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大一轮复习练习:第32讲 百家争鸣 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1讲百家争鸣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1讲百家争鸣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模块三 文化发展历程专题十一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本专题围绕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化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中国古代思想在经验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汲取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具有极强的好用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显著。

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第31讲 百家争鸣备考指导素养目标 把握一个时代特征 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1)运用唯物史观相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相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生产关系的变动,明确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2)通过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庄子等主要思想的学习,树立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骄傲感留意两大历史趋势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理解三种治国思想 儒家主见“仁”,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见“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制国家;道家主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学问排查教材深化一、早期儒学1.孔子(1)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见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

(2)留意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3)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见“有教无类”。

(4)开创了儒家学派,撰写《春秋》等“六经”。

2.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2)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3.荀子(1)强调“天行有常”。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达标检测卷及答案:百家争鸣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达标检测卷及答案: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选拔考试)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B2.(2019·福州高三质测)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要周襄王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这反映了孔子( )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A3.(2019·孝义高三摸底)老子的名言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

这反映了老子( ) A.以德治民的思想B.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C.休养生息的思想D.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C4.(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摸底)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

这反映了韩非子(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C5.(2019·衡水一中高三分科综合考试)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

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 A.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B.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D.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C6.(2019·重庆高考模拟)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2讲 百家争鸣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2讲 百家争鸣

自主学习
互动课堂
随堂训练
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出现 1.背景: 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 (1)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 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确;根据“礼门”所占 篇幅可知是强调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而非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史学的通古贯今,排 除AB项;理学出现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C项。
2.仁和仁政 “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 式。 “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 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要求首 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3.礼和礼治 礼和礼治:“礼”是指周礼,是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 式,是修身的手段。“礼治”就是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要按照 “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从而规范社会秩序。
随堂训练
1.[2021·湖北卷]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 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 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 《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 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 善。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时间:45分钟)【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3.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性修养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4.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5.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

这说明了( ) A.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C.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D.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6.《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7.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百家争鸣人民版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百家争鸣人民版

课时作业32 百家争鸣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20·鞍山市高三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

《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

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 ) A.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B.儒家反对神权主义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D.已具有了人文精神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突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天人合一”在夏商周时期已经有了,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儒家反对神权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的信息,故C项错误。

答案:D2.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

答案:B3.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解析: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

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32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山东济南模拟)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公元前603年晋灵公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飧”,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C )A.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B.晋灵公专制残暴残害忠良C.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D.鱼已成为民众的基本食物解析:由材料中,看到“只有鱼的晚饭”,“惊叹”“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飧”可知,赵盾身为重臣,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这是勇士不忍杀他,反而自杀的原因,故选C项;赵盾吃的简朴,不能反映出民生凋敝,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赵盾为“晋国重卿”,晋灵公不是直接下令杀他,反而是派出勇士暗杀,说明这时晋国还没有实现绝对专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普通民众的食谱,赵盾吃鱼不等同于民众吃鱼,排除D项。

2.(2020·四川南充模拟)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

这一变化反映了( D ) 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可知,孔子是无神论者,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反映儒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做出调整,故选D项;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而不是背离儒家思想,排除A项;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排除C项。

3.(2020·河北唐山模拟)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

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

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第32讲 百家争鸣练习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第32讲 百家争鸣练习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32讲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7·蚌埠三模)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答案 A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 项正确。

2.(2017·湖南湘西自治州二模)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

这说明孔子的“仁”()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答案 D解析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A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理论体系不完善,故B项错误;60多处“仁”,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C项错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60多处“仁”,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D项正确。

3.(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1)《论语》记载,子贡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孔子回答:“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材料说明( )A.管仲遵从周天子,维护周礼得到孔子肯定B.孔子极其注重习俗中的发式和衣冠C.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D.孔子因为管仲成功阻止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略而对他持肯定态度答案 B解析根据“不能死”可知管仲并没有按照周礼自杀,故A项错误;根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知孔子肯定了管仲在维护以发式和衣冠为代表的习俗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管仲、孔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并非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管仲成功阻止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略,故D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2讲百家争鸣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人民版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2讲百家争鸣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人民版

第32讲百家争鸣(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重庆高考模拟)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

这说明( )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解析:选B。

根据材料,先是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又有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故B项正确。

2.(2019·宿迁青华中学质检)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认为:“孔子给春秋时代以光彩的结束,墨翟给战国时代以光彩的开端。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孔、墨都在乱世为平民百姓说话B.墨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传承者C.孔、墨积极构建各自的社会理想D.学者夸大了墨翟的社会影响力解析:选C。

孔子代表奴隶主阶层,维护贵族利益,故A项错误;墨翟是墨家代表,故B 项错误;春秋时期奴隶制贵族统治逐渐崩溃,战国时期封建制逐渐确立,故C项正确;张荫麟先生思想倾向是双方对等的,故D项错误。

3.(2019·石家庄二中模拟)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

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

当时的自由讲学( ) A.均主张社会变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解析:选D。

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主张社会变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齐国设置稷下学宫容纳学者自由讲学,说明齐国对自由讲学的支持,但不能体现各诸侯国均支持自由讲学,故B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否定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

4.(2019·肇庆模拟)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1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1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规范练31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20哈师大附中一模)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2.(2020东北师大附中二模)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服务于礼仪活动。

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佩玉替代礼玉成为风潮。

这体现出( )3.(2020广西南宁一模)有人因为孔子谦虚自己是“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

下列各项能反驳这一观点的是( )B.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4.(2020安徽淮北二模)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普通人民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这表明当时( )5.(2020湖北调研)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

分何以能行?曰: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荀子强调“群”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等级秩序,实现社会和谐B.用礼乐规范行为,使人向善C.反对苛政刑杀,建立统一国家D.呼吁王道和仁义,以德治民6.(2020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联考)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为此,他主张( )A.统治者要“为政以德”C.“非攻”可以民富国安7.(2020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大禹治水的实干精神。

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8.(2020四川成都三模)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用拼凑式的做法把诸子百家思想综合起来,并不追求一个内在的思想系统,成为“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的“杂家”代表作。

(人教版)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第32讲 百家争鸣学案

(人教版)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第32讲 百家争鸣学案

第32讲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图示解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疑难问答问: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是完全对立的吗?答:不是。

“性善论”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育以完善人格。

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实本质是一致的。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道家思想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的观点法家思想李悝经济上:“尽地力之教”;政治上: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商鞅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思想墨子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

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3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2

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3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2

课时规范练33 百家争鸣1.(2020哈师大附中一模)春秋时期,孔子曾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其学易天下”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都主张革新社会时弊,故选D项;“诸子百家皆源于儒”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材料虽然表明各个学派都主张改革社会弊端,但不能说明百家争鸣同大于异,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都主张变革,与保守无关,排除C项。

2.(2020河北张家口模拟)西周的教育体系中,执行教育任务的有“师”和“儒”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官吏。

春秋时期,官师分离,“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

这种变化( )A.与察举制的推行密切相关B.推动了完备教育体系的形成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D.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答案:C解析:“师”“儒”流入民间,助推民间私学兴起,不同阶层及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私学得以学习交流,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察举制出现于西汉,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教育体系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完备教育体系的形成”说法不妥,排除B项;“师”和“儒”流入民间,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排除D项。

3.(2020四川成都三模)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用拼凑式的做法把诸子百家思想综合起来,并不追求一个内在的思想系统,成为“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的“杂家”代表作。

这( )A.反映了学术创新的停滞B.重振了百家争鸣的气象C.体现了政治统一的趋势D.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转型答案:C解析:战国末期,正是秦国强盛之时,兼并战争势不可挡,政治统一的趋势非常明显,《吕氏春秋》用拼凑式的做法把诸子百家思想综合起来形成一种统一的思想体系,正是政治统一的趋势在文化上的反映,故选C项。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20220607195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20220607195

课时作业32 百家争鸣时间: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1.[2021·安阳市高三联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认礼治,提倡法治。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泼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2.[2021·长沙市高三联考]百家争鸣是思想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有关“价值、意义、方式、礼仪〞等知与行的多方面知识,构成了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生活的源泉与核心。

这反映出百家争鸣( )A.诸派思想内容无需后人创新B.对后世影响领域宽广巨大C.各家学说都具有较大实用性D.不利于推动当时社会转型3.[2021·枣庄市高三模拟]?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徳矣。

〞其意在强调( )A.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应该遵循等级秩序C.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D.治国要以徳政为主4.[2021·青岛市高三模拟]孟子指出,“能尽人之性,那么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那么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那么可以与天地参矣〞。

据此可知,孟子( )A.主张人应遵循事物开展的规律B.倡导通过修身养性恢复人的善性C.继承和开展了以民为本的思想D.旨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5.[2021·苏州市高三模拟]?孟子?在评价孔子时曾说:“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这说明先秦儒家主张( )A.与人相比,天最尊贵 B.与天相比,人是中心C.命运面前,有所作为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6.[2021·惠州市高三联考]孟子劝诫“为政者〞接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给予民众以福利,使“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才能赢得天下。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人民版精练:课时检测三十二百家争鸣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人民版精练:课时检测三十二百家争鸣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十二)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选B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

2.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解析:选D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

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解析:选B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法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该思想家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依靠“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故B 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

4.(2019·合肥一模)易中天说:“从____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____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____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____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横线处依次应为() A.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B.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C.墨子韩非子孔子孟子D.墨子孔子韩非子孟子解析:选B据材料“爱心”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正气”依据所学,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热血”依据所学,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无等级差别的爱;“冷眼”依据所学,法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坚持以法治国。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3第十二单元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3第十二单元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

单元概览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

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线索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背景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图示明史 百家争鸣二、儒家思想1.孔子(前551~前479年)2.孟子(前372~前289年)3.荀子(约前313~前238年)教材补缺儒家学派的历史观(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

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2讲百家争鸣PPT课件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2讲百家争鸣PPT课件人民版
渐湮没失传 对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大
【特别提醒】 “仁政”与“仁”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 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 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 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 政”。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先秦
汉、魏晋南北朝 唐、宋、元
明清
春秋时期,孔子创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儒学吸收佛道思
立儒家学派。战国
思想家批判
的建议,“罢黜百 想,发展为“理
时期孟子、荀子继
发展儒家思
知识
家,独尊儒术”, 学”,更加理论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读史指导】 (1)史料一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表 现。 (2)史料二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体现的积极入世的时代 精神。 (3)史料三说明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观点主张。
【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 地的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指出当时最 符合统治者需要的学派及其顺应“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 变”的重要主张。 (2)根据史料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 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3)依据史料三,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2.阴阳五行 (1)阴阳五行说: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这是一 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 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 道”)。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土德(黄帝)→木德(夏禹)→ 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秦)→土德……每个王朝代表 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

2020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1百家争鸣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1百家争鸣Word版含解析

课时规范练31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 (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5)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

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A. 均主张社会转型B. 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 否定了传统观念D.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答案D解析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都主张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齐国设置稷下学宫容纳学者自由讲学,说明齐国对自由讲学的支持,但不能体现各诸侯国均支持自由讲学,故B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都否定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

2. (2018河南中原名校第三次质量考评,2)《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反映岀孔子()A. 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B.强调民本为治国之本C.对弟子教育存在缺陷D.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解析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并没有对统治者提岀仁政的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是孔子对其学生的批评,没有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推断冉求的行为是孔子教育缺陷导致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这反映出孔子关心民众疾苦,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故D项正确。

3. (2018广东揭阳期末,24)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的论述,说明()A. 孟子强调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的C. 孟子认为臣子应该尊重和劝谏君主D. 君主地位尊贵,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答案B解析由材料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可知孟子并不主张臣子绝对服从君主,故A项错误;由材料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及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可知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的,君主不爱护臣子,臣子也可以不拥护君主,故B项正确;材料中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体现了孟子认为臣子应该劝谏君主,但在君主不听的情况下臣子可以投奔他主,因而孟子并不认为臣子应该始终尊重君主,故C项错误;D 项明显不符合材料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故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重庆高考模拟)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

这说明()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B.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C.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D.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解析:选B。

根据材料,先是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又有孔子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故B 项正确。

2.(2019·宿迁青华中学质检)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认为:“孔子给春秋时代以光彩的结束,墨翟给战国时代以光彩的开端。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孔、墨都在乱世为平民百姓说话B.墨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传承者C.孔、墨积极构建各自的社会理想D.学者夸大了墨翟的社会影响力解析:选C。

孔子代表奴隶主阶层,维护贵族利益,故A项错误;墨翟是墨家代表,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奴隶制贵族统治逐渐崩溃,战国时期封建制逐渐确立,故C项正确;张荫麟先生思想倾向是双方对等的,故D项错误。

3.(2019·石家庄二中模拟)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

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

当时的自由讲学()A.均主张社会变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解析:选D。

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主张社会变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齐国设置稷下学宫容纳学者自由讲学,说明齐国对自由讲学的支持,但不能体现各诸侯国均支持自由讲学,故B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否定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 项正确。

4.(2019·肇庆模拟)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

这一变化反映了()A.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B.新儒学对经学的冲击C.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D.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解析:选C。

材料提及的是书籍称谓的变化,与礼乐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新儒学是指经西汉董仲舒改造的儒学,故B项错误;“经书”属于上层贵族书籍,“子书”属于平民阶层书籍,故C项正确;材料中书籍的称呼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兴起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5.(2019·广安诊断)《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解析:选A。

材料“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说明孔子弟子对其思想做出不同解释,反映出孔子思想内涵丰富,故A项正确。

6.(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选拔考试)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解析:选B。

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但没有涉及具体的道德偶像,故A项错误;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但没有反映出对各不相同修养方式的认同,故C 项错误;强调突破传统礼制只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材料中老子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代表的法家没有突破传统礼制束缚的要求,故D项错误。

7.(2019·福州高三质测)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要周襄王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这反映了孔子()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解析:选A。

由材料中孔子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不同评价可知,孔子反对诸侯对周王权威的冲击,这体现了其维护西周礼制秩序的思想,故A项正确。

B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C项是董仲舒提出的,故排除;材料中孔子对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做法虽然并未像对晋文公那样批判,但是这也不能说明孔子推崇齐桓公式的霸业,排除D项。

8.(2019·孝义高三摸底)老子的名言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

这反映了老子()A.以德治民的思想B.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C.休养生息的思想D.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解析:选C。

以德治民是孔子(儒家)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老子的治国理念,不是老子的社会理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即无为而治,故C项正确;材料“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并不等同于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故D项错误。

9.(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摸底)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

这反映了韩非子()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解析:选C。

据材料“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可以得出韩非子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故C项正确。

10.(2019·衡水一中高三分科综合考试)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

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A.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B.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D.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解析:选C。

题干中学者指出“先王之道”无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三代”说教是“迂阔而不懂世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倡导的“先王之道”和“三代”说教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局势,没有能够顺应当时政治需要,故C项正确。

11.(2019·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某学派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该思想() A.提倡广泛地理解体贴他人以调整人际关系B.对于中国哲学和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C.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D.把超自然的信仰置于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解析:选B。

从材料“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等关键信息推断,该思想属于道家思想。

A项主张仁爱,属于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同时“无为”思想也对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C项属于儒家积极有为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D 项属于儒家“敬鬼神而远之”思想的影响,故D项错误。

12.(2019·中原名校质评)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

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A.坚持“礼法”并重B.强调“轻罪重罚”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解析:选D。

材料中商鞅主张“至德复立”,重视“德”而非“礼”,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刑罚的程度“轻罪重罚”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而不仅仅是实行仁义、以德治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具有相通之处,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

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

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

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

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

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

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

……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纲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

——谭嗣同《仁学》材料三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

……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

——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

(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理念,据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得出为政以德,据材料一“为国以礼”得出为国以礼;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得出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

(2)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二“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

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得出礼妨碍平等,阻止社会进步;第二小问关系,据材料二“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得出礼和仁的关系是相互矛盾的。

(3)第一小问依据,据材料三“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得出礼能够规范人们的生活秩序;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的影响是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尊卑的等级观念,礼在文化养成方面的影响是有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遵守社会规范,但是也压抑了人的个性。

答案:(1)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

(2)认识:“礼”有害平等,阻碍社会进步。

关系:互相矛盾。

(3)依据:“礼”使人们的生活自然有序。

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专制统治(等级观念)。

文化养成:讲德守礼;压抑个性(制约创新,导致中庸)。

14.(2019·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