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构建传播_中国_省略_业发展反思与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借鉴_周凯
传播学核心价值观缺失论文
传播学核心价值观缺失论文摘要: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的建设过程,没有一步登天的好事,但是没有理由因为不能立竿见影或者可能会举步维艰就轻言放弃,因此把握好人员的素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新知识、新观点、新视角和新技术的摇篮,是社会高端人才培养的园地与人类发展的精神灯塔,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辐射及创新中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效的基地之一。
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一、打造传播学教育的实效我国学界近年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多视角的广泛研究,从研究内容维度考察,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对西方国家品格教育的了解和推介;二是就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特点、途径、理论基础和对策等进行了探讨;三是对核心价值认同路径进行了探索。
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大多是从教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进行研究。
学者们认为,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也是信息传播过程,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传播学研究范畴,并不是人为的撮合,它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路径,是核心价值教育学科属性与社会功能耦合的自然要求,是回归教育本原的需要。
遗憾的是这类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仅有的少数成果也主要集中于对价值传播路径的探索,在传播媒介方面也主要集中于互联网领域,对信息传播内容、传播模式、传受者的研究成果不多,系统探讨核心价值传播的著作更是少见。
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视角,特别是传播学视角,利用传播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美国学者约翰·埃利亚斯曾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关键问题的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关键问题的思考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当前,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中华文化等。
这些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普遍追求和国家形象的基本面貌,也是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赢得认同和尊重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在国际传播中着重强调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尝试让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其次,我们需要打造更具有文化魅力的品牌形象。
品牌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打造更具有文化魅力的品牌形象,传递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这包括在国际大型展会上展示中国特色文化、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等。
第三,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文化软实力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够促进当代中国形象的提升,还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培养更多文化专业人才,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第四,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元化的国际传播。
在当今互联网和全球化的环境下,信息交流变得异常便捷和快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开展多元化的国际传播。
例如,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开展推广宣传,通过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渠道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最后,我们需要在国际传播中注重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是国际传播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对传播信息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国际受众的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反思(论文)3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反思(论文)3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反思(论文)【摘要】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众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中都涉及价值观问题。
因此,揭示价值观的本质与功能,尤其是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众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中都涉及价值观问题:——在说明文化的实质及其演变规律时,应该从价值观是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及社会主导价值观演变的历程角度入手去说明。
——在论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时,如果看不到塑造时代精神的实质是建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则显然没有抓到问题实质。
——在讨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只有把对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德育的实质和核心时,才能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关键之所在。
——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问题时,如果不能科学地指出一个人应树立起什么样的价值观才符合历史对人成长的客观要求时,就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全面的、正确的说明。
——在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时,则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真理体系、方法论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辩证统一,才能对其有准确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
如,1894年恩格斯在回答意大利《新时代》周刊记者的问题时说,《共产党宣言》里这段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是最能深刻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的表述,那么,如何理解这段话呢?其实这段话就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是真理内涵、方法论和价值追求的辩证统一:首先,这段话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其真理内涵;其次,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方法,即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来解决具体的人的问题如人的解放和个性发展问题,这是方法论;最后,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人的解放和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诉求。
的四个自信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的四个自信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四个自信是指中国人民对于自身发展模式、制度体系、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江山大义。
第一自信:中国发展模式自信中国的发展模式自信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瞩目成绩。
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中国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引导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并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这些成就使中国对自身的发展模式充满自信,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第二自信:中国制度体系自信中国制度体系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实践。
中国坚持人民初心,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基本权利。
中国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
中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和决策。
这些制度实践使中国对自身的制度体系充满自信,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
第三自信:中国价值观念自信中国价值观念自信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中国拥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历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中国重视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中国坚持文化自信,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倡改革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
中国价值观念自信使中国人民对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极强,同时也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自信:中国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自信源于对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视。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共赢的精神,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育探究
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育探究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就是青少年时期,我国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纳为国家需要重点关注的任务,这一任务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篇文章通过对青少年心理特征的具体分析,来规范教育理念,并使青少年能够充分明白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意义,并提高外界因素对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程度,以培养当代青少年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
标签: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及培育探究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体系中的本质特征以及丰富的涵义。
并且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提出要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目标,以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少年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正是关键时期,需要格外关注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
一、青少年目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状综合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不难发现青少年时期是各项心理以及生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其中包括生理启蒙、认知以及社会性等方方面面。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正处于产生变化的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且正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成长。
所以要对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历程进行准确的掌握,进行科学的教育培养,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当前的青少年所存在的价值观现状不容乐观。
(一)缺失理想信念当代的青少年普遍对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等基本理论知识缺少重视程度,导致这方面的基本认知比较匮乏,在理想信念认知方面的务实程度过于高。
尤其是现代的青少年往往会追寻自己崇拜的偶像,将当前拥有成功光环的部分群体视为偶像的定型,尤其指娱乐以及体育界方面的明显,并渴求自身能够追寻偶像的脚步成为相同的成功人士。
结合这类社会现象不难发现,当代青少年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过于追求务实,对物质方面的渴求最深,揭示了青少年的现实心态。
(二)民族虚无化的主义在经济逐渐开展全球化的趋势下,社会中各个领域的潮流思想接踵而至。
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的严重缺失
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的严重缺失在一个信息爆炸、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如果每个公民乃至全社会不能拥有一个健全的世界观与自身价值定位,就很容易迷失自我。
许多社会问题说到底都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缺失有关。
我们的下一代缺少了自身的是非善恶价值体系,从前童话书中美丽王子与公主、善良的渔夫的故事,已经被现在网络游戏中的暴力与色情所替代,电视广告、网络游戏在社会观念上给他们带来的冲击远比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来得强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社会公民的内在精神道德建设更显得重要!面对着社会的现实,我对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与定位,有了如下感悟。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每一个发展成熟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的威力是无穷的,是任何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
长期以来人们把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看作是社会主义。
其实这是马克思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出发对旧式社会主义提出的质疑,从而开启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探索和研究。
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更是对当代社会主义价值的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如果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
我们当代的社会现状与我国建国初期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矛盾已经转移。
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中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诱惑和精神情操,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摆正这些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面临的现实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
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只关注自己的东方文化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面对世界,研究东方特色和西方特色相结合的方法,让社会公民自发认同的价值观才是长久的价值观。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及其实践路径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及其实践路径1. 引言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些价值观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在于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人们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带动了全社会向着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不仅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
1.2 对外传播的重要性对外传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上推广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增强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还可以促进国际社会的互信与共享。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越来越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尤为重要。
对外传播可以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信仰。
通过对外传播,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软实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
对外传播可以促进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和互鉴。
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通过对外传播,可以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共存。
这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减少误解和偏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全球价值观多样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更需大力推广,让更多国家和人民了解、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关键问题的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关键问题的思考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崛起,中国价值观也在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然而,如何有效地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中国价值观的确立和传承中国价值观的传播必须建立在自己的价值观系统上。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其中包括“中庸之道”、“仁爱之道”等思想。
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抗战、解放、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历史文化的积累和延续。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需要从文化自信、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加强建设,才能更好地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
二、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价值观的传播不能脱离现实的文化融合和交流,尤其在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下更加明显。
中国价值观必须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从而为国际社会提供有意义的价值观方案。
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需要建立在平等、互信、共存的基础上。
三、提高传播效果的手段与渠道当前,全球化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价值观传播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便捷的渠道。
中国政府需要在传统媒体、网络、社交媒体等方面重点推广当代中国价值观。
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建立人际交流平台,拓展价值观传播的渠道。
四、建立公共形象和信誉人们往往通过一个国家的公共形象和有效的品牌形象来认识这个国家。
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需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公共形象和信誉。
这不仅需要国家形象的塑造,也需要个人的形象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五、对外传播的策略传统上,中国一直采取比较低调的方式对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
但在当今国际社会中,通过各种机会积极表达并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是建立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必要选择。
传播策略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别、文化、民族等特点设计,从而更好地吸引国际受众,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总之,当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中国价值观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关键问题的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关键问题的思考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国际传播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价值观也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在国际传播中,中国面临着一些关键问题和挑战。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与西方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成为了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一大障碍。
中国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在国际社会中可能被误解或难以理解,需要借助翻译和文化解释来加深理解。
中国应该加强对外语和跨文化交流的培训,提高国际传播的能力。
中国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与一些西方国家存在差异。
中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存在分歧,这在一些国际事务中引发了争议。
对于这些争议,中国应该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对话,加强互相理解和沟通,减少误解和误判。
中国还需要对外宣传,解释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和理解。
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体传播和信息战争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在当今数字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媒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在国际传播中,中国面临着来自各种媒体的竞争和挑战。
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和批评,制造了一些误解和偏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应该加强自身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同时还需要积极争取国际媒体的支持和合作。
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国际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中国应该加强对外语和跨文化交流的培训,加强对外宣传,解释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
中国还需要加强自身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中国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互利共赢,以实际行动展示自己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的价值观国际传播将能够更加有效地推进,为世界增加更多的共识和和平。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关键问题的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关键问题的思考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国际传播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也成为了关注焦点。
要实现有效的价值观国际传播并非易事,需要面对诸多关键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自信、媒体传播、教育培养等方面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关键问题进行思考。
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关键问题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但在国际舞台上,由于历史原因和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中国文化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信。
要实现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首先需要树立文化自信,自信是国家自主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国际传播的前提。
在实现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国家形象的宣传,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也需要加强国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的人才,让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自信和魅力。
媒体传播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对于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国际媒体传播格局主要由西方媒体主导,中国在国际上的媒体传播受制于人。
要实现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就需要加强国际媒体的建设和影响力提升,推动中国媒体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传播竞争。
也需要加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的声音和价值观,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教育培养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教育是培养国民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基础,对于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国际教育资源主要由西方国家垄断,中国在国际上的教育传播受到了限制。
要实现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就需要加强国际教育的发展,提高国际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水平,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同中国的价值观。
也需要加强国际教育理念的传播,推动中国教育走出去,让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为世界所接受和认同。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关键问题的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关键问题的思考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传统价值观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和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价值观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价值观冲突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强调忠孝、廉耻、礼义等传统美德,尊重权威、崇尚和谐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变革的深入,传统价值观受到了来自西方现代化价值观的冲击,如个人主义、自由民主、人权等。
这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使得中国的价值观在国际传播中显得矛盾和难以统一,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交往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通过汉语和中国文化所承载和传播的,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的价值观需要通过国际语言和文化媒介来传播。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国的价值观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着翻译和传播的难题,容易导致误解和歧义。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使得中国的价值观在国际传播中难以获得公正和客观的评价。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冲突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关键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和交融日益加剧,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必须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多元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这种多元文化冲突既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机遇,也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挑战。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需要在国际传播中主动适应和融入多元文化环境,同时也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魅力,确保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尊重。
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创新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关键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的价值观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和渠道,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进行创新和传播。
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承续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探索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一、理论构建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首先得益于当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信仰重心的转移、道德价值观的失衡、日益暴力化犯罪等。
为了回应这些问题,推动中国社会中的思想改革和文化建设,中国政府于2006年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诚信友善”的五个方面构成。
这些价值观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标准,指引着中国的法律、道德、教育和文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构建贡献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源。
如孔子弟子所传承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尊重传统、敬重祖先、界定人际关系、明确个人责任、尊崇廉洁等价值观念,交相辉映,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二、实践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中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实践。
教育中,学校教育以“启发求知、锤炼品格、培育创新、繁荣文化”为导向,引导学生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技能,弘扬中华文化。
媒体中,各种宣传形式也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生动的图文并茂、幽默的形式呈现出社会风貌和正能量。
在这种呼吁下,观众逐渐形成了宽容、友善、助人为乐、尊重规律等态度。
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许多公司已经制定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推行着信任、诚信、奉献、和谐等价值观念,构建了和睦的企业氛围。
政府部门也积极发挥使用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各种工作中强调诚信、公正、问责等核心价值的意义,提升了全社会诚信建设并促进了社会治理权威。
三、总结与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实践探索为中国的文化与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既回应了当下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也尊重并继承了中国自古以来浓郁的文化底蕴。
浅析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当下,在大学生群体中理想信念的缺失甚至无理想的现象非常突出。
因而,剖析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的深层次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多渠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共产主义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多元化倾向日益明显。
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多元、混乱甚至有偏差的形势,如何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以共产主义为最终导向的价值观?一、产生理想信念危机的原因1.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从价值论的层面来考察,全球化并非是一种“福音”、能给全人类带来好处。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大大推进了文化交流和开放,使人类的共同精神文化财富和共同价值信念比以往更加丰富;但另一方面,随着交流、交往的深入,各民族的文化缺点和价值观念上的异质性也越来越明显。
对于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思想文化和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由于大学生还不具备很好的甄别能力,以致于面对各种价值观念出现迷茫、跟风,从而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
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一方面,它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了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冲动;但同时,也有可能诱发人们的贪欲和求利心理,比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诚信缺失、贪污腐败、假冒伪劣等诸多现象。
我们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建立以前,中国就存在这些现象。
造成理想信念危机的原因并不是市场经济本身,而是旧势力中的假丑恶内容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空子。
因此,只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制,才能解决理想信念危机。
3.网络新媒体的多元化冲击。
互联网这一新型信息传播载体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必将对它的主要受众——大学生的理想观念、行为方式带来显著影响。
由于网络的高自由度和低门槛,会导致其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多重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不仅会让大学生无所适从,还很容易动摇他们原有的正确、积极的理想信念。
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
的潮流 ,适 应现代 复杂多变 的生活要求 。例如 “ 天人 合一 ”的思 想 ,把人类 视为 自然界 的一部 分 ,包含朴 素 的人类 与 自然和谐相 处 的观念 ,对 于 以 自然 为工具 ,只讲征服 自然 的错误态度 ,是极好 的清醒剂 。然而 ,主要柱石 ” 。何兹 全认为 ,中国文化 可 以说 是家族 文化 ,个人 组成家 ,家再组成 社会 ,组成 国家 。家族居 于 “ 中 间”地位 。国从 家来 ,家 是小 国 ,国是大家 。君 权来 自家 长权 。家长就 是家
君 ,国君就是 一 国的家 长 、族长 。传 统文化 价值观都和家族 有联 系 ,都是 由 家族产 生 的,如忠孝 、礼教 、三纲五常 、伦理等等 。L 与西 方个 人本位制 3 这
务 。由近及远 ,从 家庭宗族至 国家天下 ;也可 以引远 人近 ,如 “ 天下一 家” ,
“ 四海兄弟 ” ,把其他 民族也视为 “ 天下 ”大家庭 的成员 。
中国没有 主导宗教 ,为了规范人们 的行 为 ,提倡道德 修养 。儒 家思想 中
的 “ 己所 不欲 ,勿施于人 ” 修 身 ,齐 家 ,治 国 ,平 天下 ” ,“ ,等等 ,要求 个
人 自觉 自律 。当然 ,完全 寄托于个人 的道 德 自律还是 不行 的,于是 就 以伦理 名分组织社 会 ,除了不 能杀人越货违反 法治外 ,也不 能破坏伦理社会 的礼制 , 称为 “ 遵制守礼” ,社会才 能稳定 。 伦理社会 的最大长处是理 性 昌明。它不从 宗教 的神性 出发 ,完全从 人性
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价值观,继承和融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体系,凝
聚共识 ,变为 大多数 中国人信奉 和践行 的文 化圭臬 。构建 中 国文化价值 观与 对外传播 之间的关 系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
中国教育理念与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中国教育理念与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加拿大国家邮报中国教育的落后,原因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说,教育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上的缺失是造成一系列失败的根源。
这里说的教育,不只是狭义的学校教育。
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熏陶和社会文化的潜移默化。
所以对于一代人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教育的失败也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
中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育理念的缺失以及对人才认识的片面。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灌输知识,忽视对下一代做一个具有正常社会人的培养。
所谓的社会人,是一个今后能独立在社会上生存,和他人正常交往并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而不是整天呆在家里的宅男宅女或是终日泡在实验室里的书呆子。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虽然引进了能力培养的观念,但是知识加能力也不能足以使一个人在社会中发挥正常的功能。
我认为,要培养一个在社会上正常发挥作用的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涵盖如下三条基本理念,这也正是中国教育所缺乏的:1.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2.慎密的科学精神。
3.博大的人文情怀。
虽然如今国内也讲所谓“素质教育”,可这种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形式上,以为减少作业,学些棋琴书画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不是学些奇技淫巧,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核心是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我们的教育中历来对领袖崇敬,对名人崇拜,对大师崇尚,就是没有把“我”放在一个独立的位置上,学生们缺乏质疑精神,不敢挑战权威,超越标准答案,这样的人何来素质可言?我们的孩子习惯上喜欢和其他人做一样的事,别人跑步我也跑,还最好不输在起跑线上,而不会想到另辟蹊径或独创一条前进的方法,一点点与众不同也会被戴上“异想天开”的帽子。
曾经有一位美国教师去中国小学任教,有一次她让孩子们用图画表达一个主题:快乐的节日。
结果她发现孩子们都盯着一个方向:教室墙上的一幅画,画着同样的主题:圣诞节。
当她把墙上的画拿走后,孩子们就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重构
作者: 马小华 赵亚军 郑丽波
作者机构: 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27-2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价值 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建设文化强国的主力军是当代大学生,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则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指导性内容。
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一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值得全社会关注,而重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也成为高校的重要政治任务。
试分析当下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养
试分析当下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养试分析当下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养当前时代下的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而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过程。
当代小学生不同于任何一代的小学生,其面对着比任何时期都要纷繁复杂的社会。
故而,加强对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关系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一、当下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现状(一)小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思潮不断涌入,我国保持多年的优良传统被越来越多的小学生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不良风气在社会蔓延。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挥霍浪费、盲目攀比等弥漫在整个小学生思想中。
这些不良的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思想健康,使其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和颠倒。
(二)小学生理想信念淡漠与迷失信念与理想是个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然而,当前小学生受外界环境和自身环境的双重影响,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的小学生甚至出现理想信念迷失和淡漠的情况;部分小学生认为学习毫无意义,整天无所事事,常常感到空虚无聊,沉迷于网络之中,无法自拔。
(三)小学生道德标准低下,道德素质匮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风气不良,拜金主义严重,越来越多的小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道德标准,道德素质严重匮乏。
有些小学生不孝敬父母,在公共物品上乱涂乱画,随意闯红绿灯,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小学生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小学生缺乏责任意识近年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出现责任意识淡薄,甚至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具体表现为,不孝敬父母、不尊老爱幼、缺乏对自然的热爱等。
这给我国培养并树立青少年责任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二、培养当下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一)家长加强自身修养,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是培养小学生的重要场所,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个社会关系。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它的核心任务在于塑造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人民中深入生根、开花结果。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价值尺度和精神坐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1.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关键,要注重从小培养起,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宣传教育,让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2.媒体传播新闻媒体、网络媒体等广泛的传媒平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渠道。
要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提供正能量的内容,引导公众正确的价值取向。
3.文艺创作文艺创作是进一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可以生动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入人心,引发共鸣。
4.组织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人们亲身感受与经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处。
例如开展志愿者活动,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基础,传承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形成共同价值追求。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传播1.媒体的积极作用发挥新闻媒体作为阵地宣传窗口的作用,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好的内容宣传,促使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同核心价值观。
2.加强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培养,注重学生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关键问题的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关键问题的思考在当代中国,价值观是涉及到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崛起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价值观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此,如何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有效地传递到世界各地,是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美德。
在传统价值观中,注重的是个人的道德培养、家庭责任、尊重长辈等等。
而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则更加注重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制、开放等,这些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中国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这方面,中国价值观是一个综合体,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课程,这也为中国的价值观传播提供了很大的优势。
然而,将中国的价值观有效地传达到各国和各地区需要克服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传播中国价值观的主要障碍之一。
许多中国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上的,例如中庸之道、仁者无敌等等,这些思想很难直接解释给不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人们。
因此,在传播中国价值观时应该使用世界通用的语言,并制定适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策略。
其次,政治意识形态的干扰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些国家和组织可能会在传播中国价值观时运用政治手段,将其解释为中国政治宣传的一部分,这会影响中国的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和可信度。
因此,在价值观传播和宣传中应该尽可能避免政治色彩,并采取客观、开放、平等的立场。
最后,与当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思想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传播中国价值观的关键。
各国之间必须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样才能有一个真正的平等的文化交流。
中国还可以在国际人权、环境保护、发展援助等方面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这样可以增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在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中,必须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政治干预和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对话等关键障碍。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新思路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新思路在全球传播语境下,中国价值观传播长期处于一种失语状态,严重受制于西强我弱的世界传媒秩序和国际传播格局。
实现破局的方案,既有赖于转变不平衡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构建信息流动的新秩序,也有赖于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有机融入这样的跨文化传播实践。
从价值观研究的学术和历史经验以及实践创新视角可见,在新阶段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应把价值观建设有机融入国际传播实践,在价值观的建构和诠释上增加可共享性,同時创新传播方式,有效推进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标签:价值观;新时代;国际传播;跨文化一、引言价值观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判断意识,是关于价值的性质、标准和评价的理论体系,也是决定个体和组织行为的实践依据。
①在心理学中,价值观的概念比态度(attitude)、信念(belief)更为宽泛,是决定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的核心内容。
②从个体层面而言,价值观是对周围事物的意义、是非、好坏、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是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推动并指引个体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
③从组织和国家层面看,价值观是想象主体的文化叙事和主体间性基础上的叙事过程,是让一个组织/国家/地区称其为一个主体的主体性核心要件。
如果从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来看,是特定主体对于另外一个民族/国家虚拟主体从整体意义上的判断(judge)和判断依据,是跨文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最核心内容。
假以时日,在传播领域,会构成一种有关特定虚拟主体(群)的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进而决定有关这个国家/民族的内容、形象甚至为其价值进行代塑(他塑、重塑),并在此基础上影响乃至决定在重大事件和节点上的国际舆论和政策制定。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语境下,严重受制于“西强我弱”的世界传媒秩序和国际传播格局,中国价值观传播长期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
一方面,这种状态与中国理论界面临着的两大理论难题息息相关:一是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入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历史而不显突兀;二是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世界体系而和谐共处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一个乡村版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深深打动了世界,触动了中国因为它的乡村色彩因为它的田园牧歌因为它对发展文化的根本反思我们深受触动因为触及了我们心底的渴望我们要发展我们要科学发展我们要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稳中求进我们要按照实际情况做切实际的事情我们的反思,是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反思根本上,是对中国发展文化的反思是对中国发展文化的“慢反思”、“静反思”《东岳论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共同推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反思”专题,突出反思性、学术性、争鸣性、建设性诚挚欢迎专家学者不吝赐稿、推荐相关选题策划,投稿邮箱:《东岳论丛》:pengyoulaixin@vip.163.com;《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lxq0591@yahoo.com.cn;《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dxbjjm10@163.com。
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构建传播———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反思与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借鉴周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核心价值观是处于文化最深层的内隐文化体系。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外扩张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特征与构建,深刻探讨其所隐含的核心价值诉求指向,指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是对外贸易全球化、资本支持全球化和商业运作跨国化,以实现文化传媒的“传播培养”功能,将文化产品与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和高效传播,依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文化软实力核心内容,全面渗透到文化产业链之中,这是西方输出其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对外战略思想和传播策略。
这对于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文化产业,无论是在市场化实践操作还是在思想文化意识导向等方面都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整合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加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以品牌文化商品作为国际贸易载体面向国际市场,[基金项目]本文系笔者主持的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新媒体语境下魅力政府形象传播研究》(批准号12XSB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凯(1969-),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主任、社会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传播学硕士生导师。
是中国核心价值观向世界传播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文化产业;国际传播;文化“走出去”;价值诉求;美国文化产业;欧洲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2)09-0005-10“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最流行的关键词,其概念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①,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
软实力与硬权利相比要温和的多,其影响力却更丰厚而深远,具有看不到的暴力的优势,并且能以最小的代价索求最大的功效。
文化产品已成为国家外交的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软性资源,约瑟夫·奈称之为“一种无需投入过多,相当有价值的软力量资源。
”②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价值观、是对特定文化的倾向和认同,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依附于发达的文化产业进行诠释和表达。
可以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各国文化和价值观最好的展现和竞争舞台。
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在全球的影响力将决定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达国家都重视把创意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
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单纯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其特殊性在于,它既有物质的有形形态,更有观念的无形形态,文化产品具有强烈的政治、社会、意识形态属性。
文化产业提供的文化信息、文化产品和娱乐经济,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进行叙事和构造形象的方式,创新了核心价值诉求的通道,延展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推动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生活之中。
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还能在“春风细雨润无声”中发挥非常重要的政治功能。
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传播本国核心价值观和宣扬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平台,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全球发展将最终导致其他国家的人民对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在出口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输出特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输入地的公众,扩大其在国际上的无形影响力。
而且,由于文化产品往往带有轻松娱乐的特性,再加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所形成的吸引力,人们对它的消费往往是积极主动甚至趋之若鹜。
文化产品在最初能形成一种风尚,并转而成为一种普及率极高的生活方式,并进一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可以说,文化产品比普通的商品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在每天习惯性地观看电视节目、收听广播新闻、阅读报纸杂志、欣赏影视动漫、观摩歌舞戏剧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了解并内化其它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非常重视在文化产品中融入本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对外进行战略传播,当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扩散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是其核心价值观侵渗世界各国人民意识中的过程,并将产生深远的全球性影响。
文化影响力既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领域的外在折射,同时也是一个国家通过国际文化互动交流而产生的国际影响力的大小。
文化影响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表现为民族文化凝聚力,是国家基于文化的竞争力、传播力和创新力而交融形成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道德之力量。
通常的文化兼具内向度和外向度,内向度指价值观,外向度指产业竞争力。
进入21世纪,由于对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战略作用的深化认识,我们国家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及其提升。
在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乐观预期下,各种资本纷纷涌入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元,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一个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各地似乎呈现一派文化大繁荣的景象。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对自身问题的透视和剖析,需要在对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清晰认识的背景下进行,特别是从核心价值观的优势构建和对外传播战略这一角度下进行。
在中国崛起进程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文化体系的对外主动传播,是其真正能融入并改变世界性话语体系的积极表现,作为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①②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的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60页。
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构建传播展,涉及到民族文化精神与社会心理的有序传承。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弘扬”,但在现阶段高速度、规模化的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后,隐藏的却是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缺失,甚至是背离和扭曲。
“文化价值理念传播不足”以及“文化传播工具、传播手段和技巧相对落后,运用传播工具的能力有待加强”①是最核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注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关注西方核心价值观念在其文化产品中的建构和战略传播,将对中国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和进一步走出去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因为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价值观,传承文化、保护传统,就是延续自己的价值观。
一、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产业当年,在法西斯的德国和消费主义的美国这两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整个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1947年合著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在《文化产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或“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这一概念,用来取代“大众文化”。
其实,就“文化工业”的根本特征的论述,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②中,马克思就把政治、艺术和文学理解为“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并明确指出,在异化范围内,“全部人的活动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
”这是第一次明确把“文化”同“工业”活动联系起来,即把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统一起来。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除基础的物质形态外,更有其独有的精神、观念形态,这不同于其它产业,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认知,改变着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看法。
文化产业在各国的叫法有所不同,在美国被称为版权产业,在英国、澳大利亚叫创意产业,在西班牙叫文化休闲产业。
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早在他们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就提出,“文化产业”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现代文化的商品化生产和制度化机制,它代表的是文化活动的操作方式具有的商业模式,这种“商品形式的文化”与传统上层阶级或精英主义对艺术的认知形成鲜明的对照。
19世纪的精英主义认为艺术应当避免实用工具的目的,它应形成一个自足的世界,是为艺术而艺术论者所倡导的那种纯粹的艺术世界,独立、个性、自足。
第二层意思是指文化的生产是具有物质性和实体性的产业基础,包括电影制作、录音设施、工厂、报纸的高速印刷线、覆盖全球的广播电视台、甚至剧院、俱乐部和舞台表演等云集的大型场所。
文化产业的概念更多的指第一层意思,即商品形式的文化。
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环境,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利用大众文化操纵民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与极端的反感,因此围绕着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法兰克福学派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第一、文化服务与资本的权利;第二、艺术作品的商品化、消费化使艺术从精神领域蜕化成为一种物化的文化,从而剥夺了艺术本应具有的反抗和批判功能;第三、先进的工业技术使各种文化形式能更好地操纵、控制群众的心理结构,所以文化产业是一种“更为意识形态”的大工业产品。
法兰克福学派在对当代工业社会的批判中,更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集权主义归结为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对大众意识形态的操纵。
随着时代背景的转换、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文化工业”一词最初产生的法西斯德国这一特殊的社会语境已被新的经济全球化背景所置换,它渐渐发展成为一个中性概念,也就是现在所普遍使用的“文化产业”。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虽然是在极为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现实的极度反应,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过分强调了大众的被动性和受控性,没有看到抑或低估了大众本身的批判性和主体性。