左右,增长速度在4%~5%。

(二)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2004年,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比重按序排列:江西省46.0%、福建省41.5%、安徽省34.4%、重庆市31.3%、河南省30.0%、湖北省29.9%、四川省29.0%。

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各省所占的比重按顺序是:河南13.2%,四川10.9%,安徽9.4%,江西8.4%,江苏6.6%,湖南6.4%,湖北6.3%,山东6.0%,重庆4.1%。

以上9省份合计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71.3%。

(三)外出打工以年轻人为主2002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3.4岁,其中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流动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别为36.8岁、30.6岁、28.1岁。

2004年,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0.1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6.8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8.7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2.4岁。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从事非农工作的过程。

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更优质的工作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着一些现状和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本文将从现状和建议两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和讨论。

现状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转移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农村留守人口增多。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留守人口增多,出现了高老龄化、留守儿童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是转移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激烈,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工资待遇也不尽如人意。

三是转移劳动力技能水平相对低下。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力工作,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和竞争力。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

提供创业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就业和创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是加强城乡就业信息对接。

建立健全城乡就业信息对接渠道和机制,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帮助农村劳动力更好地了解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机遇。

四是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体系,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应重视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加强城乡就业信息对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序、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提纲 (2)二、内容提要、关键词:…………………………………………3-4三、正文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5-73、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7-104、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10-15四、参考文献 (1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四、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2、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rural labor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ector to the transfer of modern sectors of the economy, which i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employment problem is to solv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s also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to study the major issues. Therefore, from the start with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actively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the basic method is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issue brought about by the econom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of an idea.【Key words】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of employment Present situat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

2007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3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3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2002年提高1.79%。

2007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2002~2007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

[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

在未来30年中,如果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市场等障碍得以消除,使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致相等的话,劳动力的部门间和地区间转移可以对CDP年均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

随着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用于追加农业投资,农业本身也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1965-1977年是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的重要时期。

1965年日本每个农民年收入为14.6万日元,1978年,每1万名农民拥有的汽车量达到了65.7辆。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日本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实现了生活城市化和电气化。

在中国,1994年农村中纯农业劳动力的年纯收入为1826元,兼业者为4160元,非农业劳动者则为5200元,三者之比是1:2.28:2.85。

以劳动日收入计,每个纯农业劳动力每日的纯收入平均为8元,约等于每个非农业劳动力每日纯收入的53%。

200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平均务工收入6471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而工资性收入人均为998元。

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城乡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使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上升势头变缓,企业相对人工成本下降,利润相应上升。

同时,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1.8%。

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

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

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

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高达3亿,占农村人口的20.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8%;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5%。

四是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

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到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到1500万个之间,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经济波动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影响更加直接,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

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