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网络协作学习生态体系的构建:逻辑、关键与通路——基于关联
生物大数据技术中的生态网络分析方法介绍
生物大数据技术中的生态网络分析方法介绍生态网络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以揭示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随着生物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能够收集和存储各种不同层次生物数据,例如基因组数据、转录组数据和代谢组数据等。
这些数据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可以用来构建生态网络模型,从而深入了解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生物大数据技术中常用的生态网络分析方法。
首先,一个基本的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是相互信息分析。
相互信息是一种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方式,可以用来评估生物种群之间的关联程度。
通过计算不同基因或物种之间的相互信息,可以构建一个网络,其中节点代表基因或物种,边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信息分析在揭示基因共表达网络和物种共存网络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第二,基于共现模式的分析方法是常用的生态网络分析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基于物种之间的共现模式来推断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丰富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识别出频繁共现的物种对,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生态关联。
例如,可以使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来确定物种之间的相关规则,进而构建一个共存网络。
第三,共表达网络分析是一个在转录组数据中广泛应用的生态网络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基因之间的共表达模式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功能关联。
通过计算基因之间的相关系数或距离,可以构建一个共表达网络,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基因,边表示它们之间的共表达关系。
共表达网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基因功能,并发现重要的调控因子和信号通路。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生态网络分析方法,例如接触网络分析和食物网分析等。
接触网络分析主要用于研究物种之间的接触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传播疾病的机制和预测其传播路径。
食物网分析则重点研究物种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种相互依赖关系。
尽管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在不同层次的生物大数据技术中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目标都是揭示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互联网时代老年教育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文/蔡金铭 泉州开放大学摘要:老年开放大学作为面向中老年人群体提供学习教育的重要渠道与阵地,已经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老年教育也正处于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发展的阶段。
本文旨在探究“互联网+”背景下老年教育发展问题,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案例的分析,提出老年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提出老年开放大学的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老年教育;老年开放大学;发展对策建议1. 老年大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养老问题的日益凸显,老年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渠道与阵地,在国内已经发展了数十年,逐渐成为老年群体参与教育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途径。
1.1 老年大学的发展现状老年大学的前身是老年夜校,20世纪70年代后期,老年夜校开始在全国推广。
1983年9月17日,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大学”在济南成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老年大学已经成为老年人学习知识、增强自我修养、丰富文化生活的主要平台之一,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目前,老年大学的覆盖范围和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纷纷设立老年大学、老年开放(互联网)大学,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根据国家老年教育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8万多所(个),注册学员总数达1400多万人[1]。
1.2 老年大学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老年大学也在加快转型和创新发展。
一方面,老年大学紧跟互联网时代,采用更多信息化手段,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老年学员能够更加便捷地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老年大学也积极拓展了学习内容和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教育,而是更加注重知识实践和生活技能的培养,如文化艺术、健身娱乐、手工制作等方面的课程也逐渐成为老年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策划案
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策划案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数字技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数字技术却成为了一座无法逾越的鸿沟。
他们面对复杂的操作接口和陌生的数字术语感到困惑和恐惧。
然而,数字技术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和社会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我们制定了以下策划案。
1. 资源整合与普及为了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数字技术,我们将着力整合各类在线资源,并通过多种方式向他们普及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将建立一个老年人数字技术学习平台,提供各类教程视频和在线课程,以针对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定制。
其次,我们将开展线下培训班和沙龙活动,邀请专业人士给老年人进行面对面的培训,解答他们的疑问。
此外,我们还将与社区合作,开展数字技术知识讲座和示范活动,提高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度。
2. 设备适配与用户界面优化老年人对于复杂的设备操作和繁杂的界面布局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重点关注设备的适配性和用户界面的优化。
首先,我们将研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设备,包括改良后的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机等。
这些设备将具备更大的字号和图标,简化的操作界面以及便于养眼的显示效果。
其次,我们将与设备厂商合作,推动他们在设计和改进产品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通过提升设备的易用性和友好性,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用数字技术。
3. 志愿者服务与社区支持为了更好地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我们将培养一支专业的数字志愿者队伍,并通过社区支持他们的服务。
这些志愿者将经过系统的培训,掌握数字技术知识和沟通技巧,能够以细致耐心的态度帮助老年人解决使用中的问题。
他们将在社区设立的数字技术服务点,为老年人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指导和辅助操作。
此外,我们还将鼓励社区组织开展数字技术交流会和社交活动,让老年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分享经验,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和支持。
4. 持续推进和评估为了确保策划案的有效实施,我们将建立一套持续推进和评估的机制。
持续推进“四链同构”_打造“优学在嘉”老年教育嘉兴模式
地方专页58责编:梦 慈电话.浙江省嘉兴老年大学专页.2022年以来,浙江省嘉兴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浙里康养”老有所学工作部署以及全省老年教育资源整合试点工作推进会精神,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全域推进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深耕细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绘就出高质量银龄“优学在嘉”新篇章,以嘉兴之窗展示了“浙里康养”老有所学金名片。
截至2023年6月,全市共建立老年大学14所,老年学校76所,老年学堂1190所。
目前,全市注册入学学员13.6万人,占户籍老年人比例约12.6%。
每年参加老年教育活动人次超28万,占户籍老年人比例约26%。
全市各级老年开放教育机构在校生累计达3.5万人,培训人次达32万。
全市师资库共有教师1500余名,老年教育特色课程396门,年度计划培育91门。
构建制度链,夯实规范化办学基础从党建、标准、考核、评估和激励等方面建章立制,做好顶层设计,形成管理闭环,着力夯实规范化办学基础。
高标准构建党建统领格局。
建立市、各县(市、区)老年教育联盟,联盟成员单位包括市政府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老干部局、市教育局、市传媒中心、嘉兴学院等21家单位。
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担任联盟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夯实老年教育机构党组织建设,全市老年大学建立“银晖”临时党组织54个,管理党员3558名,使老年教育阵地成为守护“红色根脉”的堡垒。
发挥党校、高校联盟单位优势,建立徐连林等“思政名师工作室”10个,开设地域特色思政课程,讲好课前“红色教育十分钟”,引导老同志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依托老年大学党组织,组建“银耀嘉禾”志愿服务队259支、吸纳志愿者7951名,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正能量。
高起点落实资源整合方案。
2022年4月,组织调研组多次赴各县(市、区)指导调研,确定桐乡市、平湖市为试点单位,并指导其开展老年教育联盟组建工作,完善工作方案,深入推进老年教育资源整合。
《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标准
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
掌握多角度评估的目的、评估的依据、评估的程 序、评估的领域、评估的重点,能够根据要求撰 2 写综合评估报告。
1.说出老年社区工作的的概念.目标和原则;
2.说出老年社区工作的基本模式;
2
3.说出老年人社区照顾的方法和技巧。
1.能说出机构照顾的含义、类型;比较不同国家
和地区机构照顾的异同; 2. 知道机构照顾的模式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护理专业老年社区方向的职业拓展课程,是社会工作方法中个案工作、小组 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在老年人口群体中的应用。它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结合比较紧 密的课程。该课程涉及内容极其广泛,而且极具应用性和实践性。由于该课程的特点,《老 年社会工作》的教学本着理论联系实际,重点与全面兼顾的原则,使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
兼职教师 专业能力要求
教学 能力要求
兼职教师在丰富的社会工作经 验基础上,加强社会学、老年学理论 教 师 必 须 更 新 观 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并充分了 念,充分领会任务 解国内外社会老龄化的形势与现状, 引 领.职 业导向 的 了解我国老年事业发展的最新进展 课程设计理念,重 及动向;在充分研究《老年社会工作》 视 实 践 能 力 的 提 教材基础上,搜集工作中的典型案例 高,积极提升学生 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认真传授知识 综合职业素质,培 的同学密切与学生沟通交流,指导学 养 适 应 社 会 需 求 生主动参与老年社会工作、丰富实践 和 岗 位 要 求 的 高 经验;培养学生胜任老年社会工作的 技能人才。 综合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树立为老服务的理念,并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 解决具体养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包括专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2.知识目标
“互联网+老年大学”助力老年教育新时代
“互联网+老年大学”助力老年教育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深入到了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
在教育领域,互联网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的知识。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教育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来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出“互联网+老年大学”助力老年教育新时代的议题,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老年大学是指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一所教育机构。
它的课程内容丰富,通常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美术、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老年大学的目的是帮助老年人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提高,让他们度过充实的晚年生活。
传统的老年大学,学校通常比较固定,老年人需要到学校内进行学习,对于一些身体不便或是交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互联网+老年大学”的新模式,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互联网+老年大学的模式,可以让老年人在家中就能轻松愉快地学习,不再需要奔波在校园之间。
通过提交作业、参与课堂讨论、观看网课视频等方式,老年人可以在家中享受专业的教育资源。
这种模式不仅避免了老年人们外出交通的不便,还能让他们节约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传统的老年大学学费相对较高,费用成为了一些老年人学习的制约因素,然而互联网+老年大学模式能够降低老年教育的成本,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高品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互联网+老年大学这种模式,老年人可以在家中学习各种课程,包括艺术、文学、历史、健康养生等多个方面。
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老年教育的受众对象比较特殊,需要一些特别的关怀和服务。
而互联网可以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关怀,譬如可以设立老年专属的线上社交平台,让老年人之间可以方便地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交流心得。
这也会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在实施互联网+老年大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许多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
构建高校——社区合作伙伴关系,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构建高校——社区合作伙伴关系,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构建高校——社区合作伙伴关系,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对于一部分弱势群体,特别是老年人而言,数字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
老年人面临着数字鸿沟的问题,即他们与数字化技术之间的差距。
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问题,既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也需要高校与社区积极合作,共同推动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一、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现状老年人数字鸿沟是指老年人由于缺乏数字技能和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据调查,目前我国老年人中,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仍有相当比例的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数字设备,难以获取和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
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老年人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与社会脱节,甚至导致社会孤立。
二、高校——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高校作为社会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和积极推动者,在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技术,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系统化、科学化的数字化培训服务。
而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为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因此,构建高校——社区合作伙伴关系,就成为了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践模式在构建高校——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践中,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模式:1. 高校培训讲座模式高校可利用其学术资源,开设面向社区老年人的数字化培训讲座,通过讲解和实操,传授老年人使用数字设备、上网搜索以及使用社交媒体等基本技能。
讲座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老年人,分类进行,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以便老年人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字技术。
2. 社区数字化服务中心模式高校与社区合作,在社区建立数字化服务中心,提供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数字化服务。
服务中心可以提供老年人上网、学习、娱乐等多种需求。
协同视域下的老年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建构
2023-11-02•引言•协同视域下的老年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概述目录•协同视域下的老年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建构•协同视域下的老年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实践与挑战•提升协同视域下的老年远程学习目录支持服务的建议•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年人的教育和学习问题备受关注。
远程学习作为一种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在老年教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协同视域强调不同主体间的协作与互动,为老年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基于协同视域的老年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模型,旨在提高老年远程学习的效果和参与度。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协同视域下的老年远程学习支持服务进行深入探讨。
02协同视域下的老年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概述协同视域下的老年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是指一种基于团队协作和共享的学习支持服务,旨在为老年远程学习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它强调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合作,包括教育机构、学习者、教师、技术支持人员等,以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高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协同视域下的老年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定义持续性和动态性该服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和学习进展,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保持服务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协同视域下的老年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特点跨时空性协同视域下的老年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和服务。
个性化该服务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解决方案,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交互性该服务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协作,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协同视域下的老年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通过该服务,老年人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变化,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推动终身学习该服务符合终身学习的理念,可以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四级联动”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35责编:梦 慈电话“四级联动”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王 青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更好融入信息化社会,山东省淄博市老年大学着眼“理念先行”“需求驱动”“服务保障”“学用贯通”,打造市、区(县)、镇(街)、村(居)四级联动服务机制,全面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
强化理念先行,助力跨越“心理鸿沟”淄博市老年大学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组织召开“全市老年大学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工作专题会议,明确以推进数字化服务引领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工作理念,依托全市“家门口老年大学”创建工作,建立市、区(县)、镇(街)、村(居)四级联动智慧助老服务机制,将数字服务送到老年人家门口。
同时,在市委老干部局领导下,利用考核“指挥棒”,将“组织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纳入年度区(县)、镇(街)、村(居)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指标,重点考核远程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和智能技术教育培训活动开展情况,以考敦行,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强化需求驱动,助力跨越“知识鸿沟”市、区(县)、镇(街)、村(居)老年大学(教学点)分级调研老年人数字化使用现况和现实需求,聚焦其日常生活所需,形成问题清单,以此编制全市老年人数字学习教材,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经验交流开展公益培训。
如,编制的《微信使用手册》《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指南》,涉及老年卡使用、电子就医、网络购票、淄博出行、地图导航、网上购物、外卖点餐等10项功能,以图文结合方式详细介绍每项功能操作流程,力求让老年人对照图解步骤在最短时间内学会相关操作。
以短期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围绕老年人关心的智慧养老、电子就医、智慧出行、智能产品应用、网上老年大学、金融(电信)防诈骗等主题,进社区、进农村,送课上门,开展各类智能技术公益培训班。
2021年,全市各级老年大学共开设公益培训150余期,培训人数10000余人次。
加强老年人网络教育提供在线学习资源
加强老年人网络教育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在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中,老年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加入网络教育的行列。
然而,由于老年人对于科技的不熟悉和特殊的学习需求,他们在网络教育中面临一些困难。
因此,为了加强老年人网络教育,提供全面的在线学习资源势在必行。
首先,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网络教育平台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在线学习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视频教程、在线课程、电子书籍等多种形式,覆盖广泛的学科领域。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其次,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学习效果,网络教育平台应该注重教学质量。
平台应该拥有专业的师资力量,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指导。
同时,可以为老年人设置学习小组或者导师制度,让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进步。
此外,为了方便老年人学习,网络教育平台应该注重用户体验。
平台界面应该简洁清晰,按钮和功能布局合理,方便老年人的操作。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操作指南,帮助老年人快速上手。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
除了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外,还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网络教育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老年人普及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和好处,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可以开展一些网络教育推广活动,如举办在线学习体验活动、组织老年人网络教育培训班等,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网络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还可以与各个社区、老年人协会等机构合作,共同推动老年人网络教育的发展。
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可以共享资源,互相帮助,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在加强老年人网络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保护老年人的权益和利益。
网络教育平台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安全,并严格防止虚假教学内容的出现。
同时,应当建立老年人网络教育服务监督和投诉渠道,及时解决老年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总结起来,为了加强老年人网络教育,有必要提供全面的在线学习资源,注重教学质量和用户体验,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并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老年人社交网络的建立与维系
老年人社交网络的建立与维系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老年人也逐渐融入了这个数字化的世界。
然而,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在社交网络上的建立和维系存在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需求。
本文将探讨老年人社交网络的建立与维系,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老年人社交网络的建立1.了解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社交网络的建立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注重亲密关系、社会支持和情感交流。
因此,社交网络平台应该提供一个友善、亲切的环境,鼓励老年人分享生活、交流感受。
2.选择适合老年人的平台:老年人并不熟悉新兴的社交网络平台,因此选择适合他们的平台非常重要。
一些老年人友好的社交网络平台,如“老友记”、“老有所依”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交流和互动的空间。
3.提供简单易用的界面:老年人对于技术的使用相对较低,因此社交网络平台应该提供简单易用的界面,避免复杂的操作和功能。
大字体、明确的按钮和简洁的布局都是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使用社交网络的关键。
二、老年人社交网络的维系1.培养兴趣爱好:老年人社交网络的维系需要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基础上。
社交网络平台可以提供各种兴趣小组和讨论区,让老年人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朋友,从而促进社交网络的维系。
2.定期组织线下活动:虚拟社交网络的维系也需要结合线下活动。
社交网络平台可以定期组织线下聚会、户外活动等,让老年人有机会面对面交流和建立更深入的关系。
3.提供社会支持:老年人社交网络的维系不仅仅是为了交流和娱乐,更重要的是提供社会支持。
社交网络平台可以建立志愿者团队,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三、小结老年人社交网络的建立与维系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通过了解老年人的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的平台,提供简单易用的界面,以及培养兴趣爱好、定期组织线下活动和提供社会支持等方法,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交网络,建立和维系自己的社交圈子。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丰富而有意义的社交网络环境。
老年数字鸿沟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老年数字鸿沟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老年人在数字领域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他们与年轻人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
老年数字鸿沟指的是老年人在使用和适应数字技术方面存在的障碍和困难,包括了对数字设备和互联网的陌生、使用困难、对网络安全的担忧等。
为了解决老年数字鸿沟问题,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尤为重要。
起首,要建立老年数字鸿沟的社会支持体系,我们需要加强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教育和培训。
许多老年人对于数字设备的使用和互联网的运用不甚了解,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以及企业可以联合开展相关的培训,为老年人提供进修机会,援助他们精通数字技术。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培训班等形式,向老年人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意识和防范能力。
其次,建立老年数字鸿沟的社会支持体系还需要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在老年人进修和使用数字技术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需要有专业人员提供支持和援助。
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可以设立专门的技术支持热线或者成立数字志愿者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解决他们在使用数字设备和互联网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开设老年人专用的数字设备采购点,为他们提供适合的产品选择和采购咨询。
第三,建立老年数字鸿沟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和沟通。
老年人之间可以通过互助小组、爱好社团等形式,共同砚习和分享数字技术的使用阅历,援助彼此解决问题,增强对数字技术的爱好和信心。
此外,可以组织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互联网沟通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消除“数字鸿沟”的代沟。
最后,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老年数字鸿沟社会支持体系,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家庭都需要共同发挥作用。
政府可以加大对老年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视,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社会组织可以乐观参与到老年数字鸿沟解决中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和服务,提高老年人的数字技术素养。
“互联网+老年大学”助力老年教育新时代
“互联网+老年大学”助力老年教育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满足老年人对知识学习的需求,互联网+老年大学的模式逐渐兴起,成为了老年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互联网+老年大学是结合了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老年大学的优势,将传统的线下教育与在线学习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
老年人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互联网+老年大学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老年人可以通过线上学习获得知识,然后参加线下的交流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丰富老年人的社交生活。
互联网+老年大学的推广对老年人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老年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和交流,增加自己的社交圈子,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退休后的空虚感。
互联网+老年大学可以节约老年人的时间和精力,老年人不再需要因为上课而外出,可以在家中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提高老年人的学习效率和舒适度。
互联网+老年大学的推广为老年人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许多老年人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办在线教育平台或者开展相应的咨询服务,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经济收入。
互联网+老年大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老年人普遍对互联网技术不够熟悉,很多老年人对于使用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存在困难,对于在线学习的系统操作也不够熟练。
互联网+老年大学需要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帮助老年人熟悉和掌握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老年大学需要保证在线课程的质量和真实性,防止虚假信息和课程成为老年人的学习障碍。
互联网+老年大学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保护老年人的个人隐私和资料。
为了促进互联网+老年大学的发展,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老年教育机构需要共同合作,共同推动互联网+老年大学的建设和推广。
老龄技术守护:人工智能时代老年数字鸿沟及其弥合路径
老龄技术守护:人工智能时代老年数字鸿沟及其弥合路径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我们正逐渐进入一个数字化的时代。
然而,数字化潮流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老年数字鸿沟。
老年数字鸿沟指的是老年人在数字技术使用和参与数字化社会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这种鸿沟的存在使得老年人可能错失现代技术带来的诸多便利,并可能加剧老年人的社会孤立感。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探讨老年数字鸿沟的存在及其弥合路径。
一、老年数字鸿沟的存在老年数字鸿沟主要体此刻老年人对新兴数字技术的陌生感和难度上。
起首,老年人通常不熟识并缺乏对新兴数字技术的了解,这使得他们对这些技术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
其次,老年人普遍存在的技术使用能力相对较差,这使得他们难以适应数字化的社会环境。
再次,老年人面临的身体和认知能力的限制也增加了他们使用数字技术的难度。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老年数字鸿沟的存在。
二、老年数字鸿沟的影响老年数字鸿沟的存在对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起首,老年人错过了浩繁生活便利的数字化服务,如在线购物、在线银行、智能家居等。
这些服务本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但由于老年数字鸿沟的存在,老年人无法享受其中的好处。
其次,老年数字鸿沟加剧了老年人的社会孤立感。
在数字化社会中,社交活动越来越多地依靠于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老年人由于无法适应这些工具,往往被边缘化,并缺乏与其他年龄段的人沟通和沟通的机会。
三、弥合老年数字鸿沟的路径为了弥合老年数字鸿沟,我们需要实行一系列的措施。
起首,我们需要重视老年教育,为老年人开设数字技术培训课程,援助他们了解和精通新兴数字技术。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基础的互联网使用知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使用技巧等。
其次,我们需要提供友好的数字化界面和用户体验,使得老年人能够更加轻松地使用数字技术。
例如,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设计简易易懂的操作界面等。
再次,我们需要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和社交网络。
由于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限制,他们屡屡无法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社交活动。
老年大学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老年大学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吕升义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3(000)031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老年
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在终身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载体的老年大学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老年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在充分考虑老年学员学习特点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所具有自主、灵活、高效等特点,积极开展网络自主学习,是实现老年大学课程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老年教育的内涵分析和网络教育的优势分析,提出了老年大学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的对策,并根据老年大学老年学员特点和课程特点,构建了“六段式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这一自主学习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具有可操作性,可以为老年大学开展网络自主学习提供一个研究范例。
【总页数】2页(P151-152)
【作者】吕升义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31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网络自主学习运用于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J], 龚莉
2.双轮驱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J], 赵克华;任条娟
3.基于在线教育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开发研究与实践 [J], 王明昊;谢尧;罗欢
4.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J], 朱再英
5.论如何有效开展老年生命教育——以天门市老年大学为例 [J], 朱明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嵌入、联结、驯化基于可供性视角的网络文学媒介化转向考察
2022年第8期(总第325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8ꎬ202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25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嵌入㊁联结㊁驯化:基于可供性视角的网络文学媒介化转向考察韩传喜ꎬ郭㊀晨(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ꎬ辽宁大连116025)摘㊀要: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使得数字媒介日益渗透到网络文学生产㊁流通㊁消费的每个细节ꎬ网络文学赖以生存的空间开始受制于媒介技术的发展ꎬ网络文学生产牵涉的多元行动力量也服膺于媒介环境提供的行为可能ꎮ本文引介可供性理论作为网络文学研究的参照视角ꎬ在深度媒介化的现实条件下探讨网络文学生产的特定环境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ꎬ考察物质性形塑网络文学活动的生产㊁流通㊁消费全过程ꎮ媒介化的社会现实与构想共同导向了网络文学的全新样态ꎬ表现为更加多元化的创作主体ꎬ更加强调互动性的文本形态以及注重多重感官享受的审美体验ꎮ关键词:网络文学ꎻ可供性ꎻ媒介化ꎻ媒介ꎻ物质性中图分类号:I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2)08-0168-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融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现代治理模式研究 (20&ZD322)作者简介:韩传喜ꎬ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㊁教授ꎬ文学博士ꎮ㊀㊀随着 网络社会的崛起 ꎬ数字及其衍生出的诸多技术形态正逐渐构成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ꎬ凭借自身迭代反演的媒介逻辑嵌入社会文化环境的底层土壤ꎬ以实际行动印证着彼得斯(Pe ̄ters)所言的 媒介是我们 存有 的基础设施ꎬ是我们行动和存有的栖居之地和凭借之物 [1]的论断ꎮ无论接受与否ꎬ日新月异的媒介都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全方位重构着人与技术㊁社会之间的关系ꎬ多元行动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ꎮ当媒介保持与日常生活深度互嵌的发展节奏ꎬ并成为形塑新型文化场景与传播样态的关键力量时ꎬ作为技术和文化共生体的媒介也就毫无疑问成了与现代社会诸多文化现象关联的 风暴眼 ꎮ然而ꎬ有学者指出ꎬ传统诉诸 使用 效果 路径的媒介研究已不足以应对当下社会生活中由媒介引发的诸多转变[2]ꎮ国内外研究者试图在新的理论视野下重新阐释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关联ꎬ肇始于生态心理学的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为研究当下的媒介化社会提供了新的通路ꎮ时至今日ꎬ传播学领域对可供性的研究更多着眼于媒介技术的功能属性ꎬ即从用户思维看待技术所蕴含的利己潜能ꎮ本文认为ꎬ探究社会文化现象的媒介逻辑ꎬ需要将平台媒体等非人行动者与人类行动者置于平等地位ꎬ重新审视动态的㊁生态性的㊁系统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各行动者间的关系属性和多元实践逻辑ꎬ其本质是技术内嵌背后的互动关系投射ꎮ伴随着技术发展而诞生的网络文学如今不断升温 ꎬ呈现出媒介化㊁交互性等特征ꎮ网络文学的生存和发展受制于媒介技术ꎬ其所牵涉的多元行动力量也服膺于当下的媒介生态ꎮ基于此ꎬ本文试图引入可供性视角ꎬ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网络文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媒介化转向ꎮ通过立足 环境 行为 关系结构追溯媒介物质性ꎬ在媒介化背景下探究网络文学 生产 流通 消费 所牵涉的行动力量ꎬ关注环境㊁技术㊁人之间的关系变革和交互实践ꎬ及媒介化现实与构想共同导向的多元网络文学样态ꎬ以期搭建起媒介研究与网络文学勾连的认知桥梁ꎬ追寻网络文学发展的可能方向ꎬ重塑媒介化社会的新型861文化生态ꎮ㊀㊀一㊁嵌入:网络文学发展的生态变革 可供性视角观照㊀㊀网络文学诞生于 文学终结 等论调甚嚣尘上之时ꎬ一些悲观论者基于 诗学 分析策略ꎬ批判网络文学缺乏逻辑的文本形式和反传统的符号意义表征使得文学不断边缘化ꎬ消解文学神圣性[3]ꎬ然而这种保守的文学性视角却未能阻止其势如破竹的发展态势ꎮ即便未能带领文学走向彻底解放ꎬ经过20多年的发展ꎬ中国网络文学也已在争议中逐渐成熟ꎬ从90年代诞生之初的艰难探索稳步迈进提质增效的 网络文学3.0时代 ꎬ彰显出主流化㊁精品化㊁规模化㊁国际化等典型优势[4]ꎬ成为推动我国内宣外宣联动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特色力量ꎮ时至今日ꎬ国内学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ꎬ并且正在经历由经验研究迈向体系建构的转型过渡ꎮ此前研究者对于网络文学的探索大多停留在文学范式本身ꎬ关注文本的叙事㊁审美㊁意义表征等ꎬ呈现出以文艺学㊁美学㊁哲学为重的态势ꎮ随着数字化浪潮愈演愈烈ꎬ新的媒介生态促逼网络文学研究进行根本性变革ꎬ在经历了一番动态㊁波折的探索后ꎬ网络文学研究逐步实现了文化㊁媒介㊁传播研究的视角转化ꎬ即网络文学研究的 媒介转向 [5]ꎮ遗憾的是ꎬ网络文学的媒介研究长久以来存在原子化的物理叠加的现象ꎬ 媒介 被视为孤立的传播平台ꎬ学术研究呈现出 网络+文学 的价值取向ꎮ然而ꎬ研究网络文学的媒介转向ꎬ如若停留在功能主义视角下看待媒介的物质本体ꎬ仅仅将其视作文本内容创作和传播的技术平台ꎬ则是忽视了媒介作为社会发展网络中关键节点的重要作用ꎬ极大地弱化了媒介逻辑对于现代社会转型的自主性影响ꎬ断裂了技术与人和环境间的互动关系ꎮ人类行动者早已不再只是简单接触和使用媒介ꎬ而是生活在由技术构成底层逻辑的媒介化社会ꎮ因此ꎬ厘清媒介的本质ꎬ透析媒介与网络文学的动态关系ꎬ对于参透当前相关学术研究中存在的内卷化㊁浅表化的伪繁荣景象ꎬ破除网络文学媒介研究的内生性困境至关重要ꎮ网络文学的繁荣与孕育它的技术土壤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ꎮ在媒介渗透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下ꎬ技术席卷日常生活的同时ꎬ文学也势必受到技术革新的润泽ꎮ依托于新媒介而生的网络文学具备显著的工具优势ꎬ诉诸互联网的天然亲民属性满足传受主体的使用期待ꎬ从而打破传统文学的话语权威ꎬ构成现实文学一支关键的新生力量ꎮ提及工具属性ꎬ网络文学以超文本为结构形式的内容呈现机制较单一文本更受青睐正是其技术优势的典型表现ꎮ媒介作为连接文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纽带ꎬ在打破旧有结构的同时ꎬ容纳社会环境选择的特定结果ꎬ创造性地在其技术基质构成之上将各要素重新组合排列建构出新的关系ꎬ深度嵌入了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和接受范式ꎮ事实上ꎬ媒介作为技术与文化的共生体ꎬ在将技术与本身文化属性结合中拥有了相对独立的媒介逻辑ꎮ在这样的逻辑驱动下ꎬ关注技术自身的文化配置㊁既有文化结构与新技术间相互调适的过程[6]ꎬ成为思辨技术与文化力量的必然趋向ꎮ更有研究者指出ꎬ 媒介化 (mediatization)作为最能够体现媒介重要性的概念之一ꎬ为媒介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ꎮ媒介化是在发挥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转换㊁桥接作用之上ꎬ进一步延展宏观社会效应层面上的媒介效果ꎬ其本质上是 社会和文化以及互动模式由于不断加剧的媒介影响而发生改变的社会进程 [7]ꎮ因而ꎬ主流研究在将网络文学作为 媒介环境 进行范式探索的过程中ꎬ对于网络文学生产㊁流通与消费的探索ꎬ应当超越将技术作为中介生产网络文学作品的物质本体讨论ꎬ避免孤立地将技术或行为作为相互分离的要素进行考察ꎬ而忽略了行动者之间的交往以及与特定情境的互动ꎮ正如泰普斯科特(Tapscott)所言ꎬ 网络时代的文化核心就是互动 [8]ꎬ在新的媒介环境中考察网络文学活动ꎬ理应重点关注多元参与者的交互实践ꎬ关注技术㊁人㊁环境及其间性ꎬ探讨网络文学的系统性规则及其对于行为结果的实现和潜在限制ꎮ这种研究思路与可供性的底层逻辑不谋而合ꎮ961可供性 作为生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ꎬ最早由吉布森(Gibson)于1979年提出ꎬ用以表示行动者行动取决于特定环境所提供的可能性[9]ꎮ在吉布森体系中ꎬ可供性的研究重点在于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ꎬ意指环境的可供性相对于有机体行动可能性而存在ꎬ而这种相对属性不受制于有机体的感知而存在或消亡ꎬ不因有机体的需求和目标改变而改变ꎬ同时又会为不同的有机体提供不同的可供性ꎮ吉布森所述的可供性象征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 强耦合关系 [10]ꎬ这样一种独立的关系属性ꎬ跨越了一成不变的主客观的二分法ꎬ本质上是某种意义上的 主客体间性 [10]ꎬ为生态感知提供了先见而有力的研究视角ꎮ在诺曼(Norman)将其引入设计和人机交互领域后ꎬ可供性这一理论得到推广和普及ꎬ成为研究社会与技术关系的重要切口ꎮ不同的是ꎬ在诺曼看来ꎬ行动者从已有的文化经验出发对环境可供性进行判断与筛选ꎬ用户感知成为决定产品设计以及用途的关键因素[11]ꎮ随着可供性概念在传播学领域推广开来ꎬ吉布森最初所强调的生态环境中的有机体行动者往往被引申为技术对象ꎬ尤其是诸如移动终端等物质实体和社交媒体平台等数字媒介ꎬ逐渐远离可供性概念最初的生态系统指向ꎬ可供性成为观察技术与实践活动的一种 中距理论 ꎬ与人类行动者在个人㊁团体和组织层面对技术的更广泛理解联系起来[12]ꎮ面对技术在环境构成中的强势地位ꎬ可供性概念很快被广泛应用于当下的数字媒介尤其是社交媒体的研究中ꎮ莱昂纳迪(Leonar ̄di)等人将社交媒体使用概括为四种媒介可供性:可见性㊁可编辑㊁可持续㊁可联系[13]ꎮ施洛克(Schrock)认为移动媒体具有便携性㊁可用性㊁可定位性和多媒体属性[14]ꎮ国内学者潘忠党从信息生产可供性㊁社交可供性㊁移动可供性三个维度界定 新媒体 [15]ꎬ成为国内学界对于可供性概念的最早引介ꎬ在此基础上ꎬ一些学者对于新媒体可供性框架做了更进一步的阐释和补充ꎬ探讨将其作为新路径予以新媒体评估的可能性[16]ꎮ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可供性的解读拓展了解释空间和研究视阈ꎬ在社交媒体具体实践研究之外ꎬ一些研究者在可供性作为技术属性的思路之外提出可供性作为关系属性对于特定情境和行为的建设性ꎮ伊恩 哈奇比(IanHutchby)突破横亘于决定论和相对论之间的分野ꎬ认为可供性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方式促成或限制参与 [17]:一方面ꎬ技术是功能性的(functional)ꎬ它赋予有机体的行动以支持或限制ꎻ另一方面ꎬ技术又是关系性的(relational)ꎬ行动的潜力因物种而异ꎬ对于同一环境下的不同有机体而言ꎬ其潜力的实现可能各不相同ꎬ这一视角所实现的重大跨越ꎬ为可供性研究贡献了宝贵的理论价值和范式转向ꎮNagy和Neff提出 想象可供性 ꎬ强调可供性很大程度上诉诸用户想象ꎬ因此其潜力的释放需要突破用户的主观感知ꎬ而这条研究思路应该与物质性㊁情感和中介化三条脉络加以连接ꎬ研究者通过在将理论化为用户感知㊁态度和期望之间的关系网络的过程中描述技术可供性ꎬ并将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带回到学术对话中[18]ꎮ面对主流研究者对于抽象的与具体的技术所具有的可供性进行的众多语境化的分析成果ꎬ有学者指出ꎬ将可供性作为视角(perspective)来看待文化的方式为阐释 环境 行为 关系提供了更为开放的认知框架ꎬ这也为可供性概念介入更具中层和微观特征的学科提供了可能性[19]ꎮ对此ꎬ本文在研究网络文学活动时ꎬ倾向于借助可供性在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的视野之外指向的 第三条通路 ꎬ立足更加多维的㊁关系性的视角ꎬ将环境㊁技术㊁人纳入同一生态范畴内考察其关系结构ꎮ换言之ꎬ探讨网络文学的媒介化转向ꎬ关注当下媒介环境中基于物质性展开的网络文学实践活动与联结关系ꎬ对于认识数字媒介技术在网络文学生产中的行为逻辑和对人们行为惯习(habi ̄tus)㊁思维方式乃至实践活动的形塑作用都有着重要意义ꎮ㊀㊀二㊁联结:网络文学生产中 环境 行为 关系结构㊀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使得数字媒介日益渗透入网络文学生产㊁流通㊁消费的每个细节ꎬ网络文学赖以生存的空间愈发受制于媒介技术的发展ꎬ网071络文学生产牵涉的多元行动力量也服膺于媒介环境提供的行为可能ꎮ伴随数字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ꎬ社会各领域的发展空间俨然获得整体转型扩张ꎬ由互联网㊁算法等数字媒介组合构成的新型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正在崛起ꎬ通过全方位嵌入公共生活和日常活动ꎬ破坏旧有规则与秩序ꎬ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成了秩序本身ꎮ换言之ꎬ媒介早已不再仅仅作为信息的传输渠道和简单工具存在ꎬ而是以其内生的逻辑搭建起组织和生成社会的平台ꎬ行使当代数字技术赋予的权力ꎮ在雷吉斯德布雷(RégisDebray)创造的 媒介域 语境下ꎬ媒介被视作一种文化环境(或者说生态系统)[20]ꎬ对于社会的影响尤为重要ꎬ在一些学者看来ꎬ媒介甚至存在 引起既有社会控制无效和失灵 的可能ꎬ 每个媒介域都会产生一个特殊的时空组合ꎬ改变社会联系的机理 [21]ꎮ在深度媒介化的现实条件下探讨网络文学生产的特定环境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ꎬ一个前置语境便是媒介的物质性对于形塑特定传播或沟通环境的行动能力ꎮ然而关注媒介作为基础设施的物质性ꎬ并非延续基特勒媒介本体论的研究谱系ꎬ即便一些学者指出其对于 处理媒介与文学在根本意义上的共通性问题 作出重要贡献[22]ꎮ在媒介理论的范式中ꎬ作为传播的基础设施的媒介绝非简单化的内容㊁机构指称ꎬ我们同样反对将其还原为 物质特性 的思考路径ꎬ而是强调媒介的联结性ꎬ强调其所构成的传播网络在媒介实践下的关系[23]ꎮ媒介的物质性意味着在当前社会情境下隶属于物本身的固着性能够对建构活动产生影响ꎬ是人类意图性之外的属性[24]ꎮ因此ꎬ本文借鉴学界当前较为认同的广泛物质性概念ꎬ其内涵和外延覆盖一切涉及 物 与 物质 的媒介构成㊁媒介要素㊁媒介过程和媒介实践ꎬ媒介的本身物性也在无穷的层次和维度中得以重现[25]ꎮ可供性理论对于解释特定类型环境与行动之间的作用关系同样具有关键性意义ꎮ可供性概念为行动者与具体环境之间的连接关系提供一种更为确切的阐释逻辑ꎬ它不仅是关系的ꎬ更是实践的ꎬ更重要的是ꎬ它让文学活动研究不再停留于技术依赖或文本内涵ꎬ而是关注互动关系和行动模式ꎬ使我们能够更好把握当前社会语境下文学活动的生成系统ꎮ将可供性概念引入网络文学生产活动ꎬ势必仰赖于物质的具体作用ꎬ进而考察媒介作为中介物所提供的行为可能ꎮ对于网络文学生产行为而言ꎬ媒介的性能对于有机体感知㊁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有着强大且无可避免的影响ꎬ作为基础设施的媒介技术由于其便携性㊁移动性㊁可获得性㊁跨媒介性等诸多属性ꎬ使得网络文学较传统文学有了补偿性发展ꎬ文学生产活动成为更加注重感官刺激㊁更加强调互动与连接㊁更少受到时间与空间要素限制的实践行为ꎮ数字媒介所提供的物质性原动力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思维和习惯ꎬ形塑多元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行为ꎬ不仅重构着作者㊁编辑㊁读者等参与者对于个体身份的主体性意识及对于时空的感知意识ꎬ也通过介入日常生活场景和文化实践ꎬ改变着网络文学活动的生产㊁流通㊁消费全过程ꎮ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至今ꎬ经历了印刷文学到数据文学的范式转变ꎬ网络文学诉诸互联网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ꎬ实现书写范式的颠覆性革新ꎬ呈现出数据化的信息形态与创作模式ꎮ网络文学诞生于以计算主义为底层逻辑的网络世界ꎬ因此从诞生的那刻起ꎬ网络文学便带有数据化生产的特征ꎬ作者(也被称为 写手 )在进行内容生产时ꎬ其写作行为本质上是 一种数据输入的过程 [26]ꎮ一切表意符号都将转化为比特存储进计算机网络ꎬ无论是通过敲击键盘㊁语音录入等行为进行自动化输入ꎬ还是凭借搜索引擎㊁写作工具㊁自行纠错和组词软件等智能方式加速内容生产ꎬ数据化都已深深植入网络文学的创作环境ꎮ置身于数据化的网络文学生态中ꎬ作者的创作思维和模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ꎮ随着文学网站以结构性力量渗入网络文学的生产环境ꎬ数据愈发成为衡量和审视作品的标尺ꎬ阅读市场数据不仅成为编辑把关的第一顺位ꎬ也影响着作者的创作选择ꎮ作者身处数据化的写作环境ꎬ难免会以用户逻辑代替艺术创作的逻辑ꎬ对于题材选取㊁人物构型㊁情节设置往往自觉遵守受众市场偏好取向ꎮ网络玄幻小说作者逆苍天在接受采访时说ꎬ 传统作家可以让人郁闷ꎬ这是艺术成分ꎬ我171们不能ꎬ我们要让读者爽ꎬ让读者开心 [27]ꎮ当下网络文学创作中ꎬ读者对于 爽 甜 等基调的追求使得玄幻㊁修真㊁重生㊁甜宠㊁种田等题材占据网络文学的半壁江山ꎬ呈现类型化㊁标准化的写作景观ꎬ甚至近乎复制粘贴的流水线工艺ꎬ导致文学作品 灵韵 的消失ꎮ媒介技术的介入使得网络文学曾经的生产流通秩序悄然发生新的变化ꎬ资本和算法的联盟成为网络文学场多方博弈格局下的强势力量ꎮ移动社交时代ꎬ数据和算法日渐成为当前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底层架构ꎮ用户在接触和使用文学网站和阅读软件时ꎬ往往要主动或被动地交出部分隐私主导权ꎬ通常情况下用户的使用痕迹会转化为后台数据存入平台储备的庞大数据库ꎬ在对数据加以分析后平台据此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类型化区分ꎬ再以 固定类型模式 签约网文作者进行批量化㊁标准化内容生产ꎬ对读者进行情感驯化ꎬ循环往复ꎬ直至形成作品的粉丝群体[28]ꎮ商业化模式下用户的情感需求成为作者和平台共同追逐的目标ꎬ 类型文 则保证了平台的引流和创收ꎮ算法则是通过内容推荐和协同推荐的组合方式ꎬ构成内容分发的底层逻辑[29]ꎮ算法物质性表现在将个性化理念贯穿于其中ꎬ从而对用户感知加以揣测并利用ꎮ如今各大网络文学网站呈现零和博弈的局面ꎬ资本争相创建算法吸纳用户ꎬ一旦用户习惯某种算法逻辑ꎬ便会相继产生持续使用该平台的依赖心理ꎮ高寒凝以晋江文学城的积分算法公式为例ꎬ指出文学网站诉诸积分算法将其运用理念贯彻入 每一根毛细血管 ꎬ一方面通过征用读者的阅读时间和审美能力将小说的遴选任务分摊给用户ꎬ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算法引导和控制用户行为ꎬ实现网站的引流和增收[30]ꎮ对消费环节而言ꎬ新媒介形态下 竖屏 这一物质载体的出场正在加速用户使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时空 液化 ꎮ当前网络文学消费呈现出网页版与移动端协同发展的态势ꎬ以 起点中文网 晋江文学城 为代表的文学网站和以 QQ阅读 掌阅iReader 为代表的阅读软件形成多元并举的作品依托ꎮ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ꎬ2020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372.1亿元ꎬ2022年有望达到453.9亿元[31]ꎬ经过多年发展ꎬ用户移动阅读习惯已逐步养成ꎬ行业市场规模呈现稳步扩大的发展态势ꎮ回到网络文学生产的物质维度ꎬ以手机界面为代表的 竖屏 正是移动传播时代人机交互的产物ꎮ 竖屏 的出场不仅重构手与眼的关系ꎬ极大地解放了身体ꎬ赋予身体更大的流动性[32]ꎬ更是促逼人与媒介的关系自此转向流动和动态的有机模式ꎮ对文本叙事而言ꎬ竖屏模式下的内容编排呈现出全新的样式ꎬ交互性成为内容生产的重要元素ꎬ相应地ꎬ网络文学所遵循的生产逻辑和在此逻辑下呈现的信息形态也随之改变ꎮ一些网络文学阅读界面倾向于将图像㊁声音元素容纳其中ꎬ使读者可以调动多重感官补偿视觉的单一接受模式ꎬ并且通过点赞㊁评论㊁转发等行为表达观点ꎬ与作者进行即时社交互动ꎮ然而ꎬ窄幅的物理属性限制也使得内容形式势必以碎片化㊁轻量化为主ꎬ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于文字逻辑和语言逻辑的压制ꎮ竖屏 所代表的移动终端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带来的深度影响ꎬ使得新媒介环境中的网络文学消费行动被赋予了更大的自由和流动性ꎮ移动媒介嵌入日常生活后ꎬ传统文学所依赖的固定场景被打破ꎬ地点与行为之间的联系不再紧密ꎬ商场㊁地铁㊁公交站乃至任何一个流动场所都能够为用户提供 数字劳动 的空间ꎬ文学消费不再受到物理区隔的掣肘ꎬ 读者的阅读空间和消费空间由实体书店的在地性转变为数字化㊁移动化和碎片化 [33]ꎮ空间 液态化 的同时ꎬ时间的流动性也一并增强ꎮ数字媒介使得网络文学生产和消费活动逐渐日常化ꎬ只需一个轻便窄小的屏幕ꎬ原本隐性的时间便在媒介技术介入后唾手可得ꎮ工作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消融ꎬ资本的触角伸向用户更多的闲暇时间(包括工作间歇的 忙里偷闲 )ꎬ碎片化的时间为用户消费网文注入动力ꎬ媒介成为施拉姆所言的 时间窃贼 (thethiefoftime)ꎬ资本对于用户的剥削也在不易察觉中愈发深入ꎮ㊀㊀三㊁驯化: 媒介化 导向多元网络文学样态潘忠党在援引西尔弗斯通㊁米歇尔 徳萨图等学者对于 驯化 概念的论述时指出ꎬ这一概念27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 网络协 习 生态躲 厅 嘴偿: 趋 辫、 关键 吾 路 ・ ・
术
基 于关联 主 义 的视 角
陈 曙 3 1 5 0 1 6 )
( 宁波广播 电视大学 , 浙江宁波
【 摘
要】 老 年 网 络 协 作 学 习 生 态体 系 的 构 建 以 日益 凸显 的 老 年 教 育 为 问题 域 , 是老年社会 、 消 费社 会 以及 学 习
_
J O U R N A L O F D I S T A N C E E D U C AT I O N/ / A c a d e mi c V i e w p o i n t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 ,
型社 会 发 展 的 集体 诉 求 。 网络 协 作 学 习凭 借 其 组 织 技 术优 势 突破 旧 式 老年 教 育 窠 臼 , 形 成 个 性 张 扬 与 集 体 协 作 相 互 交 织 的 老 年教 育格 局 。老 年 网络 协 作 学 习生 态 系统 由 节点 、 链接 、 网络、 环 境 要 素 构成 。 若 干 生 态子 系统 间互 融 共 通 。 老 年 网络 协作 学 习 生 态体 系 构建 的 关键 在 于 以 智 慧链 接 为特 征 的 网络 技 术 . 旨在 实现 信 息 交互 的 人 本
-
仅 要满 足个 体生 存 的需 要 ,也要 实 现 自我价 值 和社 0 1 l , 积 累了 社会 资本 , 在 互帮 互 助 中实现 自我供 给 。
●
会 价值 的需 要 。 作 为老 年人 需求 的重 要组成 部 分 . 教 其 次 ,老年 教育将 老 年人重 新 纳入社 会 价值创 造 系
[ 关 键 词 1网络 协 作 学 习 ; 关联主义 ; 老年 ; 生态体 系
f 中图分 类号】 C , 4 3 4
【 文献标识 码1 A
f 文章编号1 1 6 7 2 一O o 0 8 ( 2 O 1 5 ) O 2 一o 0 8 8 —0 9
一
、
老年网络协作学 习的逻 性与 现 实性 和谐 共 生
消 费社会 加 速老 年社 会 价值 再创 造 。老 年人 由
网络协作 学 习是 基 于互联 网技 术 的迅猛 发展 而
于生 理 或心理 因素需要 消耗 更多 的社 会 资源 ,而 较 提 出的 , 网络 通讯 技 术为 协作 学 习提供 技术 支持 , 其
说. 虚 拟性 是 网络协 作 学 习的最 重要 特 征 。 但 对 于老 年 人来 说 ,他 们 只是 利用 网络 这个 现 代媒 介来 获 取 学 习资 源 , 获得 快捷 的沟 通通 道 , 获 得 时空 异 步 的便
价值 , 学 习 资 源 间 不 断进 化 语 义 关联 更 新 知 识 体 系 。 优 化 机 构 与 情 境 因素提 升 老 年人 的 参 与程 度 。 最后 , 从 老 年 网络 协 作 学 习生 态 子 系统 的 内部 优 化 。 构 建 老 年 网络 协 作 学 习 生 态体 系的 通路 。
成 为社 会关 注 的焦 点 ,其 中老 年教 育 供需 失衡 问题 字塔 型 的结 构 , 老 年教 育成 为金 字塔 最 底端 的部 分 , 求 呈 指数 级增 长 ;另 一方 面 ,我 国老 年教 育起 步 较 教 育 。 是终 身 教育体 系 均等化 的必 由之 路 , 构建 学 习 晚, 教 育体 系 尚未 成熟 。依 赖政 府 财政 拨款 , 办学 资 型社会对促进老年教育发展具有普适性。 金有限。 这 就使 得老 年教 育有效 供 给增长 缓慢 , 逐 渐 形 成 供需 失衡 的状 态 , 发 展老 年教 育尤 为迫 切 。
学习 型社会 促进 了老 年教 育 的发展 。从 现实 的 教育 资源 配置来 看 .青年 教育 到老 年教 育呈 现倒 金 优势 教育 资源 明显 向青年教 育倾 斜 。 显然 , 发展 老年
化” 进 程 。随着 我 国迈 入老 龄化 社 会 , 老 年 教育 日益
尤为突出: 一方面 , 我 国老 年人 口逐 年上 升 , 教 育需
会价值 之 间形 成新 的不平 衡 ,表现 为两 种价 值 的低
水平 失衡 。 老年教育 有效 减少 了老年 人 的社 会依 赖 ,
( 一) 发 展老 年教 育的 必要 性
I n
老 龄化 社会 凸显 老 年教 育供 需失 衡 。老 年人 不
为社 会价 值再 创造 奠定 了基 础 。老 年人 通过 教育 培
育 需求 体现 出老年 人努 力 发展 自身 ,积 极 融人社 会 统之 中 .将 老年人 的丰富经 验 和智慧 以实践形 式延
的 良好 愿望 ,而老 年教 育 的有 效供 给 既能保 障老年 伸 , 成 为社会 资源 创造 的不竭 动力 。
人 获 得社会 基 本生 活 的知识 ,又 可支 撑其 “ 再 社会
少生 产或 零生 产 社会 资 源 。老年 人在 个人 价 值与 社 深 刻改 变 了面对 面 的现 实交 往情 境 ,从 一 定意 义上
基金项 目: 本文系国家开放大学 2 0 1 4 - 2 0 1 5年度委托课题“ 老年网络协作学习生态体系 的构建 : 逻辑 、 关键 与通路——基 于关联 主义的视角” ( 项 目编 号 : G1 4 A1 7 0 4 W) 和浙 江 省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2 0 1 4年 度 课 题 “ 以 终 身 学 习 公 共 服 务 平 台促 进 学 习 型 城 市 的 研究 — — 基 于 宁 波 例 证 的 分 析 ” ( 立项号 : 2 0 1 4 S C G 2 9 9 ) 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