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张丽平山县南甸镇人民政府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
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
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
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国家扶贫攻坚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总结,包括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等方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过去十年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2.3亿人,转移率超过50%。
从就业结构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占比较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就业创业扶持等,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条件。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还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就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存在不稳定性,并且工资待遇相对较低,难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
其次是就业技能不匹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力度虽然加大,但仍存在就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整体较低,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多样化,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缺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培训。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存在就业环境不良、就业创业扶持不够等问题。
一些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遭遇不公平待遇、劳动权益受损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同时,一些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管理难等问题,需要更多的创业扶持和政策支持。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何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何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就业机会不足、就业质量不高、劳动力素质不适应等。
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制约其转移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劳动力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如建筑、餐饮、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
通过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就业信息和指导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
因此,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和指导。
一是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对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技能水平、就业意向等进行登记和管理,为就业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二是要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及时发布就业信息,让农村劳动力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就业动态。
三是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村劳动力尽快实现就业。
三、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产业发展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
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农村投资建厂,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增加农村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要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鼓励城市企业与农村合作,建立生产基地和加工车间,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目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一个发展的热点,但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一、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前社会经济格局下,农村中许多劳动力正在向城市转移,这使得城市和乡村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大,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近年来,国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政策,包括“百万农民工返乡创业计划”、“新型城镇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二、存在的问题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问题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民工只有初中文化,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为欠缺,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2. 就业歧视问题在求职过程中,农民工往往面临就业歧视,这使得他们的就业机会更少,而且很多企业单位对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和保险等方面的保障不充分。
3. 缺乏保障问题很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缺乏合理的保险和福利保障,如果发生意外,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风险。
4. 土地流转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些农民在将土地转让时,由于管理不善或者买方欺诈等问题,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
三、解决途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具体来讲,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2. 加强法律保护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遏制就业歧视和欺诈等行为。
3. 加强社会保障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力度,让农民工的工资、保险等方面的待遇更加合理。
4.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政府应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审批、交易和监督体系,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和措施探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和措施探究引言:结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现状来看,可以发现在实际转移和就业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对农村居民的进城务工产生了相应影响,无法有效保障农民工的自身权益。
对此,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展开分析,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深刻认识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保障对策,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以此来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保证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特点(一)外出就业总量呈现平稳增长态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
尤其在1992年后,我国的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已得到了解决,政策环境也获得了相应改善,这也使得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多。
从1995年到1997年,由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长幅度降低,此时期的农村劳动力平均转移人数约为每年360万人。
在这之后,随着我国对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迎来了大幅度增长,年增长率约为4%[1]。
(二)外出劳动力多是当地素质较高人员相关调查可以表明,在农村地区的外出劳动力当中,多数具有初中和高中学历,所占比例可以达到63.3%、12.1%[2]。
(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根据相关资料可知,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当中,大约有65%的人被县域经济所吸纳,而地级以上的大中城市,其所吸纳的人数比例仅为35%。
县域经济所吸纳的转移劳动力当中,乡镇地域的非农企业所占比例达到81%,而县级市以及建制镇则为12.4%和6.6%。
对于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所转移的劳动力,其中直辖市内转移的劳动力约为17%,地市级城市约为49%,而省会城市则为34%[3]。
(四)外出务工农民就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根据农村劳动力在我国产业当中的转移现状来看,第二产业当中转移的人数比例为40%,第三产业中转移的人数比例为60%。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或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1.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但质量不高。
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技能水平不够,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和简单的劳动,收入较低,社会保障较少。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许多农民工在外打工,面临诸多风险,比如工资拖欠、合同纠纷、意外伤害等,缺乏有效保障措施。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家庭关系破裂等。
2.产生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劳动力本身素质不高。
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技术能力较差,很多农民工只能从事一些低端、危险和脏乱差的工作,收入和待遇自然较低。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生活成本较高,而农村收入水平低,一些农村劳动者不得不转移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
社会保障不完善。
农村劳动者在城市打工缺乏社会保障,一旦发生意外或劳动纠纷,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权和保障,导致利益受损。
3.影响和挑战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给农村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家庭关系和社会纽带逐渐疏远。
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空心化,农村社会面临着就业岗位减少、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1.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应加大对农村劳动者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减少低端劳动力的比例。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现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前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现状分析1.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庞大,占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一大部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数以亿计的数量,占据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相当一部分。
这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农村的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缺乏发展空间和提升机会。
这也造成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
3.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由低技能、低学历的农民工构成,他们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低工资、无社保、劳动权益受损等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严重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二、存在问题1.教育问题。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导致他们在城市中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
2.权益保障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户籍限制等原因,他们在城市中往往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医疗等权益,劳动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3.城乡差别问题。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融入和发展受到了阻碍,也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4.就业选择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技能不足,很难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的岗位,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工作,使得他们的工资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
三、建议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素、资金 、信息 、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从而打破 了乡村地 区的 封闭状态 ;农村 劳动力自由流动促进了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率 ,
也 提高 了外 出打 工者 及其 家 庭 的 生活 水 平 ,使 部分 贫 困地 区和 劳 动力 过剩 地 区的农 业收 入上 升( 阻止 其下 降) 适应 了城 市 或 ,也 经 济对 弹 性 劳 动 力 日益增 长 的 需 要 ,减缓 了城 乡收 入 差 距和 地 区收入 差距 的进 一 步 扩 大 ,加 快 了城 镇 化进 程 ,促 进 了 国 民经 济 的增 长。
6 .7 。 I2 0 年 下降 68 % ;工 业就 业 1 . % ,12 0 年 15 % : 0 0 L .1 09 4 : 00 : 1 : ; :
收入 平均 为8 ,约 等于 每个 非农 业 劳动 力每 日纯收 入 的5 %。 元 3 2 0 年 ,农 村剩 余 劳动 力年 平均 务 工收 入6 7 元 ;全 国 农村 居 04 41 民 人均 纯 收 入2 3 元 ,而 工资 性 收入 人 均 为9 8 。 可见 ,农 96 9元 村剩 余 劳动力 转移 就业 有利于 推动 农 民增收 。 三 、扩 大 非 农 业 利 润 ,加 快 工 业 化 进 程 。 农 村 劳动 力 流 动 大大 增 强 了农 业 和 非农 产 业 之 间 、农村 和 城市 之 间 在 生产 要
第 二 产 业 增 加 值 占 GDP 比重 为 5 .% ,其 中 工业 增加 值 为 的 29 4 .% ,但 是 城 镇 1 59 3占总人 1的 比例 只 有4 .% 。城 市 化进 3 18 程 滞 后 于 工业 化 发展 速 度 不利 于 服务 业 的 发展 ,而农 村 劳 动 力
提 高23 % ;商 、饮 、服 务 业就 业 比重 为54 % ,比 1 9 年提 .7 .4 99 高 17 %。 2 0 年 ,全 国 农村 劳 动 力 外 出就 业 约 1 2 0 人 , .9 04 06万 比 上年 增长 约4 0 人 。1 9 4万 8~2 0 年 年 均转 移农 村劳 动 力3 0 9 04 8 万人 .平均 年增 长率 为4 。 % 总 之 。改 革开 放 以来 ,农 村 就 业 经过 了漫 长 而艰 苦 的体 制 变 革 、观 念 更 新 .家庭 经 济 就业 、 自主创 业 、城 市就 业 这 三 种 基 本 的就 业 形 式 ,构成 了 中国农 村 劳 动 力就 业 的 多 元 结构 。 清 华 大 学 中国 经 济 研 究 中心 的一 项 研 究 表 明 ,在 1 7 9 9—1 9 年 99 的 2 年 中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对 中 国GDP 长 的 贡 献 高 达 0 增 1 % ,即在 GD 年 均近 96 百分 点 的增长 中 。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 4 P .个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分析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农村劳动力在逐步向城市转移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
本文将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并给出一些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1.就业门槛高。
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低,技能不足,很难在城市找到稳定的工作。
同时,城市的就业竞争也非常激烈,农村劳动力要想在城市找到满意的工作非常困难。
2.融入城市社会困难。
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经常面临着语言、文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障碍。
有些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不到朋友,也无法融入城市社区。
3.收入水平低。
农村劳动力的手工劳动多,收入低。
在很多城市,农村劳动力的工资很低,甚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1.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打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道路。
2.建立“社会化招聘”的渠道。
在城市建立“社会化招聘”渠道,帮助农村劳动力迅速接受城市文化和城市的人际关系。
3.加强公共服务。
提供良好的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让农村劳动力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4.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待遇。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保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5.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
引导农村劳动力学习知识,鼓励创业,减少对城市就业的依赖。
三、结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问题之一。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待遇,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才能使农村劳动力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面临着失业和转移就业的问题。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转移就业的困难与挑战、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结论部分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社会和农民需要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支持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培训、技能提升、产业转型、农村经济、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农民共同努力、政策措施、支持体系。
1. 引言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地区中超过农业劳动需求量的人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已经超过数千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和中老年人。
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地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和生活压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不仅会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他们实现转移就业,已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转移就业问题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意义在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加不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将导致农村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加剧农村贫困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如果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将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可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何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何对策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寻求在城市或其他非农领域的就业机会。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就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许多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弱。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的特点,开设各类实用的培训课程,如电工、焊工、厨师、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
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
同时,还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培训,提供实习机会,让农村劳动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其次,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农村劳动力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取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
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信息网络,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和市场动态。
在农村地区,可以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站点,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咨询、职业指导和求职登记等服务。
此外,还可以组织开展招聘会、劳务输出对接活动等,为农村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就业供需对接。
再者,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创业是带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村劳动力创业的政策措施,如提供创业补贴、小额贷款担保、税收优惠等。
同时,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创业能力,降低创业风险。
可以结合农村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领域开展创业活动,不仅能够实现自身就业,还能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增收。
另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制度性障碍也是关键。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诸多不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持续增长。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据统计,截至_____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已经达到了_____亿人。
2、转移方向以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为主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相对较高,因此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同时,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质,也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3、转移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在制造业中,他们多从事流水线作业;在建筑业中,承担着建筑工人的角色;在服务业中,常见于餐饮、物流、家政等领域。
4、转移方式以自发转移为主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同乡带领等自发方式实现转移。
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就业不稳定和权益保障不足。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积极影响1、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从而有效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2、推动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繁荣,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3、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农村土地得以集中流转,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农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带回了资金、技术和观念,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距。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1、就业稳定性差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多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容易受到经济形势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就业稳定性较差,频繁更换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流动、转岗等方式从农村向城镇或其他地区转移就业。
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经存在多年,并且正在不断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就业机会不足。
尽管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中的就业机会并没有相应增加。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也在减少。
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农村劳动力转移还面临着就业技能不足的问题。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中往往难以胜任需求高技能的工作岗位。
这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就业机会有限。
农村劳动力转移还面临着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由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居民身份划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时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这让农民工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和负担,使得他们在城市中的工作更加艰难。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加大对发展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资金和技术向农村投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还可以鼓励农村地区自主创业和发展小微企业,提供就业机会。
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投入,通过培训机构设立、培训内容的完善等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增加他们在城市中的竞争力。
还应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调整,允许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确保他们的权益和利益得到保障。
还可以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监督和保护,防止他们遭受不公正待遇。
要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转移更加顺利和有序。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采取上述建议的措施,我们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一步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政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政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相关政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民难以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2. 教育水平不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相较于城市工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不足,缺乏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等。
4. 就业技能不符合市场需求: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政府鼓励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通过拓宽就业的领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在政策引导下,一些农村地区实施了农村产业转移和农村电商等项目,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2. 加强技能培训:政府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
政府设立了培训中心,提供免费或低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农民工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不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等机制,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
4. 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政府加强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信息。
通过网络平台和就业服务中心等,向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5. 支持创业就业:政府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通过提供创业支持政策、贷款利率优惠和创业培训等手段,引导农民工在就业转移过程中选择创业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进行工作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社会保障不完善、生活条件艰苦等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
由于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许多农民工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生活质量较低。
2.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往往面临着社会保障不完善的问题。
在城市,他们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教育、居住等公共服务。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无法在城市购买住房,很难融入城市的生活。
3. 家庭困难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由于工资不高,家庭困难重重。
他们往往需要负担家庭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费用,但由于收入有限,难以承担这些负担。
4. 缺乏技能农村劳动力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缺乏技能和知识。
一旦转移到城市,他们很难适应工作环境,也很难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
1. 加强职业培训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这样可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3. 政策扶持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
提供创业资金和就业补贴,降低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成本,鼓励他们在城市开展创业和就业。
4. 联合企业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合作,开展一些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可以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农村劳动力对转移的认识和了解。
应鼓励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避免盲目转移,减少就业风险。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
然而,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机会不足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依赖于城市工业和服务行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机会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
2. 就业环境差城市与农村的差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差异,包括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3. 教育技能不足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相对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工作岗位上面临竞争压力,缺乏竞争力。
二、对策建议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壮大乡村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确保农民工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善。
3. 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 充分发挥农村产业优势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农村产业,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5.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的覆盖,以确保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期间享有应有的权益保障。
三、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只有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顺利进行。
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
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转移就业的过程。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以下问题: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城镇就业,农村留守人口增多,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区域差异,一些发达地区吸引力强,而欠发达地区外出就业困难。
再次,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交通不便、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给农民工带来诸多困扰。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为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中心、提供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村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
其次,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留在当地就业。
再次,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有效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发展前景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我国可以借助城乡融合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发展模式、培育新动能等方式,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总之,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是一个关乎全局的重要议题。
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
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4.5%。
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外出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1992年之后,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上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
1992—1995年,平均每年转移540万人左右。
1995—1997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幅下降,平均每年转移360万人左右。
1998年以后,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增长,1998—2004年年均转移380万人,年均增长约4%。
预计今后几年,每年劳动力转移新增人数将维持在400~500万人左右,增长速度在4%~5%。
(二)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2004年,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比重按序排列:江西省46.0%、福建省41.5%、安徽省34.4%、重庆市31.3%、河南省30.0%、湖北省29.9%、四川省29.0%。
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各省所占的比重按顺序是:河南13.2%,四川10.9%,安徽9.4%,江西8.4%,江苏6.6%,湖南6.4%,湖北6.3%,山东6.0%,重庆4.1%。
以上9省份合计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71.3%。
(三)外出打工以年轻人为主2002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3.4岁,其中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流动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别为36.8岁、30.6岁、28.1岁。
2004年,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0.1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6.8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8.7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2.4岁。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是就业结构的状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更多地集中在城市的低技能、低薪酬的职位上,缺乏高技能、高薪酬的工作机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渠道的限制,许多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就业市场的了解不足,无法获取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信息。
第二,职业技能的匮乏。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着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的职业技能,缺乏竞争力。
第三,社会保障问题。
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劳动者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缺乏保障和安全感。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使其能够胜任城市更高端的工作。
其次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平台。
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方便农村劳动力获取城市就业市场的信息。
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针对农村劳动力,应确保其在城市就业期间享受到与城市劳动者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使其转移就业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此外,可以鼓励创业和发展农村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后续研究方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数据分析,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程度及带来的效益。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从事非农工作的过程。
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更优质的工作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着一些现状和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本文将从现状和建议两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和讨论。
现状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转移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农村留守人口增多。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留守人口增多,出现了高老龄化、留守儿童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是转移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激烈,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工资待遇也不尽如人意。
三是转移劳动力技能水平相对低下。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力工作,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和竞争力。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
提供创业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就业和创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是加强城乡就业信息对接。
建立健全城乡就业信息对接渠道和机制,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帮助农村劳动力更好地了解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机遇。
四是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体系,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应重视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加强城乡就业信息对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序、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
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
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外出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1992年之后,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上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
1992—1995年,平均每年转移540万人左右。
1995—1997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幅下降,平均每年转移360万人左右。
1998年以后,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增长,1998—2004年年均转移380万人,年均增长约4%。
预计今后几年,每年劳动力转移新增人数将维持在400~500万人左右,增长速度在4%~5%。
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2004年,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比重按序排列:江西省%、福建省%、安徽省%、重庆市%、河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各省所占的比重按顺序是:河南%,四川%,安徽%,江西%,江苏%,湖南%,湖北%,山东%,重庆%。
以上9省份合计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
外出打工以年轻人为主2002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岁,其中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流动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别为岁、岁、岁。
2004年,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岁。
外出劳动力多是当地素质较高的人员调查表明,2002年,外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学历和高中学历的人分别占%和%,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中相应的比例分别高出16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
2004年,在外出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和%,分别比全部劳动力中相应文化程度的比例高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
女性比例不断上升2002年,外出就业的女劳动力占外出人数的%,2003年则达到%,比上年上升了个百分点;2004年进一步提高到%,又比上年上升了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调查显示,2004年,在转移劳动力中,县域经济吸纳了约65%的人数;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吸纳的比例只有35%。
在县域经济吸纳转移劳动力中,县级市占到%,建制镇占到%,乡镇地域内非农企业吸纳的占到81%。
在转移到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的劳动力中,转移到直辖市的劳动力约占17%,转移到省会城市的劳动力约占34%,转移到地市级城市的劳动力约占49%。
跨省流动的首选地区主要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地点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2003年,到广东就业的外出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到北京的占%,到江苏的占%,到上海的占%,到浙江和福建的各占%。
上述6个地区合计吸纳农村外出劳动力的%。
2004年,虽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荒”,但是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仍是当前外出农村劳动力流入就业的首选地区。
外出务工农民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2004年,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占40%,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占60%。
在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中,转移到制造业的占67%,转移到建筑业的占22%,转移到采掘业的占8%。
在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中,转移到批发与零售贸易业的占17%,转移到居民服务业的占15%,转移到交通运输业的占12%,转移到包括住宿、餐饮、娱乐、文化、教育、体育等其他行业的占56%。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稳定性不断增加2002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占到%,在外就业的时间平均高达个月,其中半年以上的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而10个月以上的常年性外出人数达到%。
2004年,外出劳动力中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占到%,比上年同期提高了个百分点;有就业岗位但不稳定的比例为%,比上年同期下降了个百分点;没有找到工作的占总数的%,比上年同期下降了个百分点。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组织性有所增强2004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亲友、熟人介绍外出的占%,比上年同期下降了个百分点;由市场中介组织外出的占%,比上年同期提高了个百分点;由用人单位直接招聘外出的占%,比上年同期提高了个百分点;靠自己碰运气外出打工的占%,比上年同期下降个百分点。
特别是一些地方,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实行订单培训,将培训与就业结合起来;一些地方还在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创立了“龙哥龙妹”、“重庆师傅”等劳务品牌。
农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进一步减少。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以来,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放慢。
农民来自家庭经营性收入不断减少,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
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主要靠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打工收入为元,占%,比上年增加元,对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
2004年,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39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上年增加52元,对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
调整了农村就业和经济结构1978—2003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从业人员的份额从%下降到%,年均下降个百分点。
特别是1998年以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农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非农就业比重迅速上升。
1998—2003年,农业劳动力从32626万人减少到31260万人,减少1366万人,年均减少273万人。
1978—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下降到%;在农村三次产业增加值中,第一产业比重由%下降到%,第二产业比重由%上升到%,第三产业比重由%上升到%。
推动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在带动上述产业发展的同时,又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城镇化发展。
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由%上升到%,城镇化率年均上升仅个百分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978年以后,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到2004年城镇化率上升到%以上,基本上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广大农民进厂、进城务工,不仅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也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目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
2003年,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和%。
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弥补了城市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劳动用工空白。
目前,大中型城市苦、脏、累的工作基本都是由进城务工农民承担。
如城市建筑环卫工人、家政从业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的90%以上都是农民工。
进城农民不仅成为城市运转功能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还为城市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出现积极变化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明显改变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由于城乡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对农民工进城缺少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管理和服务跟不上,给铁路运输、城市管理、生活品供应和服务带来了压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将农民工流动称之为“民工潮”,认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是由进城务工农民造成的,称为“盲流”。
随着我国城乡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农民进城务工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步得到社会的承认,社会各方面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态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特别是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
”国家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过去较长时期内,对农民进城就业实行的是以堵为主的政策,制定了各种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措施。
1989年3月,为了减轻“民工潮”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1990年4月提出:“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实行有效控制,严格管理。
并建立临时务工许可证和就业登记制度。
”1994年11月,劳动部对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实行“证卡”管理,以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
特别是2002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提出了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十六字方针。
2003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认识,并提出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不断加强近几年,农民工权益保障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2003年4月,国务院以375号令公布了《工伤保险条例》,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该条例首次将农民工纳入保险范围。
2003年6月,国务院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严重的问题,200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提出自2004年起,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已偿还历年拖欠农民工工资331亿元,占各地上报拖欠总额的%,其中偿还2003年拖欠款%。
政府将提高农民工素质摆到重要位置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等六部门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用于补贴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同时,农业部等部门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2004年中央财政拿出亿元资金,对25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非农技能培训给予补助。
进城务工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近几年,各级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国家加大了安全生产监察工作力度,加强了对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而且也是事故多发的煤矿、建筑、烟花爆竹等行业的安全治理整顿,对农民工开展安全培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进行安全技术改造,建立了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改善了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